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00字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00字

    发表时间:2023-01-30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00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负载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反映了爱家、爱国、爱人民、爱人类、爱和平的美好思想;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美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赞扬了亲情、师情、友情,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的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由于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从而获得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学生能主动学习,才能形成喜爱读书、习作的良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德。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的道理,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例如《落花生》一课,父亲讲的那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段话要反复读,要背诵下来;要使学生从中悟到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做人道理;要培育学生做好事不声张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有的课文所阐述的道理是比较含蓄的,这就更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深入体会教材,揭示出其蕴涵的道理,启发学生去认识。教材中还有不少含蓄着科学思维方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还要学生明白一些简单的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情感是儿童思想认识、道德行为形成的推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情感,才能有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艺术的“境界”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又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着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王振铎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所以说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作者所着力的多数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总之,要贯彻学语文和学做人统一的原则,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体会作品中表达情理的事例、情景、词句,着力表达情感的笔墨,并以此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重点。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力量;教师要有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和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真挚的情感,从学语文和学做人上给学生作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和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第一,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目标。

    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杜绝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从教学实践来看,一些青年教师、甚至有的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错,如诵读时读错字音或学生读错字音不予纠正;有的写错别字、写字倒笔顺,对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的句子,教师不给改正;有些教师讲课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答问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等,这些都违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语文基本功不过硬或备课不够认真,同时,也说明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违反了科学性原理。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要力求做到严格、扎实。因此要求教师的语文素质一定要过硬。而教师本身对教学、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更是无言的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而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也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必须先明确创造性的含义。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使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感受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当然,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还必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

    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第三,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第四,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设计多种课的类型。如以感知、理解为目的的观察课、精读课;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朗读欣赏课;以训练速读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说话课、口语交际课、演讲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特别是在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必须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基础,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不能作为教学阶段。

    学习过程中的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诸认知因素的关系。

    (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其一,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并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理解语言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以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过程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实在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话,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要给学生设计出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口、动耳、动脑、动手,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新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就会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产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优秀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象;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意志薄弱,遇事无动于衷,见困难就退缩。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的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除设计主方案,进行一般教学外,最好再设计一个副方案,即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案。

    七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什么是语文教育资源呢?凡是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质的、能供学生观察、欣赏、阅读、练笔的文字材料、媒体、语言环境、现实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资源。

    要改变封闭式的语文教学。只靠一本教科书和一本练习册,只限于在课堂内学习,一个学期只靠读二三十篇课文和枯燥的重复练习,不仅语言积累不足,而且学生的视野也不开阔,再加上方法不当,因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很慢。这种封闭式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不喜欢阅读课,害怕作文课,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在此情况下,又从何谈提高语文素质呢。因此,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除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外,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靠课外阅读。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充实了他的头脑,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活跃、敏捷;也有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少,不仅知识贫乏,而且语言不够丰富,思路狭窄。这两类学生除了先天素质差别之外,更主要说明前者读书多、会读书,吸收知识多,积累语言多;后者读书少,不会读书或不喜欢读书,吸收知识少、积累语言少。说明语文课必须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文字教育资源。

    除了多读书之外,语文课还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人们掌握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蕴藏着可供儿童学习的活教材。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是学习语言的源头。叶老曾指出: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小学生的认识是从身边发生的事物开始的。现在许多小学生课内学习压力很大,课余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儿童远离社会、大自然,儿童语言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他们只能从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来抄作文,或写着成人的话、或写空话,甚至写假话,这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叶老指出的:“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产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0页。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脱离学生生活的危险性。所以学语文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方面现实生活中可供学生学习语文的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原理的要求,主要是将课内学习向课外扩展。

    一是向课外读物扩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善于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设计出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的提高性的读写练习。如有的课文需要介绍作者、事件发生的背景等,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最好是根据课文需要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自己搜集材料,通过阅读和分析进行解决,而且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结果。当然,教师可以指出搜集材料的途径或提供一定的材料来源。又如课内节选了作品的一部分,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全文;课内选了某作家的文章,课外可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课内选了某作家的作品,课外可指导学生读另一作家的同名作品;课内选的篇章内容、思想较深,课外可选资料性读物,以帮助加深理解课内阅读内容;有的可作为训练要点的补充、巩固,使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能在课外阅读中用得上。要达到以上目的,最好能编出相适应的课外阅读教材。此外,还应有学生自选的读物。学校图书馆要创造条件备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中高年级,要教会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生阅读中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二是向生活扩展。如根据课文需要,带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观察、体验、欣赏、调查,以获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如李吉林老师上课时经常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她认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心情愉快,爱美之情升腾起来,儿童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排列组合,会讲出一串串具体生动的话来。还可以带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去购物,学习对话;在家庭中还可以参加父母之间的对话;在学校中同学之间对话,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语言,等等。一句话,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很丰富,只要教师、家长善于引导、启发,学生主动随机获取,就会从中学习活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发展语文素质。这是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四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词语6个,能区别音同或音近的字;能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2、能了解文章中心,分清课文的主次,了解灰尘的大小和来源,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灰尘在人类的生活中弊大于利,必须要想办法捕捉灰尘。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科普常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灰尘的来源、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灾害,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治理它。

    教学难点: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科普类的文章。

    2、齐读课题。

    板书:32空气中的“流浪汉”

    二、整体感知

    (一)学习字词、学习第1节。

    1、师:本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我们的这篇课文选自他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不是课题就已激起你们阅读的欲望了?有什么疑问吗?

    2、指名交流,教师总结

    (谁是空气中的“流浪汉”?为什么称它为“流浪汉”?“流浪汉”上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出示自学要求。

    4、学生默读课文

    5、交流。

    (1)开火车读词

    (2)填词

    医(院) 面(粉) (爆)炸 (据)说

    公(园) 水(分) (暴)躁 (居)住

    (帮助学生从字义上简单区分)

    (3)空气中的“流浪汉”是——灰尘。

    (媒体出示) 第一小节,齐读。

    (4)称它为“流浪汉”是因为它总是在空中到处游荡、乱逛。

    ①出示句子。

    ②读句。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游荡、乱逛。

    (5)因为文中的“流浪汉”有特殊含义,不是指真正的流浪汉,所以加上引号。

    (二)学第2节。

    1、默读课文,想想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板书:灰尘很小

    (1)用“——”划出说明灰尘小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② 读句。

    ③出示句子。

    师: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灰尘的小,后面的语句是对“灰尘很小”而作的补充,它用一千颗和一厘米这些具体的数字使读者读来更明确、更形象。这是说明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也可以一起来试试看。

    ④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板书:灰尘的来源

    (1)师:灰尘无处不在,(板书)它的来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将文中灰尘的来源按这两部分划分一下。

    (2)师:本篇文章写于七十年代,可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品质的提高,灰尘的来源也增多了,例如——

    (3)师生共议:汽车尾气 焚烧垃圾……

    3、过渡:

    那么对人类来说,灰尘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我们到下节课再来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五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其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复习

    1、把jqx三张卡片发给学生,老师读,拿卡片的同学上讲台领读。

    2、jqx与u相拼时要注意什么?(去两点)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么?(刺猬老师在教四个小刺猬认读字母。四个小刺猬学得很认真,纷纷举手要求认读,它们要认读哪三个字母?)

    学生回答时,相机出示zicisi

    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3、告诉学生:黑板上得3各歌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得内容。

    二、教学声母zcs。

    1、字母z,音节zi

    (1)教学声母z的读音

    a出示表音表形图一

    图上画的是谁?她拿了个什么?(要求用一句话说出来)小女孩手里拿了一张数学字母2的卡片。

    B出示声母z,告诉学生:z的读音和写字的“字”、字母的“字”读音差不多。

    C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读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挤出。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

    说说z的样子,引导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像数学中的“2”)“像个2字zzz”。看z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教学zi及其四声。

    Az有个特好的朋友叫i,出示音节zi

    B告诉学生:i在zi中不讲话,是哑巴,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C领读、齐读、指名读。

    D比较z和zi发音方法的异同。指读z和zi的卡片。教师发音,学生判别,拿卡片领读。

    E出示z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物资姿势;紫色子女;写字自己

    2、字母c,音节ci

    (2)教学声母c的读音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简短汇总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全盘授予,而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只要当过老师的人都对教案并不陌生。教案的艺术性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简短”的文章,热烈欢迎您的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此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简短 篇1

    《午睡》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这是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的作品,和作家其它文学作品一样,用笔描写孩童世界的真、善、美。《午睡》一文描绘的是妈妈在“我”和弟弟玩得兴致勃勃地时候,让我们去午睡。于是,我俩睡不着也装睡,在午睡时想出许多无声的游戏。全文语言自然,读起来顺口流畅,充满着童趣。

    一、假装午睡,为的是让妈妈满意。

    短文第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

    1、记得小时候,往往在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母亲会叫我们去睡午觉。

    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啊,对于孩子来说,都有不肯午睡的经历,“我们”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是在“玩得兴致勃勃的时候”,一个“急刹车”,说午睡就午睡,一下子就没有了兴致。

    2、这时候,我和弟弟只好噘着嘴,紧闭双目,瘫倒在床上,做出不省人事的样子,仿佛已经昏睡百年。

    为了让妈妈满意,我们不得不假装午睡,但心里是不满的,你瞧,小嘴还“噘着”呢。“不省人事”是装出来的,“昏睡百年”也是做做样子,“不省人事”、“昏睡百年”的背后是三个字“睡不着”,两个孩童的调皮与可爱初露端倪。

    二、发明游戏,让情智在“午睡”时荡漾。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我”和弟弟在午睡时发明了许多无声的游戏。

    1、地道战——道具是席子,把席子卷起来,然后“‘敌我’双方从地道里钻进钻出。”此时,谁是“敌”、谁是“我”只有玩游戏的姐弟俩知道;玩的方式是“钻进钻出”,也许像火车钻山洞那样速度飞快,也许在“地道”里悠悠地捉迷藏。

    2、角色游戏——姐姐装扮成“七仙女”,弟弟装成“瘸子”或“独臂大盗”,虽是无声的角色,但可想而知姐弟俩一定玩得有滋有味,别有情趣。

    3、练倒挂——两手撑地,两脚搭在墙上,看谁“挂”的时间久。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三个无声游戏,凸现了姐弟俩的顽皮和智慧,这样的“午睡”怎不让人痛快,怎不让人期待?

