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白杨》教学设计(篇三)
  • 《白杨》教学设计(篇三)

    发表时间:2022-12-25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教学设计(篇三),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想要想让学生体会出,爸爸借白杨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就需要学生对白杨这种与建设者一样的奉献精神体会到位。才能自然的体会到边疆建设者们的心。因此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白杨的精神和品质,成为我思考的重点问题。我想应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解决这个重点问题。

    采取的策略:

    1、我在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学生回去把通过初读课文后自己对白杨的理解画出来。收上来的图画,表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画出了白杨笔直的树干,茂盛的树冠,因此我感到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高大、笔直、绿)像一把大伞。个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体会出,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力图在绘画中通过昏黄一体的大沙漠体现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把这些图画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览栏中。

    2、在一上课我利用《小白杨》引入,并要求学生边唱边想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渗透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白杨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对课文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理解体会爸爸的话:

    我要求学生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出示投影)

    请同学们想想“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西北边疆、大戈壁滩、河边、山谷)你能替换成地方再来读一读第二句话吗?让学生把“哪儿”换成“河边、高山、边疆、戈壁”练说,这些地方在其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由于先前的经验已经使他们知道这些地方的环境状况。他们对白杨生长的环境有了具体的感受。这时追问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对于体会白杨树的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戴帽。这时请学生一起读这一句:“哪需要它,它就很快的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就使课文语言很好的与学生情感联系到一起,读起语句来声情并貌。此时再来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些地方环境是十分恶劣的,炎热、寒冷风沙、干旱你能结合爸爸的话想象白杨树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

    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

    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

    学生们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发言。他们说出在风沙肆虐时白杨树的许多嫩绿的枝叶被风沙打落,但白杨树依然站在那里阻挡着风沙;冬天大雪纷飞,白杨树不畏严寒,挺立在那里;遇到干旱,白杨树把根深深地抓住土壤,枝叶还是那么绿;洪水面前,白杨树不软弱也不动摇。生填空补说,让学生对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更深入的体会,让白杨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来。当我问他们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他们有的说白杨树坚强,有的说白杨树适应性强,有的说白杨树生命力顽强。这时学生对白杨的认识就已经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体会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用意。再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中带有深深的赞美之情。

    4、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句子和你对白杨树品格的理解来讨论哪副画最符合白杨树的品格。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交互补充。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他们有的说王天画的好,因为他画上了呼呼的北风,比较能突出白杨的品格。有的说孙蕾画的好,因为他画出了茫茫的大戈壁,在恶劣的环境里白杨依然郁郁葱葱……教师适时点拨:我们画白杨如同写白杨一样是为了赞美他,不只是介绍他,想一想,我们的画上应该补充点什么?让你的画有灵魂?有的说补充恶劣的气候,有的说画上干涸的土地,有的说配上一两句话,可以是课文中的,可以是自己写的。

    5、教师适当的迁移:

    老师小结:画画如同写文章,不仅要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有深刻的含义。不同的是画画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此举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智能,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小组内的学习再到全班内的交流,同学们互相帮助、自由争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的。

    jk251.cOm扩展阅读

    实用课件: 《白杨》教学思考之五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课件: 《白杨》教学思考之五”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2023白杨的课件


    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内容并对“白杨的课件”表示推荐,希望这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之前必须准备的材料,每位老师都必须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的必要工具。

    白杨的课件【篇1】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白杨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课文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口述课文大意。

    建立课堂: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点名学生上讲台听写课文《白杨树》所学习的字词,并且造句。

    导入:白杨树和胡杨树是新疆常见的树,白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坚忍不拔,胡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顽强奋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周边到处可以看到白杨树,但是大家只知道它是一棵树,并不知道它的另一面,学习本文,让我们来了解白杨树不同的一面。

    教学内容:

    一、播放HaFaLa软件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老师点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三、老师带读一遍,学生跟读,并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四、讲解自然段的段意。

    1、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文章中故事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

    学生回答:课文分十五个自然段,文章是以爸爸、哥哥、妹妹三个人的争论而展开的。

    2、对整篇课文进行分段归纳?

    (1—2)荒漠的大戈壁荒芜人烟,在铁路两边,只有笔直的白杨树。

    (3—12)哥哥和妹妹两个争辩白杨树,爸爸最后给兄妹作解释。

    (13—15)通过白杨树的坚强,反映出像爸爸这一类新疆人的品质。

    3、文中提到,戈壁铁路两边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点名回答:高大、挺拔。

    4、在爸爸的观点里,他是怎么样看待白杨树的?

