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窦娥冤教案十五篇
  • 窦娥冤教案

    发表时间:2023-12-01

    窦娥冤教案十五篇。

    下面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有关“窦娥冤教案”的文章,你也可以试试看或许效果更佳。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

    窦娥冤教案【篇1】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资料。

    2、反复诵读,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能够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我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一样: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主角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经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主角朗读的学习,帮忙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境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杯具和中国十大杯具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终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到达“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以往把自我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证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我的社会梦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并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能够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主角,由学生分主角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我被押赴法场而悲痛;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能够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所以,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能够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资料,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能够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二煞I、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窦娥冤教案【篇2】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窦娥冤教案【篇3】

    第82-83课时窦娥冤

    教学目的

    通过引导和讨论,使学生能--

    1.分析这折戏是怎样塑造窦娥这个善良而又具有反抗性格的典型形象的。

    2.分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1.重点:主人公窦娥的形象;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2.难点: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1.元杂剧简介《创新课堂》P104“文学常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角色:科介;窦娥说白;窦娥唱词;监斩官;婆婆;刽子手;

    ②思考: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

    ③点评朗读情况--重点是读窦娥的唱词与宾白的同学,藉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方法同前,先由承担角色的同学自我解说人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补充点评角色演绎情况;

    2.引导学生按照事态的发展、空间的转换、对象的改变划分层次。

    3.全折戏紧紧扣住“冤”来展开剧情,那么各部分是怎么样表现这个“冤”字的呢?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典刑”:孝姑衔冤

    4.由“冤”生“怨”生“悲”生“恨”,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怎么样的窦娥形象呢?

    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而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④为什么要写窦娥怨恨天地,怀疑鬼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质疑--指责--否定,反抗性格的形成过程,怨愤得以倾泻而出;对天地的否定,对神权的蔑视,实质上是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大胆抨击,否定这黑暗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同时,怨天恨地,也鲜明地突出了窦娥坚强不屈的反抗性格。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谴责与根本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2.赴刑场为什么要写婆媳诀别的场面?这又让我们看到了窦娥怎么样的性格?这里作者安排了几个材料来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这样安排仅仅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么?

    ①除了向婆婆诉原委、明冤情、表心迹外,主要能展示窦娥温顺、善良、纯净的性格。

    ②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这也是剧情结构的需要。

    ③说明窦娥的反抗精神是被逼出来的。正是一步一步的逼迫,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一个如此善良、纯洁的女子竟为封建法制所不容,这就更增强了悲剧的社会性。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②它们化用了哪几个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③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证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④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这三桩誓愿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⑤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

    窦娥冤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 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 、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 31 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 、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四、课后自由朗读或者分角色朗读。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㈠、女生齐读 [ 端正好 ] ,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男生给出答案,明确』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㈡、揣摩试读 [ 滚绣球 ] ,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1 、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2 、老师范读

    3 、『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㈢、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 [ 叨叨令 ] 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

    [ 快活三 ] 、 [ 鲍老儿 ] ,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窦娥冤教案【篇5】

    一、设计依据

    1.课标依据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新课标”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教学实际,希望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后,能在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独特之美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表达,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同时也提升自身思维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教材依据

    戏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华师大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册学习古典诗歌和古代小说,第二册学习乐府叙事诗的基础上,在第三册设计了第六单元即“词曲及鉴赏”单元。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作为元杂剧,可算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范例,而《窦娥冤(节选)》作为高中阶段唯一一篇古代戏曲文学必修篇目,在教学上有其标本意义。

    3.单元依据

    本单元主题为“宋词元曲及其鉴赏”,共五篇课文,其中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杂剧。本单元作为高中阶段唯一涉及中国古代戏曲的单元,在该方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大致脉络和线索;能够借助对戏曲剧本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品情节设计的匠心;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戏曲文学的基本方法,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4.文本特点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窦娥冤(节选)》作为该剧的高潮部分,其张弛有度的情节安排、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本色自然的语言唱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深刻入髓的主题思想都是值得细品探究的。以其强烈的悲剧性为切入口,紧扣悲剧故事情节、悲剧人物形象、悲剧产生根源、悲剧艺术效果逐层深入地去体味鉴赏探究,以期加深剧作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基引趣。