    三、为了游戏,午睡竟大受欢迎。

    如此一来,“午睡竟大受我们欢迎”,弟弟更是来劲,“一放下饭碗,便‘没’了精神,会眯缝起眼,然后说:‘午睡吧。’”“眯缝”着眼,全然一副“想睡”的样子,嘴里有气无力吐出的“午睡吧”这三个字,让人越发感受到童真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简短 篇2

    有前,大海边住着一位老渔翁。

    一天中午,渔翁去海边打鱼。他打上来一个和很重的黄铜瓶子,瓶口用锡封着。渔翁拿出小刀,撬去瓶口的锡块儿。瓶子打开了,瓶中冒出一股青烟,青烟又慢慢 变成一个双凶又丑的魔鬼。魔鬼披头散发,眼睛像灯笼,嘴巴像山洞,伸出手来像铁叉。

    魔鬼恶狠狠地说:“好哇!你把我打捞上来,我要把你杀死。”

    渔翁疑惑地问:”你为什么要杀我?“

    魔鬼说:“我什么坏事都干过。后来被天神捉住,装进这个瓶子,扔到海里。起初,我许愿:谁把我救出来,我就让谁得到金银财宝。可是整整过了四百的上,一直没有人救我。我生气了,发誓:谁要救我,我就杀死他。”

    渔翁对魔鬼说:“魔鬼,你在说谎!这么小的瓶子,怎么装得下你庞大的身体呢?”

    魔鬼回答:“那就让你亲眼看看。”

    魔鬼摇身一变,又成为一缕青烟,慢慢钻进了瓶子。渔翁赶快拾起锡块儿把瓶口封上,然后大声说:“好了!魔鬼,你回到海里去吧!”

    说完,渔翁把黄铜瓶子用力扔进了大海。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简短 篇3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师范文大全花时间为你编辑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师要跟进作业的质量和课后的跟踪指导,教案可以把学生从广泛的教材中解放出来。教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

    问题提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语言,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在本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感悟语言的优美情韵,陶冶情操,积淀语感。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促进了理解和感悟,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案例描述:

    一、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儿真好》,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就是:(出示图片)小熊

    二、品读,感悟课文

    读第一自然段

    1、师:下面我们就跟着小熊去他住的小岛上看看吧!你看到小熊住的小岛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荒岛图)生描述荒岛。

    生:我看到岛上没有一棵树,只有石头。

    生:我看到小岛周围都是水,没有一个人在岛上。

    生:我看到小岛上没有花、也没有树,一点也不漂亮。

    生:我看到小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小熊一个人。

    2、师:这样的荒岛,你喜欢吗?对呀,小熊一个人住在荒岛上,没有一根草没有一朵花也没有一棵树,没有朋友,他的心情怎样,这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很难过,没有朋友。

    生:他孤零零的,都要哭了。

    3、师:是啊,小熊多孤单,多难受啊!谁能把小熊的孤独难过读出来。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1)“老师感觉到了一点你的孤单,谁还能通过读书,让老师感觉到更孤单?

    (2)很好,你读出了小熊的感受。(3)你能体会到小熊的心情了。(4)老师发现你的眉头皱起来了,都把自己当成小熊了。大家也学学,一起来读读。(齐读)

    读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没有朋友,小熊心里多着急、多难过啊!这时小熊抬起头,看到空中飞来一只鸟,小熊说:“小鸟,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住在这个小岛上吗?”小鸟摇摇头说:“不,我不愿意?”小朋友,你知道小鸟为什么不愿意吗?(指名说说)

    2、师:小鸟飞走了,小熊更着急了。这时,天空飘来一朵云(贴云图),小熊连忙问:引读句子:云呀云,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

    3、师:小熊多着急啊,我们也来学学小熊着急的样子读读这句话。(齐读小熊的话)

    读第三自然段

    1、师:云儿听了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贴图:像树的云)

    2、师: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云儿想告诉小熊什么吗?为什么云让小熊种树呢?(指名学生回答)

    3、师:小熊也和你们一样聪明,知道云儿让自己在岛上种树,是为了让环境变美,吸引朋友,于是他是怎么做的?(引读句子)

    4、师:小熊早上种,中午种,晚上种,今天种,明天种,种了许多小树苗,那小熊在种树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他种的树很多,时间也很长,不是一天就能长大,很累。

    生:小树苗长大很困难,要好好保护。

    生:他每天都种,每时每刻都在种,很辛苦。

    生:太阳晒在身上很热,衣服都湿了。

    生:种树的过程很辛苦,先要挖坑,接着把小树苗放进坑里,然后把它填平了,最后还要给小树苗浇水。每棵都要这样,很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2)

    现在处处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师的首要责任。了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听老师朗读下列句子,看哪一个句子让你觉得小壁虎有礼貌。

    (出示:1.小壁虎说:鲤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壁虎说:鲤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第一个句子让了觉得小壁虎有礼貌。因为小壁虎把鲤鱼叫作鲤鱼姐姐,还用您。

    生:小壁虎还说:行吗。

    师: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一定要尊敬地称呼别人,还要用商量的口气。下面,我们进行现场借物,看哪位同学最有礼貌。

    师:老师这里有一支铅笔,谁来跟我借铅笔?

    生:老师,您把铅笔借给我行吗?

    师:说得好,真有礼貌!老师这支铅笔奖给你。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借物,用上礼貌语您行吗,比比谁最有礼貌。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利用现场借物既对学生进选择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一箭双雕,很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掌握了知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读一读课文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鱼、老牛、燕子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生:因为书中说,小鱼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生:如果小鱼借走了尾巴就不能在水里游了,那么就可能被水淹死沉到海底。

    生:老牛借走尾巴会遭到蚊子叮咬,它会浑身痒痒的,可能痒得受不了,于是就不能干活了。

    生:燕子的尾巴借走了,燕子就不会飞了,那冬天来临的时候会被冻死的。

    生:我认为这三种小动物都很机灵,他们都能保护自己,所以不借。

    生:我认为他们三种小动物都很自私,不愿借怕自己受伤害。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很好,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个的用途,谁也不能代替谁,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事物,借了也没有用。所以不是自私,是没有必要做出更大的伤害。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看大家都有同感。对小鱼、老牛、小燕子有理解之心,那么能不能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呢?

    生:(四人一组表演朗读)

    师:大家评议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小鱼的话读得生硬,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

    生:老牛的话应该慢点说,因为老牛走路慢,是慢性子,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补充)书中说是黄牛伯伯,可见年纪大了,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燕子阿姨是长辈,跟长辈说话要有礼貌,所以应该热情点。

    师:热情点、亲切点、和蔼点就好了,继续。

    生:去小壁虎的同学读得很好,看出有礼貌,尊敬长辈。

    师:老牛听了小壁虎的话很激动,真替它伤心,同学们它向其他小动物借尾巴结果会怎样呢?请你模仿课文中的那段话,仿说一段话,小组商量后发言。

    生:小壁虎爬呀爬,它看见蜥蜴在捕食呢,小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蜥蜴说:不行呀,那样我就残废了,怎能养育我的小宝呢?

    生:(补充)应给用个称呼跟蜥蜴说话,称呼它叔叔。

    师:你接受吗?好,继续说。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另一棵大树上,看见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小猴,小猴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猴说:没有尾巴我怎么翻跟斗呢?不借,不借。

    生:小猴子那么机灵,那么聪明能借吗?

    生:小壁虎伤心地往家走,在路上遇到它的哥哥大壁虎,它把丢尾巴的事告诉哥哥,哥俩一起向蛇要回了尾巴,可是安不上,只好失望的往家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想象得太丰富了,补充了教材的空白。语言表达非常真切。

    评析:课堂上体现了自主、自悟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读、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激情导法上把学生引向深入,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仿、自说,牢固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既得法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紧紧围绕对话情节品读、评议、讨论,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3)

    【教例】一年级《放小鸟》(苏教版)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和小鸟不吃不喝时我的着急心情。)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请你做个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你快跑!这个小孩要来抓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可能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

    生:笼子里的小鸟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我找了你好久好久了。你怎么在这儿呀?

    生:窗外的那只鸟还会说:孩子,妈妈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来,你被人抓住了。妈妈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你就是的听话!

    师: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这一自然段应该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要读出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师:于是,我决定怎么做?请大家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到了什么地方?

    生: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飞上了蓝天,飞向了它的妈妈。

    师:那么,小鸟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

    生:小鸟会对我说:谢谢你!

    生:小鸟会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放了我。

    师:这时,小朋友高兴不高兴呢?

    生:(齐答)高兴!

    师:那么,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小鸟,我不留你了,你要和妈妈好好地生活。

    生:我会说:小鸟,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我会说:小鸟,以后我不照顾你了,你要好好听妈妈的话。

    师:我放飞了小鸟,小鸟高兴,我也高兴,请大家用高兴的语气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我非常喜欢小鸟,为什么还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朋友是一个好人,所以他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不放小鸟,小鸟会饿死的,所以小朋友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鸟离不开妈妈,想和妈妈在一起,所以小朋友要把小鸟放了。

    师: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生:对。因为不放小鸟,我、小鸟和小鸟的妈妈都不会高兴的。

    生:对。因为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对。因为小鸟要吃害虫,我们要保护鸟类。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不应该把它们关起来。

    【评析】

    1、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上述教例,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每个学生都想当一回翻译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儿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教师给学生插上那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在知识蓝天中展翅高飞。教师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思、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上述教例,教师着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在这不断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将与语言得到同步地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3、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本文通过叙写小作者放小鸟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欢小鸟,但他为了小鸟生活地更加幸福快乐,毅然把小鸟放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使自己高兴,小鸟高兴,小鸟的妈妈也高兴,说明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别人。对于学生来说,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教育水到渠成,作品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4)

    【案例】: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案例分析】: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在阅读中想像贝尔搞实验研究的艰苦状况,懂得科学探索之路是伟大而艰苦的。

    5、说一说电话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

    2、在学文中体会贝尔热爱科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精神。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观看实物,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电话:同学们这是什么?

    2、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问答)

    3、教师:电话是亚历山大?贝尔在1876年设计成功的。

    4、学生出示资料,介绍亚历山大?贝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导读:那么电话是怎么发明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电话的发明》。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

    (3)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3、检查反馈生字学习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2)教师强调部分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的要点。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4)用生字组词练习。

    (5)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4、反馈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或是查词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偶然、哭笑不得、顿时、喜不自禁)

    5、读课文。

    三、弄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反馈:哪些自然段具体介绍的是电话的发明过程。

    2、让学生按起因、发展、结果把发明电话的过程分成三层。

    3、指名反馈。

    起因:产生发明电话的新奇设想。

    发展:具体写贝尔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发明电话的过程。

    结果: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四、感情朗读课文,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全班读一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话是贝尔在1876年成功发明的。他是怎么发明电话的呢?

    二、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3、互相讨论,说一说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4、说说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的心里有什么感想?

    三、反馈交流,理解课文

    (一)了解起因,感悟发明在于大胆地设想。

    1、指名反馈:贝尔决定发明电话是受什么的启发?

