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1篇)
  •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3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1篇)。

    一桌一讲台,一师一生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案的撰写上下足功夫。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方案的制定,老师在写教案时遇到的困惑有哪些?小编向您分享了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说明:

    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虽然都是描写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却大相径庭。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受景物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一、从韵律中比较诗的情愫。

    1、检查,能不能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读出平仄:一二声尽量拖长,三四声力争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同样描写秋天的诗也大不一样。请你拿起笔来,用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很惊讶,一个学习不踏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脱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兴,《枫桥夜泊》的作者非常难过,不,伤心,不对,忧愁;《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高兴。

    我追问:他对谁高兴?

    一个学生加以补充:他看到儿童在玩,感到很开心。根据他的补充,我在黑板上板书了高兴、忧愁、情趣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点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

    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明显: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的确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区别,但是却非常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

    我非常惊喜地发现:通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仅仅是平声(阴阳)拖音仄声(上去)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断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从文字中发现情愫的物质载体

    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按照唱(读)、看、听、摸的方法,用心体验诗的情愫。

    读诗是有技巧的。你看,我们像唱歌一样读诗(读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如果你再按照看听摸的顺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请你任选一首诗,试试看!

    我进一步对他们作了解释:诗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可以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还是可以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通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

    当我们把感官投入诗行,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诗的凝炼与传神。当我们从寻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寻常的诗意来,我们才会领略到诗人借奇妙的联想与比喻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且让我们从心灵的窗口开始吧:

    《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乐因子呢?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的答案越来越具体可感起来:寒山,悠远的寒山令人心旷神怡;石径,弯弯曲曲直通山顶的石径,倾斜的感觉显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

    接下来,帮助学生发现白云的浓厚与深远可煞费了不少功夫。

    师:你看到了哪里的白云,什么样子?

    生:山顶上、天空中、半山腰、包围着别人的房子,飘飘悠悠、很浓,到处都是

    师:伸出手臂

    生:手臂就被白云裹起来了。

    师:抬起脚

    生:脚就一下子失踪了。

    生:脚就被白云淹没了。

    师: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字:仙。透过偏旁,你发现仙人就是生活在哪里的人?

    生:生活在山上。

    师:他们有什么本事?

    生:能长生不老,会腾云驾雾

    师:是啊,象孙悟空一样。杜牧这时候身在哪里?

    生:在半山腰,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师:是啊,他也成仙了,做仙人了!

    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云彩都是慢慢升起来的,怎么不用升旗的升,而是生命的生呢?

    这是一个难点,我不禁为他的问题喝彩:是呀,是不是杜牧不知道这两个字的区别呢?

    学生一片沉默。我让他们做做白云升起的动作,又让他们用生字组词。一部分学生组出了生日、生气、生长等词语,我大喜,问他们:出生的那一天之前,小孩子存在不存在?生气之前有没有怒火?

    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恍然大悟起来:白云生处,就是走着走着,一不留心周围就被白云包围起来了!

    我紧追不舍:谁被包围起来了?

    生:生活在云雾中的仙人;还有杜牧自己。

    生:那些人房子冒出的炊烟也成了白云了。

    师: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那白云突然长出来的地方,该是一种什么景象?

    生:幸福、悠闲、自由自在、神清气爽

    师:这就是一个生字帮我们看到的世界!用升能看到吗?用深能看到吗?这就是古诗语言精练的魅力!

    相较而言,那燃烧的枫叶,那敢于二月花媲美的生命力,竟然被学生们看得一清二楚。其中一个孩子尤为精彩:我看到了像某某那么俊俏的枫叶!大家注目望去,呵,某某今天赫然穿着一件红得化不开的体恤!

