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2500字
  •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2-08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2500字。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25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

    1.知道波的图象,知道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2.知道什么是波的图象,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读出质点振动的振幅。

    3.根据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并能指出图象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4.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区别简谐波与简谐运动两者的图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波,同时认识了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我们还清楚,图象是描述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和反映物理规律的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如物体的运动图象、简谐运动的图象等。同样,波的运动情况及传播过程也可以用图象直观的表示出来。这就是波的图象。

    【演示】由波动演示仪给出波动过程中振动质点在一些时刻所在的位置,然后定格在某一时刻。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并规定在纵坐标中位移的方向向上时为正值,位移的方向向下时为负值。把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连成一条曲线,就得到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振动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连成的一条曲线,叫波的图象。

    波的图象也可以理解为:在x-y坐标平面内,连接某一时刻各个质点位移矢量末端得到的一条曲线。在波的图象中最高处叫波峰,最低处叫波谷。处在波峰和波谷的质点位移的数值,就是振动质点的振幅,也叫波动的振幅。

    在波的图象中,波形曲线是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它所表示的波叫简谐波。简谐波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波,其他的波可以看成是由若干简谐波合成的。在中学物理中,我们不再研究简谐波的合成情况。

    根据波的传播情况,我们知道,先振动的质点带动相邻的质点依次振动,于是在质点中就形成了机械波。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应有一定关系。这就是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问题。

    【例题1】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0-1所示。若此时刻质点a的振动方向向下,则波向什么方向传播?

    分析:取和a相邻的两个点b、c。若a点此时刻向下振动,则b点应是带动a点振动的,c点应是在a点带动下振动的。所以b点先振动,其次是a、c两点。因此,波是向左传播的。

    【例题2】如图10-1所示,若波向右传播,此时刻d点向什么方向运动?

    分析:取和d点相邻的一个点e,由于波向右传播,所以d点应该比e点先振动起来,e点是在d点带动下振动起来的,所以d点此时刻应该向下振动。

    根据波的传播过程我们知道,波是以一定的速率v(波速)在介质中传播的,在单位时间内某一波烽或波谷(密部或疏部)向前移动的距离等于波速,既然波是向前移动的,所以波的图线形状是在变化的。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波动过程中,质点都在不停的振动,在不同的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因此,波的图象形状也是在变化的,我们要掌握波的图象变化的情况。

    确定波的图象变化的情况有两种方法:一是描点作图法,二是图象平移作图法。(这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前一种方法)

    【例题3】某一简谐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10-2中的实线所示。若波向右传播,画出T/4后和T/4前两个时刻的波的图象。

    分析:根据t=o时刻波的图象及传播方向,可知此时刻A、B、C、D、E、F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由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可确定出经T/4后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将这些点所在位置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经T/4后时刻的波的图象。如图10-2中虚线所示。

    同样道理,由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可确定出经T/4前各个质点所在的位置,将这些点所在位置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便可得到经T/4前时刻的波的图象。如图10-3中虚线所示。

    若波向左传播,同样道理可以画出从t=o时刻开始的T/4后和T/4前两个时刻的波的图象。

    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波向左传播,从t=0时刻开始的T/4后和T/4前两个时刻的波的图象。(可以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评)

    从波的图象中的波形曲线我们看到,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从图线形状看,可以完全相同,但两种图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课件演示】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

    【板书】1、两种图象横、纵坐标的意义不同。

    波的图象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振动图象横坐标t表示该质点振动的时间。

    波的图象描述的是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振动图象描述的是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板书】3、两种图象相邻两个正向(或负向)位移最大值之间的距离含义不同。

    波的图象中相邻两个正向(或负向)位移最大值之间的距离表示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振动图象中相邻两个正向(或负向)位移最大值之间的距离表示振动的周期。

    1、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如图10-4所示,若质点O此时向上运动,则波的传播方向 ;若波向左传播,则此时振动方向向下的质点有

    2、如图10-5所示是一列横波在t=o时刻的波形图。若波向左传播,用“描点法”作出3T/4前时刻的波形图。

    (四)作业:把练习一(课本第49―50页)第(1)―(3)题做在作业本。

    教法建议:

    1、本节课的各个波形图,可做成教学课件进行演示,也可以制成幻灯片由投影仪进行演示。

    2、讲完教材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后,可以增加一节《波的图象应用》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对波的图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本课教学难度较大,在加强演示实验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以便对本节课内容能加深理解。

    4、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不要作为重点内容讲解,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能加以区别和简单理解就可以了。关于两种图象之间的联系及应用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行讲解和练习。

    5、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及波的图象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不要讲得太深,练习也不要过难,可以通过后面《波的图象应用》的教学,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不断提高学生处理有关波的图象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四章第八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过去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等,此前还学过三角函数线,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为今后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函数的图象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节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及“五点作图法” 。

    (2)利用正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图象。

    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利用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

    (2)利用正弦函数的图象和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

    (3)用“五点作图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

    2、能力目标(1)会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图象;

    (2)掌握正弦函数图象的“五点作图法”;

