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科学课课件(汇编4篇)
  • 科学课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15

    科学课课件(汇编4篇)。

    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精心整理的"科学课课件",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受益非浅。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实现高效教学的不可或缺要素之一。

    科学课课件【篇1】

    情感与态度: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喜爱与亲近,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知道阳光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影子在不同的时间里是不同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与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原因。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阳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到太阳与人类、自然界是有关系的,也知道影子的形成与太阳有关。但是太阳究竟对我们的生活、自然界有什么作用,影子与太阳,影子与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影子有什么变化,他们并不太明白。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影子形成、变化等这类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因此,学生对太阳的认识是浮于表面的,缺乏深入地认识和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虽然他们对自然现象有探究的兴趣,但是对于探究的方法掌握不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亲近。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一些和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切入主题,通过师生交流,知道阳光与自然、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产生对太阳、自然的喜爱。通过观看视频“踩影子”引出“影子”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讲述影子形成的原因。然后让“踩影子”游戏冠军介绍获胜秘诀和借助手电筒玩手影游戏,使学生知道影子是随着人的行动、姿势变化而变化的。通过学生课前观察记录,课上交流,使学生了解影子变化的规律。最后,教师通过光的解析实验使学生知道光的组成,从而突破难点。

    感受春天阳光的温暖和户外活动的快乐,表现对大自然的亲近;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一些和阳光有关的自然现象。

    了解影子与太阳的关系,养成爱观察、好提问的好习惯,表现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组织学生玩“踩影子”的游戏;组织学生观察、测量影子;准备三棱镜。

    学生准备: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在早上、中午、傍晚观察自己的影子,并测量,填写表格。表格如下:

    2课时。

    完成话题“奇妙的光和影”“美丽的彩虹”的教材内容。

    1.猜谜语:“看时圆来写时方,人畜没它不健康。冬季短来夏季长,庄稼没它不生长。”猜一猜是什么?

    小结: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作用可真大呀!它不仅提供给我们光和热,还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

    小结:在一天当中,早晨日出时影子特别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将逐渐缩短,到了正中午影子最短,午后影子又由短慢慢变长,日落时影子又会像早晨一样很长很长。

    4.根据课前的观察及游戏,进行交流讨论:阳光、我们和我们影子是什么关系?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在玩“踩影子”游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阳光和我们的影子分别在我们身体的两侧。每个同学都必须根据情况调整自己身体的动作与姿势,这样才能使影子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才能避免被追赶的同学踩到自己影子的头。(板书:我们和太阳做游戏)

    1.交流经验:什么时候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看见彩虹时的天气怎样?

    2.拓展活动:引发学生搜索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寻可以看见彩虹般色彩的游戏活动(如用肥皂水吹泡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到户外做游戏,体验光与色彩的变化。

    3.观察实验:教师做三棱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阳光下或灯光下三棱镜中光的折射变化,看看光线通过三棱镜变成了什么颜色?(板书:美丽的彩虹)

    小结:其实太阳公公的光是由好几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的,当光线经过折射后我们就能看到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颜色。平时,下雨后空气中会有很多的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大大小小的水珠,太阳光照在水珠上,光线发生了折射,就出现了非常美丽的彩虹。

    科学课课件【篇2】

    教学目标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2、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具准备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雄蕊和雌蕊的结构。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科学课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 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 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

    岂 可得哉? ”荆卿曰: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6)。今行 而无

    信, 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 樊将军(8),秦王购 之 (以)金千斤,

    邑万家(9)。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1)之地图(于)献秦王,秦王必

    丹不忍以 已 之私, 而伤 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 虑 之! ”

    之: 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短语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父母宗族, 皆为戮 没(3)。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之)解 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樊於期乃前 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

    王必喜而善 见臣。臣左手把(4)其袖,而右手椹(5)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

    而进(6) 曰:“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7) 也,今 乃得闻教!”

    太子闻之,驰 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乃遂收 盛(8)

    于是太子预 求 天下之利 匕首,得赵人徐夫人(9)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使工 以药淬(1)之。乃为 装 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2)。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 欲与(之)俱(4),其人居 远 未来,而为(之)留待。

    顷之 未 发,太子迟之(5), 疑其有改 悔,

    又请求他 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 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

    今提 一匕首入不 测 之强秦,仆所以留者, 待吾客与(之)俱。今太子迟

    太子及宾客 知其 事者,皆白 衣 冠 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 祖, 取道(8)。高渐离(9)击 筑,荆轲和 而歌,

    祖: 这里是祭名,古时出行先祭路神称祖,亦称“祖道”。

    为 变徵之声(10),士皆 垂 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 曰:“风萧萧

    发出 声音 送行的人流着泪小声哭 (荆轲) 上前 作歌唱到 风声萧萧

    兮易水寒, 壮士 一去 兮 不复还!”复为 慷慨 羽声(1),

    士皆 目, 发 尽上 指 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既 至 秦,持 千金之资 币物(3),厚 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科学课课件【篇4】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小的特性。

    2、了解小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Jk251.Com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5、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

    提问:

    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Jk251.coM编辑推荐

    小学科学课件(模板6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辑经过万辛千苦,终于准备好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小学科学课件”。对于教案课件,老师们少不了认真准备的一项事务。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注重授课思路的清晰性和逻辑性。此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读者!

    小学科学课件【篇1】

    【摘要】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必须有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每一个生活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应该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每位教学工作者的心中。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一、变教师的演示实验为教师指导的探究实验——教师的扶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把单纯的演示性实验变为由教师指导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煤的`分离实验》。以往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在前面单独实验,边做边说明。学生是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实验内容,设计为在我的指导下,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小组间进行观察、讨论,最后再进行全班的讨论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和以往的实验比较起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有了自己观察、讨论,理解的也比以前要容易多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也有了发挥的地方。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

    有人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验证不同颜色对热的吸收能力的实验,展现了一种探究的思想。因此我把该验证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探索。待实验结束后,“为什么人们夏天喜欢穿浅颜色的衣服,而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高斯号货轮是什么原因脱险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四、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现行的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的实验问题而没有实验。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的精神,我有意将这些问题设计为探究性的实验。例如:”光棍树”和睡莲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由学生自己去猜想和验证。

    五、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

    六、将课内的讨论题和课下的讨论题设计成探究实验的形式

    探究性实验不仅局限于课内进行,同样也可以将实验放到课下。有了充分的时间,学生往往会更有探究的兴趣,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会显得格外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05,(2)。

    [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xxxx,(7)。

    [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xxxx,(5)。

    小学科学课件【篇2】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三店街宋寨小学

    胡尚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教学中要从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抓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临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学习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四、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教学方法。

    1、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教师的爱心、尊重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后进生,善于利用“闪光点”作为推进后进生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教师若能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那必然会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六、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的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学校领导应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学校,检查教师们的教学计划、教案、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录等,引导教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检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并将检查结果与教师工作量化及奖惩挂钩。一是抓教学过程。抓好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三是提高教师的教案预设。写好教案、备好课是课堂优化的前提。现在一些老师备课,写教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照搬照抄,没有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具备“五备”、“四点”、“两法”、“两题”。“五备”:备教材、备教参、备课标、备教辅、备学生。“四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两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题”: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六、学校要研究和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法

    对教师的评价不能片面追求分数,应该把班级所处的环境、生源、师资力量等因素加入其中,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客观、公正。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总之,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内在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教师,我们应该树立农村教师新形象,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悦服家长和社会。面对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的出挑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发扬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12月1日

    小学科学课件【篇3】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如何让他们爱学、学好这门功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可以得到许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一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一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进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比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荒谬,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却可以鼓励他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扭扭,我们可以表扬那些坐姿好的同学,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一个激励性评价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4】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精心筹备,海勃湾区档案管理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了,首先我介绍一下与会人员情况。报名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属及驻区各单位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业务人员。应邀到会参加今天开班仪式并在台上就座的领导有: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市档案史志局副局长、公司总经理、市xx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市档案史志局综合业务科科长区档案局主任科员。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档案局的大力协助和区政府领导的充分重视,也获得了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区部分重点企业的热心支持、配合,特别是两位企业老总在百忙之中能够亲临我们办班现场,充分体现了我区企业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令我十分感激。

    会上刚才三位领导分别为我们做了开班讲话和重要发言,它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这也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巨大动力。他们的讲话对我们广大档案工作者寄予厚望,对于我们办好这次培训班乃至今后开展各项档案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务必要深刻领会,牢记在心,并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各自的具体工作之中。

    下面我们就要进行授课了,在开课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老师。担任本次培训授课任务的是今天台上就座的刘宝桐和王岚两位老师。两位同志在我们市区档案界都多年从事档案工作,具有丰富的业务指导和授课经验,是在座全体档案人员的良师益友。我希望学习期间每一位参加培训的同志都要好好珍惜这次机会,按时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勤学好问,积极用心操练,切实做到学有所获,学而能用,尽早成为各自单位档案业务的行家里手。

    为确保我们顺利完成这次培训任务,请大家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每天要保证按时到场,提前都把各自手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遵守课堂培训纪律,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缺勤。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不要随便请假。其次要听从培训班工作人员的安排,注意保持会场卫生清洁,轮流搞好值日,完成卫生清理、打开水等任务。

    小学科学课件【篇5】

    科学课自制教具的三例效应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的教学应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自制教具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也是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自制教具可以化隐为显、化死为活、化单为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制教具 作用 效果

    小学科学课是以观察、实验为主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建议,科学课的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校现有的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材内容。由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材料大都生活化,而学校现有的材料陈旧残缺,款式单一,数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为了确保教学的畅通,科学教师就要发挥一技之长,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通过教具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进行合理的探究活动。下面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产生的效果。

    一、自制教具可以化隐为显

    教具是创设学生注意观察的“亮点”。科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对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只要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化隐为显的目的。化隐为显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学生不容易看出的内容点拽出来,让学生真正看清研究对象的本质,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由于学校没有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了“电路游戏盒”,目的就是为解决本课的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用“电路游戏盒”给学生进行了演示,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此教具上了。当我把导线上的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到“青蛙”和“两栖动物”、“蛇”和“爬行动物”、“猫”和“哺乳动物”、“鸡”和“脊椎动物”的接线点时,小灯泡自然就亮了。学生看到了发光的小灯泡都感到非常惊奇!并且说:“这是怎么回事?”接着有“心机”的学生又说:“老师,你能把游戏盒的后盖打开让我们看看吗?”我说:“可以啊!”随之,我把游戏盒的后盖打开呈现给了学生。当学生看清楚每两个接线点都有一根导线连接时,又发出了感叹:“就这么简单啊!”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由“关门”到“开门”这一过程,明白了“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才能发光”的原理。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直接打开了学生对复杂、抽象事物的内化点。

    二、自制教具可以化死为活

    教具是架设学生创造思维的 “桥梁”。科学教师在解决教学难点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否则,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形成的主线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为学生“牵线搭桥”,使学生原有僵化的思维化死为活。化死为活就是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困境、僵局时,教师帮助学生清除障碍,使学生的思维重新得到加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内容。

    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制作红绿灯》一课,教材提供的材料: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图钉、回形针、木板。这组材料中的木板大部分学生找不到,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准备了,也无法完成木板上小灯泡的安装。针对这个问题,我拿出来用木板设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当学生看到由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灯泡变成了三个灯泡时高兴极了。对于有木板等材料的学生来说,我采用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零距离观察“交通信号灯”。通过观察后,学生自然解决了木板上安装小灯泡的难题,顺利地完成了制作任务。经过实验效果可佳。对于没有木板材料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是“望洋兴叹”了。针对这种现象,我又拿出来用卡纸等材料和用泡沫塑料板等材料设计制作的“交通信号灯”分别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当他们看到用这样的材料也能制作“交通信号灯”时极度兴奋。于是,他们就迅速地找出身边能利用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交通信号灯”,并且都顺利地完成制作任务。从学生的作品展示来看就足以证明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创造性意识。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激活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自制教具可以化单为繁

    教具是搭建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科学教师在挖掘教材时,一定要考虑到教材中的材料是否出现种类单一的现象,有了这种现象自然就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知识面的相互关系自制教具。在教学中,有了自制的教具就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化单为繁。化单为繁就是教师把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帮助学生利用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将材料的局限性改变为材料的多样性,从中使学生获取借鉴的经验,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顺利完成所学的内容。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造一艘小船》一课,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只有橡皮泥。由于材料的单一性,造成了学生制作小船枯燥乏味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进行了拓展,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我拿出来用泡沫塑料块和矿泉水瓶制作的小船分别呈现给了学生。学生看到精美的小船时兴趣来了,就用带来的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船。这时,作为教师要急时让学生明确制作小船时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内涵。当看到学生用泡沫塑料块、饮料瓶、易拉罐、香皂盒、牙膏皮、一次性筷子、雪糕棒等制作的样式别致的小船展现出来时,同样也看到学生亲身经历的喜悦感。

    通过此教具的制作,不但有助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对思维发散的直接体验。

    自制教具是科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的,只有挖掘教材、深入探索、潜心研究、动手实践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勤“琢磨”: 琢磨教材中的材料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琢磨日常生活中所扔掉的物品是否能“变废为宝”;琢磨自制教具是否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牵线搭桥”、“以点带面”的作用;琢磨自制教具是否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件【篇6】

    《浅谈提问的艺术---读《小学科学课例研究》有感》可能是您在寻找小学科学思品健康随笔过程中需要的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徐州市长安路学校 曹明,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一些科学课,特别是公开课、评比课,我们往往冠以“开放教学”的名头,有些提问并非为学生设计的,而是为追求热闹的气氛刻意“雕”出来的,热闹的背后掩盖着的是学生学习收获的匮乏。上述教学片段,教师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更多成分地停留在了渲染课堂气氛的层面上,看重的是表面现象。乍看起来,“满堂问”、“满堂答”,挺热闹,挺热烈,挺精彩的。但深入思考,学生收获的并不很多。教师忽视了提出的问题的价值和必要,提出的是一些琐屑苍白的问题。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提问,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呢?

    首先重要的是针对性的提问。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本身就是似是而非,偏离目标,学生回答自然也是糊里糊涂,甚至无从回答。如果教师所提问题针对性强,能紧扣要旨,贴近内容,学生回答才会切中问题,回答效果才会理想。

    第二重要的是具有时效性的提问。有的教师提问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学生应接不暇,由于缺乏思考的时间,学生来不及回答,无所适从,往往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努力发问,学生台下寂然无声的尴尬局面。我们在问题提出后,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有屏神凝思和活跃思维的余地。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活跃学习的情趣,达到深化学习内涵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崇尚施教价值,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从教学的细节入手,开拓课堂提问的新领域,让课堂中的每一提问富含艺术的韵味,犹似那永不凋谢的奇妍之葩,永远给音乐教学以烂漫霓彩,以妍美润泽,以可餐温馨!

    心理课课件优选4篇


    教师会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现在又到了教师开始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编写出优美的教案课件可以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可是如何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教案课件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强烈推荐“心理课课件”,这是一款优秀的工具,一定能够给您最佳的使用体验。希望您好好阅读,也许对您非常有帮助哦!

    心理课课件 篇1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后,一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维逐步发展,活动范围逐渐扩大,面对新的伙伴,相互认识,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小学生活。所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客观看待自己,并且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发展是一年级学生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

    本次活动围绕“介绍我自己”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一年级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他人,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从而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模仿,学会介绍自己。

    2.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学会从姓名、本领、爱好、理想等方面介绍自己,并扩大介绍自己的范围,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3.在游戏活动中感悟,促进认知的转变和内心的成长,学会展示自己、欣赏他人。

    【教学方法】

    游戏体验、情景剧、小组讨论等

    【课时】

    一课时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教学准备】

    爱好彩卡,父母留言卡,头饰,学生作品,每个小组一只带有小组同学名字的风车

    【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5分钟)

    1.大风吹(5分钟)

    师:愿意做游戏吗?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大风吹”。

    (课件出示游戏提示:)我说,大风吹,你们就齐声问,吹什么?如果我说吹男生,男生就站起来边喊“嗨嗨嗨”边鼓掌三次,然后坐下。我说吹女生,女生就站起来边喊“嗨嗨嗨”边鼓掌三次。

    师:好,游戏开始了,请大家仔细听。(带帽子的孩子,扎辫子的孩子,喜欢踢球的孩子,喜欢画画的孩子,爱帮助人的孩子)

    2.引出课题:小朋友们反应可真快,看来大家对自己是有一定了解的。今天,让我们在课堂上学着介绍自己,让大家都来认识你,好吗?

    二、主题活动(27分钟)

    (一)介绍我自己

    活动一:出示“喜鹊和啄木鸟”互相介绍自己的内容,引导学生尝试介绍自己。

    1.课件出示“喜鹊和啄木鸟”的图文,教师分别模仿喜鹊和啄木鸟,展示它们的对话。

    小喜鹊:“你好,我是快乐的小喜鹊,我常在空中飞,喜欢吃虫子,唱歌。”

    啄木鸟:“小喜鹊你好,我是啄木鸟,我也会飞,也喜欢吃虫子。”

    小喜鹊:“是吗?真好,让我们做朋友吧!”

    啄木鸟:“好呀,不过我不会唱歌,你可以教我吗?”

    小喜鹊:“可以,我们相互认识了,是好朋友了!”

    2.喜鹊和啄木鸟分别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叫什么,有什么本领,有什么爱好。)

    3.你能学着这样介绍一下自己吗?(不同形式的自我介绍,逐步让孩子敢于当众介绍自己。)

    (1)自己先说给自己听。

    (2)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向对方介绍自己。

    (3)请愿意在全班面前介绍自己的小朋友介绍。

    教师导语:像喜鹊和啄木鸟这样,有相同的本领,可以成为朋友,有不同的爱好,也可以成为朋友。就是因为互相做了自我介绍,才让我们小朋友之间互相了解,很快成为好朋友。

    (二)我喜欢做的事

    想一想,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出示课件:

    我叫xx,今年6岁了,我属鼠,我喜欢画画、唱歌,希望大家喜欢我。

    我叫xx,今年7周岁了,我属猪,我的妈妈是音乐老师,我喜欢弹琴,还喜欢踢足球。

    我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唱歌、与小伙伴踢足球、与爸爸妈妈爬山、与爷爷下棋。这就是我——张x。

    我叫张xx,我喜欢跑步,也喜欢朗诵。

    像这样,和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说的同学说清楚,听的同学认真听。听听和你有相同爱好的是谁?

    请同学介绍自己,鼓励从更多的方面介绍自己。

    活动二:父母眼里的我

    打开爸爸妈妈给你的留言卡,读一读,你发现了爸爸妈妈知道,你却没有意识到的爱好了吗?

    课件出示:

    爸爸妈妈真喜欢你认真读书的样子。爸爸妈妈加班的时候,喜欢读书的你让书陪着你,忘记了孤单。你真棒!

    你是个勤快的小伙子。看到你每天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地板,收拾的整洁的房间,我们觉得有你真幸福!

    小声读一读爸爸妈妈给你的留言,仔细体味一下自己的爱好带给家人的快乐。

    活动三:相同的爱好

    根据刚才的交流以及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留言,每人选取自己的爱好彩卡放置在自己面前。

    学生选取代表自己爱好的彩卡放置在桌上。(相同的爱好用一种颜色的彩卡表示,并有图文提示。)

    根据每个同学摆在自己面前的爱好彩卡,找到和你有相同爱好的小朋友,互相介绍一下自己,说说你们的爱好。

    通过爱好相同的小朋友互相介绍,进一步扩大孩子介绍自己的范围。

    (三)我的梦想

    教师导语:我们每个人,不但有自己的爱好,还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呢,这些梦想是我们希望将来的自己可以变得更好。你梦想是什么?

    课件出示:

    我长大以后想当妈妈,带着我的孩子一起去看星星。

    将来我想当老师,教小朋友学习。

    我想成为一名医生,治好病人的病,让他们不再哭泣。

    你的梦想是什么?请大家想一想,一会儿我们转着圈儿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转圈儿说出自己的梦想。

    活动四:心理甜甜圈

    教师导语:小朋友们不但介绍了自己,还在介绍自己时,说出了自己的爱好、梦想,我们之间越来越了解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个情景剧。

    课前选取适合角色的同学分别扮演小黄莺、长颈鹿、大象,带上头饰,介绍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森林里有一所美丽的小学。开学第一周,猫头鹰老师让同学们做自我介绍,为了让大家认识自己,小动物们各展才能,唱唱跳跳,非常高兴。

    小黄莺说:“我是小黄莺,我喜欢唱歌,我给大家唱一首《歌声的翅膀》。”

    长颈鹿说:“我是长颈鹿,我已经6周岁了,我喜欢跟大家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长大。”

    小象说:“我是小象,妈妈常夸我是小画家,请大家看看我画的画,我画的是咱们班级,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好朋友。”

    教师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在介绍自己时都好棒。听了故事,你发现小黄莺、小象他们在介绍自己的爱好时,还有什么特点?(展示自己的爱好)你也可以这样展示吗让我们一起来吧!

    拿出自己的作品,先在小组内介绍。

    推荐在班内介绍。

    三、总结提升(8分钟)

    活动五:风车转转转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只风车,每个风车的叶片上都有一个同学的名字。风车转转转,转到谁,就请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吧!

    让每一个都来展示自己。

    心理课课件 篇2

    辅导目标:

    1、让学生知道挫折是人生的正常现象,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2、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挑战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3、引导学生形成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形成正确的挫折观。

    辅导重难点:

    能够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

    辅导对象:

    五、六年级

    辅导过程:

    一、热身游戏,引出挫折

    游戏:进化论

    1、师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看我们是怎样从一个鸡蛋成长为凤凰的。

    2、课件出示游戏方法:全体同学先蹲下作为鸡蛋,而后相互找同学进行猜拳(用“剪刀、石头、布”的形式)。赢者进化为小鸡,而后猜赢者找同是小鸡的同学再猜拳,猜赢者进化为大鸡,而后再找同是大鸡的同学猜拳,猜赢者进化为凤凰,猜输者退化为鸡蛋。以此类推。

    3、全班开始游戏活动,活动结束后记住自己的身份。

    4、师采访成功进化为“凤凰”的学生:“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5、师分别采访还是“鸡蛋”“小鸡”“大鸡”的学生:“在游戏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6、小结引出:在游戏中,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同学进化成功,有的同学进化失败。同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这些失败,这些逆境,也就是挫折(板书:挫折)

    二、主题活动,认识挫折

    1、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那遇到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请看小明、小刚、小红三人遇到挫折后的表现。

    (出示课件:挫折是坏事? 小明:期中考试成绩退步5名,从此一蹶不振;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小刚:竞选班长失败,从此自暴自弃经常违反纪律。 小红: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她对奶奶的感情特别深,奶奶的去世她无法接受。她不上学,不出家门。)

    2、对于小明、小刚、小红三人来说,挫折是坏事。那遇到挫折会是好事吗?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挫折是好事?被人誉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一生中屡遭磨难,尤其是耳聋对他的打击最为惨重。 创作出气势雄伟,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3、贝多芬在遇到耳聋这么大的挫折的情况下还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挫折对于贝多芬来说,变成了好事。大家对于美国总统林肯也是比较熟悉的,他的一生也遇到了很多挫折,让我们一起来看《林肯的挫折》。(出示课件:林肯的挫折)你发现了什么?数一数林肯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获得成功的?林肯经历了哪些挫折?

    4、小结引出:课件出示:挫折既可以使弱者倒下去,也可以使强者站起来。强者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手足无措、被动等待,而是积极总结经验。我们是强者,我们不怕挫折。

    (板书:我们不怕)

    三、情景聚焦,分析挫折

    1、师述:

    (课件出示)在人的一生当中,挫折是难免的。遇到挫折是好事,也是坏事。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挫折也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那遇到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看《情景聚焦》。

    (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情景一:李小龙,学校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是班上的干部,受到师生的喜爱,谁知在前不久的班干部竞选中,他却落选了。这突然的“失宠”使他难以接受,心里像打翻了的“ 五味瓶”,情绪一落千丈,不愿讲话,不愿见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师:李小龙遇到了什么挫折?他是怎样做的?如果你是李小龙,你会怎么做?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心理透视:从小生活道路平坦,一旦自信心受挫,便产生极度的失落,用不正确的方法对待不顺利的事情,自暴自弃。

    指点迷津:学会大度豁达,保持心理平衡;善于积极转移,变通进取。送你一句话: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勇敢的人。

    2、师:作为一个学生,一生要经历很多次考试,有时考得理想,有时考得不理想,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张强就不这样认为。请看情景聚焦二。

    课件出示情景二: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强毕业考试失利后,留下一封信给家里人就离家出走了,信中说:“我失败了,我这辈子完了,再没有任何希望了”

    师:

    张强遇到了什么挫折?他是怎样做的?如果你是张强,你会怎么做?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心理透视:把失败夸大,产生消极联想。指点迷津:学会正视失败,做好卷土重来的准备。送你一句话:也许在你的生活中足够的阴云,才能幻化出绚烂的晚霞。

    3、师小结引出:

    出示课件:

    增强自信、蔑视挫折——知道挫折的双重性,从战略上蔑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升华目标,淡化挫折——树立远大的志向, 胸怀大志,才不会为小的困难羁绊。自我疏导,请求帮助——多与家长、老师、同学谈心,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四、指导行为,战胜挫折

    1、请学生讲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师: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我敢说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平坦大道,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充满坎坷的,这些坎坷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点击出示课件)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回忆一下,你曾经遇到过怎样的困难,遭受过怎样的失败,承受过怎样的挫折,当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用小纸条写下来。

    2、从同学们的讲述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面对挫折的好方法,请说一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出示课件:面对挫折: 找自己信赖的人倾诉 适当发泄:如运动式发泄打沙袋、打球 剪纸、撕纸、到空旷的地方大喊等等补偿转移:如听音乐、跳舞、画画、做运动等等幽默对待:幽默对待自己及发生的事情升华:加倍努力,战胜挫折,提升自己

    3、对于挫折,我们有能力面对,让我们把刚才写满挫折的纸条粘贴到气球上并踩在脚下,让我们全班同学喊倒计时:三,二,一,踩!

    五、总结升华,笑对挫折

    1、师:面对挫折,强者站起来,弱者倒下去。

    (点击课件出示)

    挫折带来的不同结果完全取决于一个人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

    2、欣赏诗歌《笑对挫折》。

    (课件出示)

    面对失败与挫折,一笑而过是一种乐观、自信,然后重整旗鼓,这是一种勇气。面对误解和仇恨,一笑而过是一种坦然,宽容,然后保持本色,这是一种达观。面对赞扬和激励,一笑而过是一种谦虚、清醒,然后不断进取,这是一种力量。面对烦恼和忧愁,一笑而过是一种平和,释然,然后努力化解,这是一种境界。

    3、同学们,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勇于微笑,只要我们笑对挫折,我们就会驱逐忧伤的阴霾,快乐起来。请欣赏《学会快乐》。出示课件《学会快乐》。

    4、师总结:

    (课件出示)同学们,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要变挫折为动力,做生活的强者。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人能永远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要我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就可以做到“不在失败中倒下,而在挫折中奋起”。没有登不上的山峰,也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流。最后老师送大家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让我们一起勇敢的去迎接人生的风雨吧。(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课后延伸:

    1、收集名人、伟人战胜挫折,取得成就的事例。

    2、收集有关抗挫的名人名言,读一读,熟记于心。

    辅导建议:

    1、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要求老师在上好心理教育课的同时,注意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课堂时间有限,以讨论交流为主,重在引导学生遇到挫折不要屈服,正确认识挫折,善于吸取教训,从挫折中奋起,形成能够经受挫折考验的健康心理。

    心理课课件 篇3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设计意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使学生不断正确的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反应,拥有良好的情绪则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辅导课依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进入青春期后的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心理还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之间的失调。在情绪特征上表现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思考、交流感悟、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一些情绪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学会用理性情绪疗法(主要是ABC疗法)等方法调节情绪并应用于实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情绪含义与分类

    (2)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及作用

    2、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的情绪

    (2)能利用理性情绪疗法(主要ABC疗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

    (3)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态度和情感目标:

    重视情绪的调控,培养良好的情绪,拥有积极乐观的好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情绪的不同表现

    (2)认识消极情绪的危害性

    (3)引导学生学会多种方法正确对待,转化消极情绪,能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绪。

    难点:

    学会理性情绪疗法(核心ABC疗法)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主动调节情绪的表现与能力,学会心理上的自助。

    【教学方式】

    运用游戏引入、故事阅读、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与相应的问卷调查

    【教学准备】

    游戏背景音乐《甩葱歌》、橡皮筋与气球若干、视频《幸福拍手歌》、故事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暖身导入,感知多种情绪

    “踩气球”游戏(活跃课堂,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出各种情绪(高兴、生气、失望、紧张等),总结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情绪

    活动二、故事大讲堂

    了解情绪的概念与分类,分析交流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作用。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状态。一般它通过个体的表情、生理、肢体与言语表现出来。

    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按作用分为:

    积极情绪: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的行动,增强身体健康。(希望、快乐、恬静、愉快、爱等)

    消极情绪:消耗人的精力,减少人的活动、引起功能紊乱,容易使人丧失理智、抑制人的行为,损害身体健康或生命。(愤怒、焦虑、害怕、悲伤、不满等)

    故事一:法拉第的故事

    故事二:谭咏麟与张国荣的故事

    小组讨论:从这些材料中得出什么结论

    积极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和生活有积极作用,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就可能诱发生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

    资料一:美国生理学家艾尔马的实验结论:将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呼出的气体收集在玻璃试管中冷却后变成水出现:

    在心平和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是澄清透明的

    在悲伤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水中有白色沉淀

    在愤怒、生气状态下呼出的气体冷却成水后讲其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大白鼠死亡。

    想一想:为什么?