    点名回答:那儿需要,它就扎根在那儿……它总是那么的直,那么的坚强,毫不动摇。

    五、学生自主归纳课文大意,老师最后总结课文大意:本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特点,反映出爸爸这一类新疆人民的坚忍不拔。

    教学活动: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对读的大声、整齐的组给予大红花奖励。

    2、以课文的故事为范例,结合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经历,谈谈在新疆,人们都具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巩固复习: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教学测评:点名回答问题,述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归纳课文大意。

    教学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白杨树为例,反映出我们新疆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希望我们能把这一优良的品质传递下去。

    教学延伸(作业):将课文认真的读一遍。

    白杨的课件【篇3】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的课件【篇4】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

    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1.指名朗读12小节,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三、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小练习册

    3白杨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优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时,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巧妙。很不错。

    不足:小练笔中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引用课本中的词句上,自己不发挥。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多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白杨的课件【篇5】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习,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习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习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白杨的课件【篇6】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理解“爸爸”的话。

    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的课件【篇7】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⑵ 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3、疑点:

    ⑴ 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⑵ 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4、解决办法:

    ⑴ 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 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⑵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的课件【篇8】

    三维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板书:白杨并画小白杨)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 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 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六、板书设计:

    19白杨(借物喻人)

    树 人

    本性正直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献身边疆

    白杨礼赞课件精华8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白杨礼赞课件精华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杨礼赞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资料,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好处,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潜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状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

    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用心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本古筝曲《樱花》,创设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己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最尊敬的老师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中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期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这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去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让学生带着敬意走进文本,正如新课标推荐“利用阅读期盼,提高阅读质量”)

    (二)明确目标,任务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到达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忙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潜力,解决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必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光,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明确问题:

    (1)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由此可见文章可分三部分。

    (2)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

    (3)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渡:我们感知了课文资料,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方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的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五)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能够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

    1、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2、你认为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1、共记叙了四件事: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2、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处受辱挨打而藤野先生却诚恳地对待作者这样一个弱国子民,真诚的帮忙一位来自弱国的学生。

    3、弃医从文(学生复述后,再请同学予以评价,重在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小结:作者选取了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及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资料,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忙学生构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潜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能够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主角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述、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述等处佳句。

    (七)体验反思,拓展文本

    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选取,每一次选取的支点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尽管我们同学的年龄不大,生活中必须也有不少选取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也和鲁迅先生比较一下,看看你选取的支点是什么?与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基于新课标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八)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潜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九)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1、抓住人物特征,通过三件具体事例,刻画给你帮忙最大的一位老师,600字左右。

    2、此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课的写法进行写作训练,较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

    白杨礼赞课件 篇2

    一、教学思路

    部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

    散文以包蕴万千的内容,丰富的哲理、精深的思想、巧妙的语言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极佳媒介,特别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散文的行文思路,作家的文风学养,都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学习和模仿的,好的散文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教学提供了难得的范例。

    散文融情、理、趣于一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个个美的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现代散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带着学生去体会美,即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哲思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表现永恒的父子之情;《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讴歌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是充满哲思的文章,思考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昆明的雨》是一篇以雨为话题,展现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背影》《白杨礼赞》两篇文章都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形象;《昆明的雨》没有一个集中的具体的描述形象,更散一些;但是这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所写的景,人,事,物,都凝聚于一条线。这三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个共同的特点,表达情感的句子回环往复,构成文章的回环之美。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写法,品味语言。《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名篇。学生对这一类散文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引导细致阅读上下功夫。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2、认识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带有四字词语的话说说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深情赞美。

    读到了白杨树生长在西北无边无垠的高原上。

    读到了白杨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读到了白杨树丫枝绝不旁逸斜出。

    读到了白杨树的倔强挺立。

    读到了白杨树伟岸质朴。

    读到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农民。

    读到了白杨树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

    师: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精神,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以上这些内容就像一粒粒珍珠,被作者用一条线串了起来。这条线是——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赞美白杨树,作者用了——“不平凡”这个词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5次,形成回环往复之美。

    3、说说“不平凡”这个词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白杨树不平凡的段落,再圈点勾画出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最后用

    “白杨树不平凡在——”

    的句式说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生长环境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的傲然挺立象征了守为家乡的哨兵。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象征了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不平凡在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从整篇文章角度,谈谈作者构思的不平凡

    文章一共9个自然段。第一段,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总起全文。

    第二段,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突出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段,写作者猛然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

    第四段,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五段,详写白杨树的外形。

    第六段,赞美白杨树。

    第7段,写白杨树的内在精神,揭示其象征意义。

    第8段,直接点名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9段,通过与楠木对比,赞扬白杨树。

    通过以上对段落的分析可以看出,1、4、6、8、9段都反复说道“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形和内在精神,从而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第7段,说说写作手法的不平凡

    1、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个层次。

    2、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层意思。

    3、轻声读第7段,读出三次变化的语气。

    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共读第三个层次。

    前三句先说白杨树不美,第四句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紧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欲扬先抑,显出文章波澜。有对比,有排比,使文章意趣盎然。

