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推荐]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通用11篇
  •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3-04-23

    [推荐]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教师范文大全推荐更多专题:“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协助教师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优质,出于您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提供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师生共同得到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习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 /s。

    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3.赫兹的电火花

    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平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

    课余作业

    完成P7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

    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现象做出解释;

    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结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和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先烈,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结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

    教学用具

    反冲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反冲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

    (一)反冲运动 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概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学生课堂用自己的装置演示反冲运动。

    1、学生做准备:拿出自己的在课下所做的反冲运动演示装置。

    2、学生代表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学生甲:

    装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中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

    实验做法:点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气将橡皮塞冲出,同时看到小车沿相反方向运动。

    学生乙:

    装置:二个空摩丝瓶,在它们的底部用大号缝衣针各钻一个小洞,这样做成二个简易的火箭筒,在铁支架的立柱端装上顶轴,在放置臂的两侧各装一只箭筒,再把旋转系统放在顶轴上,往火箭筒内各注入约4 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内的酒精蒸气从尾孔中喷出,并被点燃,这时可以看到火箭旋转起来。

    学生丙:用可乐瓶做一个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胶带在瓶上固定一个导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车车胎上的进气阀门,并在气门芯内装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约1/3体积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严,将尼龙线穿过可乐瓶上的导向管,使线的一端拴在门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线拉直,将瓶的进气阀与打气筒相接,向筒内打气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脱开,水从瓶口喷出,瓶向反方向飞去。

    过渡引言: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冲运动,那么反冲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边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物理情景对几个物理过程中反

    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①对于灌溉喷水器,

    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可以自动地改变喷水的方向。

    ②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③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个废旧白炽灯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细玻璃管,往细玻璃管装由火柴刮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细管加热。

    现象: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教师讲述:上述装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体演示古代火箭,现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同时学生边看边阅读课文。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阅读思考题:

    ①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火箭。?

    ②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4、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①我国古代的火箭是这样的:

    在箭上扎一个火药筒,火药筒的前端是封闭的,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速度向后喷出,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②现代火箭与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冲现象来工作的。

    但现代火箭较古代火箭结构复杂得多,现代火箭主要由壳体和燃料两大部分组成,壳体是圆筒形的,前端是封闭的尖端,后端有尾喷管,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喷管迅速喷出,火箭就向前飞去。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时要使用多级火箭。

    用CAI课件展示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多级火箭由章单级火箭组成,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壳自动脱落,然后下一级火箭开始工作。

    教师介绍: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温度,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尽时所能获得的最终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5、出示下列问题:

    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为多大?

    [学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

    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M-m)v-mv1=0

    师生分析得到: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及质量比M/m决定。

    巩固训练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 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 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 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结

    1、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而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向相反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反冲运动。

    2、对于反冲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动是守恒定律,在具体的计算中必须严格按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来进行。

    3、反冲运动不仅存在于宏观低速物体间,也存在于微观高速物体。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二.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如何用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磁场强弱及方向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分析完教材现在再来分析一下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探究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将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和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能加深对于磁感应强度的认识。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通过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磁感应强度的性质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并且会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升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难点是:利用磁感应强度来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述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是导入部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磁悬浮列车运行、吊车吸起铁板的场景以及各种不同的磁性物体,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磁性物体磁性的强弱,并提出问题:怎样来描述磁性物质磁场的强弱?提出磁感应强度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磁感应强度》

    【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也能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导入新课后,就进入到新课讲授的环节首先是第一个模块,磁场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回想电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确定,并将电场强度与磁感应强度联系起来。顺势提问电场有强弱和方向,磁场也有强弱和方向。请大家回顾一下,电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对研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你有何启发?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电场的方向是从电荷受力的角度规定的,小磁针放入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因此猜想磁场的方向可以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来规定。接下来学生通过类比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同样的利用小磁针去探测磁场的情况。

    通过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产生的磁场中的不同位置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在不同位置,小磁针的N极或S极所指的方向不同的结论。接着我会归纳实验结果,并补充磁场的方向为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顺势牵出磁感线的概念强调学生类比电场线的概念进行记忆。

