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8篇)
  •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7-02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8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8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捂着眼睛摸球的情境,使学生学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摸球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能力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难点: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二、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透明的袋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记录表格。

    三、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学法: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学情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总结知识升华。

    这四大环节,其中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一)、创设情境,激趣猜测(预设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其实在游戏中有很大的学问也有很多的数学奥秘,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摸球的游戏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为新课的开始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预设20分钟)

    1、活动一:甲袋里6个红球。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的确定现象)

    板书:事件发生的确定。

    2、活动二:乙袋里3个红球,3个黄球。从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板书:不确定性

    3、活动三:丙袋里4个红球,1个黄球。从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的可能性大小

    猜测——验证——结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小组汇报。老师填总的统计表。

    板书:可能性大——数量多,小——数量少。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预设15分钟)

    1.下面的事件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1)地球绕着太阳转。

    (2)明天会下雨。

    (3)把一个石块放入水中,石块沉底。

    (4)早晨太阳从东边出来。

    2.连一连。从下面6个盒子中分别摸出1个球,会有怎样的结果?Jk251.Com

    3.从8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1张,可能抽到哪种扑克牌?抽到哪种扑克牌的可能性最大?

    4.给右边的转盘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要使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比绿色大,可以怎样涂?

    五、课堂总结知识升华(预设3分钟)

    谈谈收获;夸夸自己;赞赞同学

    六、板书设计:

    可能性说课稿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2)

    本单元教学两部分内容:一是统计知识,分类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块图表示数据;二是感受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初步体会可能性。

    第96页例题统计小红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图画呈现的是一个确定事件,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经验,把三种家禽分别计数。白菜卡通指出每个方块表示1只家禽,示范了3个方块表示3只鹅,学生继续用方块分别表示鸡与鸭的只数就不困难了。三种家禽的只数都用方块表示,显示了方块图只表达物体的数量,不表达物体其他属性的特点,这是统计图的本质特点。学生在画方块的时候体会到这一点,也就初步感知了统计图。以后还会把排在同一列的若干个方块连起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条形统计图。想想做做和练习十第1题,除了用方块图表示数量,还安排了通过调查获得数据以及用画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内容,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体会统计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

    可能性研究的是不确定现象,因为在不确定现象里,事情的发生会有两种或多种可能。通过不确定现象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全面而仔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初步教学不确定现象,选择简单而有趣的事情作为研究对象。第98页例题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在都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在有红球也有其他颜色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前两种情况是确定现象,第三种情况是不确定现象。从确定现象过渡到不确定现象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不确定现象,教学重点是不确定现象。教学这道例题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摸球应在随机状态下任意进行,让各种情况都有发生的可能。透明的口袋能让大多数学生看到里面球的颜色,而蒙住眼睛摸球是在看不到球的状态下随意地摸。当然,不透明的口袋里球的颜色看不到,不蒙住眼睛也能任意地摸球。二是可能性是事情发生之前,对将发生结果的预测。图画里小芳等三人的手还在口袋上方,正准备摸球,创设了让学生预测结果的情境。若是把球抓在手里了,事件就发生了,结果也有了,就不是可能性的问题了。三是学生摸球是为了验证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红球以及可能是红球,也可能不是红球等判断。所以,摸球一定要在对结果有了预测之后适量进行。试一试加强对可能性的体验,转盘上有三种颜色,指针转动后停在每一种颜色上的可能都存在,这是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的。如果个别学生提出指针还可能停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这些预测是正确的,不能否定。对此,既不要绝对化地说指针停在哪里只有三种可能,也不要过多突出指针还可能落在两种颜色的交界处。这道题要让学生在新的情境里主动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练习十第3题里的方块图,既是摸球活动过程记录信息的工具,也是摸球活动结束后呈现数据的形式。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3)

    我面对的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不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很容易被新异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然而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利用评价手段,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2、通过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表达事件发生的情况;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教学,并通过游戏、竞赛、实践操作、小组合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剪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记录结果和开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的棋子。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棋子的游戏。要求摸到黄色棋子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棋子袋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棋子全是白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棋子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黄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白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黄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和第三板块,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黄棋子,又要有白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了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验证感知,此时教师将一袋白棋子和一袋黄棋子中的一颗棋子进行对换,强调如果游戏规则不变,还是摸到黄棋子多的为胜的话,你愿意到哪组的袋里来摸棋子呢?为什么?并让学生再次进行摸棋子的游戏,并做好记录,实际感知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各种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是桔子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完成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4)

