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白杨的课件
  • 白杨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6

    2023白杨的课件。

    感谢您阅读我们的内容并对“白杨的课件”表示推荐,希望这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之前必须准备的材料,每位老师都必须认真撰写教案课件。教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的必要工具。

    白杨的课件【篇1】

    教材说明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做贡献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课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面写白杨,实际上借白杨来比喻、赞颂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

    根据教材的上述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关键

    抓住白杨特点,沟通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初步感知。

    对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白杨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让学生说他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是这样引题的:“你见过白杨吗?你认识白杨吗?它们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看简单,实际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对比认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白杨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建立联系。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空旷、荒凉、气候恶劣的大戈壁,以及生长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的白杨。由于学生有对自己所熟悉的生长在优越环境中的白杨的认识基础,自然会对生长在截然不同环境中的大戈壁上的白杨产生对比心理,从对比中体会到:大戈壁上的白杨虽然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它们仍然长得高大挺秀,郁郁葱葱,而且像卫士一样挺立在沙漠中,抵挡住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点及作用中引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三、抓住特点,沟通联系。

    课文借物喻人,意思含蓄深刻。怎样才能从“物”引到“人”?这就要建立起物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建立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的白杨,是人格化的白杨,是边疆建设者的象征。所以,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特征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就能沟通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认真阅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说说爸爸介绍的白杨有什么特点?爸爸介绍白杨时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讨论,明确白杨有高大挺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然后适时引导点拨:“爸爸介绍的白杨多么像人呀!假如爸爸介绍的是人,会是些什么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把对白杨的认识转移到边疆建设者身上,从而认识到边疆建设者像生长在大戈壁上的白杨一样,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工作,不计较环境的恶劣,不考虑待遇的厚薄,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中顽强的工作,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屈服。这样沟通了白杨与人之间的联系,学生也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懂得了爸爸表面上在介绍白杨,实际在赞颂边疆建设者。

    白杨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能分析课文的结构,归纳课文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口述课文大意。

    建立课堂: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点名学生上讲台听写课文《白杨树》所学习的字词,并且造句。

    导入:白杨树和胡杨树是新疆常见的树,白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坚忍不拔,胡杨树象征着新疆人的顽强奋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周边到处可以看到白杨树,但是大家只知道它是一棵树,并不知道它的另一面,学习本文,让我们来了解白杨树不同的一面。

    教学内容:

    一、播放HaFaLa软件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二、老师点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三、老师带读一遍,学生跟读,并画出不理解的句子。

    四、讲解自然段的段意。

    1、同学们说说这篇课文分了几个自然段,文章中故事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

    学生回答:课文分十五个自然段,文章是以爸爸、哥哥、妹妹三个人的争论而展开的。

    2、对整篇课文进行分段归纳?

    (1—2)荒漠的大戈壁荒芜人烟,在铁路两边,只有笔直的白杨树。

    (3—12)哥哥和妹妹两个争辩白杨树,爸爸最后给兄妹作解释。

    (13—15)通过白杨树的坚强,反映出像爸爸这一类新疆人的品质。

    3、文中提到,戈壁铁路两边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点名回答:高大、挺拔。

    4、在爸爸的观点里,他是怎么样看待白杨树的?

    点名回答:那儿需要,它就扎根在那儿……它总是那么的直,那么的坚强,毫不动摇。

    五、学生自主归纳课文大意,老师最后总结课文大意:本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特点,反映出爸爸这一类新疆人民的坚忍不拔。

    教学活动: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对读的大声、整齐的组给予大红花奖励。

    2、以课文的故事为范例,结合大家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经历,谈谈在新疆,人们都具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巩固复习: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教学测评:点名回答问题,述说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归纳课文大意。

    教学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白杨树为例,反映出我们新疆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希望我们能把这一优良的品质传递下去。

    教学延伸(作业):将课文认真的读一遍。

    白杨的课件【篇3】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的课件【篇4】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

    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1.指名朗读12小节,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三、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小练习册

    3白杨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优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时,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巧妙。很不错。

    不足:小练笔中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引用课本中的词句上,自己不发挥。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多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白杨的课件【篇5】

    《白杨》一课表达的屯垦戍边时期,建设者远离家乡,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结合课文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淡化人文主题,依据文字落实训练,主要渗透一下理念:

    1.创设情景。

    通过文字背景资料、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为学生理解内容提供帮助。

    2.落实训练。

    《白杨》一课由于内容的思想情感特点,教学往往容易只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把对建设者崇高精神的歌颂当作文章的落脚点,从而忽视了文本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语文实践中得来。因此,在处理文本时,我力求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突出工具性,找准文章中学生语言训练的生发点,让学生从清新流畅的文字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难点: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一)走进西部,了解白杨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祖国的西部吗?(课件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作者笔下的西部那时一片荒凉。(课件出示西部戈壁图。)虽然戈壁环境条件这么恶劣,却有一种树生长在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课件出示白杨图。)看了这种树,你有什么要说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白杨,走进白杨。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伊始,通过谈话和课件出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阅读的体验,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

