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8篇
  •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3-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8篇。

    写教案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教案更有利于让学生吸收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你在写教案的时候是不是一筹莫展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建议将本页面和网站加入收藏夹以备不时之需!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1】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3】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4】

    小学数学比大小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如何运用flash软件制作小学数学课件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flash课件特点、优秀课件的五大特点,接着以《时分――我们赢了》课件的制作为例阐述了如何运用flash软件制作小学数学课件:(一)选题;(二)设计;(三)搜集、制作;(四)生成、测试、发布、使用、共享。

    关键词:flash软件;小学数学;课件;制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校通”,“班班通”已成为一种现实,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教学变的丰富多彩。在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实效。一般课堂上使用的课件几乎从网上搜索下载而来。但是有些课件未必适合自身的需要。对现代教师而言,除了会运用、修改课件,还要会制作课件,来满足自身的教学需求,也能为充实数学课件资源库贡献点滴力量。

    一、flash课件的特点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很多,其中Flash是功能强大的动画制作软件,具备完善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实现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交互功能。在制作小学数学课件上,flash具有几大优势。

    第一、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图形是矢量,不论把它放大或缩小多少倍,都不会失真,保证了画面的亮丽、清晰。特别是在制作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类课件时,flash能轻轻松松绘制出简洁又精确的几何图案。

    第二、Flash的绘画工具齐全,功能美妙至极,方便至极。绘制基本的图形,可以使用线条、矩形和椭圆工具;绘制自由曲线或图形,可使用铅笔工具;绘制精确的直线或曲线,可以使用钢笔工具;绘制色彩图形可用刷子工具等。

    第三、利用Flash生成的文件可以有载入保护功能设置,可防范他人任意修改作品,保护作品的“版权”。

    第四、用Flash开发的课件体积小,便于携带,便于在网络上播放和交流。

    第五、用Flash软件能支持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使课件内容丰富。

    第六、强大的交互功能。使用ActionScript语句,增强对交互事件的动作控制,使制作者更容易、更精确控制动画的播放。[1]

    Flash软件在许多方面有着其他软件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了我制作课件的首选软件。那

    么,怎样的课件算是一个优秀课件呢?

    二、优秀课件的五大特点

    7月,曾在松阳师范学校聆听了杭州下城区教育中心研训部主任蒋先华的讲座,他指出优秀课件必须具备的五大特点。

    第一:界面,整体效果要美观,简洁明了。美使人赏心悦目,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好地表现内容。但美要美得得体,美得简约。要避免或减少课件制做中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

    第二:素材,精致,能引起学生注意,但不花哨。在引用他人素材时,要精挑细选如选择图片时,要选择清晰度高、不混杂的图片。当只需图片的部分内容时,则要通过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剪辑。再如要制作动画效果时,尽量运用flash自身的绘图工具自创素材,既保证画面清晰,又体现原创性。

    第三:内容,将最重要的内容用最形象的方式加以表达。课件制作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课件制作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内容上要突出教学重点,更要突破教学难点。而突破教学难点就必须在课件制作上采用最形象的方式加以表达。比如小学数学中关于《圆柱的体积》一课,圆柱体积推导就是一难点,可以利用动画形式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以及两者的联系清晰的展现出来,从而推导出体积公式。

    第四:导航,导向明确,易于理解,实用灵活。导航的形式可以是纯文本形式导航,这种导航设计简单,一目了然。也可以是图标形式,增强页面色彩和风格,节约空间,但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向使用者阐明其功能。例如用按纽形式当导航时,可以在鼠标经过时以文本形式显示作用,鼠标移开时,说明性文字消失。当导向内容多,则可用分级式的下拉菜单,清楚显示当前操作内容。

    第五:交互,方式多样,操作灵活,具有一定的智能化。课件不仅是向学生呈现学习内容,还要做到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思维反应通过鼠标、键盘方式做出响应,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效教学。

    三、Flash软件在小学数学课件上的应用

    (一)选题

    Flash动画课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我们日常教学中,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制作Flash动画课件的。制作课件前一定要注意选题、审题。一个课件用得好,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反之,则只会流于形式,出现

    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的现象。因此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就要多加思考、灵活运用。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在教学中要多思考,多挖掘,教学中的疑惑、失败也许就能启发我们找到主题。例如,我曾经做过一个课件,课题是《时分――我们赢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为什么制作这个课件呢,是基于我教学时的困惑。首先,由于二年级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或仔细观察过钟表,对钟表的运行规则模棱两可。比如时针、分针往哪个方向走,速度如何,有什么关系等。再次,对于读分钟数,因为受实物刻度观察模糊的限制,教师很难说明、学生很难读准是几分钟。最后,为了巩固时间的读法,老师常常要出示不同的钟面考考学生,画一些精确度高的钟面对上课者来说工作量大且效果不佳。

    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这些内容比较适合做课件:1、有不易理解的生活情境图的或通过多媒体能创造丰富、真实、吸引学生注意的情景图的。2、空间图形类的。如一、二年级的图形与位置,二、三年级的观察物体,高年级的平移、旋转和复杂的方位知识等(如距离加方向),三年级的面积,五、六年级的表面积、体积等。3、整理与复习涉及内容多,需要画知识网络图,教学用书安排的时间根本不够的。4、代数中抽象思维要求高的,如四年级上《大数的认识》、四年级下《小数的意义》等。

