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课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 [课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发表时间:2022-10-31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最新范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谈话。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了这些语录,对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设计2.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 论(lún)语 说(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愠(yùn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听进不同意见。耳,听觉。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把鲁国史籍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学说成为20xx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4.背景追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选取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例如《学而》《为政》《公治长》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以(它)为乐”)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迷惑。)

    3.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

    2.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jk251.cOm扩展阅读

    「热门课件」《论语》教学设计其四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课件」《论语》教学设计其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

    一、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课件分享]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课件分享]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最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阿切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邮票连接处刺小孔,以便把邮票撕开,就想到了用机器使所有邮票都好撕开。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到,发明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事,多动脑思考,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二、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学习”是本课教学设计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力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本课教学设计结合教材“浅显易懂”的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思考,并进行汇报、交流,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所要表达感情的目的。整个设计体现了课文的个性化学习,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尝试。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知道发明并不神秘,要多留心身边的事。

    4.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些印有邮票的图片(中间没有齿孔),把图片分给学生,请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把邮票撕开。

    2、展示学生的方法及撕开的效果,教师予以肯定。

    3、总结导入:邮票最初发行的时候,是没有齿孔的。一张邮票,我们能很快把它撕开,如果有成千上万张邮票需要分开,那将有多困难呀!不过,早在两百多年前,英国发明家阿切尔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4、揭题、板书、齐读、学习生字“齿”。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检查指导读准“齿、政”两个翘舌音,“裁、撕”两个平舌音。

    3、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4、做游戏,识记生字。(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字音,初步感知词语的意思,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首先说的是一个城市,它是英国的首都。(伦敦)

    “借”一半,“仍”一半。(仍)

    九个洞。(究)

    实物演示。(刀)

    动作演示。(裁、撕)

    教师小结,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识字,特别是用猜谜语等有趣的方法在生活中识字。

    (三)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带齿孔的邮票是谁发明的?

    ②他为什么会想到发明邮票打孔机呢?

    2、反馈、汇报,引导朗读感悟。

    (1)学生汇报第①个问题(带齿孔的邮票是阿切尔发明的)。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

    (2)借助问题:“阿切尔到底被那个人什么样的举动给‘吸引’住了?”引导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指名汇报交流。

    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从词语“便、很容易、而且、很整齐”的理解中,弄清阿切尔被什么样的举动给“吸引”住了,并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过渡:这位先生的举动,深深地吸引了阿切尔。出示插图,指导观察,引导学生从阿切尔的眼神、动作中,感受阿切尔被深深“吸引”的样子。赛读体会。(板书:吸引)

    (3)教师引读阿切尔的“想法”,探究问题②,指导学生朗读有关句子。(板书:想法)

    (4)阿切尔为什么会想到发明邮票打孔机呢?引读第1、2自然段。抓住“摸遍、也、只好、求助”等词语和有关句子,在多形式的反复朗读中体会没有齿孔的邮票使用时的不方便。

    (5)小结过渡,板书: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打孔机带来的方便。

    (6)教师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有关片段。抓住重点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邮票打孔机带来的“方便”及阿切尔发明打孔机的伟大。

    指读“很快,邮票打孔机……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这段课文。

    自读课文有关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对“很容易、非常方便、立即、仍然”等词的理解,体会邮票打孔机带来的“方便”及阿切尔发明打孔机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阿切尔的敬佩。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小组赛读)

    (四)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带齿孔的邮票是怎样发明的,并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体会阿切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探究的精神。

    2、课文中有两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只要能说出理由,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五)实践活动

    收集自己喜欢的邮票,通过读课外书或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邮票知识。

    [课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最新范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全体同学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基础较好同学要求能够翻译词类活用、特殊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老师的“教”来疏通文言词意;通过学生的各种阅读练习,要求全体同学能够正确朗读;基础较好同学掌握诵读要领,读出文言特点及韵味,逐步形成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重难点分析:

    在文言学习上,已经有了初中学习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存在的知识方面的障碍不大,但是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单元要求,我们确定文言诵读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各种朗诵突出重点,同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是对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策略分析:

    综合上述各项因素,为了尽量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前提供学案,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材料基础上自行通过课文注解、翻阅有关资料等方法,对课文重要实词进行初步的学习,扫除生字障碍,要求达到基本会读。

    2、任务驱动教学法

    第一教学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学习,组长充当小教师的角色,按照学案步骤,进行小组内讨论教学。如有学习疑惑,让先学会的学生教学习困难生,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学后教”针对教的同学事后记忆率高达90%以上,大大增强施教同学的学习效益,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施教。

    3、朗读法

    第二教学模块:用以读带讲的方式,既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修正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偏颇之处,以及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通过朗读(小组内体验式朗读、指明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录音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展示第一学习模块的成果,同时加深大家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故而本课时的学生学法重点着重放在讨论、合作、学生教、朗读体验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详见附件)事先预习

    正式铃声响后,我以任务驱动法导入新课,通过幻灯片明确了本课时学习目的:

    a、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b、通过学生阅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合作探究阶段

    简单的导入新课后,就直接进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阶段:分小组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按照我们课前的分组,全班同学分为6个学习小组,先由各组组长带领大家共同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解决其中问题1——6。

    此时他们的讨论,或坐、或站。结果,学习情况因各组组长和具体搭配成员不同而呈现差异:有的小组成员水平差异不大,他们就能积极开展讨论,甚至出现争论;而课代表那组因为小组内成员语文成绩普遍较差,结果就出现组长在教大家做题目的现象。这时候的我只是巡视各小组学习,时而指导他们开展讨论,充其量是个“剧务”“导演”,有时纯粹就是个“观众”。

    在这一阶段,因为考虑学习进度的问题,我曾在12分钟、15分钟两次想打断学生的学习,结果都因大部分同学的反对而只能任其继续。

    (二)、互助“释疑”阶段

    眼看着时间过半,亦有部分小组渐渐地停了下来,于是我让大家进入“释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当小组的力量确实无法解决问题时,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或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必要时给予适当的点拨。

