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三峡的课件(汇集十三篇)
  • 三峡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6

    三峡的课件(汇集十三篇)。

    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耗费了很大的心思来打造这个“三峡的课件”,相信它一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课本的主要教学内容,老师会精心整理成教案课件,我们需要认真撰写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高质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希望我们的网页能给您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峡的课件(篇1)

    各位评委好,老师们好!

    今天说的课题内容是《三峡》。《三峡》这篇课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这篇文章被选入历届初中语文课本。编者把这篇课文编在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一课,是因为它和本单元的其他几篇写景抒情的文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和《诗四首》相比较,《三峡》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不仅仅是一篇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更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山水名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那么,我们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学习些什么呢?根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我拟定了三个学习目标,即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三峡》是指定的背诵篇目。文言词汇包括一个通假字阙通缺,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二、能力目标: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先总写三峡的山,按夏、春冬之时和秋的季节顺序分写三峡的水。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并理解作者凝练生动的笔墨,大笔点染细处着墨的写法。三、情感目标: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背诵课文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来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难点呢?需要多少课时才能完成学习内容,在上课之前有些什么准备,将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手段以及什么样的过程来实现学习目标呢?

    由于本文篇幅不长,一共两百字不到,语言有节奏感,易于记诵,我只安排一课时即可完成学习任务。但这必须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说到预习,今天我在这里要特别地说一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预习指导。一般来讲,在上新课之前就给学生说一声预习第几课,最大限度在黑板上写上预习哪一课,等等字样就了事。指导学生预习光是停留在这个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预习什么内容,要实现什么目标,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来达到这些要求。比如学习《三峡》,要求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认识生字,能理解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要基本能背诵课文。如果老师在上新课之前指导学生达到这些要求,那么上起课来就很轻松,学生的兴趣也浓厚,学习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所要准备的教具也简单,就是几页ppt文稿,即三峡的地理位置示意图一张,瞿塘峡风光图一幅,夏季三峡风光图一幅,春季或秋季风景图一幅。

    所用教法,主要以学生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比较学习法。

    下面我说教学流程。

    第一步,导入课题。

    先从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说起,导入课题,然后展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三峡的地理位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第二步,文学常识介绍。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识。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要让学生了解他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不光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它还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文学著作。

    第三步,展示瞿塘风光图,让学生看图说出三峡风光的特点。提问:那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引出课文内容。

    第四步,检查预习。检查预习不要过于繁琐,不要面面俱到,就这一课而言,只要学生能认识生字,能理解课后第二题所列词语的意思,基本能背诵课文就可以了。可以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

    第五步,四读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抽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说出本文所写的内容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明白本文所写的是三峡的山和水的特点,作者是怀着一种赞美的感情来写的。

    二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这样的感情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来评价。

    三读课文,分段背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各段,展示各季节风景图,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齐背第一段,让学生抓住关键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归纳第一段是总写三峡山的雄奇险拔。

    齐读第二至四段,让学生归纳这三段是写三峡四季的水清幽秀丽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时,要让学生抓住一个疾字,来突出三峡的奔放美,同时和课后第三题中所列的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夏水的特点。把练习题有机地放在教学课文中来,这样既能有利于课文的理解,也节约了作业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指导学生背诵第三段,让学生抓住素,绿,清,影几个关键词来体会春冬之时的清幽美和良多趣味。

    第四段,让学生抓住寒,肃,凄,哀等关键词和引用渔歌写三峡的凄美。

    将课文的脉络层次和关键词板书出来。因为这些内容有不可预见性,所以还是由学生来说,老师板书的为宜。这个板书清晰明了。

    26 三 峡

    (总)写山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雄奇险拔

    夏 疾壮美

    (分)写水 春冬 素,绿,清,影清幽美

    秋 寒,肃,凄,哀凄婉美

    四读课文,熟读背诵,总结全文。

    让学生谈收获,谈体会,让学生强化理解本文写的内容是先总写三峡山的雄奇险拔,然后按季节分写三峡水的清幽秀丽。让学生谈谈,你学了本文以后,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以此来实现情感目标。