    本单元有三个教学内容,依次是按照大小顺序分段整理数据,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可能性不相等会影响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而修改或设计简单的、公平的游戏规则。结合教学内容编写的你知道吗,分别介绍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世界博览会和我国上海市获得20xx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五位著名学者进行抛硬币试验所获得的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反映的等可能性。本单元的最后是实践活动《了解我们自己》,让学生用统计方法收集、整理有关班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等数据,从而了解自己班内的一些情况。

    1分段整理数据。

    分类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

    (1)在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分段整理是常用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第70页例题提供了鼓号队40名队员每个人的身高厘米数以及适宜穿小号、中号、大号服装的相应的身高数。要解决的问题是为梅峰小学鼓号队队员每人购买1套服装,需要购买每种服装各多少套。这样的问题与情境能引发学生主动地按120~129cm、130~139cm和140~149cm去分段统计,从各身高段的人数确定各种服装应购买的套数,从中体会到分段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了四年级二班21名女同学1分钟做仰卧起坐的个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有些女同学只能做二十多个,有些女同学做了三十多个、四十多个,还有些女同学做了五十多个,因此可以分20~29个、30~39个、40~49个、50~59个这样四段进行统计。经过统计和填表让学生说说这个班女同学做仰卧起坐的情况,看到1分钟做二十多个和五十多个的人都是少数。多数女同学1分钟能做三四十个,这是整体的情况。通过这些议论,学生能体会这里为什么要分段统计。

    想想做做第2题摘录了20xx年4月3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这47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各不相同且差异比较大。把空气质量按污染指数分成三段,并把这三段数据分别描述成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良、轻度污染,就能清楚地反映这一天这些城市空气质量的基本情况。教学时,既要学生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体会分段整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知道是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实际情况的有效方法,是常用的统计方法。

    本单元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把数据分成几段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2)给学生留出了统计各段数据的活动空间。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会了分一分、数一数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在一年级(下册)学会了分类用符号记录信息,在三年级又学会了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这些方法都可以用到本单元的分段统计中来。第70页例题在明确了把40名鼓号队员的身高分三段统计后,统计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在身高记录单里先数出身高120~129cm的人数,再数出身高130~139cm的人数,最后数出身高140~149cm的人数。也可以先设计一张身高分类记录单,然后从1号到40号依次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分类记录。教材要求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并提供了分类统计的记录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统计数据有哪些方法,比比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想想这里为什么选择画正字的方法,从而提高数据统计的能力。想想做做各题希望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数方法,并相互交流使用的方法。

    在分段整理数据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并把各个数据正确归属到统计表里去。在统计表里算出合计数能及时发现遗漏或重复等错误。如果例题的统计表里三个身高段的人数和不是40,可以肯定在分段计数时发生了重复或遗漏的情况,必须找到原因并及时改正。有些统计表里虽然没有合计数的栏目,也可以通过求合计数检验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2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那时的统计图里1格只表示1个单位,如1格表示1人、1只、1个、1件本单元继续教学条形统计图,统计图里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如1格表示5票、100m、100万吨、500km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能进一步看懂统计图呈现的数据,也能更方便地用直条表示自己在统计活动中获得的数据。

    (1)让学生在看图、画图等活动中了解1格可以表示多个单位。

    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条形统计图里的1格不仅能表示1个单位,还能表示多个单位,而是出现许多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看图、说图时注意到图里的1格表示了多个单位。第75页例题是反映20xx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决定20xx年世界博览会主办城市时,第一轮投票各个城市的得票数的统计图。教材问学生你知道这五个城市各得了多少票让他们在看统计图和交流得票数时明白这一张条形统计图里1格表示5票。试一试根据第三轮投票中三个城市的得票数在统计图里画相应的直条,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图里的1格表示5票。

    想想做做共四道题,其中两道是在条形统计图里获取数据,另两道是在图中画直条表示数据。在这些条形统计图里,1格都表示多个单位,有的1格表示100m、有的1格表示100万吨、有的1格表示5枚,有的1格表示500km。通过这些题的教学,学生就明白了统计图里1格能表示多个单位。在教学第75页的例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统计图的1格只表示1票,那么画图的过程会怎样,画出的图又会怎样,使学生对1格表示几个单位的合理性会有更多的体会。

    (2)加强利用条形统计图里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等活动。

    第76页试一试除了从统计表里可以看到第三轮投票中莫斯科、丽水和上海这三个城市各得的票数外,还可以挖掘出许多信息。如果把第三轮的得票数和第75页第一轮的得票数比一比的话,就能发现在第一、二两轮投票中淘汰了哪两个城市;还能发现在第一轮投票到第三轮投票莫斯科的得票数没有变化,丽水和上海的得票分别增加了4票和8票,原来投弗洛兹瓦夫和克雷塔鲁这两个城市票的成员国改投了丽水和上海的票如果把这些内容都从统计图中挖掘出来的话,学生就能知道更多的事实,学习兴趣也会更浓。

