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集锦
  •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发表时间:2024-03-18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集锦。

    选择公正的教案内容,是备课的必要条件。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对于写教案是否感到过迷茫呢?相信“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希望本文对您的工作或个人成长有所助益!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2.掌握水泥、玻璃、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工业制备及用途。

    3.学会根据居室不同房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

    4.了解居室装修可能带来的污染及防止或减少污染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居室装修材料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2.掌握水泥、玻璃、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工业制备及用途。

    3.学会根据居室不同房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

    【教学过程】

    【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装修?装修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2.厨房、卫生间的装修主要用到哪些装修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进行装修?

    3.起居室即客厅的装修主要用到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装修材料?

    4.陶瓷、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生产陶瓷、水泥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一、厨房、卫生间的装修

    【提问】你知道家庭装修中都用了哪些人造石材吗?

    厨房、卫生间、 地面:防滑瓷砖

    墙面:玻化砖、抛光砖装修

    屋顶: 铝合金等光洁板材为宜

    卫生洁具:易清洗的陶瓷产品

    陶瓷

    【讲述】

    装修的目的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证室内使用功能,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安逸、理想的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除此之外还能改善环境功能、声音功能和艺术功能。优美的环境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厨房、卫生间、起居室的装修都要用到瓷砖。瓷砖坚硬、耐磨、耐水,不会腐朽霉变,便于清洗。瓷砖的种类、花色品种也多,便于选择使用。 (展示陶器和精美瓷器的照片或看投影、录像)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陶瓷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

    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长石、石英。黏土是自然界的硅酸盐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的。黏土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表示为:xAl20,ySi02yH:O。不同的黏土X、Y、Z的比例不同。高岭土是黏土矿物中的一种,又叫瓷土,瓷土的质量和烧制技术决定着瓷器的质量。

    瓷砖的优点:坚硬、耐磨、耐水、不会腐朽霉变,便于清洗。

    陶瓷的制作原料:主要是以黏土、长石、石英为主要颜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的制品.

    陶瓷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1.釉面砖:是用陶土或瓷土淋上釉料后烧制成的面砖.釉面细腻,光亮如镜,便于擦拭清洗.尤其适用于厨房、卫生间以及卫生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的环境的装修.

    2.通体砖:是不上釉,烧制后对表面打磨,使其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的面砖.一般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是通体砖。

    3.抛光砖:通过通体砖抛光处理而成的面砖,薄轻但坚硬,非常耐磨。

    4.玻化砖: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

    人造石材的应用:

    人造大理石:厨房、卫生间装修常常使用人造石材.例如,厨房的台面和卫生间的台面和盆材等使用的人造大理石就是人造石材.用不饱和树脂加入矿物填料、颜料和少量引发剂,经过一定的加工,可以制成色彩美丽的人造大理石.

    人造大理石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及耐水、耐腐蚀、耐老化、无辐射等优点.

    人造玛瑙:以氢氧化铝代替其他矿物填料制成的具有一定透明性、色彩柔和的仿玛瑙制品.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氢氧化铝、颜料制成的人造石,质量则更好.

    二、起居室的装修

    1.玻璃

    思考:生产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写出制造普通玻璃时发生的比学反应方程式。

    [讲述】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玻璃成分可表示为:

    6Si02.Na2O.CaO。

    2.涂料

    【讲述】涂料可分为天然涂料和合成涂料两大类。天然涂料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天然涂料资源有限,在建筑装修中几乎都使用合成涂料。合成涂料中的关键材料是成膜物质——高分子合成树脂。为减少溶剂对环境的污染,现在家庭墙面装修大量使用的是水溶性乳胶漆。

    【学生活动】根据烯烃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的原理,自己写出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发生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述】醋酸乙烯酯一丙烯酸共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涂料的应用非常广泛。装修中制作家具或购买的家具都要使用涂料,涂料中的有机溶剂挥发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光固化涂料是性能优良的环保涂料。

    思考:涂料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作用:涂料涂覆在墙壁表面,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可以起到保护、装饰和标志的作用.大多涂料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分类: 天然涂料 和合成涂料

    涂料的成分: 包括成膜物质、颜料、溶剂和助剂

    (1)成膜物质:又称基料,是构成涂料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将涂料中的其它成分黏结成整体,当涂料干燥硬化后,能附着于被涂物表面形成均匀而坚韧的薄膜.