    总之,要选择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课题,选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那些能充分发挥图像和动画效果的、不易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内容。[2]

    (二)设计

    设计是整个课件制作的重要部分,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脚本设计、界面设计。

    1、教学设计

    一个优秀的flash课件制作应能够全面表达教学内容,应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再创造,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制作课件时,首先要根据所选课题认真分析知识的结构,依据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选择最佳教学过程设计。例如,《时分――我们赢了》这一课,我针对本课的重难点(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难点: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困惑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我国申奥成功、振奋人心的视频。7月13日,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成功夺得奥运会举办权。举国人们沸腾了,沉浸在欢乐、自豪的海洋中……你能读出我们赢了这一刻的时间么?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钟面

    1、感受钟面的运行

    2、认识大格

    钟面一圈被12个数字平均分成了几个大格?

    3、认识小格

    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2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3个呢?一圈呢?

    4、认识时针和分针

    复习回顾:时针短,分针长。

    (1)认识分针

    思考:分针怎样计时的?学生体会: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分针走1大格,就是5分;分针走1圈,就是60分。

    (2)认识时针

    思考:时针怎样计时的?课件演示,学生体会:时针走1大格,就是1时;时针走1圈,就是12时。

    4、时与分的关系

    思考:时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演示时分同时走,同时停。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刚好走1圈。

    (二)认读时间

    1、试着认读两个时间:10时08分和9时55分,学生读后课件演示读的方法。

    2、认读时间的顺口溜,巩固读时间的方法。

    三、理解应用,巩固新知

    1、想一想,填一填

    2、转一转,说一说

    3、想一想,写一写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脚本设计

    有了教学设计后,紧接着就是把教学设计改编成课件脚本。根据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我将该课内容为分6个模块:封面、导入、认识钟面、认读时间、巩固练习、说明。对每个模块进行设计说明如下:

    “封面”模块:以动画形式生成一个简易的钟表,附上课题、制作者等相关信息。“导入”模块:以一段我国申奥成功、振奋人心的视频导入。视频放映结束后,自动显示申奥成功的时刻:10时08分。

    “认识钟面”模块:主要区域显示一个正在运行的钟表,显示的时间刚好是本地系统时间。旁边放置几个小按纽。功能分别是:显示12大格、显示60小格、动画描述时针走1大格、动画展示分针走动直至1圈(一米范文☆)的时间、展示1时与60分的关系。

    “认读时间”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一是读两个时间,动画显示读法,二是文本显示顺口溜――认识时间的好帮手。

    “巩固练习”模块:包括三个题目。第一,想一想,填一填。巩固对钟面的认识,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点击相应区域出现答案。第二,转一转。能使钟表随意转动起来,又随意停止,以此随机出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第三,想一想。稍微增加难度,为下一课做铺垫。“说明”模块:将自己做本个课件的目的呈现出来,供广大教师朋友借鉴、参考。以上六个模块,在操作课件时可以在任意模块中跳转,操作简单,让对电脑操作并不熟悉的使用者也能够轻松上手。

    3、界面设计

    包括整体框架设计、导航设计、风格设计。要确定每个版面的具体内容,如图像、文本、动画及声音等素材的演示顺序、位置及大小等。精致、美观的界面使所展示的内容能够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能置身于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在《时分――我们赢了》这个课中,我采用了横排式按纽导航,层次清晰,操作简单。我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课件突出活泼、清新的特点,在颜色选择上,主要用了黄、绿、黑三种颜色,以浅黄色为主的画面做背景色。按纽主要以深绿色为主,而文字则大都才用黑色。为了画面的协调统一,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及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熟练掌握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

    3、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

    重点难点:

    一位数与多位数乘法计算,末尾有零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媒体,介绍嘉年华。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算式:60×4=240 (板书)

    看看同学们是否算得对?(媒体演示)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生:“先用个位上数与7相乘再用十位上的数与7相乘。”

    探究二

    师:“竖式计算,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把数位多的数放在上面。”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好,只要计算两步,第一种要计算三步。”

    小结:因数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再把因数末尾所有的0添上。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乘乘除除》教案

    师:“谁算错了?错在哪里?”

    生:“第一位同学十位上的0没有和4相乘。”

    小结:因数中间有0时,别忘了也要相乘。

    探究四

    分析题意,列式计算

    师:“15×4+18,先计算什么?”

    生:“先算15×4”

    小结:计算中应注意先乘后加。

    三、及时练习

    练习一

    200×15

    学生独立完成。

    师:做题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练习二

    1、出示三道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竖式计算中注意不要漏去末尾的零。递等式计算中注意先乘除后加减。

    2、出示一道递等式。

    师:递等式中要注意先乘除后加减,我们再来练习一题,看谁计算的又快又准!