    (3)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4)培养数形结合和化归转化的数学方法。

    (1)渗透由抽象到具体的,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

    (3)使学生懂得数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特点。

    通过作图,使学生感受波形曲线的流畅美、对称美,使学生体会事物周期变化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互动”为主旨的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对所学知识,自主建构。本节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式:

    (1).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讨论,合作实践学习任务。

    (2).抽象归纳的学习方式:

    学生由具体的演示过程,分析归纳,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方法和结论。

    3.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同时也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式,为学生的发展科学地、有效地保障。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更易吸收、消化。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演示“正弦函数的几何作图法”以及图象变换。

    (一)创设情景。

    1。实物演示:

    “装满细沙的漏斗在做单摆运动时,沙子落在与单摆运动方向垂直运动的木板上的轨迹”

    弧度制、函数相关知识、正弦线、作图法、图象的平移。

    (二)探究新知。

    2、

    教师引导:在直角坐标系的x轴上任意取一点O1,以O1为圆心作单位圆,从圆O1与x轴的交点A起把圆O1分成12等份(份数宜取6的倍数,份数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过圆O1上的各分点作x轴的垂线,可以得到对应于0、、、、……、等角的正弦线,相应地,再把x轴上从0到这一段(≈6。28)分成12等份,把角x的正弦线向右平移,使它的起点与x轴上的点x重合,再用光滑的曲线把这些正弦线的终点连结起来,就得到了函数,的图象。

    在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于是只要将它向左、右平行移动(每

    次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即正弦曲线。

    问题二:1、函数,的图象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点是哪些点?

    2、几何作图法虽然比较精确,但是不太实用,如何快捷地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呢?

    五个关键点:

    事实上,描出这五个点,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就基本确定了。今后在精确度要求不太高时,常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用光滑曲线将它们连结起来即可得到函数的简图,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五点作图法”。

    图中的五个关键点:

    与画函数,的简图类似,通过这五个点,可以画出函数,的简图。

    ,的简图。

    课堂练习:

    (1) y = — cosx ,x∈

    (2) y = sinx—1,,x∈

    (1)正弦函数图象的几何作图法;

    (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象的五点作图 法;使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内容。

    (3)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图象间的联系。

    四、例1。y = sinx+1,x∈

    五、课堂练习(1) y = — cosx x∈

    (2) y = sinx—1 x∈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学。又要体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实践能力,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教学。

    2。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听有所思,思有所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注重师生双边交流,学生间协作交流。

    让学生观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为后面的学习作为铺垫。

    通过课件演示突破利用单位圆画正弦函数图象这一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注意渗透由抽象到具体的,促进学生数学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交流、讨论、合作,由具体的演示过程分析归纳,从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图象中起关键作用的五点,学生可能说不全,应进行耐心引导。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建构。

    让学生感觉正弦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五个关键点。并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五点作图法”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应注意在图中标出关键点的横、纵坐标。

    对学生提问,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然后教师重新演示课件,进行和补充。

    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化归转化的数学方法。

    通过例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让两个学生板演,重在检验学生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的能力情况。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的。

    作业布置注意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3)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

    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讨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演示实验2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 1 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4: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斥力扩散现象――――――→温度快慢影响因素X| k |B| 1 . c|O |m 教学目标

    1 2(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X|k | B| 1 . c |O |m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xKb 1.C om 演示并分析:两分子间存在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是焦耳(J)。

    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1)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做功和热传递。 (2)列举事例,分析解释。除了上面的实验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有了感性认识不代表就有了深刻理解,还需要进行分析,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进行。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的特点。,学生在小学科学多媒体投影或板书等形式展示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定义:①传导——导;②对流——靠液体或者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热由物体向外发射出去叫做辐射。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三种方式的相同点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物体并不运动,对流是靠物体(液体或气体)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热传利用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例,还要指出热从哪里传到哪里,是通过哪种方式传递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高温物体增加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或者是内能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会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4)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具有概念多,综合知识性强,概念比较抽象等特点。电场强度是“静电场”这一章中的重要概念概念之一,在高中物理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电场强度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电场强度的概念与后面将要学习的“电势能”、“电功”、“电势”、“电势差”等概念联系密切。比值定义法的思想对后面的“电势”、“电势差”等概念的学习都有及大的帮助。

    电场强度的概念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这几个重要的知识点都可充分调动学生科学的探究的积极性,探究寻找描述电场的物理量,探讨点电荷的电场。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成功的乐趣。同时要让学生弄清建立概念的背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以研究电场为核心内容。在认识和使用示波器的过程中,创设学习电场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电场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力的角度探究电场的性质,更好的认识电场,为后面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不断加深、不断扩展的学习过程,本节教材通过观察电子束在偏转电极间发生偏转的现象,初步对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产生直接认识,库仑定律很自然的应用对认识电场力的性质提供理论帮助。