    仿照第7段,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150字的片段。

    4、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不平凡”这个词贯穿了整个课堂,读白杨的不平凡,析课文构思的不平凡,赏段落结构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1、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录音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发现点拔教学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对白杨树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七、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由于教材规定的教学课时是一课时,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再进一步的紧扣教材,结合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收集有关茅盾的介绍和白杨树的图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块: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自然地就过渡到茅盾先生在课文第五段对白杨树外形描写的学习,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第二块:整体诵读。

    1、录音范读。根据录音的朗读特点,思考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同时体会文中不同的抒情方式。

    2、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思考: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然后分析问题,小组讨论。

    第三块:问题点拨。

    1、要求学生将第七段中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否调换位置,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师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层次美和象征美。

    2、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海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并体会白杨树的生活的环境美。

    3、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四块:品读赏析。再次自由朗读课文,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用词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句式美:难道A;难道B;难道C;难道D。段式美:抑;扬。情感美:浅;深。象征美:物;人;神。

    第五块:拓展延伸。结合课文,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2、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三)课外作业:

    1、选择课文中喜欢的语段熟读并背诵。

    2、课外阅读茅盾的《风景谈》。

    3、就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学用象征手法学写一段话。

    八、说课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较难把握,教师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而是以点及面,理清学生容易接受的路子。重点放在学生的品味精彩的语句和对全文主旨的理解上,品味这篇散文的语段层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做到一学一得。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同时鼓励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特色。发现的,可以是疑问,也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内容的把握也可以是词句的揣摩。“发现”既没有限制,又没有止境。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拔,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从而加深对主旨的认识。

    白杨礼赞课件 篇4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

    白杨礼赞课件 篇5

    一、设计说明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五、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

    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

    (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2、今天我们学习的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小白杨》歌词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歌曲导入,营造课堂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从写作手法导入,紧扣教学重点。)

    (二)预习交流

    1、生字词正音、释义(投影);

    2、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投影)(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特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与人的相似之处)

    3、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请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学生与文本对话,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针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然后合作交流。)

    (四)再读课文,赏析品味(合作探究):

    1、赏析形美、神美: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

    (2)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范读7、8自然段,学生思考。

    (3)白杨树的形美,显示了它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美吗?

    师:欣赏课文到这儿,我们才明白作者托白杨来赞美的是……对、是北方的抗日军民,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播放多媒体文件,介绍象征手法及写作背景。

    (学生在赏析品味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树与人的相似点中,自然生成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2、朗读,赏析“景美”,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师:白杨树的形美、神美与北方抗日军民极其相似,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也揭示了。但本文2、3段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高原风光,多余吗?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写高原风光及作者的感受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环节中,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相互渗透,并对探究结果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3、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明确: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五)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1、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下列问题,学生能提出来更好,否则教师应适时点出:

    1、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2、第七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3、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4、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说明:品味美文,提高审美能力;品手法,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温习衬托的写法。)

    (六)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七)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八)小结:

    1、同学们,通过三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2、教师补充小结。

    (说明:学生自主说,既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获得理性化的认识。)

    (九)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平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朴质)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白杨礼赞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白杨礼赞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与交流。

    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教师要了

    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学习需要自主建构,自主建构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首先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白杨树的直观形象,配合课文朗诵,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器官,激情导趣,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的动机。再从网上下载某种植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力,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然后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

    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1、熟读。

    2、背诵。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024课件推荐 白杨教学思考(推荐一篇)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课件推荐 白杨教学思考(推荐一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

    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个问句: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三个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

    三个不知道: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由表层到深层,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有些过渡语跨越度较大,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思维转向有些难,以后备课过程还要考虑周全。

    美美和丑丑教学设计(篇三)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美和丑丑教学设计(篇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中班科学:大蒜哥哥,葱弟弟和韭菜妹妹

    目标:

    1.在捡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比较,了解韭菜.大蒜.葱的不同特征。

    2.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根能吸收营养,帮助植物生长。

    准备:

    1韭菜 .大蒜 .葱。

    2筐若干个(三只以上)。

    3小花盆若干。

    过程:

    一 .谈话

    你们在家吃过韭菜 .大蒜 .吗?那认识它们吗?

    二 .拣菜

    1 .出示一筐菜。

    菜场一早送来许多菜,可是粗心的送菜人把好几种菜混在了一起,给厨房的厨师带来了许多麻烦。厨师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把这些菜分开放在各自的筐里。

    2 .幼儿一边拣菜一边把菜分别放入不同的筐中。

    我们来帮厨师把菜分分开,把这些菜放在不同的筐中。

    3 .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分开摆放?

    好,我们把菜分好了,那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分开 摆放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

    4 .引导幼儿说出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像妹妹。

    刚才我们说了为什么要把这三种蔬菜分开,那谁能来说说这三种蔬菜,它们有什么特征。如果它们是一家人的话,你说说谁像哥哥,谁像弟弟,谁又像妹妹呢?

