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热门11篇)
  •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01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热门11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热门11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情

    1、出示一组计算题,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计算器,学生用笔算。)

    1706-92379.2-0.43+9.546840.030.83

    19.20.03228.36+1.94-23.50821.283.17.6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用计算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计算器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步知道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

    2.填空.

    是9个()是()个()

    是3个()是()个()

    3.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3,一块布长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

    (2)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题意.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米就是9个米,米就是6个米.

    从9个米减去6个米,剩下3个米,就是米.

    (米)答:还剩米.

    (5)练习.

    ①做一做

    ()-()=()

    ②=(口述算理)

    2.教学例4.

    (1)出示例4计算1-.

    (2)演示动画分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1可以分成8个,就是从8个减去3个,剩5个,就是.

    (板书:)

    (4)反馈练习.

    ①做一做

    ()-()=()

    ②口述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

    2.讲桌宽米,长比宽多米.讲桌长多少米?

    3.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减法,同分母分数减法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1.----

    ----

    2.1-1-1-1-

    3.两棵小树,第一棵高米,第二棵高米.哪一棵高?高出多少米?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4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1.判一判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

    整数乘法低位起,两位数乘法两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两次乘积加一起。

    整数乘法低位起,几位数乘法几次积。

    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

    十位数乘得若干十,积的末位对十位。

    计算准确对好位,几次乘积加一起。

    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

    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献爱心图片】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地震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1、学生思考后口答列出算式【出示课件】

    6 × 2 = 12(元)

    6 × 20 = 120(元)

    6 × 200 = 1200(元)

    2、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是什么?乘号后面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是什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呢?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课件出示】

    (1)6╳2= 12(元)

    (2)6╳20=120(元)

    (3)6╳200=1200(元)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5呢?乘20呢?

    5、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课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 ) 10×4=( )

    8×18=( ) 5×4=( )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的规律相符。

    (4)展台展示。

    (四)整体概括规律。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课件出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课件出示】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2、【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灾区。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从金口河出发,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辆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课件出示: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60平方米 8米

    五、拓展升华,继续探索。

    1、【课件出示】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

    (18×2)×(24÷2) =

    小结:【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2、【课件出示】运用规律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3、【课件出示】观察这两组题,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渗透两个因数都变时积的变化规律)

    3×10=30 8×20=160

    6×20=120 4×10=40

    12×40=480 2×5=10

    总结规律:【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另一个数,积就乘(或除以)这两个数的积。】【jzd365.cOm 迷你句子网】

    六、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快乐作业:练习九3、4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6

    设计说明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数学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有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拉,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而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又能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说说怎么修理松动的椅子等,这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四边形教具 投影仪

    学生准备 练习纸 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个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2.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为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1。

    (1)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预设

    生1:有3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5: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让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3条线段”“围成”。(此处重点解释“围成”就是首尾相连或者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 体 内 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 + )×20

    66×28+66×32+66×40=( + + ) ×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 ×4= 11×4+25×4

    (45-5)×14 =45 ×14 -5 ×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 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175+75)×4 = 175×4 + 75×4

    (175+125) ×4 = 175×4 + 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8

    去图书馆(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方向与位置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用两种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是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

    方向与位置

    去图书馆(1课时)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确定位置(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经历探索行走路线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1.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的价值。

    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重点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难点

    1.体会同一段路程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2.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9

    认识按比例分配。

    师(手里举着十支铅笔):今天薛鹏程和徐逸帆的预习作业做得真好,我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他俩,该怎么分?

    生甲:每人五支。

    生乙: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

    师:说得真好,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每人五支。(板书平均分,把铅笔分给两人。)

    师(再拿出十支铅笔):我还想把这十支铅笔将给这次口算比赛获第一第二名的同学,应该怎么分?

    (学生在下面议论争辩分法)

    生甲:我认为不应该再平均分。

    师:为什么?

    生甲:那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分?

    生乙:我认为应该三七开。

    师:三七开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三七开?

    生乙:就是第一名得七支,第二名得三支,那才显示出第一名的实力。

    生丙:我认为应该四六开,第一名得六支,第二名得四支,差距不能太大。(学生都认为比较合理)。

    师:这还是平均分吗?