    人在生气时的生理反应非常剧烈,同时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不良情绪长期存在与发展会转化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资料二:科学实验表明:情绪低落时,几乎忘记记忆的1/4,情绪很好时,在相同时间忘记1/20。

    活动三、问卷调查,自查情绪状况

    活动四、释放想象力《狐狸与葡萄的故事》

    教师点评: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想法就有不同的行为与结果。

    介绍情绪ABC(理论)

    A、诱发性事件――不能改变

    B、对诱发事件的想法观念――可以改变

    C、我们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随之改变

    事件练习:A事件:期中考试数学考60分

    B想法:C情绪

    太差啦难过

    唉,都怪我当初没有努力懊恼

    回家又要被爸妈骂了担心害怕

    还好及格了庆幸

    还有很多人不及格呢高兴、振奋

    教师点评:“怎么想”决定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情绪,人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对该事情的情绪困扰,你的想法就像一副“眼镜”它决定了你看到的样子,其实情绪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活动五、放飞烦恼(练习控制情绪)

    自我剖析,回忆自己一次不愉快的经历,用ABC理论进行分析,体会情绪可控。

    活动六、调节情绪我有高招:

    换个角度看问题、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宣泄法、表情调节法、音乐疗法等,也可以走进大自然,多接触阳光,多晒晒太阳等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活动七、总结课堂

    赠言:快乐就在你我身边

    合唱:一起唱《幸福拍手歌》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动听的音乐、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故事,采用自主思考、交流感悟、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来使学生认识情绪,认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及作用;学会转变情绪,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个性的张扬,允许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生生互动和谐。

    心理课课件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自测,使学生懂得对待考试会有适度紧张心理,但要注意消除过度紧张心理。

    2、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教学重难点

    找出出现考试焦虑的原因,掌握消除考试焦虑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做游戏,初步体验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过平地独木桥”的游戏(学生过独木桥)

    (1)老师:让独木桥升高些。我们再过一次桥。(学生过升高的独木桥)

    (2)让同学们谈体会。问:第一次过独木桥和第二次过桥心里有什么不同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3)小结:第一次过桥,大家很顺利地过了,第二次过桥,独木桥升高了,有的同学紧张得心乱跳,还有的同学的脚也在发抖,因为大家都害怕掉进河里,越紧张,越容易掉进河里。由于大家过度紧张,因此影响了大家正常水平的发挥。

    2,讲故事:小凡学习一直很刻苦,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为了让父母高兴,他每次都力争考第一。现在课程增多了,难度也加大了,每到考试,他总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天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失败。

    师:你是否有过与小凡类似的“心事”?你认为这种“心事”对考试会有什么影响?

    3、引导学生:老师:其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上课也非常紧张。我的眼睛不敢朝大家看,心怦怦乱跳,就是现在我也有些紧张,这是非常正常的。

    (1)问:同学们,平时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出示:考试。

    (2)问:你们在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会有哪些紧张的表现? 学生:出汗、头昏、肚子痛……

    二、我们怎样克服这些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1、两种途径:

    一是自我调节

    (1)老师介绍:有三种减轻紧张情绪的简便技术。

    出示:

    A、迅速同时拉紧缩所有的肌肉,然后立即解除,紧张,反复多次。

    B、把练习的重心放在呼吸上,做6次慢速的深呼吸,想象所有的紧张随着呼吸离开了肌体。

    C、自我暗示:“冷静,放松”并与深呼吸协调进行。

    (2)做自我调节操

    放轻音乐,闭上眼睛,松松头颈,松松肩。操练时身体要放松,闭目,呼气和吸气要充分

    二是分散注意力

    (1)听故事,明理

    A、放录音,听故事 (故事内容略)

    B、讨论:演说家采取什么方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

    C、小结,过渡,蒙悉尼斯第一次演讲时特别紧张,结果影响了他们演讲,被别人赶了下台,第二次演讲时,由于他一次次练习,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显得格外自信,他克服了过度紧张的情绪,博得观众的喝彩,同学们,你们看,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

    2、那么,我们怎样在考试期间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呢?

    A、注意学习生活节奏。

    B、学会自我调节。

    C、 考试增加自信心。

    3、明确指导

    师:假如明天有一场考试,为了考出好成绩,你要为考试做哪些准备?

    出示:

    A、复习时的重点:已经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及时补习生疏的地方。

    B、看看自己整理的笔记,考卷等。

    C、检查考试必备的学习用品,保证充足睡眠。

    D、比平时提前半小时起床,吃好早饭,检查带的学习用品,信心百倍走向考场。

    E、保持心情轻松,相信自己能考得很好。

    F、预备铃响后,休息一会,或闭目养神保证头脑清醒。

    三、考场模拟:

    情境一:今天,数学期末考试,老师刚发下试卷,同学们都有些紧张。

    甲:紧张是正常的,我只要正常发挥就行了。

    乙:我一定要超过他,争取考第一名。

    情境二:一个小时过去了,同学们普遍觉得试卷难度很大。

    甲:哇,这次考试卷子看起来有点难,不过没关系,我感觉难,别人也会觉得难。就当平时做练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乙:真糟糕,这卷子怎么这么难?平时遇到这种题目我大都会做啊!今天怎么都想不出来了?完了,这次肯定会考砸的!

    师:甲和乙相比,谁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为什么?

    四、小结:

    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做到自我调节考前做好准备,考试时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一定能克服紧张情绪。

    五、分享屋:

    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些应对考试的小技巧。

    六、 实践:

    与同学交流、搜集应对考试方法,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

    七、总结:

    通过本节班团课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克服过度紧张情绪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用学到的方法,在学习中进行尝试,克服过度紧张的情绪,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潜能。

    六年级科学课件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学生课堂反应的不同可以帮助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很开心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六年级科学课件”的好文章,希望本文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助力!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1、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实际例子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

    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

    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信息的态度。

    【教学准备】

    传话用小纸条、小球、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在科学探究中,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资料是重要的。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善于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这就需要交流。那么我们平时是怎样交流的呢?

    二、交流信息

    谁能说说我们平时在科学课上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交流信息的?

    1、把“话”传下去

    (1)你们能准确地把信息告诉别人吗?

    (2)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说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在纸上写了一句话,等一会儿第一个同学看后把话轻轻的告诉后面的同学,然后一直往后传,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写在纸上,我们比比哪个组传得既快又准确。

    (3)请最后一位同学把收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听。

    (4)看看老师在纸上写了什么。

    (5)你们对这个传话游戏有什么看法?

    (6)那么在传话时应注意些什么呢?请讨论。

    (7)再做传话游戏。

    (8)我们从两次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1)刚才同学们说了,除了用口耳交流外,还常用文字符号来传递信息。现在老师有一个乒乓球,如果要让滚出去的乒乓球回过来,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各组把完成这个任务的步骤写下来。等一会儿看看你们组的记录让别人看了能不能完成任务?

    (2)与邻组交流。

    (3)反馈:邻组同学能按你们的方法让滚出去的球滚回来吗?

    (4)讨论:如果把步骤写得清楚点,应怎样改?请做修改并记录。

    (5)交流修改结果。

    (6)讨论:还有其他的交流信息的方法吗?

    3、交流信息的意义

    (1) 讨论:在科学探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相互交流信息,信息交流对你们有过什么帮助?

    (2)交流讨论结果。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看记录——比较分析——再观看记录”的活动,使学生对观察有一个新的认识。

    2、让学生感受到为获得较准确的观察结果,必须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感受和想像是两回事,并且观察往往要经过多次。

    【教学准备】

    录像片段、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真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在观看的同时,请同学们对自己看到的内容做好记录。

    二、讲授

    1、观看录像并记录。

    2、分析比较记录结果。

    ⑴小组交流记录结果,讨论:(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②我们把全部情景都记录下来了吗?

    ③你们所记录的这些都是事实吗?

    ④哪些是准确的描述,哪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哪些是我们根据经验作出的推测和判断?

    ⑵讨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准确的观察?

    3、再次观看录像并记录。

    ⑴比较两次记录,交流感受。我们是利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但我们的观察有时候也很容易出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魔术表演。

    ⑵教师表演小魔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加进去。但,想法和感觉不是事实。为了得到可靠的观察结果,科学家总是采用重复观察的方法。同时他们也很乐意别人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测,这就是重复实验。

    三、小结与拓展。

    留心收集生活中事实与所见不一致的事例。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有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手段。

    2、学习画统计图和解读图表信息。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向数学老师请教画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过程】

    1、引入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从哪里可以获得信息呢?

    2、从大树开始

    组织讨论:

    我们是怎样观察大树的?

    我们是怎样知道家乡的水资源是不是受到了污染的?

    我们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的连接方式的?

    (出示:西红柿、石头、泡沫塑料等)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了怎样的活动来验证?

    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能下结论吗?

    我们设计这些实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课前同学们测得了自己的身高,分组统计并根据小组的数据说说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记录表,完成一张“六()班学生身高(条形或折线)统计图”。

    讨论:

    从图中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现在问我们的身体有多高,我们又怎么回答?与小组里的结论一样吗?

    4、思考讨论

    我们现在获得的关于我们的身体有多高的信息是准确、全面的吗?要使我们对于身高的答案更趋于精确,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6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3、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地热、风力、沼气、核能等。

    14、水能、风能、化学能等大多数能源最终都于太阳。

    15、电磁铁与磁铁比较各有哪些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16、实验设计:电磁铁的南北极和 有关。(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线圈绕向有关吗?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干电池、指南针

    实验方法:先用导线绕在铁芯上,按顺时针绕,然后通电,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顶尖是南极还是北极。然后将导线拆下,手拿铁芯的方法和方向不变,再将导线按逆时针方向绕在铁芯上,圈数与前面相同。接通电源,注意电池接入的方法和方向也不变,将顶尖靠近指南针检验是南极还是北极。重复实验。(简单点也可以这样做:准备两个大小粗细形状都相同的铁芯,分别用相同的导线绕在铁芯上,一根铁芯上按顺时针方向绕,一根铁芯上按逆时针方向绕,用相同的方向和方法接通电源,都将顶尖或者都将钉帽靠近指南针,辨别南北极。

    17、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举例)

    研究问题: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系吗?

    我的猜想:线圈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线圈的圈数

    不变的条件:铁芯的大小形状粗细、电池的数量、导线的粗细、线圈的绕向、大头针等。

    实验方法:在一个铁芯上绕上20圈线圈,做成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去吸引大头针,看看能吸取几个,重复几次。再在铁芯上增加20圈,继续实验,观察能吸起多少个大头针,重复试验。以此类推,增加线圈圈数检验电磁铁的磁力是否增强。

    实验结论:增加线圈圈数,电磁铁磁力增强,圈数越多,磁力越大,线圈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2.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

    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 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

    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xx、20xx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

    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5.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

    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 《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 1859 进化论主要理论 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惊世巨著 经典理论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板报或展览的方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并通过讨论如何编制板报的活动,学习把信息传递给更多人的方法。

    2、知道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都是我们与远方的朋友进行信息交流的比较有效的方法。

    3、通过邮件“电报”的活动体验收发电报时编码、传递和译码三个步骤,从中感受到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过程】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是用口耳交流信息、用文字交流信息,这样信息的传递都只能在自己的小组或自己的班里,如果要把信息传递给整个六年级的同学或更多的人,又有什么办法呢?

    2、通过墙报或展览与更多的人交流信息

    (1)讨论:

    A、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我们的墙报?

    B、怎样使有限的版面空间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

    (2)交流讨论结果。

    (3)为了使大家在离墙1米远的地方也能看清墙报的内容,墙报上用多大的字体比较合适?

    (4)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介绍的方法,分组推算。

    (5)汇报推算结果。

    (6)每行排多少个字比较合适呢?学生实验:头不转能看清多少个字(一行)?

    (7)交流汇报。

    (8)通过今天的讨论和实践活动,你们有什么感想和启示?

    3、用多种方法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1)讨论:如果你想把信息传递给更多,更远的朋友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作好记录。

    (2)汇报交流。

    4、邮递“电报”游戏

    (1)学生阅读课本72页萨米埃·莫尔斯的资料。

    (2)教师介绍收发电报的三个步骤。

    (3)学生进行编码、传递、译码游戏。

    5、课后活动

    把今天获得的信息用喜欢的方法传递给你们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课件 篇9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

    (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2、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 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2、 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d)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四年级科学课件11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科学课件11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分组:开花的植物,镊子、放大镜、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出示课件: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2、观察一朵其他的花。

    (2)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2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不清楚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2: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但是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3: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层次 1: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是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能够按要求操作,感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知道提供骨骼运动的力量来自于肌肉的收缩;

    •理解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的一些肌肉运动;

    •知道人体肌肉共有600多块,重量占人体的40%;

    教学重点:

    了解骨骼的运动是由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引发的。

    教学难点:

    制作手臂活动模型

    教学准备:

    木棍、木片、软管、气球皮

    导学案:

    了解人体肌肉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二)触摸:了解自身肌肉的分布

    1、找一找,在你们身上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2、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多,哪些地方的肌肉比较少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意识到经常运动的部位肌肉是比较多的)

    3、小结:肌肉占到了人体体重的40%,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

    (三)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2、模仿书本第7页的图作几个动作,再用手摸一摸各个部分的肌肉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3、学生汇报,之后再阅读课本第8页。(可结合录像)

    4、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不能在活动记录上画出你进行各种运动的时候,肌肉变硬的部分。

    5、讨论:如果人在静止的状态下,肌肉是否工作,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板书: 肌肉

    人体有肌肉600多块,占人体总重量的40%

    肌肉收缩带动骨骼完成运动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4

    一、借助助学提纲回顾旧知,进行复习:

    1、在开学的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骨骼和关节的知识,好,下面共同回忆一下这两节课的知识。1、人体共有__块骨头。2、骨骼具有__、__、__的作用。3、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的地方叫做___。4、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_,它能制造___。 以上四道题,同学们都做对了吗?我们来看第五题:5、如果想让我们的全身都运动起来的话,靠什么来完成呢?(学生回答)缺少其中的一项,可不可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肌肉是如何帮助我们运动的。(板书课题)

    【评析】回顾旧知这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二、明确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关键词。PPT(看完没有,都清楚了吗?)

    1、在助学提纲中,老师给同学们留了两道预习题,现在我们就这两道题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之后,由小组派出代表来进行汇报。

    2、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

    1、你吃的肉的纤维是什么样子的?(不同动物的肉,或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肉。)

    2、体验一:自己身上都有哪些地方有肌肉,哪的地方肌肉多,哪些地方的肌肉少,总结并板书: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体验二:学生边做动作边汇报,加上教师指导的体验活动,(弯腰 屈臂 敲桌面…)当我们感觉肌肉硬硬的,我们就说,肌肉收缩了。强调“收缩”这一概念并板书。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三、教师精讲:

    1、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肌肉的话题,但我们也知道肌肉在皮肤的下面,虽然我们能摸得到,但是却不能直接看到,有些人的肌肉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专业的健美运动或喜爱运动的人,但大多数人的肌肉并不是这么发达而明显的。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人体的肌肉图,我们来看一下:出示PPT, 提问:看图,仔细地看这个图,有什么发现:

    从大小上看,从颜色上来看,从形状上来看,从纹理的走向来看,肌肉的两端是肌腱,是白色而强韧的,附着在骨的上面。当然人身体各部位由于功能不同,肌肉的形状和大小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来看下,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一丝一丝的肌肉,还有其他形状的。PPT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1、肌肉究竟是如何带动骨骼工作的呢?我们接下来以屈臂和伸臂的动作来体会一下:

    首先,我们屈起我们的手臂,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下面我们再伸平我们的手臂,再来感觉一下大臂上方的肌肉,再感觉一下大臂下方的肌肉。

    2、活动这个模型,(出示挂图)讲解附着骨头上肌肉它们一般附着于邻近的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跨过某一个或多个关节,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放松,收缩后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带动相领的两块骨头靠近。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3、做活动模型,教师演示,学生做,提问:为什么将卡纸的一头剪成弧形?为什么要用大头钉将他固定住。学生做好后演示,当上面的肌肉收缩时,就…

    当下面的肌肉舒张的时候就…..(板书)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产生动作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四、拓展延伸

    当然人们身体像这样的肌肉还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一下我们全身肌肉的分布及作用。

    马上提问,PPT 人全身肌肉有多少块?占身体的多少?板书。650 块,40%

    思考一下: 1肌肉除了协同骨骼一起完成运动以外还有什么作用?

    2、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五、小结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在骨骼和关节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关于肌肉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小结,PPT

    接下来我们有两道题要共同解决一下,提问:1、哪块肌肉画对了。

    2、填空。

    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非常好了。评价小组活动。优胜的小组说说自己收集了哪些有关本课的资料,全班交流一下。

    反思与分析

    在准备这课前,我要准备出这节课的“助学提纲”,这不同于单纯的给学生在课前留的查资料,复习等作业,毕竟我们是小科,要是占用孩子太多时间,未免有些喧宾夺主,这时候我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的话,我在家里要做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再加上弹琴等等,剩下的可支配的时间就不会太多了,如果要是再花上稍长点的时间准备第二天的科学课,这也不太现实,所以我只留了几个小小的填空,作为与本课相关联的复习,再有在“我会预习”里,我所留的一想、二看、三摸、四数、五感觉的作业都是比较简单而又有趣的活动,这让学生看起来也不会那么的反感。在后面所说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百度一下,其实在这里也没有对孩子们作太高要求,如果他们有精力来完成自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那么我提供的一些资料也足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积累材料。在材料准备这一栏,我把任务分工弄的很明确,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后面再画个方框。谁准备什么就在后面打勾,或者是准备好了就在后面打个勾,这样让学生准备材料不至于丢三落四。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5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蒸发时吸收热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用蒸发的初步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经历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能会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领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科学看问题的意识,体验合作的快乐。

    1、(师用手蘸水在黑板上写“水”)同学们认真观察,(等字消失后再惊奇地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你也能让水消失吗?来,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沾一下水,在手背上划一下,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学生动手实验)

    3、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水真的是消失了吗?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蒸发。(板书课题:蒸发)

    5、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认为蒸发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说蒸发具有哪些特征?(学生交流)

    6、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板书:水——水蒸气,)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液体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板书:液体),一种是气体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水蒸气(板书:气体),还有一种是固体状态。一年四个季节哪个季节没有蒸发现象发生?一天24小时哪个时间里没有蒸发现象?所以,蒸发现象需要在什么特定的温度下进行吗?所以,我们可以说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板书:任何温度)

    2、手感觉凉,这说明什么?大家猜测一下:一只手上有水,水要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另一只手没有水,一只手感觉凉,另一只手没有这种感觉。这可能是?(学生交流)

    3、刚才我们是通过人的感觉进行的猜测,为了证实这个猜测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借助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再来做一个实验。

    4、每个小组都有几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读出温度计上的度数,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湿的纱布中,认真观察,看看度数有什么变化,把数据的变化记录下来。(学生实验)

    5、你们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组数据说明什么?(学生交流:怎样获取数据,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6、对,水蒸发需要吸收热,(教师板书:吸收热)所以当水从我们手上蒸发时带走了我们手上的热量。所以我们的手才会感觉有些凉。

    (洗完澡、从泳池出来、夏天地面洒水、天热时用水洗洗、海边冬暖夏凉)

    8、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蒸发吸热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烧病人除了打针吃药外,还有一些辅助手段帮助退烧。如:用温水、酒精擦拭身体;将病人的衣服解开等。这么做有什么依据?(学生交流)

    活动三、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1、前面我们说过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既然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都一样呢?大家都有过晒衣服的经历吧,衣服干的越快说明水蒸发的?老师这里有一件湿衣服,你看该怎么晒?(出示文字1)根据以上现象,你猜想一下,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交流)

    2、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小组交流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然后根据实验内容和桌上的实验^器木才,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增加空气流动量,你有哪些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和^器木才的限制,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留到课后来做。

    5、各小组先确定分工,让组内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然后再开始实验。实验中,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我们将以小组同学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小组的成绩。

    7、得出结论: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都可以使水蒸发的更快。(板书:提高水的温度、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面上的空气流通)

    8、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蒸发的快慢与这三者有关系?

    (仙人掌、晒粮食、晒衣服、摇扇子、晒地瓜干、干手器、烘烤衣服、天热时抖衣服、脱衣服、洗头后用吹风机吹头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些收获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我们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

    1、气象台每天都用仪器对天气进行观测。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制作天气预报器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74页的制作方法,也来完成一个简易的“天气预报器”

    2、水蒸发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一下水的蒸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3、对加快空气流通可以提高蒸发速度这一实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把这个实验做一做,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6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1) 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③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适当点拨 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上升 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下沉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7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8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9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制作小吊车模型。

    2.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对制作模型、设计仿生产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2.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 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的哪部分肌肉。

    难点:解释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理手臂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硬纸板、纸盒、螺丝、金属丝、线绳、胶水、钳子、剪刀、锥子。 教学过程:

    演示吊车的工作过程。

    二、观察结构。

    请同学观察吊车,说出吊车的组成结构。

    三、设计制作。

    分组用工具将小吊车制作完成,教师指导。

    1、将支架固定在底座上;

    2、挂臂放在支架间,用螺丝固定好。

    3、把两条绳子穿过吊臂小孔底座。

    4、挂号吊钩。

    四、讨论交流。

    将小吊车制作完毕后,开始分组展示,选出做的最好的小吊车。 以小组为单位玩小吊车,观察它的吊臂是怎样运动的,请同学回答。

    小吊车的臂的运动和牵引它的'两根绳有关。放松上牵引绳,拉紧下牵引绳时,吊臂向下运动。当放松下牵引绳,拉紧上牵引绳时,吊臂向上运动。

    2、挂臂放在支架间,用螺丝固定好。

    3、把两条绳子穿过吊臂小孔底座。

    复习上节课小吊车的知识,想想与人体构造的关联。

    通过推理得出小吊车和人的上下肢的关系。

    观看手臂剖面图,请同学说出他们的相似处。

    根据小吊车的工作原理,推想手臂运动的原理。并简单描绘猜测图。 播放手臂运动动画。

    教师归纳:肱二骨头肌收缩,肱三骨头肌舒张时,牵拉前臂完成曲臂运动。反之则是伸臂运动。

    推想下肢的运动过程。

    认识仿生,举例说明。

    请同学介绍自己所认知的仿生产品。

    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设计仿生产品。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0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四年级科学课件 篇11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1. 我会填。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我会填。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收藏4篇)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认为“小学数学说课课件”是一篇非常值得阅读的文章。为了教学可以更加顺利,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相信老师对于这些内容不会陌生。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规划蓝图,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2

    教学分析:

    这一课是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从而对数学的本质产生新的领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减8的减法,并能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教学重点:

    1、 学会正确计算十几减9、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 理解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教学难点:

    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网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多媒体)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多媒体、网络)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创设情境:“小朋友都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打靶飞镖的游戏。”根据学生打出飞镖的数量提出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解决15-9= 这一问题。”由此导入新课在这里我改变教学情景,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店买铅笔的情景,设计成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打靶飞镖游戏,把游戏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亲身参与,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终这一情景设计的改变在教学反实践中达到了课堂气氛更为热烈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探索十几减9、减8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独立思考15-9的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根据借助网络的教学探讨让小组合作具体化,组内交流不流于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善于思考、倾听的学习习惯,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因此我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算法依次说给组里的小朋友听的时候,提出了具体要求,交流时注意:(1)说的小朋友尽量说清楚,让每个人都听懂你说的意思(2)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过的方法就不要重复等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在听与说、议与思的互动过程中,寻找合理,简便的算法来培养优化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四种重点方法,在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一年级学生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但做出正确的引导,即体现教师主导又让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最终形成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深刻理解。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练习15-8=?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综合训练。

    这一环节,是以一个小兔把萝卜的故事贯穿始终通过“小兔背萝卜” “送小兔回家” 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17-9)的基本应用训练、拓展思维训练等。

    既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又让他们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媒体设计思路:

    多媒体整合点:利用多媒体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情境,一环接一环的故事,好像一集集的动画片吸引着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轻松理解新知。

    网络整合点:我请了几位教学资深的领导、老师来帮助我审核这堂课,但由于地域、以及平时班主任工作的繁忙我们真的很难有时间聚在一起讨论,这确实让我感到棘手,后来我利用了我们和平区教师博客进行交流研讨,在这里我发表了我的教学设计,很快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回复点评,这样棘手的问题几乎不成问题,而且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后来我经过三次试教,多次网上研讨,多方面改进,终于今天承载着众多老师的智慧走到了全国大赛。

    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常态教学的整合:本课我选择的不是网络运用自如,很有网络发挥空间的特殊课例,而是一堂普普通通再常态不过的计算教学课,而它所体现的整合作用却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新课标的理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教学视野。

    在此感谢组委会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就到这里。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1分钟拍球,城市环境等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形成技能技巧,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四、教学过程:分为6 步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同学们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也很整齐。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学校很快就

    要给你们换新校服了,那么我们在换新校报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此引出

    (测量身高)而我们做的测量身高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你们当初的身高记录单,老师还替你们保留着呢。

    (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操作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换新服之前,老师为什么要给你们每一个人都测量一下身高呢?

    (根据身高,每一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装厂给你们做校服,会不会给们每一个人都单纯设计一种型号呢?为什么?

    2、质疑: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工人师傅,你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统一成一种型号,这样做几个型号就行了。) 那么你准备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几种型号呢?(大号、中号、小号)

    老师和学生把校服的型号统一确定一下,你们认为老师的这样的确定合适 吗?身高120~129cm的适合穿小号,身高130~139cm的适合穿中号,身高140~155cm的适合穿大号。

    小组讨论:那么现在你们有办法知道我们班上大、中、小号的校服各要订做多少套吗?

    汇报:哪个小组已经有办法了愿意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能对他这种方法作一下评价吗?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种方法,就是把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

    我们可以分成几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号:120~129cm 中号:130~139cm 大号: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中,根据记录单,并完成统计表。(4)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老师建议你们一名同学来报身高,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数

    120~129

    130~139

    140~149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启发:刚才有的小组是用打勾(画竖线、画正字、数数)的方法来进行整理数据的,

    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画正字)为什么呢?今后,同学

    们在统计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整理。

    质疑:我们能不能把你们这些打勾或是画正字等等的记录单直接交给服装厂呢?还应

    该怎么办? (板书:制成统计表)

    统计表中的“合计”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应总人数 ②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4、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通过这张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计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装厂的工人师傅如果看到了这张统计表后,会明白哪些问题?

    (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谈话:服装的工人师傅通过这张统计表知道了每种型号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这个过程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三)回顾交流“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与感受。

    1、 大家现在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整理出我们班大、中、小号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2、 小结:其实像这样把身高数据进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的整理数据,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数据的分段的整理)

    3、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

    个怎样的统计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

    (①收集数据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统计表 ④分析数据)

    (四)寻找生活中的统计知识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分析,是我们解决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数据的分段整理”。 (学生举例)课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注意收集生活当中的有关信息,自觉运用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拓展应用,延伸发展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遍,下

    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

    1、课本100页1题 老师还专门对二年级一班1分钟拍球比赛成绩。

    你能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吗?

    (1) 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 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 提问:这道题把数据分成了几段?看了统计的结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师:同学们喜欢拍球说明同学们都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可是,

    人身体素质的了好坏很多时候还跟我们周围的环境有关系,特别是跟我们日常的空气质量有关系,空气质量到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课件出示空气污染短片: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谈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对空气质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诸城,它的空

    气质量情况又如何呢?上网调查一下我们诸城某一年某一个月的空气质量记录吗?你能根据污染指数的分级规定,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吗?再根据整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填写完统计表后,根据统计表说一说你觉得诸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诸城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诸城的环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们明天来汇报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数据的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 分段整理 制成统计表 分析数据

    五、设计理念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我创设学生做校服的情境,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让学生调查环境污染情况,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出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

    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章“年、月、日”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接触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在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后,学生将会把它们用于实际生活,小学阶段不要求对时间进行再拓展。因此此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本课,学生将认识时间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特殊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及其判断方法。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时间单位年、月、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判断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天数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经历动手操作,搜索资料,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提高观察、判断、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突出重点:采取大月歌和左拳记忆法,把抽象的知识概括成有趣的顺口溜与点拳头。简单,学生易于接受。

    突破难点: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是本课难点,必须让学生独立去观察、猜想、归纳,才能顺利内化成自身的知识。

    5、学情分析

    在低年级,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接触了离他们生活较远的时间单位,如年、月。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越来越多地积累关于较大的时间单位感性知识,“六一”儿童节、每年的生日、元旦、国庆、植树节等让孩子建立年月日的初步时间观念。这些知识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此课的基础。“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较为繁多。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出现混乱。

    二、说教法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开放观察研究”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之下,教师应扮演主导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思考,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教法上,我是采用“开放观察研究”的方式进行,放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教育素材。通过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年历进行观察、统计、思考、总结,同时在学校生活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数学交流与数学表达的能力。新课标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具有浓厚现实意义的年历入手,本章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调查成果”建立“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特殊月、判定大小月的方法、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等等的知识使本课知识密度相对较大。本课在知识连贯性方面稍微欠缺。与单位“时“的联系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显得并不紧密。所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处理上我采用观察研究方式,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同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形成新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3、动画、游戏、比赛多种形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

    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运用多种形式调节课堂气氛很重要。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动画、游戏和比赛,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规律的运用,加深印象。

    (二)教学准备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家里和亲戚朋友家里的年历,找出其中连续四年,观察数据并完成“课前调查成果”纸。

    2、教具:年历卡、PPT幻灯片。

    三、说学法

    课前,学生搜寻资料、观察、概括、对比、思考,把生活的数学进行归纳、总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课上孩子以儿歌和游戏为桥梁,把客观规律内化成为自身知识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后,大月歌、左拳记忆法等作为知识的载体,将帮助学生解决来自生活和学习的诸多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连续四年的年历,完成“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手中的“课前调查成果”如下

    年份天数

    1月31

    2月28/29

    3月31

    4月30

    5月31

    6月30

    7月31

    8月31

    9月30

    10月31

    11月30

    12月31

    全年365/366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一年有几个月?

