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白杨礼赞课件必备
  • 白杨礼赞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0

    白杨礼赞课件必备。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课件必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白杨礼赞课件 篇1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观察语文课本封面,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幻灯片:

    的白杨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5-7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文中生字词的写法与读音。并运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三、再读课文,把握要旨

    1、在学生回答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后,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2、抛出问题: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由此导入第7段。赏析本段,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

    幻灯片: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

    3、抛出问题:读到这里,难道同学们还觉得本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4、讲解什么是象征

    幻灯片:

    象征是……

    四、课外拓展,领会象征

    1、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幻灯片:

    绿色——长城——

    2、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幻灯片:

    《白桦林》歌词

    ……

    3、课后阅读散文《白杨》,理解文中内容及象征手法,并与《白杨礼赞》做比较阅读。

    白杨礼赞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②欲扬先抑。③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④“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⑤指导背诵。)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 盾

    1、象征

    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1、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2、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理一理:篇章结构。

    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5)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

    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五、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03KKK.cOM 零思考方案网】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

    2、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

    3、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

    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

    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礼赞课件 篇3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白杨礼赞课件 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白杨礼赞课件 篇5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配乐朗读,整体感知和精读品味,赏析深化”两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这两个步骤个相互紧扣,循序渐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白杨礼赞课件 篇6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初二的第四册教材已经涉及到了议论文的教学,同时以编入了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学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2.结合第二篇《醉翁亭记》,第三篇(写作训练)《在那颗星子下》引导学生体验美好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感受山水之美,感受师生之间纯真的情感。

    3.教材注意到整册的特点,在学习枯燥的议论文的同时欣赏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散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

    在教学在要把握好这几意图。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开发智力,熏陶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练读”、“悟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练读”是仿照朗读示范对朗读进行有效的练习; “悟读”是边读边领悟、体会;“品读”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和朗读从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景象之美、形神之美、象征之美。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练读”、“悟读”、“品读”实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精读,而且这是精读的深入,它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1.教学目标:

    a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初步学会分析带有抒情和议论的散文。

    b学习生字,领悟一些词语的使用。

    c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中a和b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结合,c 是情感目标的培养,三个目标的确立从总体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2.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刘国显在《开讲艺术》中说:“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导入的好坏显得致关重要。

    本节课的导语这样设计:

    以图片导入。出示一张苍劲盘结的古松图片和一张妩媚的杨柳图片从反面引出白杨树的笔直向上,导入到对白杨树另一种美的赞美。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预先了解美的多种形式,为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手法打下基础,同是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直观美与语言表达美相结合的种子。

    (二)顺着导入的情绪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美,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习惯上教学时总是喜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但是当学生沉浸在美感享受中时,以提问方法或教师介绍的方法插入作者和时代背景,会大大打乱学生的思绪,得不偿失。另外学生对茅盾的了解已经较多,时代背景在注释中也有介绍,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听录音的过程。

    (三)听完录音之后,教师出示一张白杨树的图片,再给学生以直观刺激。

    接下来学生轻声读课文,并回想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们的学生最薄弱的也是这一点。是顺其自然呢,还是改变这种情况?心理学认为,人发展某种能力具有关键期,朗读能力的发展期就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所以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之后教师以提问并提示的方法帮学生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请学生找出能表现白杨树之美的相关语句,并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如此引导:(教师提问)作者给文章取标题为“礼赞”,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从而引导出学生回答“因为白杨树美或不平凡”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那些能表现白杨树美或不平凡的语句来么复诵读,体会作者赞美的情感。

    这一点其实就是本课教学思路中的“练读”.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诵读会发现白杨树的美主要集中在景象之美――第二段,形神之美――第五段,象征之美――第七段。一些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语句、词语也就随之被发现,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下一个环节“悟读”.

    1. 完成练习一表格的填空,了解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是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

    2.在第二、五、七等几段中分别找到能具体表现白杨树美的词句,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一)结合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做好练读与悟读的过渡。

    1.请学生分别朗读能体现景象美、形神美和象征美的语段,教师板书“三美”.

