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暴雨的课件精华4篇
  • 暴雨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7

    暴雨的课件精华4篇。

    笔者为了让读者充分满意,费尽心思编写了这份“暴雨的课件”。教学大纲与课件是教师必备的学术工具,每一位教师都应精心设计各自的教案与课件。优秀的教案制定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教育理论和实践。欢迎仔细阅读,或许对您有所启示!

    暴雨的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

    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

    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暴雨的课件(篇2)

     一、教学目的

    了解防暴雨的基本常识,理解暴雨带来的危害,掌握暴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时的自救办法。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分析法、讨论法。

     三、教学时间

    星期x下午第x节课。

    四、授课班级

    计算机网络班。

    五、教学过程

    (一)引课

    暴雨灾情报道。

    (二)讲授新课

    1、了解暴雨的概念暴雨,降雨强度很大的雨。单位时间的降雨量称降雨强度。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xx毫米者为暴雨。大于或等于xx毫米者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xx毫米者为特大暴雨。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

    2、暴雨的危害。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可能危害人民的生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暴雨的危害主要有两种:

    (1)渍涝危害。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

    (2)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淹水越深,淹没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流泛滥,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经济损失严重。

    (三)讨论

    近段时间xx一直持续强降雨,局部地区经常下大暴雨,导致xx一些地区受灾。生在xx地区的我们,应对强降暴雨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预防暴雨带来的一些危害?暴雨产生洪水自救措施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等高处,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独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随时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时,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四)课堂小结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但持续下暴雨、甚至下特大暴雨就是一种自然灾害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务必要加强防范暴雨。只要大家有充分的安全意识,在雷雨天注意预防、注意水位的涨势并及时采取措施,就能化危险为安全。

    (五)作业布置

    1、根据本课讲的内容,课后向家长讲述防暴雨的安全知识。

    2、xx地区一年中,哪段季节暴雨较多?并加强防范意识。

    暴雨的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设想

    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2.正音、正字、解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

    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

    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

    讲解:①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②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样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③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洗澡(biē)憋气(biē,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汤?着水(tā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

    布置作业

    作课后思考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文章对“烈日下”的祥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6段,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描写祥子的,这些描写表明了什么。

    第l段

    提问:这段对样子作了什么描写?写这些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写祥子的行动,写他在这天的清晨走出院门到街上拉车。“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表明他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适不适合上街拉车。“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表明虽然一大早天气就是个酷热的大晴天,但为了生计,他顾不得,也有点不在乎天气酷热,他自恃年青力壮,身体结实,能顶得住酷热煎熬之苦。从这句也可看出,祥子一点东西没吃,空着肚子就去拉车了。

    提问:这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先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有”这段话?

    讲解:先写这些,是为了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故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平常,是异常的酷热,有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这天天气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长,无有止境。“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天的朝阳已然似火,暑气窒人难熬的清早出门拉车的。

    第2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的种种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这段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这种种情景,是样子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的,祥子就在这环境中活动。

    第3段

    提问:这段头一句写“祥子有些胆怯了”,这么写是否突然?为什么?

    讲解:写这句,不突然。祥子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上段写了他看见烈日下街上的种种景象,特别是看到烈日下车夫们的煎熬与苦难,于是他“有些胆怯了。”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吃尽了苦头。:一跑,就喘不过气来”,无力支撑;“不跑”,烈日当头暴晒,“手和脊背都要晒裂”;浑身上下汗水浸湿,“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提问:祥子拉完一趟车,跑进了茶馆。祥子在茶馆,本段写了什么?

    讲解:主要写了两点:一是他赶紧喝下两壶热茶,“心里动安静了些”;一是“他不敢再动了”,不敢再去拉车了。这些都是写他的心理。

    第4段

    这段写祥子在茶馆里坐了很久,感到腿上已无力,“身上非常软”,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走出茶馆拉车去了。

    第5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这段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写祥子拉着空车在“更厉害”的阳光下艰难行进的情景。这时已将正午,烈日当头,强光直射,“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祥子走在街上,他的形态是“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已是心灰乏力,行进艰难;他的心理状态是“不知怎么是好”,“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已经内心无主,头脑蒙蒙;“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他只感到难受;他为了接触凉气,“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就“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已经胀满了肚子。

    第6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

    讲解:写祥子在这天正午时分的情况。他已经在烈日下挣扎了一个上午,又粒米未进,腹内空空,浑身虚软,“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他也实在是该吃点东西,但是,“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还是没有进食,他吃不下去。这时他的身体不仅受到乏食的耗损,而且疾病的威胁正向他袭来。

    提问:这段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

    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布置作业

    1.7-16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

    2.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作这些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暴雨下”的样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2.景物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分析7-16段对祥子的描写。

    第7段

    提问:这段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写祥子在“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中的“最热的时候”——午后一点,“又拉上个买卖”,“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望外。街上的人得了点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多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他,减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苦楚。

    第8段

    提问:这段描写了样子的什么心理?他的心理有没有出现变化?