    师:我们打开书,先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出示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1.指名读。

    2.全班一起读。

    3.重点指导:“戈”字别忘了写一撇;“疆”别忘了“弓”下有个“土”。

    师:选择几个默写的词语,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虽说五年级学生早已经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但对于某些难认难写、容易混淆、不易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也不可忽视。字词的疏通为课文的理解扫清了障碍。结合重点词语概括文本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故事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读白杨

    师:在父亲眼中,白杨的特点是怎么样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设计意图】找准切入点,阅读则事半功倍。文中的爸爸说的话是重点所在,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侧重点。抓住它,既调动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又为学生很好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和内在品质做好了铺垫。

    师:(板书:高大挺秀)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在哪里感受到?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师: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赞美它呢?出示课件戈壁中的白杨。让我们再来看看白杨,你对白杨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自由读。

    师: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让我们把这种“浑黄一片”和“高大挺秀”的对比读出作者、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1.从“哪儿……哪儿……”你体会到什么?

    2.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完成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按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并师生接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

    拳头大的冰雹来了……

    师小结: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白杨树是坚强的,不怕任何自然灾害。那么白杨树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呢?展开想象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情景朗读爸爸的话。老师示范读,学生挑战读,齐读。

    【设计意图】填空练习,别出心裁。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结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展,调动学生创造的欲望,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的理解,又进行句式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师:你能不能用“哪儿……哪儿……”或“不管……不管……还……总是……”连起来说几句话?

    师: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读,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理解爸爸要表白的心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爸爸对白杨树介绍的话,对爸爸所要表白的心,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为下节课介绍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做好了铺垫。

    (四)再次朗读,立起“白杨”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对白杨肯定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说说吗?

    师:课文只是告诉我们白杨的特点吗?透过白杨的特点,父亲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说说学生心中的白杨,让白杨在学生心中立起来,同时这时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由文本内容引向语言特点,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朗读:层层推进

    教学中总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第二,再读课文,品读白杨;第三,再次朗读,立起“白杨”。三个层次的读书,是在理解逐步走向深入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反复不断地增加情感体验内涵的体验下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会熟读成诵了。很多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抄写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你喜欢的句子。”我想,这样的练习,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经典的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称得上是经典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其精妙所在,喜欢所表达的内容,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便会对语言学习和积累产生兴趣。

    语言:扣住关键

    阅读教学在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学习的辩证统一。如何统一,本节课在做有效的尝试:抓住关键的、经典的语言形式──词句段落,体会这些语言形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了怎样独特的、其他写法不能表达出来的内容特点、情感和思想。既促进对内容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深入品味赏析语言、读诵语言,将经典的语言与内容一起内化于心。

    白杨的课件【篇6】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背诵指定的段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

    理解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理解“爸爸”的话。

    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体

    定向示标

    1、导语

    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在这一天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分钟演讲)那么,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白杨的世界。板书:白杨

    2、复习

    检测题。适当点拨,回答:2分钟

    (1)白杨,又叫( )、( )。在我国( )广泛种植,文中的白杨生长在( )。

    (2)课文写一位在( )工作的.父亲,向( )介绍( )的事。

    3、示标。

    (1)理解课文,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读、记:1分钟。

    自学指导一:

    思考题一: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自学方法:

    1、画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3、各种形式的朗读。

    导学释疑一:汇报:

    1、逐句理解“爸爸”的话。抓住“从来”、“哪儿……”等词理解白杨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戈壁滩。

    3、各种形式的朗读。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汇报。板书:适应性强,坚强不屈。6分钟。

    自学指导二:

    思考题二:“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自学方法:

    1、画出你们知道的,推想你们不知道的。

    2、此时,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二:

    汇报:

    1、读学生们知道的段落。

    2、交流学生们不知道的。

    3、揭示出“爸爸”的心愿。

    4、再读“爸爸”的话。老师点拨。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5分钟。

    自学指导三:

    思考题三:“爸爸”望着白杨树,为什么又微笑呢?

    自学方法:读最后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师巡视,学生自学讨论。2分钟

    导学释疑三:

    汇报:

    1、微笑的原因。

    2、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3、“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老师点拨。画小白杨,板书:借物喻人。3分钟。

    合作探究:

    个人—小组—师生 老师点拨,解答疑难。4分钟。

    自主测评

    1、事物—做人的道理

    白杨—无私奉献

    蜡烛—……

    ……—……老师点拨。练习。10分钟。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喜欢的段落。

    3、说一说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白杨的课件【篇7】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⑵ 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3、疑点:

    ⑴ 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⑵ 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4、解决办法:

    ⑴ 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 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⑵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的课件【篇8】

    三维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板书:白杨并画小白杨)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 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 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六、板书设计:

    19白杨(借物喻人)

    树 人

    本性正直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献身边疆

    【2023白杨的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