    生齐:不是。

    师: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甲:按个人成绩分。

    生乙:按一定的比来分。

    师:说得真棒。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怎样的比来分?四六开

    呢?

    生: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3∶7的比来分;四六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4∶6的比来分(板书);

    师:那平均分就是把十支铅笔按

    生接:1∶1来分。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出示实物投影)有两台同样的播种机种地,甲台播种机工作了4小时,乙台播种机工作了3小时,共得酬金210元。这些酬劳两位机主能年平分吗?

    生齐:不能﹗

    师:那该怎么分?

    生:把210元酬劳按他们的工作时间来分配,多劳多得。

    师:你真棒﹗(板书:把210元酬劳按工作时间4∶3来分配。)

    像这样把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点评: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并且我个人认为我创设的情境是真实有意义的,将铅笔奖给学生,是话题也是鼓励,让学生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中主动学习,便于交流,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

    生甲:我回家做作业的时间通常是一小时,40分钟做语文,20分钟做数学。

    师:那你是把六十分钟按照几比几来分配的?为什么要这样分配?

    生甲:我是把六十分钟按照4∶2来分配的,语文四份,数学两份,因为语文要写日记,比较花时间。

    生乙:我每天都喝高乐高,一杯高乐高里有两份是高乐高,一份是水

    师:谁来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

    生丙: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2∶1。

    生丁:老师,这样喝会胖的,里面卡路里太高﹗

    师:你认为一杯高乐高冲剂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合适呢?

    生丁:我认为一杯里高乐高占2份,水占3份比较合适。

    师:谁能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冲剂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5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了铺垫。)

    生乙:老师,我就是喜欢和浓一点的嘛,2∶1不行吗?

    (学生哄堂大笑)

    (点评:在笑声中学生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在谈话中还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生活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拟者。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由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被动地传播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新大纲也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课堂上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引人入胜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10

    一.填空

    1.1.05小时=()小时()分4.01公顷=()平方米

    2.正方形周长c米,它的面积是()

    3.一个数的2.5倍是62.5,这个数是()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5平方厘米,底是25厘米,高是()厘米。

    5.梯形的上底是2.4米,下底是6.6米,高是4米,面积是()平方米。

    6.三角形的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底是5.4厘米,高是()厘米。

    7.a比b除8的商少多少,列式是()

    8.两个()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9.两个数的商是8,如果把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扩大2倍,商是()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6.134134是循环小数。()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口算、

    1.84=0.8412=0.60.16=2.80.01=

    50.25=12.50.8=1.80.06=7.10.8=

    4.5+3.7=2.55-0.7=23000.02=0.350.7=

    四.解方程

    0.3X+0.6X-4.7=4.35X+1.1254=10-3

    五.脱式计算(能用简算用简便方法计算)

    3.276.43+3.27+3.272.578.46-2.63-7.37+4.54

    0.956+2.16-1.176-0.750.3-15(8.4-5.86)0.01

    (6.1-4.6)(9-0.4)+(4.1-2.85)1-[10-(69.6963.2)]1.01

    六.列式计算下面各题

    1.从1500里减去40个35,再除以2.11.1里面减去X的3倍等于

    2.5,得多少?6.3,求X?

    七.应用题

    1.童装厂计划25天生产850套童装,2.一台收割机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

    前5天完成130套,要提前5天完成任务,3小时,收割小麦74.5公顷,这天平均

    以后每天应加工多少套?每小时收割25公顷,上午平均每小时

    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2.甲乙二人同时从家去火车站。甲骑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两个城市

    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15分钟到达,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距离中点

    又过了18分钟火车才开。乙步行每分钟18米处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的速度

    走75米,当乙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是乙车的1.5倍,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

    开出了几分钟?(列综合算式)多少千米?

    5.两条电线,第一条的长度是第二条6.一块长方形菜地,宽45米,面积

    的1.2倍,第一条比第二条长1.4米,是4275平方米,四周围上篱笆,篱笆

    第一条电线长多少米?(用方程解)有多长?

    7.大众食堂买来8张餐桌与几把椅子,8.一列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要用10小时,

    共花钱985.6元,每张餐桌71.2元,比一列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用15小时,

    每把椅子贵29.6元,买来椅子多少把?每小时快车比慢车多行12千米,两车同时

    (列方程解)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小学数学四年级课件(热门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