    教材中对电场这一种特殊物质做出定量描述,引入试探电荷这一理想化模型对研究电场性质和规律提供了帮助。

    目前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不是很强,尤其理论层面的分析,观察(或分析)现象、指出问题和指明方法需要合作才能得以实现。电场的性质的认识反映在场源电荷Q,试探电荷q,空间位置r上,多个变量的讨论在研究物理规律中比较多,也比较典型。给予学生必要、恰当的引导,恰到好处的指明讨论的方向,是本节课的关键。学生的认识要不断加深,有关规律的描述,条理要清,关系要明。这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态度。

    【学情分析】

    本章概念抽象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学生通过一次学习理解透彻较难。本节课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的物理量,是反映电场本质属性的物理量。体会探究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逐步深化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已初步领会探究的主要环节和方法,也已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建立信心很有必要,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要让学生的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设计思路

    教材通过与学生一起重视物理规律发现和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以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养,并分享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具体的处理方式是,定性分析实验得出影响电场力大小的因素,再半定量地给出电场强度的比值定义式。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来说,我们并没有直接研究电场强度,而是通过电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半定量研究不同位置的电场力的大小,这是一种研究的转换思想。这个半定量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如何操作才能半定量得出?教材并没有具体给出演示实验或相关说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仪器设备的实际情况,我们设想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过程:先用实验定性探讨影响电场力大小的因素,以此为基础确定影响电场力大小的相关物理量,并猜想电场力与相关量的具体数学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状况,改变学生知识的获得全部通过教师的一言堂的灌输,而要注重课堂的互动,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努力使课堂学习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对于本节课希望能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出一些有效的尝试.

    本节以“电荷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为探究的开始,以“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为主要探究问题,以“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为具体应用,具体操作思路是:

    汲取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场的概念。

    2.通过实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2)理解和掌握电场力与电场强度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的关系;

    (3)处理多个变量时,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的技能;

    (4)体会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的含义;

    (5)推导并掌握点电荷的场强公式,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抽象物理量的思维方法;

    (2)通过组织探究和验证实验过程,训练学生观察与总结的能力,运用数学的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在电场强弱的描述中体会探究过程,体会“比值定义”的方法,体会“求异法”的思想,了解借助一些媒介物(试探电荷),把不能直接把握的现象(电场强弱)暴露出来的研究方法.

    (尝试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场的概念学习,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物质--实物粒子和场,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层次;

    (积极参与的意识;

    (3)通过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初步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美与统一美;

    (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存在所体现出的特点,将抽象的问题变成直观可以研究的问题;

    (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渗透;

    2.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的获得过程;

    3.矢量叠加原理的进一步深化.

    【教学难点】

    1.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味主动而有方向和目的的探究;

    2.半定量研究与验证电场强度的大小时的思想;

    试探法、控制变连法研究的思路.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定性与半定量的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观察并概括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和猜想,涉及半定量实验以验证假说和猜想,辅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动画课件将实验进一步具体和清晰化,初步发现物理规律.

    【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直尺,感应起电机,金属箔小球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下面请一个同学简单描述一下这个定律的内容。

    学生描述:(……)

    【问题】下列的几种力,哪些力需要接触才能发生,哪些力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

    A、弹力 B、磁力 C、摩擦力 D、万有引力 E、静电力

    学生结论:弹力、摩擦力是接触力,其余的是非接触力。

    (二)新课教学

    第3节 电场 电场强度

    1、电场:

    启发学生从哲学角度认识电场,理解电场的客观存在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能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物质属性.

    利用课本图说明:电荷A和B是怎样通过电场与其他电荷发生作用.电荷A对电荷B的作用,实际上是电荷A的电场对电荷B的作用;电荷B对电荷A的作用,实际上是电荷B的电场对电荷A的作用.

    (1)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特殊形式的物质——电场发生的,电荷的周围都存在电场.

    特殊性:不同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称量,可以叠加.

    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质量和能量.

    (2)基本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引入电场中的任何带电体都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且同一点电荷在电场中不同点处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或方向都可能不一样.

    ②电场能使引入其中的导体产生静电感应现象.

    ③当带电体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将对带电体做功,这表示电场具有能量.

    可见,电场具有力和能的特征

    提出问题:同一电荷q在电场中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和大小一般不同,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引出电场强度的概念:因为电场具有方向性以及各点强弱不同,所以靠成同一电荷q在电场中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和大小不同,我们用电场强度来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2、电场强度(E):

    由图1.2-1可知带电金属球周围存在电场。且从小球受力情况可知,电场的强弱与小球带电和位置有关。引出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

    (1)关于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

    注意:检验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是电量很小的点电荷,将其放入电场后对原电场强度无影响

    指出:虽然可用同一电荷q在电场中各点所受电场力F的大小来比较各点的电场强弱,但是电场力F的大小还和电荷q的电量有关,所以不能直接用电场力的大小表示电场的强弱.实验表明:在电场中的同一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成正比,比值F/q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所决定,跟电荷电量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所以我们用这个比值F/q来表示电场的强弱.

    (2)电场强度

    ①定义: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公式(大小):E=F/q (适用于所有电场)

    单位:N/C 意义P11

    提出问题:电场强度是矢量,怎样表示电场的方向呢?

