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约分课件(精华9篇)
  • 约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8

    2023约分课件(精华9篇)。

    笔者经过细心打理,为大家呈现了全新的“约分课件”。作为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案课件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打磨。提前编写好教案课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顺教学思路和难点,也能方便我们教学过程中的讲解与演示。如果您需要,就快来了解一下吧!

    约分课件【篇1】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六、教法与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经历探索,理解约分含义,约分方法的全过程,。

    七、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积极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并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学,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规律,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八、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励志的句子 WWW.J458.COM)

    第一步,复习铺垫,在这里我设计三道练习,第一个是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然后是2,3,5倍数的特征,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的复习都是为本堂课服务的。

    (二)、实践探究,理解约分的含义。

    1、由图形来说明一组分数的大小

    2、经历约分的过程,逐次约分法。一次约分法。

    3、总结得出约分的概念。

    4、引导迁移,掌握约分的方法。

    5、约分书写的格式

    6、约分练习,通过练习的讲解,让学生总结出什么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深化、培养技能。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梯度性练习。

    这是第一,目的是巩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约分的方法。其中这里包括两个练习。

    第二,使学生感受约分在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四)、课堂小结、回顾梳理。

    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还会有待完善之处,恳请大家来指正。谢谢大家!

    约分课件【篇2】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投影出示,思考30秒,能说的就站起来说

    1、数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能被3整除。

    2、指出哪两个数是互质数3和812和185和12

    3、说出28和42的公约数

    4、填空根据性质

    (复习能被2、5、3整除可以能很快看出分数的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约数2、5、3,

    复习互质数,可为最简分数概念降低坡度。

    复习公约数,为约分时除以公约数做必要辅垫。

    填空是分数基本性质学习后的直接应用,也就是约分的变形形成。既说明分数基本性质,又引出下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把化简

    提问:看到例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问答,并板书: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同它相等

    (3)提问:你准备怎样化简呢?根据思考题分小组讨论

    ①的分子分母含有公约数。

    ②用去除分子分母,得到。

    (4)交流发言,生说师演示,再生说生演示师板书

    (让学生猜想做什么,理解化简词义:化--转化、大小相符,简简单、分子分母都比较小。出示思考题,分小组讨论自学,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去学习、交流。

    学生说,老师直观演示,再让学生边说边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化简过程。)

    2、教学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

    提问:还能继续化简吗?为什么(因为3和4是互质数)

    明确: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板书)

    是最简分数,你还能举例吗?会说站起来说。

    下面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吗?

    (出示P111上做一做)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指着不是最简分数)这些不是最简分数,通常要像这样进行化简,这就是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提问:什么是约分,你能根据刚才的做法说说吗?

    生试说,同桌说,指名说把一个分数比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默读一遍

    (先教学最简分数的概念,调整了教材的顺序,但更符合思维顺序。再指出不是最简分数的可进行化简,一方面说明化简的范围,又及时指出这就是约分的概念,显得自然。

    由直观过程抽象概括出约分概念,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过程。)

    提问:又怎样来约分,怎样写呢?

    3、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约分

    (2)分小组,根据思考题看书讨论①一般怎样约分,怎样写?

    ②也可怎约分,怎样写?

    ③约分要注意些什么?

    (3)指名交流生说师板书

    (4)小结:你能将3个问题连起来说吗?

    (小组讨论自学例2约分,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对约分的几种形式正确书写,指出可用你喜欢的写法。)

    4、反馈练习

    P112下做一做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指名两生玻片书写,其余写在书上

    讲评:说出的约分过程,结合书写,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目的在于掌握约分方法和书写形式,并结合书写表扬学得好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三、巩固练习

    1、P112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

    哪些有公约数3

    2、P112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3、独立作业P1122任选6题,放音乐《二泉映月》。

    同桌互批全对得优,得优的同学可以站起来。

    (抓住学生想既对又快做好的心理,以介绍经验的方法,调动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强调约分过程中的两个注意点。

    练习1训练迅速找准约分过程中用几去除分子分母,

    练习2用红绿卡判断并改正,明确约分结果一般要是最简分数。

    作业让学生自选,体现自主性。并在音乐声中愉快完成,得优的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小结

    学生小结

    师小结:今后作业中的分数,作为最后结果一般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你能找出老师黑板上还有哪些分数要约成最简分数吗?