    2、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思考:从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3、指名反馈。(引导学生体会一切的发明创造来自于生活,源于人类大胆的幻想。)

    (二)体会实验的艰苦,贝尔的执着。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贝尔发明电话的几件事?

    (1)一次实验失败,贝尔哭笑不得。

    (2)拆船板做音箱。

    (3)硫酸溅到人腿。

    2、从这几件事情中,你觉得发明的过程是怎样的?你们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从关键的语句中体会实验的艰苦,人物的精神。

    教学建议: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台电话样机”

    (1)引导抓关键词语,说说自己的体会。

    (2)鼓励想像,说说他们两年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感情朗读。

    四、总结全文

    1、指名反馈: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2、指名反馈:从发明的过程中你觉得贝尔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自由发言:坚持不懈、热爱科学、大胆想像、敢于实验探索。)

    五、拓展延伸

    1、小组交流:说说电话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2、集体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移动电话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鼓励学生不断地努力,争取科学上的再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6)

    一、有关背景

    《放小鸟》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上的课文。这一课叙述的是姑妈送我一只小鸟,色彩美丽,眼睛灵活,招人喜爱。我精心喂养,可它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我很着急,怕有什么不测。当我听到小鸟的鸣叫,看到老鸟的焦急,不由得心动,于是决定放了小鸟。本文通过我由关小鸟到放小鸟的经过,表现了爱护小鸟、让小鸟自由飞翔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二、实施(教案节录)

    1.深入课文,情为先

    师:对照图自己把课文第一段仔细地读一读,这只鸟可爱在哪儿?

    生:小鸟全身长着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多可爱呀!

    师:如果你养了一只这样可爱的小鸟,会怎样对待他呢?

    生:(讨论)我会逗它玩;陪他说话。

    我给它吃好吃的东西。

    我带着它到公园里去玩,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跟你们一样,可喜欢这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呢。

    生:给它食吃,给它水喝不停地照顾它。

    【此过程是让学生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到小鸟的可爱,体会到课文主人公我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我由担心、着急,最后决定放飞小鸟做了铺垫。】

    2.演艺角色,入情深

    生: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可能是小鸟的妈妈来找孩子呢。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笼子里的小鸟在叫,窗子外的鸟儿也在叫,而且听起来很焦急,如果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也会谈心的话,他们会谈些什么呢?

    生:(学生们一个扮演鸟妈妈,一个扮演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小鸟: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呀!

    鸟妈妈:孩子,你怎么会在笼子里的?

    小鸟:我飞不快飞不高,被人捉住了,怎么办呢?

    鸟妈妈:我们整天忙着捉虫,人类还要害我们。

    小鸟:我又饿又渴,又害怕。

    鸟妈妈:孩子别哭、别急,妈妈在想办法呀。

    (大家评一评,哪对小朋友配合得好,奖颗友爱星。)

    (谁表演得棒,奖颗小金星。)

    师:读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跟着妈妈飞走了。

    如果它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

    生:(边学着小鸟飞,边说。)谢谢你,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获得自由啦,真高兴!

    我又可以回到妈妈身边啦!

    人人都像你这样爱护鸟儿,该多好。

    师:我望着远飞的鸟儿会说些什么?

    生:鸟儿,鸟儿你飞吧,飞到你喜爱的树林。

    飞到你喜爱的田野。

    多吃掉些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保护我们的田野。

    我们爱听你那快乐的歌声。

    【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把自己融于角色,在教学中安排一些情景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同学们人人参与,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想象能力。】

    3.朗读体验,情意浓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学生自由读,并且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

    学生:读这句的时候,语气要轻松,语调要高一点,体现了这只鸟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喜爱。

    读好黄色的嘴巴后,稍微停顿一下,两只眼睛和一闪一闪的之间要接紧凑。这样可以表现小鸟的可爱。

    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了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比赛读,谁读得好,为什么。)

    学生:语气要急一点,要把小鸟见了鸟妈妈时急切的心情读出来。

    突然、叫了起来、多焦急呀要加重语气,这样才能体现出鸟儿们焦急的情景。

    出示: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

    学生:(小组中相互读,选一代表读。)

    小鸟对着我这儿稍微停顿一下,好像小鸟对我也有感情了。

    飞走了要读得慢一些,声音渐渐轻下来。说明小鸟飞远了,也体现了我对小鸟依依不舍的心情。

    【情感朗读一直贯穿着全文,用不同形式、不同方法激励学生读好课文。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悟情,读中获得读的能力,使学生情感波澜不断前进。】

    4.由情而发,明道理

    师:如果你也得到了这只小鸟,你会与小男孩一样给它食吃、给它水喝?

    生:会的,因为我也喜欢它。(板书:喜爱)

    师:我看着笼子里的小鸟,它不吃也不喝,会想到什么?

    生:小鸟太可怜了,会死吗?(板书:担心)

    师:(刚才小朋友表演了鸟妈妈见到了小鸟被关在笼子里的情景)

    当我听到小鸟和老鸟的叫声是那么焦急,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会很难受。

    我不能让鸟儿母子分开。

    快放了小鸟吧!

    师:放了小鸟后,我失去了美丽的小鸟,但我为什么会高兴呢?

    生:因为我不愿意小鸟被渴死、饿死。

    我看到小鸟获得了自由,飞起来多快活呀。

    我不愿意看到小鸟失去妈妈,妈妈失去孩子,这样很痛苦。现在小鸟又回到了妈妈身边,多么温暖,多么幸福。

    我听到了小鸟欢乐的歌声。

    师: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都去爱护它们吧。

    【课文从姑妈送小鸟我养小鸟决定放小鸟终于放小鸟,与之相应的心理情感变化是喜爱担心着急高兴。小朋友们随着课文中主人翁的心理变化起伏跌宕,随着情节的发展,课文所起的教育程度也越深,同学们懂得爱护鸟,因将其放归自然,还给小鸟自由自在的生活。】

    5.交流信息,扩展知识

    师:有的小朋友家里养着鸟,对鸟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小朋友爱看书,从书上知道不少有关鸟的知识;有的小朋友喜欢看电视动物世界从中也能了解;有的会打电脑,从网上查找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吧。

    生:(小朋友拿着自己准备好的画或者图片)

    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丹顶鹤,又叫仙鹤。它生活在沼泽和芦苇滩上,全身羽毛洁白,头顶露出红色的皮肤,翅膀羽毛尖梢黑色。它爱吃鱼。觜、颈、腿很长,姿态优美。

    生:看,这是杜鹃鸟,比鸽子小些。它会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因此又叫布谷鸟,它爱吃毛虫,是著名的森林益鸟。

    生:这只美丽的小鸟叫黄鹂,全身金黄色,经常在绿荫树丛中鸣叫,婉转动听。主要吃昆虫,每年消灭大量害虫。

    还有极乐鸟、八哥、画眉、乌鸦、啄木鸟、燕子、黄雀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愿意上台介绍的奖小红花)

    师:我们把大家介绍的小鸟图片和画画贴在墙上,平时还能经常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各种鸟儿美丽羽色,聆听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叫,欣赏鸟儿轻盈灵活的姿态。进一步激起孩子们爱鸟的情感。)

    【通过交流,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高,获得的信息不断丰富。孩子们也许要在大家面前大胆表述,多锻炼自己。从中,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也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必将转化为他们今后学习语文的动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简析

    这篇课文看似放小鸟,实则放飞的是对自然界一切美好实物的祝福,如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孩子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有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因此本教案就着重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选择课文中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创设情境再现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学生们一个个进入了角色,为小鸟的命运心焦,这既激发了爱护小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各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备课中也考虑到留给学生们演艺、讨论的足够时间。(我怎么照顾小鸟的;鸟儿母子相遇时说些什么,做什么动作等。)教师的评价也有讲究,在表扬个人的同时,还要肯定小组的努力,使学生得到伴随着集体成功而获得的个体满足。既评个人,又评集体;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有效、合理地利用信息已日益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本教案设置了交流信息,扩展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获取信息(课前收集各种鸟儿图片)---处理信息(选择自己要表述的内容,动手办展览)---发布信息(当讲解员)---分享信息(参观展览)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将课内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当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同伴和老师,解说自己亲自准备的资料时,这既是在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更是一种成果展示。虽然有的学生所表达的只有一、两句话,教师也给予及时而正面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培植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的潜能发挥。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学生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如:描述小鸟美丽而可爱的外形);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鸟儿母子相见时焦急的情景);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如:放小鸟时我对小鸟的深爱、依依不舍。),在读中悟情、悟理。

    整堂课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对情的关注,由情促就了主人翁想法的转变,由情促使了学生们课文的领悟。我们说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有一股激情与冲动,(如:假如我也有这样一只小鸟,我会怎样对待他呢?)进而学生在自身情感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去体会、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所有的环节都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可能地保持了教学结构的统一。整堂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是生的。学习新知识,应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更易掌握知识;生活是有情的,语文应是饱含情感的学科。本案的设计就着重这个情字。

    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精选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精选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 能在课文中正确认读“做、操、令、公”会按笔顺正确描摹“令、公”两个字。

    2 复习韵母ao、ou、iu,会拼读带有这些韵母的音节zǎo、cāo、kǒu、gǒu、māo,能看图拼读音节短句。

    3 能正确朗读儿歌,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拼读带有韵母ao、ou、iu的音节,读准平舌音:做、早、操。

    2 图拼读音节短句。

    重点和难点

    1 能正确拼读带有声母zh、ch、sh的音节,读准翘舌音。

    2能初步区分平翘舌音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我们天天上学以后就要做早操,你觉得做操有哪些好处呢?

    2 揭示课题:29 做早操

    3 出示音节zuò、zǎo、cāo,

    (1)自由拼读:谁会拼?反馈。

    (2)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平舌音)

    4 学习生字:做、操,交流记字的方法

    除了做操,还可做什么?

    你会做什么操?

    5 齐读课题。

    说明:

    “zuò”不是本课新学的音节,而“做”是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正好通过复习,巩固这个三拼音的音节,还可借助它学习生字“做”。由于谈话中已经引出了“早操”,所以“zǎo、cāo”也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拼读,发挥学生的潜力;再让学生在拼读中主动发现这三个音节都是平舌音,更有利于正音和巩固。

    二 听录音,学习儿歌。

    1 听课文录音,说说谁做早操?

    (1) 引出:花鹿姐姐、小狗、小猫、小白兔、小公鸡,出示动物图片。

    (2) 学习生字:公 说说在哪里看到过“公”?(公共厕所、公用电话、公共汽车等)

    2 再听录音:他们是怎么做早操的?

    (1) 学生交流。

    (2) 学习生字:令

    3 区别“公、令”的字形:这两个字很像,有什么不一样,你怎么记住它们?