    ②方向性:物理学中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指出:负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的方向跟该点的场强方向相反.

    带领学生讨论真空中点电荷周围的电场,说明研究方法:将检验电荷放入点电荷周围的电场中某点,判断其所受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得出该点场强..

    唯一性和固定性

    电场中某一点处的电场强度E是唯一的,它的大小和方向与放入该点电荷q无关,它决定于电场的源电荷及空间位置,电场中每一点对应着的电场强度与是否放入电荷无关.

    带领学生总结出真空中点电荷周围电场的大小和方向.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公式E=F/q和E=kQ/r2的区别及联系.

    电场强度的叠加

    (1)点电荷周围的电场

    ①大小:E=kQ/r2(只适用于点电荷的电场)

    ②方向:如果是正电荷,E的方向就是沿着PQ的连线并背离Q;如果是负电荷:E的方向就是沿着PQ的连线并指向Q.

    说明:公式E=kQ/r2中的Q是场源电荷的电量,r是场中某点到场源电荷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理解:空间某点的场强是由产生电场的场源电荷和该点距场源电荷的距离决定的,与检验电荷无关.

    提出问题:如果空间中有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此时各点的场强是怎样的呢?带领学生由检验电荷所受电场力具有的叠加性,分析出电场的叠加原理.

    (2)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某点的场强等于该点周围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

    先分析方法后举例:先在同一直线再不在同一直线。

    例如:课本图中P点的场强,等于+Q1在该点产生的场强E1和Q2在该点产生的场强E2的矢量和.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到,任何带电体都可以看做是有许多点电荷组成的.利用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公式及叠加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其周围各点场强.

    【例题】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求电场中A点的场强.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相等,r=0.1m

    分析:点电荷Q1和Q2的电场在A点的场强分别为E1和E2,它们大小相等,方向如图所示,合场强E在E1和E2的夹角的平分线上,此平分线跟Q1和Q2的连线平行.

    解:E=E1cos60°+E2cos60°=2E1cos60°=2kQ1cos60°/r2代入数值得 E=2.7×104N/C

    可以证明:一个半径为R的均匀球体(或球壳)在外部产生的电场,与一个位于球心的、电荷量相等的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相同,球外各点和电场强度一样,即:E=kQ/r2

    4、电场线

    (1)电场线:电场线是画在电场中的一条条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2)电场线的基本性质

    ①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

    ②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强度的大小(疏弱密强).

    ③静电场中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它不封闭,也不在无电荷处中断.

    ④任意两条电场线不会在无电荷处相交(包括相切)

    ⑤沿着电场线电势逐渐降低

    【演示】模拟电场线,介绍各种点电荷电场线的分布情况。

    指出:电场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电场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线。

    5、匀强电场

    (方向相同的电场就叫匀强电场.

    (正对且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间的电场中,除边缘附近外,就是匀强电场.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

    (三)◎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 ]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他物质一样,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

    A.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因此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B.电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F/q,但与检验电荷的受力大小及带电量无关

    C.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即检验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D.公式E=F/q和E=kQ/r2对于任何静电场都是适用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D ]

    A.场强的定义式E=F/q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电量

    B.场强的定义式E=F/q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的电量

    C.在库仑定律的表达式F=kq1q2/r2中kq2/r2是电荷q2产生的电场在点电荷q1处的场强大小,此场对q1作用的电场力F=q1×kq2/r2,同样kq1/r2是电荷q1产生的电场在点电荷q2处的场强的大小,此场对q2作用的电场力F=q2×kq1/r2

    D.无论定义式E=F/q中的q值(不为零)如何变化,在电场中的同一点,F与q的比值始终不变

    4.讨论电场力与电场强度的区别于联系

    (四)课堂小结

    1.对比法推知电场的存在,比值法定义电场的强度。

    2.电荷间相互作用形式与本质之区别

    (l)形式上:电荷对电荷的作用——非接触力。

    (2)本质上:电场对电荷的作用——接触力。(受电场力作用的电荷肯定处于电场中)

    引申:学习物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3.场强几种表达式的对比

    (l)E=F/q——定义式,适用于任意电场。

    (2) ——决定式,适用于真空中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文

    (( (7)题.

    参考题

    1、在电场中某一点,当放入正电荷时受到的电场力向右,当放入负电荷时受到电场力向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放入正电荷时,该点的场强向右,当放入负电荷时,该点的场强向左

    B.只有在该点放入电荷时,该点才有场强

    C.该点的场强方向一定向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2、真空中,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电量数值均为q,相距r.两点电荷连线中点处

    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

    A.B.2kq/r2 C.4k/r2   D.8kq/r2

    Q2,已知两点电荷间引力为10N,Q1=1.0×10-2C,Q2=2.0×10-2C.则Q2在A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若移开Q2,则Q1在B处产生的场强的大小是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

    七、设计说明

    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但它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描述它的电场强度的概念又较为陌生和抽象,很难被学生接受,如果借助于类比的方法,可以将陌生的对象与熟悉的对象相比较,寻找不同事物变化中所具有的共性,给这些陌生的、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事物(概念、规律)赋予间接的、形象的、通俗易懂的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路,化难为易,使学生顺利而全面地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达到知识的正迁移,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知识。

    作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电场”的概念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我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改变旧的、只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观念,而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容应对社会挑战奠定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固然重要,可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思想方法将使人受益终身。因此我决定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建立电场概念的基本思想方法“类比”上,说明“类比”是将知识从一场景有效的迁移到另一场景并建立新知识的良好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领略思想,在体验方法中掌握知识

    1.电场强度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时,应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场的强弱,同一个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电场力大的点,电场强.