    2、一个月有多少天?

    3、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

    4、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课堂教学环节

    (一)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同学们,在上个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年历,观察连续4年的年历中的天数。同学们的结果怎样?有什么发现?下面请一个同学来把他的调查结果汇报出来。

    学生汇报如:

    1、一年有12个月。

    2、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30天,还有29天和28天。

    3、有31天的月份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有30天的月份是四、六、九、十一月,

    有28天或29天的月份是二月。

    4、二月有28天或29天。

    有的年份全年365天,有的366天。

    (二)学习新知

    1、月份和年份

    有31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小月”。对于天数会改变的、最特殊的二月,我们称它为“特殊月”。(边板书大月、小月、特殊月)

    二月如此与众不同,这里面一定藏着小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请数学小博士为我们解释清楚。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地球总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实际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与标准时间相隔将近一天。人们就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就是366日了,这样的年份我们称为闰年”

    2、月份的记忆方法。

    要记住大月和小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提问)

    学生介绍自己记忆的方法,可能是单双数记法、大月歌记法、左拳记忆法等等,只要符合规律,都予以肯定。

    ①单双数记忆法:七月以前单月是大月,八以后双月是大月.

    ②大月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③左拳记忆法:从拳头边沿开始数,凸起来的地方是大月,每个月31天。凹进去的地方是小月,每个月30天,。二月除外。

    3、读一读、赛一赛

    ①全班同学用左拳记忆法一起边做边念。

    ②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熟练最响亮。

    ③全班同学读大月歌,且考考哪个小组记得最牢。

    ④数学活动。活动要求:当老师说月份数,是大月时全班男生起立,是小月时全班女生起立。老师依次说出三月、十一月、七月、九月、六月、八月、一月、十二月,二月。

    4、判断平年和闰年

    我们已经学会辨别大月和小月的方法。那么,平年和闰年又怎样区分呢?

    我们仔细想想,闰年就是当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所以,我们只需要看二月份的天数,就可以判断出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了。请翻开书本49页“做一做”,把闰年圈出来。观察闰年的年份数字,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如下:

    ①每四年就出现一个闰年。

    ②都是双数。

    ③都是4的整倍数。

    总结规律:把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我们用发现的规律,猜一猜20xx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xxxx)把它除以4检验一下。再找出xxxx年的年历检验一下。

    5、练习反馈,引出疑问: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1864年、1963年、xxxx年、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6、平年闰年判定的补充规定。

    1900÷4=475没有余数,可是它是平年,为什么呢?请听数学小博士的解释。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加了44分56秒。看起来误差很小,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多算了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该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做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因此科学家又做了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判断题①五月是大月。()

    ②十一月是大月。()

    ③20xx年是平年。()

    ④xxxx年的二月有29天。()

    ⑤20xx年的.一月有31天。()

    (四)全班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集合13篇


    笔者热情地推荐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这篇文章,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喜欢。作为一名教师,撰写教案与制作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高质量的教案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相信您读完本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营养繁殖的资料(最好利用照片等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见的可供营养繁殖的植物;月季、葡萄的枝条;土豆、大蒜头;落地生根的叶;大丽菊、蒲公英的根;夹竹苹果或苹果树等其他适合压条法繁殖的植物(有条件的最好在学校的苗圃进行);枝剪、刀、草木灰等必要的工具材料。

    学生准备:花盆或合适的替代品、土、剪刀、塑料袋、水、杯子;自带的植物(可以不带,选用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小组内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教师指导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记录表:

    植物名称

    繁殖后代的方法

    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

    7.师生共同探讨。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5.播放电脑课件。

    讲解:

    有些植物,例如夹竹桃、葡萄等,把它们的枝条向下弯到地面,在挨着地面的部位用土压埋;过些天,这根枝条被土压埋的部位会长出根来;待根长比较多、扎得比较牢的时候,把已生了根的枝条剪下来,它就会长成一棵新的夹竹桃或葡萄。由于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必须用土把枝条压埋,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压条

    有些植物,例如月季、天竺葵等,把它们的枝条剪下来,插进土里;过些天,这段枝条埋在土里的部位就会生出根来,逐渐长成一株新的朋季或天竺葵。这种繁殖植物的方法叫做扦插法(板书),扦也是插的意思。

    有些植物的根比较粗壮,贮藏营养比较多,用它可以繁殖出新的植物,例如甘薯。春季,把冬季贮存的甘薯贮藏根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过几天,在贮藏根上就会长出许多幼芽;再过些天,幼芽逐渐长大,长出茎和叶,把它们剪下来,便成为甘薯幼苗;把甘薯幼苗扦插在潮湿的土地里,便长成新的甘薯。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牛顿钩码提升距离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牛顿弹簧秤下拉距离厘米

    结论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考试卷讲评课教案

    中心校方明

    教学内容:月考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练习的整体情况

    前天,我们进行了1—2单元的测试,我们班的整体情况是这样的:最高分96分,90分以上有12人,80—89分的有13人,60—79分的有5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自己在心里估算一下,我大概在班里的什么位置。不过考得比较理想的可不能骄傲,可以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二、自我分析试卷

    1、首先由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学生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的错题)

    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三、典型错题讲评

    1、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形近字组词

    噪()缓()末()坏()侠()衰()

    躁()援()未()怀()峡()衷()

    燥()暖()本()杯()狭()哀()

    易错字音

    调教(diào tiáo)似的(shì sì)相似(shì sì)空闲(kōnɡ kònɡ)露珠(lòu lù)姓华(huáhuà)

    2、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

    (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3、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4、讲评第三题“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让学生说说语病错误一般可以分为哪几类?(句式杂糅、重复、缺少主语、搭配不当……)

    (2)在试卷上自行订正这道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补充课外病句:

    A:我们要虚心改进自己的缺点。

    B:看了这部电影,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汽车在公路上飞快的疾驰。

    四、习作讲评

    1、分析习作的要求

    2、指出要求“回忆你的父亲曾为你做的点点滴滴,从中选择一两件事,写一篇作文,融入父亲对你的爱,写出你的真情。”这是一篇些人的习作,这人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爸爸,要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爸爸对你的关爱!

    3、分析本次作文的不足:有些同学并不是写人,而是些事;有些同学写了爸爸关心自己的两件事,但两件事之间没写好过渡语……,写作文前先认真审题,再下笔习作。

    五、谈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2、请考的最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考试经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4

    传热比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过程与方法: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教学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二、哪个导热快:(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情况。5、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3、学生实验活动。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金属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头......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小车一辆、粗线一捆、铁垫圈20个(实验袋中已有),挂钩一个(回形针制成)、秒表、记录单。

    教师:课件(不同车辆的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活动一:测试训练秒表的使用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秒表的使用,请材料盘所在位置的那位同学拿起盘中的电子表,并调到秒表功能,不会的同学可以将电子表交给其他组员,准备好了吗?当老师拍第一下手时开始记时,拍第二下手时停止记时,好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开始记时。

    请每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时间,第一组?好,你是记时员,第二组?好你也是记时员……(在此将每小组的记时员首先确定下来并进行了训练)

    活动二:感受重力

    同学们,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那我们来做个运动轻松一下吧,全体起立,老师先说一下规则:当老师说跳的时候大家就蹲,当老师说蹲的时候大家就跳。好现在开始。

    学生听老师口令,游戏。蹲、跳、蹲、蹲(做3—4次)

    为什么我们使劲的往上跳,跳了半天还是回到了地面,而没有飞到空中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地球有引力,因为我们有重量,因为我们有重力等)

    小结:对。因为地球有引力,我们都受到了它的力,所以我们用力向上跳,跳得再高还是很快落到地面。刚才的游戏,绝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这说明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反映很敏捷。希望大家上课时也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判断各种车辆的动力

    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车,它们都是靠什么提供动力的?

    课件出示各种车辆的图片,包括:马车、手推车、火车、卡车

    让学生集体回答后师重复一遍。马车靠马力,手推车靠人力,火车靠电动机的力或靠发动机的力或靠蒸汽机的力,卡车靠发动机的力。

    这辆车你还能判断吗?

    课件停留出示“缆车”图片

    2.引出课题

    不同的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驱动前进,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的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小缆车的运动。

    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我们的小缆车

    二、实验论证

    (一)、活动一

    1.安装、测试、调整小缆车

    (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辆小车,你能想个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推,电机)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2)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条带有挂钩的绳子,你能再想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吗?(学生回答时可以请学生进行演示)

    学生回答,师进行适当的追问和补充。

    2.需多大的力才能拉动小车

    (1)猜测

    这辆小车现在的状态是静止的,那请你来猜测一下:究竟需要几个铁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PPT究竟怎样才是刚好运动起来呢?)

    (2)设计实验

    这只是同学们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验证)

    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做这个实验?

    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请小组讨论一下,在学生汇报的过程当中应适当的追问,比如:小车该如何放置?(知道小车应该放正)怎么放置铁垫圈?(知道垫圈应轻轻地放;在放置的过程中应保持小车的静止,等放完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垫圈应一个一个的增加)

    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点:

    1.垫圈放置时应该保持小车静止;

    2.挂线平稳之后再放开小车观察;

    3.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

    (3)请同学们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论记录表一中。

    学生安装小缆车、对小缆车进行调整,并完

    成“至少需要多大的力,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下面开始实验,实验完成后记录下来,迅速将物品放回原处,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4)汇报交流、验证实验

    哪个小组愿意告诉大家,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能拉动小车?

    老师听到了几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来猜测一下:为什么结论会有所不同?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车的重量不同,轮子灵活性不同,垫圈的重量不同,桌子的光滑程度不同,还有其他因素)

    不同的实验条件就会影响实验的结论。虽然我们的实验结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知道“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课件出示:一定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3.认识重力

    刚才我们实验时,铁垫圈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挂上一定数量的垫圈小车就运动起来了?(生答因为垫圈有重量,有拉力,有重力)

    小结:是铁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板书:重力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有这个力?

    对了,在地球上,由于地球的引力,所有的物体包括空气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板书:

    上课前的游戏我们都体会到重力的存在。

    (二)、活动二: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思考:大小不同的拉力如何影响小车的运动?

    刚才我们已经让小车动起来了,怎么做才能让小车运动的更快?(增大拉力,增加垫圈)那么请你来猜测一下: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师板书: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这是同学们的猜想(板书“?”)我们需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

    怎么做这个实验?请你来设计这个实验步骤。(学生回答)

    3.补充提问: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垫圈应该怎么增加?为什么要多个多个的增加?怎样才能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什么方法?(控制好运动距离,规定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记时并记录)

    为什么同种拉力条件下要多做几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4.老师还有一个温馨提示,邀请我们班的班长来提示大家,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控制好小车运动的距离,每一次实验以透明胶带为起点,桌沿为终点。

    (2)三个三个的增加铁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并记录时间。

    (3)四人小组分工明确: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一人放置铁垫圈),一人为记录员,一位为口令员兼记时员,操作员严格听口令员指挥。(喊“放、停”)

    (4)实验完成后,迅速将物品放回盘中,并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

    大家能接受班长的提醒吗?好,下面开始实验。

    5.学生根据屏幕提示与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师巡视并适当协助。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数据,验证之前猜想

    (1)请把你们的实验数据与大家分享吧!

    请三到四组上实物展示台,学生介绍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刚才我们的猜想,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与我们实验结论一致吗?

    并板书:将原有问号改为感叹号!

    (2)小结

    是什么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

    三、课堂小结,拓展

    这辆小车是靠拉力让它运动起来,你想出其他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请你课后自己去试一试。(停顿一下)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回避)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有引力,使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并知道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稳馨提示:请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桌面,将物品放回盘中!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讲评材料

    城关二小:陈丽婵

    学科:科学

    2015年2月1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讲评材料

    教学内容:

    期末考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考试的整体情况

    平均分82.07。优生人数8人,优生率30.7%;差生人数2人,差生率7.6%;及格率92.3%。最高分94分,最低分14分。90分以上的有8个,比较少。80——89.5的有12人,60——80的4个,不及格两人。测试完了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重视的,以便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后面的内容。

    二、自我分析试卷

    1、首先由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学生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的错题)

    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会订正的订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订正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一来解决。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二)、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三)、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四)、典型错题

    第一题,填空题,满分16分,满分人数2人,学生一般得分在13分左右,第3小题“18世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曾用 合聚光线获得 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氧气”错误率最高,这个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单元后的补充材料里。第7小题“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这个知识点强调过多次,在模拟测试中也反复出现过,但都是在选择题中出现,第二题,判断题,满分22分,其中17人得满分,错1题:4人,除了“陈弘毅”外最多错2题,答题情况比较好。答错率较高的是第3小题

    第三题,选择题,满分20分,满分1个都没有,错1题的有4人,错两题的有1人,错三题及三题以上的有12人,失分比较严重。答错率较高的是第22题和25题,22题,部分同学出错原因为不理解题意

    第五题,有关“弹簧测力计”的题。满分11分,满分人数13人,其他同学得分一半在10分左右,答错率较高的是读取数值,“如何正确读取数值”我一直在强调,但很多孩子读书时非常粗心,常常导致不必要的错误。拓展训练:

    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___N.

    第六题,有关“食物链”的题,满分21人,错误原因:“猫头鹰是否吃蛇”同学无法正确判断。生活常识比较差。

    第七题,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实验结论,满分20分,错误原因:回答不完整。从表述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原理都已经掌握,但是表述能力有待加强。

    第八题,实验设计题。满分4人,基本上都是被扣1分,本题做过实验,在课堂作业本及平时考卷上上也做过。被扣的那1分,基本上是表述有问题。

    第八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满分1人,第二小题失分最严重,失分原因:回答不够完整。

    四、谈谈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试卷分析说说你的收获吧!

    2、请考的最好的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考试经验。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课后小节: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发表意见,最后得岀确结论。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提示: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均衡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四、课外作业

    1、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国家都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9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

    1.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导入: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视频。

    讨论: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1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篇13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质疑》教学设计3,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质疑》教学设计3

    2.质疑【教学目标】1.能够质疑探究的问题;

    能够质疑推理的过程;

    能够质疑一种解释;

    能够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

    2.知道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知道我们应该去质疑别人,也应该接受别人质疑。

    3.乐于质疑,尊重他人的质疑。

    【教学重点】知道质疑的对象有哪些。

    【教学难点】找出事例中的不合理之处,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纸飞机、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谈话科学注重事实与证据,容不得虚假和轻信。质疑就是有根据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二、明确质疑内容(一)质疑要探究的问题1.谈话小华有这样一个问题,看我们对她的问题有没有可质疑的地方(课件演示小华的问题)2.学生读问题思考,小组内质疑。

    3.全班汇报交流质疑内容。

    4.小结质疑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否具体明确。

    (二)质疑推理的过程1.谈话我们对提出探究的问题有可质疑的地方,那么在探究中的推理过程是否也存在可质疑的地方2.讲述小华有这样一个推理过程,看看你对她的推理有没有可质疑的地方(课件演示其内容)3.学生小组内讨论质疑。

    4.全班交流汇报质疑。

    5,小结质疑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

    (三)质疑一种解释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发现有什么是值得我们质疑的2.学生小结质疑内容。

    3.提问探究中的解释是否也存在着可质疑的地方指导演示请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个小游戏(1)同桌互相手握手一方推或拉。

    (2)同桌互相手握手同桌间同时推或拉。

    (注意提醒学生在同时推或拉的过程中保持力量的平衡)4.课件出示对刚才游戏中力的解释,提问这个解释听起来头头是道,你对这个解释是否有质疑5.学生小组内讨论质疑。

    6.全班分组汇报交流质疑情况。

    7.小结质疑一种解释是否可靠。

    (四)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1.谈话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用收集证据的方法来寻求答案,下面我们就来看李明是怎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课件演示)2.提出问题李明测试纸飞机,只试飞了一次就得出了结论,他的这份测试报告可靠吗为什么3.学生思考并且回答问题。

    4.质疑马小虎收集证据的方法。

    问题看看马小虎收集证据的方法你是否就没有可质疑的地方了呢(课件演示)5.学生小组内讨论质疑。

    6.全班分组汇报交流质疑内容。

    7.小结质疑收集证据的方法是否符合探究的规律。

    三、巩固强化1.谈话我们怎样才能帮助马小虎正确估计全校的800名学生一天的饮水总量下面我们就来个分组竞赛。

    2.提出竞赛规则收集证据的方法符合探究的规律,别人无质疑,加100分;

    能对其他小组收集证据的方法进行质疑,加100分。

    3.学生分组寻求收集证据的最佳方法。

    4.全班汇报交流各组收集证据的方法并互相质疑。

    5.教师小结我们应该去质疑别人,也应该接受别人的质疑。

    最新优课课件


    为了教好课,每位老师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而要设计好教案里的知识点。教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那么什么样的教案和课件才能算是好的呢?在本文“优课课件”中,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精心整理了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希望你会喜欢!

    优课课件【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望月

    江上之月诗中之月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优课课件【篇2】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优课课件【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文化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源泉》。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圆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我的教学思考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让数学课堂厚重些、开阔些、美丽些……

    二、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2、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3、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4、 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优课课件【篇4】

    一、说教材。

    《角的画法》是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和角的分类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按给定的角的度数画角并能灵活的运用三角板中的角来拼出新的角。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角以及灵活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画法的知识接触很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用最直观的教学和总结的三步法让学生感悟画角的方法,同时结合三角板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拼出特殊的角。既让学生学会了画角,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观动态的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另外还运用了各种教具让学生来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4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3、(1)介绍三角板中的角,并让学生活动,看能组成那些角,

    (2)让同学根据三角板中的角,画一些特殊的角。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优课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优课课件【篇6】

    一、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在以上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会用一些简单的句式说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谈完感想后播放香港风光片让学生领略香港的魅力和风情,看完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句子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学生谈感想后补充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创设这样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建立了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

    1.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②交流。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梳理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来解决。)

    2、品读第一段,了解位置。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香港的地理位置。交流后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教师课件播放并解说。

    3、选择主题,合作学习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

    1、万国市场: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来体会香港万国市场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2、美食天堂: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及想象有哪些美食等方式来体会美食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3、海洋公园:先播放海豚、海狮的表演让学生说说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海狮表演出色的词,交流后,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让学生来谈体会,随机指导朗读,之后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用“谁表演最为出色,他们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的句式。

    4、朗读,并谈感受。(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在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而且更生动了课堂教学。

    (三).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画下来,并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迪,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1、上网了解香港的过去。

    2、让学生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

    优课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学生在在动手操作、比较之后归纳出了单位“1”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进行2次操作体会由于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产生的分数也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概括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教学程序

    (一)展示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唤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通过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作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次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的含义。

    (1)教师提出:1/2除了可以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还可以表示什么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研究问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材料(8颗围棋子、1米长的绳子、一张圆形纸片、一幅熊猫图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用这些学具试着表示1/2。

    (2)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

    (3)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8颗棋子、6只熊猫表示1/2这个分数后,教师出示,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4)引导归纳,通过比较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体会、理解单位“1”并结合实际谈单位“1”,体会生活中的单位“1”

    2.再次操作,领悟分数意义

    (1)再次操作,让学生用学具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在操作中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这些学具却表示出了不同的分数,从而得出分的份数不同,取的份数不同,分数也就不同,为概括分数的意义作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试着概括分数的意义

    (3)阅读课本86页什么叫分数,自学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4)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分子分母的含义。

    (三)反馈练习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优课课件【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我所说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我将本文的说课按照说教学目标,说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第一,说教学目标。我自己会遵循本课特点,将教学目标分为3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我设计的是学生能深情地朗读课文(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因为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正确、流利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

    (2) 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读时的情感体验,加强积累,培养出良好的语感,对整体把握全文有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 布置课前预习

    (因为只有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比如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民俗资料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 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为语文课的性质特殊,它需要学生去研读、去理解、去体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有助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课堂气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设计为:朗读和理解课文

    (本单元要求课文要反复诵读,本课是又一篇诗化的散文,需要学生去朗读感知,明确全文主旨思乡)

    难点是: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

    三、说教法

    我自己选用的是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

    1、读书指导法: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在朗读前,老师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体情况去处理阅读效果,或轻,或重,或强,或弱并同时指导学生会去扫清阅读文字障碍。

    (本文的朗读为学习的重点,只有保障了顺畅的阅读,才使学生能更轻松、更深入地掌握课文。)

    2、美点寻踪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把握全文概要后,对学生选择的优美语句进行赏析,老师再点拨、指导。

    (这样不但在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教学的实际意义更大。)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合作学习法:我将此环节安排在赏析探究中。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意见进行交流、比较,并提高学习积极性。从我翠屏外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他们的思维灵活,独具个性,并有共同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选用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手段

    1、运用配音朗读

    由于本文内容蕴涵着思乡之情,采用思乡类的音乐配朗读,更能读出这种愁绪,让学生更能进入角色,辅助教学。

    2、异乡风情的图片

    运用图片,可让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使教学更具实际性,扩大知识面,并增加说服力。

    六、说教学评价

    主要用语言和软件对学生进行评价。

    1、从语言上评价:采取这种评价相对及时,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优点作出肯定,如:我们班又多了一位文学家!你的回答有创意!大家鼓掌欢迎,希望你再接再厉!对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加以提点和修正,使其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

    2、软件上评价:我将《小组擂台积分榜》的评价软件放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小组答辩评比,这样不仅使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并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七、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举同学们身边关于民俗的例子,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让学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

    (1)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题答案,显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本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朗读效果,并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2)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这道题其实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再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中找出除了写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将这2题放在一前一后这样设计,可让学生有浅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我的具体做法是:(a)本题我采用小组合作,各小组内的同学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探讨。

    (b)请各组同学派代表将他们认为最好的语句赏析读出来分析,与全班同学共享。老师就语气、语速、轻重等对学生进行调整,并对学生的分析做及时的评价。

    (c)讲解时,可以顺势分析作者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以及八宝酒的诱人,思乡愁绪等要点在研析时得以体现。

    (我把本题设为本文的重难点。此题的设计实质上是精读和研讨课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语句,将学习主动性放在学生的身上,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本题的普及性较大,所以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备。)

    (四)课堂反馈训练

    以填空的方式对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进行检测和巩固。

    这个题由当堂课的学生反映来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看他是否答对。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本课前段的环节中都没有涉及到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查,所以将本环节设计在课堂反馈训练中)

    (五)拓展

    回忆乡愁诗篇,如床前明月光、独在异乡为异客等,同学们试着背诵,并做简单比较。

    (可以巩固以往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养成比较鉴赏的习惯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对本课内容作概要回顾,并再次点出主旨,并点出通过这课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还有普通百姓内心中散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

    优课课件【篇9】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

    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 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

    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优课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优课课件【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鱼游到了纸上》,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7课精讲课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文中记叙的是作者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围观的人都说他画的鱼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随着作者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目标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以自学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等词的意思。

    2、让学生从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3、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难点为: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及两者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教法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设疑导入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见解,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预设如下五个环节: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从俗语引入:俗话说得好:“鱼离不开水。”可今天呀,这活泼可爱的鱼却游离了水,游到了纸上。(揭题,板书)对此,你一定会有所看法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谈自己心中的疑惑或心中的感受,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创设自主读书的情景,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告诉老师,你准备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并指导读书的方法,明白读书的要求,鼓励学生潜心读课文。

    2、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

    ①导读正确。指导学生读准“花港、清澈、鱼缸、厂徽”等正确的读音。

    ②导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工笔描写、速写”的意思。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渗透在读书的过程中。

    3、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让学生感知聋哑青年的形象,以及周围的人是怎样评价他的画的。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读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针对三次对青年所作的画的评价,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点击课件出示空白表格)然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并划出这三次评价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最后,我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学手段完成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整理如下(点击课件——填满的表格),这样“鱼游到纸上”出现的次数和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次”是女孩惊奇地赞叹。(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女孩惊奇的赞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青年人“鱼画得逼真。”

    “第二次”是作者的描写。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的方法找出描写青年人“画鱼画得专注、逼真”的句子。(点击课件)在这里我让学生当文中围观的人、老师当记者,用采访的方式进行口语交际。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采访学生:1、看到栩栩如生的金鱼画,你有什么话想对青年说呢?2、联系上下句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工笔描写?什么又是速写?通过这个“记者向围观人采访”的情景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对美的追求,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也为解决课文重难点作好铺垫。

    “第三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对于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重点理解词语。(点击课件)然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同时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好情感积淀。

    (四)巧作对比,情感升华

    让学生把课前画好的金鱼画拿出来,然后我说“今天,我把那位青年的金鱼画也请到课堂上来了”(点击课件出示金鱼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感悟到青年的画得如此的逼真和他本人的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这个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让学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板书:心里——纸上)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以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用“鱼游到了心里”为题?使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五)拓展延伸,展示风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指导,观鱼时的神态描写,画鱼时的动作描写,及作者对青年的外貌描写。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挖掘材料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文中的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动作等来描写,并把它写下来,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的的有机统一:

    27、鱼游到了纸上

    水里——心里——纸上

    观鱼——爱鱼——画鱼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优课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本篇文章已经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的相关信息,请查收。同时,建议您收藏此页以便今后阅读。教师们需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个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因为教案是推进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具。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1

    (1)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

    (2)啦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

    2.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

    (2)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乐于研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2)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复习引入。

    (1)观察温度表,认识温度表的各个组成部分。

    (2)学会温度的读写。

    (3)用温度表的模型练习温度的读写。

    (4)重点指导零下温度的读写。

    2.测量教室里的空气温度。

    (1)学生测量、记录教室内的温度。

    (2)比较教室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3)学生讨论各组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4)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结果,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3.测量不同地方的温度。

    (1)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测量的数值,在此基础上讨论本小组测量的方法。

    (2)确定测量的地点,并对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作出预测。

    (3)学生分成小组测量各个不同地方的.温度,并记在P83的活动记录纸上。

    (4)汇报数据,讨论测量结果和预测的结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讨论测量温度的规定和百叶箱的由来。

    (1)观察P41的“一天气温变化的记录图表”。

    (3)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三)课后研究:

    指导学生继续收集天气数据,并且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2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观察水》。本课属于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内容的重要起始课。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思维的习惯。本课结构表现为常用的引导认识思路,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在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但脑海中对水的认识是零星的:人要喝水,动物、植物也是离不开水的。但还不能很好的用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如:看、闻、尝、摸等来观察水、描述水。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建立从浅显地看到细致地观察的转变框架,使学生通过本课的教学,对科学观察事物有一个质的飞跃。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

    2、通过探究发现自己日常观察的简单化,感受到观察要细致。知道认识物体可用多种感官,如:看、闻、尝、摸等方法。

    3、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懂得比较是认识物质属性的方法之一。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

    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我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精心设计有关观察水的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亲身经历和讨论交流来学习科学,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他们对科学的能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4、大小桶各8只,1米左右细水管、粗管各4根、大塑料杯四只;

    七、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大部分。

    在上课之前,给每小组都准备了一小根树枝,给学生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等学生表述完教师发问: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手感、重量、叶片的厚度、树枝的气味等等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到观察、描述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事物特点,小学生好动好学的热情立即被调动到课堂学习中,然后,自然过渡到说说对水了解多少,你对水的记忆是怎样的?水是平时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此时让学生来描述水,学生还是感到有挑战性,促使学生根据观察树枝已有的经验来描述水,有一定的经验,很轻松地把学生带入“我们该怎样观察水”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去。

    为学生提供四杯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怎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出哪杯是冷开水。小组交流怎样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找出冷开水。通常学生会用到的方法是看、闻、尝等,学生年龄小,缺乏探究能力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者、合作者的作用,在此要交给学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观察液体的常用的方法,如何做到要一看二闻三尝。正确的闻法是:打开瓶盖,用手在杯口上方轻轻扇几下,再用鼻子靠近杯子闻一闻。正确的尝法是用筷子沾一点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然后立刻把它吐掉,还要注意讲究卫生,吐到卫生纸上。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老师“扶”的工作做到位了就放手让学生去观察。通过学生的观察大家自己寻找区分水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和牛奶、白醋、糖水的比较观察,学生会发现,水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的液体。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教材,虽然他们对科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知道科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不善于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的观察是细致的,体验是丰富的!这一环节的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学生意识到: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善于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物体的一些特征和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如何让学生从他原有的概念发展到我们期望达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来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教学认识水的流动性的环节,要实现学生原始认识中的水可以任意倒掉,水的形状可以改变再到水是可以随意流动的这一概念的变化,最重要的形成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的历程,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果冻盒,让学生把水倒进盒子里,仔细观察,提醒学生:在倒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倒入不同形状的盒子里后,又有什么发现?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用“你看到的不变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来启发学生的观察注意点的转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教师在这里注重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去观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就发现水的形状能随意改变,正是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才能流动,这正是水的流动性的特征。

    运水比赛小组合作,选用适当的用具,除了用倒水的办法,设法将一只桶里的水运到一米外的空桶里。如果两只桶的距离再远些呢,你们会怎么办?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谈收获,特别是谈谈自己最意外的收获是什么,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整理,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4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探究性实验,搞清其中的道理。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篇6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它们不仅涉及到教学步骤,而且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个老师都应该认真规划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为它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写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点,但是什么样的教案和课件算是优秀呢?本文就为您精选了一篇有收获的文章,敬请阅读并收藏本文!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蔬菜的食用部位,并尝试进行分类。

    2、乐意向同伴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活动准备:

    了解、认识常见的蔬菜;蔬菜实物若干;《什么部位可以吃》操作材料包。

    1、导入:每天无论是家里还是幼儿园,我们都要吃许多的蔬菜。

    3、重点提问:你喜欢吃蔬菜吗?喜欢吃什么蔬菜,为什么?(幼儿个别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吃蔬菜,喜欢它里面的营养。蔬菜的营养很丰富,有很多的维生素、矿物质,所以我们应该样样蔬菜都爱吃。

    1、看PPT,师:老师这里有很多蔬菜,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认识的蔬菜多,谁的本领大?