    第77页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图中我国2000~20xx年棉花产量,通过观察能比出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通过减法计算能算出20xx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多少万吨。教材还鼓励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

    (3)适当变化条形统计图的形式。

    过去数学教材中的条形统计图形式比较单调,一般只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条都是竖直的。近几年各种媒体上的条形统计图越来越多,形式多样、活泼美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情况,本单元中的条形统计图也注意了形式的变化。第77页表示我国2000~20xx年棉花产量统计图选用了圆柱体的直条,使条形统计图具有立体感;第78页第4题表示我国四大河流长度的直条是横着从左往右画的,与河流的形态相似,显得更直观,容易被人接受。

    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的一些变化,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启示学生创造性地画出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直条。

    3体验游戏设计的公平性。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学生初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是相等的,有时是不相等的,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继续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把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修改成公平的规则。

    (1)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第79页例题,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1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教材把这样的摸球活动通过摸到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小玲赢变成比赛游戏。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知道,由于口袋里红球的个数多、黄球的个数少,所以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大,摸到黄球的可能小。从而作出判断,小明赢的可能性比小玲大。例题先让学生分小组摸一摸,验证自己的判断,然后提出上面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对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提升到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评价上,体会小明赢、小玲输的主要原因是设计的游戏不公平。想想做做第1题里方方和圆圆用转盘做游戏。第一次游戏用的转盘上红色区域比蓝色区域大得多,所以方方赢的可能性比圆圆大。第二次游戏用的转盘上红、蓝两种颜色区域的大小相等,各占转盘的一半,所以两人都有赢的可能,而且可能性是相等的。通过这两次游戏,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怎样是公平的游戏、怎样是不公平的游戏。第2题能让学生知道如果是公平的游戏,那么口袋里黄球和红球的个数应该相同。如果口袋里黄球和红球的个数不相同,那么这样的游戏是不公平的。还能让学生明白,决定这个游戏是不是公平,与有没有其他颜色的球以及其他颜色球的个数都没有关系。

    (2)鼓励学生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

    第79页例题在学生明白原来的游戏规则不公平的基础上,继续提出要求:怎样在口袋里放球,游戏才是公平的鼓励学生在小组里重新设计游戏。设计的方案是开放的,可以增加黄球的个数,可以减少红球的个数,还可以让红球与黄球的个数都增加或都减少。只要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相等,游戏就是公平的。教材不仅让学生设计,还让他们验证自己的设计。

    想想做做第3题,由于10张牌里比5大的有6、7、8、9、10共五张,比5小的只有1、2、3、4四张,因此,原来的游戏设计是不公平的。公平的游戏方案不止一种,教材让学生自己设计,还通过做一做游戏验证自己的设计。

    要注意的是,公平的游戏设计是摸到两种球(两种牌)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即游戏双方获胜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在进行摸球(摸牌)活动时,记录的摸到红球次数与摸到黄球次数不一定相等,当摸的次数很多很多时,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会比较接近。这种比较接近就印证了可能性是相等的,游戏是公平的。正如第81页你知道吗里的五位学者抛硬币,从理论上说,硬币落下时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试验时,两种面朝上的次数只是很接近,很难做到正好各占投币次数的一半。

    4实践活动《了解我们自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统计方法。

    这次实践活动大致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是选择课题。教材先提出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你还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体重情况、年龄情况、生日情况以及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等,并从中选择一个内容作为自己实践活动的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一方面能调动他们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边有许多情况可以去了解、去研究。

    第二步是设计统计活动方案。为了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某一种情况,为了进行自己选择的实践活动,思考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需要到哪里去收集资料收集些什么怎样记录怎样整理并作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如数据记录单等。

    第三步是实施预案。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统计活动,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在统计表里或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

    教材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独立设计、独立实施,培养学生统计活动的能力。为了减少制作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时的困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空白的表格和统计图,供他们选用,每个小组只要用到其中的一张表或图。

    第四步是相互交流。交流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选择了什么课题,怎样预设方案,在统计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经过统计清楚了什么情况,以及在生活中应用统计方法的体会等。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抽奖、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准备:

    1、装有各色小球的双层袋十个、各色小旗若干。

    2、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一元硬币。可以用它买东西。

    生2:还可以用它玩猜正反的游戏。

    师:你会玩吗?能介绍游戏的玩法吗?

    生2:把硬币往上抛,落下后用手遮住,让别人猜正反。

    师:想不想现在玩?