    公——八字头,撇折,点,共四笔;

    令——人字头,点,横撇,点,共五笔。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


    身教重于言传,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应该具有艺术性,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题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章,本文对您有益请收藏留作备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4个;理解并积累本课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品味感悟伟人对待错误的态度,明白遇事要保持冷静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错误 。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如何面对错误。

    教学方法:

    指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计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成吉思汗。

    2、师强调鹰与蒙古勇士间的关系。

    3、出示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同桌互读,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自然段读,正音。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自读课文,将课文分为五部分。

    2、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3、全班交流。

    第一段(1):简述成吉思汗时中国历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

    第二段(2—8):讲成吉思汗在狩猎归途中找到一个滴水的泉眼。

    第三段(9—18):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

    第四段(19—22):写成吉思汗知道了鹰打翻杯子的原因。

    第五段(23):写成吉思汗的懊悔与顿悟。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识记生字。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简述 起因 发展 ** 结局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指名概述故事。

    2、当成吉思汗明白*后,除过懊悔,还明白了什么?

    3、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4、从哪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盛怒”?

    5、他是不是一开始就盛怒?

    6、自读课文,找出反映成吉思汗情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7、小组合作交流。

    8、第一次打翻杯子时为什么没有写情感?(宠爱)

    9、再读课文,归纳一下成吉思汗“盛怒”的所有原因。(狩猎收获不多;口渴得厉害;三番五次打翻杯子)

    三、拓展延伸,哲理感悟。

    1、成吉思汗的后悔能使一切回复原状吗?

    2、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怎样告诫他的子孙?

    (A我们遇到事情时,常因自己生气的情绪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常会作出事后让自己后悔的决定,故事中的成吉思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不但杀了救命恩人,还失去了他的爱鸟,而后悔一辈子。

    b人生的惩罚是后悔,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在事情的当下忍住自己生气的情绪,想清楚,用理性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作出伤人害己的事情。)

    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谈一谈。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有点生气了 真的生气了 气急败坏

    *的猎物少 心情差 射死鹰

    口渴得厉害

    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成吉思汗和鹰》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执教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对道理的体会,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观点。

    反思整堂课,觉得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调控能力较强,能把握好课堂的气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体现以下新课程理念。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本课采用:自己读、小组比赛读、齐读、师生共读、默读等多种读书的形式。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本堂课中指导朗读取得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主要采用“金钥匙”的形式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孩子边读书,边做批注的学习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金钥匙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9—18自然段,(可以齐读、分段读、表演读……)

    2、边读边做批注,画出描写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四次心情变化的语句,并填写学习卡上的表格。

    3、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学习卡上,并在小组中尝试解决。

    这把“金钥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成效。

    4、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小窍门——学写心情描写。这一环节渗透习作教学,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为学生练笔打下基础。能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彩。

    但美中也有不足,不足之处有:教学模式应该更高年级化;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品读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除了指导朗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领悟语言文字的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本的了解不够深入;质疑、释疑环节设计得好,但是还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更值得深究的问题;“结合实际、感悟道理”的环节因为花的时间少,所以思想教育不突出,应该让学生多说,引导学生明白道理,并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会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爱动脑筋、善于发明创造的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努力做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爱迪生画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啊?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呢?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爱迪生的课文。〈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晚上有太阳吗?

    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

    ……

    3、带着问题好好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顺语句,读通课文,标明自然段号。〉

    2、出示生字、词语:

    请来 医生 急性 阑尾炎 无可奈何

    挡手 简易 手术 一分一秒

    自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读文。师生评议。

    4、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5、指导朗读长句。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爱迪生的妈妈怎么了?

    3、师简介“急性阑尾炎”的医学知识。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说主要内容。

    2、当时情况怎样?指名读第一句。

    3、思考,讨论:没有电灯,光线很暗,做手术很危险,当时人们的表现怎样?

    4、师引读,可是那时——,医生——。

    医生“犹豫”了,什么是犹豫?他会想些什么?

    5、医生的犹豫就意味着手术不能马上进行了,小爱迪和爸爸多着急啊。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6、指名读第3、4句。

    爸爸和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抓住“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焦急、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

    7、是啊,手术不能进行就意味着——(指名说)我们的心都好象被揪住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妈妈的安危担心,谁来读一读这揪心的场面?朗读指导。

    8、突然之间,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四人小组看图、读句子讨论交流。

    9、爱迪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10、指导朗读:爱迪生想主意部分读得稍慢。

    11、开始,医生不明白,还不住地摇头说——,而后来,手术台前一片光明。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12、医生为什么说是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

    13、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14、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自豪”是什么意思?妈妈为什么自豪?她心里会说些什么?

    3、出示爱迪生的话:

    理解“一本正经”:态度严肃、庄重、郑重其事的。这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4、大家注意到没有,爱迪生的这句话中有两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不同?

    5、爱迪生为什么会说将来一定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这里的“真的”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同学们思考一下,爱迪生怎么会发明电灯的呢?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在爱迪生的一生中约有两千项发明,被人们称之为“发明”。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课后去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有关书籍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五、教学生字词,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指名交流)组词,提醒书写要点。

    3、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练习:

    比一比,再组词:

    及( ) 需( ) 当( ) 请( ) 何( )

    急( ) 须( ) 挡( ) 情( ) 荷( )

    板书设计:

    晚上的“太阳”(发明电灯)

    爱迪生 十万火急

    (“发明”)集中生智

    化险为夷

    小学二年级语文《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利用镜子反光的原理,创造了光明,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分体现了爱迪生的智慧。同时也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这节课是新授课的第二课时,在孩子们已经读通读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我首先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已学生字,学习、理解生词“呻吟”。会写四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在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其中,第2点为本课教学重点。而对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而如果理解不了,就无法体会到爱迪生的智慧。

    所以,我把体会爱迪生的智慧设定为本课教学重中之重的教学难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倡导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感觉,这节课是生动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一、自主探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导入之后,我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手术明明是医生做的,为什么医生却说,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妈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由寻找答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同样,在识记生字时,我也让生自主记生字。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记住生字,这也同样培养了学生的习能力。

    二、角色体验,注重朗读能力的提高。

    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教学本课时,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体验角色,朗读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感受当时情况危急的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爱迪生的心情,抓住他紧攥的拳头,焦急的神情来读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读得绘声绘色。再比如,在感受爱迪生的智慧时,我通过动画的演示,用爱迪生的办法,让原本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起来。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同时,也体验着爱迪生的智慧与快乐,于是,接下来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无需赘述。读的方式上,采取个别朗读,另生评读,教师范读,男女生赛读,教师情境引读等 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三、课堂练习,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在本节课上,我一直坚持学生说完整的话,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给予及时提醒和说完整的机会,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理解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时,我设置练习:爸爸一边搓着手,一边说:__________。让学生练习说话。在手术成功之后,我又设置了练习,让学生想象妈妈会怎样夸儿子,再说一说自己准备怎么夸他。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说完整话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识记生字。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活动、游戏为主,寓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语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具有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文化功能。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目标、形式、过程呈现,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艺术性的处理教材,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课件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

    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跃跃欲试。老师指名读书。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课文,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还不熟的同学,只要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认识这些字吗?”请你先自己读一读,把你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字词)

    学生认字、读词。

    采用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形式识记生字。

    [设计意图: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扫除学生语言的障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狐狸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师:狐狸来到大树下(在黑板上事先贴好大树的图片),看到了谁?

    师:这只狐狸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看到乌鸦叼的肉时,会怎样想?

    生:我饿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这么香的肉,可不能让乌鸦吃了,我一定要把肉骗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齐读最后一句话。“狐狸馋的直流口水。”

    [评:

    师:狐狸那么想吃这片肉,后来是怎样弄到肉的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4、5自然段。读的时候,可以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的反应。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合作,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师:小组讨论一下,狐狸说了几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乌鸦有什么反映?

    生:狐狸赔着笑脸,想讨好乌鸦,骗乌鸦开口说话。

    师: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两次对话?

    师:现在你们就是叼着一片肉的乌鸦,叼起肉来吧!老师来演那只馋狐狸。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师:第一次不说话,第二次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呀?

    生:狐狸说的话太好听了,要不是叼着肉,早就跟他说话了。……

    师:狐狸看乌鸦有点心动了,于是又说了第三次话。他是怎样说的?谁来用甜甜的声音读一读。

    请右边的同学演又馋又狡猾的狐狸。

    老师读作者的话,看谁演的好。

    学生表演第四、五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生:狐狸说的话是假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乌鸦和麻雀的图片)乌鸦和麻雀谁的羽毛好看?

    师:想一想,麻雀怎样叫?学一学。乌鸦怎样叫?学一学。

    生:乌鸦开口说话,肉就掉下来,狐狸就吃到肉了。

    师:乌鸦因为听什么样的话上了狐狸的当?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这句话。乌鸦喜欢听 ,上了狐狸的当。

    [设计意图: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投入思考,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师: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生: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

    生: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生: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师:同学们,小乌鸦对老师说,以后它再也不会上当了。谁愿意来演不上当的小乌鸦?谁愿意来演狡猾的狐狸?

    (学生戴头饰非常投入地表演。无论狐狸说什么动听的话,乌鸦都没有上当。)

    师:同学们,狐狸说了那么多奉承的话,乌鸦也没有上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上当?

    师: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吃的,要领你出去玩,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师:看来,同学们是不会上当受骗了。老师很高兴!快下课了,我想知道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后,回家想做点什么?

    生: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教育他们别上坏人的当。

    师:同学们,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外,我们今天共同的作业是(大屏幕出示):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相信你编的故事最有趣!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教后反思:

    我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师生间的沟通,生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伙伴、朋友,真正充当了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确确实实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课临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热闹的菜园》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反映了儿童生活的情趣。《热闹的菜园》这首生动活泼的儿歌仿佛把我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儿歌虽然短小,但却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豆角、茄子、丝瓜、萝卜、番茄、辣椒、南瓜等蔬菜的颜色或形状或生长的地方,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理解,易于背诵。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11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背诵课文;认识蔬菜,了解蔬菜的特点,感受丰收的喜悦。

    情感目标:愿意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精神。

    3、重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

    4、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生字卡片、在教室四周摆放儿歌中的蔬菜,并在每种蔬菜前放上名称卡片。

    学生:跟随父母去菜地或菜市场看菜,买菜,认菜,了解并收集有关蔬菜的知识。

    二、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方法:体验法,讨论交流法,竞赛、游戏法,自学、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本课内容贴进学生生活,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创设生活化情景,将蔬菜搬进教室。学生看到新鲜的事物,十分感兴趣,便不自觉地动眼看,动手摸,用鼻闻,动嘴读。这样生活化的情景将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课文中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

    (二)汇报交流、学文识字

    学生通过看、闻、摸、读多种感官,自主探究发现,自然明白了蔬菜的特点,此时他们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惊喜与自豪中,此时他们也急切盼望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从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顺利进入儿歌的学习。

    (三)多种朗读、背诵课文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读准字音。我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

    2、读流利。流利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练习朗读儿歌,在这里,教师进行范读,指名读,互评等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叠词。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开火车读、对读、赛读,并配上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下体会丰收的喜悦,感受劳动带来的愉快。

    3、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让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引导学生看板书诵读,或借助图画(多媒体)诵读,或学生选自主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诵读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四)拓展实践活动,回归生活运用

    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菜谱纳入课堂,让学生认读,巩固生字,从中教育学生多吃蔬菜,不挑食。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你喜欢的蔬菜介绍给大家:如画一画、编一编、写一写、演一演等,将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空间。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概括了课文内容,体现了课文的精华。我这节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的原则,采用师生画图贴图的方式完成,符合孩子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 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 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 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

    迷蒙

    饯行

    敬仰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远眺 飞檐凌空

    一饮而尽

    繁花似锦

    誉满天下

    脍炙人口

    唯一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过渡: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2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精读课文

    过渡:学贵有疑。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 时间

    地点

    人物

    心情

    2、同学们,刚才我们自读了一遍课文,现在把你找到的答案交流一下。

    3、“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1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4、在美丽的春景中,如果是平时,他们会干什么?心情会怎样? 而如今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一个词概括吗?