    5.学生情况

    高二(17)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自身知识杂而无序,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戏曲知识,无论是兴趣还是相关知识点,都不成体系。又因时空距离、概念差异,学生到高二才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戏曲。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上会有较大障碍,存在相关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缺失。在前期整合必要的知识以激发其兴趣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课本剧排演经验,令其在“演”中研读文本,在“研”中批判理解,在“看”中思考人生。同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品鉴赏析方面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不同解读方式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可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逐步实现审美体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戏曲文化的门。

    二、教学目标

    1.分析窦娥悲剧形象,挖掘窦娥悲剧根源。

    2.探究悲剧艺术效果,逐步深化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表演法、点拨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1.资料准备

    导学案、教学设计、PPT、戏曲视频资料、拓展资料

    2.活动准备

    (1)课前预习:熟读文本,查阅有关《窦娥冤》资料。

    (2)课本剧排演:学生自主报名、自行选编课本剧内容并进行排演。

    (3)情境创设:课前播放春晚戏曲联唱视频,使学生直观体验古典戏曲魅力。

    五、教学过程[正能量句子 WWw.277433.coM]

    (一)导入

    (二)学习

    1.【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故事情节梳理

    (1)【学生活动】表演、观看课本剧。

    (2)【教师活动】(问题1)结合课本剧剧情,速览本课课文,请问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最频繁?

    【学生活动】迅速浏览课文并圈画出文中高频词闪现处并回答。

    【明确】怨、冤(12处)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板书)情节情感

    押赴刑场由冤生怨

    冤婆媳诀别由冤生悲怨

    临刑誓愿由冤生恨

    【明确】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设计目的】通过课本剧的角色还原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实现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高频词以把握剧情情感基调,根据剧情张弛节奏来梳理情节。

    2.【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1)【教师活动】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窦娥身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学生活动】快速跳读,勾画要点,思考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传统美德:善良、孝顺、坚贞、正直、勤劳、淳朴……

    反抗精神:坚强、刚烈、不屈服、敢反抗……

    (2)【教师活动】这样一个年轻美好的生命却要被冤杀,在她走向刑场的时候应该有许多话要说,集中体现在课文哪些地方?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和三桩誓愿

    (3)【教师活动】窦娥对主宰世界的天地持什么态度?

    【学生活动】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圈画回答问题。

    【明确】反抗、不满、愤懑、责问、控诉、无奈……

    (4)【教师活动】这个美丽柔弱的生命被逼向了死亡,她此刻的愤懑还不是最强烈的,最强烈的声音在何处?

    【明确】三桩誓愿。

    【学生活动】根据课文完成相关表格并交流。

    内容典故应验时间应验范围监斩官态度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抗旱三年

    【教师活动】(追问1)三桩誓愿看似临死前随兴而发,那么可以互换吗?

    【明确】不能,因为三愿层层深入递进。

    【设计目的】通过诵读和对文本圈画分析归纳人物性格,运用表格理清文本信息,寻找相关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之联系起来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特点。

    3.【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根源深入挖掘

    (1)【教师活动】假设给窦娥一次重来的机会,那么她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请以“假设窦娥……,她就不会死”的假设命题格式,结合剧中已知现实条件进行推理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发言。

    【明确】(PPT)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设计目的】借由假设某前提,预设窦娥不会死,再与文中导致窦娥悲剧的主客观因素相对应后产生矛盾,无法成立,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该悲剧产生的根源及其不可避免。

    4.【教学内容】谁解窦娥冤——悲剧艺术效果探究

    (1)【教师活动】就表现主题而言,你觉得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最好或最不好?侧重一点说说原因。

    为更好表现主旨,有导演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明确】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求说明理由,自圆其说。

    (1)【教师活动】(追问1)从全剧结局看,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两桩当场实现,第三桩三年实现,最后连冤情也得到昭雪,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是一出悲剧?