    发现的可以自己上黑板来改。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作业要认真仔细,做完要复看检查,好不好?

    (针对约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主动勇敢地上黑板改错,这对反应快的学生又是一次成功的表现,并结合进行学习习惯教育。)

    五、质疑

    今天大家学得都很认真,还有没有什么问题你暂时不明白?

    (质疑是对本课教学情况的再现反馈,也为下次课提供学生方面的真实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2、能力训练点:熟练进行约分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德育渗透点:引导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约分课件【篇3】

    课题:约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99-100页的例1和例2,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约分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出下面哪组数是互质数。

    (1)3和7(2)4和6(3)3和6

    2.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3和6(2)3和5(3)3和6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20=()101518=5()2127=()9

    提问:你们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

    那么我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些分数化简。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在观察阴影部分的大小,再用课件演示,从而得出结论:1218=69=23。

    (2)再分组观察,1218到69是如何变化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那么2跟分子、分母是什么关系?公约数。

    (3)69还能再化简吗?(启发学生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分子、分母。)69=6393=23

    (4)那23还能再化简吗?为什么?

    23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不能再化简了,象23这种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象例1这样,把1218化简的过程就是约分。

    什么是约分呢?看书,提出关键词。

    (6)将1218化成69是不是约分呢?是。69化成23呢?也是约分。

    师:通常情况下,约分要约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为止。

    (7)练习。练一练第1题,判断最简分数。

    2.教学例2,把1842约分。

    (1)教学逐次约分的方法。(教师边讲边写)

    (先用公约数2去除18和42,2除18得9,用\将原来的分子划去,再将9写在18上面;2除42得21,用\划去42,将21写在42上面,再用公约数3去除9和21,方法同上,得到37,37的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因而37是最简分数。)

    (2)谁能总结一下约分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3)约分还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去除分子、分母。

    (4)1842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是几?6。

    1842=37

    (5)巩固练习。练一练第2题。强调格式。

    (6)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

    (7)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约分课件【篇4】

    《约分》教学设计

    题: 约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约分的意义。(2)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

    2、复习旧知识

    (1)找出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2和50

    15和5

    8和21 18和12(快速口答)(2)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52 515 618829 243 7219213、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孙悟空变分数,把分数3 变成同它相等的另一个分数)

    二、经历过程,理解意义。

    1、激发学生大胆的猜想

    2、理解概念(1)引导观察

    观察两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2)归纳意义

    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教师举例说明

    3、揭示课题

    这就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约分》

    4、认识最简分数

    (1)观察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指出:像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3)找最简分数的练习

    三、自主探索、总结方法

    1、根据化简的过程寻找约分的方法。(注意观察约分的过程)

    751003)

    42、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并提示要注意约分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3、学生自主探索约分的书写格式。

    4、交流汇报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 逐次约分法

    B 一次约分法(如果能一次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一次约分)

    5、结合板书小结

    约分时我们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直接约分。

    6、专项练习

    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

    四、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我和孙悟空比擂台)

    (一)、判断

    1、把一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2、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只有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3、(二)、说出分母是9的所有真分数。

    (三)、判断哪那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

    (四)、用最简分数表示出小明每项内容占一天总时间的几分之几?

    1、上学8小时

    2、睡眠10小学

    3、劳动1小时

    4、作业2小时

    4、餐饮、休息3小时(结果用最简分数表示)(五)、游戏活动

    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卡片(1)是最简分数的同学上讲台(2)和最简分数相等的分数起立(3)从剩余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4)帮最后两名同学找到最简分数

    五、总结提升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延伸

    寻找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

    五年级数学(下册)

    《约分》教学设计

    陇川县第二小学

    沙晓莱

    约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新知打好铺垫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因数的知识,你能举例说一下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因数吗?(学生举例。)谁还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举例说一下?

    2、理解了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8的因数有哪些吗?(找同学回答)师:这位同学找全了吗?这位同学做到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你能介绍一下你找因数的方法吗?表扬:讲的太清楚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或:思考一下,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数呢?

    师:看来大家对因数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和因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做一个小游戏来学习新知识。

    1、教师出示7张数字卡片。(1、2、3、4、6、8、12)

    (1)请7位同学上台任选一张卡片。记清你卡片上的数字,把你的数字卡放在胸前,面朝大家。

    (2)是8的因数的请站在左边,是12的因数的请站在右边。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4))师问:你们发现了吗?