    5 .师小结。

    韭菜妹妹的叶子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粗的,叶子是扁的 .窄的;大蒜哥哥的叶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宽又扁;葱弟弟的叶子中间是空的,圆柱形的。

    三 .种植韭菜 .大蒜(有根的) .葱(有根的)。

    1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种蔬菜的不同特征,现在我们要来种植这三种蔬菜,那该怎么种呢

    2 .取部分韭菜 .大蒜 .葱,切下其下半段。

    每个小朋友先选其中一样蔬菜,然后把你选的这样蔬菜的上半段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

    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 .把它们种植在同一花盆里,比一比谁长的高。

    我们把三种蔬菜的下半段种在花盆里,看看它们谁长的又快又高。

    4 .幼儿种植蔬菜

    5 .把它们放在自然角中,鼓励幼儿学着照顾,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课件借鉴] 科学教学设计(篇三)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借鉴] 科学教学设计(篇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尝试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一个盒子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

    2、通过游戏、探索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材质、用途的盒子若干。

    2、小标签若干,放入小篮子中置于桌上;小椅子上贴上相应标签。

    3、两只货架,分别贴上盒子特征的标记图片。

    4、师用:盒子、示范用标签、视频仪。

    活动过程:

    一、 探索一: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盒子。

    1、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盒子王国玩,好吗?跟我来吧!(入场)这里的盒子宝宝真多呀!你们认识这些盒子宝宝吗?请你用小眼睛看一看来告诉许老师。(幼儿随意说说)

    2、你们想不想和这些盒子宝宝交朋友呢?好,请你去找一个盒子宝宝坐下来(幼儿找盒子坐下)请你把盒子宝宝举起来看看,是不是一个盒子宝宝!

    3、现在请你仔细地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盒子宝宝是怎样的?它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可以装什么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幼儿探索,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观察盒子、认识盒子)

    4、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盒子宝宝!(对讲述完整、与别人不一样的予以鼓励!)

    5、(小结)小朋友讲得都非常好,盒子宝宝有很多种,有的大大的、有的小小的,有的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是用纸做的,有的是装吃的东西,有的是装用的东西,……呀!种类可真不少!

    二、 探索二:尝试按盒子的一个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一个盒子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

    1、许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标记,上面画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用视频仪认识吃和用的小标记)一只手表示用的东西,一张嘴表示什么?(吃的东西)

    2、我的盒子宝宝是装什么的?它该贴哪个标记呢?(教师示范贴标记)

    3、那你想不想也给自己的盒子宝宝贴个标记呢?就请你想一想你的盒子宝宝是装吃的东西的还是装用的东西的,然后请你到身后的桌子上拿小标记贴上去。(幼儿操作)

    4、贴好标记的小朋友带着盒子宝宝坐回去时,请你看看小椅子上的标记,一定要找个一样标记的小椅子坐下来。(略作检查)

    5、小朋友真能干!可是,盒子宝宝想回家了,你们愿意送这些盒子宝宝回家吗?(介绍货架)看,这里有盒子宝宝的家,这个家上面画着一根木头,告诉我们:这个家里的盒子宝宝都是用木头做的;这个家上面画着什么?(纸),它告诉我们:这个家里的盒子宝宝都是用什么做的.?

    6、那么,请你看清楚图片把盒子宝宝送回家吧!(幼儿操作,教师略作指导检查)

    7、(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帮盒子宝宝贴对了标记、找对了家,盒子宝宝说:谢谢你们!

    三、延伸活动。

    1、现在,我们就来和盒子宝宝做个游戏。在你小椅子的洞洞里,还躲着一个盒子宝宝,我们把它找出来吧!(幼儿拿盒子)

    2、我们把盒子宝宝夹在腿的中间一起来跳一跳,千万不能让盒子宝宝掉下来哟!跳一跳,跳得高!真好玩!我们带着盒子宝宝去外面玩玩其它的游戏!

    《四季》教学设计(篇三)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季》教学设计(篇三)”,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预期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字,认识2种笔画和4个偏旁。

    2、认真朗读课文,认真倾听课文,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3、通过观察、朗读、想象,链接生活抓住季节特点创编小朋友眼中的四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这种感受,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转换“谷穗”“雪人”等不同的角色朗读并熟读成诵就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链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发展儿童语言。生活是儿童语言的发源地,利用课前收集图片、儿歌及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展示,鼓励学生生生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四季美丽的风光,链接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没有实践条件去认知各种季节的同学也有了真实的感知,引导悟读像“尖尖”这样的叠词语言特色创编诗化语言,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与个性表达,教育回归了生活。

    2、内容分析:

