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登鹳雀楼课件热门十四篇
  • 登鹳雀楼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1

    登鹳雀楼课件热门十四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教案是教学体系的有效支撑。在这里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令您满意的“登鹳雀楼课件”,请仔细看完本文的每个段落!

    登鹳雀楼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鹳”。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课件 篇2

    《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剧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作铺垫。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 “尽”:完。这里指太阳依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是说黄河最终流入大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流向大海。诗的后两句写的是登楼所思。 “欲”:想要。 “穷”:尽。 “目”:眼睛。 “千里目”是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示诗人宽大的胸襟。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登鹳雀楼课件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课件 篇4

    (一)课件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也准备了一幅画。想看吗?

    (介绍画上的内容)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

    (生编故事)

    师:你编得真好,老师也想编一个。

    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焕。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丽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师:为什么登上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生:因为站得高看得远。

    师:是啊,诗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就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1.(出示课件)介绍鹳雀楼

    2.(出示课文内容)指名朗读

    3.师:读得不错!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赛读,行吗?请同学们当评委。(师配乐朗读)

    生评价。

    4.生练读。

    5.分句指导。

    6.整体读。

    7.学生上台表演读。

    8.配乐集体朗读。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为了表扬你们,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的身上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

    生读生字。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站在鹳雀楼的最顶层了,你们的心情怎么样?你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想象说话。

    (五)小结

    是啊,只有站到高处才能欣赏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人生也是一样,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同学们,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把心中最美的风景变成现实。

    教学反思:这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古诗,了解诗意,明白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较好。我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的。在导入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中。在学古诗中以读为主,设计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价老师背诗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的技巧。在拓展部分让学生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能联系生活理解古诗道理。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课件中出示的课文内容用拼音打出来会更好些。学生的朗读需要加强,老师还要进一步指导。

    登鹳雀楼课件 篇5

    1、接题,介绍鹳雀楼

    (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鸟叫鹳雀,在它们飞累的时候经常到这座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称这座楼叫鹳雀楼,本来鹳雀楼并不出名,因为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而出名。登上这座楼,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水。可惜,后来被黄河水冲没了,但是诗人的这首诗却被千古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和诗人一起登楼赏诗吧!(板书:登)

    2、读通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齐读。

    3、读懂诗意

    师:同学们,听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在老师读的时候,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你可以闭上眼睛,也可以看着老师,用心去聆听一下这首诗,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提问:(1)听了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单个读句子。(老师中间评价学生)

    (2)除了看到太阳落山,你还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3)见过黄河吗?那今天咱们一起再去参观一下黄河好吗?(先播放奔腾的黄河水,再出示平静的黄河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有时汹涌澎湃怒气冲天,有时风平浪静和蔼可亲,她那弯弯曲曲的身体流啊流,最终流入哪里?(大海)齐读: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谁自己来读读这句诗?(指生读,老师评价)

    师:站在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西下(齐读:白日依山尽)看着流入大海的黄河水(齐读:黄河入海流)真像是在欣赏一幅奇妙的画,我真不想走啊,因为我还想看到比这更美,更远的景色,我掂起脚,伸长脖子,还是看不到,怎么办呢?给我想个办法吧!

    指生说,读后两句诗。

    师:现在谁来登高望远呢?指生读。

    举例讲解登高望远的内在含义。

    小结:是啊!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读

    师: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二十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登高望远的道理,这让我不仅想再一次来读这首诗。(齐读)

    登鹳雀楼课件 篇6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2、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课件 篇7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登鹳雀楼课件 篇8

    1.理解诗题,简介诗人。这首诗以事为题,朴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教学时,可简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来。对作者的了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读诗句,学习生字。教师(或录音)范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抽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感知,为理解作准备。

    3.解释句意,理解内容。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观察图画想想诗意。不懂的词或句提出来大家讨论。可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例如“依” 、 “尽” 、 “欲” 、 “穷” 、 “更” 、等,在让学生连起来说句意。理解句子后,再让学生把全诗意思连起来说。解释字句意思时,不要过多地发挥,只要求理解内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咏背诵。在理解诗的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读出诗句的气势。读时可以让学生作适当的动作演示,以帮助他们入情入境。只要学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诵并读出语气。

    5.建议本课教1课时。

    登鹳雀楼课件 篇9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内容及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古诗。根据课文的拼音,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检查预习。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登鹳雀楼》写的是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看到了滚滚东流的黄河。

    5.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1)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诗人。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多是人们喜爱的名篇。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名,气魄雄伟,热情奔放,除这首《登鹳雀楼》外还有《凉州词》等。

    鹳雀楼是唐朝河中府的一处名胜,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前面可以望见高耸入云的中条山,下面是奔流的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态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取名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诗中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一)“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1.“白日”是什么意思?查字典并联系诗句理解:“依”、“尽”。

    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2.诗句的意思: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

    (二)“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什么?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入海流:向东河流去。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其实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

    (三)“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1.查字典并联系诗句理解“欲”、“穷”的意思。

    2.在正确的解释后面画“√”

    “千里目”的意思是:

    ①眼睛能够看到一千里远的地方( )。

    ②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四)“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1.查字典理解“更”字的意思。

