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12篇
  •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2-19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12篇。

    想要了解关于“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的详细信息请继续往下阅读,我希望这些分享能够让你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有人能够帮助你。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在成长,不同的老师对待教案也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作为年轻教师,编写教案依旧是重要工作之一。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

    (一)知识准备

    ①磁通量

    定义:公式:?=BS 单位:符号:

    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 m2表示B的单位;

    计算:当B与S垂直时,或当B与S不垂直时,?的计算

    ②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由磁产生电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P6图4.2-1

    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P6图4.2-2

    探究磁铁插入或抽出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电线圈放入大线圈或从大线圈中拔出,

    或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教材P7图4.2-3

    探究将小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与电流表示数的

    关系

    3、分析论证:

    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实验二: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

    实验三:①通电线圈插入大线圈时,大线圈的面积

    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通电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时,大线圈的

    面积也不改变,但磁场由强变弱;

    ③当迅速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片,小线圈

    中的电流迅速变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也随

    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

    4、归纳总结:

    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

    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课堂总结: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闭合;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6、例题分析

    例1、右图哪些回路中比会产生感应电流

    例2、如图,要使电流计G发生偏转可采用的方法是

    A、K闭合或断开的瞬间 B、K闭合,P上下滑动

    C、在A中插入铁芯 D、在B中插入铁芯

    7、练习与作业

    1、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闭合圆形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磁场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匀速运动

    B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线运动

    C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匀速转动

    D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变速转动

    3、如图,开始时距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外,另一半在匀强磁场内,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以ab为轴转动

    B以oo/为轴转动

    C以ad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D以bc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4、如图,距形线圈abcd绕oo/轴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减小

    B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增大

    C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D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36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6、在无限长直线电流的磁场中,有一闭合的金属线框abcd,线框平面与直导线ef在同一平面内(如图),当线框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框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水平向左运动B、竖直向下平动

    C、垂直纸面向外平动D、绕bc边转动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2)

    本节授课内容: §17.1 能量量子化 个人观点 备课人:范世豪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

    2.了解黑体辐射,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及提出的科学过程,领会这一科学突破过程中科学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 教学重难点:

    讲授为主,启发、引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7第一段,思考:什么是热辐射,物体的热辐射有什么特性?(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造成的,它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辐射。

    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例如:在给铁块加热使其温度升高时,从看不出发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 ,这表明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除了热辐射之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不同的物体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课件展示黑体模型(如下图)并进行阐释。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空腔,那么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射出。这个小孔可近似看作黑体。

    一般材料的物体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除与温度有关,还与材料的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研究黑体辐射的规律是了解一般物体热辐射性质的基础,请阅读教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稍后,课件展示(如下图)并讲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辐射强度?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3)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_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_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4)

    整体设计

    高中学习的速度概念较之初中所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学设计先通过说明如何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质点的位置和位移,为速度概念的叙述作好准备。速度的矢量性问题,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理解,体现了一种极限的思想,对此要求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 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力求学生能理解。教学过程中,要多举实例,通过具体的例子从大小和方向两方面来强化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在实际情景中达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学设计最后说明速度的应用,特别以“STS”形式从一个侧面说明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时速度的推导。

    时间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含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记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会求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为了推动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四川省曾举办过一次100 m飞人挑战赛。有8名世界短跑名将参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国的李雪梅和美国的琼斯,最终琼斯夺得冠军。我们知道百米赛跑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阶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阶段比琼斯的起跑阶段跑得快,但我们都说琼斯比李雪梅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猎豹急驰;葡萄架上,蜗牛爬行。

    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在运动;房屋、桥梁、树木,随着地球的自转、公转也在运动。天上的恒星,看起来好像不动,其实它们也在飞快地运动,速度至少在几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离太远,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内肉眼看不出它们位置的变化。