    雷动的掌声掩饰不了师生的困惑:坐,怎么就成了因为了呢?停车坐爱杜牧可真会享受,连上山也要人抬着!他不就是坐着嘛!没有来得及查阅工具书,我还真回答不出来这因为的义向究竟怎么发展来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听。他们听到了嘹亮的山歌,过了一把神仙瘾;他们摸到了皮肤的凉爽:尽管寒山,尽管霜叶,尽管傍晚,诗人却只有舒适,只有尽兴,只有依依不舍,只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却大不一样。

    看到的是甚么呢?渔火,只有渔火,点点滴滴,也许没有画上的那么多,那渔火,只是张继一个人船上的。但是渔火的寻找很艰难,月亮、乌鸦、白霜、枫树、寒山寺,什么都是他们可看的东西,班里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特异功能。一番理性剖析之后,月也黑了,霜也不见了,江枫也消失了渔火之外伸手不见五指,夜黑得怕人。

    那么,一片漆黑之中,又听到什么了?是钟声,一声声传来,让人无法入睡。更可怕的,还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这时候,我补充了民间喜鹊与乌鸦不同的象征色彩。乌鸦啼叫,往往就是灾难的代名词啊!空气中有点不安的感觉,涩涩的静,孩子们一下子凝重了起来。

    再摸摸吧,用自己的皮肤摸一摸,什么感觉!冷!牙齿打颤的冷!孩子们夜里被冻醒的感觉联想出来了,诗人的衣服也很冷!从里到外,连诗人的心都是冷的!原汁原味的冷让他们朗读的声调很低沉,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他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一江春水向东流式的哀愁!

    三、从诗眼中感受生命的律动

    蔓延的低沉下,一个孩子大为不解:老师,我不明白,他好好的不在家里呆着,为什么半夜里要坐在船上呢?

    我循着他的思路,课堂,开始了峰回路转:唐朝是一个游历的年代。男子汉要外出寻找功名,往往一走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而且没有火车飞机,没有汽车自行车,没有手机,也许写好的信都不知道该让谁帮着寄。那个李白,就提着一把宝剑常年在外,家里几十年都没有他的消息。让我们设想一下,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愁的什么呢?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做官,他思念自己的亲人了。

    师:比如,妻子、父母

    生:孩子。他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生:他从家里来,想去寻找一个很长时间都没见面的朋友,可是却找不到他的朋友了,他很担心。

    生:他想写一首好诗,可是怎么都写不好,他半夜出来找灵感,可是就是找不到。

    生:他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他想回家了。

    学生再也想象不出来了。我继续提醒:请注意他生活的时代:所谓晚唐,就是唐朝马上就被别的国家给消灭了,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人们都吃不饱,就像现在的伊拉克一样,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生:他在担心人们的安全,担心人们没有东西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没命了。

    生: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没有忧国忧民,学生却在张继浓的化不开的愁绪里读出了生命的脆弱与孤单。这,就是生命的某一种律动啊!

    第三首诗学生自学之后,我问学生:一样的秋天,一样的枫叶,一样的寒霜,怎么在不同人的眼里,他们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学生再一次沉默了,过了老半天,一个小女孩儿怯怯地说:诗人的心情不一样,所以他们看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

    好一个心情不一样,东西就不一样,这就是写好作文的窍门,这就是上帝的密码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大自然的感情就是你的感情啊!让我们永远睁大自己婴儿一样好奇的眼睛,用一颗诗人的心去拥抱周围的世界吧,你就会像他们一样,在平平常常的事物中找到只属于你一个人的感觉!

    学生能理解这番话吗?我不得而知了。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三、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老师介绍法。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⑴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⑵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有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入境赏景,体验激趣

    1、谈话:

    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2、师引:(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一组图片,然后谈谈你的感想。

    (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重点如下:

    ⑴山行:在山上行走。

    (谁在山上行走?)

    ⑵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

    (秋天早晚比较凉,所以称之为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⑶斜:两种发音──可根据诗的意思画一画。

    ⑷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⑸坐:因为。

    ⑹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⑺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肯定学生的理解)同学们学会了很好的合作,那请你根据你们已经所理解的内容,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可以只理解一句,也可以是几句;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7、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同学们真不错,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配音乐):

    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现在,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的理解吗?