    生(齐):想!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解释生活中的事情。

    课前游戏创设小猪超市开张的情景,从三大组同学里面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庆祝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抽签选队员活动,唤起孩子们关于随机的生活经验,为建构科学的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在摸球中自主建构

    (一)从不透明袋中摸球,推断袋子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

    师:小猪邀请刚才幸运选定的三位小朋友分为三组,参加摸红球比赛,按照摸到红球的多少来排名次。

    1.明确比赛规则。

    (1)一个摸球,一个记录。

    (2)任意摸,每人摸球后大声说出摸的结果。

    教师示范怎样才是任意摸。明确要求:学生在摸球的时候也要做到任意摸。

    (3)记录的同学根据摸球结果用打勾的方法来记录。

    2.组织比赛。

    (1)进行摸球、记录结果。

    ①在第2次摸完后组织检查记录情况,此举既是检查记录对错,也是引导看懂复式的记录表。②让学生感受到:虽然心里非常想摸到红球,但不见得就能摸到红球,体会随机事情的发生与主观的喜好无关。

    (2)观察结果、提出想法。

    ①看统计表,小结摸球情况。

    ②问:看到这样的摸球结果,孩子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随孩子们的回答依次出示袋中的球。

    (设计意图:从知识的科学性来说,可能性是对下次摸球结果的预测,不能根据已经摸出球的情况来判断下次摸球的结果,即不能根据前面已经摸出了6次红球,就断定第7次也能摸出红球,更不能下结论:一定能摸出红球。所以,从透明袋子里摸球更好些。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说,学生看到袋子里装了什么颜色的球,他就能依据生活经验做出摸球结果的判断,对摸球活动也就倍感无趣。而从不透明袋子里摸球,有悬念,学生对摸球也就有了向往。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寻求上述两种视角的和谐。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摸球,又在推理中揣测袋子里装了什么球,为从透明袋子里摸球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从透明口袋中摸球,领悟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数学含义。

    1.认识一定。

    师:刚才我们根据摸球结果来猜测袋中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棒,让我们再回到这3个袋子。

    (1号袋)问:接着摸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呢

    学生先猜再摸。

    问:那一直摸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球确定吗为什么

    小结: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摸出的一定是红球。(板书:一定)

    追问:为什么这个袋中,一定摸到红球呢

    2.认识不可能。

    (2号袋)问:刚才摸了6次有没有摸到红球

    那接着摸,可能摸到红球吗

    学生先猜再摸。

    追问:还接着摸,可能摸到红球吗确定吗为什么那么确定

    小结:这个袋子没有红球,摸出后不可能摸到红球。(板书:不可能)

    3.认识可能。

    问:第三个袋:继续摸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问:老师听到你们有不同的结果,情况真是这样吗

    学生摸球。

    迫问:那接着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你能确定吗为什么不能确定

    小结:可见,从这个袋中摸出的球,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板书:可能)

    总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里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其他颜色的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有可能是红球。它们就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出示课题:可能性)

    (设计意图:摸球如果没有引领,那也就是游戏。看似随意的先猜后摸以及确定吗的追问,实为教师的匠心之举。先猜后摸,是预见和验证事情发生结果的过程;确定吗的追问,是促进学生领悟、把握事情发生可能性的过程。两者的结合,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自己总能猜到,是确定的;而又有些事情的发生不能每次都猜对,是不确定的)

    (三)从整体上把握一定、不可能、可能的含义。

    1.从每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2.变换第三个袋中的球。

    (1)黄球换红球(4红1黄)。

    现在还可能摸出黄球吗为什么

    (2)黄球全部换红球。

    任意摸一个球,能摸到黄球吗

    如果,这时候再让你从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怎样

    (设计意图:球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一次检测。尤其是袋中球的组成逼近边缘化时,更是对学生随机观念是否真正建构的一次考察。通过球的变化,又把一定、不可能、可能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在了一个场景中,学生对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领悟也就有了可能,对事情发生可能性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二、在应用中完善建构

    (一)配货活动。

    1.任意从杯中拿一枝,一定是黑色。

    问:你为什么这样放

    2.任意拿一枝,可能是黑色。

    (1)学生说明这样放的理由。

    (2)观察各组结果,找出共同点。

    3.任意拿一枝,不可能是黑色。

    (1)学生说明这样放的理由。

    (2)观察各组结果,找出共同点。

    4.师:刚才都是小猪在提要求,想自己提一个要

    求吗

    学生自己提要求、配货、检验。

    (1)学生说出自己所提要求。

    (2)根据所装配情况再用今天所学的其他词来说

    说。

    (设计意图:即使是摸球,摸久了,同样令人生厌。根据要求在杯子里放铅笔,根据要求在袋子里放球的练习异曲同工,但形式上更富有情趣,而且与小猪超市的情境主线相吻合,前后呼应,彰显了课的整体感)