    (5)师:1、2、4既是4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用句简单的话说: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6)师问:同学们观察,8和12的最大的公因数是几呢?(4)

    (7)4是8和12最大的公因数,我们就把4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8)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最大公因数》。

    (9)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10)除了用上面这种方法表示公因数

    我们还可以用前面学过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

    (三)、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能试着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吗?

    合作要求:(四人一组)

    (1)讨论用什么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在答题纸上写出你们组是怎样找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2、汇报交流反馈。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公因数数。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数:1,3,9,27;再看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18的因数:1,2,3,6,9,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数是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4、这些方法都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观察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拓展延伸。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的好,接下来是不是会表现的更出色呢?

    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优秀的自己!

    1、求出4和8、16和32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概括总结,并课件出示发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2、求出2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最大公因数共有3种情况。

    (3种:成倍数关系的;公因数只有1的;一般情况。)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公因数只有1时可以直接判断出最大公因数。一般情况的采用列举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五)、巩固提高。

    刚才大家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还突显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么,我相信老师带来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就更不在话下了。

    1.填空。

    (1)10和15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

    (2)14和49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

    2.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1B.3C.4D.9

    (2)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4B.6C.8D.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1B.甲数C.乙数D.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1)(4)(18)(3)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除了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更简便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种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课件演示。

    另一种是:短除法

    这两种方法我们只是了解一下,在这里就不具体研究了,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自学教材61页的这部分知识。

    约分课件【篇6】

    4.约分

    第一课时 一.课题: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说明及内容

    内容:教材P79~P81例1例2及相应练习。

    说明: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学习约分做准备。教材通过例1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三.教学目标及说明。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

    2.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现在《标准》有关求最大公因数的要求是:“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采用“找”的方法,就不学要分解质因数和短除法。这一改进,不仅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而且也符合学生学习约分的实际需要。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问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明:通过用集合圈表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

    1.基本流程:导入新课—探索新知—目标检测—全课总结

    2.问题及例题

    一.游戏导入,复习旧识。问题一: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很快找出16和12的因数吗?

    12的因数

    16的因数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加强新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师生活动:学生找出12和16的因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入相应的集合圈里。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教师出示教材第P79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问题二:如果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储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抽象概括出知识。师生活动:学生说出选择1分米,2分米或4分米的方转,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问题三:哪些数是12和16的公因数?那个数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抽象概念出知识,能够深刻的掌握知识的内涵。

    师生活动:部分学生参加游戏活动,其他学生一起来判断。进一步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问题四:你们能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尝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式。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共同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归纳出方法,然后分小组汇报。目标检测(见学案)4.全课总结。

    问题五: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六.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数叫他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叫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是9。七.课后反思.学案设计: 1.课前准备.预习课本P79~81 2.目标检测.完成第P80~81的“做一做” 3配餐作业.一.练习十五的1.2.3.二.练习册P42

    第二课时 一.课题:约分。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内容:教材第P84~85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说明: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了解,还可为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打基础。教材通过例4,教学约分的一般方法。归纳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是课本的教学重点。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得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大于1的公因数之外,很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月份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如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约分比较简便,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问题:部分学生还不能把一个分母约分成最简公分母

    说明:通过约分练习,熟练约分方法。五.教学过程及设计 1.基本流程:创设情境—研究新知—目标检测—全课总结 2.问题及例题。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教材P84主题图。问题一:75/100和3/4是回事吗? 设计意图:感知两个分数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师生活动:组织学生在小组作中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探讨75/100于3/4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3/4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揭示约分的概念,明确学习的目的。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3/4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从而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2.探究新知

    问题3:怎样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体验约分的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再联系练习本上进行约分练习。

    先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用分子分母分别除以他们的最大公因数。3.目标检测。(见学案)4.全课总结。

    问题四.怎样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

    74/100=3/4

    3/4=75/100 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怎样的分数叫最简公因数。

    把一个分数花城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的的分数,叫做约分。

    学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预习第P84~85 二.目标检测

    课本第P84~85的做一做 三.配餐作业。1.练习16的1.2.3.题 2.练习册P44

    5.通分

    第一课时 一.课题: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内容:教材第P80~90的例1.2.说明: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学习通分作准备。教材通过例1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通通过例2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理解两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是课本教学的重点。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根据《标准》的有关要求,采用“找”的方法,找出两个证书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改进,不仅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而且也符合学生学习通分的实际需。