    5、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课件出示第2节

    (1)问:你是如何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2)还从哪些词体会出来?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和心情。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过渡: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9、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李白的话,细细品味,从李白的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生自由读)交流 :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依依惜别之情 问: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师:是的,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乘船来到襄阳,带着自己的诗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热情款待,两人一起饮酒吟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 c、全班表演读李白的话。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e、(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交流: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小结: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问: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永世不绝”既是说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1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此时此刻岸边的杨柳、江上的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2)李白又有什么表现?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是在远眺江上景色吗?(依然伫立

    凝视远方)

    (3)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这两个词。

    (4)李白伫立,看到的是什么?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再一次体会李白对朋友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12、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无论是多么的不舍,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板书:行

    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件出示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理解诗意。

    三、回顾全文,总结

    1、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其实还有很多送别诗,如《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等。同学们课后可收集读一读,领悟他们间深厚的情谊。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板书设计:

    25 黄鹤楼送别

    烟花三月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敬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友谊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


    您是否在思考教案应该怎么写吗?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身为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去规划每一份教案。教师有责任将教案转化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以确保最大效益,经过筛选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发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是值得一看的文章之一,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丰美的联想与想象

    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中学 李秀梅

    【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牛郎织女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把握每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2.了解《女娲造人》在《风俗通》的基础上丰富了哪些想象,并将这种想象应用到其余的神话故事的创作中;

    3.把握发挥联想与想象时的注意事项,创作自己的想象故事。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了解造人起源

    (二)对比阅读,品析想象内容

    1.阅读“研讨与练习”中选自《风俗通》的短文。

    2.阅读《女娲造人》,说说课文在《风俗通》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丰富了哪些内容?

    3.作者发挥的这些想象对塑造女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加以说明。

    (三)发挥想象,改写神话作品

    1.阅读《牛郎织女故事二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2.学习袁珂发挥想象的方法,改编自己喜欢的一篇神话故事,小组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篇改编得最棒的进行全班交流。

    (四)要点链接,提示注意事项

    在发挥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想与想象要自然恰切,不能牵强附会。

    2.想象要合情合理,合乎生活逻辑。

    3.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五)课堂写作,续写童话故事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皇帝的新装》。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热闹的菜地》是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它以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为题材的儿歌。短短4句话,介绍了8种蔬菜的特点(颜色、形状、生长地点),包含了11个要认识的生字和8个会写的生字。

    为了使识字课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中,我主要通过情境的创设,结合游戏来认识字词。学生学得兴致挺高的,看来这个设想还是符合了学生的特点。回忆教学过程,有几点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

    多种识字方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重点认识了几个生字:披、角、莲藕、南。认识披字时让孩子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披字,孩子们运用学过的加一加、换一换方法记住生字披,我及时用编儿歌的方式来区别披、坡、波这几个带皮的汉字。在认识豆角后让孩子们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角的'词语朋友,注重在生活中识字,知道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认识莲藕时让孩子们观察找到莲藕二字的共同点:都有草字头,说说你知道的带有草字头的字,草字头的字与植物有关,进行了归类识字。通过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南字的来历,通过字理识字知道了南的来历和意思。还运用词串识字、游戏识字等丰富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将识字落到了实处。

    二、朗读形式多样,调动学生情趣

    识字离不开朗读,朗读能帮助学生识字,读多了,学生与字见面次数也多了,自然字也就记住了。一年级学生如果以为地让他们用单一的一种方法一味地读,学生很快就会厌倦下来,没有了兴趣,自然对识字也就提不起精神了。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先出示有图片加音节的生字,再去掉图片,读读带音节的生字,最后去掉音节读读生字,体现生字教学的层次性,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在多次与生字词见面后,很自然地记住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在认读生字过程中,我采用自由读、指读、赛读、轮读、抢读、男女分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变换各种口味,学生读的兴趣也就能始终保持高昂。在课文的朗读中,我也用自读、抽生读、接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多样的形式才会始终吸引着学生。

    三、注重评价、体现评价的多样化。

    评价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好话足以让学生增强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评价不仅包括老师的评价,还有同伴的评价,不仅是一句赞许的语言,还有一个充满爱的手势、眼神和动作。在教学中,我注重多种形式的评价,特别在引导同伴评价的时候,让孩子先说优点,再说出不足和注意的地方,增强了同伴学习的信心。

    但是在教学中,还发现存在着许多的遗憾和不足。

    1、时间分配不合理,拓展内容太多,影响了写字的教学。可以把读文后说说你喜欢的蔬菜宝宝放在第二课时进行。这样给孩子多了书写的时间。

    2、书写的指导时观察太久,比较罗嗦,可以精炼教学语言,适当放手让孩子写字。

    3、对课件操作不够熟练,特别是在写字教学时,因为操作失误,耽误了大量时间,教学比较慌乱,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教学永远是不断改进的艺术,反思我的识字教学,如何让学生既有兴趣又学得扎实?我将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通过学习课文,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通过“读读”、“说说”、“演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领会狐狸对乌鸦所说的三次对话,揭示狐狸狡猾的本性,教育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1、出示图片,教师边指图边讲: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的很丑叫声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的 乌鸦,一只好吃懒做,而又狡猾的狐狸,这一天他们凑在一块,发生了什么事呢?

    2、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用自己的话讲讲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二、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1、生自由读1、2、3自然段。

    (1)弄清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2)理解“叼、馋的直流口水”的意思,并对狐狸的心理进行想象。

    2、朗读4-----8自然段。

    (1)用“________”画出狐狸说的话,用“﹏﹏﹏”画出乌鸦的反应。

    (2)大屏幕出示4、5、6自然段。

    ①、指名读狐狸对乌鸦讲的第一次奉承话。 师问:“狐狸想了想,他在想什么呢?从‘想了想 ’和‘笑着’你会体会到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读好狐狸说话时的语气,同时体会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以后有什么变化,(要读出狐狸的狡猾和虚情假意。)

    ③、分角色朗读。

    ④、找几名同学分饰狐狸、乌鸦,演一演。

    (3)讨论交流。

    ①、通过学习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看狐狸和乌鸦的?

    ②、乌鸦为什么会上当?

    三、总结明理,拓展延伸。

    1、师引导总结,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学中,我紧紧把握新课标主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富有情趣的朗读,表演等教学环节,力求达到理解的升华。与学生真诚的交谈对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自主的参与到合作开放式的学习当中。

    反思《乌鸦和狐狸》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出来,为以后教学积累经验。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伊始通过播放课件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画简笔画等手段回顾故事中所讲的内容,使学生愉快地展开本节学习,从而使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气氛活跃。

    2、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狐狸是怎样施计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这一问题时,我大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抓住重点字、词、句子来说一说,议一议;喜欢朗读的同学,还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同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使这部分学习目标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后得出:狐狸不用向乌鸦要,也不用抢,而是通过亲近、讨好和吹捧,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说明狐狸狡猾,爱吸奉承话的乌鸦上当了。

    3、注重朗读。教学中反复朗读,指导语气,在朗程中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评价方法。如在指导读狐狸的话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读,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骗、奉承的语气来读;也可以用给重点字、重点词语加重音的方法来读。总之引导学生朗读不是千篇 一律的,朗读要读出自己的感觉。

    4、设计小记者采访环节,使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下面你来扮演节目主持人:下面同学要扮演乌鸦和狐狸。你来采访下面的乌鸦或是狐狸这时怎么想的。顿时,学生的体现欲望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热情普遍高涨,想象力非常丰富。

    总之,本节课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精心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其自主学习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发展。

    但在本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导入环节拉得长,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显示仓促。也就是说今后课堂上要注意正确、机智的引导与合理的安排。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米用M表示,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知道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厘米:

    1.在尺子上分别找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3.教师过渡语:小朋友真棒,对厘米的认识真好,那谁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一个忙呢?

    二、量一量讲台的长度,看谁量得又快有准确。

    1.请一名学生上来并用自己的学生尺跟老师(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2.提问:谁快点?(老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吗?

    3.引出米尺并认识米尺:请学生观察米尺是怎样的?与学生尺有什么不同?

    4.小结:米尺与学生尺一样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上面都有数字和刻度线,都是从0开始(0是起点),量物体时都是把尺子的起点(0)对准物体的一端,并与物体平衡,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米。

    三、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感知1米=100厘米。

    3.汇报交流学习结果:请各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得出1米=100厘米。

    四、练习巩固:

    1.请出一名学生,教师用长纸条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估一估该生大约多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测量各自的身高。

    五、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

    六、卷尺(简单介绍)

    七、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测量物体时可以用学生尺或米尺,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 )尺方便些,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 )尺比较方便。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 )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C 40厘米=( )厘米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课件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 ) 我们的身高约130( )

    旗杆高15( ) 橡皮擦长3( )

    小红的手臂长约40( ) 床长2( )

    爸爸的鞋子长25( ) 我们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无论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四、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与随笔

    1、习作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是自己的,语言和结构可以模仿。这不为抄袭。

    2、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情感和思想都在发展,因而,我们的造句、习作、阅读理解的指导也得跟上去。周琬珉这个四年级的学生,造句还是照搬

    二、三年级的句子。这个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作业和考试只求稳妥、只关心得分。因为她怕错,怕丢分,怕老师和家长批评,而不敢去想。久而久之,将失去表达力、思考力和生活观察力。长大了,还能干什么?!