    2.应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比值F/q来表示电场强度,知道这个比值与电荷q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用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结合学生前面学过的类似的定义方法,让学生领会电场强度的定义.

    3.应当要求学生确切地理解E=F/q和E=kQ/r2这两个公式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4.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计算时不应过于复杂,一般只限于两个电场叠加的情形.通过这种计算,使学生理解场强的矢量性

    5.电场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电场而引入的,电场线不是实际存在的线。

    八、教后反思

    对比,教师通过提示、启发、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理解和掌握类比这一研究方法,并能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电场的叠加还是不太清楚。

    3.对于两个公式的理解以及电场强度的定义还存在问题,要通过题目去强化。

    4.对于几种典型问题,学生死记答案,要让他们养成分析题目的习惯。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5)

    本节讲述另一类热力学过程――热传递过程以及热传递与改变内能的关系。首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进而分析系统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自然引出热量与系统内能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研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系统内能上的异同。

    1.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能区分热量与内能的概念。

    了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基础知识提问:

    1、焦耳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什么是内能?内能于什么有关?

    想一想,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有哪些方法?

    回答:将铁丝来回多次弯折,用布摩擦,将铁丝放在火上烧,与高温物体接触……

    教师:可以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今天我们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传递。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热传递?

    (2)热传递有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①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由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②热对流:流体依靠宏观流动而实现热传递的过程,在对流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分子的定向运动。热对流又分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自然对流――当流体内部存在温度梯度,进而出现密度梯度时,高温处流体的密度―般小于低温处(水在0~4oC 时的反常膨胀现象除外),这时如果流体的密度由小到大对应空间位置的由低到高,在重力作用下,流体便开始作宏观的定向流动,密度小处温度较高的流体向上运动,而温度低处密度较大的流体填充过来,行成了流体的对流,从而使能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强迫对流――靠外来的作用使流体在高温处与低温处之间作循环流动而传递热量的过程,例如制冷系统内工作物质的循环流动就是靠压缩机的工作强迫实现的。

    ③热辐射:不依赖于物质的接触而由热源自身的温度作用借助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温度的高低决定着辐射的强弱。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线进行辐射,温度较高时,热辐射最强的成分在可见光区。如太阳就是通过热辐射的形式将热经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

    对于一个热力学系统,单纯地对系统传热也能改变系统的热力学状态。

    热量是在单纯的传热过程中系统内能变化的量度。

    当系统从状态1经过绝热过程达到状态2时,内能的增加量 等于外界对系统传递的热量Q,即 。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热量?能否说某一物体具有多少热量?为什么?

    (2)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满足什么关系?

    (3)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有何不同?

    回答:

    (1)热量表征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多少。只有在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说热量才有意义。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即ΔU= Q吸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即Q放= -ΔU

    (3)热传递,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即内能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做功,是物体的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如内能与机械能、内能与电能等发生转化。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温度升高可能是做功,也可能是热传递。故C正确。

    友情提示:铁丝的温度升高从结果我们无法判断是哪种方式改变了内能,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解析: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所以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选C、D

    课后练习2、铅的比热是0.13×103J/kg℃

    (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1)热量表征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多少。只有在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说热量才有意义。所以,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3)热传递,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即内能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

    做功,是物体的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本节还需加强学生的能量的观点,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理现象,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6)

    《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2.掌握抛体运动的位置与速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能够运用平抛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例题分析再次体会平抛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实验总结规律的热情,从而能更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践,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归纳抛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节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对平抛运动的特点有了感性认识.这一节我们将从理论上对抛体运动的规律作进一步分析,学习和体会在水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并通过应用此方法去分析没有感性认识的抛体运动的规律.

    [新课教学]

    一、抛体的位置

    我们以平抛运动为例来研究抛体运动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首先我们来研究初速度为。的平抛运动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手把小球水平抛出,小球从离开手的瞬间(此时速度为v,方向水平)开始,做平抛运动.我们以小球离开手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水平抛出的方向为_轴的方向,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坐标系,并从这一瞬间开始计时.

    师:在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力情况如何?

    生:小球只受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水平方向不受力.

    师:那么,小球在水平方向有加速度吗?它将怎样运动?

    生:小球在水平方向没有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分速度将保持v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用函数表示小球的水平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如何表示?

    生:_=vt

    师:在竖直方向小球有加速度吗?若有,是多大?它做什么运动?它在竖直方向有初速度吗?