    2、刚才我们介绍了各种蔬菜,那你们知道我们吃蔬菜的什么部位吗?(请2—3个幼儿介绍)

    有只小熊也爱吃蔬菜,我们一起看看它吃对了吗?听故事《熊妈妈收菜》。

    重点提问:小熊跟着妈妈去菜园收蔬菜,它们收了哪些蔬菜?(萝卜、白菜、西红柿)。你听了故事知道萝卜、白菜、西红柿应该吃什么部位呢?(萝卜吃根茎、白菜吃叶茎、西红柿吃果实)

    小结:原来,有的蔬菜要吃它的根茎,有的吃它的叶茎,还有的吃果实。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4个盆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依次介绍根茎、叶茎、花、果实4个盆子)你们动动脑筋,看清你们的盆子上的字,想想应该挑选什么蔬菜。

    2、重点提问:你们是怎么吃的?(生吃、榨汁、炒菜、煮汤、做蔬菜色拉)

    小结:蔬菜的营养真好,是维持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食物。一个人可以长期不吃荤菜,但是不能不吃蔬菜,因为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我们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蔬菜做朋友,天天吃蔬菜,把阿姨准备的蔬菜吃光光,做个健康的乖宝宝。

    反思:

    1、丰富幼儿对蔬菜的经验,在幼儿操作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蔬菜的部位,及它们能吃什么部位,让幼儿了解之后再进行操作。

    2、加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在平时活动中,多创设幼儿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商量,合作。

    3、在蔬菜营养的方面,知识还不够全面,应了解更多的蔬菜的不同营养,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从而更好的激发幼儿喜欢吃蔬菜,多吃蔬菜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

    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

    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

    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

    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

    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2、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3、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

    教学准备:

    关于人类起源的相关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爸爸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你的爷爷奶奶呢?……”学生说一说,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猜想。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将他们存入“问题银行”。

    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活动。

    (1)学生分小组整理和评议所提出的问题,并从中选择一两个既感兴趣又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指导:选择好主题后,要大胆的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集体交流。

    1、学生代表说一说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师生评议.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4)

    1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方案范文.库.整.理^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本人担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的来说,这个班的学生都很喜欢上科学课,上课发言积极,特别喜欢实验操作、制作比赛和室外实践活动。在准备材料、完成作业方面很认真,而且学生思维敏捷,课堂纪律虽欠佳但常有惊人之语。

    三、教材分析及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以“人与自然,学习总结”为主题,编排了“生物的进化”、“水环境污染与保护”、“宇宙探索”、“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科学的历程”5个单元,一共有17课、39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1个单元、4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还设有2个独具特色的总结性单元、5课书。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1)“生物的进化”—— 此单元包括“生命的历程”、“物竞天择”、“人类的起源”、“动物的驯化”4课书。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围绕着人类发展的历史、环境的变化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以及驯化动物的历程展开研究,并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资料的查找让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生物进化论。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7课时。

    (2)“水环境污染与保护”——此单元包括“小河的哭诉”、“污染来自哪里”、“清洁剂的‘威力’”、“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4课书。此单元围绕“水环境污染与保护”这一主题,分别从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源头、污染的危害、怎样防止污染等角度并通过考察、调查、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水污染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7课时。

    (3)“宇宙探索”——此单元包括“太阳和太阳系”、 “浩瀚宇宙”、“灿烂星空”、“宇宙畅想曲”4课书。此单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由近及远地了解关于太阳、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6~8课时。

    2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4)“我们学习了科学探究”—— 此单元包括“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确定我们的研究主题”、“启动我们的探究之龙”、“分享我们的探究果实”4课书。此单元是全册教材、全套教材的总结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四年来所经历的探究历程,梳理、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再次经历一次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然后以研究报告和科学探究成果展示会的形式作为小学四年来科学探究学习的一次汇报。此单元教学大约需要4~5课时。

    (5)“科学的历程”——此单元只有“科学的历程” 1课书。此课是以科技史为专题的全套教材的总结课,旨在让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初步有所了解,并对这一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所感悟,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并且在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升华。此单元(课)教学大约需要1~2课时。

    教学重点:生物的进化与水环境污染与保护 教学难点:宇宙探索 六、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本学期教学成绩力争达到:优秀率80%,及格率100%,消灭学困率。 七、具体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第二周 人类的起源 第三周 动物的训话第四周 小河的“哭诉”第五周 污染来自哪里 第六周 清洁剂的“威力” 第七周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河 第八周 太阳和太阳系 第九周 浩瀚的宇宙 第十周 灿烂星空

    4 湘江九年制六下科学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第十一周宇宙畅想曲 第十二周我们的科学学习历程第十三周确定我们研究的主题第十四周启动我的探究之龙 第十五周分享我的研究果实 第十六周科学的历程 第十七周期末考查

    - -事在人为?人在事为!励已训生,事半功倍!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5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5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

    《线条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也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且能够运用粗细不同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并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术学科的线:直线与曲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画笔、颜料、纸张。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几位线宝宝,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下面让我们先来做个冰与水的游戏)

    a、游戏说明: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潭清澈的湖水,老师的音乐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了,身体要随着冻结,然后音乐响起,冰裂开了,春天来了,冰又融化成水。(学生游戏)现听音乐,在大脑里用线条记录你身体的动作,琴声停止后请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运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如:老师的琴声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产生的波浪线、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产生的直线和冰裂开产生的折线

    b、问,这三种线当中,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古代建筑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师总结: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 板书:平直的线条——静止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

    师总结(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体会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板书:弯曲的线条——流动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我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

    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思维拓展:生活中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比如现代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曲线设计,给人以流动、延伸的感觉,例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流线型跑车、甚至我们家里用的窗帘、床单和衣服上的图案也都用到了奇妙的“线宝宝”,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发现美,艺术尽在我们身边!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板书设计:

    2.线条的动与静

    平直的线条——静止

    弯曲的线条——流动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2】

    2019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教材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内容体系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研究的问题,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进行有系统的科学观察训练。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好奇、爱问、爱想象。

    2.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尝试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3、学习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说话的权利;能运用各种方法记录与表达自己的事实。

    (三)、科学知识

    1.了解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围绕“溶解”的主题,运用对比思想研究观察物质之间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进行溶解的观察实验,进一步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认识。

    3.认识天气的最基本要素,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开展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

    4.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不同磁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5.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区别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分乐音和噪音

    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习惯着手,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记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容18、31

    -----

    9、4

    始业教育

    分组29、7-----9、11

    我们关心天气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39、14-----9、18

    风向和风速

    降水量的测量

    云的观测49、21-----9、25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59、28-----10、2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610、5-----10、9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710、12-----10、16

    溶解的快与慢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810、19-----10、23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910、26-----10、3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10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1111、9-----11、13

    声音的传播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11、16-----11、20

    保护我们的听力

    身体的结构1311、23-----11、27

    骨骼、关节和肌肉

    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1411、30-----12、4

    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1512、7-----12、11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相互协作的人体器管1612、14-----12、18

    期末复习1712、21-----12、25 期末考试1812、28-----1、1

    备课(下个学期)

    191、4-----1、8

    备课(下个学期)

    201、11-----1、15

    备课(下个学期)

    211、18-----1、22

    备课(下个学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3】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板书设计: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4】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教学过程: 预习:(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 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

    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

    (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教学过程: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教学过程: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负 责: 小组成员: 要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可能会碰到的困难:(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

    (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

    合 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5】

    教学内容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学会小组调查、访问的方法,及总结调查数据的分析。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和水一样,也是生命之源,要防治空气污染;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课前分析及准备

    盆栽植物两盆,塑料袋,空气污染的图片,让学生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不少性质,你能总结的说一说

    2、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今天的口号是什么?

    3、其实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板书生命之源板书空气加深世界环境日的保护意识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和生命的关系(1)为什么说空气也是生命之源呢?

    (2)观察P12三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空气是生命的关键意识到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2、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怎样的空气中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介绍你找到的资料?

    (2)人类一直不断的在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空气的污染我们看不到,怎么知道空气受污染了呢?

    (3)讨论研究P13的车辆尾气实验,定实验计划(4)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利用小组搜集的资料对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安全最重要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

    3、我们能做什么

    (1)空气被污染了,而且还在不断污染着。我们能做什么呢?

    (2)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计划

    (3)有价值的提议,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议让学生从小学生的角度讨论我们能做的,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呼吁大家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

    4、调查反馈

    (1)通过车辆尾气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空气污染还会造成哪些危害?从实验中了解车辆尾气的毒害性会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污染;

    2、出一份保护、防治空气污染的小报延伸到课外,学生合作的完成了解保护洁净的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把学生从生活中轻松带进了课堂。观看图片、音像资料,又把学生从课堂中引向了生活。学生的课堂学习也生活化了。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现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1号盆(空气)

    2号盆(尾气)

    我在本课教学中利用图片、视频资料努力使学生发现,回忆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这些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三、总结

    四、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7】

    2011.9.5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的: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过程:

    1、引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种子发芽呢?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往的经验,自由的发表,也可以是学生的猜测 讨论:是不是这些因素都影响种子发芽呢?

    3、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都影响着种子发芽呢,或许有的不能呢 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该怎样设计呢?(引导,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4、种子发芽实验:

    以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怎样做实验:教师拿出

    最近事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的操作。

    作业:强调以后的观察和控制,最后,给每个学生发种子,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2011.9.7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2011.9.14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011.9.19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2011.9.21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011.9.26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011.10.10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2011.10.12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1.10.19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

    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2011.10.24

    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

    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2011.10.26

    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2011.10.31

    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2011.11.2

    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2011.10.31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1、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2011.11.3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

    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

    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板书设计: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

    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

    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8】

    测风向仪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会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风向标、自制小风旗、电风扇等。

    学生:提前剪好的三角形和鱼尾形、剪刀、带橡皮的铅笔、大头针、吸管、正方形硬纸板、橡皮泥、胶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准备“风”的音频,让学生听听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2.知道风的样子吗?你是怎样观察到有风的?(预设:红旗飘起来,头发飘起来,红领巾飘起来,树叶有声音、树枝摇摆等)

    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时常感觉到风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的世界,就来研究一下风向和风速。(出示课题:风向和风速)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和老师先来看一份天气预报。(找学生读一读)谁找到了关于风的关键字呢?(学生找到后单独出示西北风4-5级)

    现在请大家先来思考一下,这一行关键字主要报告了风的哪些要素呢?

    同学们思考的很对,是风的风向和风速。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风向。

    1.认识风向

    这是一张风向图(出示风向图),风向分为八个方位。分别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西北,东北,东南,西南。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来的风,西风是由西向东吹来的风,东南风是由东南向西北吹来的风(老师介绍)。你还知道有哪些风向?(1)你能在纸上画一画吗?(学生在正方形硬纸板上照着画风向图)。

    (2)先在教室定好方向(黑板方向是北,对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等,但是要提示学生这是假定的方向,在室外,是要靠一些事物或是指南针来辨别真正的方向的),老师站在一个方向表示风的起点,找一个同学,让学生判断是什么方向的风。

    2.认识风向标

    除了利用小旗子、树等自然界的景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风向外,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装置。

    (1)出示风向标,这个装置叫风向标,是用来测定风向的工具。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简易的风向标呢?

    (2)小组合作学做风向标。要求:

    ①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②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③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注意: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最后要用橡皮泥把它固定在方位卡上。

    开始游戏:老师从北边和东北边的方向用电风扇吹风,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到风扇前面检测,保证自己的方位卡要面朝北边。

    首先把风向标的尾部朝着风扇,风向标做成功的同学,箭头部分会自动转过来,朝着风吹来的方向。从而明白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风向。(通过这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风向标的指示作用,从而加深对风向的理解。)

    (3)研究测量要点。

    我们现在手头上都有了方向标,那我们能在教室里测风向吗?为什么?

    我们在测风向时,该注意些什么?(到比较空旷的地方。要确定方向。)

    3.认识风速

    风向我们明白了,但是对于风速还不是特别的了解,有谁能说说你怎样知道风是大还是小?讲清理由。(可以是感觉,也可以是从其他事物中表现出来的。)

    (1)风向是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其实风速也可以测量。我们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测量。(出示小纸片,要求学生用嘴吹风,感受一下风的大小和纸片的变化,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教师出示自制小红旗演示:红旗不动,表示无风,用0表示;红旗微动,表示微风,用1表示;红旗抖动,就表示大风,用2表示。(出示“我们的风速等级”,加深印象。)

    (3)风速虽然能用无风、微风和大风表示,但同样是大风,又有很大的区别。为此,气象学家用风速仪来测风速(介绍风速仪,并演示如何使用),并且确定了13个风速等级。

    (4)阅读书本第10页的蒲福风力等级”表。

    (5)熟悉13个风力等级歌谣(齐读)。

    (6)出示若干风力等级图片,学生来判断是几级风。

    (7)出示台风和龙卷风的视频,了解他们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交流学习遇到这种情况时的自救措施。(8)风的益处。

    (三)随堂小练习。

    1.某人面向北方站着,风从他的背面吹来,则此风为 ______风。

    2.纸片往南飞,此时的风向为_____风。

    3.周一升旗时,五星红旗能展开飘扬,此时的风力为_____级。

    (四)说说今天的收获?

    六、设计特色

    1.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自己动手做风向标,提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也开阔了视野。在测试风向标的时候,学生能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制作方面的问题,进而改进风向标,在这个过程中,对风向标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2.教师搜集了台风和龙卷风的视频,加深了同学们对风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学到了自救的知识。同时激起了学生课下对风的资料的搜集和进一步的了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9】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拓展知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教学设计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卫星同步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就是静止卫星。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0】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于工具和机械这块内容的概念。由于这一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因此我在教学中把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研究“选用什么工具好”这部分内容上。学生在猜测、交流中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图钉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认为用小刀、一字螺丝刀、开瓶器、羊角榔头撬的、也有认为用剪刀、镊子拔的。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发现:用小刀和剪刀撬最方便、省力。因为用开瓶器、羊角榔头、一字螺丝刀撬时,图钉和木头之间缝隙很小,很难插进去,撬起来就不怎么方便了,用镊子拔很费力气。

    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比较统一,绝大部分认为用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拧出来比较方便,可有一组学生则认为用老虎钳也可以将螺丝钉拔出来。实验后他们组汇报用老虎钳是能够将螺丝钉拔出的,可其它多组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有一组特意将一枚螺丝钉拧进木头让这组同学试着拔一拔,结果并没有拔出来。大家一致认为老虎钳不能用来拔螺丝钉,但有名同学对大家的想法做了补充:当螺丝钉在木头中埋得较浅时有时也可以用老虎钳代替螺丝刀。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极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的,因此我对这位同学的观点持肯定态度。在分析为什么用老虎钳拔螺丝钉不方便时,同学们都说得很到位,主要是由于螺丝钉上一圈一圈的罗纹。

    有了前面的研究,学生在研究“用什么工具将钉子从木头中拔出来”这一活动时,意见更加一致,活动也更加顺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想法有时确实是出人意料的,就如拔图钉这个活动而言,我课前预设的方法也就两三种,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却有了这么多种方法。这其实对我们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将观点说清,不要觉得这些观点很幼稚就不予理睬,有时这些不起眼的观点也会引起课堂中的思维的大火花。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桌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哎,讲桌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桌,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2、还有其他方法吗 ?

    3、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4、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5、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课后反思:

    我将这课内容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教学。前半部分加之“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后半部分是实验研究及相应的拓展。

    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用力点。对略变形的双杠杆、支点在旁边的杠杆,学生也能自主分析和判断。其中,在判断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时,我认为学生的观点要比教参中的更完善。他们认为:在拧螺丝钉时不是杠杆,而用它来撬东西时就是杠杆。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我认为都需要学生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再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

    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研究杠杆的秘密”。这一课的实验设计我觉得并不难,但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却有点难度。

    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还有小部分同学提出来方法是:两边的钩码数相同,变化与支点的距离,如果用力点处下沉则是省力的,反之则是费力的,如果杠杆平衡则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他们认为:同样多的钩码数,说明两边用的力是一样的,而同样的力我可以把你撬起来,说明我用的力还可以比你小一些,所以可以判断是省力,反之道理相同。另外,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在离支点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两边的钩码数。这种方法大家不赞同,理由是两边离支点的距离相同,那么只有钩码数相同时才会平衡,也即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而当两边钩码数不相等时就无法判断是哪种杠杆了。

    在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只是让学生按照自己认同的方法研究。实验后学生各有收获,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实验速度比较快,而且也很容易就得出来科学结论,但更深一层的规律发现不了;而使用第一种方法的学生虽然实验速度慢些,但他们却发现了新的内容:

    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

    这一课的教学中,汇报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都比较多,按以往的将所有的数据都汇报出来,则是很费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在汇报时,要求每一个组分类进行,即先各组汇报杠杆省力的情况两组数据,并说明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根据大家的观点去判断自己组杠杆省力的几组实验数据是否符合,如果不符合提出来与大家讨论,重新判断杠杆的用力情况。其它两种情况也按照这个方法汇报。

    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建议书本封面的图修改成一边的钩码只挂一个孔的,以免误导学生。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

    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要再能用视频播放来分析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1-4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常见得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我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学完这课后,学生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实验一:用细绳(一定要细绳,不然摩擦力太大,实验会不成功)在轮上绑紧,要求达到“轮转绳动的效果”,小轮作轴直接挂钩码当重力(阻力),中轮绳子绑紧后绕上两圈然后挂钩码当用力的大小,就能带动轴(小轮)转了。(不绕两圈,垂直时直接挂钩码是不会带动轴转的),通过实验,能发现“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将实验一的装置扣上机械盒中最大的那个轮(两者有卡扣和槽),仍以小轮作轴挂钩码当阻力,大轮绑紧绳后绕个圈挂上钩码当用力大小进行实验。大轮省力的效果非常明显,2个钩码居然能提起6个钩码!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对“轮越大越省力”的道理刻骨铭心。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回忆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否()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我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我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角度来看,本课的挖深一层则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1-6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a)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课后反思: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1-7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一个大木桶搬到汽车上来,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坡度越小,用力越()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我们的发现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课后反思:

    斜面的作用一课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同行们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KT板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

    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

    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则采用现场演示讲解法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效果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找一辆没有挡板的自行车,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一是给学生准备了合适的材料,我给学生准备了三张纸,一张一倍宽(即一张A4纸的1/8,按纸的长来裁剪),一张两倍宽(即A4纸的1/4),一张四倍宽(即A4纸的1/2);这三张纸既可以做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又可以做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两倍宽的纸对折,正好只改变了纸的厚度,而长度和宽度都与一倍宽的纸一样;同理四倍宽的纸经两次对折即为四倍厚);这样做就很好地为学生强调了“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要求。第二个成功的地方是,让学生首先花了不到两分钟时间做实验了解了这个实验中“桥墩”的距离会大大影响纸梁抗弯曲的能力,这样也在学生随后的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

    (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1、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1、小黑板出示问题: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我让学生看了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我还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了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4、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5、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课后反思:

    拱形结构是一类很重要的结构,应用广泛。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研究拱形的承重特点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已有“拱形结构和拱形结构承受压力比横梁要强”这个概念,不过有点模糊,通过本堂课学习能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在学生对于拱形受力情况的分析上。要想让学生能顺利理解拱形的受力情况,并能描述出拱形能承重的秘密。我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构建。这些探究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动手,做一做实验,而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后引起思维上的火花。

    我设计了两张大小一样、材料一样的平纸和拱纸。让学生来猜一猜,哪张纸能承受的垫片数多?并简要说说理由。我发现学生争着举手,想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演示这两张纸的承重对比实验。学生的眼睛紧紧盯着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

    当课进入到最后如何让拱纸承受更多的垫片这一环节。学生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在实验过程中,纸拱形状上受到的变化。学生经过实验后,也确实把纸拱形状受到的变化描述得很清楚。于是,我接着追问,那拱纸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一时之间无法从实验现象转化到实验本质。于是,我设计了让学生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科学课中的描述包括语言描述、图画描述、实验描述等。

    在本堂课中设计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正是为了让学生能用多种方式来描述,并且,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的,使得这个环节更显得具有探究性。因为,学生想要正确用箭头来表示纸拱的受力情况,必须要经过自我思考一一小组交流一一小组整合一一绘成图表这些过程。

    怎么把课堂类型设计成探究性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而把课设计成探究类型的关键就是在课的不同环节中都考虑到探究性存在。那么,学生能体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了,并在探究活动中提升思维,发展科学素养。

    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课后反思:

    上这一课,感觉很累,累得原因是课的难点很难突破:从拱形中去找圆顶形和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课上下来,感觉是教师在作传授性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而变得笨了。印证了刚刚在办公室同事间讨论的一个话题:“老师是怎么样将孩子教笨的”。

    到现在我还是理解不通学生为什么很难将拱形与球形和圆顶形拉上关系,或者为什么总是将拱形和圆顶形和球形混为一谈。初步推测应该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定位上,到底这里的教学要给孩子定位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比较模糊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总是被学生拉着鼻子走。其实圆顶形也好都是有无数个拱形组合而成,而因为各个拱足又形成了底部的圆,使得拱足很难再产成对外的推力,所以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半个乒乓球承受重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引导不过来,可能旁观者比较清楚吧?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研究简单框架 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课后反思:

    本想这课难度不大,可是上下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正方体如何加斜杆的讨论研究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然后在四边形的研究中拉一个斜杆主要是将四边形变成三角形,稳定性自然好了。

    其实在正方体加斜杆的研究中,我们很多孩子也是框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将四个边框拉成三角形就可以了,其实在这里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思考,怎么样拉的三角形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是非常费时间的。正方体有八个角,拉住每个角,使他们既不能拉伸也不能紧缩,用斜杆起一个固定作用。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吗?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在这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考虑到一个理解的递进问题,但是这个递进会不会显得跳跃过大?总感觉学生有点蒙了。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前一课《框架》的材料,结合身边的饮料瓶。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竹筷不能采用单独直立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最高的塔能搭建到近4米。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创造,动手能力都比较强,但是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时间的把控上存在问题,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如何制作,对制作的思考不到位。感觉这课放两课时教学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

    课后反思:

    上这课之前,我在网络上寻找了50多种造型各异的桥梁图片,在研究拱桥的时候我分别出示了五种典型的桥梁图片:多拱形、单拱形、拱形在上、拱形在下、多层拱形,让学生研究这种桥梁在增强抗弯曲能力上的有效举措。在研究钢索桥的时候,我更是展示了多种造型美观的钢索桥,让学生在图片的观察和研究中,让学生理解这些桥梁是如何增强抗弯曲能力的。总的感觉,这课的图片展示给课堂带来不少的亮点,他能在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思考的基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虽然熟悉身边的桥梁、也在前面学过很多的抗弯曲知识,但要在此基础上思考、并融会贯通是有一定难度的。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说真的,我进行了大量的改变,我把本次造桥作为一次小型的科学小制作比赛了。为什么要这样?第一、因为我觉得要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努力提高孩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第二、丰富我们科技教研组的活动安排,让学生在动手中能提高其综合的能力;第三、减轻六年级孩子过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利用这样的机会好好“乐”一把。本次活动中,我对教材中只能使用报纸做了一些调整,我鼓励孩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让他们大胆创新,只要符合两个条件:美观、实用。这次活动自我感觉还是很成功的。这课的教学我认为还要关注制作后的反思讨论,这点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其实我也淡化了很多,回头想想,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第1课 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准备】 1.学生备:一号电池

    2.教师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1】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材简要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如《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在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如《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时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主要教学目标

    (一)主要教学目标

    1.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水对其他物质的作用,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关心科学、认识科学、主动探究科学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你。

    3.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借助学生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近自然、亲历探究的过程。

    4.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缩空气的弹力、反冲力、大气压力、水力等;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和水的力的利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了解保暖和散热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知道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利用太阳能的特点;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设想,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胆量与能力;增强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水能溶解物质。能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2.常用的传热和隔热的方法。

    3.制作小火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5.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6.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食物提出问题。

    7.能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促进主要教学措施:

    1.坚持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材料。

    2.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坚持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4.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活动。

    第一单元

    1、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

    3.学习用简单的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4.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以及整理资料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全班一天食物情况统计表格。预习:

    (1)将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制成统一大小的卡片。(教师课前适当指导记录和制作卡片的方法)

    (2)根据问题搜集资料(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导学:

    一、认识食物、了解食物

    (1)拿出你制作的食物卡片,在小组内交流你

    昨天吃的食物情况,然后老师找几个同学向全班汇报昨天所吃的食物情况,并说说你对食物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并随机板书课题。

    (2)给你所吃的食物进行分类,看谁分的方法多?(用学生自制的卡片分类、摆在桌子上)

    (3)汇报你的分类情况,并说说你的根据是什么?(对学生的分类结果,只要合理应给与肯定)

    (4)师:大家一天中吃了这么多种食物,吸收了很多人体所需的营养,你知道人体主要需要哪些营养物质吗?这些营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几种主要含有这种营养的食物吗?

    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相互交流。(5)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板书。

    (6)请你按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为标准给你吃的食物重新分类,并想一想哪些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哪些食物支持我们活动又不能吃得太多?哪些食物让我们保持健康?

    (7)汇报你分类的结果,并说说这些食物对我们人体的作用。(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将卡片贴在黑板上,重复的食物卡片只贴一个)(8)你能找到一种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的食物吗?(9)讨论并汇报: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好吗?为什么?

    二、统计、评价全班一天所吃的食物情况

    (1)教师按照黑板上食物的分类情况统计全班所吃的每种食物的人数。(老师将人数标在食物卡片下面)

    (2)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数据整理后填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3)分组讨论:从统计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将你的发现写在《科学活动手册》上。

    (4)汇报你的发现。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四、延伸:老师给大家提出一个课下思考的问题:同样一日三餐,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为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吗?

    2、我们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2、检测食物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准备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预习:

    学生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导学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三、事实与证据

    1、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到“食物超市”(材料区)选择想要研究的食物。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巡视边发放“小科学家记录卡”,并做实验提示打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实验小提示

    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淀粉有遇到碘变蓝色的性质

    蛋白质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气味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比如: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等)

    四、表达与交流

    1、教师示意实验的时间到,学生们把实验物品摆放整齐。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及时纠正或补充实验结论)

    3、各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实验做的很认真,也很成功。通过看、闻、尝等很多方法发现:在纸上挤压花生米和肥肉时,会留下油渍,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脂肪;在馒头和饼干上滴上2-3滴碘酒后,它们变成了蓝色,说明里面含有大量的淀粉;蛋清和瘦肉在燃烧时会发出烧焦头发的味道,说明它们里面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除了这几种营养素外,食物中还含有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关于这几种营养素的检验我们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总结评论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不错,希望你们今后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讲究营养卫生,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资本。

    最后,让我们唱着一首动听的《健康歌》结束今天的课题吧!

    3、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健康。

    2、通过调查活动,搜集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在收集活动中的相互交流,培养团体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4、通过对饮食与健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日常饮食注意科学、合理地搭配。

    2、学会科学搭配自己的饮食。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整理饮食与健康方面资料制作小报或资料卡。

    2、向父母、老师或身边的厨师、保健医生了解各种菜谱中的营养搭配技巧,设计一个一日三餐的食谱。

    预习:

    了解自己家中平时常吃哪些食物,并搜集一些营养与健康的文字资料。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碰到一件令人难过的事,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上到半节课,不知何故突然奇怪的晕倒了,你们猜猜他为什么会突然晕倒呢?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认为他突然晕倒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缺乏锻炼,二是营养不良,教师趁机提出饮食与健康的话题,并板书课题:

    3、饮食与健康

    二、提出活动主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呢?或者你最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教师要边出示活动主题分类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

    我们的问题,形成活动主题。如:(1)、哪些食物在一起搭配好?(2)、怎样设计菜谱?