    3、如何让学生进入讲读课文状态?采取师生对话式讲读课文,即,或跟着老师的话题走,或跟着学生的话题走。严格要求“有话跟我说,说给大家听。不准私下说话。”这样,师生的心灵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学才可进入状态。吵杂、喧闹不是好课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课堂。

    4、中国教育管理是行政式运作,不是靠表彰来鼓励老师工作,就是靠文件和检查来督促老师工作。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5、教学论文的一般构成:提出观点,简述理论,常用方法,教学案例(这一项是最重要的,要靠自己平时收集)。这样的文章,让读者明确主旨,懂得道理,掌握方法,看得懂你是如何教学的。

    6、在思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例:

    一生写句:“石榴笑红了脸,裂开了肚皮。”

    思辨:裂开了肚皮多么痛苦,与美好的情境不符。应怎样修改?

    讨论修改句:“石榴笑红了脸,张开了红润的嘴唇,露出了一颗颗水红色的玛瑙。”

    7、公开课从形式到形式,把学生当成自己名利的敲门砖,是一种行政化行为。这样的教改只会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我不想听作秀的课,不想听为了讨领导欢心的课,只想听用什么方式解决了什么教学问题、落实了什么素质教育观念的课。

    其实,小学完全可以采用新课标来教学。老师们不敢这样做是有各种原因的。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均分排队,老师们只能分分必争,不敢放开手脚抓素质、打基础。我们的教学形成了天天围绕试题转,学一节考一节,差什么补什么,考什么背什么。

    素质教学需要老师情感和思想的投入,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是复杂、长远的工程。而应试教学精力和时间投入少、形式单一:讲题目、做题目,背答案。教育方式很简单,那就是骂、打、罚。老年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年轻教师是在题海中长大的,新课标的真正实施还任重道远。

    我们的老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坚守职业道德,勇于牺牲眼前的利益,敢于同旧体制作斗争。为了拯救孩子,振兴民族。我们老师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小学是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而教学,不是为了分数而教学。

    让教学过程穿行在思维、情感、快乐、自主、交谈和活动中。讲读课文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服务于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表达。教学课文的目的是通过文字来理解别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为了考试来背诵别人的情感和思想。

    8、毫无情感、毫无尊重、毫无倾听,听话听话再听话,做题做题再做题,考到高分就是我关心你。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学生会感恩吗?小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个性比分数更重要。孩子的生命让孩子做主,别剥夺一个生命的意义。相信孩子,给孩子做出榜样,给孩子爱,给孩子正气,他们才会会感谢我们老师。

    9、就词、就句、就细节......展开思想、情感和理解上的交谈,这是讲读课文和写作指导的最快乐境界。

    10、生命的意义不是被动的学习、被迫的训练和接受教育;而是由自己做主,用好几十年时光,做自己的事情,有尊严的、快乐的活着。美好的童年很短暂,小学老师们,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请把教育、教学当做孩子们的快乐游戏吧。

    11、中国的思想来自实物,因而文字起源于实物形象和生活、生产。因而,汉字叫象形文字。西方的思想来自于思索,他们用符号记录了表达心意的声音,因而,英语叫表音文字。

    12、应试教育的方式,是把学生训练成听话的背写工具。对他们进行背、抄、仿的强化训练。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也有一定的优点,那就是听话,抄写快,模仿快。他们永远失去了独立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3、词乃万言之根,一个感觉、视觉、听觉、嗅觉,都对应一个词或词组,在找到这个词的基础上,加上辅助词,就扩延成句。

    14、指导孩子习作从哪里开始?从作文到作文,那是缘木求鱼,我们要从谈事情、共动手、评是非、表观点、描实物、谈爱憎、讲道理做起,启发孩子找到想要说的话和讲的事,点燃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帮他们确立中心和思路。

    15、孩子的“犟”,不是坏品质,这是坚持、坚毅和勇敢品质的表现。这种品质不多了,我们要保护、引导。这是一个人创新、发展的潜力,我们不能将其扼杀在萌芽里。

    16、跟地毯式狂轰滥炸的老师教一班,什么情感式教学、思维式教学、快乐式教学方法都将失去功效。

    17、每天读一篇文章,看一看他的思想、知识、情感、观点和词汇量比你高在哪里,并把它记录下来,多揣摩。

    18、学语文就是学习理解和使用语言。而思想、情感、品格、学识的培养不能全推给语文老师,也不能全推给课堂和学校,主要渠道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圈子。

    19、作文就是写思想、写情感、写观点、写事情、写人、写物。不同的写作对象需要不同的写作能力和方法。

    描述物体,需要具备观察能力,要善于观察和比较,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词汇和描写方法。

    叙述事情,需要具备观察事情前因、后果和过程的能力,需要感悟能力,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技巧。

    表达情感,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心世界,能透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要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技巧。阐述观点,需要具备辨别和分析的能力,要熟练的掌握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技巧。

    我深刻认识到,缺乏相应的能力、情感和思想,不掌握大量的词汇,不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是写不好文章的。因而,这三大教学主题,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偏废。

    20、童年时期缺失爱的人,成人后他们不懂得感恩;童年时期缺失以理服人的教育,生活和学习中充满责骂和棍棒,长大后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童年时期缺乏独立思考和被别人倾听的社会环境,长大后他们也不会思考、不懂倾听。

    21、如果你要想让一个人具有某种优点,你就要做得好像那已经是他的显著特点之一,给他一个好名誉去珍惜,他便会尽力去做,而不愿让你失望。

    22、没有想不通的道理,没有看不清的事物,没有说不清的话,没有写不好的文章。事情看请了,问题想透了,词汇用准了,主题明确了,思路清晰了,顺理成章,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23、学生习作评阅的三个涵量、三个形态美、三个风格。三个涵量是指信息量、思想量、情感量;三个形态美是指词句美、韵律美、构篇美;三个风格是指性情风格、艺术风格、时代风格。

    24、命题作文是为了表达别人给你指定的主题,需要渲染故事情节,甚至杜撰故事;而生活作文,是因为这件事、这个人给了你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启发,你只需要如实、详尽的记下来。这两种作文都要写,需要考试就要写好命题作文,需要工作和生活就要写好生活作文。

    25、儿童写事、写景、写心情就是在做梦,一篇习作就是一场梦。我们老师最大的任务是在动笔前引导他们入梦、动笔后维持课堂安静,让他们好好记录梦。阅读与表达实质是词语对思想、情感和物态的抽象化。26、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要引进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感受。有些句子的理解需要生活阅历的支持,有些词语的理解需要多咀嚼,这样才能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得心与手、记得牢。

    27、照相的艺术是将精彩的表情、动作和有意义的主题画面抓住。文章中的精彩情节就是经典画面。

    28、提高习作水平主要方法途径是,把生活引进课堂,把思想、情感和观点引进课堂,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让课文的思想和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想、情感、观点和表达欲望。从字词句和构篇方式上给予指导。老师通过欣赏学生习作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走进孩子的心灵,激起她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

    29、如何指导学生讲述故事?划分情节,找出各部分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理解情节,分清情节之间的关系和关联。照着关键词研读主要情节和人物思想情感,让我们心灵走进故事里。

    30、造一句话,是从词语到生活,写一句话,是从生活到词语。应试教育的作文就是造话、造作文。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懂得怎样感受生活、写不出真实的生活,也感受不了自己内心世界、写不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31、事物的形体色彩要依赖眼睛观察,事物的声音要依赖耳朵觉察,事物的气味要依赖鼻子感觉,事物的软硬光洁依赖皮肤触觉,事物的道理要依赖大脑思考,事物的情感要依赖心灵感受。 记载这一切靠文字、声音、图表、相片和摄像等手段和工具。 怎样将眼睛里的形体色彩、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皮肤感触的光洁、心灵感受的快乐转换成文字呢?

    3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异乡”、“异客”的异字各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应该与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背景来确定,宁可答案不准确,老师也不要指定答案。

    33、把情感、思想、生活带进教学中,哪怕是教一个词语,也这样做。教学就有了生命力和快乐。

    34、有生命的句子才精彩。他生命的源头是表达者的真实内心世界和眼睛里的真实世界。词语是这些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细胞。

    35、古人学习汉语言着重点放在娱悦游戏休闲养性和治人上,几乎放弃了它的描叙客观事物和表达主观意识的本来作用。

    36、培养科学精神。西方文明在教育上一直注重科学的精神,强调思考性与独立判断; 而东方文明一开始接触科学则直接把科学的成果拿来使用, 忽略了科学的精神, 欠缺了西方科学发展中推动科学进步的反省与思考教育。 把真理、逻辑和智慧的教育放在皇权之下的做法,最后都只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儒学的伪学家们,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理”取代永恒的“真理”,以应然的希望世界取代必然的真理世界,以伪思辨冒充真思维,如此这般的中国的教育,大量培养的是做不了任何实事(更不用说去发现真理、发明工具、创造新观念),而只会帮助极权专制统治者骗人、欺人的伪君子、士大夫、儒家文人。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二年级《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一)谈话导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

    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2.学习第二次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3.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怎么说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让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提问。

    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5.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6.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青蛙、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四、布置作业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二年级《坐井观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不要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还自以为是。《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一篇,对于后续课文的学习起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井沿”,并学会书写“沿”。理解“坐井观天”、“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分角色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对话。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3、口语练习:用“谁和谁在干什么”、“_____得很哪!”“一……就……” “因为……所以……”进行口语练习;续编青蛙跳出井口的第四次对话。本课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其中有很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可以利用本课生动有趣的情景,结合语言点对学生进行较为规范的口语训练,让学生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式,丰富口语的内容,为接下来把口语更规范地转化为书面语(作文)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课文二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口语训练及续编对话是难点。

    创新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方法有(1)与生活相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结合本课对话内容中的语言点对学生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三、说学法 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练习: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口语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抓重点词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结合;(3)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引导由说到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五、说过程 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解决生字(写7个,除“沿”),熟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解了“井口”、“井底”并找到了青蛙和小鸟的3次对话。今天的第二课时,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复习词语,学写“沿”字,然后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着重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抓住对话中的语言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相互促进。本课时的口语练习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1、是课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及运用,如“()无边无际”、“__________大得很哪!”、“一......就......”;

    2、归纳句式的运用,如本课开头的“谁和谁在干什么”以及最后“因为......所以......”;

    3、对所学的词语和句式的灵活运用,体现在学生续编第四次对话。这三个层面的口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第三个层面运用所学续写对话时,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方式,这样的方式,首先是帮助学生学会把口语规范化地变成书面语,其次,由说到写,实际上是放慢了说的速度,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将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写出来。最后说和写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写片段,模糊作文的概念,逐步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为三年级过渡到写作上打下基础。最后是理解寓意,布置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詹天佑》第二课时是通过学习詹天佑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感受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因此,我这样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