    本首儿歌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代表春、夏、秋、冬的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一定爱朗读,也爱背诵。插图色彩明丽,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3、学情认识:

    这首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不同的特征。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匮乏,他们对于四季中的景物往往不能准确地区分。为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课件展示季节情景、课堂多向交流,把四季有关的资源引入课堂,再进行认真的朗读认真的倾听,感受四季不同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另外,诗歌中有几处的语言形态对于刚完成汉语拼音学习,语言知识还不够丰富的儿童会造成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例如“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这一句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到诗歌是在形象、生动地介绍成熟的谷穗的样子;对“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中的“顽皮”一词,学生也会是有理解的困难。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予以突破。

    4、经验介绍:

    新教材的识字量大,如果一味地把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学,天长日久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本课识字以分散识字语境识字为主,把11个汉字分解成三块出现,开始是赏景识字,自然习得。再是说说印象最深的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来贯穿识字“是、雪、肚、叶、圆”,最后把“对、说、就”三个汉字放到品读四季景中识字。这样的识字是在语言的实践学习中进行,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三维教学目标为一体,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

    能展示四季风光的课件、生字卡片、课堂收集有关四季的图片与儿歌等。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四季风光,初步感知四季特点(赏景识字)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

    2、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欣赏四季美丽的风光,想去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欣赏的时候小朋友要一边用眼睛看,一边用脑子想一想,你都看到哪几个季节来到了我们身边?

    3、播放四季风光片。(小朋友可真会欣赏!)

    4、交流:

    第一张画面是哪一个季节?春天你喜欢吗?请你美美梦地读一读“春天”。(它们两个是好朋友,读的时候要紧紧地挨着,再读一读。)第二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请你读一读,开火车读。第三幅画面是哪一个季节?谁来读?(好像凉爽的秋风吹来了!)第四幅画面又是哪一个季节呢?请你读。这位小朋友读出了不怕冷的样子。

    5、揭示课题,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儿童诗。

    板书:四季

    (让学生从图片联想生活来感知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再次感知四季不同特点(说景识字)

    1、我们的课文中也有美丽的四季风光,现在就请小朋友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习,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

    2、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课文中的四季,哪一个季节的景色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指名说。

    春天:

    ⑴ 请你读一读。 读出春天刚长出的小草嫩嫩的感觉?

    ⑵ 刚长出的小草又嫩又好看, 小草一钻出地面对小鸟说什么呢?谁来当一当小草读好:我是春天。他哪个字的读音特别准?

    夏天:

    ⑴ 请你看图读一读。你刚才静静地听这位小朋友读,你听出荷叶有什么特点?

    ⑵ 谁再来读,课件点出“圆”字,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过什么圆圆?

    ⑶ 这个短语中还藏着一个生字娃娃,谁认识?点出“叶”字。你在哪儿认识的“叶”,你知道他还有哪些好朋友?

    秋天:

    ⑴ 指名读。他读出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⑵ 谁也来当一当秋天的谷穗,读一读。

    冬天:

    ⑴ 谁来读一读这个短语?

    ⑵ 大肚子是什么样的?谁来做一做大肚子?谁来边做动作边读一读,读出雪人的神气!读出雪人顽皮的样子,不怕冷的精神!哪位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个“肚”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4、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娃娃。

    5、与同桌交流已经认识的生字娃娃。

    6、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个季节的景色留下最深的印象?

    7、读正确短语,并在交流中认读部分生字:“是、叶、圆、雪、肚、”。学生评读是否读出四季不同景物的特点。

    (学生在课前及生活中已经初步感知了景物与四季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初读课文说景,有助于了解景物与四季之间的关系,学习交流识字并积累语言,同时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视野。)

    三、再读课文,品读四季不同特点(品景识字)

    1、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自由读。

    2、指名选择喜欢的季节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读出你的喜欢的季节的特点。

    3、选择性读句,读出四季不同的特点。认读“对、说、就”3个生字。

    4、重点品读春天的诗句:

    ⑴ 读出春天的特点。

    ⑵ 说说怎么知道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⑶ 欣赏春天的美景。

    ⑷ 我当小诗人,创编写春的诗句。交流。

    5、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四季》。

    (鼓励学生读好喜欢的季节的诗句,立足于学生对春天的了解,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在品读课文诗句的特点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和创编写春的诗句,基于儿童文化发展儿童语言。)

    四、游戏中巩固识字悟规律(游戏识字)

    1、我们来到四季果园,请小朋友摘果子。课件演示:学生读出水果上的生字的音,然后点一下,水果就自然摘下。

    2、 这些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色彩的衣服?(按左右、上下、全包围三种结构来分类本课的生字。)

    ⑴ 摘四季果子。交流生字娃娃为什么穿不同颜色的衣服?