    教学问题说明

    问题:大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在练习中不断总结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学过程及设计

    1基本流程:复习引入—探索新知—目标检测—全课总结 2 问题及例题。

    问题一:举例说明什么叫倍数?分别写出20以内2和3的所有倍数 设计意图:复习有关倍数的知识,为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互相说一说,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后集体订正。2.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P8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题二:如果用一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所用墙砖都为整块),正方的周长为多少分米?最小多少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铺成正方形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公倍数,师生活动: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图上数学信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二的倍数。

    问题三:既是二的倍数又是三的倍数的有哪些?你怎么找出来的?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找公倍数的过程,认识公倍数的意义。师生活动: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找一找既是二又是三的倍数的数。

    学生可能会发现:只要是六的倍数就是二和三的倍数。

    问题四:像这样既是二的倍数又是三的倍数的数你想把它叫做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的意义。

    问题五:在二和三的公倍数中有最大公倍数吗?

    设计意图:引出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最小公倍数

    问题六:怎样求六和八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练习然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七:观察一下,一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掌握以上两者的关系。师生活动:组织学生活动交流。3.目标检测(见学案)全课总结:

    问题八: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6.12.18......是3和2共有倍数,叫他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最小公倍数。课后反思:

    学案设计 一.课前准备。预习课本P88~90 二.目标检测

    完成P89~90的“做一做” 三.配餐作业 练习十七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课题:通分。二.教学内容及说明 内容:教材第P93~94的例3.4.说明:教材通过例3,讨论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并引入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例4提出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引出通分的方法。因此掌握通分的方法是本课时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大小。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说明:经历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的过程,体验迁移知识,推理应用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知识及说明。

    问题:部分学生不会运用通分解决实际问题。

    说明:实际运用,练习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基本流程:问题导入—探索新知—目标检测—全课总结 2.问题及例题:

    问题一:1/8和1/6,那个大?问什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设计意图:引出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通分的必要性。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三

    问题二你们之地球上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得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

    问题四:2/5和3/4有何特点?像这样分子分母都不一样的数怎样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通分的必要性。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一种是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另一种是化成同分子比较,教师指出: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问题五: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和原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解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先求出1/4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20,用20做公分母。2/5=8/20

    1/4=5/20 问题六: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数学学习“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师生活动: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师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问题七: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 设计意图:发现概念的本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在小组中交流,通分时先求出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需要乘上几,分子也相应乘上相同数。3目标检测(见学案)4全课总结

    问题八:什么叫通分?怎样通分?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 板书设计: 例三.7/10>3/10 例四.2/5=8/20

    1/4=5/20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七.课后反思

    学案设计 1.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 P93~94 2.目标检测 教材第P94的:“做一做” 3.配餐作业

    4.练习十八的1.2.3.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教学内容及说明

    内容:教材第P97~98的例1.2.说明: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学习小数的意义时,已知道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分数小数互化。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源于分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因此,关注算理,让学生经历依据已有的基础知识到处理方法的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四.教材问题及说明

    问题: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说明:观察讨论,理解应用 五.教学设计

    1.基本流程:复习引入—探索新知—目标检测—全课总结 2.问题及例题 一.复习引入

    问题1:还记得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记忆,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奠定了基础。师生活动: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全班汇报。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一。

    问题2:把一段长三米的绳子平均分成十段,每段长几米?若平均分成五段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独立完成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黑板做。

    a:3/10=0.米

    b:3/10=3/10米

    5/3=0.6米

    3/5=5/3米 所以:

    0.3=3/10

    0.6=3/5 问题三: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若果能,要怎么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讨小数化成分数的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P97的“试一试”,并汇报自己是怎么想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小数化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 做分母,原来的小树去掉小数点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出示例题二。

    问题四:这6个数中,有分数.有小数.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师生活动: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把分数化为小数,二是把小数化成分数,第一种方法较简单。问题五:分数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该怎样化成小数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试着解决,再汇报交流。得出:分数化小数时,用分子除以分母,一般情况下,除不尽时,要按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问题六:现在你能把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了吗?