    (3)、饮食对健康有怎样的影响?(4)、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5)、儿童不吃早餐的危害?等

    三、自选主题,组成活动小组

    师:活动主题出来了,下面请你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题目进行研究吧!在教师的组织下形成不同主题的研究小组,接着每个小组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要求是符合自己研究的主题。

    四、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1)教师下发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开始制订方案 小组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你们想知道什么?)

    活动方式(你们想如何去做?)

    小组分工:(根据个人特长,安排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

    责:

    小组成员:

    求:

    时间安排(完成课题时间):

    活动预期成果(你们想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取得的成果)

    可能会碰到的困难:

    (2)小组写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组方案汇报交流

    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小组代表上来交流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其余的小组要边听边对交流的小组作出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六、活动小结

    教师作总结,挑选出较好的方案作为示范,让学生下课后继续修改完善,并强调学生准备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

    4、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烧杯、玻璃棒、食盐、红糖、白糖、高锰酸钾、小药匙。

    2、相关资料。预习:

    准备粉笔末、小苏打、面粉、食用油、沙子、黏土、木屑等。导学:

    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

    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

    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不见了)。

    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

    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

    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

    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

    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

    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

    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

    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

    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5、怎样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

    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

    2、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

    (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肥皂、表、食盐、汤匙、水槽等。预习:

    准备味精、肥皂块、筷子、小锤子等。

    导学: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

    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

    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师随机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

    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

    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

    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6、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

    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

    (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

    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

    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

    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

    2、学生说说。

    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

    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

    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

    6、各组比赛。

    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

    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四、体验与记录肥皂溶解的时间。

    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

    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肥皂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

    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

    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6、分发肥皂片,实验。

    7、交流结果。

    五、生活中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在哪里了?

    生讨论后答(如:

    1、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往水里倒洗衣服后,总是用手搅一搅;如果洗衣服结块了,一般倒入温水中,还把它弄碎。

    2、冲咖啡的时候要用热水冲,并且一边冲还要一边等等。)

    师:看来生活处处皆科学。

    六、课后拓展

    师:近年来,海水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海水被污染的原因,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带来的危害,并想出防治措施。

    6、做一杯饮料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教学准备:

    橘子粉白糖奶粉水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

    预习:

    准备吸管、饮料。导学:

    一、生活切入提出问题

    师:

    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

    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

    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

    6、做一杯饮料

    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水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水蜜桃粉

    苹果粉

    师:老师准备的这些可以当配料。同时还给同学们准备了制作饮料的辅助工具:干净的玻璃棒,小勺,干净的小瓶盖。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讨论,结合老师提供的配料,设计你们组的饮料配方方案,并填写在“饮料配方设计单”(课件出示)上。

    学生设计饮料配方。学生交流。

    生答:

    1、如:我们准备做橙子味的。饮料配方是:橙子、糖、水。另外,我还喜欢奶味,所以想加点奶粉。

    2、如:我们组想做一杯甜牛奶的饮料,需要奶粉、白糖。

    三、实施探究

    师:同学们设计的配方很好,我感觉做出来的饮料口感肯定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配方加以改进后,进行制作,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好记录。(课件出示“制作饮料报告单),请大家看看这张报告单,今天我们使用配料的单位不是克或千克,而是瓶盖。做的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先把配料装在瓶盖中,并把使用几瓶盖的原料及时记录下来。

    饮料制作报告单

    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苹果粉

    水蜜桃粉 第一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二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三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第四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新课|标第 |一|网

    合计()瓶盖()瓶盖()瓶盖()瓶盖()瓶盖 我们发现:

    经过()次调制的饮料才好喝。

    (2)制作好了,自己先尝一尝。如果感觉不理想,可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制,一直到满意为止,但要把每一次变化的情况纪录下来,最后还要把合计这一栏填好。

    (3)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首先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可以向同学、老师求援。

    学生制作饮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情况。

    四、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做的饮料五颜六色、很是吸引人,不知口味怎样呢?组内互相品尝一下吧!品尝之后,推选出一杯大家都满意的饮料。

    (学生互相品尝)

    然后学生介绍自己组的饮料的特色,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将每个组所用的配料的量和所用的次数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的记录,先看这边的数字,是每个小组调制饮料的次数,说明了什么?

    (每一杯饮料都不是一次就调制成功的。)

    师:一杯好喝的饮料需要进行反反复复的实验,才能成功。像这几杯大家感到味道比较好的饮料,就是因为使用了好的配方。好的配方,有好多就是经过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几千次的实验才得来的。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五、拓展创新:

    师:关于制作饮料,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多种配料一起放和分别放哪种形式的好喝?分别放时先放什么?各种配料之间的营养有什么影响?怎样做出的饮料对人体最有益?等等,请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饮料,给你的家人、同学、老师品尝。

    7、水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3、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教学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预习:

    1、从小河中取水一瓶。

    2、查阅资料:生活中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导学: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

    8、植物的身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

    预习:

    课前搜集课本中相关植物的文字资料和自己常见植物的资料。导学: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

    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

    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

    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1.研究植物的组成

    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汇报答案。

    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三、总结评论

    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预习:

    常见的带根的植物。导学: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

    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

    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

    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

    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

    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

    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新-课-标-第-一-网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

    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植物的叶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2、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准备:、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预习:

    课前感受森林和空地上空气的不同。导学:

    一、导入课体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

    (一)二、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

    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 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 ③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

    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

    (5)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

    (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讲解。

    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

    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

    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③可以使空气湿润。

    三、应用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四、拓展研究

    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 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3、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植物的叶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在正确的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准备:、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浓度为 70% 一 75 %)、绿叶、火柴等。

    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养料,以及了解光合作用。导学:

    一、教学引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

    11、植物的叶

    (二)二、学习新课 1、了解赫尔蒙实验

    ①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②讨论、汇报:

    ③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

    ④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 ⑤汇报。

    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2、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②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

    ③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 ④汇报。

    ⑤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2)了解叶的光合作用。

    ①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 ②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③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

    (1)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①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 ②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 ③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

    (2)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食物),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

    三、应用实践、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2、提问:

    ①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 ⑧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 ②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

    四、拓展研究

    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12、植物的茎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预习:

    准备放大镜和小刀 导学:

    一、提出问题,引入探

    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

    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第四单元:空气和水的力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教学重难点:

    1、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热空气的应用。

    3、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大塑料袋、蜡烛、火柴、无底铁桶、碎纸屑、剪刀、卡纸、录象 预习: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讲述: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提问: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提问: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谈话: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1,仔细观察现象.2,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用火安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交流: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教师随机提问;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膨胀.)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师总结并板书: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三、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四、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谈话: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你可以参考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五、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14、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空气被压缩后有弹性和反冲力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重难点:

    1、理解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反冲的原理。

    2、压缩空气的应用 教学准备:

    篮球:6个(其中一个气不足);气球:若干个;光盘:4个;胶带:4个;小刀:4把;注射器:5个

    预习:

    各种不同的充气玩具、水槽/不同形状的气球、线绳、夹子、吸管。导学: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玩具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玩玩具,我们不仅要比一比谁玩得有水平,还要比一比谁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玩具,如果你们认识就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好吗?

    师点击屏幕依次出现玩具图片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需要充气。)

    师:这些玩具都需要充气,我们把它叫做充气玩具,充气玩具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里面还隐藏着许多科学道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皮球

    师:拍一拍我们带来的球,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组拍球

    汇报感受:(用力越大球弹得越高。)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 师宣读比赛规则,课件显示:

    (1)、两名选手单手拍球,规定次数下球弹得高者获胜。(2)、四人分组比赛,其余同学大声加油。

    比赛结束后

    师:请获胜的同学说一下此时的感受。(获胜同学,输的同学分别说说感受。)

    师:大家能帮输的同学找找原因吗?它们到底输在哪里?

    (得出:他们用的球气不足,弹性差)。师:怎样使球的弹性变好呢?(给他充气。)师生共同给球充气。

    输的同学再次拍球,球的弹性很好。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明球会弹起来是谁起主要作用?是球的外壳还是里面的空气?(里面的空气。)

    师:我们身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我们叫做压缩空气。师板书:压缩空气 演示压缩空气实验 生自己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压缩空气有什么性质?(有弹性)。

    2、探究反冲性质 玩气球。

    师:刚才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小小的一个问题却发现了充气玩具的一个大秘密,真是了不起。下面这幅图上,同学们在干什么?(出示书中玩气球的图画。),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玩气球。学生选取材料,自由的玩气球。提示玩得过程中注意解决以下问题:(1)、气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2)、气球运动的方向与气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汇报展示

    学生说自己的玩法。

    结合自己的玩法解释以上问题。

    (气球的运动与气球里喷出的气有关系,因为气球运动时有气丛气球口喷出。气球运动的方向与喷气的方向相反。)

    师:向刚才那样,当气球里的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气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反冲。(板书:反冲)

    3、总结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认为充气玩具里有什么科学?(压缩空气有弹性。反冲。)

    三、生活中的应用

    师: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是充气的,除了我们玩的篮球,气球,你还见到过哪些?

    课件出示充气物品。学生说说为什么充气。

    四、拓展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制作玩具小气枪。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15、小火箭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地小火箭科技作品,并能对自己制作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反冲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制作带有创造性的小火箭科技作品。教学准备:

    可乐瓶

    双面胶

    硬纸、白乳胶、气筒、制作小火箭的温馨小提示。预习:

    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火箭的知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有关火箭的资料。

    生汇报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火箭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生:(根据反冲原理做成的。)

    二、制作小火箭

    1、师:你们想不想自制一个小火箭?(想)师把制作小火箭的材料展示出来,分发给小组。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火箭,并把你们认为最好的一个制作方案选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觉得制作小火箭时,应注意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注意安全,注意小组合作„„)

    2、制作火箭的种类 水火箭

    气火箭

    火火箭

    3、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出示温馨小提示: 水火箭——在瓶中装入约四分之一的水,然后向瓶中充气,当气压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将瓶塞子鼓开,水在气体压力下喷出,从而推动小火箭升空。气火箭——在常态下将火箭扣在大可乐瓶上,使接口处保持密封良好,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可乐瓶,瓶中的气体瞬间从瓶口喷出,从而给小火箭以动力。

    火火箭——利用燃烧不强烈的火药(如火柴头)塞入制作的箭体,做好引线,点然后,靠火药燃烧的喷发力使火箭升空。

    三、发射小火箭

    1、小火箭发射比赛,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2、发射时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让学生看一看制作时有没有密封好接口,防止漏气;火箭各个部分的大小、轻重、长短、粗细、形状有没有搭配好等。

    教师小结:影响火箭发射远近的因素有哪些。

    四、评价小火箭 学生评价自己的火箭。

    五、课堂总结

    1、观看火箭发射后,学生谈感受。

    2、教师进行科学教育。

    六、课外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小火箭,使它更实用,飞得更高。对火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火箭的有关资料。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教学准备:

    玻璃杯、硬纸板、吸盘、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吸管、注射器等。预习:

    调查大气压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导学:

    一、魔术表演,提出问题

    师: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鸡蛋大,瓶口小,鸡蛋没有掉下去。)

    师:哪位同学把鸡蛋按一下,看能按下去吗?(生按,不能按下去。)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很大的力也没把鸡蛋按下去,现在老师通过魔术表演瓶“吞”鸡蛋(指板书),让广口瓶把鸡蛋给吞下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操作:把燃烧的纸条放进瓶里,鸡蛋就掉下去了。师:那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一定想知道广口瓶为什么能把鸡蛋吞下去?)

    师: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当老师把燃烧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广口瓶就把鸡蛋给吞下去了,这里面到底蕴涵着什么秘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瓶“吞”鸡蛋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二、猜测瓶“吞”鸡蛋的秘密

    师: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师: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生讨论后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

    师:好,刚才同学们对瓶“吞”鸡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就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和空气有关,是空气给了鸡蛋一个力,把鸡蛋给推下去的呢?这节课,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来,看看实验盘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

    (玻璃片、纸片,注射器、饮料瓶、吸盘、食盐水瓶、胶囊、吸管、小管子。)

    三、制定实验操作计划

    师:实验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来玩一玩证明空气是不是具有一种力量。小组内商量商量。

    师:商量好了吗?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锦囊妙计告诉大家?

    生可能答:

    1、在杯子里装满水,压上硬纸片,然后倒过来,看看纸片和水会不会掉下来。

    2、用吸盘使劲在玻璃上一按,看看吸盘能不能吸在玻璃上。

    3、在食盐水瓶里装满水,用橡皮塞塞住,插上吸管吸水,看能不能吸到水。

    4、用注射器吸水,把活塞向外一拉,看看吸到的水会不会流下来。

    5、在饮料瓶里装上矿泉水,用吸管吸一吸,体验一下是怎样吸到水的。

    6、用胶囊吸手背„„

    师: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要被玻璃割伤手。

    2、不要把水洒在别人衣服上。

    3、不要打碎器皿,防止刺伤。

    4、不要把水洒在桌面上,影响其他的实验效果.5、在做吸水实验一定要用矿泉水来做,因为矿泉水比较干净、卫生。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好好玩一玩,来体验体验吧!

    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小组长要做好分工,选出记录员、汇报员,当然这两位同学也可以当实验员,小组长过来把记录档案领回去,随时将你们的玩法和发现记录下来。

    生自由玩,师巡视。(约8分钟)

    五、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把实验成果放在桌子上,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生举手,指一生上台)

    1、把吸盘使劲往玻璃上一按,发现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和玻璃分开。

    2、杯子吸纸片,发现倒过来,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下来。

    3、食盐水瓶吸水,发现怎么吸也吸不到水

    4、瓶口没有瓶塞,一吸吸管,把吸管里的空气吸出来,水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压入到我的口中。

    5、用注射器吸水,往外拉活塞,吸到水,发现水没有流下来。

    6、一捏胶囊,把里面的气体捏出来,就在大气力量的作用下,紧紧地推在皮肤上„„ 师:刚才我们汇报和演示了这么多玩法以及发现,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所有这些实验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共同的特点是:①都受到了大气的力量。②里面的空气都被挤出来。)

    师:当物体内的空气减少或被排出以后,这个物体会很明显的受到来自大气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力,这个很大的作用力,在科学上我们称为大气压力。(板书:大气压力)

    师:结合着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同学们说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拿一个吸盘吸玻璃演示转换不同的角度)比如说吸盘吸玻璃,现在平放,转换角度:90度、180度、一圈,吸盘还是牢牢的吸在玻璃上,这说明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指板书)知道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而且还知道了大气压力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于大气压力的验证,在3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人们相信大气压力的存在,曾经设计了一个伟大的实验,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师:总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那空气中为什么会存在着大气压力呢?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看一下课本上给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展示课本资料。(小资料)谁来读? 小资料:

    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大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叫做大气压力,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师:通过这则资料,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同学们知道瓶“吞”鸡蛋的秘密了吧?

    (是因为把点燃的纸条放进广口瓶内,因为纸团燃烧需要氧气,所以广口瓶内的空气减少,里面的大气压力减小了,鸡蛋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压入广口瓶内。)师:看来瓶“吞”鸡蛋的秘密,我们确实解决了,其实,利用大气压力,不仅仅能让广口瓶“吞”鸡蛋,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力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谁能举例说明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抽水泵是靠地面上的大气压力把地下的水抽上来的。

    2、吸管挂钩。

    3、钢笔吸墨水„„)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想——探究——体验的过程,自己验证出了空气中存在着大气压力的结论,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秘密,老师真为同学们的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学习精神感到高兴。

    六、拓展与创新

    师: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吐”鸡蛋,板书:瓶“吐”鸡蛋,我们知道(拿瓶子和鸡蛋),鸡蛋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被广口瓶“吞”下去了,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找出方法,下节课请同学们来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

    17、水流有力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水位高,水流的力量大;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大。

    2、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水从高处流下来的流量比从低处流下来力量大。

    2、总结使小水轮转动快的两个因素:水位高,流量大。

    教学准备:

    课件、水槽、铁丝、剪刀、易拉罐、水轮 预习:

    搜集有关水流的资料 导学: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海浪冲击岩石、瀑布飞流直下、水电站开闸放水、漂流等情景。问: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师并板书: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做水冲小水轮实验,认识水流有力量。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水流的力量有大有小。

    3、指导学生发现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1)水位高低的对比实验

    ①强调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使小水轮转动起来。②用小孔的易拉罐水冲小水轮,想办法使小水轮转得快。

    ③小组讨论: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

    ④提问:为什么易拉罐举得越高,小水轮转动得越快?(生答)⑤教师总结并板书:水位高,小水轮转动得快的结论。(2)流量大小的对比实验

    ①用两个不同流量的易拉罐水,在同一个高度进行冲小水轮的实验。

    ②在小组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大孔的易拉罐水流的多,小水轮转动得快。③讨论:为什么水流的多,小水轮就转得快?(生答)④教师总结并板书:流量大,水的力量就大,小水轮就转得快。

    4、兴趣活动,游戏比赛

    (1)找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参加比赛。(2)高个使大孔易拉罐,矮个使小孔易拉罐,同时进行冲小水轮实验。(3)学生观察:哪个小水轮转动得快?

    (4)提问:为什么高个同学冲的小水轮转动得快?

    (5)总结比赛结果:水位高,流量大,水流的力量就大,所以小水轮就转得快。

    5、利用水力

    讨论: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水流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6、制作一个小水轮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三、拓展:

    教师介绍:2002年夏季,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力枢纽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

    调水调沙实验

    第五单元:热的传递

    18、杯子变热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准备:

    支架、酒精灯、铁丝、火柴棍、蜡(或凡士林)、课件:热传导的应用 预习:

    搜集有关热传导的资料。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盛热水的杯子变热了这是为什么?你能想象热灶怎样传过来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

    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新授:

    1.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铁丝做的实验架、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

    (2)实验步骤: 用铁丝做一个实验架。

    把三根火柴的尾端用凡士林(或蜡)依此在实验架的铁丝下。

    点燃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让学生看一看课本上写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观察发生的现象。

    (4)汇报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5)汇报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导温度较低的部分。2.指导学生认识容易传热的物体和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学生实验。

    (1)实验器材:烧杯、热水、铜丝、铝丝、木筷、竹筷、瓷勺、铁勺、塑料棒、玻璃棒等(2)实验过程:

    在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

    将铜丝、铁丝、木筷„„玻璃棒等这些实验材料放入杯中。过一会儿,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烧杯外面的一端,说说有什么感觉。

    (3)汇报实验现象:金属材料的物体变热了;非金属材料的物体不太热。

    (4)总结实验结论: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金属材料容易传热,非金属材料不容易传热。

    (5)小结: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金属传导热的能力强,木头、竹子、陶瓷、塑料等非金属材料传导热的能力差。

    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件。讲解:了解热传导的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跟有用。

    2.谈话:下面这些物体,哪部分是容易传热的物体?哪部分是不容易传热的物体?为什么这些物体要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四、课外拓展:

    观察厨房里的用品,哪部分是用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哪部分是用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制作的?

    19、水变热了

    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热在液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了解热对流的应用。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烧瓶、试管夹、三脚架、火柴、水、金鱼、湿木屑等。预习:

    准备卫生香、纸条。导学:

    一、导入,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两瓶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颜色不同)另外,让学生摸一摸两个杯子的水温度如何。(一个热,一个凉)

    师:是的,一瓶加了红墨水,一瓶加了蓝墨水;并且一杯热,一杯凉。如果老师将这两个瓶口相对,猜猜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这一步师注意,要把热水放上,冷水放下。)生猜测可能发生的现象。

    师演示,生观察现象(没有现象发生)师:有刚才大家猜测的现象吗?(生回答)

    师:如果把它们倒过来,又会怎样呢?(此时,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上升,蓝色的水下降,逐渐变成紫色的了)

    二、猜想假设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认为可能是一瓶是热水、一瓶是冷水的原因。)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三、探究活动: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1、制定实验方案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

    有哪些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废物桶。)

    生熟悉材料,并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可以加热一杯水,观察水受热后的变化。要想清楚地看到水受热后的现象,可以在水里放进一些物体,借助物体来观察。)

    可以让生举例说说,放些什么好。(师提供木屑、碎纸屑、粉笔末。)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选用哪一种? 学生讨论并取走所选物品。

    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

    二、先观察木屑、纸屑在水中的现象,再观察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把看到的现象画下来。)

    3、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

    结出当烧杯里的水受热以后,水中的物体都是上升以后下降,然后再上升再下降,这样不停的循环运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生汇报。(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师进一步解释:加热后,底部的水受热上升,周围和上面较冷的水下降,流过来补充,被加热后又上升„„就这样,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科学上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对流。并板书:对流热水上升就是水在传递热,通过对流,烧杯里的水温度就升高了,温度升高,水就变热了。(板书课题)

    利用实验认识了对流现象。下面咱们休息一会,来做个小游戏。师出示金鱼,问学生这种普通的金鱼生活在常温水还是热水里? 生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里。如果把它放入开水里会怎样?(学生猜测。)但是今天,老师就让这条金鱼在开水中游泳,老师开始加热!要仔细观察,看谁最先发现现象。

    师引导学生发现(烧得是瓶子的上端)当热水在上面,冷水在下面时,不容易形成对流,尽管瓶口的水很热,但下面的水仍旧是凉的,所以,鱼还能自由自在的游动。

    师:回过头来想想开头的实验,哪瓶是热水?(生回答)。

    再次重复开头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加深“热水上升,冷水下降,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这一概念。小结: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热在水中主要是以对流方式传递的。水属于液体,也就是说热在液体当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四、巩固知识

    让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本中“冬天,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热的?”这一问题。

    五、拓展活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热对流。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里有没有对流现象呢?如果有,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看谁了解的多,好不好?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2】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天 气 第一课 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2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天气日历 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 教学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 6(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课后反思: 第三课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课后反思: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课后反思: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课后反思: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

    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课后反思: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课后反思: 第四课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课后反思: 第五课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课后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二、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 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

    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6勺 7勺 8勺 9勺 10勺 11勺 12勺 13勺 14勺 14勺 组别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轻轻拨动钢尺 第1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2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轻轻拨动钢尺 第3次 实验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尺子伸出左面我想到的,预测, 我听到的 我看到的 音高的变的长度,厘米, 化顺序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音 高 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反思: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物体传声效果 铝箔尺 木 尺 棉 线 尼龙绳 预 测

    实验结果 我们的发现,四 种

    物体传声效果排 列,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教学准备】、音叉、细沙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反思: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三、如何控制噪音呢,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反思: 7*/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第一课 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观察身体的内部。,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教学反思: 第二课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教学反思: 第三课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教学反思: 第四课 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绵阳市游仙区建华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心跳加快, ?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4】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测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能用温度计测量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能用自己的记录表定量记录一天中影子长度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能够从记录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中影长和温度变化与太阳的视运动的关系。

    2.愿意从事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活动,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观察和记录任务,在观测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

    3.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能说出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

    4.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在野外辨认方向的方法。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测影长装置,温度计,观测记录表。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找出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的各种变化。2.激发学生研究这些变化的乐趣。实施过程 1.用5—6分钟。

    2.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周围的变化哪些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教师将学生的发言简明扼要记在黑板上。

    3.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变化是否真的和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观察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

    活动目标:

    1.能用温度计和自制测影长装置观测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并将观测结果以不同形式的图表记录下来。

    2.能和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坚持较长时间的观测。3.在观测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课上活动约需35分钟。

    2.明确活动任务后,根据本样的条件,安排学生参加观测影长变化的实验。3.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表。要提示学生注意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到气温表上。

    4.观测时间安排在下午的第二节课,然后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进行记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三到五个人进行。

    5.要求学生及时将观测到的数据记录在图表和表格中。教材第50页上半部分的图表供学生记录一天中温度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将上午和下午观测的时间记录在括号中,在温度计标出相应时间观测到的温度,最后将各温度计上标点连接起来,做出温度变化曲线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温度变化的情况。教材第50页下半部分的表格用来整理记录观测结果,为数据分析,找出变化规律做准备。用多种形式的图表进行记录、统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数据、从信息中获取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的关系。2.能说出每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3.能找出多种辨认方向的方法。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学生按要求切实完成了记录表的基础上进行。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与温度变化曲线较明显地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兴趣的话,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解释,然后再想办法证实自己的解释。同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3.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变化的关系也比较容易被学生发现,这时就通过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来验证这一些规律。

    4.鼓励学生在结合观测过程提出记录表上没有体现的变化。

    5.科学在线中提供的日晷资料,在学生阅读后鼓励他们独立地分析其工作原理,让学生意识到人们不但要通过实践发现规律,而且可以利用规律制作有用的工具体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

    三、辨认方向 活动目标

    能找出几种利用太阳辨认方向的方法,以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是否有过辨不清方向的经历。也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到一个新的地方是如何判断方向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尽可能想出多种办法。待学生充分交流后,分析比较哪些方法比较方便实用。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会有更多的经验,所以不用太详细地作解释。

    2.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要适时补充介绍一些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尝试、运用这些办法来辨别方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生自制模型过程中,教师提供材料、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拓展知识

    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1.直接利用太阳东升西落: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抨击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傍晚则相反。中午时太阳在南方。2.利用带指针的手表辨别方向:

    (1)教学设计将手表托平,表盘向上,转动手表,将表盒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这时,表的时针与表盘上的12点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角平分线的延长线的延长方向就是南方。

    (2)教学设计将你所处的时间除以2,再在表盘上找出商数的相应位置,然后将这个数字对准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如上午10点,除以2,商为5。将表盘上的“5”对准太阳,“12”的方向即为北方。北方一量确定,其他方向就一目了然。3.利用农村民居辨别方向:农村的住宅一般为南北方向建造。

    4.利用树木、苔藓辨别方向:树冠的疏密反映树木被阳光照射程度的不同,植物体发育的不同。树冠茂密且枝梢较长的一面就是南方,稀疏的一面是北方。另外,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也可判明方向。年轮纹路疏的一面朝南方,纹路密的一面朝北方。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根据(云)的多少,可以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2.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五、课后反思

    家庭课件汇编4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家庭课件汇编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课件(篇1)

    [教学内容]

    1、民族百花园

    2、雪山小雄鹰

    3、草原小牧民

    [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中“民族百花园”的图片或其他艺术作品,通过模仿交流让学生知道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培养学生对艺术形象特点的观察、模仿能力以及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2、在欣赏歌舞作品、学唱儿童歌曲和学跳舞蹈的艺术活动中,初步了解藏族、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表现欢快的情绪,感受藏族、蒙古族儿童快乐的生活。

    [教材分析]

    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色彩缤纷的大花园,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娇艳的花朵,在祖国锦绣的大地上竞相绽放。神秘的雪山,圣洁的哈达,辽阔的草原,欢乐的歌舞——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友爱和关爱在民族间传递。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艺术风格。引导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了解,发现个民族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艺术感受,为我国多民族灿烂的艺术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单元设置了《民族百花园》《雪山小雄鹰》《草原小牧民》三个课题。学生通过欣赏、表演、绘画、等艺术活动,让学生知道祖国是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初步认识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和辽阔草原的蒙古族,了解两民族服饰的特点。

    [课时]三课时

    课题一 民族百花园

    执教时间:6月23日——6月24日

    [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中“民族百花园”的图片或其他艺术作品,通过模仿交流让学生知道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2、培养学生对艺术形象特点的观察、模仿能力以及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各民族行政分布版图和歌曲《爱我中华》录音带。

    2、不同民族问候语言汇集的录音带。

    3、请学生广泛收集不同民族环境、风俗的图片和民族歌舞、乐曲、民族民间工艺品、饰物等艺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创造情境:

    ·师生共同收集不同民族环境、风俗的图片和民族歌舞、乐曲、民族民间工艺品、饰物等资料,举办“小小民族园”的展览,开展“我是小小讲解员”的活动。

    1、学生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民族,如:模仿民族语言,介绍民族礼仪动作,唱跳民族风格的歌舞等。

    2、教师适当进行艺术要素的点拨和必要的指导、评价,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二、 欣赏:

    1、欣赏教材中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和了解各民族人物形象的姿态、神情或舞蹈动作的特点,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表演。

    2

    听赏、听辨不同民族的乐曲、歌曲,比较它们的风格特点。学习或交流多民族的日常礼仪用语“你好”、“谢谢”等,丰富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与生活联系的了解。

    3、欣赏《爱我中华》的歌曲。师生共同跳集体舞,体验民族大团结的温馨与快乐。

    三、情感升华:

    1、课件出示艺术家创作的有关民族风情的展览或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增进对各民族的了解。

    2、通过书报、广播、影视等媒介或在外出旅游是有意识的观察了解、收集不同民族的风情、民俗、民间歌舞等,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增长对不同民族的感性认识。

    札记:一年级配套的光盘比起二年级的有些逊色,所以我就把二年级的光盘的一部分内容用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上。通过看、听、说、画、舞、做等欣赏形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几个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增长学生多方面知识,能够用语言、音乐、美工、舞蹈等活动来表现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题二 雪山小雄鹰

    执教时间:6月27日——6月30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藏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

    2、表现欢快的情绪,感受藏族儿童快乐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藏族风景的图片或歌舞作品的影视资料。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藏族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

    2、表现欢快的情绪,感受藏族儿童快乐的生活。

    [活动准备]:

    音像资料、画纸、彩笔、打击乐器、录音带

    [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一、组织:

    听音乐《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进教室。

    二、谈话:

    《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首歌曲是一首藏族儿童歌曲,你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表达,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教师补充——西藏高原上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和我们相比,那里的人距离太阳最近,所以他们的脸晒的红扑扑、黑黝黝的,西藏有许多建筑奇特的寺庙,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牧区还有用牛毛布缝制的帐篷,如果你们做客,好客的藏族人会给你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哈达”是“礼巾”,献哈达是表示主人欢迎、尊重客人,这里的人们各个能歌善舞,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舞蹈。

    活动二:

    一、欣赏:

    欣赏藏族儿童舞蹈。

    仔细看看他们的衣服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绘画:

    设计漂亮的藏族服饰,方法:可以制作也可以绘画,

    合作与个人创作相结合,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与方法。

    在绘画过程中对歌曲旋律以有所熟悉和掌握,重点是歌词特别是衬词部分,可按照节奏读歌词,轻声随琴模唱衬词部分,歌曲掌握后由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分组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评价:

    学生互评,表扬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同学。

    札记: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学生自由结合,交流、讨论的方法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并设计、制作所需要的头饰及其他道具,教师小结、归纳、学生完整表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效果还不错。

    课题三 草原小牧民

    执教时间:7月1日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歌舞作品、学唱儿童歌曲和学跳舞蹈的艺术活动中,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

    2、学习骑马、挤奶、摔跤等律动,感受蒙古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内蒙古族草原风光、节日欢庆场面以及舞蹈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歌曲录音带。

    2 常用打击乐器,如:撞钟、木鱼、双响筒、串铃、响板等。

    3 美术用具和制作材料。

    [活动内容]:

    利用绘画、歌唱等形式表现草原

    [教学目标]:

    欣赏歌舞作品,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学习骑马、挤奶、摔跤等律动,感受蒙古族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美术用具

    [活动过程建议]:

    活动一:

    一、组织:

    听音乐《草原赞歌》拍手进教室。

    二、交流: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2、欣赏牧歌。

    3、教师简单补充:

    内蒙古大草原上有肥美的牧场可以放牧牛羊,人们住的蒙古包可以拆装,人们经常搬家,哪里水草旺盛就搬到哪里居住,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欢运动,每年都举办运动会,项目有摔跤、赛马、射击等,比赛结束后大家都要唱歌、跳舞庆贺,可热闹了,特有的乐器马头琴音色优美。

    活动二:

    欣赏:

    欣赏马头琴曲《赛马》,感受音色的独特优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与掌握马跑的不同节奏和赛马时的欢快、热烈的气氛,了解蒙古族与马的不解之缘和“马背上的民族”的特点。

    运用形体动作和打击乐器模仿表现骑马、马蹄声,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三:

    一、朗诵:

    朗诵古诗《敕勒歌》。

    教师讲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用多种节奏朗诵,在强弱不同的节奏中,加深对草原的认识。

    二、创作:

    绘画或手工制作,表现蒙古大草原的风情,制作蒙古人漂亮的头饰,展示并评价。

    三、舞蹈:

    伴奏音乐《草原赞歌》,基本动作——手腕组合和马步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和参与热情为主。

    结束:随音乐作动作出教室。拓展:搜集、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资料。

    教学思路拓展:

    1、 观看草原风光电视片,欣赏古诗,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制作头饰、马鞭或进行歌舞表演。

    2、 讲述草原上的故事。

    [课后札记]:

    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致的活动程序,在以歌曲为基础教材设计的若干个层次的系列活动中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针对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综合性、游戏性、团体性、参与性、创造性活动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的内在教育潜力,对一个完整的艺术材料,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感知和表达,引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家庭课件(篇2)

    活动来源:

    在近期的舞蹈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藏族舞蹈“草原水牧民”,孩子们兴趣极高,模仿着藏族的舞蹈动作,跳得有板有眼,总是说着相关的话题。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孩子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蒙古的服装是什么样的?藏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些什么风俗习惯等,为此我们生成了社会活动“少数民族大家庭”,力求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引领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习惯以及服饰等,从而培养幼儿对少数民族的热爱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能从服装上尝试辨认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萌发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具有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材料准备:相关课件资料;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地图:儿歌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3)出示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2.利用课件和多媒体,通过提问、讨论方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了解四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服饰、音乐等知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

    提问:四个民族的服饰相同吗?哪里不一样?

