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必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集锦
  •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3-04-14

    「必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集锦。

    栏目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教案课件的编写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方式之一。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文体形式。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

    二、设计思想

    本节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本节课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比较抽象,应用多媒体课件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在学生深入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概念,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

    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认识化学键的涵义和氢键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氯化钠固体,液态水和酒精。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固体和水的样品。

    [设问]1.食盐是由哪几个元素组成的?水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2.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氯化钠?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成水分子?

    思考、讨论、回答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动脱离地球,是因为地球对人有吸引力。同样的原子之间能自动结合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键,由于有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

    [板书]第二节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HCl 为例,研究存在于它们中的相互作用力。

    阅读教材,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作用力?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Na+

    课件演示: 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离子键

    1、概念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提问:定义中的静电仅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吗?离子可以无限接近吗?

    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对概念深入理解

    2、实质

    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记录

    提问: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样吗?

    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件演示:HCl的形成过程

    观看,倾听,思考。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来思考问题。

    板书:

    二、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电子对就像双面胶一样将两原子联系在一起。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是否都正好处于两原子正中间,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键两原子如果相同,两者吸引电子能力相同,则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键原子不同则吸引电子能力也不同,电子对将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小结:共用电子对不偏移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板书:2、类型:

    1极性键:电子对偏向于成键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极性键:电子对处于在成键原子中间。(X--X)

    理解、记忆总结:

    NaCl和HCl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把这种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倾听、体会、正确认识

    归纳抽象出概念。

    板书:

    三、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称为化学键。

    练习: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哪些是极性键?哪些是非极性键?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运用刚才的抽象概念,从电子式角度判断、比较、回答:(1)只含有离子键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价键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极性键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极性键的是:H2、N2、Na2O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如何判断物质中含有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讨论、思考、归纳:

    从成键的元素判断:一般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离子键的成键条件:

    活泼的金属元素(IA,II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VIA,VIIA)

    (1)活泼金属元素:Na、K、Ca、Mg……

    活泼非金属元素:O、S、F、Cl……

    (2)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酸根阴离子(SO42-,NO3-)及OH-

    (3)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或活泼非金属元素)

    (4)很活泼的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氢化物如 Na、K、Ca与H。

    2、非金属元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

    (1)非金属单质:H2、X2 、N2等(稀有气体除外)

    (2)共价化合物:H2O、 CO2 、SiO2、 H2S

    (3)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

    理解、记忆

    巩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初中我们学过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从化学键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呢?以H2和Cl2反应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键和Cl2分子中Cl-Cl键断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结合成HCl,形成了化学键H-Cl键,所以,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

    板书:四、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课时)

    了解、预习

    本节课解决内容:

    1、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和非极性)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判断。

    3、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之间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1、有下列物质: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存在非极性键的是 ,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只存在共价键的是

    2、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的化学式

    (1)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2)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极性共价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例子——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成键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发现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补充,由学生归纳出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宏观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对比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观察的化学现象及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对反应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观察、记录实验;对反应事实的处理及科学抽象。

    重点、难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并对应举例说明。

    【评价】给予肯定。

    【指导实验】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做下面的三组实验,并观察记录:

    一、硝酸银溶液分别跟盐酸、氯化钠、氯化钾的反应;

    回答:复分解反应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这类反应必须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三者之一才能发生。

    例:(1)在反应里生成难溶物质。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应里生成气态物质,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应里生成弱电解质,如:水、弱酸、弱碱等。

    NaOH+HCl=NaCl+H2O

    分组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实验结果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盐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三、硝酸跟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钙的反应。

    【追问】分别讨论三组实验,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同,为什么每一组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在笔记本上完成其化学方程式。

    【讲解】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能电离(强调离子表示方法)。这些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反应。

    【练习】书写如下电离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书】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复分解反应和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等。

    【过渡】用什么式子来表示离子反应呢?前面已经通过实验证明AgNO3与NaCl、HCl、KCl均能发生反应,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同学分别写出上述实验的化学方程式。

    二、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三、均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思考并讨论、猜想。

    回答:复分解反应均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溶质在溶液中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虽然反应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离子。比如盐酸、氯化钠、氯化钾在溶液中均电离出氯离子,跟AgNO3电离出的Ag+结合,所以均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

    练习: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练习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复习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化学教案《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解】先把溶液中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的形式,把难溶的物质仍写成化学式。反应前溶液中大量存在着四种离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结合成难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减少,反应向右进行。把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H+和NO3-即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删去就写成了“离子方程式”。