    讲解:这段描写样子的心理很快起了变化。开始,烈日暴晒,加剧了他拉车的苦楚,由于来了“凉风”,“心里可镇定多了”。然而,不一会,“风忽然大起来”,“天暗起来”,“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即刻停车上雨布,忙着对付那“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夏天的雨”,此时他心里刚有的“镇定”也就即刻消逝,变成惊煌了。“老天爷”毕竟要他遭殃。

    第9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

    讲解:这段写天空的变化,街上的景象。天空,墨云滚滚,“遮黑了半边天”;街上,“一切都惊煌失措”,“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这段没有直接写样子,而预示祥子即将遭殃。

    第10段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变化,暴雨降下。狂风横扫,闪电大作,暴雨倾盆。这段用一句话描写祥子遭暴雨袭击的情态:“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砸得他直。“哆嗦”。

    第11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

    讲解:这段的内容是集中描写祥子遭到暴雨袭击,在暴雨下挣扎的情景。暴雨中的祥子,“衣服”湿透,“全身”湿遍,水没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动弹不得,只听凭大雨浇淋;他只有一个感觉,“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想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住他的腿”,跑不动,他只得“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艰难地挣扎前行。这段的最后一句“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描写坐车人的冷漠无情,揭露!旧社会的冷酷,这是造成祥子苦难遭遇的根源,作者在此笔抒胸中之愤。

    第12—15段

    提问:这几段文章通过什么描写坐车人?表现坐车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讲解:通过坐车人的答话和行为描写坐车人。祥子向他请求:“先生,避避再走吧!”他却“跺着脚”叫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祥子咬着牙,?着水,挣命把他拉到了地点,他“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这些描写表现坐车人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难不幸冷若冰霜,冷酷无情,蛮横恶狠。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

    讲解: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第16段

    讲解:这个结束段写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烈日毒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命运,这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局。

    二、景物环境描写。

    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

    讲解: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等等。如第二段描写烈日照晒下街上的种种情景,显现了祥子拉车走在街上的遭遇,也显示出祥子清晨出门时对暑热并不在乎而现在是“有些胆怯了”这一心理变化的原因,祥子带着这种心理拉着车在街上走,内心不断出现变化,故事继续往下发展。第10段描写暴雨突然降!临的情景,风狂电掣,大雨倾盆,这时,在街上拉车的祥子的遭遇是“衣服”湿透,“头发”全湿……“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本文描写景物环境,有许多特点,这里说两点:一、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第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柏油路”晒化了;等等。二、选取表现力的景物。文中多次写柳树以示天气情况:一点风也没有,“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起一点风了,“柳枝”“微微地动了两下”;风忽然大作,“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布置作业

    作课后练习二、三、四、六、七。

    暴雨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

    二、老舍和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

    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

    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

    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

    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B、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C、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重点写阳光的声、色、味,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

    3、小结:写烈日,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部分,分析讲解:

    1、“午后一时——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祥子“又拉上了买卖”,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天气的酷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又希望能够多拉一趟车。这时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就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作者描绘暴雨来临时的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顺序(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

    明确:俗语说:“风是雨头。”写雨正是从写风入手的。“山雨欲来风满楼。”A、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天气又干又热 B、柳条儿动了——有了凉风 C、飘洒的摇摆,长出一截儿来——风渐大 D、随着风狂舞——大风 E、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雨来临前吓人的情景 F、横着飞——狂风。

    3、作者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

    明确: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

    4、课文写风云乍起到暴雨倾泻中过程中除了写风雨之外还抓住了暴雨哪些天气变化?

    明确:乌云、闪电。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5、读11—16段: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坐车的怎样?拉车的怎样?