    生:在竖直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小球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g.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为0.

    师:那根据运动学规律,请大家说出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生:y=1/2gt2

    师:小球的位置能否用它的坐标(_,y)描述?能否确定小球在任意时刻t的位置?

    生:可以.

    师:那么,小球的运动就可以看成是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合成.t时间内小球合位移是多大?

    生:

    师:若设s与+_方向(即速度方向)的夹角为θ,如图6.4—1,则其正切值如何求?

    生:

    [例1]一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海隔l s释放一个铁球,先后释放4个,若不计空气阻力,从地面上观察4个小球( )

    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捧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在飞机的正下方,捧成竖直的直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解析:因为铁球从飞机上释放后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有与飞机相同的速度.不论铁球何时从飞机上释放,铁球与飞机在水平方向上都无相对运动.铁球同时还做自由落体运动,它在竖直方向将离飞机越来越远.所以4个球在落地前始终处于飞机的正下方,并排成一条直线,又因为从飞机上每隔1s释放1个球,而每个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又是相等的,所以这4个球落地的时间也依次相差1 s,它们的落地点必然是等间距的.若以飞机为参考系观察4个铁球都做自由落体运动.此题把曲线运动利用分解的方法“化曲为直”,使其成为我们所熟知的直线运动,则据运动的独立性,可以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用各自的运动规律研究其运动过程.

    二、抛体的速度

    师:由于运动的等时性,那么大家能否根据前面的结论得到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时间?

    生:由y=1/2gt2得到,运动时间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仅取决于下落的高度,与初速度无关.

    师:那么落地的水平距离是多大?

    生:落地的水平距离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这说明了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不仅与初速度有关系,还与物体的下落高度有关.

    师:利用运动合成的知识,结合图6.4—2,求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结论如何?

    生:落地速度,即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和下落高度h有关.

    师:平抛运动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a,一般称为平抛运动的偏角.实际上,常称为平抛运动的偏角公式,在一些问答题中可以直接应用此结论分析解答

    [例2]一个物体以l0 m/s的速度从10 m的水平高度抛出,落地时速度与地面的夹角θ是多少(不计空气阻力)?

    [例3]在5 m高的地方以6 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个质量是10 kg的物体,则物体落地的速度是多大?从抛出点到落地点发生的位移是多大?(忽略空气阻力,取g=10m/s2)

    [交流与讨论]

    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我们探究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和速度.请大家根据我们探究的结果研究一下平抛运动的物体位移和速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参考解答:根据前面的探究结果我们知道,物体的位移,与_轴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θ=gt/2v.物体的速度,与_轴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θ=gt/v.可以看到位移和速度的大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它们的方向与_轴夹角的正切是2倍关系.利用这个关系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物体速度或位移的方向了. 师:在(2)中,与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t2=v02+2as,形式上一致的,其物理意义相同吗? 生:物理意义并不相同,在中的h,并不是平抛运动的位移,而是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在

    中的s就是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对于平抛运动的位移,是由竖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合成而得的.

    师: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抛物线),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即为曲线上物体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设物体运动的时间为t,则这一时刻的速度与竖直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β=v0/gt,而物体下落的高度为h==1/2gt2.如图6.4—3.

    图中的A点为速度的切线与抛出点的水平线的交点,C点为物体所在位置的竖直线与水平线的交点,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水平线段OC的中点.平抛运动的这一重要特征,对我们分析类平抛运动,特别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是很有帮助的.

    平抛运动常分解成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两个分运动来处理,由于竖直分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特点均可以在此应用.另外,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将平抛运动沿其他方向分解.

    三、斜抛运动

    师:如果物体抛出时的速度不是沿水平方向,而是斜向上方或斜向下方的(这种情况称为斜抛),它的受力情况是什么样的?加速度又如何?

    生: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完全相同,即在水平方向仍不受力,加速度仍是0;在竖直方向仍只受重力,加速度仍为g.

    师:实际上物体以初速度v沿斜向上或斜向下方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如何表示?与平抛是否相同?

    生:斜抛运动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与平抛不同,分别是v_=vcosθ和vy=sinθ.

    由于物体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所以水平方向速度v_=vcosθ保持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竖直方向上因受重力作用,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加速度J,同时有竖直向上的初速度vy=sinθ,因此做匀减速运动(是竖直上抛运动,当初速度向斜下方,竖直方向的分运动为竖直下抛运动),当速度减小到。时物体上升到点,此时物体由于还受到重力,所以仍有一个向下的加速度g,将开始做竖直向下的加速运动.因此,斜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速度为v_=vcosθ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初速度为vy=sinθ的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的合运动.

    师:斜抛运动分斜上抛和斜下抛(由初速度方向确定)两种,下面以斜上抛运动为例讨论.

    师:斜抛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一夹角θ斜向上,θ=90°时为竖直上抛或竖直下抛运动θ=0°时为平抛运动.

    师:常见的处理方法:

    ①将斜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这样有由此可以得到哪些特点?