    【板书】2.离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

    子方程式。

    【练习】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应的实验现象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设问】通过完成AgNO3分别与HCl、NaCl、K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板书】2.意义

    ①能揭示反应的实质;

    ②不仅表示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提问】Ag++Cl-=AgCl↓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讲解】怎样书写离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写、改、删、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为例分析。

    领悟。

    模仿。

    板书练习: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发现反应物虽不同,却都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可见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间进行的反应,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银盐进行的一类反应。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交换的过程,探究反应的实质,引出本节的知识点。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3.书写步骤

    (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同时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凡是难溶、难电离、气体等均写成化学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质仍写其化学式)。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将系数化成最简整数比。

    (4)查:检查书写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①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是否相等。②方程式两边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盐酸跟Na2CO3、K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验证两同学回答是否准确。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盐跟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反应。

    分析离子反应如何运用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重要的化学用语的基本功。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请写出固体氯化铵与固体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问】有同学将此反应写出离子方

    H2O请讨论此写法是否正确?

    【评价】对后一组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固体物质间的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

    【设问】请写出实验室制氯化氢的化

    学方程式。此反应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吗?

    【评价】答案正确。指出学习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投影】课堂练习

    一、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跟稀硫酸反应

    2.铁跟稀盐酸的反应

    二、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实验室制氯气:

    写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讨论后回答:

    一组代表回答:按上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

    另一组代表回答:虽然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此式正确,但反应物都是固态,反应物没有发生电离,怎么来的离子方程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

    讨论后回答:

    在无水参与的情况下,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发生电离,因此不能写出离子方程式。

    完成练习: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确,虽然元素原子个数守恒(即遵守了质量守恒)但反应前、后电荷数不等,违反了电荷守恒原则。

    4.不正确。不符合反应事实,F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时生成Fe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及时反馈,进行调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离子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反应,而且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可揭示反应的实质。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5.正确。此题是氧化还原反应,除了要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外,同时还应遵守电子守恒。

    【随堂检测】

    1.H2S通入NaOH溶液中,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2Fe3++3H2↑

    (B)碳酸镁跟稀硫酸反应: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钡反应:Cu2++2OH-=Cu(OH)2↓

    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表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第2题考查学生利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判断正确结果。

    附:随堂检测答案

    1.(C) 2.(B)、(D)

    化学教案-氧化还原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知识分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②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

    ②、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认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1、分组活动探究、猜想、讨论、归纳

    学情分析: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实验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1、“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开了本课的序幕。讨论与交流,归纳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二、创设情境,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1、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学生思考这瓶二氧化碳气体可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讨论与交流:由学生通过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三、实验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在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

    现象: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结论: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结论:能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能二氧化碳气体和澄清石灰发生水反应。

    本节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的同时,我们以从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

    课堂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不供给呼吸。

    3.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4.能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

    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

    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

    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

    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

    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

    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

    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

    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

    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推进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

    CuO+H2====Cu+H2O

    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

    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

    得氧、失氧的角度

    Fe2O3+3CO====2Fe+3CO2

    生: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师:在复习化合价概念的基础上,请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CuO+H2====Cu+H2O

    2Mg+O2====2MgO

    Fe2O3+3CO2====Fe+3CO2

    2Al2O3====4Al+3O2↑

    2H2O2====2H2O+O2↑

    Mg+2HCl====MgCl2+H2↑

    Mg+2H+====Mg2++H2↑

    Fe+CuSO4====Cu+FeSO4

    Fe+Cu2+====Cu+Fe2+

    师: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变化联系起来。

    [合作探究]

    2Na+Cl2====2NaCl

    H2+Cl2====2HCl

    这两个反应虽没有氧的得失,但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哪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哪种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为什么?

    [课堂小结]

    上述[合作探究]讨论后,得出: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两类标准:

    (1)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情况

    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与探究]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随堂练习]

    1.下列各类反应中,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单质,此元素可能被还原,也可能被氧化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D.化合物分解的产物有单质,则该分解反应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类型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Fe2O3+3H2SO4====Fe2(SO4)3+3H2O B.CuO+H2====Cu+H2O

    C.Fe2O3+3CO2====Fe+3CO2 D.H2+ S====H2S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问题1: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WWw.jK251.CoM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 (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必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集锦】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