    一、自主阅读开凿隧道的段落,根据文字的描述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开凿隧道的示意图,并做好文字说明的准备。

    二、模拟工作布置会,再现詹天佑的工作布置会的情景,工作人员心中若有疑虑和意见可以当场向提出,由詹天佑予以解答。

    三、共同讨论工作人员提出的疑虑。

    在“工作人员”充分质疑和“詹天佑”耐心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对詹天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开凿隧道发出了衷心的赞叹。讨论最后,还遗留两个问题“詹天佑”无法当场圆满解答:1、开凿居庸关隧道,从两端向中间凿进之时,倘若两部分隧道因位置不同,无法接通怎么办?2、当隧道开凿到一半时,上方的岩石塌陷下来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詹天佑”只是一口否定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怎么不会发生却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细心琢磨的好时机。于是,我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能从课文中找到决不会发生此事的有力证据。不多久,孩子们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如(生一:上文勘测线路时就提到“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詹天佑的工作态度这么严谨,这么一丝不苟。开凿隧道这么重要的事情也绝不会出半点儿差错的。)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范文收藏]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


    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范文收藏]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安排了五个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语海畅游”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词语真有趣”;二是“读一读,填一填”;三是“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积少成多”安排的是“读读背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阅读平台”提供的'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

    “能说会道”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意义。

    “笔下生辉”的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

    2、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4、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阅读理解诗及短文,提高阅读能力。

    5、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词语的构成、用法及句式的表达效果。

    难点: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教师的点拨、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凸显阅读训练重点,加强说与写的结合,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时间:第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语海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相信大家在这里会收获更大的知识硕果。

    二、分项训练

    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课件出示)

    鸟兽虫鱼梅兰竹菊亭台楼阁

    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喜怒哀乐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酸甜苦辣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不要去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每个词语的四个字分别表示一种事物,而这四种事物同属于一类,它们的构成属于并列式)

    (2)动动脑筋,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3)教师再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读。

    [教师的参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

    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

    (1)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些词语都带有一个“然”字,但意思却有所不同。)

    [对于词语的意思学生能说出来就可以,不要死记硬背。]

    (课件出示)

    夏天还没到,天气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2)同学们读读这几个句子,想一想,应该怎样填呢?

    (3)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夏天还没到,天气忽然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显然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竟然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不然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显然”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的意思;“竟然”是没想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面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面所说的情况。)

    [对于词义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体会,不要求死记硬背。]

    3、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怎么能饶你们呢?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不能饶你们。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不会使人感动。

    (1)请同学们分别比较着读读每组中的两句话,哪种句式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呢?为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后汇报。

    (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比第二句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

    (4)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反问句吗?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

    看来,无论是“字”“词”“句”都有它的奇妙之处,只要同学们仔细的去学习和探索,就会知道得更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有两项内容:一是读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二是阅读短文《俞伯牙遇知音》。希望你们能从其中有所收获。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1)请同学们来朗读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大意吗?

    (秋冬时节,冷雨洒满江面的夜晚,诗人来到润州。天亮的时候,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借送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他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自己孤独的心境,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3)反复练读

    (4)背诵

    2、阅读平台

    (1)简介俞伯牙

    (2)请同学们仔细读文,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在乘船回家途中,遇到能从琴声听懂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激动地称钟子期为知音。)

    (3)再读短文,说说短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什么意思。后来“知音”指知己的朋友。)

    (4)你有知音吗?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2)是啊,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呢?他们都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乡的习俗。

    [因课前已布置了收集任务,所以学生交流起来并不困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

    (4)哪个小组愿意在班级交流?把你了解的家乡习俗讲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来汇报:可以是纪念历史人物的;可以是寄托某种愿望的;可以是表达一种心情的。另外也可以按时间的顺序来说明。教师不做固定的要求]

    (5)看来,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在这么多的习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6)你对哪些习俗还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有哪些建议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7)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笔下生辉

    1、同学们知道的节日很多,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又有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这样的现代国际节日,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等等。节日里的事情往往令人记忆犹新。这次习作,就写某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吧!

    (课件出示)

    (1)你想写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2)在这个节日里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是这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怎样写才能表现节日的气氛呢?

    2、读了这些内容,你又明白了什么?

    [通过阅读提示,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明确习作的要求]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在小组内说一说。

    [通过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启发]

    4、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

    [自拟题目,写草稿。注意要通过场面的描写来突出节日的气氛。]

    5、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的畅游,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2、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精选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每个老师在工作中都要编写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切合课程宗旨,写好教案都有哪些秘诀呢?希望这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能够为您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感谢您来参考并认真阅读我们的文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1)

    小学语文《火烧云》教案及教学反思

    引言:

    《火烧云》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优秀的课文,通过描述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以及对云的形象化描绘,使学生在欣赏美丽自然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本文将针对《火烧云》这一课文,设计一份教案,并结合教学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火烧云》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火烧云》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3.情感目标:

    通过《火烧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懂得爱护和保护自然。

    二、教学内容和过程:

    1.引入:

    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让他们表达对火烧云的印象和感受。

    2.阅读课文:

    将课文分段给学生朗读,并解释其中生词和短语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理解课文:

    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火烧云》的形象,进行表演或绘画,展示给全班同学。

    4.活动与讨论:

    学生们互相小组交流和展示,围绕《火烧云》开展讨论,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会。

    5.课文再读: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感情的表达。

    6.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火烧云的感受和联想,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7.课堂总结和反思:

    学生分享自己写作的成果,并进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火烧云》的理解得到了提升,他们不仅能够正确朗读,而且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通过参与讨论和展示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也激发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的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结语: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理解《火烧云》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一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启发思维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2)

    星期日,小丽看完电影回到家里,问妈妈:“我刚才在影片中看到,古时候的书是用竹片做的,这是怎么回事?”

    妈妈说:“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纸,人们只能把字写在竹片上。”

    小丽说:“竹片那么重,带着它多不方便哪!”

    “可是,写在竹片上,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妈妈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等上面,后来才写在了竹片上。正因为竹片带着不方便,所以,人们又把字写在了又轻又薄的丝织品上面。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

    “那么,人们是什么时候才用上纸的呢?”

    “距今两千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造纸术。到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他用稻草、树皮、破布等做原料,纸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价钱也便宜,用纸的人多了起来。后来,造纸方法还传到了国外呢!”

    小丽听了,自豪地说:“原来纸是我们中国发明的,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3)

    (一)教材特点

    这首小诗歌共有五小节,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短小精悍。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高兴地 “呱呱呱”做诗的情景,还得到了小蝌蚪、水泡泡、小水珠的帮助。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儿童喜爱的好课文。

    (二)年段特点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就学习基础来说,他们已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课堂要求已不陌生,基本适应了学习生活。虽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方法和经验,但由于认字量少,词汇量不足,对字、词、句、段间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对语文的感受力较差,往往一篇文章读得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怎样才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呢?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让他们尽早识字,打开书本小窗,开阔视野,阅读积累,积淀语文素养。

    (三)教学特点

    教师积极营造一个温馨、积极的情感氛围,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健康地成长。

    理念与目标

    理念: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从新的视角看待语文教学,积极探索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规律。低年级虽以识字教学为主,但阅读教学也不可忽视,它们之间有着互利互惠的密切联系,同时我也不否认有些专家认为识字教学也是一种阅读的观点。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的教学新路,从而达到双赢,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教材、学生及教师的特点,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以阅读教学为载体,从阅读入手,迁移出汉字学习,然后再回到课文中朗读感悟,从而巩固和深化了汉字的音、形、义,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言环境中学字学词,提高了识字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体验人和动物的和谐,亲近美好的自然和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展儿童的思维,发展语言。

    2.随文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凸显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自主识字这一鲜明特点。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既注重认字,又关注写字。

    3.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形象的课件演示、彩色鲜活的图画直观教学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的学习。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标点符号:逗号、句号、省略号,学会初步运用。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付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去观赏一个荷花池,(课件出示),看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呀?(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这时候,从池塘里跳出一只大青蛙。忽然,天空下起了小雨……(大屏幕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2.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青蛙写诗那种愉悦的心情。

    3.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青蛙写诗》,齐读课题。

    二、 新课

    (一)2-4小节

    1. 认识一下这个字“诗”,领读,组词:诗歌、古诗、写诗、、、、、、

    2.打开书12页,在诗歌中,几句话中间空行表示一小节。老师现在来范读课文,请你标出这首诗歌共有几个小节,(共5小节)

    3.在青蛙写诗的时候,都有谁帮助了他?自由读,把帮助它的朋友圈出来。

    (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贴图 )认识一下“蝌蚪、水珠、水泡”(词卡) 领读。

    4.教学“泡”

    (1)你们想看看水泡泡吗?(吹泡)老师吹出了什么样的泡泡?

    (2)这个字就念“泡”字,(板书)(字卡)自己讲讲,你能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吗?(水上一个包就念泡)

    (3)组词。

    5.他们都帮了青蛙的什么忙?指名读2、3、4小节。

    6.学“逗号”“给”

    (1) 我们先来看看小蝌蚪是怎么帮助小青蛙的呢?(“我来给你当个小逗号!”)(屏幕)指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 师拿字卡“逗号”让学生读。

    (3) 这里的“给”字表示“为、替”,下面我们来学“给”(板书)(字卡),请你来自己讲一讲,书写、组词。

    7.学“句”

    (1)水泡泡怎样帮助小青蛙的?(“我能当个小句号”)(屏幕)指读,赛读。

    (2)看这个“句号”的“句”字,(板书)(字卡)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与“勺”区别,组词。

    8.学“串”

    (1) 小水珠是怎么帮助小青蛙的呢?(一串水珠)(字卡)

    (2) 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可见,串是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

    (3) 师拿字卡,生读。屏幕演示古今变化。

    (4) 有什么东西是成串的?(一串项链、一串辣椒、一串香蕉、一串灯笼、一串葡萄、一串冰糖葫芦、一串羊肉)

    9.学“号”

    (1)同学们看黑板,观察它们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说吗?谁像谁?

    (2.)这些都叫标点符号,你还知道哪些标点?(?;!)(标点符号歌屏幕)

    (3)想一想,除了标点符号以外,还能组成哪些词?(卡片)

    (4)“号”字还有一个音念“hao”(二声),表示大声的哭,如“号哭”

    10.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小青蛙,它终于把——诗——完成(出字卡)了,师板书,(屏幕,书空)组词,(成功、完成)造句。生写字。有这么多朋友的帮助,小青蛙成功了,可见朋友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3、4小节好吗?(师生合读)

    (二)5小节

    1.现在我们来看青蛙写了一首什么诗?读第5小节。

    2.青蛙做的诗很有意思,只有一个字——呱。我们就先来学这个字。(板书 字卡)讲一讲这个字(拟声词、形声字) 。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3.“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意思?(想象)

    4.现在你就是那只可爱的小青蛙,来朗读自己做的诗吧。

    5.其它的小动物看到青蛙写诗都来凑热闹了,他们都写了什么诗?