    在这一环节,为了激发各小组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提问质量,我们引入比赛机制,设立“最佳学习提问奖”和“最佳释疑奖”,分别奖给提最有价值问题的小组和回答问题最完美的小组。

    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而我还是始终抱着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多说,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说。

    最终我们共用了8分钟来解决大家学习中的困难。

    (三)、“检测”反馈阶段

    结束了释疑阶段,我大声说:“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当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说“没有”时,我们共同进入了这节课的第三阶段“检测”阶段。

    为了了解大家学习掌握情况,我课前围绕导学案出了一份《学案学习检测》来检查学习效果,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幻灯机显示。

    这一检测结果真如我所期望的,远远好于平时我教文言文时,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时的效果。除了个别虚词还有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掌握外,课文内的重要实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脱离课文注释来解答。此时,一节课已经过去了35分钟。

    第二学习模块:

    1、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每位成员在小组内体验式朗读一个自然段,大家互评。

    2、指名朗读:

    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同时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朗读的要求必须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语调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教师指明第一位学生读完第一段,发现该同学误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一句,想当然地读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断句出现偏差,这时我以读带讲,以讲促读。此时下课的铃声想起。

    于是我布置了这节课中没有完成的朗读任务——熟读课文,以及预设的作业

    ——改编本文为课本剧,下一课时进行表演展示。

    很显然,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部完成,按照我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还有听录音示范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两个环节。

    板书:(在检测中体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蔽)

    畏求

    论语课件(实用5篇)


    我们为您搜集整理了“论语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制作严谨的教案是教学质量好的重要保障。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帮助和信息请多多关注!

    论语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 曾子 三省 罔 殆 女 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各自练读。

    ⑵ 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课件(篇2)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

    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单”变“双”。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放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纯一,专一)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而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三)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交流点拨】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一,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四、拓展延伸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几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教导)

    (2)是知也(通“智”,聪明)

    (3)其恕乎(大概)

    2.翻译这两则《论语》。

    【交流】(1)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2)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探讨《论语》给我们讲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3.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交流点拨】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诱惑或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二)积累成语

    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交流点拨】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各抒己见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交流点拨】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十分赞同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以学为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诚实谦虚

    态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习传不习乎勤于复习

    方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

    《论语》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十二章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坚贞守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博学而笃志,切问……

    四、拓展延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找智慧。请你积累五则课本之外的《论语》名言,和大家分享。

    【交流】①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课件(篇3)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板书: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边,年老力衰步履艰;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二、自由读,读流利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读。请四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3、读后评价。(正确、流利)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5、生个别读、带读。

    6、师译生齐读(男、女)

    7、师生共读。(师读叙述,生读孔子话)个别、齐读

    8、挑战读。全班推荐最好的学生读(表扬学生,奖励配乐读)

    9、配乐读。 “卧虎藏龙”,跟随古琴曲一起读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三、悟中读,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四、创境读,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1、播放新闻万象“不孝”视频《老人没接孙女 遭儿子暴打》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1、生背诵

    2、汇报交流。个别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板书设计:

    论 语

    敬 爱

    论语课件(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课件分享] 生日教学设计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分享] 生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藏于口袋内。黑板一块上贴双面胶,蔬菜图片,自己画一棵青菜奶奶绑在瓶子上。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好。

    师:小三班的小朋友每人找一张椅子坐下来,我看一下哪个小朋友长的最好看。你们认识应老师吗?(不认识)不认识,你们还敢跟着我上来呀,以后不认识的人,不要在跟着走了。

    二、谈话活动:

    老师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你们用耳朵仔细听听。

    出示青菜,问幼儿它是青菜宝宝还是奶奶?从哪里看出来的?奶奶要过生日,要请许多宝宝一起过,现在在你们桌子前面放有一些小口袋,你们用手伸进去摸摸,眼睛不看,然后猜猜是哪个宝宝要给奶奶过生日?

    三、幼儿看各种蔬菜(外表,颜色,形状)师把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西红柿,茄子,萝卜,黄瓜)。

    四、幼儿对各种蔬菜进行观察。黄瓜是一粒一粒的,茄子是滑滑的

    [课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分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范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原文】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字词学习】

    字:腿、披、游、蹦、跟

    词:池塘、脑袋、快活、鲤鱼、衣裳

    【重点句子】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4、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5、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éi yǒu xiàn zài shén me

    ()()()

    二、比一比,再组词。

    迎()阿()变()

    仰()河()弯()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éi yǒu xiàn zài shén me

    (没有)(现在)(什么)

    二、比一比,再组词。

    迎(迎合)阿(阿姨)变(变化)

    仰(仰头)河(河水)弯(弯曲)

    论语十二章课件


    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提高教案和课件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果,你是否正在为教案和课件而烦恼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论语十二章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这些建议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别忘了收藏哦!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

    《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2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

    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见《论语新解》)

    附:《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

    注释:

    1乎:于。箸:通贮。布:表露,流露。形:显露,显现。

    2端:轻声说话。端:通喘。蝡:通蠕,微动,轻微的举动。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则:准则,规则。

    3则:转折连词,却,只有。曷(hē):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学:求学,学习。

    5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

    6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求教而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问:请教,提问。傲:急躁。囋:语声嘈杂,反复地说。

    7向:同响。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莫:没有。便:简便,方便。其: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9说:详说,细说。

    10不切: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11约:简略,不详细。

    12方:通仿,仿效。习: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实践。遍:普遍、广泛。周:全。

    译文

    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现在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则。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刻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求学是为了他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回答什么。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实践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孔子像(见PPT)

    2.孔子故居(见PPT)

    3.海外孔子学院(见PPT)

    九、延伸阅读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化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才能做到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了一个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这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得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使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出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影响。

    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占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中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孔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占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邦结派,谋取私利。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邃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关于君子和小人形式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着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是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过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

    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对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事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它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就成就了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小哦能够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学习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熟读课文,试着理解孔子的思想。

    (二)预习检测

    1.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2.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3.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4.论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通过这十二章《论语》,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孔子思想

    问题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2: 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那些主张,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问题3: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三、达标测评

    写 作(2--3课时)

    说真话 抒真情

    学习目标:1.学会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

    2.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3.学会在生活中也能说真话、抒真情。

    学习重点: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学习难点:能写清楚事件的整个过程,学会在文中通过细节描写来抒发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 预习指导

    1.收集某次没有写真话的作文,作修改。

    2.根据本次的习作收集材料。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作文中怎样做到说真话、抒真情?