    当高台跳雪运动员出现在赛道的顶端时,全场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运动员由高处急速滑下,在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他的速度已达到100 km/h。这时,他双膝弯曲,使劲一蹬,顺势滑向空中。然后,为了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他上身前倾,双臂后摆,整个身体就像一架飞机,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风抽打着他的脸庞,两边的雪松飞快地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稳稳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种运动现象中,都有关于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要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进新课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复习旧知: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积极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义: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复习此知识点,旨在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识基础,让学生知道位移大小的关键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标再到坐标的变化量,使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上升)

    教师引导:既然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所以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置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问题展示:在训练场上,一辆实习车沿规定好的场地行驶,教练员想在车旁记录汽车在各个时刻的位置情况,他该如何做?假设在每一秒汽车都在做单向直线运动。

    问题启发:对于物体位置的描述,我们往往需要建立坐标系。该教练员如何建立坐标系,才能方便地确定该车的位置?

    点评:通过设问,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达到“以诱达思”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并总结。

    小结: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如以出发点为起点,车行驶20 m,我们就很容易地确定车的位置。所以,应该建立直线坐标系来描述汽车的位置。

    课堂训练

    教练员以汽车的出发点为坐标原点,以汽车开始行驶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直线坐标系,其对应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标(m) 0 10 —8 —2 —14

    根据教练员记录的数据你能找出:

    (1)几秒内位移最大?

    (2)第几秒内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车在0时刻的坐标x0=0

    汽车在1 s时刻的坐标x1=10

    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置变 化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10 m。

    同理可求,汽车在1 s内、2 s内、3 s内、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8 m、—2 m、—14 m。汽车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第4 s内的位移分别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内的位移最大,4 s内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内 (2)第2 s内

    二、速度

    以下有四个运动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运动物体[来源:学*科*网Z*X*X*K] 初始位置(m) 经过时间(s) 末位置(m)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20 100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0 10 100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500 30 1 250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较A、B、C、D四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比较1:对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时间长(20 s),B用的时间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

    比较2:对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10 s),B行驶了100 m,D飞行了200 m,B行驶的距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

    提出问题

    以上两种比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较时间,时间相等比较位移。如何比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们的位移不相等,时间也不相等。

    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提出比较意见。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每发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即用各自的时间t去除以位移Δx,数值大的运动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时间都不相等,但可以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

    师生讨论: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点评: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现象,鼓励大胆猜想讨论。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引子: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快慢各不相等且发生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索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问题

    如何对速度进行定义?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度的定义式:v=

    3、速度的单位:m/s 常用单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再次呈现:四个物体A、B、C、D快慢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对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较它们的快慢程度了。

    课堂训练

    汽车以36 km/h的速度从甲地匀速运动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车从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匀速直线运动用了2。5 h,那么汽车返回时的速度为(设甲、乙两地在同一直线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样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负方向,分别用“+”“—”号表示。当为正方向时,一般不带“+”号。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自己规定。有时也隐含在题目之中。例如该题中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36 km/h,为正值,隐含着从甲地到乙的方向为正,所以返回速度为负值,故淘汰B、D。

    依据甲、乙两地距离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炼: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当速度为负值 时,说明质点沿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也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

    课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

    学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

    学生总结: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

    教师设疑: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

    师生总结: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定义式: =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车行驶 约5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20×105 人步行 约1。3

    地球绕太阳运动 3。0×104 蜗牛爬行 约3×10—3

    子弹发射 9×102 大陆板块漂移 约10×10—9

    民航客机飞机 2。5×102

    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图1—3—1

    学生认真计算并公布结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总结归纳: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计算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教师点评: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

    教师设疑: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

    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知道,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 =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

    师生探究:我们 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绍: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

    教师演示:如图1—3—2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Δx除以挡光的时间Δ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图1—3—2

    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

    测出每 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时, 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 是瞬时速度。

    教师总结: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例2如图1—3—3,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 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已知A 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图1—3—3

    解析:整个过程位移为0,所以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整个过程通过的总路程为2x,所用的总时间为t= 。

    所以平均速率为 = = x。

    答案:0 x

    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课堂小结

    定义 物理意义 注意问题

    速度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描述物体的快慢程度和运动方向 v和s及t是对应关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时间间隔Δt有关;是矢量,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快慢和方向 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是标量,只考虑其大小不考虑其方向