    第六步,拓展训练。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一处风景,以写促读,以此来巩固《三峡》的写作方法。

    最后一步,用一两句话介绍三峡大坝建成以后的三峡风光,希望大家有机会去观赏来结束课文教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在指导阅读,通过四次朗读来突出学习重点和突破学习难点。学生阅读文章要多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文言文,如果不让学生熟读,那么学生听起来就像听天书一般。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三峡》不光是地理著作的名篇,它也是一篇文学价值极高的写景美文。

    最后,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无论课件也好,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也好,都要有两种准备,一种是我前面所说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过程设计的准备,另一种就是传统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准备,比如挂图或卡片,以备停电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ppt课件是要用电脑和数字投影仪的,但如果遇上停电或电脑坏损怎么办?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要预备好。我昨天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突然电脑死机了,不能用,只好临时启动预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说得不好,请大家多批评。谢谢!

    三峡的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三峡》是人教社义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材,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壮丽风光。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领会作者精妙之笔法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欣赏三峡美丽风光的同时感知作者意境,引导学生探究、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峡的特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成诵,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意境和对三峡的欣赏。

    (2)难点: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分析依据和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三峡》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感,我们应通过反复诵读来整体感知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二、学情分析:

    古文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乐感极强,学生非常喜爱。对于国语的教学应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可学生的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多加引导。

    三、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设计理念】:教法要为学法服务,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习是从未知到知,从不会到会,它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其探索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外过学者问过余秋雨,:“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同学们猜猜余秋雨说的是哪个地方? (三峡)

    2、播放三峡风光的短片 (背景音乐《话说长江》)

    3、三峡的确魅力魅力无穷,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去走进壮丽的三峡,一起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注意图片和音乐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2、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和语句的通顺,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

    3、学生试译短文。

    4、多媒体展示重难点的字、词、句。

    5、学生试着背诵。

    此环节设计: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精读课文,品析领略

    1、品读课文:三峡美在哪儿? (山、水) 教师及时鼓励

    2、郦道元如何写山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幻灯板书) 注意激励

    3、他又是如何写水的? (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水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不同景象。

    4、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三峡的美。

    5、从语言、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来品析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精彩的段落,领会优美的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突破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师生齐背《早发白帝城》。

    2、一首是诗,一篇是游记,二者有哪些内容对应、写景相同的句子?

    此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五)背诵课文,丰富积累

    (六)走出课文,激发情感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美好画卷,今天的三峡正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三峡电站正造就着一个世界奇观。三峡,我们唯一的三峡!三峡,我们永远的三峡!

    (七)教师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三峡的壮丽。

    2、师生齐读课文。

    3、收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三峡的课件(篇3)

    一、 设计理念

    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山川的秀美壮丽,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二、 设计特色

    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讲授课文前,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着重理清文章脉络。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比较对三峡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三、 设计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简介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理,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配乐)

    1、读准字音

    2、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比较阅读

    和郦道元《三峡》对照,两篇文章有哪些区别?

    4、请学生结合齐课文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

    (三)、品读“西陵峡”

    1、黄猫峡:品语言。语句整齐简洁,画出景物特点,齐读体会。

    2、灯影峡:品画面。

    突出品味对黄陵庙宇描绘。

    可在课前布置爱好美术的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想象,然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技法用图画再现或创造黄陵庙的佳境。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作品的见解,在评议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老师做适当点评即可。

    全体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语气要求轻柔舒缓。

    3、崆岭峡:悟谚语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突出的显然是险峻的山形水势。

    4、米仓峡:晓一字。

    体会“赴”字的妙处,可插入介绍《渡荆门送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总结并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三峡的自然景观资料(包括图片、照片、风光片等)和人文历史资料(包括三峡的神奇传说、风土人情、历史沿革)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里的情感。

    三峡的课件(篇4)

    《巴东三峡》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八年级语文下册《巴东三峡》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 设计理念

    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山川的秀美壮丽,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二、 设计特色

    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讲授课文前,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着重理清文章脉络。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比较对三峡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三、 设计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简介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理,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配乐)

    1、读准字音

    2、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比较阅读

    和郦道元《三峡》对照,两篇文章有哪些区别?