    设计意图:沟通分数和小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11/45

    问题七: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把一段长三米的绳子平均分成十段,每段长几米?若平均分成五段呢? 3/10=0.3米

    3/10= 3/10米 3/5=0.6米

    3/5=3/5米

    0.3=3/10

    0.6 =3/5

    例2.把0.7,9/10,0.25,43/100,7/25, 11/45这六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1/45

    学案设计 一.学前准备

    预习课本P97~98的内容。二.目标检测

    课本P97~98的“做一做” 三.配餐作业 练习十九的1.2.3.4.

    约分课件【篇7】

    《约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题:约分

    课时:共14课时,第9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朱丽娟/中牟县商都路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利用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课是利用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循序渐进,容易理解。

    3.学情分析

    上节课学生们已经学会了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已经初步感知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本节课利用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简单多了。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建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

    评价任务

    通过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评价要点

    动态修改

    环节一

    复习导入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教师出示:请出示42和5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演板之后,教师稍微点评一下。

    环节二

    探究新知,及时检测。

    学生能理解:只要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就知道了正方形地砖的边长。

    教师出示例3.

    引导学生分析出来: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学生能够理解

    学生自主求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6和12的公因数是:1,2,4,最大公因数是4.

    教师提问:那正方形方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

    学生:1dm、2dm,4dm,边长最大可以是4dm。

    学生能够正方形地砖的边长。

    环节三

    实践运用

    学生先自己做,教师讲解

    教师出示练习:

    5有一张长方形纸,长70cm,宽50cm。如果要剪成若干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

    6男生有48人,女生有36人。男女生分别站成若干排,要使每排的人数相同,每排最多有多少人?这时男、女生分别有几排?

    约分课件【篇8】

    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

    准备一些漂亮的图案,剪刀和蜡刀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同学们,在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历史的星空。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变化得来的。那么,我们已经学习过哪几种图形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点?(引导学生从特征和性质入手分析、对比)2.这些漂亮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3.汇报。

    二、独立设计。

    1.学习借鉴

    观察第7页下面方格纸中的两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2.独立绘制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很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用简单的图形通过变换得来的。咱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更多像这么美丽的图案。下面就来动手试一试吧!请同学们先构想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用这个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通过各种变化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提示设计思路:可通过平移来设计,可通过旋转来设计,也可以通过对称来设计,还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来设计。

    3.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知识。

    1.第8页3题。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平移(图案1)学生作品1 图形的变化 对称(图案2)学生作品2 旋转(图案3)学生作品3

    教学反思:

    一课三有

    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却在学生们张扬的个性中变得有生有色起来。这“生”与“色”缘自何方?我反思教学,归纳为“一课三有”。

    教师:有思考价值的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过哪几种图形变化?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点?”

    价值1:简单明了的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对图形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平移是二下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前两课时基本没有涉及,复习回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编码。

    价值2:有对比就有鉴别,虽然平移、旋转和对称都属图形的变化,但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和性质。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同中求异,正确区分知识点,有效避免知识的混淆。

    学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课堂中不迷信教材,不盲从别人的观点。今天这节课在许多图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争论。就是这些争论,最大程度地促使大家学有所思、思有所获。

    争论1:铜镜中的图形到底旋转了4次还是3次?

    旋转3次的同学认为图形旋转3次后就已完整形成铜镜的图案。旋转4次的同学认为旋转应由开始回到原位,所以共计4次。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我将教材“把图形旋转了4次”改为“把图形旋转了4次回到原位”才尘埃落定。

    争论2:旋转与对称的争论?

    铜镜是通过旋转得到的无容置疑,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质疑“铜镜也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以下面这条直线为对称轴,那么直线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它是否也可以说是轴对称图形呢?大家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最后判定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在表述时只要说清哪条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即可。

    但类似的图案再次发生争论,这次争论点在于对称是仅于图形的形状有关,还是既与形状有关,又与颜色有关。因为如果按下面的直线为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形状完全重合,但颜色却正好相差。这是否算轴对称图形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争论3:平移与对称的争论?

    花边是通过连续平移得到的,大家都表示赞同。但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花边的图案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长方形的中垂线。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认同了这种观点。

    但类似的图案又发生了争论。这次争论点在于观察图案是否考虑边框。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条宽的线条比中间垂直线条要粗得多。如果不考虑,那么它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如果考虑,那么它只能是轴对称图形。您认为这里的图案需要应该考虑边框吗?

    反馈:有一批优秀的作品

    课标强调教学要注重过程,但结果同样不可忽视

    上一篇:搜索课件15篇

    下一篇:2023下棋课件7篇

    【2023约分课件(精华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