    明确:拉车的欲躲避风雨不得,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拉车的已顾不过命来。坐车的冷醒无情,拉车的痛苦、矛盾、挣命、“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二、总结:

    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烈日暴雨下祥子

    在烈日下拉车 在暴雨下拉车

    天:发了狂 微风(柳条微动)

    总写 地:下了火 暴雨前(重点写风) 大风(柳条摇摆)

    人:憋 气 狂风(柳枝狂舞)

    天“热” 天“凉”

    静物 雨星(乱撞)

    分写 动物 暴雨中(重点写雨) 雨点(硬砸)

    人 雨道(垂落)

    水世界(倒、流)

    想拉车、胆怯 湿透

    矛盾心理 不敢动、心里腻烦 被雨浇——惨雨(砸、横扫)

    想出去、懒得动、坐不住 凉水(浇)

    祥子“煎熬” 视:闪眼祥子“挣命” 往前拽

    害怕 听:难听 拉 车——挣命 趟水跑

    嗅:腥臭 顾不过命来

    痛苦感受 头:昏哆 嗦——成团(像风雨中的树叶)

    难过 身:馊

    脚:粘

    恶心 (胃、肚子)

    对天气变化的情景的描写是随人物行踪展开;景物描写为烘托人物,表现中心服务。

    jk251.cOm扩展阅读

    最新老舍猫课件(精华4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 良好的教学课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点和概念。这篇“老舍猫课件”是栏目小编搜寻到的宝藏必看的好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老舍猫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贪玩、尽职、温柔可亲、勇猛、凝视、生气勃勃”等词语。掌握多音字:的、和、折、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怎样具体生动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小猫的淘气可爱的性格,并体会作者如何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起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是有些古怪。”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出“性格、乖巧、任凭、尽职、贪玩、勇猛、凝视、无忧无虑、温柔可亲、生气勃勃”。等词语

    2、认识多音字:的确 暖和 解闷 没完没了 枝折花落

    3、在读书中初步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如何用具体事例来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是古怪”。

    4、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句子。

    课前活动

    【你说我猜】猜常见动物

    1、你说我猜常见动物

    2、小组学生比动作加语言提示,一个学生站在最前面猜动物成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做了一个猜常见动物的游戏。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动物是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或可爱,或勇猛,或温驯,我们因为它们的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喜欢它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各种形态猫的图片)

    认识吗?用刚才游戏的方法,详细描述一下,让别人能够猜出你说的这种动物。

    (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说出完整的话。)

    同学们表达的可真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猫》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他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老舍先生喜欢动物,喜欢养花种草,他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中,来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猫,看看他是如何把猫描述得栩栩如生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吧。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懂的句子要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检查字词

    谈话: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检查词语看看能过关吗?老师知道你们此刻很想把自己的所学展示给大家看的。

    (课件出示)

    性格 稿纸 梅花 蛇

    乖巧 贪玩 尽职 淘气

    无忧无虑 温柔可亲 屏息凝视 生气勃勃

    的确 暖和 解闷 没完没了 枝折花落

    齐读两遍 (正音)

    过渡:读得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很用心的学习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老师为什么要把它们这样归类?

    第一组是与猫性格有关的词语。

    第二组中学会词语的积累

    第三组:多音字

    (二)、检查课文朗读

    词语你们会读了,老师把词语放在句子里你们能读流利了吗?

    读下面的句子

    1、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2、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4、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解释词语:根据上下文理解“无忧无虑、尽职、屏息凝视、枝折花落”先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出示正确答案。

    无忧无虑:忧是竖心旁,竖心旁的字跟心有关,尤,是读音。虑,是想,心不多想就是无忧无虑。我们看课文,猫成天睡大觉,什么事情都不过问,那就是无忧无虑。

    尽职:什么尽职?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通过事例说明什么是尽职。联系上下文说明什么是尽职)

    屏息凝视:动作体会。

    (三)、整体感知

    (谈话)拿过一篇文章,我们就要先把它读准,读顺,读懂,这些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那么,现在的任务就是老师领着你们把作者写下来的文字好好读一读,看我们能读出什么来。

    一段长长的文字,有时候只是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而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写成常常的一段文字。朗读课文,看看在老舍先生的长长的文字里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吗?

    (古怪 可爱。)

    三、精读古怪,体会特点

    老舍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他们家的猫的性格,出示幻灯片: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请你从书上找出来这两句话,并在书上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画课文)

    告诉老师这两句话在哪里?

    (在第一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开头)

    同学们发现了这两个句子都是每一段的开头。这是一篇课文的结构,这种结构叫做总分结构。就好比是这样的,我说出一个结论,你还不明白,我给你举出好多例子让你听明白。我的结论是总,所举的例子就是分。我们来看一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运用这种写法来写自己家的猫的?