    生:由此可得如下特点:a.斜向上运动的时间与斜向下运动的时间相等;b.从轨道点将斜抛运动分为前后两段具有对称性,如同一高度上的两点,速度大小相等,速度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相同.

    师:②将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度方向的斜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分运动,用矢量合成法则求解.

    ③将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作为_、y轴,分别分解初速度和加速度后用运动学公式解题.

    [交流与讨论]

    对于斜抛运动我们只介绍下船上抛和斜下抛的研究方法,除了平抛、斜上抛、斜下抛外,抛体运动还包括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请大家根据我们研究前面几种抛体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

    参考解答:对于这两种运动来说,它们都是直线运动,但这并不影响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研究它们.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仿照第一节中我们介绍的匀加速运动的分解过程.对竖直上抛运动,设它的初速度为v0,那么它的速度就可以写成v= v0—gt的形式,位移写成_= v0t—g t2/2的形式.那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分解了.把速度写成v1= v0,v2=—gt的形式,把位移写成_l= v0t,_2= —g t2/2的形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竖直上抛运动被分解成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竖直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对于竖直下抛运动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

    课后小结

    1.具有水平速度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时,形成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匀蓬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平抛位移等于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的矢量和;平抛瞬时速度等于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的矢量和.

    3.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4.如果物体受到恒定合外力作用,并且合外力跟初速度垂直,形成类似平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只需把公式中的g换成a,其中a=F合/m.

    说明:

    1.干抛运动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曲线运动,弄清其成固是基础,水平初速度的获得是同题的关键,可归纳众两种;

    (1)物体被水平加速:水平抛出、水干射出、水平冲击等;

    (2)物体与原来水平运动的载体脱离,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来的水平速度.

    2.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中有三个含有时间t,应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来求时间.但应明确:平抛运动的时间完全由抛出点到落地点的竖直高度确定(在不高的范国内g恒定),与抛出的速度无关.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7)

    周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机械能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借助模型或多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文,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热值教学过程(教与学双方活动设计、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

    2、要求各小组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现在和以前家庭中所使用的燃料是什么?一个月大约要用多少?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学生分组开展调查并讨论,得出大概的结论:从木柴、煤炭到煤气等,燃料的消耗量越来越低,不同的燃料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同

    活动一:“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师:教师演示活动12。7(酒精的浓度要选择高一些的效果更好,纸片可以裁成纸条形状,逐个少量添加到燃烧皿中使其充分燃烧)

    生:观察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酒精与碎纸片燃烧后,酒精放出的热量比碎纸片多

    师:进一步提醒,分析比较时对燃烧的程度有没有要求?

    活动二: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8)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学生在知识、智能、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实验对科学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授以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更多地让学生去思考:“我要做什么?我会怎么做?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还能怎么做?”。另外,从近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能力和方法,体现新课标要求,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开放性、拓展性、探究性和设计性等特点。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素质教育考试中提高实验的得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的转变

    新课程方案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整合起来,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为物理实验学习明确了方向。

    1、“物理实验”提法的转变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物理实验”的提法变为“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使物理实验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它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2、物理实验教学的转变

    物理实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授以学生实验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3、新课标所要求的实验数目增多

    以往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实验中,必做的有19个,选做的有3个,共22个。现在《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必做实验有39个,范例有33个,活动建议17个,必做和选做总共有89个,很明显,新课标对实验数目的要求比以前大纲的要求更多。在必做实验的39项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动手做的大约有21项,在选做实验的50项中,比较容易让学生动手做的大约有13项,再加上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这样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等等,比较容易实现的学生分组实验大约有40项。这充分说明了高中物理新课程比以往更加注重物理实验的教学。

    4、新课程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不同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对实验要求的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对于必做、选做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而《课程标准》则是以不同的行为动词对实验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用“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等行为动词表示对独立操作的不同层次要求。用“观察、实验、探究”等行为动词表示对实验经历的不同层次要求。

    二、影响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1、过分迷恋现代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部分教师过分迷恋多媒体的模拟实验,使一些原本可以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

    2、程式化实验

    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或教材中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注意事项,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进行简单的机械操作去获取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

    3、试题实验

    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让学生用笔“做实验”,大量的物理规律和公式代替了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4、变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任务较重,部分教师为节约时间,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实验由老师一人包办,形成“教师演,学生看”的单一模式。

    近年来,高考物理实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仍然是白纸黑字的理论考,造成很多教师依然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现成的规律与概念,强化解题技巧,甚至认为学生做不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实验的作用并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加强。

    三、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可行性措施

    1、吃透教材,注重方法

    1.1、紧抓教材的基本实验,探索实验原理

    物理实验的“灵魂”是实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1.2、认识基本实验仪器的用途,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是实验的工具,实验仪器的使用是实验的基础。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实验仪器主要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知道其用途,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1.3、注重实验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留迹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常用的实验方法,这对学生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实验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探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现有条件是无法直接测量碰撞前、后两小球的瞬时速度。但是,可以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把难以测量的瞬时速度转换为容易测量的水平方向的位移。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积法(重复打了许多点)、留迹法(用复写纸留下小球落地后的点)等物理思维方法。

    在实验中通过找各实验中的思维方法,并使这些思维方法深入学生的脑海中,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和解决陌生物理实验题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材实验的作用

    高考物理实验,不是简单的照抄教材上的实验,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课本,要在弄懂课本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2《运动的合成》教学中,可把用来说明合运 动与分运动关系的教师演示实验,改成探究型实验,提出问题,让学 生用此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结论,可深入挖掘它的功能。探究问题如下: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水平匀速运动,用描点法判断)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与另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水平匀加速运动)③、同向或反向的两个分运动是什么运动?

