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论语十二章课件
  • 论语十二章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08

    论语十二章课件。

    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提高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你是否正在为教案和课件而烦恼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论语十二章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这些建议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别忘了收藏哦!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

    《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2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

    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见《论语新解》)

    附:《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

    注释:

    1乎:于。箸:通贮。布:表露,流露。形:显露,显现。

    2端:轻声说话。端:通喘。蝡:通蠕,微动,轻微的举动。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则:准则,规则。

    3则:转折连词,却,只有。曷(hē):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学:求学,学习。

    5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

    6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求教而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问:请教,提问。傲:急躁。囋:语声嘈杂,反复地说。

    7向:同响。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莫:没有。便:简便,方便。其: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9说:详说,细说。

    10不切: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11约:简略,不详细。

    12方:通仿,仿效。习: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实践。遍:普遍、广泛。周:全。

    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孔子像(见PPT)

    2.孔子故居(见PPT)

    3.海外孔子学院(见PPT)

    九、延伸阅读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化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才能做到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了一个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这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得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使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出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影响。

    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占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中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孔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邦结派,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邃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关于君子和小人形式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着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是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过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

    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对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事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它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就成就了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小哦能够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熟读课文,试着理解孔子的思想。

    (二)预习检测

    1.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通过这十二章《论语》,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孔子思想

    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2: 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3: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达标测评

    写 作(2--3课时)

    说真话 抒真情

    学习目标:1.学会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

    2.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3.学会在生活中也能说真话、抒真情。

    学习重点: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学习难点: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 预习指导

    1.收集某次没有写真话的作文,作修改。

    2.根据本次的习作收集材料。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作文中怎样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二) 质疑探究

    探究点1:现象讨论,明确观点。

    问题1:“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探究点2:完成习作。

    问题1:确定题目,编写提纲。

    问题2:什么叫细节描写?应怎样做?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写好细节要细致观察感悟;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问题3:完成习作,注意说真话、抒真情,运用细节描写抒发情感。

    探究点3:习作讲评与修改。

    问题1:自己修改写好的习作。

    问题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每组选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问题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根据评价再次修改习作。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4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曾子(     )   三省(     )

    传不习乎(      )   不逾矩(      )(      )   罔(      )   殆(     )

    箪(     )   曲肱(      )   笃志(    )     不亦乐乎(     )

    为人谋(      )     可以为师矣(       )    好之者(      )

    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                    说:                 朋:               愠:

    日:                      三:                 省:               为:

    谋:                      忠:                  信:               传:

    吾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                  逾:               矩:

    故:              温故而知新:                 以:               为:

    学而不思则罔              罔:                 殆:

    贤:                      哉:                 堪:

    知之者:                  知之者:             好:               乐:

    饭:                      疏食:               水:               曲肱:

    乐:                      不义:               于:

    焉:                      善者:               从:             不善者:

    川:                      逝:                 斯:               舍:

    夺:                    匹夫:

    博:                      笃:                 切:               仁: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4)                                                                     5)

    (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1.积累文言词汇。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7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9

    一.展示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二.自主学习

    作品

    孔子,名 ( ),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 ,政治上主张(),鼓励人()。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 )合称为“四书”

    2.问题预习

    a、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b、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

    内自省也( ) 其恕乎( ) 愠( ) 罔( ) 殆( ) .....

    三:合作探究

    1、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 吾身( ).(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 (6)传不习乎( ) ..

    (7)三十而立( ) (8)四十而不惑( ) ..

    (9)不逾矩( ) (10)学而不思则罔( ) ...

    (11)思而不学则殆( ) (12)人不堪其忧( )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14)饭 疏食 饮 水( )( )( )( ) .....

    (15)曲肱而枕之( ) (16)于我如浮云( ) ..

    (17)逝者如斯夫( ) (18)不舍昼夜( )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 (20)博学而笃志( ) ...

    (21)切问而近思( ) (22)仁在其中矣( ) ..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四.课外拓展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 , ”是

    学习的方法;“ , ”是学习的乐趣;

    “ , ”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反

    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 ”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

    “ ”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 , ”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

    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 , ”。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不惧困难

    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 , ,在陋

    巷, ,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7)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

    ” (8)《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

    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

    “ , 。”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 。”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

    的话就是:“ , 。”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 。”

    五.当堂检测

    关于这节课,我还有不会的地方:

    六.总结升华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0

    《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君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逾: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1)、(2);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三、翻译下列语句,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的言行。《论语》并非孔子所作。

    家。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由,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三、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四、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简答题:

    1、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3、“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木棉树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应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红,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树枝也许是干得很了,根根都麻皱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树通常长得很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

    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1、作者根据木棉树的什么外形特点,得出“木棉是男性的”这个结论?

    2、文中画线句,说木棉花的美让人“焦灼”的依据是什么?摘引原句回答。

    3、为什么作者用“云”,而且是“折翼的云”来形容木棉呢?

    4、木棉花令作者产生很多联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它们表达出来的?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 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论语十二章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