    (二)说一说。

    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性的问题也有许多,小猪提

    出的问题你能说一说吗

    1.太阳(一定)是从东方升起。

    2.西瓜(不可能)长在地上。

    3.明天(可能)会下雨。

    (三)估一估。

    超市里的货架上摆放着很多学习用品,小马拿着20元,想买两件不同的物品。

    1.说说他可能买了哪两样

    2.不可能买哪两样

    3.如果钱正好用完,那一定是买了哪两样物品

    文具盒直尺卷笔机练习本

    16元2元12元4元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的精要之处在于凸显它的综合性。本题的练习,既是二十以内的加法,也是简单的估计,当然还是事情发生可能性的判断,可谓一举三得)

    (四)猜老师:这个游戏是让你们猜一个人是谁,老师每说一句话,你就可以猜一次,注意恰当使用可能,一定、不可能。

    这个人是一位老师;

    她是女性;

    她是我们班的任课老师

    她是教我们语文的

    三、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2、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小正方体实验、涂色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 说学情 :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中也会用到可能这个词,说明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 教具准备:小正方体、盒子、课件。

    五、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呀?那明天一定是星期几呢?可能是星期六吗?为什么呢?同学们都盼望周未,因为周未呀!有你们自己自由的空间,那么周未你可能去干什么呢?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教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小正方体的游戏,让学生推荐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到讲台上来,但其中只能有一名学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以剪子、包袱、锤的形式来决定胜负。然后师小结:同学们从刚才活动中,我们可以想到有可能男生赢,也有可能女生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当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引出课题:可能性

    (二) 通过摸小正方体游戏,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感知阶段)

    老师和同学进行摸小正体游戏,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红色的小正方体,由于有了疑问,下面的学习就更有了实效性。学生会主动的对所出现的摸小正方体现象进行推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体验阶段)

    通过教学教材105页的例二,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判断哪个事件是一定发生的,哪个事件是可能发生的,哪个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即兴表演活动,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事情。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四)应用知识,拓展练习。(升华阶段)

    通过对教材108页练习二十四1、2题和课件上面的练习题的练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亲历过程,学生学习了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篇8)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可能性与公平性》

    一、说教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有所认识,本单元内容是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3、让学生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在观察、交流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基于以上基于以上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难点: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与能力基础,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自学-展示-点拨指导教学法;实验法;以教法促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应是自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想利用我们“康平活版三段式教学模式”结合教研室下发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铺垫,谈话倒入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学校正在组织足球比赛,比赛开始前,体育老师要决定那个班先开球。你能想一种方法来帮助他吗?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决定谁先开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指出,体育老师必须先选择一种比赛公平的方法,这样两个班的同学才能接受。3、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出几种典型的方法(抛硬币法、石头剪刀布法、转盘发)4、请同学们帮助体育老师找一种公平的方法。(目的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有直接的关系,从而导入课题。)

    (二)自学尝试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预习提纲;1、每小组选择一种你认为公平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进行试验、验证。(最好每种方法各有2个组来学习),分好组之后,每组分别领取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抛硬币的学习提示;1、抛硬币20次,记录证明朝上和反面朝上割占多少次?。2、观察试验结果,看发现什么?3、计算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各是几分之几?4、结论:是否合理?

    转转盘法学系提示:1、转盘上两种颜色的区域各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红色占三分之一。蓝色占三分之二)

    2、用力转动圆盘20次,记录指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次数?3、计算针落在两个区域上的可能性各是多少?4、结论:合理还是不合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石头剪子布法:1、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2、每班获胜的结果有几种?3、每班开球的可能性是多少?4、公平吗?

    (出示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方法的指导。设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感受到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发现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获取新知识。)

    三、展示交流:

    每组选择代表到前面的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情况。其他同学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提问,形成争问抢答的局面。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点拨指导:

    每一种情况重点指导学生怎样计算它的可能性,如:抛硬币:10朝上,10次朝下,10÷20=1/2;石头剪子布法:一共有3×3=9种可能情况,上述9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每半获胜的结果有3种,平局3种,数的结果3种,因此每班的可能性是3×=

    五、巩固拓展

    完成练习二十1、2题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指示重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交流、讨论中的表现。

    老师总结,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决不能投机取巧。

    板书设计:抛硬币 转盘 石头剪子布

    公平 不公平 公平

    红蓝各占一半

    【小学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