    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习惯相同吗?他们都吃什么?用什么?

    ①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②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丝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生,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琴。

    ③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次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3.教师在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基础上,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在音乐的带动下,自己创编出少数民族的不同动作,从中体验少数民族大家庭的快乐。(以游戏方式,在幼儿对少数民族有了了解后,自编民族舞,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放映民族大团结的投影片,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结束。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延伸:

    1、在美工活动中,教师提供废旧物品,以及成品,引导幼儿制作民族娃娃。

    2.把少数民族的图片、照片等材料放到语言区,供幼儿讲述。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地图、儿歌等方式,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了解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以提问、讨论、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并自编民族舞,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评析:

    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应是每个幼儿园的自觉行为。“少数民族大家庭”这一活动,教师利用幼儿的以往经验,从复习儿歌认识中国地图开始,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让幼儿知道除了汉族外,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引入本课的具体内容,认识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这样通过大地图(中国)——许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课题,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让幼儿观察幻灯片,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然后,通过自制幻灯片的添色游戏,调动幼儿兴趣,快速辨认并参与游戏,这样幼儿既动手参与了游戏,对所认识的四个民族又有了近一步的认识。最后,让幼儿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谈听后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创编民族舞蹈,让幼儿沉浸在音乐及各民族的舞蹈旋律中,在这种美的意境中,来理解“大家庭”的含义。通过浅显的讲解与欢快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团结”、“欢乐”的氛围,在活动中了解了各族人民的主要特征,萌发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家庭课件(篇3)

    活动设计理念:

    一、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因本课的特殊性,没法试教,学生和家长中存在大量不可预测的因素。因此课堂是否能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课前的调查了解,和课堂中可能出现种种问题的预设。为了让大家有话可说,寻找一个三方共同的话题,课前,教师做了大量调查,面向家长:你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什么困惑、冲突吗?面向学生:写写你的烦恼困惑。经过反馈,发现学生中来自父母的烦恼占一大半,有爸爸妈妈不让孩子玩、妈妈动不动就要骂、爸爸爱抽烟等等,其中来自双休日兴趣班的烦恼比较突出。于是决定以此为突破口,确定本课的主题:沟通从心开始。教师利用双休日兴趣班问题,虚拟小军这一人物,排练成小品,既不树典型,又抓住大家共性的话题,使孩子和家长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家长能从大家的谈话中领悟些什么,知道和孩子沟通的重要,分享和孩子沟通的方法;孩子能明白大人的苦心,理解、关心父母,真正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二、构建家长、学校、社会的沟通交流平台

    1、提高家长的沟通意识。

    现在的家长,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回到家,有的就对孩子就缺乏必要的耐心,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过于简单化,总希望孩子按大人的想法去做,孩子做不到或打或骂;有的又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按自己铺好的道路循规蹈矩,也不知孩子心里是喜欢还是讨厌;也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大人说一孩子不能说二,缺乏孩子的沟通交流。种种现状,提高家长的沟通意识可谓迫在眉睫。

    2、创建交流学习氛围。

    课前的全家福照片,音乐《可爱的家庭》、《相亲相爱》、《让爱住我家》的选用,以及在现场生日会中,孩子们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的生日蛋糕,都为烘托气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课一开始家长和孩子同做手指操,使本来紧张的心理立刻放松了下来,为课中的敞开心扉作好了铺垫。

    三、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与成人沟通,是今天孩子们,尤其是独生子女特殊的精神需求。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与父母沟通,与父母建立伙伴关系。但父母并不理解孩子的心:“你想要的我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久而久之,孩子渴望沟通的大门关闭了,有的永远也打不开。

    在本课中,孩子的礼物,和父母的牵手,以及父母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些环节的设计,无疑都为父母孩子之间沟通搭建了平台。

    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起亲情的乐园,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要从尊重孩子开始。

    教学目标:

    1、渗透沟通的意识,方式方法。

    2、知道出现烦恼时,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对方交流。

    3、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

    活动重点:知道出现烦恼时,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对方交流。

    活动难点:如何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让孩子、家长敞开心扉,互诉心声。

    活动准备:手指操、孩子亲手制作的礼物、小品、生日大蛋糕、糖果

    活动过程:

    一、手指操热身

    师:同学们,今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参与课堂,大家开心吗?下面我们一起做一段手指操来欢迎爸爸妈妈们,好吗?

    老师看到爸爸妈妈们脸上一直笑眯眯地,同学们,让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做操好吗?

    “做早操嘿,做早操嘿,早上起来做早操嘿。”

    师:同学们,做这个操有什么感觉呀?

    罗老师建议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一起玩玩。

    二、亲情时刻

    师:刚才,爸爸妈妈做得好不好呀?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今天,我们已经兴奋好几天了,大家都为爸爸妈妈准备了神秘礼物。同学们,还等什么,我们现在就送吧!别忘了把你的祝福也送给爸爸妈妈。音乐《相亲相爱》

    分组送礼。

    师:这温馨的画面,真让人感动。神秘礼物可够威力无穷的,看,爸爸妈妈脸上一下子就写满了幸福,罗老师真想知道这份神秘礼物究竟是什么呢?

    邀请几位家长将奖礼物,说说感受和自己想和孩子说的话。

    谢谢这几位爸爸妈妈,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珍贵的礼物。

    师: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很多话想说。

    三、倾诉沟通

    师:在爸爸妈妈的话中,孩子们感受着爸爸妈妈浓浓的爱,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亲亲热热的一家人。接下来,我要采访我们的爸爸妈妈,你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吗?

    提问:你知道自己孩子的烦恼吗?

    课前,我曾做了一个有关孩子烦恼方面的调查,发现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在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烦恼,很多冲突,借此机会,孩子们也很想和爸爸妈妈倾诉,接下来,就请大家看孩子们的小品表演。

    小品《小军的星期六》

    师:小军难得一个双休日,妈妈却将他的生活安排满满的,小军都懊恼地哭了起来,爸爸妈妈们,假如你就是小品中的父母,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3——5个家长。有什么感受?)

    师:原来爸爸妈妈心里也不好受呀,那同学们,假如你是小军,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3——5位学生。你当时会怎么想?)

    师:是的,作为小军,这时候心里真是又生气又难过,可是,同学们,你有没想过,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3——5位学生)

    师:在座的爸爸妈妈,如果你是小军的父母,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那么多东西吗?你知道小军为什么要生气吗?(3——5个家长)

    师:世上无难事,只要我们真诚沟通,相互理解,平等诉说,就能知道大人孩子的真实想法,接下来,就让同学们帮小军来想想办法,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爸爸妈妈们,站在小军父母的立场来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音乐《可爱的家庭》

    汇报。大家讨论的多热烈呀,这一次,我们先来听听孩子们的办法。(你在家里用过这个方法吗?)

    师:爸爸妈妈们,你们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你在家里用过这个方法吗?)

    师:是啊,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还需要多给孩子一点成长空间,同学们,爸爸妈妈们,今天的机会也很难得,我们后面坐着的老师,是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专业人员,大多数也是家长,让我们来听听后面老师如果遇到小军家一样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采访后坐老师3——5人)

    师小结:听到了孩子、爸爸妈妈以及老师不同的想法,我就想起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房子越住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今天,在这短短40分钟里,我们只是创建了这样一个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平台,其实,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都可以这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谈,听听对方的想法,然后再采取措施,或许事情会有意想不到的进展,或许我们就能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我们的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美好。

    四、现场生日会

    师: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虽然工作很忙,同学们还是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很关心爱护我们,特别是每年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想方设法为我们庆祝生日,满足我们的愿望,大家也非常地感动,总想着给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课前有几位同学悄悄告诉我,他们爸爸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在这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给这几位爸爸妈妈过一次生日好吗?同时,也是给全体父母来过一次生日,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爸爸妈妈谢谢你们!!

    有请我们过生日的爸爸妈妈。

    学生代表推出蛋糕,师点蜡烛,全班齐唱生日歌,过生日的爸爸妈妈吹蜡烛、切蛋糕,学生代表发糖果。播放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

    师:同学们,拿着蛋糕,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教室里细细品尝吧。

    家庭课件(篇4)

    1. 活动背景

    1.1基本情况简介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目前,对于家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家长也越来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大部分家长还是不会教育孩子,不会沟通,运用错误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不愉快的经历。

    1.2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个体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权威的决定,使个体的心理总是处于脆弱状态,心态容易失衡,重新总看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不满意;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二、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说中国的家长不爱孩子,没人服气,但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懂孩子,懂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现在不少父母关注的焦点仅限于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内心,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导致孩子容易出现问题和品德问题。

    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过重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节,只许进不许出,成绩稍有波动家长就紧张万分,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三、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把孩子作为发泄对象,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使孩子胆怯、懦弱、不敢进取。原因有家长自身的童年轻历,社会压力、缺乏教育方法、自卑性;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成功家长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失败家长则不宽容孩子,强烈的补偿心理会使他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最后赌注。

    四、缺乏学习,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

    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简单,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不注意借签他人经验,教育后果一定不佳,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自我,要么充满暴力倾向,家庭教育气氛紧张,少有温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家长缺乏学习的结果,欲速而不达,事与愿违,家长望子成龙心态下的贪婪,导致急功近利,采取违反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不行”;缺乏表达,家长与孩子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1.3开展此次实践的优势

    由于看到了现在的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足,作为我们大学生,因为我们都是学前教育与心理学的专业学生。都具有相应的知识。而且家庭教育方面又是我们必须要去学的,所以这次实践有充分的准备。

    而且,这次我们还有幸邀请到悟知行教育机构的老师,讲师。帮助我们去做好这次实践。而且会让我们先补充大量的知识。而且协助我们一起去做家庭教育的公益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家长们受益,让更多的孩子从心灵开始,变得幸福、快乐。因此,这次实践我们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既为我们系的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练自己的机会,而且还能够帮助更多的家长从中能够受益。

    2.此次实践的目的及意义

    一、让家长爱上学习,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

    二、让家长知道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

    三、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

    四、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五、让家长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理解父母爱的错误方式,学会感恩。

    七、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心灵健康成长。

    八、帮助有困惑的家长调节亲自之间的关系。

    意义: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把孩子教育好了,在以后的道路上,会少很多很多的烦心事,而且孩子还能够将快快乐乐的成长,少了很多烦恼。让家长轻松。也能够避免很多的畸形人格,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解决好家庭教育的问题,那么,中国的社会必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3.此次社会实践的整体流程

    3.1实践时间与地点

    时间:7、1——7、6(根据最后的学校的规定可适当更改)

    地点:新乡市区各小区以及都市村庄

    3.2实践流程

    实践内容:1、在小区做心理测量和投射,主要是有关家庭教育的,孩子教育,

    孩子学习压力的测量量表。先通过量表了解目前家长们如何教育子女。以及对子女的看法。

    2、印家庭教育小册子,内容主要是如何教育子女,以及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3、请专业的家庭教育老师对有困惑的家长进行一些方法知道。

    4、请悟之行家庭教育中心的老师免费为小区的家长开公益讲座。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5、对居民进行探访,了解他们与孩子的关系。

    6、小区的做的比较好之后,会对新乡市区周边的村里面进行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在家中享受到爱的教育。

    实践安排:由于学校是在6月底放假。所以实践安排会在7月1日开始。一阶段:

    7、1——7、2 主要在新乡市各小区进行公益测量和投射,让家长们先了解自己对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初步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理念,方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学会与还在沟通。

    第二阶段:7、3——7、4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家长们进行书籍与小册子的免费发放。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哪些不足,有哪些是自己的错误观念强加到还在身上。并让他们最好和孩子一块来,互相沟通。发现问题。我们帮助更好的解决。

    第三阶段:7、5上午请专家对那些困惑很大的家长进行深入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来教育孩子。还要举办公益讲座。让更更多多的家长了解教育,和孩子一块健康成长。

    第四阶段:7、5下午对新乡市的我们去过的社区和农村再次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对我们这次家庭教育的社会实践的团队感觉如何,以及我们的不足之处。并了解我们给他们带来的教育的变化是否对孩子有效。结合具体情况在进行分析、指导、讲解。

    第五阶段:7、6对这次的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评价,结束。

    变阻器课件(汇编4篇)


    欢迎大家阅读一篇与“变阻器课件”相关的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使用的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课堂授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老师也应该明白,教案课件的编写需要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际效果的达成。为此,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变阻器课件(篇1)

    当我们学完电流,电压这些知识点后,就要开始认识电阻了。对于电阻不少同学会做题真正理解比较少。因为前面学习电流电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电流表,电压表很直观的测出来。这电阻这里它就没有这么明显了。它要用到我们物理试验方法里面的转换法来研究它,认识它。思维上转不过来那就麻烦了。通俗的话就是前面是直接认识,后面是间接认识。

    关于电阻和变阻器的知识点我们要核心掌握的知识点是以下这些:

    1、电阻的定义

    我们是这样定义电阻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那么我们怎么去知道它阻碍作用的大小呢?直接测是测不出来的。

    我们课本中是这样来辅助我们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通过做如上的实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越亮那么通过的电流越大,因而我们认为它的电阻比较小。显然这样的认识还不够,于是我们为了很直接的看出电流的大小,我们接下来把电流表连接进去了。

    所以我们认识电阻是借用电流表的示数大小变化来看的,以及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来一个直观对比。

    2、电阻的单位

    单位有:欧姆、千欧、兆欧,单位符号分别是:Ω、kΩ、MΩ。电阻的单位我们必须要熟悉,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一定要熟练掌握好。

    3、电阻的符号

    电阻的符号和电阻的单位千万不要搞混了。一个讨论的是单位,一个讨论的是物理量。这种根本性区别一定要弄明白。

    电阻的符号就是一个长方框,一边长了一只手。

    4、影响电阻的因素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电阻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这些影响因素的发现也不是突然间就发现了。而是通过做很多的实验,发现当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材料他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进而得到结论,材料会影响电阻的大小。

    我们就是选出一些铜丝以及镍铬合金丝,让铜丝的长度和镍铬合金丝的长度相同、粗细相同。观察它们接入相同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再来一个长度相同的粗细不同镍铬合金丝的组合,最后是一个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镍铬合金的组合。

    比如像上图的,ABC组合就是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不同。CFG组合就是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DE组合就是横截面积相同、材料相同,长度不同。我们如果去做这样的实验,会发现他们测出的电流值不同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电阻的影响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于温度的影响没有特别拿出来说,但我们可以从课本的科学世界里面得到结论。

    半导体和超导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了。它告诉我们温度是可以影响电阻的大小的。

    5、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原理

    我们很容易忽略变阻器的设计原理。造成我们在使用滑动变阻器时需要去花时间记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对一些动态电路题的分析时就会比较痛苦。其实滑动变阻器就相对于一根电阻丝,我们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改变的方式就是通过滑动滑动变阻器来完成的。我们先是对一根铅笔芯先一端固定,然后移动另一端发现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灯泡亮度发生了改变,而整个过程我们只是改变了铅笔芯的长度。这样我们通过这个启发开发出了妖孽的滑动变阻器。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一定要注意,一定是“一上一下”的方式。以上图举例,如果全接上面CD,它就是等于只连接了金属杆CD了。它就相当于一根导线,此时滑动滑片P是无法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的。如果全接下面AB接线柱。那滑动变阻器就是一个定值电阻了。这肯定也是不行的。如果是“一上一下”的方式,那我们就要注意的是,看下面这个接线柱,因为核心是要找到滑动变阻到底是哪一部分连接进去了。还是上图为例,如果下面这个接线柱接的是A接线柱,那么以滑片P为分界点,滑动变阻器左边这部分接入电路了,此时滑片P向右移动,接入的电阻会变大。如果下面接线柱接的是B接线柱,那么以滑片P为分界点,滑动变阻器右边这部分接入电路了。此时滑片P向右移动,接入的电阻会变小。

    6、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式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式,与电压表的使用方式是相同的,与用电器串联。

    7、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在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出现的表较多的是实验中,它的作用是:

    ①改变电路中的电流,②调节部分导体两端的电压,③对电路有保护作用。

    这样介绍完以后,对于电阻和变阻器的认识还觉得陌生吗?

    变阻器课件(篇2)

    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电阻概念的认识,掌握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

    (1)欧姆定律是如何表述的?

    (2)不同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演示实验: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保持BC间的电压不变

    ①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相同,但长度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长,电路中电流越小。

    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横截面积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长度成正比。

    ② BC间接入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但粗细不相同的导线。

    现象:导线越粗,电路中的电流越大计算表明:对同种材料制成的长度相同的导线,电阻大小跟导线的横截面种成反比。

    即: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R∝L/SR=ρL/S………………

    (1)式中的ρ是个比例系数.当我们换用不同材料的导线重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现:不同材料的ρ值是不相同的,可见, ρ是个与材料本身有关的物理量,它直接反映了材料导电性的好坏,我们把它叫做材料的电阻率. ρ=RS/L………………

    (2)注意:⑴电阻率ρ的单位由(2)式可知为:欧姆米(Ωm)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度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但电阻率并不由R S和L决定.

    (3)引导学生阅读P30表格思考:

    ①哪些物质电阻率小,哪些物质电阻率大?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较大,橡胶的电阻率最大.

    ②电阻率相差悬殊各有什么用途?电阻率小用作导电材料,电阻率大的用作绝缘材料.

    ③表中说明“几种材料在200C时的电阻率”,这意味着什么?材料的电阻率跟温度有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a,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用这一特点可制成电阻温度计(金属铂).b,康铜,锰铜等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很小,故常用来制成标准电阻.c,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综上所述可知:电阻率与材料种类和温度有关.(对某种材料而言,只有温度不变时ρ才是定值,故(1)式成立的条件是温度不变)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这就是电阻定律。

    巩固新课:提出问题1:改变导体的电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回答:改变电阻可以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改变导体横截面积或是更换导体材料等途径。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改变导体的长度来达到改变电阻的目的。(以P31(5)题为例介绍滑线变阻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提出问题2:有一个长方体的铜块,边长分别为4米,2米,1米(如图所示),求它的电阻是多大?(铜的电阻率为1.7×10-8欧米).通过本例注意: R=ρL/S中S和L及在长度L中,导体的粗细应该是均匀的.提出问题3:一个标有“220V,60W”的白炽灯泡,加上的电压U是由0逐渐增大到220V,在此过程中,电压U和电流I的关系可用图线表示,在下图中的四个图线中,肯定不符合实际的是(ACD)

    提出问题4: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当加2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强度为4A。现把此电阻丝均匀拉长,然后加1V的电压,这时电流强度为0.5A.求此时电阻丝拉长后的长度应原来长度的几倍?(2倍)提出问题5:一立方体金属块,每边长2cm,具有5×10-6欧的电阻,现在将其拉伸为100米长的均匀导线,求它的电阻?(125欧)

    作业:1.高二物理课本P30(1)~(4) 2.《基础训练》第三节电阻定律

    变阻器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实际应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变阻器,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2、教学目的要求: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认识它的符号和结构示意图,会用它改变电流;(2)会读电阻箱的阻值。

    B、能力培养。(1)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电阻知识,设计出滑动变阻器;(2)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变阻器,并总结出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电阻大小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c、思想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在设计变阻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本节说课的重点是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难点是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因为了解构造是学会使用仪器的前提,只有了解仪器的构造,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它的使用方法,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节课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很突然,学生难于接受,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二、教法与学法

    变阻器的教学属于实验仪器的教学。本节课拟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过程是:先了了解仪器构造,再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学上力求通过对变阻器的原理、构造、这一难点的突破,来顺利开展其使用方法这一重点的教学。

    设计滑动变阻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材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本人力图通过实验与电脑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设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

    三、课堂设计

    1、采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约3分钟)。应用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具体做法是:教师演示灯光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推出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灯泡亮暗的变化是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发生改变。这时,便将学生的带入问题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

    2、循序渐进,突破难点(约12分钟)。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提出问题:如何改变导体的电阻?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已见,通过分析,指出利用改变温度来改变电阻不实用,而对比其余三方面得出改变导体电阻最方便、实用的方法是:改变导体的长度,教师运用以不演示实验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并指出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就是采用改变导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逐渐改变电阻,并把这一原理制成的装置叫做滑动变变阻器(板书: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应如何增大它的阻值变化范围?引导学生想出:需要增大电阻线的长度。顺着这一思路,教师加以演示,结果出现电阻线太长,操作将很不方便的矛盾。从而,再次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把电阻线绕在瓷筒或胶木筒上来解决这一矛盾。对照图一,并指出,为了接线方便,在左端装上一个接线柱A。

    接着,又提出该如何放置“夹子”?引导学生想出:可在筒的上方架一根金属棒,把“夹子”改装成滑片,让“滑片”穿在其中滑动。同样为了接线方便,必须在金属棒一端加上另一接线柱D(上述设计过程,教师通过自制具加以演示)。

    紧接着,再指出:如果不小心让瓷筒上的线圈相碰或线圈太密造成它们互相接触,发生短路,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想出,线圈必须涂上绝缘漆。但随之又出现滑片不能与线圈接通的新矛盾。再次引导学生想出,必须把线圈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漆刮掉(以上设计过程,利用电脑完成)。这样就成功设计出滑动变阻器。(出示实物,板书:2、构造)并指出调舞台灯光的亮暗就应用到滑动变阻器(前后呼应)。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分层次地提出问题,步步逼近问题的本质,主动掌握思维的技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承上启下,突出重点(约18分钟)。(板书:3、使用方法)首先,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桌上下滑支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以及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第二,请学生根据课本P.87图7-8,将实验桌上的仪器连成电路,把滑片P滑到阻值最大的地方,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按照下表所列的项目完成实验。

    实验次数

    滑片P移动方向

    连入电路电阻线的长度变化

    连入电路电阻的大小变化

    电路中电流强度的变化

    1

    向A(左)端

    2

    向D(右)端

    第三,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总结出变阻器的变阻规律:滑片越靠近固定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其次,教师表演如下实验:①使用前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接通电路,灯泡发光;②使用前将滑阻器的滑片调在阻值较小处,接通电路,烧断灯丝。引导学生总结出注意事项二:不能使通过变阻器的电流超过最大值。(板书:4、注意事项)

    通过实验使学生印象深刻,进而总结出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注意事项,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知识(约2分钟)。介绍变阻器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调节电视机音量、亮度及对比度的电位器、调节台灯亮度的调光电位器等都是变阻器的具体应用。

    5、提出问题,引入另一新知识(约5分钟)。滑动变阻器能够连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但不能表示出连入的电阻值,为了能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又可直接读出其电阻值,人们便设计出另一种变阻器电阻箱(培养学生辩证地看事物)(出示实物,并板书:〈二〉电阻箱)。在电阻箱的教学上,借助投影仪,结合多媒体教会学生读电阻箱的阻值和根据值旋定旋钮。

    6、要求学生总结滑动变阻器与变阻箱的区别。

    7、分层次练习,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8、布置课后实验:要求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利用纸筒,漆包线等材料制作有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模型,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变阻器课件(篇4)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电路板。给学生展示几种电路板实物。这些电路板上有很多的元件,其中有一种叫“电阻”的元件,它在各种用电器中都有,你们想认识它、了解它吗?请随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这节新课的学习吧。

    一、电阻的概念、符号、单位,电路图符号

    (1)电阻的概念通过学生已有“水在水管中流动会受到阻力”的生活经验类比“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也会受到阻力”,从而导出电阻的概念。

    (2)符号:R

    (3)单位及换算:欧姆,简称欧。用符号“Ω”表示。千姆(KΩ)姆(MΩ)

    1KΩ=1000Ω1MΩ=1000000Ω

    (4)电路图符号

    实物展示,了解他们常用在收音机中、电视机等电器中。实物投影几种用电器的电路图图纸,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电阻。

    (5)电阻的作用:调节电器中的电流和电压。

    二、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提出问题:你家的输电线用什么材料制成?为什么不用铁丝?你家安装的电线为何比总电线细?师:是因为对电阻大小的要求不同,那么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猜想:(由学生回答)

    (1)可能与长度有关,越长电阻越大。(2)可能与粗细有关,越粗电阻越大。(3)可能与材料有关。(4)可能与电流,电压有关。(5)可能与温度有关

    让学生回忆,初二物理中,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决定动能、势能的大小有哪些因素”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问]:为了验证猜想1可以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呢?

    [交流讨论]:分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的实验方案填在学案上。

    [收集方案、点评]:教师收集几组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再点评。

    [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得出最后的实验方案

    评课课件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若老师写的教案非常优秀,也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家有没有写教案课件方面的苦恼呢?您在寻找好文章吗小编推荐您读一下“评课课件”,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评课课件 篇1

    《小蛇要走了》

    读本分析:小蛇要“走”了,它要去哪里呢?朋友们都认为它是要永远地离开了,而小蛇的意思却是出去一段时间,正是对这个“走”字的不同理解,引出了一个又伤感又有趣的故事。因此,对“走”字的不同理解,既是幼儿理解故事的关键,又是故事的开始、发展和转折的关键线索——为什么小动物们会有那么多让小蛇无法理解的行为呢?为什么最后大家又很高兴地和小蛇再见了呢?有些时候,正是因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引发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很多乐趣!

    大班阅读语言活动:《小蛇要走了》(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熟悉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情节和人物心情的变化,用适宜的情感、语气朗读文本,并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2、愿意在大家面前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3、理解故事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4、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大图书一本 、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动物头饰若干 、音乐光盘。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故事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人物心情及其变化的理解。

    1、翻阅大图书,回忆故事内容。

    以谈话的方式进行交流。

    关键性问题:小蛇要走了,它要去干什么?它的好朋友是谁?它们一开始都知道吗?它们认为小蛇要永远的离开,心情是怎样的?小蛇听了猴子的话,为什么感到很吃惊?后来大家为什么都变得很开心?

