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说木叶教案分享
  • 说木叶教案

    发表时间:2023-11-17

    说木叶教案分享。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并对每份课件进行完善设计。教案是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课件时应从哪个角度出发呢?如果想深入了解“说木叶教案”,不妨先阅读本文的详细介绍,相信阅读后您会拓宽视野!

    说木叶教案(篇1)

    教学目的: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说木叶教案(篇2)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文的教学目的是: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问题设计: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说木叶教案(篇3)

    说“木叶”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说木叶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

    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一、教学导入:

    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

    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

    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

    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1、朗读这三首诗词。

    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一声羌管吹呜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断桥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点着枝酸,

    吴姬先齿寒。

    六、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

    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视。

    2、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说木叶教案(篇5)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作业;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月、松、梅、兰、竹、菊、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2)班级交流。(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参读书目:《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说木叶教案(篇6)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

    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

    齐己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

    诗一:咏柳诗二:垂柳

    贺知章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说木叶教案(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难点]

    阐发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 :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说木叶教案(篇9)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语文《会唱歌的木叶》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会唱歌的木叶》课文

    阿姐带着我,走进了大山的怀抱。

    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愉快地唱起歌儿,热热闹闹地欢迎来闯山的客人。

    阿姐乐了。她顺手摘片木叶,放在嘴边,和小鸟对起话来——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对完话,阿姐又吹起好听的木叶歌:“呜咿——咿喔……”

    一时,树叶不摇了,小鸟不叫了,野兔不跑了。大家在静静地听着,听这悠扬的歌声向远山飞去,又从很远的地方飘了回来。

    我问阿姐:“小小的木叶,怎么也会唱歌呀?”

    阿姐说:“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听她这一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会唱歌的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会用“问好”、“交谈”、“祝福”等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题目、质疑齐读课文题目。

    教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归纳学生的问题。(木叶真的会唱歌吗?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唱什么歌?等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在文中圈出生字,自由拼读。

    3、抽生把自己认为不易读准的字介绍给大家。

    4、出示生字卡片,抢读、开火车读、抽读、正音。

    5、生字扩词练习。

    6、各学习小组讨论识记生字字形。

    7、全班交流个别生字的识字方法。区别:滴——摘。

    8、全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9、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内的字,提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找出关键笔画,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10、重点指导“飘”、“异”、“愉”的笔顺、结构。

    11、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木叶为什么会唱歌呢?

    2、学习第9、10段。

    (1)教师:课文中是谁提出的这个问题?

    指导读好问话。

    (2)出示句子:“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

    (3)学生自由读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是什么意思,树叶里都藏着哪些歌。

    (4)练习朗读。

    (5)抽读、评价。

    他或她读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读?

    3、学习第11自然段。

    过渡:听了阿姐的话,“我”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1)自由读。

    (2)“奇异”是什么意思?(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

    (3)出示句子,理解: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

    为什么说“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串串绿色的歌”?歌唱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乐的语气。)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段写的是木叶唱的歌。

    4、学习第3~8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2)自由读,同桌对读。

    例:(一生)木叶向黄鹂问好……(另一生)滴沥!滴沥!

    (3)这三个句子中有四个省略号,它们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4)姐姐还和哪些小鸟对了话?怎么对话的?

    (5)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样读这三句话。

    ②指名读。

    ③评一评。

    ④比赛读。

    ⑤齐读。

    (6)请学生自由选择“问好”、“交谈”、“祝福”中的一词说一句话。

    (7)交流、评价。

    (8)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引读第8自然段。

    请学生思考: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山林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①交流讨论。

    ②“悠扬”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大家都静静地听?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1、2自然段。

    (1)抽读,正音。

    (2)讨论:“走进了大山的怀抱”是什么意思?

    (3)我们来到“大山的怀抱”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出示课件:课文第2自然段的情景。)

    (4)理解“闯山”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置情境,拓展想象

    提问:如果你来到大山,会对小鸟说什么?

    五、积累知识

    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会唱歌的木叶》教学反思

    《会唱歌的木叶》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描写大山充满生机,鸟语欢歌,山中小阿姐热情好客,用木叶歌和小鸟对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山里小阿姐纯真可爱的形象,赞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特别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认生字,记生字,分析字的结构,口头组词造句。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干什么,孩子们读后知道是我和小阿姐闯山,小鸟们知道有客人闯山有何表现?从鸟儿们的歌声和跳跃中看出了动物与人的和谐。阿姐和小鸟们的问好、祝福、交谈分析得出人和动物的和谐。

    阿姐吹出的美妙的木叶歌把动、植物都深深吸引体现出阿姐的纯真可爱。从“我”看见树上挂着串串绿色的歌这句话里看出,作者已深受和谐的感悟,感悟到大山的每一片绿叶都是充满生命激情的绿色之歌,此时已分不清是木叶给了阿姐吹木叶歌的天赋,还是阿姐带给木叶动听的歌声。孩子们学习了课文,都觉得惊叹,动物居然能和我们交流,好神奇呀!孩子们沉浸在语言描绘中,请孩子们马上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孩子们畅所欲言,想象满树的音符,树下我和阿姐还有动物们一起欢乐地做游戏……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动植物间的和谐程度在不断下降,孩子们在学习了课文以后,能关爱动植物,可动物们在饱受了人类的伤害之后,还能放下心来和人类和谐共处吗?让我们停止所有的伤害行为,为动物,也为我们人类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吧!

    【说木叶教案分享】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