    (实验:在红蜡块匀速上升的同时让玻璃管匀速向上或加速向上时,红蜡块一定直线运动)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和实验给予肯定之后,帮助学生规律整理结论。

    3、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能为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创造有利条件,利于学生接受。演示的形式不要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应变为“教师导,学生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比如,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教学中,为了演示重力的两个分力,可准备一把塑料长尺,将长尺成倾斜放置,再将黑板擦或粉笔盒放在尺子上面,物体沿尺子下滑的同时,物体压紧斜面的力使的尺子弯曲,这样演示的效果非常明显。象这种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来模拟物理过程,创设物理情景。

    4、改“测量”、“验证”实验为设计型实验

    在近年的高考物理实验中,设计型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迁移应用能力。设计性实验试题的背景多为新情景问题,其原理或方法源于教材。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把“测量”“验证”型的实验变为设计型的实验,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大有帮助。比如可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改为如下的设计性实验:

    下面是五种不同测量电阻实验的分套器材,请根据各套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且比较哪种方法测得电阻值较准确,分析其原因。

    共用器材:待测电阻R(10Ω0.5A),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1)伏特表,安培表各一个,共用器材;

    (2)伏特表两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3)安培表两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4)伏特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5)安培表一个,电阻箱一个,共用器材;

    上述改进后的实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有效地巩固和应用了测量定值电阻的方法(①伏安法;②欧姆表;③替代法;④串联分压、并联分流法;⑤半偏法等)。

    5、实验工具取源于生活,实验过程体现生活中的科学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长度的测量》的实验中,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笔筒,让学生用游标卡尺来测量笔筒的内、外径和深度,把学生的日常用具变成了实验器材。这些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和器材,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起来,将难以理解的物理现象以及概念原理结合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物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时,可从生活实例出发用实验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实验1:让粉笔头和一张展开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粉笔头先落地,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进一步控制质量相等进行探究。)

    实验2:让相同质量的展开的纸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纸团先落地。否定实验1的结论,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张开的纸受到的阻力比纸团的大,下落快慢与阻力有关,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3:让质量不同的粉笔头和小钢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现象:几乎同时落地。肯定实验2的结论)

    实验4:抽去“钱羽管”中的空气,观察无空气阻力时物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

    (现象:“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重决定的。)这个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相违,此时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思维活动被引到了高峰,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和抽象,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6、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实验

    教学中利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但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就很难做到或达不到效果。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7、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实验教学是以科学、简洁、美妙的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实验有展示自然神奇色彩的魅力,这就为我们实验教学趣味性提供可行性依据。启发性与趣味性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机结合,就能吸引学生,这要求我们设计实验要内容典型、立意明确、仪器简便、操作简单、现象鲜明。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时,设计“铁球碰鼻”的实验,将大铁球用绳子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鼻子,然后释放铁球,铁球摆过去,又摆回向学生“打”来时,会不会打到呢?结果是全班同学都虚惊一场,学生顺利“脱险”。这一实验把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启发着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客观世界。

    8、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让学生演示从粉笔下抽出纸条,开始学生抽出纸条的速度比较慢,粉笔倒了。于是有的学生会提出拉纸条必须快速、水平的方案,于是实验成功了。学生只有主动地亲身参与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才能学会主动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

    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习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习(1)至(4)题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能通过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增强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

    2.能利用函数图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初步体会议程与函数的关系,建立良好知识的联系。

    难点:

    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1.下图是某地某日24小时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象填空:

    (1)气温最低,最低气温是℃。

    (2)气温最高,最高气温是℃。

    (3)气温是0℃。

    2.如图是反映某水库的蓄水量V(万米3)随着干旱持续时间t(天)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填空。

    (1)水库原有水量万米3,干旱连续10天,水库蓄水量为。

    (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则连续干旱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

    为发展电信事业,方便用户,电信公司对移动电话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其中,所使用的“便民卡”与“如意卡”在玉溪市范围内每月(30天)的通话时间x(min)与通话费y(元)的关系如图6—5—1所示:

    (1)分别求出通话费y1、y2与通话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请帮用户计算,在一个月内使用哪一种卡便宜?

    (2)当y1=y2时,

    当 时,

    所以,当通话时间等于96 min时,两种卡的`收费一致;当通话时间小于 mim时,“如意卡便宜”;当通话时间大于 min时,“便民卡”便宜。

    小结: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非曲直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多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2500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