    ⑵ 打汽球。巩固难字“就”。

    抓住学生的心理,用游戏的方式来巩固识字,悟出汉字上下、左右、全包围等不同的构字规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生字新词

    1、贴绿叶(把新词写在绿叶上)——认读新词:

    叶子、雪花、秋天、儿子、夏天、就是、七个、肚子

    2、今天,我们要学习四个新偏旁,它们是“月、雨、口、禾”,请跟老师读一读。你们发现本课的哪些生字中有这四个偏旁?

    3、认读新偏旁“月、雨、口、禾”。巩固带这四个偏旁的生字。

    (学生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的生字已经是比较熟悉,这时将词儿拿出单独识记,不经意间巩固了识字,形成识字能力。)

    二、自主学习夏天、秋天、冬天的诗句

    1、谁来美美地读一读你喜欢的季节的诗句。

    2、除去春天,其它的三个季节中,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就去读熟哪句话?要求:

    ⑴ 要读出季节的特点。

    ⑵ 想一想,为什么它们说自己就是那个季节。

    ⑶ 像课文那样,根据自己的生活发现也编一句话。

    3、交流:

    秋天:课文是怎么样写出秋天的特点的?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小朋友评一评。

    还有谁来当一当谷穗弯弯?指名读。

    你还从哪儿发现秋天已经来到我们和身边?

    谁能用代表秋天的事物来像课文那样编一句诗句。

    背诵课文读一读写秋的句子。

    想一想秋天的景物特点。

    创编诗句。

    夏天:喜欢夏天的同学朗读诗句。其他同学评读。指名读。

    读出夏天荷叶圆圆的特创编写夏的诗句。

    冬天:读出雪人的顽皮、不怕冷有精神。

    联系生活,丰富冬天的事物特征积累。

    创编。

    4、四人小组合作创编一首新的四季。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评议再交流。

    5、背诵课文。

    (立足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模仿课文语言特点用收集到的事物仿说或创编描写四季的诗句,把课文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化亲历的生活及看到的形象的画面为凝炼的语言。)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七、儿、无”。这三个别生字里的哪此笔画我们学过?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笔画叫什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

    2、仔细看竖弯钩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一想这三个字怎么写比较好看。

    3、出示“九”字,“九”字也有一个没有学过的笔画,你们能猜出它的名字吗?

    (指导观察生字,练习书写。)

    4、回忆学过的笔画,猜想竖弯钩的名称,练习书写竖弯钩。

    5、观察“七、儿、无”的竖弯钩的笔画位置,练习书写。

    6、学习新笔画:横折弯钩,练习书写生字“九”。 采用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笔画共性,老师范写与学生书写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学业诊断

    1、常见错误分析:

    季节性事物的特征混淆。例如:有的小朋友说菊花是春天开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的生活实践积累得比较少,以为花都是春天开的,另外生活中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想当然地认为。作为教师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真正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相等”的理念。

    五、课后题库

    1、我会说:

    尖尖 圆圆 飞飞

    2、我来当小诗人:

    ( )红红,他对( )说:“我是春天。”

    ( ),他对( )说:“我是夏天。”

    ( ),( )说:“我是秋天。”

    ( ),( )说:“我是冬天。”

    3、把你家乡最美的季节画下来。

    【板书设计】

    1、以教师板书为主:

    春天 草芽尖尖

    夏天 荷叶圆圆

    四季 秋天 谷穗弯弯

    冬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四季不同的景也可以用上学生自画的四季图片)

    2、以学生收集、绘画的资料为主:

    张贴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四季的儿歌。

    杠杆教学设计其三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杠杆教学设计其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课件分享] 长江三峡教学设计(篇三)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课件分享] 长江三峡教学设计(篇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三)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五)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

    如将《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景物描写上作一个比较。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同的是《雨中登泰山》以登山进程为序,空间感强,而《长江三峡》是日记体游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航船进程为序,时间、空间感都很强。

    比较阅读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将选材、立意、布局、写法、语言等诸方面加以比较,讨论异同。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文题及作者;导入新课。

    问:关于长江三峡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讨论,自由举手回答。教师简略介绍。)

    教师启发讲解。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读预习提示第2段。三峡是瞿塘陕、巫峡、西陵峡的合称。三峡山陡、流急、滩险。

    3.《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4.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请学生朗读)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文章字词讲解及训练。

    1.课本上有注解的字词处理。

    (1)启碇,“碇”可与“淀”作比较,做注音、组词训练。

    (2)滟滪,课本只有注音,还可作如下补充:

    滟滪堆原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塘峡口的江心,是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夏季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国名胜词典》

    (3)绛紫,“绛”,ji4ng

    (4)云蒸霞蔚,可以从词的结构上分析,它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双音词构成的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还可再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对“蔚”字的理解。如“蔚为大观”。