    (二) 质疑探究

    探究点1:现象讨论,明确观点。

    问题1:“假话在作文里,真话在日记里”,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探究点2:完成习作。

    问题1:确定题目,编写提纲。

    问题2:什么叫细节描写?应怎样做?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写好细节要细致观察感悟;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

    问题3:完成习作,注意说真话、抒真情,运用细节描写抒发情感。

    探究点3:习作讲评与修改。

    问题1:自己修改写好的习作。

    问题2:小组合作互评互改,每组选出一篇优秀的作品准备全班交流。

    问题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根据评价再次修改习作。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4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字词,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3、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背诵默写。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

    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         、         、

    “五经”指         、          、          、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曾子(     )   三省(     )

    传不习乎(      )   不逾矩(      )(      )   罔(      )   殆(     )

    箪(     )   曲肱(      )   笃志(    )     不亦乐乎(     )

    为人谋(      )     可以为师矣(       )    好之者(      )

    3、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时习:                    说:                 朋:               愠:

    日:                      三:                 省:               为:

    谋:                      忠:                  信:               传:

    吾十有五:                立:                 惑:               天命:

    耳顺:                    从:                  逾:               矩:

    故:              温故而知新:                 以:               为:

    学而不思则罔              罔:                 殆:

    贤:                      哉:                 堪:

    知之者:                  知之者:             好:               乐:

    饭:                      疏食:               水:               曲肱:

    乐:                      不义:               于:

    焉:                      善者:               从:             不善者:

    川:                      逝:                 斯:               舍:

    夺:                    匹夫:

    博:                      笃:                 切:               仁:

    1、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翻译下面句子并判断其句式。

    人不知而不愠。

    可以为师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读注释翻译全文(用斜线在课文中划出停顿节奏),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4)                                                                     5)

    (挑战自己,我最棒!)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5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1.积累文言词汇。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7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9

    一.展示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二.自主学习

    作品

    孔子,名 ( ),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 ,政治上主张(),鼓励人()。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 )合称为“四书”

    2.问题预习

    a、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b、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

    内自省也( ) 其恕乎( ) 愠( ) 罔( ) 殆( ) .....

    三:合作探究

    1、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 吾身( ).(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 (6)传不习乎( ) ..

    (7)三十而立( ) (8)四十而不惑( ) ..

    (9)不逾矩( ) (10)学而不思则罔( ) ...

    (11)思而不学则殆( ) (12)人不堪其忧( )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14)饭 疏食 饮 水( )( )( )( ) .....

    (15)曲肱而枕之( ) (16)于我如浮云( ) ..

    (17)逝者如斯夫( ) (18)不舍昼夜( )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 (20)博学而笃志( ) ...

    (21)切问而近思( ) (22)仁在其中矣( ) ..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四.课外拓展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 , ”是

    学习的方法;“ , ”是学习的乐趣;

    “ , ”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反

    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 ”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

    “ ”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孔子讲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最高境界是:“ , ”这一阶段人的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4)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

    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

    “ , ”。

    (5)《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不惧困难

    的乐观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 , ,在陋

    巷, , ”。这样在快乐中学习,

    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理想。

    (7)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

    ” (8)《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

    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子是

    “ , 。”

    (9)《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 , 。”

    (10)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

    (1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

    (1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

    的话就是:“ , 。”

    (1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 。”

    五.当堂检测

    关于这节课,我还有不会的地方:

    六.总结升华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0

    《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君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逾:矩:

    3、翻译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翻译】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理解】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三)学以致用

    1、做感受1题(1)、(2);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1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三、翻译下列语句,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的言行。《论语》并非孔子所作。

    家。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由,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三、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四、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简答题:

    1、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3、“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木棉树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应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红,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树枝也许是干得很了,根根都麻皱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树通常长得很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

    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1、作者根据木棉树的什么外形特点,得出“木棉是男性的”这个结论?

    2、文中画线句,说木棉花的美让人“焦灼”的依据是什么?摘引原句回答。

    3、为什么作者用“云”,而且是“折翼的云”来形容木棉呢?

    4、木棉花令作者产生很多联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它们表达出来的?

    论语十二章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 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论语的课件(优选四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这份“论语的课件”是小编倾心打造的希望您会喜欢,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参考和分享!

    论语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交流质疑教师点评全文背诵学以致用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的课件(篇2)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的课件(篇3)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论语的课件(篇4)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这本书吗?能不能给大家举出几则例子?你对它还有多少了解?由此引出孔子,并简要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四则。

    二、正确朗读课文

    1.《论语》是文言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教师示范朗读。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

    2.请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练习。

    3.指名朗读,互相订正。

    4.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领悟含义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2.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3.自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及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把它画出来。

    4.小组内学习:针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以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患:忧虑,怨恨。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诲:教,导。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故:旧知识。新:新知识。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自省:自我反省。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四、结合体会再读

    1.你喜欢哪句话?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见解。

    2.把课文背诵下来。

    五、作业、课外激趣探究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请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论语》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学习态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习态度“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学生,一年到头几乎天天都要跟老师打交道。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跟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大家也一定非常关心: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们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

    二、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三、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

    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论语的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论语的课件(篇8)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的课件(篇9)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的课件(篇10)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论语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最新课件分享


    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撰写教案课件,这种任务需要他们自己安排时间来完成。只有编写了完善的教案,才能进行全面的课堂授课。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话题,有一个建议:请您阅读“课件”一文,相信对您会有所帮助!