    4、请学生结合齐课文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

    (三)、品读“西陵峡”

    1、黄猫峡:品语言。语句整齐简洁,画出景物特点,齐读体会。

    2、灯影峡:品画面。

    突出品味对黄陵庙宇描绘。

    可在课前布置爱好美术的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想象,然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技法用图画再现或创造黄陵庙的佳境。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作品的见解,在评议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老师做适当点评即可。

    全体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语气要求轻柔舒缓。

    3、崆岭峡:悟谚语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突出的显然是险峻的山形水势。

    4、米仓峡:晓一字。

    体会“赴”字的妙处,可插入介绍《渡荆门送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总结并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三峡的自然景观资料(包括图片、照片、风光片等)和人文历史资料(包括三峡的神奇传说、风土人情、历史沿革)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里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 展示作业,交流心得,回忆上一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作品

    (二) 品读“巫峡”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1)注意这部分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2)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巫峡最令你心动的是什么。

    2、请学生谈谈巫峡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不一定拘泥于课文的描绘。

    可根据课文描绘体会巫峡的独特奇景(奇险美丽的山水或者闻名遐迩的云雨)

    此间可穿插学生课余收集的各种材料。

    3、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了解游记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部分侧重于学生自己分析、朗读、想象、再创造。

    4、拓展训练,合作探究。

    如果请你为巫峡拍一段风光片,你准备怎样取景和编排?

    请你为自己的风光片配一段解说词。

    拓宽文本外延,展示合作成果,分享成功喜悦,探讨合作经验。

    (三) 总结并板书

    (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 收集有关三峡大坝的资料。

    第三课时

    (一) 品读“瞿塘峡”

    1、 瞿塘山水。

    展示瞿塘峡风光图片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瞿塘山水的奇丽景致。

    2、 两岸的人文景观。

    (1) 白帝城托孤(学生可根据资料补充介绍)。

    (2) 八阵图遗迹

    学生可把收集的人文资料进行交换讨论,增进对历史文化的新认识,激发热爱祖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强烈情感,引发思古之幽情。

    (3)揣摩作者情感。

    3、 全体男生齐读这一部分要求语气舒缓稍深沉,经体现历史的厚重,意蕴的丰厚。

    (二) 总结并板收

    (三) 讨论作者写自己的心理对描写三峡景色有什么作用

    (四) 体会课文中古诗、谚语以及自己即景诗句的引用效果(可穿插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此处进行小结)

    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渲染气氛,增添韵味。

    (五) 拓展延伸

    1、 思考:怎样描述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象,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合进去?

    2、 课堂评点

    3、 阅读:记忆小三峡

    记忆中的巫峡小三峡,总是在不经意中浮现脑海,虽然去年夏天的巫山小三峡之行,在我的游历中只不过是一次叩问,一次访,可这几天它却总在我的梦中。

    小三峡位于长江三峡第一大支流大宁河游的巫山县境内,它是多少年前的造山运动,由大宁河捧出的一个神奇世界,那里山、水堪称天下绝境。……

    (六) 总结归纳游记特点

    (七) 布置作业

    1、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题。

    2、 借助资料,写一篇游记。

    四设计意图

    1、 让学生了解著名的三峡,体会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热爱祖国,

    2、 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 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学习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的方法。

    4、 学习文章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5、 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综合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7、 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能写好游记。