    2.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作业诵读能表现“三美”的词、句,简述作者用词或句的好处。

    (二)教师指导、点拨这些词句的读法,正音、正气、正情,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

    以下列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幅员、地势)用到了哪些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语你认为比较好?好在哪里?(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看法而提示点拨)

    4.作者表现黄土高原雄伟的目的是什么?(为白杨树的出现设计好背景,最终赞扬它的不平凡)

    分析完景象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加深理解。第五段也可以提相类似的一些问题来帮学生悟读。

    5第五段中用到了哪些词语来描绘白杨树?最能体现它精神特点的是哪个词?(力争上游)

    6.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白杨树的“力争上游”?(枝、干、叶、皮)

    7.结合写作背景深入分析此段中另外一些词句的表达作用。(学生畅所欲言,读与思相结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充分体现。)

    分析完白杨树的形神之美后请学生朗读该段,并自然过渡到对象征之美的感悟和理解。

    8.为什么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再说它是“伟丈夫”?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先抑后扬)白杨树有哪些品质?

    9.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四个排比句所体现的层次之美象征意义。

    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应建立在学生悟读的基础上,这不是普通的问,而是提示性的、探究式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练读之后,与学生一起悟读,与学生在平等的原则上共同领悟、探究。巴班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只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有些问题学生可以在悟读的环节中自行解决,有些则需要教师提示,共同探究之后才能解决。也中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练读、悟读的基础上学生仔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生低吟浅诵,沉浸在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之中。一节课很自然地结束了。品读不仅仅是课内“品”,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品”,这是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1.发下一张讲议,完成第七段的一些练习。(这一作业起到课外巩固的作用,见附2.)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这一作业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本文段选自    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 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

    语文教学最好的就是有一份说课稿,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了解一下白杨礼赞说课稿,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地让自己的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更好的去适应语文的教学工作和学习。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③ 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② 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④ 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 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① 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 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 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 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在学习和了解了白杨礼赞说课稿的信息之后,我相信同学们能够将这些基础的知识学习扎实,更好的去将自己的个人实力增强,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散文

    一、初中语文大纲要求: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材地位、作用的确立:

    《白杨礼赞》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本单元目标: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热,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更是令人赞叹

    三、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白杨礼赞》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老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对于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的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以上对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抒情与描写、议论的关系(本单元的编排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中的抒情,议论、记叙、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2、环境描写对表现白杨树的作用(文章第二段环境描写,从结构上看,似有扣题不紧之嫌,从内容上看仅仅理解为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也显得有些肤浅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段对烘托白杨树形象的作用,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定位为教学重点)

    3、文章第五段对白杨树的外形到内神的精心描绘是托物言志的基础,第七、八段是作者思维发展飞跃,由物到人的联想过程,象征手法在这里得以完成,故这两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第八段象征手法的理解,由于学生对散文接触不多,知识能力局限大,思维方式比较单一,要引导他们认识这些难度较大因此定为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累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

    本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谋篇布局苦心经营,抒情方式灵活多变,用词造句精致讲究,是一篇散文精品,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鉴于上述原因,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作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促进思维,带动对内容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节课十分注重以下几点:

    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质疑、讨论、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预习新课:①、字词方面的知识掌握②、课文背景的了解③、教材内容的熟悉

    (1)解题:何为礼赞?(要求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达成共识:表示崇敬和赞美)

    (解题,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为了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结合预习,并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③ 课文哪个段落重点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第五自然段)

    (这些问题的设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并初步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通过速读回答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3)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赏白杨树的插图,同时播放第五自然段录音,并要求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摘录有关白杨树外在形象特征的词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功能,变文字为图像,走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特征,还训练学生快速地把握重点的能力同时教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文录音的方法,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② 分别抓住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根据摘录的词句及课文中的词句,找出重点词语(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有白色晕圈)

    ④ 从它的形象、气质,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种树?(力争上游的树)

    ⑤ 力争上游是何意?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努力奋斗,争取先进,这里形容白杨树奋发向上的精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于这段内容的学习,在前面摘录的基础上,结合白杨树的插图,形象、直观地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并能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和白杨树蕴含的意义)

    由“这样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在哪里?”一问转入到分析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即黄土高原)部分的内容,并放映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要求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朗读此部分内容,其余同学观看画面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黄土高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摘录关键词(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②从环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色是如此不平凡,作者为何着意描写高原?(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用单调的黄土高原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③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哪些?这是哪种抒情方式?(描写、抒情相结合,这是借景抒情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式,描绘西北高原“雄壮”、“伟大”的景色,描绘白杨树“傲然耸云”的英姿,这些描写包含作者强烈的感情:赞美不平凡的高原和不平凡的白杨树)

    (本班学生朗读,可产生一种亲切感让其余学生边听边观赏黄土高原雄伟、壮美的景色,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黄土高原壮美的环境中那些傲然耸立的白杨树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

    ① 作者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赞美白杨树,更是为了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人)

    ② 讨论分析“树中好女子”和“树中的伟丈夫”的含义(前者指婀娜多姿的秀丽美,后者指高大雄伟的阳刚之美)