    课件 篇1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明确: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物──大地复苏的景象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教──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⑴ 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⑵ 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⑶ 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⑷ 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⑸ 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⑹ 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⑴ 白云──自由的象征。

    ⑵ A、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C、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课件 篇2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著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加上课前的音乐欣赏,共分为五个教学板块:

    1、赏爱情名曲:

    课前十分钟播放扬琴名曲《梁祝》。

    2、抒(说)爱情见解:

    学生略讲梁祝爱情故事,引出课题,并就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爱情。

    3、听爱情故事:

    以“自身经历”(教师本人化身为苏霍姆林斯基)演绎《致女儿的信》中的故事,并随着教师的“讲”、“演”显示教学目标中要求积累的词语。

    4、读爱情经典: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归纳主题,领悟细节,并进行细节写作训练。

    5、写爱情体悟:

    赏析哲理语句,升华文章主旨;写作训练,进行内化:以苏霍姆林斯基女儿的身份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一封回信。

    三、教学机智的运用

    1、“美文美讲”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文故事。这种机智的运用脱胎于韩军“新语文教育”课堂理念的“美读吟诵”。韩军认为文字是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的最好办法是诵读,这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学生心理:学生对声音和图像的敏感远甚于文字。“美讲”就是“美读”的一种变式。800字的文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略显冗长,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学生在听到美妙的故事后,更有兴致研读文本。

    2、“体态解词”提升积累效率:

    本课设计在积累语言方面另辟蹊径,运用了“体态解词”的教学机智,即教师讲故事时,根据语境配以体态语言突出并同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积累的词语。这样做能是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词的含义与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积累效率。

    3、“故意出错”突出主题思想:

    本文从多方面提示了爱情的真谛。更应对当今中学生要突出的观念是:爱情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课文中上帝相隔五十年后第二次来到人间见证爱情就说明了这点。我在讲故事时(学生未进入文本时),故意把五十年错讲为十年。学生在进入文本时很快发现了这个错误,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不是十年而是五十年)?为什么爱情要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见证?这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便更为深刻。

    【精彩教学片断】

    一、片断一

    师:老师的故事讲得好,还是作者的故事写得好?

    生:老师讲得好,富于变化的语调使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配有手势辅助,很形象。

    生:作者写得也好。描述了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画面。

    师:其实,老师讲得不够好,同学们的评价太高了。老师讲得不好的最大的原因是不够细致,如老师讲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这对男女(前二次)和他们的后代(后一次)时的情形,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他们幸福地生活着。作者却描述了三个生动感人的画面。我们现在把这些动人的画面找出来读一读。

    生:(朗读。)

    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画面感人的地方到底体现在哪里?

    生:它描述的生活场景很美,如第一个画面中的“成熟的谷物”、“熟睡的婴儿”……这些画面色彩明丽,气氛祥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古朴的乡村。

    生:它表现的情感美,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三个画面中都有出现,刻画出了两个人心灵默契、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流世界……

    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幸福祥和的、美的画面呢?

    生:有。中秋节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烧烤、赏月的情景,就是幸福。

    生:……

    师:大家生活中的幸福场景的确感人。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的襁褓中。现在,老师再跟你们欣赏几个幸福的画面。

    (投影显示图片一)这是电影《坦塔尼克号》的剧照:男女主人公张开双臂迎风而立……(依次出示图片二、三)。

    师:这些画面和我们同学开始描述的场景一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能不能象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文字表达自己心中和眼中的幸福呢?

    生:能!(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分钟后)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文字的精彩: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描述的幸福画面。

    生:一个幽静的小院里,有一个小凉棚,这小凉棚似乎专为等候一对老人而设。看,他们又来了,相互搀扶着来到凉棚下,头顶是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小鸟在欢快在唱着歌,他们就这样相拥着聆听这动人的歌声。有时他们又相互凝视着,捋捋彼此的白发,脸上荡漾着浅浅的笑……

    生:……

    二、片断二

    师:老师讲故事之前,认为我的女儿心智不够成熟,课文里与“心智”这个词相近的词是什么?请找出有这个词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朗读)“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师:从这两句话里你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早恋”持什么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你怎样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

    生甲:苏霍姆林斯基是支持“早恋”的,他把爱情写得那么美好。“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人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恋爱了,我们现在不是个个挺聪明的吗?(学生笑)我想……,他是支持的……

    生乙:错。苏霍姆林斯基应是反对的。他跟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的女儿不够成熟。“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说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成为有智慧的人,不能享受爱情的幸福。

    师:我支持生乙的观点。那么,生甲把这句话里的“智慧”理解成“聪明”,生乙理解成“成熟”,到底哪种理解更接近于作者的本意?谁能就一就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到底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议论。)

    生(小组代表):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智慧的人”应指成熟的人。作者说: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智慧就是生活的本事。我们小组讨论的结论是:生活能自立,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主,才能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有生活本事的人。而这些只有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拥有!(掌声)

    ……

    师:我们来做个设想: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可能是恋爱了,她心中有一个心仪的“白马王子”或是有一个男孩在追她(学生笑),她是心中有了迷惘才问她父亲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的。收到父亲这封信后,她明白了什么?她会怎样对待自己的感情?