    5、朗读:

    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师:多美的秋天,多美的枫树林,多美的诗啊?能美美地再读一遍吗?试试——提出要求:注意节奏感。

    (师范读──个别读──小组读──扮角色读──齐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里的读是在进一步感受美的意境的基础上用不同方式读的,照顾到了各个层面的学生,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朗读能力,为后面背诵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外拓展,意境延伸

    1、杜牧用他那美妙的诗,表达了他对秋天傍晚枫树林的无限爱意。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以后,也被感染了,也写了一首描写红叶的诗,让我们一起读读。

    2、师帮助学生理解:

    这样增加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可以扩大生的知识面,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

    3、两位诗人都借助秋天的枫叶把秋天描绘地如火、如花,那么霜叶为什么会红于二月花呢?看资料,你就会明白了。

    4、美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把它记在心里。

    5、练习:

    下面有两个练习,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题作为作业。

    ⑴画一幅秋色图。

    ⑵根据古诗,扩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

    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如何的一个检查,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课后有针对性的帮助。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学习生字“远”:

    ①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远”字字卡。)

    ②“远”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还有哪些生字是“辶”?

    ④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远”字的那一行诗。

    ⑸学习生字“径”:

    ①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ì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这个“径”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学习生字“斜”:

    ①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斜”。)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诗中的这个“斜”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你能给“斜”字组个词么?

    ⑤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齐读第二行。

    ⑶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学习生字“停”“亭”:

    ①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停车”的“停”。。

    ②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亭”字字卡。)

    ③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这个“亭”是哪个“亭”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亭”字了。

    ⑤你能给这个“亭”字组词吗?

    ⑥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亭”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亭”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停”字呢?

    ⑧说得很清楚,说到“停”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学习生字“车”:

    ①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小马车”的“车”字,(出示“车”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车”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车”,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车”字了。

    ④说一说带有“车”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车”字。(大屏幕书写“车”。)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谁想读一读带有“车”字的那行诗?

    ⑸学习生字“霜”:

    ①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这个字就是“秋霜“的“霜”,(出示“霜”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雨头”。

    ⑤请同学们观察,当“雨”字变成“雨字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带有“雨字头”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谁能来分析一下“霜”字的结构?

    ⑧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霜”。

    ⑨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自学

    1.注释

    ①征铎(du):征,远行。铎,远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②槲(h):一种落叶乔木。槲寄生(《〈物种起源〉导言》)(补充:斛h,容器;檞jie,一种木质像松的树。)

    ③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凫(f):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2、作者简介

    温庭筠(yn)(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生在京兆鄠(h)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二、翻译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三、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名词组合也叫意象叠加,如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末联点出主题: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但这里不用通常的写法:直抒感情或发议论,而是同样在景物的描写中托寓对长安的怀念。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杜陵是长安城南的地名,凫、雁都是水鸟。梦想中的杜陵,鸟雁在曲折的池塘里到处游转,这正是诗人对长安的怀念。诗人写怀念长安,一般都是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希望能在京城长安有所作为。温庭筠在诗中表现的,也是这个意思。

    四、重点解说

    1、关于故乡:作者的故乡本在山西太原,但曾在陕西西安东南即杜陵住过,所以末句把杜陵称为故乡。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手法上意象叠加;内容上深化主题,把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言外意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

    3、凫雁满回塘:对比,反映自己的孤单、愁苦。

    五、背诵、默写

    课后习题选解(参考)

    1、(P47,3题)比较杜牧《长安晚秋》与杜甫的《登高》思想和意境的差异。

    杜牧:抒发抱负难以施展的愁闷思想,意境上缺乏雄浑阔大的气象,凄恻低回。杜甫:表达长年漂泊、老病愁苦,沉郁顿挫,慷慨激越。

    2、(P49,1题)《长安晚秋》写景的层次感。

    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首联总览长安全景,是广;接着写星、雁、笛、楼、菊、莲,是狭;同时星、雁、笛、楼是远,菊、莲是近。星、雁、笛、楼又是仰观,是高,菊、莲又是俯察,是低。体现着时间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传达了思乡之情,烘托了凄凉气氛。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P49,2题)《商山早行》目前景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意是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4、(P50,3题)李商隐的无题诗

    情感基调:深沉感伤,浓烈(深而专)凄清;成因:衰退的时代,不幸的个人遭遇;意象特征:通过闪烁不定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感情,有两大常见的意象群,一是神仙世界、历史传说,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等;二是现实生活(多为女子),如凤尾罗、碧文帐、绣芙蓉等。这些意象有多种解释,可为仙境,可为道观,可象征宫廷。也是诗题隐约的原因之一。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山行》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