    登鹳雀楼课件 篇10

    (一)情境教学法

    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诗传诵已久,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语言的优美,既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合作学习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种理念,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相互评价等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登鹳雀楼课件 篇1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依”、“欲”、“穷”、“更”的造字意义,对汉字产生兴趣。2、通过学习会朗读、背诵古诗。掌握诗意,能够感悟出诗人在创作本诗时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通过古诗中出现的重点字的汉字造字的意义的讲解,还有一些汉字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背景及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那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登鹳雀楼》(播放音频,网络上的算侵权吗?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根据谁写的古诗改编的吗?(唐朝王之涣)师:那大家看题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叫“登鹳雀楼”呢?解题:登鹳雀楼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吗?能。(隹),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带隹的字多数和鸟有关。)因为这种鸟经常爱停留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PPT播放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县。有人说,作者王之涣是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实当时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完全看不到那个黄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说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是登上了鹳雀楼。初步感知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师:邀请同学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二)逐句解读古诗

    1、白日依山尽

    (一)解开“依”字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依’都是解这首古诗的重点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畅所欲言)我们先来看“依”字,左边的‘亻’旁就表示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一个人,而右边的‘衣’代表的是我们穿的衣服,衣服紧紧地贴着我们的身体。(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过程。)所以第一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是太阳紧紧地依靠着山,缓缓地消失在山的那一边,也就是讲的实际上是太阳的极限,就在山的另一边。

    (二)画中有话:你能在山的那一边,画出要落山的太阳吗?

    2、黄河入海流

    “太阳的极限是在山的尽头,那么黄河的极限又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互动)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大海奔去,最后汇集到大海里,就不再叫黄河了,所以黄河的极限就是在大海里。

    3、欲穷千里目

    (一)解开“穷”字的秘密“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说是“穷”是没有钱的意思。“没有钱那个叫“贫”,并不是“穷”。为什么呢?你看“贫”字的下面是一个“贝”字,‘贝’在古代不但表示贝壳的意思,也表示富人家里的重器,就是那种下面两只脚,上面一个像青铜器一样的重器,就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结果,来了盗匪和强盗硬是给毁坏了,大家看上面的“分”字,这样一来,富人家里值钱的东西没有了,家里也就没有钱了,变得“贫”了。(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贫’的过程。)那“穷”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个“窮”字,它是“穷”字的繁体字。(PPT出示)繁体字的汉字小常识:汉字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今有四千年的历史过程,到商朝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在没有进行汉字改革之前,人们一直使用繁体字,繁体字的优点是能够较完整地保留原貌,更明确的表达意义,因为我们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根据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认。后来汉字又经过了多次的变革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简体字。

    师:那了解了繁体字的小常识之后,我们来看这个“窮”字,你来猜一猜,这个字由哪三个元素组成呢?(穴字头、身、弓三个元素组成)刚才老师说过了,古人在造这字的时候,是根据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其实就是把当时的那个场景还原。“窮”字上面的“穴”字头,(此处可以有图或者PPT)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向山洞的里面。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写了一个“究”呢?这个“穷”和“究”他们是同源字。古人都比较好奇,所以一看到山洞就想进去“一探究竟”,刚开始的时候山洞比较大,人是直立着身体往里走的,随着山洞越来越窄,身体就不能直立行走,而只能弓着身体,把身体弯下来才能走到尽头。所以说,这个“穷”字其实就是尽头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成语“日暮途穷”:师:你能独立解出“日暮途穷”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太阳下山了,暮色降临,古人因为没有电灯,所以不能继续赶路了,只好找个地方先住下来。

    2、成语“图穷匕见”:师:你能独立解出“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在图画的尽头,藏着的匕首就出现了。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可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动画,也可不放。)

    (三)汉字小故事师:“大家知道“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吗?”(千里眼),我们先来听一个“千里眼”的小故事:“话说《西游记》中的石猴出世的时候震天动地,凡间闪出了一道金光,一直射到玉皇大帝那里,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去查看,结果他们两个人来到天边,利用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法力,回来报告玉皇大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说:我们平时能不能看到太阳呢?(能),大家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吗?(1.5亿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呢,你说远不远?(远),那么远,我们怎么还能看得到呢?因为太阳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所以说呢,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其实我们人类还是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的。但前提条件是这个物体得足够大,那么中间还不能有任何东西阻挡。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类眼目的极限。

    4、更上一层楼

    通过之前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这首诗实际上讲的就是极限的问题,要想让千里目达到极限,必须更上一层楼。解开这句话中的“更”字就特别的重要。

    (一)解开“更”字的秘密请大家看屏幕(PPT出示“更”字的甲骨文)“更”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两条鱼尾巴,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更”字就是像鱼刺的那样特别密集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如鲠(gěng)在喉:解释:像很多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非常难受。

    (2)作梗:

    (3)田埂:

    最后一句话是:更上一层楼,实际上并不是说再上一层或者两层楼就行了,“更”就是要不断地上,不断地攀登,坚持不懈地,才能够把我们人类的极限发挥到极致。

    (三)总结延伸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利用古人造字时所看到的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的一些现象,重新解读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讲了极限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千里目”,这个“千里目”可以理解为是各种天赋,有的同学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画画……,但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坚持不懈地做,就不能很好的将它发挥到极致,那么天赋也许就会被埋没和浪费。

    登鹳雀楼课件 篇12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登鹳雀楼课件 篇13

    【教材简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宕开一笔,由实而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易于诵读,言近旨远,给人启迪。【目标预设】1.识读本课6个生字和一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欲、楼”两个生字。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全诗。3.让学生感悟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登鹳雀楼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课件热门十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