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说木叶课件六篇
  • 说木叶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04

    说木叶课件六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教师成功上好课的基础,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切不可草率处理。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本文将深入分析"标题"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如果您觉得不错,请欢迎与身边的朋友们分享!

    说木叶课件 篇1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导语:我设计的导语是:在诸多文体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为什么?师:诗歌是诸多文体中最美的一种文体。她美在哪里呢?——语言美、形式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说“木叶”》。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确定学习重点。采取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式,课前由学生做预习,学生可能会提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问题,我想先引导为宏观问题,就是: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因为本课是自读课文,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为只想通过课文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词语的暗示性。这个环节的设置想检验学生读书的高度,有的学生注意微观的句子或字词,有的注意宏观的内容、思路或手法。我想本课的学习可以从宏观入手,让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相同或不同)。这个环节想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律,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说木叶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结论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

    说木叶课件 篇3

    一、填一填

    师:名句填空:,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什么是“落木”?

    生:就是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

    (生众说纷云)

    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板书课题)

    二、读一读

    师:大家先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

    (生愕然、阅读)

    师:来得及吗?

    生:来不及。

    师:为什么呢?

    生1:文章太难。

    师:难在哪?

    生2:古诗词引用太多。

    师:所以就有恐惧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别的先放一放。第一步就来看这些诗句。请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诗句,划出来并比较一下,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

    (生边读边划、然后讨论)

    三、议一议:

    师;谁先说说?

    生3:我最喜欢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讲讲你的理由。

    生3: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得感慨万千。

    师:你估计他感慨什么呢?

    生:时光流逝、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非常悲凉。

    师:精彩!掌声鼓励!(掌声)

    师:还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4:我,我认为“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句写的好。诗人没有写秋叶的飘零,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师:又是一首抒情诗!(学生自发鼓掌)

    四、比一比:

    师:19句都很精彩,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古人多说“木叶”,而很少用“树叶”入诗?

    师:(投影表格)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异,同桌间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完成后,投影交流)

    五、找一找:

    师:这么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5: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

    生5: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生(一番寻找、发现):暗示性。

    师: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班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

    六、连一连:

    师:这是一篇文化随笔,给我们谈了一点文艺理论,我们一起来念一下,文章第5节前3句。

    (生念课文)

    师: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

    生6:绿色代表生命。

    师:好,大家随便说说。

    生7:鸽子代表和平。

    生8:白色代表纯洁。

    ……

    师:很好,还有几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网上找了几种花,你们会选哪种送给最亲爱的母亲呢?(投影图片:百合花、玫瑰花、康乃馨、君子兰)

    生9:康乃馨

    师:为什么选康乃馨?

    生9:因为康乃馨表示最温馨的祝福、是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

    师:当然还有你的进步、你的成绩。

    七、练一练:

    师:在中国传统里还有许多物象,有相对稳定的暗示;但也有一些物象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的内容可能会不一样。最后请大家完成课本87页“练习2”(诗词3首“梅”意象的比较)

    说木叶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说木叶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百鸟朝凤》音乐带或DVD、录音机。

    学生:采摘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的树叶若干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

    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

    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4)练习朗读。

    (5)抽读、评价。

    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3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自由读。

    (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3)出示句子,理解: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

    4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2)自由读,同桌对读。

    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

    (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

    (5)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

    ②指名读。

    ③评一评。

    ④比赛读。

    ⑤齐读。

    (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

    (7)交流、评价。

    (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

    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①交流讨论。

    ②悠扬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听?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1、2自然段。

    (1)抽读,正音。

    (2)讨论: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是什么意思?

    (3)我们来到大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出示课件:课文第2自然段的情景。)

    (4)理解闯山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置情境,拓展想象

    提问:如果你来到大山,会对小鸟说什么?

    五、积累知识

    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说木叶课件 篇6

    学习目的:

    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三、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实习报告网 Www.sxw9.Com]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二、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

    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意象

    ……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

    (鸟:有空远感觉)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

    (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烛:相思情、愁别意)

    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月: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

    【说木叶课件六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