    老舍先生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2、3自然段,看一看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猫的性格?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用手中的笔圈出来画出来,注意学习语文时一定要养成拿起笔随时圈圈画画的习惯。

    小组讨论后汇报。(板书)

    A、老实 贪玩 尽职

    无忧无虑睡大觉 出去一天一夜 捉老鼠屏息凝视

    这几个词语多么矛盾啊,但是就是集中地出现在猫身上,所以老舍先生说,猫的性格实在是古怪。(齐读)

    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尝试用“……既……又……, ……既……又……”,的句式来归纳猫的古怪表现。

    (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喜欢的站起来读一读。

    B、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

    用了几个动词 无论说多少好话都一声不出

    蹭、 伸、跳、踩、

    丰富多变的叫唤

    比较句子: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留下几个小脚印。

    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谁想把作者对猫的喜欢之情美美的读出来呢?

    C、胆小 勇猛

    藏起来 不怕虫、老鼠、蛇

    勇敢的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既胆小,又勇猛的猫吧。

    四、总结构段方式,体会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猫的古怪性格是围绕那句话来学习的?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作者围绕这句话,也就是一个总起句,举出一些事例来具体描述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总分式构段方式。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也有这一类的写法。

    课件出示 《秋天的雨》 《美丽的西沙群岛》 片段

    五、课堂小结。

    老舍猫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能读准多音字“屏”、“折”,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古怪”、“屏息凝视”、“任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初步认识老舍语言平实、口语化的特点。

    5、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猫性格的古怪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A动物历来为我们所喜爱。作家笔下的动物更是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第十三课中,丰子恺先生就通过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三眼一板的吃相为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走近老舍笔下的猫,看看老舍先生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自己的猫的。

    B大家都喜欢动物,老师就先让大家来猜一种动物:“它步调从容,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吃饭时向来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而且还得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学生答)

    丰子恺先生通过严肃郑重的叫声、从容的步态、三眼一板的吃相为我们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大作家老舍先生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自己的猫的呢?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走近老舍笔下的猫。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文中的生字词标出来,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字词。

    (1)出示“性格 贪玩 尽职 抓痒 稿纸 跌倒 撞疼 开辟”指生认读。

    (2)出示“屏息凝视 丰富多腔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认读,重点指导“屏”、“折”的读音。

    3、整体感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丰子恺先生主要写了鹅的吃相,老舍先生主要写了猫的什么?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指生读出相应句子)

    (2)哪些段落写的是猫“性格古怪”?第四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

    三、探究“古怪”。

    导语:课文四个自然段中,有三个段落写的是性格古怪,看来这个“古怪”我们需要着重研究一下(板书:古怪)。

    1、指生试着解释“古怪”的意思。

    过渡:意思解释不好不要紧,我们先来读读这三段,读完后大家就明白“古怪”的意思了。

    2、指生读第一段,体会:这只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引导学生说体会,并读出相应句子,教师相机板书“老实、贪玩、尽职”。重点指导“贪玩、尽职”。

    贪玩:

    (1)引导学生读出相应句子。

    (2)课件出示“任凭谁怎么呼唤,他也不肯回来”。换词释义:“谁能把‘任凭’换成它的近义词?”(学生答)

    (3)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如果你是老舍先生,你会怎么呼唤?”(指生说)“自己不行,又有人来帮忙了。老舍会找谁帮忙呼唤?(家人、邻居、朋友)猫回来了吗?”(引导学生理解‘任凭…也不’的意思,体会猫的贪玩)

    尽职:

    (1)引导学生读出相应句子。

    (2)课件出示“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指生解释“屏息凝视”。

    (3)动作模仿,体会“尽职”。

    导语:“我们一起来‘屏息凝视’。屏住呼吸,瞪大眼睛,半个小时过去了,老鼠没有出来,它--------;一个小时过去了,老鼠没有出来,它--------;一连好几个小时过去了,老鼠没有出来,它仍然--------”(学生动作模仿,补充词语)

    过渡:“多尽职的猫啊,真是不捉到老鼠誓不罢手。谁来读读这句话,把猫的决心、尽职劲儿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4、加关联词语,初步体会“古怪”。

    过渡:(看板书)一只猫给我们带来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谁能在这三个词语之间加上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

    (引导学生用“有时…有时、既…又”等关联词语将“老实、贪玩、尽职”连接起来,初步体会猫的“古怪”。)

    5、猫的特点还不止这三个呢!自由读2、3自然段,从中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后回答,教师板书: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6、总结“古怪”。

