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4内科学课件(汇总9篇)
  • 内科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03

    2024内科学课件(汇总9篇)。

    这篇文章将从多种分析角度全面探索和理解“内科学课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切勿侵犯他人利益或人身权益。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内科学课件 篇1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内科学课件 篇2

    活动内容:科学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石头,塑料瓶盖,回形针,稻草,纸等。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展示树叶和钥匙,引导孩子们讨论。

    2孩子们的议论:这些东西放在水里以后,哪个沉哪个浮?

    2、 引导孩子们探索水中不同材质物体的起伏,并记录结果。

    1老师出示记录表并解示记录方法。

    老师:老师,这是一张记录表。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等一下,小朋友们在能浮起来的物品打“↑”,在沉下去的物品打“↓”。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玻璃球、瓶盖、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孩子们可以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什么会下沉,什么会漂浮,并在记录表上做记录。

    孩子们应将材料轻轻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都湿了,应及时用抹布擦拭。

    三。孩子们分组探索原始的想法,鼓励孩子们玩各种各样的材料,观察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起伏并集录结果。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您自己的观察表与伴侣的观察表进行比较,以查看结果是否相同。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四、引出问题“如何帮石头宝宝浮到水面来?”,拓展知识。

    师:刚才我们请能浮的物品帮助,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现在再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帮助,让这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呢?

    5、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孩子判断物质沉浮,巩固知识。

    活动反思:

    科学现象与生命紧密相连。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

    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体验中的需求,提取解决方案,并加以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内科学课件 篇3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头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并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本事培养方面,属于"实验本事"和"归纳本事"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资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经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内科学课件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教学以寻访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和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刚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孩子们展开了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其中“植物”和“动物”单元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过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寻访小动物》在“植物”单元之后为学生观察小动物开启了探索之门,是建立单元核心概念的基础,在过程与方法上承上启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时机。因此,本课在单元学习中举足轻重。通过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步入后面两个单元构成的物质世界的学习,相信他们的科学素养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讲,《寻访小动物》一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学情分析:为期一个月的“植物”单元学习,使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学校与动物园原址仅有一墙之隔,周边有着不错的自然环境,校园里生长着高大的银中杨、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见的小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自然常与一些小动物打交道。他们常常能听到小鸟的鸣叫,见到过大树上的蚂蚁和蜘蛛、草丛中的蝗虫和蚯蚓、飞舞的蝴蝶和蜻蜓,还有一不留神撞个满怀的瓢虫。对这些小动物,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会情不自禁地被小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对小动物有意无意的观察和从书本电视上获得的有关信息,构成了他们对小动物零散的、不成结构的认识。那么,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鼓励他们去观察和研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寻找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说明:

    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学们在校园及附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观察大树及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学生的心里形成。此处的谈话有助于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想对它们做进一步的了解吗?看来我们需要搞一次观察了解小动物的活动,给活动起一个名字吧。(给活动起名字隐含了对活动的性质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动前的准备:做足准备是一次好的观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板块的讨论。首先通过讨论明确寻访调查的对象。“校园里可能会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在做预测的同时也暗示了活动中需要进行记录和统计。学生充分预测之后,教师出示一张剪贴拼接的挂图,尽可能展现学生说到的小动物,激发兴趣的同时暗示了“小动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学生感受动物的多样性。然后对寻访调查的范围进行了讨论。“能把它们都找到吗?如果是在校园里,应该留意哪些地方?校园以外的附近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寻访调查活动的范围不仅限于校园内,还包括学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体相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教学到了这里,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可是活动之前应该计划一下吧?活动计划制定的详细合理常常决定了活动能否有效进行。

    于是进入第三个板块的讨论:分组讨论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活动计划,包含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设计、活动中想要观察了解的内容等。计划中时间、地点的安排是指如果课堂上寻访调查时间不充分,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活动延伸到课后。最后一个板块的讨论是本课学习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在寻访调查活动中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呢?”让学生集中提出来,“这么多问题,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答疑,在答疑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在这一轮讨论中,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涉及到观察和调查的方法,同时也一定会涉及到自身安全、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决。在这期间,教师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讨论节奏,组织和引导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讨论,二是注意提取有价值的意见记录在黑板上。待学生充分讨论之后,老师可以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问题,请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到了这个时候,课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时间去进行寻访活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准备已经做足,相信在课间或课后,校园内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级学生寻访小动物的身影。这正是《寻访小动物》一课所希望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的。

    内科学课件 篇5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上面各资料都有出现较大的数,这些数在记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错,你能想办法使得我们记录得又快又准吗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2、问:你发现了什么?