    (2)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苯、醋酸丁酯等) 和水,主要作用是使基料溶解或分散成为黏稠的液体, 以便施工.

    三、卧室的装修

    1. 木地板

    分类: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

    高档的实木地板多为硬木。木质结构疏松额度实木地板多为桦木、松木、杉木等。在安

    装前做淋漆表面处理。

    经济适用的地板:速生杨木涂上耐磨的聚氨酯硬膜漆做成的木地板。 制取:锯末、木

    屑、小径材料粉碎后用脲醛树脂或糠醛树脂黏结、模塑、热压成型形成基层,然后再起上面

    再黏结压制一层印刷纸基的三聚氰氨树树脂装饰面。

    【讨论】卧室的地面装修都有哪些方法?黏合剂都有哪些用途?黏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讲述】卧室的地面装修可以铺木地板,木地板又可分为实木地板、复合木地板、竹木地板。也可以采用镣地砖,然后贴地板革或铺地毯。生产复合木地板和各种复合板材时都要用到大量的黏合剂,黏合剂又叫胶黏剂,简称胶。生产家具和进行装修时也要用到黏合剂。

    2.粘合剂

    种类:

    1.天然黏合剂 糨糊 胶水 骨胶 皮胶 鱼鳔胶

    2.合成黏合剂 一般由黏料(基本组成,决定黏合剂的黏结性能)、固化剂、填料和其

    它添加剂组成.

    常见黏合剂 热固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 合成橡胶、 混合型黏料

    【讨论】起居室和卧室的墙面都有哪些装修方法?你认为哪种装修方法好?说出理由。

    【讲述】墙面装修主要有三种方案,最经济的是刷白灰。白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另外加入少量烧碱增加牢固性:氢氧化钙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后变成坚硬的碳酸钙白色固体也具有很好的装修效果。第二种方案是贴壁纸,壁纸有塑料壁纸或塑料与金属复合壁纸。第三种方案就是刷涂料,现在家庭装修很多都采用此方案。[活动探究】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分析家庭装修会带来哪些污染物?家庭装修复杂化对健康是否有利?是不是越贵的材料越好?你都了解哪些因家庭装修不当而造成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实例?如何使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减小到最小的程度?

    四、室内环境污染

    化学污染:来自人造板材、涂料和黏合剂等释放的有机物如甲醛、苯、甲苯、丙酮等。

    物理污染:可吸入颗粒、电磁波

    生物污染:细菌、病毒

    放射性污染: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居室装修的人越来越多,但装修后的居室美观却未必舒适。装修用的材料越多,可能带来的污染物就越多。使用劣质装修材料,有的造成主人长年患病,有的甚至造成施工人员中毒晕倒。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绿色环保型装修材料会越来越多。为确保健康,一定不要购买劣质材料进行装修。装修好的房子最好请环保部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并通风换气一定时间以后再居住。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 2-6]用棉花包住约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Na2O、Na2O2与水反应

    2Na2O2+2H2O=4NaOH + 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②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 + 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Na2CO3 、NaHCO3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2CO3 、NaHCO3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2CO3 、NaHCO3、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 Ca(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质:

    Na2CO3+CO2+H2O= 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质: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3

    高一化学教案——氮和磷

    氮和磷(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

    [引入]

    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

    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 磷 砷 锑 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 H3PO4 H3AsO4 H3SbO4 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 PH3 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

    +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

    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 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 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 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 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 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 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 SPACE PREFIX =O />;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 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 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 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