    三峡的课件(篇5)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铺垫美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如果把这些诗作一公里一公里地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的峡江就有诗作近百首!三峡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今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5、这是第14课,右上方的米字号表示什么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的,略读课文就是要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阅读,尽量自己读懂文章。文中的阅读提示可是咱们阅读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把阅读提示再好好默读一遍,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阅读本课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把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方式的不同,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容易被遗忘的一个重点。提醒学生认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比较略读与精读课文之间学习方式的不同,引导他们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二、自主表达,感知美

    1、自由读文,结合课前预习,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板书:时间顺序)

    (师引说)是的,课文先点出了三峡秋天已经来临,然后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顺序写三峡的景物。看来写作顺序对于一篇文章至关重要。(引导看黑板上学生的板书)看看这些特点分别是写哪个时间的?

    5、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入手,珍重学生对课文、对三峡秋天的直觉感受。在学生汇报时请他们选择一两个文中或者自己想到的词语,概括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什么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会被打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词语充满课堂,教师同时相机让他们简单说说理由,并让学生把词语写到黑板上,这样既拓展了文本内涵,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三、批注感悟,欣赏美

    1、这么丰富的三峡秋天的美景,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绝好的画卷。你最喜欢课文描写三峡秋天的哪些段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再把它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好吗?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

    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精彩句段。教师先集中指导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同时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句子,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带领学生陶醉在三峡秋天的美妙与神奇之中。】

    四、交流感悟,创造美

    1、刚才,我们跟随着方纪先生领略着三峡秋天这么丰富的美,真让我们陶醉了。昨天,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文章如诗的语言再一次感染,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想听听吗?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绿的叶 黄的果

    还有那 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现在老师也要请你们这些小诗人亮亮相啦!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你能用上的就用上,把你眼中三峡的秋天用诗歌表达出来,能说几句就几句,好吗?自己先试试吧。

    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5、小结:多美的语言啊!同学们回家之后不妨把这些串在一起,再修改修改,相信就是一首描写《三峡之秋》的好诗。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课末引入诗歌试写,旨在引导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五、课外链接,拓展美

    总结延伸: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同学们回家后,好好读读课文,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三峡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揣摩作者笔法之精妙,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优美意境,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川之美的情怀。

    [教材简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教学重点]

    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特征分明。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潄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

    [教学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这篇课文自身相对于其他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对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学习方法、技巧的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翻译,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查阅三峡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郦道元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

    ⑵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⑶夏水襄陵(漫上)

    ⑷不见曦月(阳光)

    ⑸或王命急宣(有时)

    ⑹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⑺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⑻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⑽飞漱其间(冲刷)

    ⑾良多趣味(很)

    ⑿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⒀林寒涧肃(寂静)

    ⒁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精读课文,品析探究

    1、师:我们应带着美的眼光来寻找三峡的最美所在,大家看看三峡的自然景观最美美在哪?

    注:美在山,美在水。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2、师:作者是如何写山的呢?

    注:三峡的山独特之处在哪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

    3、师:作者是如何写水的呢?

    注:万物因水而有灵性,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什么来写的?

    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沿溯阻绝(引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若说夏水用豪放派来形容的话,那么大家想一下春冬之水应用什么来形容?(婉约)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4、师:同学们,三峡很美,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山美,水美)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春冬—清幽

    秋—凄凉

    5、师: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

    注: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话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比较欣赏,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2、师:《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注: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3、师: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想象未来的三峡美景。与文中的三峡进行比较欣赏。

    4、师生交流整理有关三峡的诗句。有关三峡的诗句

    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飞舟已地万重山

    ②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③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WwW.jK251.Com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⑦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教师小结: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三峡的课件(篇7)

    一、说教材的处理

    《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六、说教学效果

    这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练习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基本上能领会文章的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课堂气氛活跃,有激烈的讨论,有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们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课后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很令我满意。