    练习三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列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①:“乘法的竖式计算一般把数位多的方在上面,从个位算起。”

    生②:“因数中有0,0也要计算。因数末尾有0,可以巧算。”

    生③:“递等式计算要先乘除后加减。”

    …………

    五、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1、用竖式计算

    ⑴ 8×200 ⑵ 1020×50

    2、递等式计算

    ⑴ 127×4-239 ⑵ 42+158×6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6】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适中刚刚好"呢?

    (4)观察:我们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倍数关系可以用算式表示(板书"90÷10=9,10÷90=1/9".)用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这个不变的倍数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份水来搭配?

    (5)介绍:这种情况,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洁的表示方式(显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这里的"9:1"和"1:9"我们叫做比。

    (6)自主阅读课本"认一认"部分,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

    3.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解释"比".

    1.说出洗洁精配置瓶上的比,说含义。

    师:"9:1"和"1:9"这两个比的意思一样吗?(生发表看法)

    说一说:跟除法算式一样,比也是有顺序的。

    读一读:体会他们的前后顺序。(学生齐读。)

    2. 用图示表示"2:3"深化理解。

    (出示图示)

    (1)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个比。

    生动手涂。

    (2)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

    预设:

    生1:还能想到水和洗洁液的比是3:2.

    生2:我还能想到洗洁液和总量的比是2:5.

    生3:水和总量的比是3:5.

    ……

    三、类比联想,理解"比"

    1.认识不同类量的比。

    (1)谈话: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不过呀,这还只是"比"的含义的冰山一角。老师告诉你,只要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2)呈现教材内容,回顾相除关系: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3)学生将这些相除的关系用比表示出来。(表示,如:总价÷数量=单价,也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是9:2、15:3、15:2;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40:2、40:3)

    (4)交流:每一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5)沟通:比有时表示倍数关系,有时还表示一种具体的量。

    四、链接生活,拓展"比".

    1.素材一:比赛比分之"比"与相除意义之"比".

    师出示足球、篮球比赛图片和比分。

    (1)提出问题:知道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吗?

    (2)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引导进一步辨析。

    (4)得出结论: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比分,不同于我们刚才研究的两个数相除之比。

    2.素材二:农家生活中的"比".

    出示问题:

    王伯伯家有2公顷小麦试验田,今年共收小麦24吨。总产量与公顷数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 )。

    3.素材三: 舞蹈表演中的"比".

    (1)师介绍: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舞姿才美,为什么这样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关。出示两组比:

    未踮脚: 90:160=90÷160≈0.563

    踮 脚后: 105:175=105÷175=0.6

    (2)了解: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

    4.素材四:人体中的"比"

    五、总结提升、深化"比"

    1.质疑:既然比、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比呢?

    2.举例体会

    (1)出示到冬冬和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

    介绍:吹泡泡是大家喜爱玩的游戏,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混合而成。这四样东西怎样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这个比,你能看明白吗?

    (2)生发表看法,用1份的甘油,4份的水,2份的洗洁液,2份的洗手液配制。

    (3)对比: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

    (4)明确: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不仅很明确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

    3.小结:小小的一个"比",看来还蕴藏丰富的内容!

    以上教学设计,是基于课标理念下,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后进行的教学设计,对"情境"进行了更换,对教材的"序"进行了调整,目标是指向更适合学情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7】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路灯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在学法上: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景导入,了解“间隔”“间隔数”的含义。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尝试猜测得到不同的答案,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通过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对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练习的形式掌握规律。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这节课我试图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初步建立模型,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得到感悟。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复习用方格数来表示面积,用面积公式来算面积。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学会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与比较等方法去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通过让学生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具体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面积的两种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关键: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会计算生活中实际房屋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先出示长方形图,再出示正方形图,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结

    你们真聪明,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格子,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利用面积公式来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利用平移,半个格子凑整及轴对称图形特点求图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平移成为长方形,2个半格凑成一格。轴对称图形只要数一半,乘以2就能算出整个图形面积。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为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变成

    为正方形来计算出面积。把2个半格合并成一格,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快速计算出面积。

    二、新授

    1.激发学习兴趣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有多大》教案

    这2个不规则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

    究竟是哪个图形面积大呢?

    今天这节课就具体来研究它们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课题)不规则图形面积

    2.图形A 我们先观察图形A,你有办法计算它的面积吗?

    A、小组讨论

    B、汇报各种计算的方法

    5×4-4

    2×5+3+3

    4×3+2+2

    4×4……

    C、电脑演示并且总结出割、补、移三种方法。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为什么?

    割的方法:4×4=16 补的方法:5×4-4,这两个方法!

    师总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3.图形B

    图形B也是个不规则图形,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吗?

    独立思考,然后把结果写在纸上面。

    交流:(利用补的方法将它转变成一个规则的图形)

    4×4=16

    电脑演示生介绍的方法,并板书算式。

    师:现在可以知道图形B和图形A谁大谁小吗?

    要准确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计算,在计算时方法越简单越好。

    三、巩固练习

    这里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仔细观察,画一画,说一说,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交流)

    说说:求凸出来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求凹进去的图形面积用什么方法好?

    小结:无论是割还是补,分割的块数,或者是补上的块数越少,这种方法就越显得简单,也就越好。

    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求图形面积的方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