    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

    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

    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完成以上作业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 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

    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 (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 (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 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

    (A)把空气液化, 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

    (A)0.045 (B)0.036 (C)0.026 (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 CaO+CO2↑; CaO+3C CaC2+CO↑;CaC2+N2 CaCN2+C ; 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 E+H2O, E+O2 D,

    C+D B+F, B+O2 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 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银等,你知道这些金属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还是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吗?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过渡: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金属单质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了解金属更多的性质。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金属的观察和使用,说出金属都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_火焰,生成淡_粉末状固体——过氧化钠。2Na+O2Na2O2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金属如铁、铝、铜等是不和水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和水反应呢?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钠的几点性质,并且知道了钠比较活泼,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钠是否和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过渡:通过生活常识我们知道铁不与冷水反应,也不与热水反应,那么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呢?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说明:学生亲眼看到了上述三种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通过比较、讨论,容易认知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为后面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说明: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特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说明:在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后,学生对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利用给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结合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现象,通过学生讨论,得出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这样安排,既找出了规律,又应用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起到对当堂所学知识加深巩固的作用。】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1、银、铂、金等经常被用作贵重首饰这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有很大关系,试想,用铁做首饰行吗?

    2、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会利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原理来冶炼金属,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说明:利用问题导思,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2、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说明:请学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应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实验鉴别真假黄金,跟开始创设的情境照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途径,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a.试管夹b.镊子c.小刀d.冷凝管e.滤纸f.研钵g.烧杯h.坩埚i.石棉网j.玻璃片k.药匙l.燃烧匙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5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个人备课 [复习引入]

    [设问]

    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l中H、Cl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何重叠?

    [讲解、小结]

    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过渡]

    [讲解]

    a.特征:每个π键的电子云有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教 学 后 记 科目 化 学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共价键(第二课时 ) (知识、能力、品德)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③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6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② 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 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⑵知识网络: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 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实验⑴指纹实验 :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 )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7

    我本次的说课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本节课的教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正确标出化学式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正确表示出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且掌握了分类的思想。

    从能力上看,完全具备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分析,既然运用已有知识做铺垫,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轻松地在教师引导下来层层递进的推进的学习新知识。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它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1知识。

    4.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5.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通过概念的形成来探究科学本质,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学法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法。

    6.教学过程: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问题二]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提问: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

    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至此解决知识与技能目标1。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其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2。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cl2和na的反应、cl2和h2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

    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同时完成了知识与目标3。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7.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内容完成情况良好,但是课后练习时发现学生有些知识掌握的不到位,知识点会背但是不会用,可能是由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课堂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而不是教师的讲课效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8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9

    1、了解膳食结构的含义,能正确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并运用平衡膳食和有关数据初步评价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

    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巩固前一课题学习的各种营养的生理功能,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指导实际生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不同膳食对人体的作用,了解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2、通过对平衡膳食宝塔的认识学会编制食谱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平衡膳食的重要意义,使青少年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的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联想质疑]大家已经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也知道了这些营养素存在于多种多样的食物中,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不仅要摄入食物,还要注意平衡膳食。要做到平衡膳食,应该如何决定摄入事物的种类和数量呢?

    [讲解]膳食结构的定义。

    [交流研讨]

    学生列出平时的早餐、午餐和晚餐食物的种类及数量,画出自己的饮食结构图。讨论以下问题:

    (1)食物可分为哪几个类别?依据是什么?

    (2)各类食物是否可以互相代替?

    (3)每个人摄入的谷类总质量相同吗?若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4)将自己的饮食结构图对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发现问题。

    [讲解]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指出偏食、挑食的危害。

    [结论]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不同种类的食物提供的主要营养素不同,同种营养素可能存在于不同食物中

    将自己的饮食结构图对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找出自己的`饮食结构在品种和数量上有哪些欠缺,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提问]列举你喜欢吃的食物并指出其含有哪些营养素。

    [质疑] 同种营养素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是否一样?