    生:她认识到爱情是要靠一辈子的忠诚来维系的,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生:她认识到爱的精神力量远甚于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生:她认识到她还没有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她不能恋爱,她会拒绝那个男孩(学生笑)。

    ……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中肯,希望你们也能正确理解爱情,当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后,我们会拥有自己圆满幸福的爱情。

    【深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先后在九、八年级的两个班级作了实践。教九年级时只有这个设计的雏形,感觉不错,便有了更完美的设想,并精心制作了课件,在八年级班的教学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八年级学生没有教材不知道上课的内容也为很多教学机智的运用提供了情境,大部分八年级学生刚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写这封信时他女儿的年龄──十四岁,接受这样的教育也正合适):学生有些心灵上的收获,语言训练上也较到位。这堂课的设计完全来源于自己的独创,事先没有查阅任何有关的教学设计。后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招牌”展示,竟暗自庆幸事先没有理解更多的教学设计资料,也就没有受他人的影响,教出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设计和操作上的不足,这堂课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深度的思索:

    1、教学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科思维训练:

    本堂课安排了二次说话训练:进入文本前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粗浅认识,学习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文章哲理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爱情的认识。第一次因学生缺乏心理暗示,学生参与度不够;第二次因把握了文本,学生有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见教学片断二)。

    教后我想,这堂课在设计时应有一个说话训练的目标,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有条理、有依据。虽然这一目标在课堂“生成”时达成了,但由于教师事先缺乏“预设”,没有给足充分的时间,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对每一篇文章我们可针对文本的特色,着重于听说读写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2、“美文美讲”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美文美讲”在教者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第一次尝试,但因为这次有了理论支撑(不久前听了韩军老师有关“美读吟诵”的讲座,并听了他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心中有了对课堂效果的期待,便投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课堂氛围有了不小的改观,激发了学生挖掘文本美的兴趣,但由于教者水平所限,没达到应有效果,不失为一个遗憾。

    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能读、能讲、能演,这就在个人素质修为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课堂资源引用要贴近学生兴趣与爱好:

    本堂课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提前介入课文主题,在课前安排了学生欣赏扬琴名曲《梁祝》。课堂导入时问学生这首曲子的名称,全班竟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事后有些感慨:经典国乐在青少年中的市场已完全被流行音乐侵占。国乐经典教育是个社会风尚问题,这是个更深层次的教育话题。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思索是:我们在引用课堂资源时不能依据自己的教育背景想当然地选择,而要更多的研究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兴趣爱好的资源,比如这堂课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题健康的爱情歌曲可供选择。

    课件 篇3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首先对情感目标进行确定,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他们对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容易把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之中,因而在课堂中以曲折动人的故事以切入点,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是什么魔力让孩子们着迷?不是别的,就是情感体验,情感的渲泄,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艺术能力和以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艺术情感的潜能,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

    本课以感受、理解、认识,延伸发展学生关心他人,爱身边的人,做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并进一步从事故→歌唱→儿歌→艺术作品中感受爱→表达渲泄自己的爱,送爱心卡,为妈妈或周围的人服务,成为一个博爱、善良的好孩子。通过制作爱心卡活动,体验到双手创作的乐趣,把爱心卡送给别人,体验艺术与生活,情感的联系,学会用艺术作品表达爱的情感。整个课堂流淌着爱的清泉,让师生沉醉在情境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内容的关联处,情感的共鸣处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设立爱心乐园,引入课题,让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课堂爱的氛围,浓浓的情意。

    2、抓住学生心理教师配乐出示图片生情并茂地讲《血色母爱》这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感熏陶。

    3、从歌曲、儿歌、艺术作品中感受,并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爱心卡送给妈妈,报答,体验成功的乐趣,愉快的情感。

    4、教师启发学生把爱分给更多的人,拓展延伸本课教学主题,把孩子的爱扩散到周围的人,成为一名具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孩子。

    三、教学重点:

    感受、理解并延伸爱周围的人。

    四、教学难点:

    爱心卡的设计与制作。

    五、教学准备:

    1、CI课件; 2、故事、图片、音乐;

    3、三杯水分别是醋水、盐水、蜜糖水;

    4、几张爱心卡。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今天老师欢迎小天使们来到我们的爱心乐园(出示板书),爱心乐园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教师出示奖品),这个嘴巴代表了妈妈温馨而甜密的吻,妈妈是最喜欢懂事的孩子了,小朋友们做得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妈妈甜甜的吻。

    2、情感熏陶 听配乐故事《血色母爱》,这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妈妈对女儿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并出示图片。 [故事内容略] 提问:听完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生:想哭,妈妈真伟大,妈妈真可爱,可怜等。 师:我知道孩子们此时此刻有许多感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我们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吧!(师弹钢琴伴奏)生有感情演唱。

    3、讲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我们的 师:听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想想我们自己的妈妈平时对我们又是怎样的关爱呢?生回答(略) 4、尝尝、谈谈、演演。 尝桌上的二杯水(分别是盐、蜜糖水)说说哪一杯最好喝是什么味道,让我们联想到好那首儿歌?请几位孩子上台有感情朗诵儿歌。 像春天的花朵, 鲜艳又美丽; 像夏天的冰淇淋, 冰凉又香甜; 像秋天的果实, 又大又多; 像冬天的阳光, 明亮又温暖; 呀! 向蜜糖水又甜又香。

    5、艺术作品陶冶情操 出示CI课件,一组摄影、国画、彩陶雕塑、儿童画作品; 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师提问:

    (1)这些艺术作品都表现的是什么?

    (2)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心情是怎样的呢?

    (3)哪件作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是从古至今妈妈对孩子深厚、无私的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孩子们离不开妈妈的关爱,那我们怎样报答呢? (分组讨论回答)略

    6、讲解制作爱心卡 出示爱心卡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爱心卡吗?为什么? 想亲手制作一张爱心卡吗? 知道怎样制作吗?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讲解补充) 讲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演示过程。

    7、情境表演 妈妈下班回家我们怎样做来报答对? 选一名学生表演妈妈,一名学生表演孩子,全班孩子拍手唱《妈妈下班回到家》这首儿歌。

    8、师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听了感人的故事,制作一张精美的爱心卡,还欣赏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我们从小就感受到妈妈无私、伟大的爱,真幸福,我们更应该关心,周围的人,做一个有爱心、善良的好孩子,怎样做呢?想一想, 再回家试着去做一做。

    课件 篇4

    精彩的马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精彩”、“表演”口头造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段。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图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猴、直、紧、演、算”的字形。

    (二)“马戏、好奇、喝彩、哄笑、绝技”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老师要带同学们看一场表演,什么表演呢?精彩的马戏表演。板书课题(精彩的马戏)。

    谁看过马戏表演,什么是马戏呢?