    小结:原来小蛇只是暂时离开大家,它要去度假,过一段时间就回来,大家都误会了。

    2、教师配乐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故事,注意突出人物的语气。

    3、教师领读,幼儿跟读。

    二、阅读幼儿用书。

    1、幼儿自由阅读2分钟,教师巡回指导。

    2、集体朗读。(教师根据幼儿的朗读情况做简单评议)

    提出要求:不争也不抢,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3、分组、分角色进行朗读。(强调要把语气读出来)

    三、角色表演

    1、角色分配,做好演出前的准备。

    老师当旁白,幼儿带上头饰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2、角色表演。

    全体幼儿分四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老师小结。

    3、活动自然结束。

    评析:

    1、语言课要求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

    2、整个活动中要体现孩子的阅读常规,如:幼儿有序的取书、放书。

    3、语言课要丰富幼儿的故事语言,特别要有意识的训练大班幼儿,如:第一环节中老师提示幼儿通过已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总结故事,这样才能体现孩子语言的发展,其实也是幼儿口语自我的呈现。

    4、整个活动中老师要多给孩子们说的机会,特别是在角色表演中有感情的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评课课件 篇2

    一、说教材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书写生字;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能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三、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2、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理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周总理的衣着、表情,动作中,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分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篇幅短,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课时就可以完整地理解课文。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巩固理解,教学生字的写法。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周总理,然后再引出课题。

    然后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虽然那样的课题会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我感觉现场板书不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一个模仿老师写字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写好字的兴趣。

    板书好课题后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步感知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紧接着让学生立即接触课文内容,通过初读,了解主要内容。初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带着问题来读,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后立即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三、读书识字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力争词语和生字交替出现,在二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词语,从词语中认识生字,这样的难度小一些。在一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生字,然后由生字联系到课文里的词语,因为一类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很多是在以前的二类字里出现过。“恩”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人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字让学生扩词。又让学生比较“恩”与“思”,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混淆这两个词语。由“度”所在的词语“一年一度”自然地引到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四、细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内容也很简单,同时这一自然段也回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略讲。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训练点。

    那就是从理解“今年”是哪一年?指导学生学会上下文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出“联系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先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表,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接着抓住“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兴奋,对总理的欢迎、爱戴。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动作,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五自然段仍然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想象周总理在泼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再一次体会与傣族人民的幸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篇感情的集中喷发,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激情,使课文的学习达到高潮,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总结,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和周总理有关的故事,使学生对周总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把课文主要内容显示出来,而且要简洁。

    评课课件 篇3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范老师这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始终是积极、和谐的,相信它将会为小学生学好语文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听了这课我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上课真正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谈谈本课中给我感受最深,也是我最需要学习的两个方面:

    一、以图激趣,成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景。

    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这堂课之前,范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故事发生的地点。范老师深谙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画形象营造出一个童话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接着来了一个庄稼的朋友青蛙,把学生引入童话,进入一个美好的学习情境。和青蛙一起,学习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所以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读出青蛙想看海,青蛙看海一定要登山,还能读出山太高,青蛙看不成还的无奈失望。范老师一边运用简笔画创设情景,一边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童话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在回答谁读得好后说,也想来读读,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范老师灵活运用教材特点,利用生动有趣的对话,和青蛙轻松的一跳,很快吸引住学生。范老师提供青蛙跳上高山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完全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到青蛙跳的过程中,范老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得益。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体会到累,就理解了青蛙在草丛中歇一会儿的意思;体会到口渴,就理解了青蛙喝点山泉水的意思。正是有了深切的体会,学生也就能很自然地对青蛙进行鼓励。很自然地明白了课文所要揭示的一个深刻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让学生在上课时至始至终地有兴趣地学习,是我一直在奋斗的方向。范老师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范老师以图激趣,成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体验的这堂课,确实也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个佳例。

    二、师生互动,成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范老师在这堂课中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在学习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时,范老师不仅是让学生理解青蛙想做什么。而且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说出还知道什么,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能力。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互动的课堂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范老师在教学中微笑俯身,以平视的目光对待学生,与学生同欢同乐,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语言褒奖毫不吝啬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一个接纳的宽松的课堂气氛,无不体现了范老师角色的成功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范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给每位学生恰当的引导,她引导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学习青蛙跳到山顶上这一段时,范老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仅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和松鼠的辛苦,感受它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而且引导学生要鼓励青蛙。到达山顶时,又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山顶会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深刻的哲理。最后范老师在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了坚持的道理送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特点,展示了范老师引导者的形象。

    当然,范老师值得我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两点。这堂课上得犹如行云流水,我也沉浸在课堂的气氛中。至于有什么不足之处,也说不上了。

    评课课件 篇4

    读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板书课题,向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文章是写“海”的。

    生2:我知道了这个海是在“烟台”的。

    生3:我知道了这个海一定与别的海不一样,有与众不同之处。

    师:烟台的海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你想知道吗?那么就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

    评点:

    书声琅琅是一堂好课的一个标志。语文课必须读,必须经历一个读通——读懂——读好的体验过程。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把文本所表达的感情、意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是语文的要务。《烟台的海》这篇文章,运用华丽优美的词藻,富有诗情画意地为读者创造出一种或壮观或秀丽的意境,又仿佛为读者作出了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油画,它们如现目前,伸手可触。因此,在上这课的时候,教者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自主阅读,引导自主感悟

    在学生初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感受,特别是对烟台的海有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大都会说:“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于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第二次读课文,并且想一想:从哪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烟台的海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指导朗读,深入领悟理解

    本篇文章,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烟台的海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所以学生一读课文,就会被文中生动的描写所吸引。当教者问他们,喜欢哪些语句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喜欢“小山似的涌浪……掀到马路中央。”这几句,因为它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冬天的海的气势磅礴。

    生2:对,我也喜欢这句,因为它写出了涌浪的壮观。真是“波涛汹涌”啊!

    师:你们说的很好,那么你们觉得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呢?很好地体现了浪的大呢?

    生:“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雷鸣般的轰响”。

    生:还有“气势汹汹”“发出”“掀到”。

    师:同学们见到过狮子吗?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很凶,很可怕。

    师:那么暴怒的狮子又是怎么样的,你们见过吗?你们能想象得出吗?

    生:更令人害怕了。

    生:腿都发软了。

    师:那么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呢?

    学生都装出一副发抖的样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师:你们觉得这里应该怎么读?

    生:读声音响一些。

    生:语速快一点,表示浪来的时候速度很快。

    接下来,学生自己在下面大声地练读和齐读。从学生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冬日烟台的海的壮美,学生也一定已经感受到了。

    教者把大多数时间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对课文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于无形中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评课课件 篇5

    理念是行为的内核,行为是理念的外显。在新课程的脚步声中,我们正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我们正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最近,一直在看有关教育类的书籍。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如何能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且能焕发语文独有的魅力色彩。这次跟着汪老师一起选课、磨课的过程,也是我的一次历练的过程。《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以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把它们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师把本文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两课时,前面一部分棉花姑娘的求助与后来得到蚜虫的帮助分为两课时。此次汪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是前半部分,整堂课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规范。

    一、紧扣学生识记特点,注重字词教学有特色。

    低年级教学最难的就是如何把握好识字教学有效度。汪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课文的生字展开。课题棉花姑娘,棉花应该读轻声,姑娘的读音指导,都是女字旁,跟什么有关系,教学啄形象地字形分析,给盼找找朋友,斑与熟字班地比较等教学丝丝紧扣,虽说是认读字,蛋学生也写得非常扎实。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情境创设学习。

    以人为本,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如:第一自然段中对盼望一词的处理,老师先让学生圈出那个坏蛋的名字,再进行角色变换:小朋友,你们就是棉花姑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指图片)在吸取你们的营养,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朗读,体验痛苦的心情,进而产生理解盼望医生来治病。使学生进入文本,为下面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做好铺垫。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24自然段的处理,这三小节结构相似,传统的方法对教材的处理是精讲第2自然段,3、4自然段段让学生自学。而老师对教材处理有独到之处,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在创设的情境中,师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你问我答,也不是你说我做,而是有机的、自然的、协调的,更是融洽的。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先是情感诱导:1、棉花姑娘,在你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看到燕子来了,你心里怎么想?为什么?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2、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听了棉花姑娘的话,知道为什么不帮了吗?3、青蛙捉虫本领顶呱呱,你看,它跳来了,棉花姑娘高兴地说还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请求?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绿色、自主、和谐的课堂。总之,这一堂课上得非常成功,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三维性。

    评课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学习舞蹈《大中国》。

    2、创编不同方位的挥舞彩条动作,能按照音乐的节奏表演。

    3、注意自己的彩条不与同伴的相互缠绕。

    4、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以及对歌词的理解。

    5、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活动准备1、音乐CD或磁带,CD机或录音机一台。

    2、音乐舞蹈《大中国》的VCD,VCD一台,电视机一台。

    幼儿人手两根红色的绸带(或皱纸彩条)。

    活动过程一、播放音乐舞蹈《大中国》,感受乐曲的风格。

    1、教师:你听到了什么甲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呢?你知道这首歌曲口叫什么名字吗?

    2、使幼儿知道音乐歌曲的名字叫《大中国》。

    教师出示彩条,幼儿创编彩条挥舞的动作。

    3、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彩条挥舞动作。

    教师:这是什么啊甲你们觉得用彩条可以怎么跟着音乐跳舞呢?

    4、教师示范表演舞蹈,幼儿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师:你们仔细看看,老师跳的舞蹈中用了哪些动作?

    二、初步学习舞蹈动作,感受乐曲的旋律。

    1、幼儿学习踏点步,加上手臂的动作,并随音乐练习。

    2、教师哼唱音乐,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学习有节奏地颤摇手腕和挥动彩带的动作。

    船幼儿创编不同方位挥舞彩条的动作。

    3、教师:彩条除了可以从下到上挥舞,还可以怎么挥舞呢?幼儿集体创编,教师反馈个别幼儿的动作。

    4、教师选取四个不同方位的动作,大家随音乐集体练习。

    三、红绸舞《大中国》。

    教师带领幼儿人手拿两根红色的绸带,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空地方,随着欢快的音乐完整地表演红绸舞《大中国》。

    活动反思:

    《大中国》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乐曲,给人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的,与我们平时教孩子唱的儿歌不同,可能孩子们的在幼儿园里接触到像这样的乐曲比较少,所以在听到音乐时,很快的随着乐曲美妙的音乐不自觉的有节奏的拍起手来,嘴里还不停的唱着。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的吧,孩子们在无形中感受到了曲子的豪放所在,所以随着乐感不由自主的快乐的手舞足蹈起来。孩子们学的很开心。有些句子因为比较成人化,孩子在学唱中有些困难,特别是对于“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歌词的理解,我就用孩子们的语言给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释:因为我们祖国有许多的宝物,外国的人想来抢走我们祖国的宝物,所以他们来打我们,经过战争,我们中国人终于把这些外国人赶出去了。孩子们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词,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种自豪、开心的感觉。最后,请幼儿欣赏音乐,自由舞动起来,一些孩子还能合作表演,效果较好!通过倾听、理解、欣赏、表演,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再次浮现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在感受歌曲旋律的同时,既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幼儿的想像。我想音乐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大中国》在我们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评课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谈话::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随便聊聊,我知道我们的同学非常爱书,一有空就会拿出一本课外书来细细的品味,品味其中的情节,品味其中的人物,谁能和大家聊聊古今中外的书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物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出示:严监生)

    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

    生:(齐读)监!

    师:知道什么是“监生”吗?

    生:监生是古代读书人的一种称号。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看了书页下的注释。

    师:你真会预习!监生是读书人的一种称号,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他家中十分有钱,在《儒林外史》中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师: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么富有的一个人,临死前应该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交流)4个

    师:严监生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课件:临死前的严监生)

    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二、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师:翻开语文书,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开始(学生认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这篇课文比较难读,老师把其中一些句子找了出来,请你自由读一读,看看哪个句子,你能读给大家听。

    1、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2、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3、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4、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5、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6、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进上前到:“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看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听得很认真,相信你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样子,谁能来说说你脑海里的严监生已病成什么样了?

    生答

    师:看来他病得十分严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现在的病情?

    生:无药可救!

    生:奄奄一息!

    生:病入膏肓!

    师:已经气若游丝,命悬一线了,可他却伸着两个指头,(板书两个指头)总……(出示“总不得断气”)(学生接)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板书两茎灯草)

    猜出是两茎灯草费了许多周折,大家分别是怎么认为的?

    师:文中严监生对大家的猜测作出的反映通过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根据课文四人小组完成表格,并说说他的心理活动。

    猜的人

    猜测

    写出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两个亲人

    二侄子

    两笔银子

    奶妈

    两位舅爷

    赵氏

    两茎灯草

    师:谁来说说看你怎么填的?

    生答

    回答二侄子时:此时严监生的心里是多么……(着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他很着急的?奥,看来他真是焦急万分,谁能把他此时焦急的心情读出来?(1-1-齐)严监生急呀,气呀,可惜他说不了话,如果他能说的话,他会说……他会说……他会说……?

    正在他十分着急的时候,奶妈说话了,问他是不是指两位舅爷,此时严监生的反应是……谁来说?他怎么把眼闭着,手也指着不动了?(难道他不着急了吗?)板书:绝望。谁能把严监生绝望的心情读出来?(1-齐)

    最后妻子赵氏终于说中了他的心事,严监生的反应是……此时他的心里又会想说什么?

    师:多么可笑而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师:有人说严监生是个节约的人,有人说严监生是个吝啬的人,

    生:

    2、师:为什么说他是个吝啬的人?

    3、师:同学们,节约得有个度,

    (1他十分有钱2一屋子的人只点了一盏灯3两茎灯草比亲人还重要)

    (如果3说不出:我们再来看表格,严监生临死前只记得……(两茎灯草),却不记得……(两个亲人,不记得……也就是遗产又没有交待清楚,更不记得两个舅爷)看来在他眼里金钱比亲情还重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是个吝啬的人。

    师:这位吝啬的严监生听了赵氏的话,终于了了心中所愿,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地伸着两个指头,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不是为了遗产交代清楚没有,而是为了那两茎微不足道的灯草。面对这么一个爱财胜过亲情的人,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体会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一个片段,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描写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呢?

    生: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同学们,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特别是一个动作,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两个指头,展开细致的描写,这叫细节描写。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我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细节描写呢?

    生:因为严监生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了。

    师:是啊,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应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四、课外拓展

    师:作家吴敬锌用辛辣的笔触通过细节描写,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我们过目不忘。在世界文坛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想知道吗?(出示课件)

    师: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葛朗台临死前的精彩片段。你们自己看看,读一读。

    (生自由读发的资料)

    师:谁能说说这个片段又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葛朗台这个吝啬鬼形象的?

    生:……(比如哪个句子)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于文学的海洋中吧。

    教师评课

    学校:乔小班级:502学科:语文

    执教老师:张小萍教学内容:临死前的严监生

    1.准备充分,教学过程流畅;

    2.教学步骤清晰,注重教学细节;

    3.抓住三次(情绪)、神态、动作的变化,揣摩人物内心的变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吴燕萍

    1.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态亲切,学生课堂常规好;

    2.注重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课外延伸工作做得很好;

    4.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俞娟英

    1.抓文本,体会严监生着急、生气的心情,并体会他内心想法;

    2.体会作者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不描写语言?”这个问题好,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办法;

    3.课外拓展的形式好,最好拿两篇文章比较会更好。——高志刚

    1.重视朗读指导,读出严监生的“着急”、“失望”;

    2.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的变化,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借助表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突出重点。——陈敏珠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节奏不紧不慢,抑扬顿挫,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任何一个教学资源;

    2.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朗读指导到位;

    3.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使课堂效果显著。

    ——蒋婷娟

    1.张老师教态自然,语气亲切,口齿清晰,能让每位同学清晰地听清问题,教学节奏不紧不慢,抑扬顿挫;

    2.张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几个难句,通过自读、个别读的方法,不但读通、读顺了句子,还很好地读出了句子中蕴含的情感;

    3.注重抓住局部(重点字词)及表格的填写,让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出现在同学面前,本文的重点得到很好的解决。——赵琴花

    1.充分利用表格,用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测人的心理活动,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2.课前、课后的拓展资料,能对学生学习古文,对人物描写了解更深入;

    3.语文亲切,如沐春风。——顾亚利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充分挖掘文中的人物内涵;

    2.抓住文章重点,通过读悟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人物特点。

    建议:对于人文性较强的文章,学生的读,教师对文中个别语句的挖掘可深入些,教师的语调应更贴切于文章基调。——吕云飞

    1.教师能从文中选出难读的句子,通过读,解决句子中的难点,很值得学习;

    2.利用表格,进行小组合作,突出了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方法,让人收获颇深;

    3.课前引用原文中对吴敬梓富有的介绍,让孩子们有深切地了解;

    4.课外拓展,推荐优秀书目。——高林燕

    1.课前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严的家庭背景入手,对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起了对比、突出的作用;

    2.工具的运用:学习就该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3.能透过动作、神态来揣测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

    4.是否在“节约上”稍作引颂;

    5.课文在描写方法时,是否可在找手、头的反应时,强调动作的神态。—李霞

    1.巧妙的抓住“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体会三次猜测,从而明白严监生的吝啬;

    2.拓展的片断欣赏让学生由课内走到课外,积累语言,积淀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堂提问巧妙,少而精,巧妙的一个问题贯穿全文。——郑晓娟

    评课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大熊猫图片,简单的画出大熊猫的体态。

    2.增强幼儿爱护大熊猫的情感。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大熊猫、大熊猫图片、录音机、磁带、彩笔、油画棒、绘画纸,小椅子、呼啦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随着音乐全体小朋友学着大熊猫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大熊猫吃竹子的画面、玩耍的画面),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小朋友,图上是谁啊?(大熊猫)大熊猫在干什么?(在吃竹子、在玩……)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啊?(身上有毛,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四条腿,有一条尾巴,有两只半圆形的耳朵,身体胖胖的……)

    教师总结:刚才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说的太好了,大熊猫身体肥胖,四肢粗壮,皮毛黑白分明,四肢、肩部和耳朵黑亮,眼睛周围也是八字形的黑毛,其余均为白毛。而且大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喜欢吃竹叶和竹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朋友们看磁性黑板,出示熊猫图片,请幼儿观察静止的熊猫的样子。

    3.老师在卡纸上示范并讲解大熊猫的画法。

    1)大熊猫圆圆的大脑袋。

    2)出大熊猫椭圆形的白色身体。

    3)画出大熊猫又粗又短的四条黑腿。

    4)给大熊猫添画上眼睛、鼻子、耳朵。

    5)给大熊猫进行着色。

    4.幼儿在绘画纸进行绘画。

    1)自己画,老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帮助。

    2)画简单的大熊猫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大熊猫。

    3)为大熊猫添画竹笋、竹叶等。

    4)给大熊猫进行着色。注意画面的整洁,涂色要均匀。

    7.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组织孩子们选出不同姿态的大熊猫,组成熊猫的一家,进行组合活动,并进行讲述活动,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合能力。

    8.小朋友,今天我们把大熊猫的一家打扮的这么漂亮,它们可高兴了。让我们一起祝贺一下,来做一个《大熊猫钻圈》的游戏,好不好?(好!)

    老师讲明游戏的玩法、规则和注意事项。

    玩法:幼儿排成两队,第一个幼儿学习大熊猫的模样,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依次类推,看哪一队的小朋友先钻完,哪队便为胜方。

    规则:必须手脚着地钻过呼啦圈。

    注意事项:不能碰倒呼啦圈。

    三.活动延伸: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太棒了!现在让我们把大熊猫送回家吧。

    听着音乐,组织孩子们张贴自己的作品到互动墙壁上。

    四.结束部分:

    随着音乐,老师组织孩子们学着大熊猫的样子,出去寻找东西吃。教育孩子们要爱护大熊猫,发动家人和朋友一起爱护国家一级动物——大熊猫。

    【活动反思】

    第一个部分: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这节活动课的喜爱

    第二各部分: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小朋友们了解大熊猫,初步知道大熊猫长什么样子,喜爱什么?这节最大的难点是,幼儿对画椭圆与圆形掌握不好。所以在幼儿实际操作中,老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多鼓励幼儿。

    第三部分:通过贴画,来鼓励幼儿。

    最后,我认为通过这节美术课,能让幼儿简单了解熊猫,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圆与椭圆,让幼儿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竹叶,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

    评课课件 篇9

    个学期快结束了,与汪闻慧老师也接触了不少时日。我知道汪老师一直为上课提前了五分钟而懊恼不已,也知道她为了没能给听课的老师上一堂出色而完美的课在伤心。因为我明白她是一个用心的人,认真的人,对教育工作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年轻人。我在这里想对她说:其实你的努力,我们都看见。一堂诊断课不能说明什么,我只需在失败的基石上找到点什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我有信心,希望汪老师更应有信心。何况,你上的是一堂并不失败的课。

    (一)优在其中,不能不说。

    1、引题导入相当成功。制造了一种氛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送给你们,如果觉得精彩的话,请用掌声来表示。朗诵结束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带生入情,学前悟情。多么令人神往的课堂,我想在座的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们也被你深深地吸引了。

    2、开头与结尾相互呼应。很多时候,我们听青年教师上课,有了精彩的开头,结尾只是泛泛而过。汪老师在课结束之前,又运用了课前自己朗诵的诗歌,让学生再次领悟掌声的内涵。螺旋上升,回旋有力,此时的学生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抒发自身情感。如喷涌的泉水,一触即发。

    3、整堂课对文本的体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角色体验,互动。换位思考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的学习要在情节中体验,在换位思考中他们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4、注重细节。尤其是教学一摇一晃的时候,更是恰到好处,颇有成效。

    (二)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有了他们才有了进步。

    1、可能是新教师的一个惯病,怕学生说错,教师总是在不停引领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丢失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步改进。

    2、教案设计的时候,我认为线索过于复杂。如果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主线展开教学,脉络会更加清晰,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3、抓到了文本的重点词,但没有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感觉是蜻蜓点水。此时最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却白白地流失了。

    4、语言训练基本上比较少,还应更好设计设计。

    评课课件 篇10

    这组课文有四篇:一《天火之谜》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三《诺贝尔》四《滴水穿石启示》,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一、运用对比,读懂信念。

    1、《国榷》一书数字的对比。(时间上;年龄上……)让学生读懂谈过治学的刻苦,治学的严谨、治学的困难等;老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去触摸文本,研读文本,并体会数字背后的含义,读懂谈迁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二、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三、适度拓展,链接生活。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四、批注阅读,符合教材特点。

    (苏教版教材:写字、写话、批注)(说话练习)

    个人由此联想到: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另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引领学生进行一种特殊的习作训练。历史人物非常多,怎样用一篇文章的方法去写一个历史人物?一是占有资料,二是从资料中找到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数据,三是从数据中找到灵感。有了这三步,写起文章来不也就简单了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这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思维。如何引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不就自然而然地贴在一起了吗?

    评课课件 篇11

    《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徐老师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很好:

    1、注重双基训练,扎实有效:徐老师在教学赔和差两个字时非常细致,让学生说字的结构,偏旁,还指导学生如何书写才会把字写得美观。低年级是打基础的时候,对于字词的教学的确是要细致到位,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利用直观图片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直接说说故事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徐老师巧妙地利用图片化解了这一难点。她将大树,乌鸦和狐狸的图片贴到了黑板上,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了生动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就容易多了。在让学生理解口水直流时她也并非采用单纯的说教,而是请学生上黑板动手画一画,将口水直流的样子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些举措看似简单,却是十分有效。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图片,实物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徐老师的做法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的,备学生这部分做的很到位。

    3、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品读: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是课文的关键所在。因此,徐老师紧紧抓住关键词来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徐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语言、神情、动作,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4、续编故事,放飞想象的翅膀:徐老师布置了续编故事的作业,我想这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一个延伸和升华。不仅可是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领悟课文。

    兴趣课课件8篇


    学生们享受着一堂生动有趣的课,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老师为了编写教案课件还要花费不少心思。教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反复思考,编辑特意挑选了题目为“兴趣课课件”的文章。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有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的官网!

    兴趣课课件 篇1

    流渡中学少年宫书法兴趣班辅导教案

    严庄坤

    第一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难点:运笔的技法。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第二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1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教学过程: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

    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

    1、杏花春雨江南

    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课时

    课题:书写练习2 教学目标:

    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 难点:“车”字旁的书写。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

    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第一笔横稍短。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 书写:斩、转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

    2、轻、斩、转

    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第四课时

    课题:结构特点

    (六)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

    (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

    (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 意点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

    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五课时 课题:怎样写好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2、掌握方法,不断练习教学过程:

    一、正确的学书之路 1.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

    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

    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

    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

    二、科学的学书方法

    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

    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

    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

    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先正楷,后行草。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六课时 课题:结构特点

    (七)教学目标:

    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

    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

    (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

    二、教师示范小结

    三、指导要点

    盘: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竖: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

    (七)、盘 至 竖

    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七课时 课题:结构特点

    (八)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

    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

    哥: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竹: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

    羽: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吕、昌: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

    兢: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

    (八)、哥 羽

    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八课时 课题:结构特点

    (九)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左右偏旁比例不等的特点,学习这些字的写法。

    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

    一、先看看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读读课文,说说这些例字的书写有什么规律。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

    峰:“山”字旁略高,右半的长撇长捺要舒展。

    和、知:右“口”一般比左“口”大,并比左“口”略低。

    催:左让右,单人旁撇短些,不要太斜;右半部分上下平稳,高大些。说:言字旁横向左取势,不宜过宽,转折时要对准上面的点,提和下一笔呼应,并注意提的角度。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

    (九)、峰 催 说

    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九课时 课题:结构特点

    (十)教学目标:

    1、了解左中右结构字的构字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教学过程:

    一、先看看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想一想,说说写好这些字的关键是什么?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这课的例字均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相互间的穿插和避让,使之协调统一。

    四、范字指导提要 仰:中间的竖提收缩。

    做:中间部分收缩,使右边部分的长撇得到充分的舒展。哪:左口向上抬,右竖充分往下舒展。

    班:左提收紧,使中间的撇能向左充分展开。右“王”下横从撇下起笔,略长些。

    街:中间部分的竖起笔稍高,以显示挺拔有神,4个横画要和右边的横画相互穿插,使其紧密不松散。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

    (十)、仰 街 哪

    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十课时 课题:学习钢笔字的方法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掌握练习钢笔字的方法 重点:掌握练习钢笔字的方法。教学过程:

    练字是思维活动和感觉器官的一种锻炼,是眼、脑、手并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技巧,从不会到会,靠人引路或自己探索;从会到熟,必须经过反复的书写训练。在科学的练习方法指导下,在反复的书写训练中逐步提高,是学习写字的成功之路。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动机,培弊意志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动机是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练习写字便是人的一种社会需要。中小学生练习写字是提高书写水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成年人练习写字是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从艺术角度讲,练字则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的需要。

    人对练习写字的需要不是自生的,而是靠实践的体验,靠教育者的引导,逐步形成的,并由此产生情感,形成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练字的动机。否则,无意练字,勉强对付,定是笔力浮滑,结构松散,进步不快;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写字的兴趣。

    意志,对练习写字的人尤为重要。在人们认识到写字的重要性,产生练字的欲望后,还要根据练字的要求,拟定计划,选择练习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这种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锤炼意志的过程。练就一手好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俗话说“字无百日功”。练字要经历一个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和形成书写技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枯燥无味,练习时间难以保证,效果不明显。这时,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练字意志品质,就会出现弃笔停练、半途而废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强练字意志品质的锻炼,用耐心、恒心、信心克服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忙中抽闲,持之以恒。要长计划、短安排,求质不求量,天天写、天天练。如果每天能坚持写好两、三个字,两年后,就可把两干多个最常用字练好了。总之,要做到进步不快不泄气,成绩显著不骄傲,只要马不停蹄,勤练不掇,终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

    二、循序渐进,规矩练字

    循序渐进是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普遍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人的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学习,从而逐步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相基本技能。这一原则是由学科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决定的,也是人们的认识及其能力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可循的客观要求。

    汉字结构以笔画为最小单位,由笔画组成独体字,由笔画和独体字演变为部首,再由部首组成合体字,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逻辑系统。练习写字就应该遵循这个系统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练习。但是,强调循序渐进,并非顺序唯一。因为汉字笔画、部首、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字的笔画与字的结构,按顺序讲,应先练笔画,再练结构,因为笔画是结构的基础。但是,在练习笔画时,单练笔画还不行,还必须结合字的结构一起练习,因为同一种笔画在不同字的结构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将笔画与具体字的结构结合起来练习,才能逐步写出合格的笔画。同时,在练习过程中还应根据练习内容确定练习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平分时间,不能盲目贪多贪快,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难写的字、难练的内容就要多下些工夫,以掌握书写要领、写好为原则,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规矩练字,就是指练字要合乎法度,只有从规矩入,才能从规矩出。除了上面说的循序渐进之外,练字时还要特别强调“认真”二字。练字,必先心定气和,神入静界,做到:静下心来慢慢写,看帖、看格写字,意在笔先,写一个对照一个,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初学写字的人,为了便于把握字的结构和字的大小,应该在画有格子的纸上练习,充分利用格线来认识和把握方块汉字的结构特点和结构类型。练字的途径,应以摹帖、临帖方法为主,在临摹过程中逐步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

    三、临摹结合,掌握规律

    古今学书练字的经验证明,临摹字帖是唯一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摹帖,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笔照着字帖上透出来的字一点一画去描,要求描写的字笔迹不要越出字帖上字的笔画轨道。如果摹写的是毛笔字帖,则描写的笔画应走字帖上字的笔画的中线;如果摹写的是钢笔字帖,则描写的笔画应与字帖上字的笔画完全重合。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学到字帖上字的行笔轨道和字形结构。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 可学到字帖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书练字的手段,所以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在临摹字帖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先专一,后博学 刚开始练字的人,在选好一本字帖之后,就要专心致志练下去,不可朝三暮四,随意更换字帖。这是因为每一本字帖都各有特点,自成体系,如果今天临这本,明天临那本,到头来哪一本也写不像。只有待一本字帖临像了,写熟了,才可再换其他字帖,博采众长。

    第二,要认真读帖 读帖是临摹字帖的前提。读帖好比读书,为的是明其道理,而不仅仅是识字或抄书。只有读得懂、看得细,才会印象深、写得像、记得牢。对字帖上的字,其笔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从中找出规律,才能写得有兴趣,写得像。

    第三,要注意练字的效果 在临摹字帖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摹的多,临的快,而应该注重临摹的实际效果,做到临写一遍就有一遍的进步,摹写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对难写的字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反复临摹,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才会不断进步。

    第四,要注意掌握规律 在临摹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而应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练字的进度。这种规律,既可以通过自己临摹实践去总结,又可学习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初学写字的人应注重学习别人练字的经验,以便少走弯路,节约时间。这实际上是要求练字的人,要读一些练字技法方面的书或听一听课,先明其道理,做到在规律指导下练习,在练习中体验规律,再用规律更好地指导练习,巩固和提高书写技能。第十一课时 课题:欣赏练习1 教学目标:

    1、通过《张芝临池》一课,教育学生学习大书法家张芝勤奋好学的精神。

    2、在指导欣赏中让学生得到启示,要练好字必须勤学苦练。重点:学习大书法家张芝勤奋好学的精神 难点:要练好字必须勤学苦练。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的书法家,每个书法家都有不少感人的勤学苦练的故事。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张芝练字的故事。

    二、看图听故事,讨论:(1)张芝临“池”的故事说明了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向张芝学习?

