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11-1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身教重于言传,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应该具有艺术性,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题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章,本文对您有益请收藏留作备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4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要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成吉思汗。

    2、师强调鹰与蒙古勇士间的关系。

    3、出示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正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将课文分为五部分。

    2、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全班交流。

    第一段(1):简述成吉思汗时中国历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段(2—8):讲成吉思汗在狩猎归途中找到一个滴水的泉眼。

    第三段(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第四段(19—22):写成吉思汗知道了鹰打翻杯子的原因。

    第五段(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与顿悟。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简述 起因 发展 ** 结局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有点生气了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的猎物少 心情差 射死鹰

    口渴得厉害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反思整堂课,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金钥匙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9—18自然段,(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

    2、边读边做批注,画出描写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四次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填写学习卡上的表格。

    3、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学习卡上,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这把“金钥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成效。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习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教学模式应该更高年级化;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品读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除了指导朗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本的了解不够深入;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会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爱动脑筋、善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努力做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爱迪生画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啊?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呢?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爱迪生的课文。〈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晚上有太阳吗?

    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

    3、带着问题好好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顺语句,读通课文,标明自然段号。〉

    2、出示生字、词语:

    请来 医生 急性 阑尾炎 无可奈何

    挡手 简易 手术 一分一秒

    自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读文。师生评议。

    4、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5、指导朗读长句。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

    3、师简介“急性阑尾炎”的医学知识。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说主要内容。

    2、当时情况怎样?指名读第一句。

    3、思考,讨论:没有电灯,光线很暗,做手术很危险,当时人们的表现怎样?

    4、师引读,可是那时——,医生——。

    医生“犹豫”了,什么是犹豫?他会想些什么?

    5、医生的犹豫就意味着手术不能马上进行了,小爱迪和爸爸多着急啊。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6、指名读第3、4句。

    爸爸和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抓住“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焦急、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

    7、是啊,手术不能进行就意味着——(指名说)我们的心都好象被揪住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妈妈的安危担心,谁来读一读这揪心的场面?朗读指导。

    8、突然之间,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四人小组看图、读句子讨论交流。

    9、爱迪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10、指导朗读:爱迪生想主意部分读得稍慢。

    11、开始,医生不明白,还不住地摇头说——,而后来,手术台前一片光明。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12、医生为什么说是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

    13、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1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自豪”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自豪?她心里会说些什么?

    3、出示爱迪生的话:

    理解“一本正经”:态度严肃、庄重、郑重其事的。这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4、大家注意到没有,爱迪生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不同?

    5、爱迪生为什么会说将来一定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这里的“真的”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同学们思考一下,爱迪生怎么会发明电灯的呢?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在爱迪生的一生中约有两千项发明,被人们称之为“发明”。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课后去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有关书籍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五、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指名交流)组词,提醒书写要点。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及( ) 需( ) 当( ) 请( ) 何( )

    急( ) 须( ) 挡( ) 情( ) 荷( )

    板书设计:

    晚上的“太阳”(发明电灯)

    爱迪生 十万火急

    (“发明”)集中生智

    化险为夷

    小学二年级语文《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创造了光明,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爱迪生的智慧。同时也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节课是新授课的第二课时,在孩子们已经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首先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已学生字,学习、理解生词“呻吟”。会写四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在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中,第2点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而如果理解不了,就无法体会到爱迪生的智慧。

    所以,我把体会爱迪生的智慧设定为本课教学重中之重的教学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感觉,这节课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一、自主探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导入之后,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术明明是医生做的,为什么医生却说,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由寻找答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样,在识记生字时,我也让生自主记生字。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这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习能力。

    二、角色体验,注重朗读能力的提高。

    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角色,朗读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感受当时情况危急的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爱迪生的心情,抓住他紧攥的拳头,焦急的神情来读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读得绘声绘色。再比如,在感受爱迪生的智慧时,我通过动画的演示,用爱迪生的办法,让原本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起来。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同时,也体验着爱迪生的智慧与快乐,于是,接下来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无需赘述。读的方式上,采取个别朗读,另生评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教师情境引读等 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三、课堂练习,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本节课上,我一直坚持学生说完整的话,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给予及时提醒和说完整的机会,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理解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时,我设置练习:爸爸一边搓着手,一边说:__________。让学生练习说话。在手术成功之后,我又设置了练习,让学生想象妈妈会怎样夸儿子,再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夸他。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说完整话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活动、游戏为主,寓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语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文化功能。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目标、形式、过程呈现,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艺术性的处理教材,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课件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

    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跃跃欲试。老师指名读书。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课文,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还不熟的同学,只要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认识这些字吗?”请你先自己读一读,把你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字词)

    学生认字、读词。

    采用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形式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扫除学生语言的障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狐狸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师:狐狸来到大树下(在黑板上事先贴好大树的图片),看到了谁?

    师:这只狐狸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看到乌鸦叼的肉时,会怎样想?