    (看板书)现在你对这只猫有什么评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这种矛盾的性格就叫古怪。”)

    四、再读1——3段,体会“喜爱”。

    1、过渡:这么古怪的猫,老舍喜不喜欢呢?请大家再来读读1——3自然段,标出能体现老舍喜欢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标出相应语句。

    3、指生读出自己标出的语句,说出体会。

    4、(1)出示“说它贪玩吧”一句指读。

    (2)教师引导:“这句话中一连用了三个语气词,我们把这三个语气词去掉,看看是什么感觉?”(出示去掉语气词的句子指读,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词中传递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老舍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3)情景对话,进一步体会“喜爱”。

    出走一天一夜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把它抱起来,抚摸着它光滑的毛。家人看见了:“咱家的猫怎么刚回来?太贪玩了。”老舍说:“——”;邻居看见了:“你家的猫回来了,太贪玩了。”老舍说:“——”;帮忙呼唤猫的朋友也来了,老舍说:“——”

    5、出示“踩印几朵小梅花”一句,故意将“小梅花”错打成“脏脚印”,学生指出错误后引导说出两词在感情色彩上的不同,并想象老舍的心理活动:“老舍正在专心写作,小猫跳上来踩上了几个脚印,看着稿纸上的脚印,老舍想——”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五、读第四段,进一步体会“喜爱”。

    1、过渡: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都这样喜欢,猫小的时候老舍就更喜欢了。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读,指导。

    六、扩展阅读,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1、总结过渡:老舍先生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其他作家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猫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片段,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

    2、指生读周而复的《猫》,引导学生总结出周而复是抓住外形和神态特点写猫的。

    七、作业

    课前交流中老师了解到大家都喜欢小动物,有些同学家中还养了小动物。课下大家也来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是自己家的,也可以是邻居的、朋友的。可以写它的样子、神态,也可以写它的性格。写完后在班内交流一下,看谁笔下的小动物最可爱。

    老舍猫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怪、任凭、屏息凝视、变化多端、跌倒、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4、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5、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2、难点:

    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老舍。

    2、教师:

    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结合预习了解本课都有哪些作家写的猫(老舍、周而复、夏丏尊),三篇各有特点,先一起来学习老舍笔下的这只猫。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接读课文:

    划出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出示句子)说说各自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认识,随机引导、总结:

    ⑴ 老舍先生写的两个重点内容。

    板书:

    古怪 淘气

    ⑵ 围绕这两句话,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⑶ 通过这两句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阅读方法。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1、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⑴ 初步感知:

    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猫的哪些性格?

    ⑵ 理解贪玩:

    通过朗读展现猫的贪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品读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升华情感。

    ⑶ 理解尽职:

    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感受猫的尽职。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⑷ 小结:

    透过对立、矛盾的性格,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

    2、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⑴ 自主发现:

    自读第2、3自然段,找出其他矛盾的性格,体会古怪。

    ⑵ 汇报交流:

    重点理解印等重点词句,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读中感悟,体会更可爱

    1、初步理解更可爱:

    自读感受满月小猫的更可爱。

    2、欣赏满月小猫的图片,激趣感受小猫的更可爱。

    3、创设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五、深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默读阅读链接:

    了解周而复、夏丏尊写的猫的片断。

    2、借助图示,比较老舍的《猫》与周而复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总结:

    学习作者描写动物时不同的表达方法,为学生写好动物打下基础。

    六、练习

    1、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老舍的《猫》与夏丏尊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动物。

    老舍猫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2.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老舍。

    教学过程:

    一、借助谜语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复习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自主尝试:

    1、大声朗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2、大花猫的有哪些古怪性格?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3、从你发现的猫的性格特点中,你还可以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的性格是的。

    4、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一)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1.初步感知: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猫的哪些性格?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2.理解贪玩:通过朗读展现猫的贪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品读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升华情感。

    3.理解尽职: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感受猫的尽职。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4.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那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5、过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具体。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6、学生讨论

    7、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读,请同学们听他读得好不好并评论

    8小结:透过对立、矛盾的性格,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

    (二)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1.自主发现:自读第2、3自然段,找出其他矛盾的性格,体会古怪。

    2.汇报交流:

    (1)理解蹭、演动作、谈想法。

    (2)理解印画上几朵小梅花等重点词句,说这时大花猫又在想什么?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3)A句B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A、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黑点。