    布置作业

    1、教材第18页“问题与练习”,第1、2题。

    2、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快慢,选取一定的对象,测量它们的速度,并说明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并把测量的数据与同学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3 、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

    请你找老师配合,找齐所用仪器,根据说明书,自己亲自体验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并写一实验报告。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实验方案 介绍相关书籍资料 1。让学生了解光电门测瞬时速度的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3 相互交流活动的感受 对优秀实验成果进行点评

    参考资料:

    瞬间无长短,位置无大小,除了用速度计外,还可以用光电门测瞬时速度。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x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 。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x很小, 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图1—3—4

    习题详解

    1、解答:(1)1光年=365×24×3 600×3。0×108 m=9。5×1015 m。

    ( 2)需要时间为 s=4。2年。

    2、解答:(1)前1 s平均速度v1=9 m/s

    前2 s平均速度v2=8 m/s

    前3 s平均速度v3=7 m/s

    前4 s平均速度v4=6 m/s

    全程的平均速度v5=5 m/s

    v1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v1小于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

    (2)1 m/s,0

    说明: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平均速度与所选取的一段时间有关,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解答:(1)24。9 m/s (2)36。6 m/s (3)0

    说明:本题说的是平均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这不是教材说的平均速度,实际是平均速率。应该让学生明确教材说的平均速度是矢量,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平均速率是标量,日常用语中把平均速率说成平均速度。

    设计点评

    本节内容是在坐标和坐标的变化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建立采用了比值定义法,在教学中稍加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加详细的介绍。对速度的引用,本设计采用了“单位时间的位移”与“单位位移的时间”进行对比,体会速度引入的方便性。以京九铁路为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爱国之情。在瞬时速度的理解上,本设计利用了光电门的装置进行说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5)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

    功的“秘诀”是什么?

    自己的体会。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五、学生的思考: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 m2表示B的单位;

    ②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P6图4.2-1

    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P6图4.2-2

    或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3、分析论证:

    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实验二: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

    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面积也不改变,但磁场由强变弱;

    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

    4、归纳总结:

    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

    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课堂总结: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闭合;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闭合圆形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磁场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3、如图,开始时距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外,另一半在匀强磁场内,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4、如图,距形线圈abcd绕oo/轴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D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36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6、在无限长直线电流的磁场中,有一闭合的金属线框abcd,线框平面与直导线ef在同一平面内(如图),当线框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框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6)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7)

    1. 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最先学习的曲线运动。它是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的扩展。关系知识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学习其他更复杂的曲线运动(平面运动、单摆简谐运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

    从观察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认识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验科学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学生可以感受圆周运动速度的不同,并意识到需要引入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本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素质。

    通过生活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了解匀速圆周运动。

    (3)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在实际问题中,会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了解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了解类比法的应用。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中了解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了解合作与沟通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愿意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尊重同学的意见,为人处事在与他人交流时。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 用线速度和角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速度。

    难点:理解线速度的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4.教学资源

    1.设备:壁挂钟、回力玩具车、边缘带孔的转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桌子网球,斜面,秤,用绳子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

    演示同一时间段内两个运动经过不同弧长的匀速圆周运动; - 演示在同一时间段内以两个运动半径旋转不同角度的匀速圆周运动。

    3.视频:三环过山车的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正能量句子 277433.COm)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物体做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条件。

    本次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视频和实验,通过分析得到物体沿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均匀圆的特点;运动速度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讨论、疑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设计要强调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针和过山车两种圆周运动的观察和比较,总结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设定地月对话场景,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类推匀速直线运动,得到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这个设计要克服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球沿切线飞出的圆周运动和从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色墨水在纸上的轨迹分布的两个演示实验,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来。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和动画为线索,注重激发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进行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造型”、“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索为主。所涉及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相关,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知。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大约需要 2 个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场景一视频、演示、提问 1

    播放视频: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直线和曲线运动。

    示范:让学生对一个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在什么条件下球会做曲线运动。

    假设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做曲线运动?