    3、 300=3×100=3×10()

    3000=3×1000=3×10()

    30000=3×10000=3×10()

    4、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10()(1≤a<10)。

    5、回归课前出现的大数并将其改成科学计数法。

    [设计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感受应用、领悟新知

    1、议一议: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大数?它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总结规律:第一步:先确定“a”的值

    把原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到最高位的右下方可得

    第二步:确定“n”的值

    在第一步中,小数点的位置向左移动了多少位,那么n的值就是多少(n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2、你知道吗?(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人的大脑约有10 000 000 000个细胞;

    (2)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49 000 000平方千米;

    (3)中国森林面积约为128 630 000公顷;

    (4)地球上的海洋面积约为361 000 000平方千米

    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来各是什么数:

    (1)1米3的水中约含有3.34×1019个水分子

    (2)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3米2

    4、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各数的原数:

    1、3×104= __________

    2、1.02×105=_________

    3、7.008×107=_________

    4、3.74×106=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本环节设计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是及时巩固了科学记数法,同时为学生提供了n与整数位个数之间的关系“窍门”,加快了表示的速度,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1、视频赏析《昆虫记》

    短片中主要有以下信息:世界上有名字的昆虫有100万种,一个蚂蚁群体的个数可以达到50万只,非洲沙漠蝗虫个体数可以达到7亿至20亿只,在100万种昆虫中约有4/5是会飞的,3亿多年的进化史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2人小组分工合作记录数字信息。

    (2)将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学依据,加入视频赏析一方面减轻学生疲劳,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在介绍中及时捕捉数学信息,体现用数学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2、走进生活

    (1)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们平时应倍加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据测试,一只拧不紧的水龙头每秒钟会滴下2滴水,每滴水约0.05毫升.小明洗手后,没有把水龙头拧紧,当他离开5小时后水龙头流失了毫升水(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这一题的设计一方面继续巩固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另一方面也初步涉及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运算,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节约用水。

    (五)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感受,谈一谈学习体会,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六)课后调查、应用数学

    1、神舟六号已于20xx年成功地完成了它的科研任务,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它方法,查查它总共在太空中飞行了多少千米及相关数据。

    2、记录你家一周内产生垃圾袋的数字,计算一年的数字,如果本地有100万户家庭,一年内大约产生多少个垃圾袋?(以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设计说明]:课后调查是本节课的延伸,学生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可以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通过亲身实践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与环保意识。

    内科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蜗炼石补天: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谈话: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中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外国: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教师进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讨论: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1)巨型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2)射电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3.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宇宙里有什么?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根据学生的回答调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录像)

    (3)总结: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4.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内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内科学课件 篇8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煮饭或烧开水的现象、准备卫生香、小米

    二、教与学的目标

    1、会做热对流实验:

    2、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对流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是烧水时,一会儿水就被加热到100度,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二)探究新知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热对流

    (1)热在水中的传递情况我们看不到吧,我们可以在水中加入小米粒,根据小米粒的运动情况判断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

    (米粒、用酒精灯加热。

    (3)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认识

    (4)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

    (5)小结:热在水中主要以对流的方式传递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对流

    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1)学生猜测

    (2)分组验证

    (3)汇报交流

    ( 三)科学与生活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怎样让稀饭热得更快?

    2、 怎样让炉火更旺?

    内科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作要求。

    2、了解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序言的写作要求。

    2、难点:用语严密准确。

    [教学时数]一教时

    一、导入

    本文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所写的序言。

    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体现本书内容,本文属于后者。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科技知识的意义和现代发展的成就。

    第二部分(4),说明这套《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特点和意义。

    第三部分(5),勉励青少年朋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

    三、探究

    1、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却很丰富深刻,如揭示了科学的意义,反映了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指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提出了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等等。读完文章,试就上述内容筛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并点评。

    科学的意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

    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今天,现代科技的发展已遥遥超越昔日的预测或构想。……而且,现在的电脑网络全球通,绵羊、猕猴的无性繁殖等。”

    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以建设祖国为己任,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长大了为伟大的祖国创造新发明,作出新成就。”

    2、阅读文章首段和末段,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鼓动性等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⑴首段中能否删去:“从一定角度上看”,“在它的背后”?为什么?

    ⑵末段中能否删去:“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为什么?

    ⑴不能删去。因为严格说来,“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这句流行语本身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电脑与外语主要性质还在于工具性,而不是知识本身,更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问题,加上“从一定角度上看”,表明了对这句话的有保留的'承认和肯定。

    ⑵不能删去。这些句子概括了当前的大好形势,富于激励、鼓动效果。

    3、就“文盲与科盲”问题认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科盲,指缺乏科学常识的成年人。扫除科盲是比扫除文盲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认为,在今天一个缺乏科学常识的人就是一个文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小结

    本文写作切合序言要求,交代写书的背景和目的,介绍书的特点和意义。

    中心意思: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2024内科学课件(汇总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