    (5)峨冠博带,可再从词的结构讲解,以加强对这个词的理解。

    (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应对“壑”字的音、形、义作必要的讲解:

    “壑”,he山沟。

    杜甫《咏怀古迹》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补充注解。

    (1)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2)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3)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5)眺望:往远处看。“眺”,ti4o

    (6)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根据课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划出文章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5段。

    第四部分:第6~9段。

    2.讲解本文的分段原则。(当学生划分有错误时,可以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启发。)

    (1)本文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轮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每过一峡都可独立成段。分段落时要注意过渡的段落和语句。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头望处,已是巫山。”再如第6段:“十点……穿过了巫峡。……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2)关于第5段的'归属。第5段的首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这一段归到上文部分。

    (3)课文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提示我们分四部分。这样看来,除了作者对三个峡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在开头或结尾分出一部分。文章开头是总写作者过三峡的感受,文章结尾写“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这段当然要归到过西陵峡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作者在《长江三日》11月17日这样写道:“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胸中。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想,一个作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作者在谈到《长江三日》的创作过程时就这样写道:“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我把看到的与想到的及感情所渗透的都记了下来,就产生了《长江三日》。”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七)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八)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参考答案: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九)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注: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平日习作问题提出若干要点。)

    实用课件: 《吃西瓜》教学设计(篇三)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实用课件: 《吃西瓜》教学设计(篇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有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读卡片,并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1/4 3/7 1/2 6/8 4/5 3/4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这个知识就在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里,你想知道吗?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平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学生列出算式,可能计算出结果:2/8+3/8= 5/8,也可能有个别学生只会列式,但不能肯定结果是多少。)

    师:2/8 +3/8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一人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汇报时,可能出现两个分数相加刚好等于1,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等于1。)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评析设计这个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互助的乐趣,同时也是让学生试着运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最终归纳出计算方法。 )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进行交流。)

    (评析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针对这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知识并理解掌握;同时让他们把所发现的知识说给大家听,为下一步的学习树立信心。)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在汇报时,有可能出现分子分母都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教师要及时指导教学。)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5/8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列式1-5/8,也可能列式8/8-5/8。)

    (学生汇报,全班围绕1-5/8该怎么样减进行讨论,如果有困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1=8/8,用化未知为已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评析在结束以上教学片段,转入下一个教学活动之前,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整理思路和质疑的时间。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出示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评析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将题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评析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一块饼爸爸吃了 2/6,妈妈吃了1/6。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 还剩下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四)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吃西瓜》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吃西瓜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也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有效的利用了有趣的情景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的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在以上的学习目标中我觉得我在本节课完成得较好。全班同学都能够掌握好这一知识点。但是在教学用1去减一个分数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明白1表示的是什么,导致学生不会减,通过学生们的自主交流互相帮助,理解了1表示的意义后,也能够很顺利的掌握计算的方法了。在上课快结束的时候我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如果分数的分母不一样的时候,还能这样计算吗?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

    [实用课件] 走进美术教学设计(篇三)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实用课件] 走进美术教学设计(篇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知识要素:

    间色与复色应用,色彩搭配

    技能要求:

    水粉涂色的基本技法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感受古代壁画,发现壁画的特点

    实践与创造:了解壁画色彩特点,临摹壁画并填补残缺

    欣赏与评议:欣赏壁画内容、色彩、造型,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人物动态造型

    教学难点

    人物神态的塑造

    教学过程

    一.故事与导入

    1.课件导入壁画故事,教师讲解故事。

    ①欣赏古代壁画作品。

    ②以壁画《九色鹿》的动画故事为中心,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迁。

    2.插放资料片《敦煌莫高窟》,从自然景观介绍敦煌。

    二.感受与交流

    1.以小组讨论所知道的古代壁画,有哪些内容和作用。

    2.小组代表发言,说一说对古代壁画的印象以及这些壁画的作用。

    三.实践与指导

    1.修补壁画,为其填色:

    ①根据的线描壁画原稿,临摹壁画色彩,注重感受,可用原色、间色或复色。

    ②为壁画残缺部分补画,根据临摹的色彩感觉进行色彩的延伸(填色)。

    2.发挥对壁画色彩的感受,可凭自己的感觉去临摹和填色。

    四.展示与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并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

    提问:你觉得哪些颜色更能表现壁画的古朴美。

    2.教师和学生共同。

    对色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讲评,对大胆的作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件系列]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篇三)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课件系列]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篇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 ×3 ×2 ×6

    ÷4 ÷3 ÷2 ÷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 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 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 ×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 =2× ×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 = ×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2024课件推荐 《白鹅》教学设计(篇三)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课件推荐 《白鹅》教学设计(篇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播放《咏鹅》动画) 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骆宾王) 他写的这首《咏鹅》我们非常熟悉,无独有偶,我今天也是向大家介绍鹅,是一只可爱的大白鹅。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白鹅 ) 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文学家。在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都取得杰出的成就。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用朴素、风趣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昨天预习了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生字离开了课文,大家还能认识吗?1、课件出示生字词,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

    (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áo”。 自己读两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指名生回答。

    课文哪一句话是写了这个意思? (第一自然段“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这句话。 (中心句)

    3、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写了白鹅的高傲?