    三峡的课件(篇8)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 特点 词句 朗读

    早晨 明丽 露水闪亮—露水消逝 清新明快

    中午 热烈 群峰披甲—金鳞巨蟒 热烈欢快

    下午 明亮 于是……长江变成小溪 轻柔明快

    夜晚 清冽 沉沉欲睡静明亮像…… 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习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习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习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平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的课件(篇9)

    一、说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本册书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诗文单元,其中第六单元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这很显然是为了在七年能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三峡》是本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四季不同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奇美之景。文章写景生动、用词准确、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寓情于景,有种特别的艺术魅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达到基本感知全文大意的目的。第二课时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诵读以及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品析课文。我要说的就是这一课时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方面:

    (一)知识能力方面: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美景。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笔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笔法。

    (二)过程和方法方面: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课文,让学生在交流、启发、争议中展示自我,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因此,授课时可用1、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

    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具体学习过程:

    ①出示学习方法的要求:在书上圈圈重点词、划划重点句,注注自己的想法。你知道作者写一天中的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特点吗?

    ②按照谈—思—议—读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一段。(成熟—果实累累—喜悦);

    ③学生按照上述要求选择最喜欢的部分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出示课件、感情朗读。

    时间特点词句朗读

    早晨明丽露水闪亮—露水消逝清新明快

    中午热烈群峰披甲—金鳞巨蟒热烈欢快

    下午明亮于是……长江变成小溪轻柔明快

    夜晚清冽沉沉欲睡静明亮像……温柔惊奇

    ④谈感想: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孩子们读了《三峡之秋》后一定有很多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出示课件《山峡风光》,配乐《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五、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明亮

    夜晚→清冽

    为您服务!

    三峡的课件(篇10)

    各位评委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三峡》。现在,就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理解:

    《三峡》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三峡》即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一篇优美的文学篇章。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了解三峡的相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从认知水平上说,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到了“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经过初一年级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基本有条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构,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的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四季景色,特征鲜明。同是四季的景色,特点不同。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流速度之快;春冬季作者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漱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方面可以利用文言文的辅助书来迅速,直观的了解字词的具体的含义。。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是因为接触文言文不够全面,不够深,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在字词的解释,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借助一些课外的辅助书来帮助理解课文。

    三、教学设想

    1、品读课文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句子。

    2、教学手段:

    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我将运用音乐、图片等电教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法、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阅读是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朗读、默读、精读等等。

    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索和解决问题。

    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熟读课文内容,掌握文章大意。

    本节课我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理解、品味文中的优美的意境。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通过两个关于长江三峡知识的问题,将课文内容与三峡风光片紧密结合在一起,自然导入新课,并让学生了解到三峡的相关知识。

    (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为世人称道的奇山异水,它们犹如一朵朵奇葩绽放在团团锦簇之中,今天,我们采摘了其中的一朵,一起来领略它迷人的风采。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画面,然后回答问题。

    (二)简介作者。(1分钟)

    (三)初步感知,掌握课文字词读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重点的字词。(2分钟)

    (四)朗读课文,(1)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语意停顿。(2)配乐朗读,先老师范读,然后学生分组朗读。(5分钟)

    (五)解释加点的重点的词语,然后逐段边看图片边对照课文翻译,把握重点的句子,体会《三峡》不同季节的优美的自然风光。(12分钟)

    (六)赏析课文,理清结构,并归纳板书。(12分钟)

    (七)课外延伸。(5分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文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就是一个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写法,依照课文写一篇关于三峡自然风光的散文。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八)小结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全文按总分结构,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河山的深厚感情。

    (九)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

    (2)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假如你是一名导游,那么依据课文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关于《三峡风光的导游词》。

    六、说课小结

    整课教学突出特点是将课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渲染气氛,通过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音乐糅合在一起,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美的意境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沉闷的气氛,较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联想、理解、分析、创新、口头和书面表达等能力,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正如孔子先生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峡的课件(篇11)