    三、拓展

    1.小青蛙能做出这么美的诗,我们再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读全文。

    2..小青蛙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你们知道吗,它们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我们要保护它们,你们最想对小青蛙说什么话,下课后写一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葵”,掌握字形、字音、字意。

    2、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理解诗人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的道理。

    (1)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古诗就像一朵独具馨香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2)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位诗人?什么朝代的?

    二、初读诗文,感知韵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展开想象。

    2、指名朗读,大家评价。

    3、课件出示诗,齐读。

    4、教师范读全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

    三、自读诗文,感悟意境。

    1、这首诗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是哪一句?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出示“自学向导”,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目的: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按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向导”引路,让学生自学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学交流,理解诗意。)

    学习向导:

    (1)读一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首诗?

    (2)结合上下文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假如请你为这首诗画幅画,你会画些什么?

    (4)选择你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3、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自学。

    4、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5、交流反馈,相机指导。并抓住重点进行考察。(课件出示“练一练”)

    (1)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

    (3)诗人为什么害怕秋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根据诗意,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说一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6、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再朗读一下诗歌。

    (突出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在读中体会、领悟诗意。)

    四、研读诗文,想象意境。

    1、和诗文对话。

    (1)诗人由“园中葵”时光的易逝,告诉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听!春天的凌晨,菜园里“葵”和“露珠”妹妹在说着悄悄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替它们说出心里话。

    ①小组讨论,和文本对话。

    ②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③还可任选两种事物,进行对话。

    (2)如果你是“朝露”,此时你会想些什么?

    2、和诗人对话。

    诗人还看到了哪些景物?由此产生了哪些联想?用了什么作比喻,说明怎样的道理?

    3、此时此刻,我们大家一定有不少感想,请大家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时光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名人志士,都用诗句表达这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的有哪些?

    2、学生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

    (一方面多角度感受时间的宝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总结: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古人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希望我们大家从今以后: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

    过渡:乐府诗是可以和着音律唱的,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配上你熟悉的音律唱一唱,再一次领略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试着唱诗。

    2、请小组为大家表演唱诗。

    3、放《青青河边草》配乐,师生齐唱。

    总结:同学们的歌声感染了我,老师也想放声唱一曲。“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唱)可是有一样东西却是一去不复返――时间,让我们牢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从小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1、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

    2、画一画。展示自己根据诗意画的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词语、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悟只有仔细观察、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和词语,读懂齐白石观察和刻苦学习的句子。

    教学难点

    明白“只有刻苦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教学用具

    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幅图上的小虾画得怎样?大家说一说。

    2、知道它是谁画的吗?引出齐白石学画虾的故事。

    3、板书:齐白石画虾。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把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2、要求学生把句子读正确、通顺、比较流利。

    3、抽学生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评议朗读情况及字音。有没有漏或添字?是否流利?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习第二段。

    (1)齐白石是在什么情况下迷上画虾的?

    请大家反复朗读第二段,并理解“迷”是什么意思。勾画出描写齐白石迷恋画虾的句子。然后同学交流、讨论,举手向教师汇报。

    (2)出示两组例句,请学生读一读,填一填,并说一说两句话中哪一句更好。

    虾跳了起来

    虾腾地跳了起来他每天观察虾的活动

    他每天仔细观察虾的活动

    (感受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形象、具体些)

    (3)抽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学生再次感受齐白石着迷的情境。

    2、学习第三段。

    (1)齐白石画的虾是什么样的?请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虾的句子。

    (2)出示词语:“薄而透明”、“清晰可见”、“活蹦乱跳”,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3)出示问题:齐白石画虾画得这么好,很不容易。从哪个词语可以知其不容易?请学生画出“天长地久”这个词语。理解词语并体会齐白石画虾的刻苦用功,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3、全班朗读第三段,注意读出词语的美。带着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朗读。

    再小组朗读,教师评议,个别朗读,学生评议。

    四、自主识字,书写工整

    1、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读一读,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看图识字,组词识字,部件结合识字,口诀识字等等)。

    (2)教师请学生指出在认读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似”、“姿”声母为平舌音,“乎”的声母为“h”,而不是“f”。“察”的声母为翘舌音。

    (3)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4)同桌互相用生字组词并造句,看谁说得精彩。

    2、书写生字。

    (1)请学生观察8个生字的字形结构安排。说出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乎”为独体字,中间一横应写得最长;“似”、“仔”、“活”应写得左窄右宽,“候”注意中间还有一竖。

    (2)教师示范“细”和“候”的笔顺笔画。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4)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3、抄写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五、拓展延伸,揭示主题

    1、你能把这个故事再讲给同学听一听吗?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只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

    3、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六、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沿、际等3个生字。会写信、沿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写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坐井观天》是一篇传统课文,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本课设计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把对话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把读作为感悟理解对话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读中明理,读中悟趣。在朗读技巧的运用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化朗读处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小朋友认真听故事,完成贴图任务。

    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使它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谁能把青蛙、小鸟贴到黑板上?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认识井沿、井口、井壁、井底)

    二、释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谁知道观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呢?

    三、朗读感悟

    1、老师引读:

    青蛙问小鸟──

    小鸟回答说──

    青蛙说──

    小鸟说──

    青蛙笑着说──

    小鸟也笑了,说──

    2、想读谁的话?自己练一练。

    3、同桌分角色读。

    4、指名分角色读。

    5、去掉提示语,男女生分角色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可以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

    6、读课文后,填空:

    青蛙坐在()看天,看到的天不过()那么大。小鸟站在()看天,看到的天()。

    7、讨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集体交流。

    四、戴头饰表演故事

    五、揭示寓意

    1、交流心得。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结束语:

    小朋友,《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短小幽默。让人读后能明白一个个道理。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请大家课下找几则寓言故事来读好吗?

    [课件必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本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必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本”,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材分析:

    《瀑布》是一首活泼生动、文情兼美的自由体写景诗。这首诗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写瀑布的声音,后两节写瀑布的形态。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赞叹瀑布声势的浩大,形象的雄伟,色泽的和谐,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小诗虽短,却感情激越,适合朗读教学。

    教材安排了认字10个:瀑、叠、滩、般、喻、丈、衬、仰、伟、屏。写字7个:阵、松、般、丈、衬、仰、伟。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如果只在朗读技巧上费功夫,让学生模仿,则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还可以再扩展几句,比如:“一道白银”说的是。“如烟,如雾,如尘”形容。

    只把喻体和本体指出来也还不够,还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体会这些比喻句描写的景象,比如听一听浪涌岸滩的声音。松涛声,联想水声。可以设置情境用“好像”“如”造句,但不要讲关于比喻句的概念,如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生字“丈”的第三笔是弯捺,应该先练练这个笔画再写字。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拓展习题:

    一、你能照样子写出词语来吗?

    叠叠阵阵

    二、课文会背吗?试着填一填。

    瀑布脚下仰望,,一座珍珠的屏!,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相关资料:

    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景区位于贵州安顺市西南面,由姿态各异的十几个地面瀑布、地下瀑布和风光绮丽的桥水上石林、天星洞等组合而成,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黄果树大瀑布位于景区的中心,每当河水上涨时,如银河倒倾,桥身震颤,雨雾升腾,艳阳之下道道彩虹从潭中飞出,尤为壮观,而在河水小时,瀑布分三五条从悬崖坠落,如仙女秀发披肩,不乏妩媚娟秀。黄果树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翻江倒海。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腾起一片烟雾,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虹,幻景绰绰,奇妙无穷。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碎,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此乃是黄果树瀑布的生动写照。但水量大增,那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心动魄。有时瀑布激起的雪沬烟雾,高达数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其周围经常处于蒙蒙细雨之中。

    瀑布后的水帘洞相当绝妙,134米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和1个洞内瀑布,人穿行于洞中,可在洞窗内观看洞外飞流直下的瀑布;每当日薄西山,凭窗眺望,犀牛潭云雾缭绕,云蒸霞蔚,苍山顶上绯红一片,迷离变幻,这便是著名的“水帘洞内观日落”。

    黄果树大瀑布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河水从70多米高的绝壁上直泻犀牛潭中,响声震天,十里之外,即闻其声。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猜想,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完音乐,说说自己听出的.是什么音乐。

    2、课件出示瀑布:对呀,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正是瀑布的声音。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到庐山瀑布脚下看看瀑布的美丽,感受瀑布的魅力。

    3、板书课题:瀑布。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检查生、字词。

    三、细读感悟。

    1、读完诗歌,它留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能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点拨。

    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谈喜欢的原因:瀑布的声音一会像大浪冲上岸,一会像,风吹松树的声音,美极了。

    (3)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忍不住想再听听这壮美的声音,你们能再读

    读吗?让我欣赏一下这种大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的气势?配乐朗读。

    你还觉得哪儿美呢?

    第二小节:

    (1)你愿意把这一小节读出来吗?

    (2)这一小节你觉得哪儿美呢?

    生:这一小节在写瀑布的样子,有青山有白银,有绿色有白色的,很美。

    整座种满绿树的山就像一块绿色的画布,如果整片都是绿色的就太单调了,瀑布就像一道白银点缀在上面,这样色彩就多了,画面就更美了!

    “这般比喻没法比喻!”没法比喻!说明太美了,美到简直没办法讲出来!

    (3)同学们说得真好,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把它读出来吗?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们觉得瀑布的全身还像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象。

    (5)小组内美读。

    (6)全班读。

    学习第三小节:

    (播放课件)

    (1)瀑布脚下可真美呀,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瀑布这美妙的景象,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小节中写了瀑布的哪些美景。如有不懂的地方要提出来和小组同学商量。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四、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瀑布如此雄伟美丽,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瀑布(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交流搜集的瀑布的资料。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去参观瀑布。

    板书课题:瀑布学生读题。

    二、初读诗歌,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诗歌,划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听字音是不是读正确?

    3、、借助课后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4、全班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5、检查识字情况。

    (1)读词语。(2)读生字。

    师:我们和生字娃娃一起回到课文中去,再来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品读诗歌,领悟意蕴。

    1、自由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播放瀑布的声音:你们觉得这声音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叶圣陶爷爷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一小节)

    指导朗读。

    4、师:刚才我们听到了瀑布的声音,想不想快点看到瀑布的样子?

    播放课件或录象。

    师:你刚才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诗歌里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大家现在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

    四、美读全文,指导背诵。

    1、全班配乐朗读。

    2、师:这么美的诗歌谁能把它背下来?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指名认读要求写的字。

    2、小组内交流:哪些字比较难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投影展示学生作业,互相评议。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000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