    (从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来写) 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二自然段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这是一个过渡段。

    4、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

    四、学习鹅的样子

    课文中哪些部分是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的? (指名回答)

    五、分组读课文各部分

    六、质疑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跟老师齐读课题。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那么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板书:

    叫声、步态、吃相

    二、读课文,理解课文

    请同学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

    找出哪些自然段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

    (指名答)

    生答:分别是第三、第四和五六七自然段。

    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你特别感兴趣的是哪方面?(指名答) 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读一读。 (巡堂视察,导读,读出感情,读准字音。)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指名读) 谁来评一评。 (指名评价)

    快速默读这个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叫声特点的词语。

    (音调严肃郑重 似厉声呵斥 引吭大叫 厉声叫嚣)

    从这几个词说明了鹅怎样? (凶、恶)

    作者的朋友告诉他:养鹅等于养狗,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的句子,齐读。

    这只大白鹅真的很凶。假如鹅会说话,你想象一下,它会说什么? (生想象说) 他这样的语气是厉声吗? (评,再说)

    刚才几个同学把白鹅的高傲和凶恶的特点读出来了,那你们有没有想过,白鹅为什么会这么“凶”?

    (看守门户,不让坏人进入。)

    那么你会不会对它有了不同的看法。

    板书:(勇敢 )

    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实际上在夸白鹅的勇敢。你想夸一夸它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老师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体会到了白鹅的高傲,它的高傲不但能从叫声中看出来,更体现在它的步态上,有谁对白鹅的步态感兴趣,把它读一读。

    出示句子: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同学们请看句子,在这个句子中,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鹅步态的特点? (比喻,颇像净角出场)

    随机:

    谁知道,净角是什么吗?净角是京剧里的大花脸,他走路有个特点就是走得慢而且大模大样的,文中写到鹅跟他走得相似,到底是不是呢?

    (出示图片)

    大家想看吗?请看。 (播放)

    你想到什么词来描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答)

    作者还把鹅走路的姿态跟什么动物作比较? (鸭子)

    鸭子走路是怎样的? (生答)

    鹅呢 ? (生答)

    (出示鹅走路的图片)

    我们把鹅走路的姿态跟鸭比较过,也看过净角出场的样子,谁可以为我们表演一下鹅的步态呢?

    (指名表演)

    (生评)

    你能用课文里面的词来评一评他们的表演吗?

    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鹅的每个姿态跃然纸上,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

    鹅这样走路有趣吗?大模大样的像个大老爷,读了我们不禁为它的有趣而发笑,我们现在就带着会心的笑来读读这句话。

    (指板书中心句)

    生读、评、再读。

    刚才我们一起共同体会了白鹅高傲的叫声和步态,其实最有趣的是白鹅的吃相,现在我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找找看有趣表现在哪里?

    (生答:吃什么、吃的方法。)

    品读吃的方法部分(屏幕出示),体会鹅吃法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它的这种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法还引发了一件引人发笑的趣事呢? 到底是什么事情这么可笑呢?

    (狗去偷吃鹅的冷饭。)

    狗是怎样偷的?

    (指名生读)

    听了同学读这段,你觉得这狗像什么?

    (小偷)

    为什么狗只敢鬼鬼祟祟地偷而不敢明目张胆地去跟鹅抢呢?

    (因为鹅会咬它,厉声叫骂,怕它的脾气。)

    真是一只厉害的鹅!

    饭老是被偷吃,主人家也感到不耐烦了,不得不在旁侍候这鹅老爷,你看它的架子可真大。同学们看看这三出示词语 :

    “不胜其烦、鹅老爷、架子十足”

    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对白鹅的讨厌,是吗?

    (不是,而是一种喜爱。)

    给他添了麻烦,为什么还喜欢他?

    (可笑、有趣、像人一样的高傲。)

    最后,我们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三、总结

    作者因为白鹅的勇敢、有趣和可爱而对这高傲的动物产生了喜爱之情,其实,对一样自己喜欢的事物,不一定要口口声声说喜欢,课文中,作者没有说过一句喜欢,但字里行间却处处体现对白鹅的喜爱之情。你也喜欢白鹅吗?

    四、作业

    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吗。请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13、白鹅

    叫声 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步态 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吃相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教学反思】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文学作品《白鹅》幽默风趣,使人百读不厌。他笔下鹅的形象活灵活现,意蕴更是深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整节课感到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的。

    【《白杨》教学设计(篇三)】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