    【明确】(PPT)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

    【教师活动】(追问2)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结局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是什么创作手法?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局更能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强烈的爱和憎,而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设计目的】通过三种结局的比较阅读和分析,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及其强化的悲剧艺术效果。

    (三)总结(师生共同概括)

    1.窦娥形象概括

    2.课文主题概括

    3.教师归纳总结

    六、巩固拓展

    1.巩固性作业

    你如何看待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楚州百姓受苦的“亢旱三年”是否与窦娥善良本性矛盾?(300字短文)

    2.拓展性作业

    阅读张燕瑾《的悲剧价值》、胡琳《浅析的戏剧冲突》,梳理读书提纲,做好书摘记录。

    窦娥冤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教案【篇7】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经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资料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杯具之一。作者经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完美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杯具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经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经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经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杯具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进取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先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我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之后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头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我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此刻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以往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期望自我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期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解题指导】

    一、参见【.写作手法】

    二、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我的婆婆看出看见自我受刑而悲痛。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完美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四、1生,深甚,2糊突,混淆。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那里”,“那里”。4则,只。

    五、略。

    【资料窗】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资料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此刻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主角,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主角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我的社会梦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最终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窦娥冤教案【篇8】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朽,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教案【篇9】

    教学目的: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窦娥冤教案【篇10】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元杂剧知识

    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②韵文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

    净(大花脸。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

    1、了解全剧剧情

    2、概括情节(先读后议)

    窦娥冤教案【篇11】

    [教学目的]

    1、巩固学生元杂剧知识及对古白话的理解。

    2、培养并提高学生古典戏曲的鉴赏能力。

    3、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4、赏析,把握《窦娥冤》戏曲语言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窦娥人物形象及意义。

    2、品味关汉卿本色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析法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诵读、对比,把握语言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回顾导入

    1、导语设计: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解了元曲特别是元杂剧的有关知识,并且让大家预习《窦娥冤》,下边检查一下上节知识掌握及预习情况。

    2、习题

    ①元杂剧知识 ②典故掌握 ③古白话理解

    三、讲解新课

    ㈠作者与背景

    ㈡《窦娥冤》剧情梗概(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①)

    ㈢欣赏精彩剧照,认识作品影响

    ㈣解题、导读提示,了解学习要点

    ㈤鉴赏分析

    1、整体把握

    ①三个场面(找学生概括内容)

    ②本折线索(冤)及感情变化(怨→悲→恨)

    ③矛盾冲突(基本主题)把握

    2、具体赏析

    ⑴戏曲语言,人物形象赏析

    (问):窦娥身上最光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场面,哪些唱词中?

    (生答):略

    ①分析第一场面,范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语言所体现出窦娥的感情及反抗精神)

    ②分角色朗读第三场面,继续赏析语言,人物形象

    ③点拔第二场面,把握窦娥善良美好心灵

    (问):为什么要突出窦娥冤善良美好的一面?

    (答):略

    ④整体把握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⑵通过课堂练习,继续把握语言特点

    ①对比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唱词。

    ②总结本剧(关汉卿)语言特点

    ⑶赏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继续探讨作品主题。

    ㈥思考讨论

    明传奇《金锁记》由《窦娥冤》改编而成,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赶考途中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考试,举夺魁。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色阴暗,寒风刺骨,提刑官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其冤案,一家人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父女得团圆”。

    比较《金锁记》与《窦娥冤》的结尾,你更喜欢哪一个?谈谈你的感想。

    四、总结

    1、窦娥形象及意义(作品主题),学习其美好品质。

    2、语言特点

    3、艺术手法

    4、读书、写作指导

    五、作业

    1、背默[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思考讨论

    作者在第一场面安排窦娥指天骂地,为何又在第三场面靠天地来显示其冤情?谈一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窦娥冤

    关汉卿

    怨 悲 恨

    (反抗) (善良) (反抗)

    现实 ← → 浪漫

    控诉、歌颂、表达愿望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与《西厢记》中几段唱词,回答下面问题。

    《窦娥冤》: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西厢记》: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烛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思考:

    1、元曲作家素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通过唱词分析,关汉卿与王实甫各属哪一流派?

    2、试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各自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教案【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的黑暗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窦娥冤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

    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课时安排

    设置2课时教学,本教案为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

    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

    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

    (三)深入研读

    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

    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

    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

    1、(1)三岁丧母;

    (2)父女分离;

    (3)丧夫打击;

    (4)流氓欺压;

    (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

    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

    (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

    (四)小结作业

    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

    故事梗概

    七、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窦娥冤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3、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5、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

    即目标之2、3、4。

    教学难点

    1、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

    1、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

    2、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

    窦娥冤教案【篇15】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窦娥冤教案十五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