    (马戏,原指人骑马所做的各种表演,现在也指节目中有经过训练的其他动物的各种表演)。

    精彩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出色、优美)你们想看吗?

    要想看到马戏表演,首先要过字词关。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对照生字表学习,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认为哪些字易错,在字下边画横线,想一想怎么记住它。

    2.汇报自学情况。

    应这样汇报:“猴”字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时候”的“候”少一竖。中间不要多加一竖。

    直:里边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或“真”去掉“八”。

    紧:左上是两竖,不要写成“忄”。第七笔的点不要丢掉。

    演:右边是“宀、一、由、八”组成。不要丢掉“一”。

    算:中间是“目”,不是“日”。下边“廾”,不要写成“丌”。

    “戏、扮、熊、狗、叔”几个字,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自己分析、记忆字形。

    3.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猴子 小狗 黑熊 算术 叔叔 紧张 打扮 表演 马戏 直立)

    (三)指导学生查字典,理解以下词语。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

    喝彩:大声叫好。

    绝技:没有人比得上的、独一无二的技艺。

    (四)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逗分明,速度适宜。

    “好奇”的“好”是多音字,读hào。

    “喝彩”的“喝”也是多音字,读hè。

    “跷”读“qiāo”不要读成“qiào”。

    “瞅”读“chǒu”不要读成“cǒu”。

    “算”读“suàn”不要读成“shuàn”。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第一幅图:猴子表演爬竿。

    第二幅图:黑熊表演踩木球。

    第三幅图:山羊表演走钢丝。

    第四幅图: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都挺有趣。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猴、紧”二字的书写。

    (1)“猴”左中右结构,中间的“亻”旁,写在竖中线上,三部分要写紧凑。

    (2)“紧”上中下结构,中间“幺”要紧凑些。

    2.写其他字时,要注意看生字表,看清每一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写出笔锋。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出示字词卡片(猴子 小狗 黑熊 算术 叔叔 精彩 好奇 紧张 打扮 表演),指名读、开火车。(一个接一个)

    同学们已顺利地通过了字词关,可以观看马戏表演了。

    (二)看图学文,理解文意和图义。

    1.出示第一幅图:

    (1)你们看,这是什么节目?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猴子表演什么节目?板书:猴子爬竿

    (2)猴子是怎样表演节目的?指名读2~4句。

    学生评读。

    结合图说一说倒竖蜻蜓是怎样的?

    (头朝下,脚朝上,用手支撑着身体倒竖起来。)

    图文结合说一说从哪儿看出猴子的样子很顽皮。(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还好奇地瞅着观众;穿着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孩;下肢自然分开,保持平衡;上肢紧紧抓住竿子,尾巴翘着……)读2、3句。(这两句具体写出了猴子是怎样表演的。)

    (3)观众看了猴子的表演有什么反应呢?

    读第4句。

    为什么观众会哈哈大笑?(看图说意思)

    (4)指名有语气读这段,小结本段写法:先说表演什么节目,再讲是怎样表演的,最后讲了观众的反应。

    2.出示第二幅图。

    (1)看图说说,这是谁表演什么节目?

    (2)看书第3自然段。黑熊表演了什么节目,它是怎样表演的,观众有什么反应?默读标出记号,(节目名称画“ ”怎样表演的重点词下点“.”观众反应下画“

    (3)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看图观察黑熊的表情,说说从哪儿看出它很紧张。

    说说“哄笑”的意思,再说说观众为什么会哄笑。(哄笑,许多人同时大笑。)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评读。

    (5)练习填空:

    笨重的(黑熊)(小心)地踩着木球,滚过中心点,是多么(紧张)啊!3.自己看图学文,读懂第4自然段。

    (1)方法:山羊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的,观众有什么反应。

    同桌讨论自学情况。

    (2)投影出示两句话。

    读两句话。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细细,写出了山羊在什么样的钢丝上走。稳稳当当,写出了山羊走得怎么样。走过来走过去,写出了山羊怎么走。)

    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认为第一句写得好,使我们感受到山羊表演得很精彩。读书上的1、2句,试背诵。

    (3)山羊还表演了一个绝技,什么叫“绝技”?

    (没有人比得上的、独一无二的技艺)从哪里看出山羊表演的是“绝技”?(圆板小;四只脚都踩上;圆板插在钢丝上会摇晃。)

    小结:山羊表演了高难度特殊的技能,所以叫“绝技”。

    (4)什么叫喝彩?(大声叫好)学一学怎样喝彩。

    (5)尝试背诵。

    先分部分读一读。

    再分部分背,同桌互背、齐背、比赛背。

    4.出示挂图三。

    看图,说说还有哪些动物表演了什么节目。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动物们表演得这么精彩。

    5.总结:我们今天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知道了,小动物们之所以能表演得这样精彩,离不开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的辛勤训练。因此我们应向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课文2、3、4自然段的写法,任选一个节目,学说一段话。

    (二)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三)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着2、3、4自然段的写法说一段话。

    (二)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请同学当评委打分。标准是: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有语气、句读分明、速度适宜。

    (二)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

    同桌互背、老师指名背。

    (三)复习2、3、4自然段的写法,学说一段话。

    1.2、3、4自然段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任选一个节目,想象一下表演得怎样精彩,说几句话。(可以是马钻火

    圈、小猴骑车、小狗做算术??)。

    (四)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1.想词语是什么意思?

    2.看词语在文中哪句出现。

    3.自己说一句。

    (五)练习。

    1.连线:

    精彩的

    圆溜溜的

    细细的

    顽皮的

    笨重的

    2.填空:

    ( )地走着

    ( )地瞅着

    ( )地移动

    3.选择正确读音画√。

    跷跷板(qiāo qiào)

    哄笑 (hōng hng)

    喝彩 (hè hē)

    好奇 (hào hǎo)

    眼睛 钢丝 马戏 黑熊 猴子

    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 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 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 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 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 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 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课件 篇6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五、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1、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2、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3、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4、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 3 5

    教学难点 :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

    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

    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

    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

    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1.课后练习二。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本节的内容主要是疏通文意,进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课时.