    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再读品析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三读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四背读积累文学作品这么几个环节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写一写环节主要要求学生重视对古诗文的积累,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是为上课的主题服务的,制作时,我没有追求繁杂、华艳,而只是从能否引起学生关于美的直观感悟与联想和能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方面着想。制作时,我特别注意了音乐、图片和文字的有机配合,这对营造课堂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老师领着走,学生跟着走这一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字词,读准了文章的节奏。

    第三步、再读课文,进入文中去领略三峡的美。出示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

    调动了学生自主性。(多媒体课件,提出再读要求):

    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幻灯片出示板书)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三峡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老师出示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三峡的美景。(音乐声起,一幅幅三峡美景尽展眼前)

    第四步、三读课文,揣摩文章写法的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五步、背诵课文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三峡的诗歌(幻灯片展示),打印出来后,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幻灯片“金鸡岭的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坪石的金鸡岭就是一个的风景点,下面请欣赏老师屏幕上的金鸡岭的优美的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向游客们展示金鸡岭的美。

    三峡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平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平静)

    如果把中午的三峡比作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下午的三峡就是一位——羞涩文静的少女,如果说中午三峡的特点是热烈,那么下午三峡的特点就是——平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在这美丽浪漫的秋天,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三峡,你最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你能读读吗?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现在正是秋季,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秋天银杏叶和枫叶的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模仿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自拟。)

    三峡的课件(篇13)

    一、说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三峡美,《三峡》更美,这既是自然的伟大,也是作者的匠心,更是文字的魅力。学习经典古文,重在品味、欣赏和积累。通过学习,既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要让学生领悟到祖国语言之美。整堂课以寻找美、发现美、品味美和积累美贯穿始终,让学生始终沉浸于美的氛围之中。`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感情、背诵积累、拓展写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学习本篇文言文需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因此课堂上安排了读一读、品一品、赏一赏、背一背,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讨论热烈,发言踊跃。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共鸣”。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三峡的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发现三峡美的兴趣。

    第二步、读一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美;

    2、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根据注释读顺文意;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检查阅读效果。

    (重点字词的读音、意思,句子的停顿)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到此要点评小组,公布目前排在榜首的小组,同时激励其他小组。

    第三步:品一品。领略美景,揣摩文章写法

    在充分朗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两个问题,分别针对“美景三峡“和”文章《三峡》”

    1、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______”说一句简单的话。感悟三峡风景之美。(“小组接龙”的形式。每小组一次机会,顺序不限。)

    如: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三峡的秋:凄凉凄美

    2、用“《三峡》美,美在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感悟《三峡》语言之美。(“你追我赶”想说就说,展现自我。不限顺序,不限次数。)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三峡》美,美在描写上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作比较手法,突出水势湍急、迅疾。

    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修辞手法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三峡的美。

    第四步:赏一赏。“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地势的险要造就了三峡美景,而在此生活着的渔民们的生活是凄凉的。

    欣赏歌曲《三峡人家》比较一下:文章结尾渔者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这句歌中蕴涵着的气氛与这首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教师明确:意境不一样。文章中渔歌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侧面描写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写的是旧社会三峡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新中国成立后三峡经过治理三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曲《三峡人家》节奏轻松明快,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喜悦,高兴之情。

    这一环节通过感情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

    郦道元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

    第六步、尾声(边展示幻灯片“三峡工程图景”边讲述)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第七步、知识的拓展

    布置课后练习:写一写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描写三峡的诗歌欣赏,并抄写下来。

    2、以“美在滨海”为题写一篇随笔。(幻灯片“滨海风光”)三峡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我们生活的滨海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下面请欣赏屏幕上滨海的优美景色,学习郦道元的写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展示我们滨海的美。

    这一环节很重要,如果有时间可以放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就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除了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课堂最后公布优胜小组。

    【三峡的课件(汇集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