    ③ 作者欣赏的白杨树具有哪种美?这是什么方法?(阳刚美;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④ 作者对两种美的表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属何种抒情方式?(议论;融情入理)

    (此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明白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就表达方式而言,此处主要运用了议论这种方式,但在议论过程中,饱含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故此种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A、用“替换法”:理解反问句的作用(如改为陈述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语气就软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加强语气)

    B、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样逐步加深的?(由树及人的过渡―→从气质出发,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由形象进行联想,指出象征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从品格出发,象征意义由具体的“人”上升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C、理解“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这些语句的作用(这些词句提示内容一层一层扩展深化,一句比一句迫近主题思想)

    E、齐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明确主要内容及抒情方式(直接点明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使文章题意更明确抒情方式为融情入理)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个难点,所以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讨论法、替换法及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概括和归纳而对“欲扬先抑”方法的理解,重在引导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在找出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及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共同点,让学生在特定的联系中,深刻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F、学了课文的写法,同学们能不能也在日常所见景物中寻找一个对象,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从平凡到不平凡

    (3)运用多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入理(抒情、描写、议论的关系)

    (课堂小结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掌握)

    (2)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内容不限,字数200字左右

    (作业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语言的积累作业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说明:因利用多媒体教学,板书分散在各个片断中,故板书不再列出)

    本节课教学,我没有改变常规的各个环节,各项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预计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白杨礼赞课件 篇7

    1、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是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与第二单元“道德修养”、第五单元“人生体验”、第六单元“精彩演讲”共同组成了人文色彩浓郁的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苏教版语文课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文性强,语文工具性的强调相对较少,所以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灵活一些,也不可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2、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白杨礼赞课件 篇8

    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课件 篇9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作者简介: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茅盾一生中为人民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著作,他的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称得上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其实茅盾还是一位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多是颇耐玩味的精品,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茅盾文学奖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注:从浅到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5、你能说出贯穿课文的线索的句子吗?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二、白杨树生长在北方,生活在南方的我们大都没有见过,课文在第几自然段描写出写白杨树的外形美?请一生读第五段,思考: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的,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0分钟

    (主要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来写的,干:笔直,枝:紧紧靠拢的叶:片片向上的,皮:光滑而又有银色晕圈。)

    问:作者通过这四方面的描写,揭示了白杨树怎样的内在气质呢?用文中几个词概括一下。

    明确:[注: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外在美。

    三、初步感知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1、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题目是《白杨礼赞》,但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不是白杨树呢?作者真正要赞美的是什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划出有关的语句。 3分钟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6分钟

    一分钟放声朗读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段落,体会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这一节是本文的精髓,用了—组排比反问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所以要用激越、高亢、豪放的语气读,一分钟后比一比谁读的最有感情。

    学生多人试读后,老师在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然后老师范读。

    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作者的感情?(激越、高亢、豪放热情、奔放、炽烈而又含蓄)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注: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注: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许想到了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因为他们那种奋发向上,坚强不屈,[注: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民族解放历史的精神与意志和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多么相似,所以作者要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那么: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8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后,老师适当补充,白杨树所具有的那些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今天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贡献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是相通的。

    4、让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小白杨》,说说歌曲中的小白杨赞美什么人?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由学生推荐唱歌好的同学演唱。)5分钟

    思考:歌曲《小白杨》与散文《白杨礼赞》都歌颂了像“小白杨”、“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5、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注:同德:为同一目的而努力。指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团结一致,进行了[注: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6、学习象征手法。 12分钟

    文章《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注: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怀坦白,正大光明。],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注: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呢?运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

    我由_蜡烛__想到了_燃烧自己照亮他人___他象征着__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___。

    (提示:梅、兰、竹、菊、松、蜡烛、砖、等)

    1、写出象征物的特点。

    2、揭示象征物的精神。

    3、由物及人,写出人的精神。

    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精简提问,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着重解决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虽没有采用多媒体,但整个课堂紧凑高效。作为一堂传统式的课堂,既讲究一课一得,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感知的培养。这堂课最让我得意的可能还是课前及课尾让学生欣赏《小白杨》的歌曲,这首歌曲既吻合我的课题,在课前起到了情感铺垫和理解铺垫的作用,也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手法的目的。小小手段,不是课堂多色调的有意摆设,而是为目的而为之,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讲究为高效而设计,而不应该为所谓的精彩而有意为之吧。

    白杨礼赞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作者为什么不去赞美“楠木”?哪些人才会去赞美“楠木”。联系全文看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白杨礼赞课件必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