    生:我饿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这么香的肉,可不能让乌鸦吃了,我一定要把肉骗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齐读最后一句话。“狐狸馋的直流口水。”

    [评:

    师:狐狸那么想吃这片肉,后来是怎样弄到肉的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5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的反应。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合作,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师:小组讨论一下,狐狸说了几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乌鸦有什么反映?

    生:狐狸赔着笑脸,想讨好乌鸦,骗乌鸦开口说话。

    师: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两次对话?

    师:现在你们就是叼着一片肉的乌鸦,叼起肉来吧!老师来演那只馋狐狸。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师:第一次不说话,第二次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呀?

    生:狐狸说的话太好听了,要不是叼着肉,早就跟他说话了。……

    师:狐狸看乌鸦有点心动了,于是又说了第三次话。他是怎样说的?谁来用甜甜的声音读一读。

    请右边的同学演又馋又狡猾的狐狸。

    老师读作者的话,看谁演的好。

    学生表演第四、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生:狐狸说的话是假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乌鸦和麻雀的图片)乌鸦和麻雀谁的羽毛好看?

    师:想一想,麻雀怎样叫?学一学。乌鸦怎样叫?学一学。

    生:乌鸦开口说话,肉就掉下来,狐狸就吃到肉了。

    师:乌鸦因为听什么样的话上了狐狸的当?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这句话。乌鸦喜欢听 ,上了狐狸的当。

    [设计意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投入思考,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师: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生: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

    生: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生: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师:同学们,小乌鸦对老师说,以后它再也不会上当了。谁愿意来演不上当的小乌鸦?谁愿意来演狡猾的狐狸?

    (学生戴头饰非常投入地表演。无论狐狸说什么动听的话,乌鸦都没有上当。)

    师:同学们,狐狸说了那么多奉承的话,乌鸦也没有上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上当?

    师: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吃的,要领你出去玩,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师:看来,同学们是不会上当受骗了。老师很高兴!快下课了,我想知道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后,回家想做点什么?

    生: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教育他们别上坏人的当。

    师:同学们,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外,我们今天共同的作业是(大屏幕出示):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相信你编的故事最有趣!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教后反思:

    我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师生间的沟通,生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伙伴、朋友,真正充当了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确确实实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课临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热闹的菜园》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热闹的菜园》这首生动活泼的儿歌仿佛把我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儿歌虽然短小,但却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豆角、茄子、丝瓜、萝卜、番茄、辣椒、南瓜等蔬菜的颜色或形状或生长的地方,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理解,易于背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1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文;认识蔬菜,了解蔬菜的特点,感受丰收的喜悦。

    情感目标: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精神。

    3、重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

    4、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生字卡片、在教室四周摆放儿歌中的蔬菜,并在每种蔬菜前放上名称卡片。

    学生:跟随父母去菜地或菜市场看菜,买菜,认菜,了解并收集有关蔬菜的知识。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体验法,讨论交流法,竞赛、游戏法,自学、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本课内容贴进学生生活,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创设生活化情景,将蔬菜搬进教室。学生看到新鲜的事物,十分感兴趣,便不自觉地动眼看,动手摸,用鼻闻,动嘴读。这样生活化的情景将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课文中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

    (二)汇报交流、学文识字

    学生通过看、闻、摸、读多种感官,自主探究发现,自然明白了蔬菜的特点,此时他们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惊喜与自豪中,此时他们也急切盼望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从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顺利进入儿歌的学习。

    (三)多种朗读、背诵课文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读准字音。我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

    2、读流利。流利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练习朗读儿歌,在这里,教师进行范读,指名读,互评等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叠词。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开火车读、对读、赛读,并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下体会丰收的喜悦,感受劳动带来的愉快。

    3、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引导学生看板书诵读,或借助图画(多媒体)诵读,或学生选自主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诵读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四)拓展实践活动,回归生活运用

    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菜谱纳入课堂,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从中教育学生多吃蔬菜,不挑食。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喜欢的蔬菜介绍给大家:如画一画、编一编、写一写、演一演等,将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空间。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概括了课文内容,体现了课文的精华。我这节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的原则,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完成,符合孩子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 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 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 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

    迷蒙

    饯行

    敬仰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远眺 飞檐凌空

    一饮而尽

    繁花似锦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唯一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过渡: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2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精读课文

    过渡:学贵有疑。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时间

    地点

    人物

    心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自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把你找到的答案交流一下。

    3、“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1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4、在美丽的春景中,如果是平时,他们会干什么?心情会怎样? 而如今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词概括吗?

    5、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课件出示第2节

    (1)问:你是如何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2)还从哪些词体会出来?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和心情。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过渡: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9、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交流 :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依依惜别之情 问: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 c、全班表演读李白的话。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e、(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交流: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小结: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问: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1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此时此刻岸边的杨柳、江上的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2)李白又有什么表现?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依然伫立

    凝视远方)

    (3)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两个词。

    (4)李白伫立,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再一次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12、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无论是多么的不舍,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板书:行

    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件出示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理解诗意。

    三、回顾全文,总结

    1、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其实还有很多送别诗,如《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同学们课后可收集读一读,领悟他们间深厚的情谊。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烟花三月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敬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友谊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