    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板书:13 )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布置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字词。出示写有6个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边听边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

    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

    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是什么样儿的。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五、六自然段),讲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课件 篇9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2分钟)

    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

    (18分钟)

    读书展示会 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习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4.小朋友,你们的最佳“读书小组”选出来了吗?请你们跟我们这儿的读书小组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好吗?

    结苹果、摘苹果 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送生字回家

    1.小黑板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

    a.一位地( )( )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

    b.( )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本( )( )的书吗?

    c.雨点留下的脚( ),叫雨( )。

    d.把岩石书读懂,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 )藏。

    2.小朋友,你能把苹果树上的生字送回到句子家中去吗?

    3.生字回到了家,多高兴呀。我们来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

    4.出示本课要写的字(二、三排),认读,组词。

    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四)现在,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课文吧。

    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小组互读互查。

    小组自由展示读课文。

    指名展示读课文。

    认读生字。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练习填字。

    练读句子。(指名读,集体读)

    “印、陆”单耳旁和双耳旁的不同;

    “刨”左宽右窄,“包”的最后一笔不能拖得太宽,不能超过竖中线;

    “埋”左边是提土旁,不能写成“理”字。

    齐读课文。

    朗读感悟(10分钟)

    第二课时: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写了几个字,还朗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场朗读竞赛,看看谁是今天的朗读小明星。今天的朗读竞赛,我们要评选出“最佳川川”和“最佳叔叔”。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课文,用“──”画出川川说的话,用“~~~”画出叔叔说的话。再练习读一读。 听你们读的这么有意思,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示范朗读。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开始朗读竞赛了。你们谁愿意做勤学好问的小川川呢?请上台来参加竞赛。(其他同学当叔叔,评选最佳川川) 面对小川川的提问,谁愿意当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为川川做出解答呢?也请你来参加竞赛吧。(其他同学当川川,评选最佳叔叔。) 现在,请我们的最佳组合来为我们做朗读展示。

    6.采访评选出来的“朗读明星”:

    请问川川:“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呀?你现在知道书字上面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了吗?(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川川已经弄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通过读这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请问川川: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你准备怎样去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呀?

    请问地质勘探员叔叔,你还能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岩石书”的知识吗?

    (大家快找一找,看看谁最先找到。)

    大家读读我知道中的知识,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通顺、读懂。 指名两个读。

    自由读课文。

    练读人物对话。

    听老师读。

    展示朗读“川川”的话。

    展示朗读“叔叔”的话。

    生:当然可以。不过我告诉你们,不如你们自己从书中去找答案。

    我找到了。就在课后的我知道里。

    7.自由读我知道。

    指 导写 字(10分钟)

    (出示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字卡)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把哪些生字放在一起呢?请你摆一摆字卡,再说说你的想法。 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些生字,同桌互相讨论讨论,这些字的哪些笔画容易写错。

    我们不但要把字写正确,还要把字写得漂亮。你们发现了吗?今天要写的很多字当中,都出现了一个笔画“竖撇”。(边讲边范写,让学生观察由“竖”到“撇”的演变过程。) 小朋友,你能把带有这个笔画的字写好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

    5.(把学生写得好的或是存在共性问题的字拿到黑板上)谁愿意做“小医生”,给这些字来看看病。

    做课后“我会填”中的练习。(先写再说)

    说清楚要求。

    摆字卡并说明理由:半包围结构、上下结构。

    “厚”字和“底”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厚”字上下都没有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

    练习书写。

    当小医生,判断哪些字写得好,哪些字写得不够好。

    课件 篇10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又开始了,本人坚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指导思想领导下,在认真总结自己上学期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本学期教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系统地复习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知识,形成能力为中考练兵。

    二、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课标,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

    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三、教学进度

    时 间 内 容

    第一周 组织入学制定学习计划、总结上学期的不足。 第二周 新课教学17章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周 复习声现象 复习物态变化

    第四周 复习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周 模拟测试

    (一)、小综合复习

    第六周 复习电流和电路、电压、电压

    第七周 复习欧姆定律

    第八周 复习电功率

    第九周 复习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第十周 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力

    第十一周 复习力和机械、功和机械能

    第十二周 复习压强和浮力

    第十三周 热和能

    第十四周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五周 模拟测试

    (二)、小综合复习

    第十六周 综合复习声、光、热学

    第十七周 综合复习力学

    第十八周 综合复习电学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模拟测试

    (三) 、考前学生动员

    [课件分享] 《背影》教学设计模板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分享] 《背影》教学设计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朗读,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二)技能性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精读课文,分析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及作用。

    (三)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认知阅读部分的内容,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在教师的点拔下完成理解阅读部分的内容,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拓展阅读部分的内容。

    教材类型:

    讲读课文

    课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读导学过程

    导入:我们很容易想起自己的父母,同学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你们的关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父母对你们的爱可曾令你们感动过?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令你感动的故事?并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深情的。

    一、认知阅读

    作者介绍(课件展示)

    朱自清,字佩弦,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二、理解阅读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做适当的点拨):

    讨论问题(一)听范读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亲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板书)

    一、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

    二、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疼子子

    三、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子爱父情

    四、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深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讨论问题(二):父疼儿

    3、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4、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望父买橘见背影,教师要注重引导:从穿戴、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分析)

    5、父亲还用什么表达了这种关爱?