    模块二:磁感应强度的表达式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个性质来研究磁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从书本的演示实验方案能够受到启发,思考分析得到可以通过导体棒的受力情况来研究磁场的强弱。此时我会安排小组探究组织学生猜想通电导棒的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适当的给予提示,学生将根据演示实验所提供的方案进行探究,记录各种情况下的电流值、通电导线长度以及通电导体的摆角。结束后,带领学生分析得到的数据,共同合作归纳其中体现的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引申和推广,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比值F/IL与IL的大小无关,进而引入电流元的概念。并由此设问,既然这个比值与电流源无关,是否代表着物体的某种属性?在此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总结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出发,更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一些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使学生知道地磁场及自然界中各种磁源磁场的.弱数量级。并简单介绍可以使用磁传感器探测周围的磁场强弱。

    【意图:拓宽知识面,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学生的知识思路和框架,作业布置,比较E与B定义的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意图: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七、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录和复习。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中有两个条目涉及本节内容。条目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条目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个条目在本节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关注平抛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运动,而且平抛运动的规律是学习其它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关心生活中的平抛运动。

    2. 探究如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

    3. 会描绘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掌握正确探究平抛运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理解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是解决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2. 设计实验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体验探究中创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所以我在本节课中采用的是以演示法、实验法为基础,同时配合讲授、读书指导穿插讨论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 学习方法

    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知识,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师应巧妙的运用提示、疏导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把握方向,发展其主动性、独立性及创造性。

    在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初步掌握物理观察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及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四、 教学程序

    (一) 新课引入(约5分钟)

    复习相关内容,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在复习了前面所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比较新鲜的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同时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做一个铺垫,从而达到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教学主题的目的。

    (二)新课教学(约25分种)

    要研究这种曲线运动的规律,就是要确定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由于我们至少要用二维坐标才能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时要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要根据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来分解平抛运动,因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下面我们先研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分析:受力情况:G 初速度:0

    让学生分组讨论竖直方向的运动情况,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推测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是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用右图(平抛运动演示仪)来进行验证。

    结论: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为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情况:0 初速度:有

    让学生分组讨论

    推测其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并设计试验验证。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做出。它分三大步骤完成。第一,设法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第二,在轨迹上确定相隔相同时间物体所处的位置;第三,判断物体在相同时间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位移。难点在第二步,需要教师的讲解。 我们采用频闪照片法验证其在水平向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

    拍摄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个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们是否相等来进行验证

    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经过初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 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探究结论的给出还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对物体平抛运动规律的研究是学生对平抛运动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这个升华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度,教师在关键时刻加以纠正和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确结论

    (三)巩固与练习(5—10分钟)

    首先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一下听课过程中的疑点,然后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结束新课

    ①回顾本节探究规律的过程。

    ②提出本节课中探究学习的思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并实施—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以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既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又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组织学生在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题上作业

    开放性作业:让同学们在课下研究一下,到底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五、结束语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以达到设计思想、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融合,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8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

    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相互性,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力。

    教学流程是通过一个游戏活动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复习内容。以受力分析为线索,通过师生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分析,最后由学生讨论、发言,总结出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并且通过巩固练习和思考提示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本节的复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清楚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优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树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更高(高端思维方式)、更快(加快解题速度)、更强(强化能量意识)的思想。

    五、学习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五羊高考”复习资料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课 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 ③⑤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能熟练说出平抛运动的概念、性质、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3、用分解的思想处理平抛运动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难点:用分解的思想理解平抛运动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熟记本节基本概念、规律,然后完成问题导学中问题和预习自测。2、问题导学中 “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本节内容的核心和基础,是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应重点理解和熟练把握。3、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再次查阅教材或其他参考书。4、记下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共同探究。5、限时15分钟。

    【问题导学】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匀变速运动?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

    4、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

    和竖直方向的 。物体从O点开始平抛,t时间后到达P点。在图中画出t时间内位移S、t时刻的速度v如图。把速度、位移沿x、y方向分解如上图,则

    水平方向分速度vx= ,水平方向分位移x = 。

    竖直方向分速度vy= , 竖直方向分位移y = 。

    合速度公式V = ,其方向tanα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合位移公式S = ,其方向tanβ = (α为v与水平方向夹角)。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推荐]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通用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