    (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

    (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

    (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

    读一读。

    演一演。

    画一画。

    写一写。

    (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了解诗人:

    师: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去收集了有关大诗人杜牧的资料,现在请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

    一、初读古诗,临写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1:在山上行走。

    生2:走在山路上。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现在这首诗就在你的手中,请拿起笔像大书法家一样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要求:正确、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生临贴抄写,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姿势。)

    师:写好了可以轻轻朗读,边读边细细地品味。

    (已写好的学生轻轻朗读,其他同学继续书写。)

    师出示一学生作品:(实物投影)请大家放下笔,我们来看看,他的字写得又正确又漂亮,多好啊。赶紧检查一下自己,要是有错啊,悄悄地改正。

    (生快速检查、改正。)

    师对该生说:你的字写得这么棒,我想读起来肯定也不错,请你读一读。

    师:恩,读得非常流利,要是再带点韵味就更好了。来,孩子们,拿起你的大作,咱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要读出了诗的感觉,诗的味道来。

    二、品读古诗,感悟

    1、初悟古诗:

    师:伴着悠扬的音乐,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你觉得此时最吸引诗人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再细细地读一读,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先想想诗句的意思,再考虑这个问题。(关闭音乐)

    (生自由读诗,并思考。)

    2、品读三、四句:

    师:你发现了吗,在那么多的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什么?

    生1:在这么多美景中最吸引诗人的是枫树林。

    生2:诗人最喜爱的是傍晚的枫林。

    师:面对这片枫林他想到了什么?

    生:这些枫叶比二月里鲜艳的花还要红。

    课件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那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生1:非常艳丽、千姿百态。

    生2:是千娇百媚的。

    生3:是婀娜多姿的。

    师:请连起来说。

    生1:二月花是婀娜多姿的。

    生2:二月花是多姿多彩的。

    生3:二月花是姹紫嫣红的。

    生4:二月花是万紫千红的。

    生5:二月花是争奇斗艳的。

    师:是啊,听着你们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朵二月花在眼前竞相绽放,真是美不胜收啊!怪不得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过它。你还记得那些诗句吗?

    生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哦,这是一枝生机勃勃的红杏!还有吗?

    (一时记不起来了,是吗?没关系,老师找到了几句,有一句还和她说的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课件回到山行图、诗句)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还宛如天边绚丽夺目的朝霞,使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啊,从一个“红于”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枫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谁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师:诗人是多么喜爱这片枫林啊,我们还能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诗人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并思考。)

    师:有了想法,可以轻轻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我从“停车”这个词看出诗人对枫树林的喜欢。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他特意把车停下来,来欣赏这片枫树林。

    师:哦,他是因为喜爱这片枫林,所以把车停下来了。“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课件:诗句中的“坐”字变红。)

    生: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所以诗人才──停下车了静静欣赏。

    3、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我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这是一种很古朴的美。你怎么知道这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1:因为那是山路。

    师:诗句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生1: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众生有异议)

    师:这个字我们平时读“xie”,在这首诗中为了押韵,我们把它读作“xie”。那这个“斜”是什么意思呢?

    生2: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

    师:(边作板画边问)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哪儿去呀?

    生:山上。

    师:还有什么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3:我从“寒山”感受到,因为“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山上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感觉比较美。

    生4:我也从“寒山”感受到,秋天的时候树叶会飘到小路上。

    生5:寒山的路上有叶子,马列车从叶子上碾过会有“沙沙”的声音。

    生6:我从“白云深处有人家”感觉到很美。

    师:“白云深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7:很白很白的。

    生8:朦朦胧胧的。

    生9:我觉得白云像轻纱一样。

    生:我觉得白云很薄很薄。

    师:(边画边说)袅袅的白云似轻纱,似薄雾,若有若无,瞬息万变。而且在这白云深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指名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4、整体感悟:

    师:这些美景还不足以打动诗人的心,真正使诗人停下车来,陶醉其中的是什么呢?

    生1:是枫林。

    生2:是傍晚的枫林。

    师:那么从这个“晚”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天已经很晚了。

    师:天已经很晚了,可诗人还……

    生1:可诗人还停下车来欣赏,可见枫林是多么的迷人。

    生2:这个“晚”是傍晚的意思。枫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

    生3:虽然已经是傍晚了,山路是很崎岖的,天暗下来会很难走,可诗人还舍不得走。

    师:因为这枫林实是……

    生:太美了!

