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水调歌头课件模板9篇
  • 水调歌头课件

    发表时间:2024-01-15

    水调歌头课件模板9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课件模板9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水调歌头课件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

    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课件 篇3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水调歌头课件 篇4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1、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3.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障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明月几时有》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5、这首著名的中秋词中,苏轼借吟咏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在探讨文意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

    (1)学生探讨交流: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学生讨论并展示显示搜集到的背景资料: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3)品读词句,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语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

    (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6、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这一问题的设计紧紧承接上一问题,层层推进,探寻作品的深层涵义)

    (1)学生探词索句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

    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联系背景,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学生交流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学生自由表述: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5)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6)“何似在人间?”这句中“人间”作何理解?这句词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学生:虽然政治失意,但对生活的热爱依旧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位要职,在自己贬官的卑微职位上,尽心尽责,造福一方百姓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自主诵读体会之后再讨论回答)

    (现代的诗词教学中,背诵理解是基础,赏析诗句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1:乘着酒兴,他举杯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

    学生2:“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想象着作者端着酒杯在月下舞蹈,无拘无束,感情奔放豪迈

    3、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在前面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这首词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1、用心聆听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再次回到诗词的意境之中,情感再现)

    2、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谈出一种感受即可)

    3、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4(《望月》的曲声渐起,“望着月亮的时候,就想起你、、、“婉转而感染人的乐曲,将对作品的理解感知,上升到了对作者人生境界的理解)

    老师诵读:(投影)你,从遥远的北宋走来,衣袂飘飘,把酒问月你留给我们的何止是这几个名句呢?你像我们一样刻苦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但是“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你也买了房子——“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却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léixiè)之中”你也娶了妻子,可是刚至而立之年,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你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你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有人这样总结你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学生集体诵读:

    啊,苏东坡,你的一生比之常人,有太多太多不幸,可是你却能以你广阔、博大的胸怀一一化解,为后世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回顾备课过程,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水调歌头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说学情

    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先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情境激趣,整体的初步感悟。

    (二)听、读、诵,自主研读体味。

    (三)重点词句讨论探究、品味赏析。

    五、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六、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问学生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或故事!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却和亲人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试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抄写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

    水调歌头课件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及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移情、情景交融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充分发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词情词境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感悟。

    5由此及彼,通过对本词的鉴赏学会鉴赏同类词的一般方法。

    其中第2点和第5点是重点,第4点是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感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客观的文学常识,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和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预习加复习

    2、视频加音频

    3、讲授加讨论

    4、朗读加写作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流行视窗,头脑风暴(5-8分钟)

    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比如《诗经》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只不过那些乐谱都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大饱耳福。但现代人也挺聪明,翻唱了很多古诗词,大家听过《水调歌头》的流行版吗?有人听过,但估计很少有人听过粤语版吧?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粤语版的水调歌头是个什么风味。

    (用多媒体播放《秋香怒点唐伯虎》中以粤语歌唱《水调歌头》的视频片段)

    大家都听懂了吗?没听懂不要紧,粤语对于咱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但至少应该看出这首词的中心词是哪一个了吧?对啦,是“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于“月”的诗词呢?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分钟)

    同学们刚才回忆了许多有关于“月”的诗词,那么本词写的“月”与别人写的“月”有何不同呢?要知道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攻克字词这一关,大家既然已经作了课前预习,那么再花2分钟左右浏览一遍词文,并攻占这样几个领地:1)消灭生字词;2)找出本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目标明确,行动快速!

    (请2-3个学生分别回答,老师评价并补充总结)本文的生字词较少,要注意的是“胜”的读音及意思有别于我们通常的认知。很显然,本词是写在中秋之夜,而且是在怀念作者的弟弟子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对,小序,所以大家以后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不要小看了小序的作用,它通常会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老师补充关于作者苏轼及其词风的相关介绍)

    通过这两个部分,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了文学常识积累的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赏析全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1点。

    3、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读出味道(6分钟)

    ☆ 既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而本词的词意也不生涩,那么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情感来朗读本词。

    ☆ 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并说说自己是以何种感情来读的;老师也朗读一遍,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感,可以是怀念,可以是旷达,可以是感伤,也可以是其他,但必须能说出合理的缘由。

    2)品出技巧(10分钟)

    ☆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首词融入了自己情感,应该也都爱上了它,那么,它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除了情感的真情流露外,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请大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仔细阅读分析本词:

    ⊙上下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词中的景物经历了怎样的转换过程?通过哪几个关键词转换的?有什么作用?

    ⊙景物的转换体现了词人情感怎样的变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性格?

    请大家分组讨论,4-5个人一组,每组任选一个问题讨论,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做指导性的归纳总结。总结中提到移情的用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并由此归纳出鉴赏同类诗歌的一般技巧。

    这一部分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2点和第5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背出水平(5分钟)

    经过了情感的融入,又疏通了词意技巧,大家对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还有什么理由不背下来呢?我们不仅要背,还要背出水平,我们不来死记硬背的那一套,咱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词的流行唱法。(播放《水调歌头》音频)完成教学目标第3点。

    4、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0分钟)

    大家读也读了,品也品了,背也背了,现在该写写了。当然,写也要写出特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复原某一场景或创设另一与之相关的场景写下来。换句话说,你把这首词看作一个完整的经历,像放电影似的在你脑海中过一遍,然后截取某个你非常感兴趣的片段写下来;也可以不直接写本词,比如你写被怀念的苏辙,等等,能体现本词的意境即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你自己的情感体会,能够与打问号苏轼产生思想碰撞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老师选取几篇范本念读,大家相互浏览观看)

    这一部分完成教学目标的第4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5、课后演练场

    1)《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词作,请大家课下搜集苏轼的其他代表诗词并背诵,每人至少2首;

    2)在学习本词过程中,触动你心灵的情感体验在哪?写下你对本词最独特的情感体验,字数文体不限。

    6、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过渡—(转 、低 、照)移情

    下阙—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五部分,说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各种流行元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可知以及实际课堂条件的限制,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可能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水调歌头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五、教学设想:

    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①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

    (二)、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媒体呈现课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八)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水调歌头课件 篇8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1、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B、苏轼C、陆游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号:(A)

    A、东坡居士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B)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5、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B、王安石C、苏轼D、辛弃疾

    6、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的子由是苏轼的(D)

    A、父亲 B、哥哥 C、儿子 D、弟弟

    7、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B)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D、忧时伤事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其名为---------,他和苏轼,----------并称文坛“三苏”。

    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字,其名为--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下阕问-----------,归根到底是在问-------------。

    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的境界,表现了对----------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

    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5、苏轼,字______,号________,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亲同为“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_______。

    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15、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juān)

    16、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

    (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

    17、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

    (1)

    (2)(3)

    18、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水调歌头课件模板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