    情况二观察,比较,问题2

    观察和比较钟针和 过山车是两种圆周运动。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8)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

    2.了解黑体辐射,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及提出的科学过程,领会这一科学突破过程中科学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

    师:19世纪末,牛顿定律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机械运动方面不用说,在分子物理方面,成功地解释了温度、压强、气体的内能。在电磁学方面,建立了一个能推断一切电磁现象的 Maxwell方程。另外还找到了力、电、光、声等都遵循的规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当时许多物理学家都沉醉于这些成绩和胜利之中。他们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头了。

    19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呢? 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然而, 事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紧接着(19)从第二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领域。正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能量量子化的发现 ——物理学新纪元的到来”。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7第一段,思考:什么是热辐射,物体的热辐射有什么特性?(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师: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造成的,它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辐射。

    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例如:在给铁块加热使其温度升高时,从看不出发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 ,这表明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教师:除了热辐射之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不同的物体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板书)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空腔,那么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射出。这个小孔可近似看作黑体。

    教师:一般材料的物体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9)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的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

    3、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以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1、通过磁场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对磁感线的引进,使得学生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磁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前面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磁场知识时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但是在学习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以及相关的几个特殊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材给了有关的插图,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磁感线分布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参考使用,有助于学生对磁感线空间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师在讲解磁场的有关概念时,可以参考电场的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如:电场线描述电场————磁感线描述磁场.在以后几节的学习上,可以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分析电场与磁场的相同之处,找出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有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

    3、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磁场的方向.

    4、掌握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引进虚拟的磁感线教学,对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的方法论教育.

    让学生体会磁感线图像的对称美、形式美.

    1、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法引入,直观教学、利用电场对比教学.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磁场的存在,类比电场理解磁场的性质及磁场的描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和方向性.

    (2)掌握安培定则及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1)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1)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反映磁场的存在,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疑点.

    (2)利用与电场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细铁屑;玻璃板.

    1、教师先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磁场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思考总结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通过类比电场、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意义及分布规律.

    2、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深化对磁场的认识.

    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实验.

    本节的教学分为两部分:1、理解磁场客观存在.电磁极间相互作用,推理磁场的客观存在,由演示实验进一步得出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2、对磁场进行描述、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场是有方向性的,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显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来反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等.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a、通电直导线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b、通电环形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a、磁感线是不相交的封闭曲线.

    b、磁感线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c、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1、磁体周围,电流周围都有磁场,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流和磁体有力的作用.

    2、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可用磁感线直观形象地反映常见磁场的方向,但须注意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3、通电螺旋管内部的磁感线是平行轴线分布的.其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至S极,其内部是由S极重新回到N极的封闭曲线,所以螺旋管内部磁感线最密、磁场最强.

    1、磁场的客观存在.

    2、磁场的产生.

    (1)磁体周围.(2)电流周围.

    1、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

    1、磁感线的概念.

    2、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判定.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能解决简单的万有引力问题;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

    教具: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20分钟)

    1、引言

    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

    (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

    (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

    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

    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

    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

    (牛顿认为)

    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

    3、引入课题.

    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板书)

    式中: 为万有引力恒量 ; 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

    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

    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4.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3.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

    小游戏一:在一分钟内看谁用筷子夹起来最多?夹起小球最困难的是什么?

    3

    老师讲解摩擦力分类,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老师不具体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活动三:学生自学测量滑动摩擦力。(老师通过多媒体提示关键词,并适当的加以练习。)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其他组交换意见后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讨论:

    预案: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大越好,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小越好。

    大它,如果是有害的我们就应该减小它。

    活动四:小组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力和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小组讨论: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汇报结束,学生看大屏幕,并提出问题:

    大有益摩擦力的或者是减小有害摩擦力的?

    六.板书设计:

    1、本着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

    2、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老师还是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应多些机会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语言表述能力。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1.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上来看,它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

    C.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跟和刹车把套上都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关于高中物理优秀教学设计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