    师: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会怎么吟诵这首诗呢?(课件出示整首诗)请先自己试一试,如果能加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啊,我感觉到诗人已经被这片枫林深深地吸引了。(出示“枫林”贴在黑板上)请你再想一想面对着这样美丽的枫林,诗人会站在什么地方欣赏呢?谁来试一试。(手拿诗人图片)

    生1:让诗人站得比较高:因为在山上,诗人可以把枫林看得更清楚。

    生2:让诗人站在枫林里,站在枫树下,会有枫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感觉很美。

    师:恩,我明白了,也许诗人仔细的端祥过每一片枫叶,也许他也远远的欣赏过这漫山的枫林,但无论走近,还是走远,无论在高处还是在树下,这枫林都让诗人深深的陶醉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诗人陶醉的感觉。

    生齐读。

    5、体会精神:

    师:读着《山行》,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寒山石径很美,可诗人不曾停留,白云人家很美,可诗人不曾留恋,二月春花更美,可诗人独爱霜叶,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霜叶像晚霞,非常美丽。

    师: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对霜叶的爱,不仅仅是一种喜爱,更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份挚爱。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艳丽吗?

    生1:因为那是在秋天,枫叶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生2:因为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所以诗人喜欢它。

    师:你想想,二月花有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春晖的照耀,霜叶它有这些吗?它所有的只是萧萧的秋风,瑟瑟的秋雨和那如雪般寒冷的秋霜呀。从这儿你又能体会到点什么呢?

    生3:霜叶的精神使人敬佩,是一种使人敬佩的美。

    生4:枫叶很顽强。

    生5:因为霜叶的生命力顽强,所以诗人喜欢它。

    三、拓展读诗,延伸

    师:你们看,这就是一首好诗啊,寥寥数语,却有景有情,令人回味无穷。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读了这首诗,心有所动,情难自抑,也写下了一首红叶诗《和杜录事题红叶》。

    课件出示: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师:请大家拿出这首诗,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中的红叶是怎样的?理解时可借助老师送给你们的提示,当然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所用的提示越少,说明你读诗的本领越强。

    (生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师巡视指导。)

    师:白居易诗中的枫叶美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枫叶的美从第二句诗中体现出来,因为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生2:我觉得“连行排绛帐”给人的感觉也很美。因为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帐子。

    生3:我觉得白居易诗中的红叶很美,可以从第三句看出来。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纱巾,一块块地飘呀飘,很美。

    生4:这霜叶是在十月里,那时候很冷,它还那么红。

    师:在诗人的眼中霜叶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是多么的美丽迷人啊。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停下竹轿,迎着秋风欣赏这枫林美景的,只有我白居易和杜牧两个人啊。

    (读着这句诗,你能感觉到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

    生1:我觉得杜牧和白居易的关系十分的亲密。

    生2:很友好。

    生3:好象兄弟一样。

    师:可你一定不知道,白居易比杜牧整整大了31岁,而且当时他们一个在江南,一个在江北,相距千里之遥。是什么使他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了那么亲密的朋友?

    生1:是友谊。

    生2:是诗。

    生3:是枫叶。

    师:是啊,是枫叶,是诗歌,是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心紧紧的贴在了一起。其实我们也可以和大诗人杜牧交朋友,(课件出示山行图、音乐)因为当我们走进这美丽的枫林,我们的心中也会涌起一种欣喜,一种感动。请拿起笔把你在枫林中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师:把你看到的美景有感情地告诉大家。

    生1:枫叶红极了,似火又非火,令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生2:枫林如火似霞,令人回味、赞叹。

    生3:枫叶像烈火一样燃烧着,在夕阳的映衬下,镏金闪闪。

    生4:一片片枫林张开了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四、总结读诗

    师:孩子们,美丽的枫林在你们的笔下有了生命,我觉得此时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站起来,让我们再次尽情的吟诵《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出示多媒体课件,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桂林山水相关的图片展示

    二、揭示学法,理清脉络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

    (3)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三、总结方法,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1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