    三、小结

    四、欣赏第7课学生作品选。这位作者是靠从小刻苦训练,才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现在他仍在继续苦练。

    五、练习写古诗。先读诗,后解义,再书写。

    六、部分同学练字积极性高,又有潜力,可鼓励他们在方格本上进行书写,也可改换书写内容进行书写练习。

    板书设计:

    张芝临“池”的故事

    我的思考:学习名人故事,培养好学的精神。

    第十二课时 课题:欣赏练习2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猜谜语”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重点:教学“读古诗、猜谜语” 难点: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教学过程:

    一、讲评上节课的作业,表扬书写优秀和进步的同学,并张贴展览部分学生作业。

    二、补充书法家的故事。

    三、讨论:

    (1)书法家文征明为什么会学有所成?(2)他为什么特别喜欢那位少年儿童?(3)为什么送一支毛笔?(4)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

    四、指导学生猜谜语,写谜语 板书设计:文征明的故事 我的思考: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第十三课时 课题:偏傍之七

    教学目标:

    1、掌握反文旁和殳字旁,斤字旁欠字旁的写法。

    2、理解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重点:理解左右结构字的写法,合理分配左右两边的比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左右结构的字也有很多种结构的安排方法,怎样分配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二、新授

    1、反文的写法:左右基本相等。注意点:攻、改两字在写的过程中,左边的工与已应稍稍短一些。注意攻字左边工字的穿插。

    2、殳字傍左右两边基本相等,注意捺要稍长。殿字的最左面的一撇不宜过长。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4、斤字傍的写法:斤字的一竖在一个字中是主笔,不能写歪。欠字傍宜写得比较宽一点,并且注意斤字一撇的穿插。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6、作业展示。

    三、综合练习。

    1、课本中综合练习上面两排字。

    四、小结,左右结构字的写法特点。板书设计:“攻 改 殿 斯 欧”

    第十四课时 课题:偏傍之八

    教学目标:

    1、掌握单耳傍和右耳傍的结构特征、联撇旁和立刀旁的结构安排。

    2、理解左右结构字的写法。重点:右耳旁的具体写法。“彡”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二、新授

    a)单耳和右耳的写法:左右匀称。注意点:不论是单耳还是右耳,一竖都必须比左边长一些。单耳的左边如果比较长一点,单耳写的时候起笔就要靠下一点。如“印”“却”等字

    b)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c)“彡”的写法:三撇要有一定的变化,包括形状、长短的变化,取势的变化。总体必须保持在一条竖线上。立刀旁的前一竖要短一些。“彡”和立刀旁都要求狭窄一些,不能太宽。

    d)学生练习,教师指导。e)作业展示。

    三、综合练习。

    1、P4课本中综合练习上面两排字。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P4连段文字。板书设计:

    叩、印、却、邵、邓、那、邮、邻、形、杉、彤、彭、刘、刚、判、刻 我的思考:要加强每一个笔画的用笔方法,教育学生用笔千古不变,结体因人而异的道理。

    第十五课时 课题:临摹字帖的方法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临摹字帖的方法 重点:临摹字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临摹的字帖有两种,一种是毛笔字帖,一种是钢笔字帖。学习钢笔书法,理所当然地要临摹钢字帖,但如果没有理想的钢笔字帖,临摹毛笔字帖的效果也很好。因为毛笔字帖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除了其点画精到、粗细分明、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外,还具有结构漂亮、章法完美的优点,有利于初学者学习。另外,毛笔字帖品种丰富,风格多样,也便于选择使用。只是毛笔字帖的线条比较粗壮,而钢笔笔迹比较尖细,所以临摹时应去其血肉,取其筋骨。只要认真学习,定有较大收获。

    那么怎样临摹字帖呢?

    首先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爱的、点画比较工整的、结体比较匀称的字帖来临摹。如果是毛笔字帖的话,则应挑选字体小一点的字帖,这样可省去缩小的工夫。

    其次,在习字时,要先摹后临、临摹结合。所谓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较透明的习字纸下,用钢笔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点一画地“描红”。要求钢笔的笔迹不要越出毛笔字外,都写在字帖上字的点画中间。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上字的结构。所谓临,就是把字帖放在习字纸旁;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要求点画写得象,有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这样,久而久之,就容易学到字帖 上字的笔意。由于临书比摹书难,因此要先摹后临,由于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字手段,因此要临摹结合,循序渐进。

    再者,临摹前要仔细读帖。对帖上的字,其点画怎样书写,结构怎样安排,章法怎样布置,都要仔细琢磨并从中找出规律,这样就容易写得有兴趣,也容易写得象,写得好。临摹时,不能贪多贪快,而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天坚持一、二小时,反复地临摹几个字,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对难写的字,更要知难而上,多临摹,多比较。

    此外,光临摹也还不够,还要会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着帖写,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写出来,力求形神毕肖;核,就是将背写的字与帖上的字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用,就是实践,把学了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来巩固和提高所学的东西。

    最后,在已临摹好了一种字帖后,还应象蜜蜂采百花酿佳蜜一样博采众长地再临一些其它字帖。当然,学写字帖也最忌见异思迁,今天摹这本帖,明天临那本帖,象走马灯似的轮换着书写,这样,是写不好字的,初学钢笔行书者务必注意。

    第十六课时 课题:偏旁之九

    教学目标:掌握以页、鸟、羽、隹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重点:鸟字旁的字的正确写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页、鸟、羽、隹”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二、新课

    1、各个偏旁的分析

    “页”字旁左右略等,注意凡是左边短的字,左边要向上提,如“项”字。“顺”字的三竖不能写得一样,要有长短弯直的变化。“鸟”字为偏旁的字的字,主要注意是鸟的写法,转折处要向里弯。而且鸟字旁要宽一点。

    “羽”和“隹”字旁要略微宽一点。

    3、老师范写各个范字,注意让学生看清笔画的轻重徐疾的变化。

    4、学生作业:第5页的一面。老师指导。

    5、稍作点评

    三、作业,自主完成第六页。板书设计:

    顶、项、顺、须、鸡、鸭、鹅、鹊、翅、翔、翻、翩、难、雅、雄、雕 我的思考:羽字旁的字学生容易写得比较扁,所以要学生多练多写。

    第十七课时 课题:偏旁之十

    教学目标:掌握以寸、力、戈、辛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重点:寸的一竖要写好直,戈的斜钩要写长一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寸、力、戈、辛”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三、新课

    1、各个偏旁的分析

    “寸”字旁和“力”字旁左右略等,寸的一竖要写直。力字的一撇宜长一些。“戈”字的斜钩要长一点,不能写得太弯。

    “辛”字旁应稍稍长一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一些。如“辨”字,2、师范写各个范字,注意让学生看清笔画的轻重徐疾的变化。对、耐、封、尉、劝、助、劫、勃、戏、我、战、栽、辟、辞、辫、辨。

    3、学生作业:第7页的一面。老师指导。

    4、稍作点评

    三、作业,自主完成第8页。板书设计:

    对、耐、封、尉、劝、助、劫、勃、戏、我、战、栽、辟、辞、辫、辨。第十八课时 课题:偏旁之十一

    教学目标:掌握以艹、竹、山、羊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重点:“艹”的上面两竖,羊字头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艹、竹、山、羊”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四、新课

    1、各个偏旁的分析

    “艹”字头和“竹”字头宜扁一些,如艺、节、苍等字,艹字头的两竖不能写得一样。

    “山”字头要上面宜扁一些如岩、崖等字

    “羊”字头的上面要窄一点,下面要宽一点,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

    2、写各个范字,注意让学生看清笔画的轻重徐疾的变化。

    艺、节、苍、茂、竿、笔、笑、笨、岁、岩、崖、崇、羔、善、着、羞 学生作业:第9页的一面。老师指导。

    3、稍作点评

    三、作业,自主完成第10页。板书设计:

    艺、节、苍、茂、竿、笔、笑、笨、岁、岩、崖、崇、羔、善、着、羞 我的思考:羊字头应该是这些字中的难点,要示范到位。

    第十九课时 课题:偏旁之十二

    教学目标:掌握以爪、刀、四、寸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重点:“雨”的四点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爪、刀、四、寸”等为偏旁的字的写法。

    五、新课

    1、各个偏旁的分析

    “爪”字头宜写得扁一些,让出来给下面的字,如舀字 “刀”字头要小一点,如色、兔。

    “四”字头要扁一些,如罗、署、罪、置等字。

    “雨”字头要宽一些,注意四点要有上定的变化,如雪、零、雾等字

    4、老师写各个范字,注意让学生看清笔画的轻重徐疾的变化。采、妥、舀、孵、负、争、色、兔、罗、署、罪、置、雪、零、雾、露学生作业:第11页的一面。老师指导。

    5、稍作点评

    三、作业,自主完成第12页。板书设计:

    采、妥、舀、孵、负、争、色、兔、罗、署、罪、置、雪、零、雾、露我的思考:雨字头的四点要写得有变化,否则整个字就僵掉了。

    第二十课时 课题:硬笔实用行书的学习

    教学目标:1.规范行草的用笔结构特点;2.。让学生在练字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重点:形成自己的风格 教学过程:

    我们每个人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习字,但只知道横要平、竖要直,忽视了用笔方法的学习(当时大多数人不懂用笔,只觉得有笔锋的、大小一致、均匀的字就是好字)。小学阶段-虽然没有学到写字的笔法,但每个人却练就并形成],各自的有楷体特点的结构、外形,有长形的、扁形的、斜势的等等。到了中学,由于作业量的增加,书写的速度加快,加上多数教师不规范行草书写法的影响,又逐渐形成了不规范行草的用笔结构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书写习惯。这些错误的书写习惯是我们现在练字和实际应用的一个障碍。

    找到了根本的原因。我们学习书法就必须想办法去改变这种书写习惯,寻求一种具有美的法则的书写习惯取而代之。我国东汉时期的书法理论家蔡邕在其论著《九势》中写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而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意为书法起源于自然,自然界中的阴阳动静、阳剐阴柔、阳实阴虚等等对立统一,在书法中无处不存在。“书肇自然”之说从哲学的高度启示我们:书法形式之美,除去其特有的造型外.打动人心的

    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刚柔、斜正、轻重、缓急等等。书法的“阴阳”,诸如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矛盾的对立统一,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从上所说,我们原来的书写习惯。基本上没有美的原则。要想练好字必须改头换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临摹古典法帖。

    古典法帖,都是历代书法大家遗留下来的,我们都可以拿来临写,但各帖的风格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字帖很重要;如想要练就一手清雅、秀逸的字体.可以选择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的行书字帖。如想练就一手俊俏、劲健的字体,可以选择欧阳询的行书字帖,假若想练就一手痛快淋漓、跌宕生姿的字体,选择米芾的行书字帖最为恰当。总之,选帖须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喜好。选择好自己想学的字帖后,可以把字帖缩小复印至硬笔字的大小,然后再练。在临帖中要注意二点:

    1、实用行书的特点。蒋彝在《中国书法》中提出明确的标准:一是要具有不对称的平衡?二是耍有力量感。一个实用美观的字,其结构的处理还涉及到字中各部分间的距离问题。它的一边可能比另一边大得多或者密得多,但整体必须依然不失衡,因为我们觉得它更富有动势,在临帖中我们可以对字帖中的字进行分析。得出各类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大小、长短、高低、疏密、正欹的关系。我们喜欢不对称的平衡,因为我们觉得它更富有动势,字必须具备运动中的人、自然物体,或者其它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平衡。可见,字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2、把字帖的笔法进行简化,寻求用笔上的共同点。法帖中的笔法是非常丰富的,要用硬笔写出毛笔的笔法是不太可能的。再说,为了实用、快写,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必须把古帖中的用笔方法进行简化,那么,哪些笔法可以简化呢?我认为,主要对每个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三方面进行动作过程的简化。如毛笔起笔由藏锋或露锋 顿(按)——换锋等几个动作,硬笔起笔只需尖落——稍顿即可完成。毛笔收笔由提顿——提——回锋或出锋等几个动作,而硬笔收笔只需轻顿(按)或尖出即可。转折由方折、圆折之分.毛笔方折处须提顿——换锋,圆折处须提——换锋.而硬笔方折只需顿;圆折只需用提。以上做法,虽省去了笔法上的一些复杂动作,却保留了最基本的用笔方法,适用于实用快写。

    此外,在实用行书的练习中,必须加强笔画的力量感和行笔的节奏感。写字尤如“打太极拳”,整个动作较缓.每笔发出而又要处处留得住,慢中求快,沉着稳健,刚柔相济,力送笔端。具体表现在:起笔、收笔、转折处较慢、较重,中间行笔过程、牵丝映带处较快、较轻,形成慢——稍快——慢、按一一稍提——按的节奏(这里的快慢是相比较而言.总体上比楷书的书写要快)。有了节奏.书写时就会感到气脉相通.心境舒畅,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由此,习字的兴趣与信心将会大增。最后,还需适当动动脑筋,熟记常用偏旁部首的规范行草写法,在实际运用中得心应手。

    总之,要写好一手漂亮、美观、规范的实用行书,不仅要立足经典法帖,努力从笔法上、结构上完全改变自己原来的书写习惯,形成具有实用美原则的书写习惯,还必须天天坚持练笔。

    兴趣课课件 篇2

    题目:美丽的热带鱼

    活动目标:

    1、能用多种图形组合出热带鱼的基本形状。

    2、能用鲜艳的色彩装饰热带鱼,并注意色彩的搭配。活动准备:

    1、视频《美丽的热带鱼》、ppt。

    2、三角形纸、半圆形纸、椭圆形纸等大小各一张,热带鱼的范画一幅。

    3、水彩笔、油画棒、胶水。

    4、展板、照相机、订书机。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美丽的热带鱼》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视频里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课件(ppt)

    你看到的热带鱼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来仔细的看看一条热带鱼的身上有哪些颜色?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黑白相间的、颜色深浅的、渐变:颜色越来越深或颜色越来越浅的等)

    2、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示范将两张三角形纸摆成,添画上眼睛、条纹、变成一条热带鱼。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个魔术(教师出示2张三角形的纸一大一小)看,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老师用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到底可以变出什么呢?

    (2)教师拼贴成热带鱼,请幼儿说说变出了什么?(热带鱼)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把大三角形变成了什么?(热带鱼的身体)把小三角形变成了什么?(热带鱼的尾巴)

    再添画上热带鱼的眼睛,以及身上的花纹,涂上美丽的色彩。

    3、出示范画,分析热带鱼的特点。

    (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热带鱼是由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组成的,身上有美丽的条纹,有漂亮的颜色,有的是间隔色,像彩虹;有的是渐变色;有的是黑白相间的;有的是淡色的底,深色的花纹等。)

    4、游戏中探索不同动态热带鱼的画法。

    (1)师:热带鱼生活在哪里?你们看,这里的大海洋里只有一条热带鱼。它太孤单了,我们来帮它变一些热带鱼朋友吧。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回魔术师呢?现在就请大家都来动动手,用这里的各种图形变出美丽的热带鱼来。小朋友可以请一些颜色朋友来帮忙,给热带鱼打扮一下。

    (2)幼儿作画,教师巡视及指导。

    ①鼓励幼儿用鲜艳的色块涂色,并注意色彩的搭配。②请幼儿把作品张贴在展版上(海洋里)。

    5、互相欣赏,简单评价。

    热带鱼在它们美丽的家里玩耍,真开心呀!

    请你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你的热带鱼。你请了哪些颜色朋友来帮忙的?

    6、合影结束。

    小小魔术师,你们可真厉害,竟然变出了这么多颜色鲜艳的热带鱼,我们一起和这些热带鱼合个影吧!

    兴趣课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优越性。

    2.通过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建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的数量关系,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组长检查,组内展示并交流成果。

    二、复习。找单位1,列等量关系,再解答。

    1.果园里有苹果树60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3/4.梨树有|()棵。

    2.饲养小组养了黑兔12只,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有()只;黑兔和白兔一共有()只。

    三、探究新知:出示信息窗3.

    第一布衣兴趣小组做了8个蝴蝶结,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今天知识的学习,你们就能知道了.

    2.板书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

    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4.分层指导。

    (1)读问题,找到相关句子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找到单位1。

    (2)找到它的等量关系:计划做的个数2/5=第一小组做的个数。

    (3)单位1未知,设为x,用方程或除法计算。解:设第一小组计划做x个蝴蝶结X2/5=8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小组有6人,是第一小组的3/4.第一小组有多少人?

    分析:理解题意弄清谁是单位1,画出线段图.

    (1)读问题,找到相关句子完成了本组计划的2/5找到单位1。

    (2)找到它的等量关系:第一小组的人数3/4=第二小组的人数。

    (3)单位1未知,设为x,用方程或除法计算。学生自己写出解题过程,集体订正,说明解题思路与方法。

    总结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应用题的单位一是未知的,一般用方程或除法计算。

    四、类化练习。

    自主练习2、3、5、6.找四个学生做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五、课堂总结。

    1.用方程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2.用算术方法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

    完成课本第28页第1题、第29页第27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的应用

    解:设第一小组计划做x个蝴蝶结

    X2/5=8

    兴趣课课件 篇4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兴趣课课件 篇5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普通话和别人进行交流,能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根据倾听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有礼貌的倾听的好习惯,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谈论什么?想不想加入他们的讨论中?

    二、调查介绍、交流看法

    1、师:看完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的课外生活是怎样安排的?班里的其他同学呢?下面小组长把本小组的情况调查一下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自己对课外兴趣班的看法,师巡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派代表班上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讲话要有礼貌,态度自然,要说普通话,意思表达得要清楚。)

    三、提出建议,尝试沟通

    师:同学们,参加课外兴趣班有时候的确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他也因人而异,如果盲目的参与太多,也不一定会有好的收益。同学们你满意自己现在的状况吗?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把它记下来,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写好后,拿给父母(或老师)看,和他们沟通交流,共建充实快乐的生活。

    兴趣课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经历操作、实验、类推、猜想等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

    2、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自制学具:纸条、毛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设立了许多课外兴趣小组,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的活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兴趣小组,看看那里的同学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2条。)

    2、谈话:说说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

    【设计意图】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对分数除以整数的学习,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谈话:要解决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应该怎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除法?)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3=

    (2)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设计意图】对于红点标示的问题,由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选择信息,自己分析并列出算式。对于计算方法,则把空间留给学生,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方法。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整理。

    (2)谈话:请各小组代表把小组同学的意见都展示出来,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学生说的有价值的方法板书出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比如:

    ①把米平均分成3段,就是把9个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93)个米,即米,使学生看到在分数除以整数时,如果分数的分子能被除数整除时,可以直接去除。

    93==(米)

    ②画线段图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9份就是米,平均分成3份就是米。

    ③米平均分成3段,每段是多少米?也就是求米的,可以用乘法计算,每段是=(米)。使学生初步看到,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④学生把米化成小数0.9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0.93=0.3(米)。

    (3)谈话: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解决问题,它们的结果相同,说明大家的思路是正确的,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另外各种方法之间也加以互相验证,结果相同,说明思路正确。然后让学生思考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具有算法的初步优化意识,在这里只是初步的优化,并不是强制引导学生优化到第三种方法上。

    3、选择算法,解决问题。

    (1)谈话:同学们,对于第二个问题做一条裤子需要花布多少米?你能独立解答吗?

    (2)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学生交流算法,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解决绿点问题的方法中,①、②都遇到了困难,只有③、④还适用,再通过后面的自主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第③种方法,才是最具普遍性的方法,达到自主优化的目的,同时要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方法。

    4、归纳概括,推广应用。

    (1)谈话:仔细观察、分析刚才所解决的两个问题,想一想

    ①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②本来是除怎么变成了乘呢?

    (2)总结:分数除以整数也就是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的方法相对简捷。

    2、自主练习2

    让学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连一连。

    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算式与第二行算式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悟出此题的意图,学生就可以顺利地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应该连的相应算式。

    3、自主练习4、5

    这两道题把解决问题和计算知识的练习融为一体,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4、自主练习8

    计算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自主练习形式多样,有连线、填表、解决实际问题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巩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课后反思:

    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兴趣课课件 篇7

    设计意图:

    洒水车不仅会洒水,还会唱歌,圆鼓鼓的车身造型很特别,很容易引发小班幼儿的兴趣。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借助一段非常简洁、节奏分明的音乐,创设了马路上的洒水车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音乐欣赏、动作模仿、游戏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并了解洒水车的功能和特点,体验探索、表现的乐趣。

    目标:

    1.感知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感受乐曲欢快明朗的性质,借助图谱理解乐曲的乐句结构。

    2.理解游戏玩法,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探索、表现的乐趣。

    准备:

    1.观看过关于洒水车的小视频,感知并理解洒水车的功能和特点。

    2.《洒水车》PPT课件,《洒水车》MP3音乐,在活动室内创设四季花园的场景。

    过程:

    一、倾听与欣赏:感知乐曲的内容和性质

    1.欣赏音乐。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非常好听又有趣的音乐。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在这段音乐里面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我听到了自行车叮铃铃的声音。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听到了车子的铃声。那么,谁来说一说,我们经常会在什么地方听到车铃的声音呢?

    幼:大马路上总有车铃的声音。

    2.想象音乐内容。

    (1)认识马路上的洒水车。

    师:这段乐曲讲了一个关于马路上的洒水车的音乐故事。老师带来了一张洒水车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洒水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幼:车上有个大箱子,里面装的都是水。

    幼:(车头)有个开关,一扭开关,水就喷出来了。

    师:洒水车有什么用呢?

    幼:可以把脏马路冲干净。

    幼:我看到洒水车停在路边,一根长管子伸出来,给大树小花浇水呢!

    师:马路上的洒水车真有趣、真好玩,它能给马路洗澡,还能给大树小花浇水,马路会变得干净、美丽,大树小花会长得健康、漂亮。

    (2)想象洒水车的工作情境。

    师: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这段关于洒水车的音乐,请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马路上的洒水车好像在干什么呢?

    幼:洒水车在一边开心地唱歌一边给马路洗澡。

    幼:马路这边、马路那边的小花都要浇浇水。

    师:洒水车本领大,开来开去真好玩,一会儿给马路洗洗澡,一会儿给花朵浇浇水。你们喜欢马路上的洒水车吗?

    (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首先调动了幼儿有关洒水车的生活经验,然后鼓励幼儿想象洒水车的工作情境,萌发幼儿对洒水车的探究兴趣。)

    二、猜测与想象:感受乐曲的乐句结构

    1.熟悉乐曲的结构。

    师:今天,我还带来了一张图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你能看懂这张图谱吗?如果你看瞳了,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幼:我看瞳了,有洒水车的照片,洒水车在马路上开。

    幼:有一些花朵,洒水车待会儿要给花朵浇浇水。

    幼:好像有2只小瓢虫。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是像瓢虫的小闹铃,意思是在这两个地方会有叮铃铃的声音出现。

    (小结:洒水车会唱歌,叮铃铃的歌声真好听;洒水车在马路上开,有时候马路很长,洒水车要开很久,有时候马路很短,洒水车只要开一会儿;洒水车还要经过四个小花园,给美丽的花朵浇浇水;最后洒水车顺利完成任务,又开始唱起歌,叮铃铃的歌声真好听。现在你们能看懂这张图谱了吗?)

    2.想象游戏的情境。

    师:我们班里也有马路和四个小花园。瞧,美丽的鲜花都藏在篱笆的后面了呢!待会儿我们一起来扮演马路上的洒水车,玩洒水、浇花的游戏。

    (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观看图谱,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情境,为下一环节的游戏活动打下基础。)

    三、探索与表现:体验音乐游戏的趣味

    1.探索游戏的玩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音乐游戏。请大家一起来扮演马路上的洒水车。谁来说一说,开洒水车的动作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幼儿跟着音乐自由探索合拍、有节奏地开洒水车的动作。)

    师:谁来做一做刚才开洒水车的动作?请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他开洒水车的动作。

    师:刚才你们开着洒水车经过四个小花园的时候,是怎么给花朵浇水的呢?谁愿意把你的浇水动作介绍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创编开洒水车、给花浇水的动作,并鼓励幼儿交流和分享自主创编动作的经验。同时,教师从中发现合拍且动作幅度大、节奏比较稳定的动作,并供幼儿模仿,以提升幼儿互助学习的技能和经验。)

    2.巩固游戏的规则。

    师:这个游戏真好玩。我们听到音乐中第一次出现叮铃铃的声音时,马上就把自己的洒水车开起来;经过四个小花园的时候,可以用各种方法给花朵浇浇水,注意浇水的动作要温柔,要跟着音乐来做动作,不能太用力哦;最后,当我们听到音乐中第二次出现叮铃铃的声音时,表示洒水车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个音乐游戏就结束了。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了吗?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再来玩一遍。

    (小结:今天,我们玩了一个关于洒水车的音乐游戏,很有趣、也很好玩。洒水车还有其他本领呢,以后我们再来玩这个音乐游戏好吗?)

    (分析:在此环节中,教师组织幼儿玩了2~3遍集体游戏,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针对性、建设性的讲评,循序渐进地提升了幼儿的动作技能和游戏经验。)

    活动延伸:

    在幼儿逐步熟悉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组织幼儿自愿分组进行游戏,比如:第一组幼儿扮演洒水车,第二组幼儿根据人数再分成4个小组,分别扮演四季花园中的美丽花朵。

    当第一组幼儿扮演的洒水车经过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花园的时候,第二组幼儿扮演的花朵可在洒水车浇花之后轮流站起来表示花朵绽放,由此增加游戏的乐趣。两组幼儿可以互换角色,分组进行游戏。

    兴趣课课件 篇8

    (出示多媒体:江南美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画了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坐在船上看荷花。

    生:我看到图上有绿绿的荷叶,真美!

    生:我知道一个小姑娘在河边看荷花,她觉得荷花很美就坐到船上去河中央看荷花。

    ......

    师:这么美的地方只有长江以南的地方才有。它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江南。

    (板书江南)

    师:谁能把江南读好。

    (指名学生读好课题)

    (学生看图,师介绍这幅图的美景)

    师:江南可美了,瞧,这儿有一条条清清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座弯弯的小桥,河里有一条条各式各样的小船,河的两岸有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夏天,当我们乘船来到荷花塘,你就会看到一番迷人的风景。

    师:现在有一个诗人把这么美的景色写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

    师:小朋友,你们欣赏了图和诗,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江南很美。

    生:我觉得江南可真漂亮。

    生:我觉得这首诗中的每个句子都很美。

    生:我觉得江南的风景美,作者写得诗也美。

    ......

    师:这么美的诗,你们想读一读吗?

    生:想(声音响亮)

    (学生开始读课文)。

    [评析]

    这个片段主要是导入课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通过看图,让学生说图上的美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继续让学生看图,教师配乐介绍江南的美景,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不分散。然后告诉学生这么美的景色有人写成了一首诗,一下子又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并播放课文的朗读,学生就听的特别认真。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后自己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非常认真的开始读书。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图上的美景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而学生也是被这美景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科学课课件(汇编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