    [活动探究]先引导学生回顾维生素C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第一小组探究不同水果(橙子和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

    第二小组来探究市售某品牌橙汁与现榨新鲜的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

    第一小组:探究橙子、猕猴桃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二小组:探究市售某品牌橙汁与现榨新鲜的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得出结论后,两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双方成员相互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交流、讨论本实验的感受和收获。 总结并阅读表2-2-1“部分营养素在不同食物中的平均含量”

    读阅“资料在线”“平衡膳食中的营养素平衡” 结合实际进行联想、思考阅读表2-2-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小结]同种营养素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不同。平衡膳食实际上就是营养素平衡。

    [质疑]人体每天需要多少营养素呢?不同的个体需要的营养素的量相同吗?

    [过渡]平时我们的一日三餐应如何配制呢?怎样做到合理膳食呢?

    [讲解]确定食谱的一种方法:

    [交流研讨]根据一名17岁男高中生某日食谱讨论:该同学一日三餐的食谱是否合理,指出不足及改善的办法?参照表2-2-1计算并完成教材中的表格

    [本节小结]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合理膳食,平衡营养,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学生,更应该注意全面地选择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食物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从而才能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作业]

    1、为家中某一成员编制一份合理的食谱。

    2、课下调查比较市售各种品牌果汁中维生素的种类及含量,并与现榨新鲜果汁进行比较,分析果汁能否代替水果。

    1、渤海特有的黄花鱼、鲈鱼、比目鱼、鱿鱼等能给人们带来的主要营养素是( )

    2、某人到医院检查完身体后,医生建议他多吃水果和蔬菜,你判断医生是让他补充( )

    ①蛋白质、油脂和糖类的平衡 ②必须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③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平衡 ④无机盐元素之间的平衡 ⑤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平衡

    4、黄瓜中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已知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而高温时,维生素会被破坏,因此你认为应如何合理食用黄瓜( )

    5、小华从小爱吃鱼和瘦肉,不喜欢吃蔬菜水果。于是特别疼爱他的奶奶就将小华的一日三餐安排为:早餐——肉丝面;午餐——红烧鱼、排骨汤、大米饭;晚餐——瘦肉粥、炸鸡腿。请你评价一下小华奶奶的这种膳食安排是否合理,并说明你的依据

    6、下表列出了甲、乙两种食品的部分营养成分,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2)某同学准备去野外探险,选择上述食品,建议他携带食品 (填“甲”或“乙 ”)

    你建议的依据是 。

    5、小华奶奶的这种膳食安排不合理。这种安排只注重了能量和钙质的补给,却忽视了绿叶蔬菜和水果中各种营养素的补给,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膳食营养失衡,引起某些疾病。

    6、(1)食品甲中的糖类 (2)甲;每100g食品能补充的能量和营养成分都比乙高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10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体现了“实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采用问题教学法,实现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整节课我重视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重视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比如关于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他们实验探究归纳氧化铝的性质;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我是通过两个探究实验“氢氧化铝是否有两性?” “如何制备氢氧化铝?”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想,并由学生自己做实验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我整节课紧紧地联系生活,从红宝石蓝宝石、酸菜鱼火锅、明矾净水、胃舒平等事例来设置问题,突出了“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如何制备氢氧化铝?”这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力求让每个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对每个活动都力求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把以往的机械讲解变为活的思维过程。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教学设计以问题教学法结合实验探究法实施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总评析)

    本案例可以说是突出体现新课改的一个典型案例,虽说内容是高中的,但同样适用初中的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分析涵盖了指导思想、教学背景、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很好的参考范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需要考虑到本案例涉及的这些方面的,大家可以结合本案例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本案例,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积累素材。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必要将本案例所有的内容都呈现,必须要呈现的有: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这些基本内容足够,如果时间允许,能力够强的话,可以适当增加本案例的其他部分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 篇11

    高中化学质量守衡定律教案设计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 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 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

    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范例集锦】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