    (父亲的语言,教师找学生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依依惜别之情。)

    讨论问题(三):儿爱父

    6、儿子理解了父亲的爱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讨论,教师点拨)

    7、你认为父亲为儿子做的事情普通吗?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三、拓展阅读

    弹指间,我们已经是一名中学生了,在以往的几十年里,肯定有一些对你的成长有过深刻影响的人,请你用一二百字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四、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车站送别以及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抒发了作者对儿子深切的思念。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的爱最无私。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能深深的懂得这份爱。懂得许许多多关心自己的那些人的爱。

    歌曲《懂你》结束

    板书设计

    一、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

    二、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疼子子

    三、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子爱父情

    四、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深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

    讲定价钱送子上车

    拣定座位叮嘱儿子

    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节思考:

    这样的开头在什么文章中见过?有什么作用?讨论,回忆。

    明确:作用:点题,表现了对父亲的强烈思念。

    二、讨论课文2----7节,重点讨论第六节。

    1.读2-3节讨论:

    读文中提示,开头交代家境惨淡的作用:为下文写背影作铺垫——特定的悲凉环境,家境惨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伤不伤心?而此时的父亲却来安慰我这能看出父亲怎样的情怀?

    总结:更能够看出父亲心胸的宽阔,父亲情怀的高尚。

    2.讨论4—5节。

    A 讨论文中提示: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再三”和“踌躇”?

    (第一个“再三”:不放心,周到,细密。第二个“再三”:确实可以不去。两个“踌躇”:事情太忙。悲凉,惨淡的送别充满了爱子之情,为下文写“背影”在情字上作了铺垫。)

    B 两个“嘱”和两个“忙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3.讨论第六节:

    A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B 讨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含义?

    提示:为什么要买橘子?为什么不要走动?为什么自己去买?

    总结:父亲对儿子的爱无处不在。

    C 标出文中的动词。并分析动词在文中作用?

    动作艰难:身体肥胖,步履艰难—蹒跚,探,下去,攀,缩,倾……

    爱的感人,爱的忘我。

    D.“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的含义:

    提示:总算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放心了。

    总结:是从“我”的眼光看出来的,把扑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这种轻松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父亲的责任,心理越觉得踏时满足劳累,灾祸都忘了。

    E.讨论父亲两句话的含义: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总结:挂念,关心。爱的仔细,爱到永远。

    F 论“我”眼泪的原因

    疏导:找出文中“我”爱父亲的文字。

    理解父亲,疼爱父亲。背影的感人。

    G 总结第六节:

    细致地刻画背影,集中的表现父亲无私,伟大的爱。

    4.讨论第七节

    A 父亲的老境如何?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时?

    总结;黑暗,衰败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和困顿。

    对父亲的理解。

    B 两个“惦记”说明了什么?

    总结:对前途无望,对社会绝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C 读父亲的一段话,分析含义:

    D 总结:安慰,老境颓唐,为父亲坎坷的一生伤感,表现了对父亲的爱和思念。

    三、全文:

    1.背影——刻画背影——怀念背影。

    思念疼爱思念

    2.父爱子——子爱父。

    附:1,板书设计;

    最不能忘记:点出背影

    祸不单行: 衬托背影徐州

    送我上车: 引出背影南京

    买橘子:刻画背影

    去:蹒跚,探身,攀,缩,倾。浦口车站

    回:爬,抱,放,扑,走,

    写信:思念背影。

    [热搜课件]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最新范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热搜课件]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最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奇妙的动物世界》是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口语交际课。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根据本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专题而安排的。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既可以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交际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和趣事,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和亲近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小就从图片、音乐、电影中开始认识动物,他们不仅熟悉身边的小动物,还对地球上的珍禽奇兽有着浓厚的兴趣。据了解,很多学生都饲养过小动物,他们都很喜欢动物。

    教学设想:

    教学中应该设计好交际的话题和合适的交际形式,创造良好的生生、师生互动语境,营造和谐沟通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脑中已有的有关动物的全部资讯,培养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话,给予别人适当表扬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达到“开放”与“有序”的平衡,即在活泼开放的交际形式下,有效地把握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能简要讲述一些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能把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过的有趣的事说清楚,培养学生合作交际的能力。

    2、在情境中感受到交流、合作的乐趣,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自信。在交流中分享动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教学重点:

    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能简要讲述一些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能把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说清楚,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1、能简要讲述一些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

    2、在活泼开放的交际形式下,能把话说完整、表达清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动物王国里,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训练的狗,能为商人引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

    小朋友们,想去动物世界看看吗?(板书:动物世界)

    2、播放录象,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3、交流看后的体会,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动物?

    (板书:奇妙的)

    二、明确交流的话题和要求。

    1、自读题目,划出要求。

    2、交流汇报,相机板书。

    3、说说和别人交流时,应该怎样做?

    三、口语交际。

    (一)了解身边有哪些动物。

    1、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看,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学习了,我们也把头饰戴上一起加入吧!

    2、创设情境,学生戴上动物头饰介绍自己,了解身边的动物。

    哗,我身边的动物朋友真多啊!我想认识你们,你们能告诉我是谁吗?

    (二)介绍动物的习性和样子。

    过渡:我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其实我也是一只可爱的动物,想知道我是谁吗?那认真听我介绍吧!

    1、教师扮演动物并介绍自己,让学生猜一猜是哪种动物。

    我长着一身雪白的毛,脑袋小小的,竖着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我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我最喜欢吃新鲜的萝卜。

    2、知道我是谁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刚刚介绍自己什么啦?(随机板书)

    3、学生交流汇报。

    4、学生自由练习介绍自己。

    5、指名介绍。

    (1)哪只小动物也愿意来介绍自己,跟大家交个朋友?鼓励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或补充。

    (2)评价。他介绍得好吗?为什么?

    6、小结。

    (三)说说你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了很多动物朋友。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动物肯定也是大家的好朋友。我想你们和动物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情。

    1、请两位学生交流他们在日记上记录的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2、小组里交流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3、找好朋友说说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趣事。

    4、汇报交流,评价。

    四、总结。

    1、小朋友们,动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你有什么想说的?

    2、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去了解,认识更多的动物呢?

    推荐书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推荐电视节目:《人与自然》《动物世界》

    板书设计:

    名字

    样子(毛、耳朵、眼睛……)

    奇妙的动物世界生活习性(吃、行走……)

    有趣的事

    五、学生写作

    【[课件分享] 《论语》教学设计最新范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