    3、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等词语。

    4、指导进行表情朗读。

    5、一读而过第三自然段,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说一段话。

    四、领悟写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麻雀课件(精华10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关于“麻雀课件”的精选文章,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麻雀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11个生字,会认8个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扎煞”等词语。

    2、学会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为了拯救小麻雀,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感受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3、教会学生根据提供的段落大意给文章分意义段。

    教材简析

    《麻雀》选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感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了解为了拯救小麻雀,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2、教会学生根据提供的段落大意给文章分意义段。

    教学难点

    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麻雀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设计总述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本班学情和班情确定了上述教学目标及教学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感激趣

    1、教师出示麻雀的图片,设问:认识这只鸟吗?(学生说认识)对,麻雀是一只常见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也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注意它。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却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足迹走进:麻雀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麻雀)

    2、生齐读课题

    【这环节通过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引出谈话话题,为下面进一步感受一只普通麻雀身上发生不平凡的事做铺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并说出预习收获。

    课件出示:摇撼

    嫩黄

    绒毛

    扎煞

    掩护

    拯救

    嘶哑

    搏斗

    庞大

    愣住

    无可奈何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文中主要有哪些角色?(板书:“我”、猎狗、小麻雀、老麻雀) (2)、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脉。】

    三、精读品读,感受情感

    (一)自主学习,品味描写小麻雀的句子。

    师: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一只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呢?(出示课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1-3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描写小麻雀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用笔在句子旁作批注。 (1)、出示句子。重点抓住“呆呆地”、“无可奈何”体会小麻雀的可怜和无助。 (2)、指导朗读,作者抓住了小麻雀的神态、动作、外形,把一只刚出生不久,可爱又可怜的动物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要注意朗读的语气。读后再谈谈感受。 【这一环节,从读、品句子中去感知内容,同时做上批注,培养学生边学边记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品味描写猎狗的句子。

    师:这只令人怜爱的小麻雀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啊!可是危险却一步一步向他逼近,你看到了吗?

    1、小组讨论:当猎狗嗅到了这只野味,发现了小麻雀时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猎狗想吃小麻雀) —— ( 板书:吃)

    2、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猎狗想吃小麻雀的画面,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感受此时紧张的气氛。

    (三)、感受老麻雀的勇敢。

    1、在这紧急关头,谁来啦?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麻雀的句子,说说哪些词句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揪心?老麻雀是怎么做的?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板书:救)

    师:老麻雀飞快地落了下来,想要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同学们,你心中的庞然大物是什么?如果它在你面前,你会怎样呢?

    3、老麻雀飞下来后,又是怎样做的?(齐读)

    “扎煞”是什么意思?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说明了什么?

    4、师:(1).老麻雀的勇敢是多么令人敬佩啊!老麻雀还有哪些令人敬佩的举动?谈谈你的理解。(板书:斗)(出示课件)

    (2).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5、师:(1)、一只麻雀斗得过猎狗吗?(斗不过)老麻雀知道吗?(知道)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句子并谈谈体会。(出示课件)

    (2)、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6、交流:(1)、此时此刻老麻雀虽然害怕,可他却依然坚定地与强大的猎狗搏斗,这说明什么?它的勇气源于什么?

    (2)“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板书:母爱)

    7、师:面对着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老麻雀,老师引读:“猎狗愣住了”(出示课件)

    8、(1)、这是一只把生死置之度外,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和猎狗搏斗的英雄妈妈。齐读

    4、5自然段 (2)、演一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演绎,在凶猛的猎狗面前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感受母爱的伟大。

    【通过品句子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不仅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感受老麻雀的惊喜

    1、为什么猎人换回了猎狗?

    2、面对着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老麻雀,猎狗退缩了。而亲眼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狗鸟之战的“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根据课后段落大意,把文章分为三段,用“//”标出来。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因为爱,小麻雀得救了,我相信,这只小麻雀将在老麻雀的爱中健康成长。同样,同学们也是在父母的爱中一天天长大,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用你们的笔把故事写下来。(生写,师巡视)

    2、学生分享爱的故事。

    【这一环节使文中的爱得到了升华,同时又将这种爱迁移到了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回想父母对他们点点滴滴的爱,对父母怀着感恩之心。】

    麻雀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 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体验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但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一只麻雀却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麻雀》这篇课文。

    二、 学习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我”打猎回来,我的猎狗看见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想吃掉它,老麻雀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的事)

    教师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三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1、师:我们快速地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找、写)

    (1)从“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说明它很弱小)

    师:为了突出小麻雀的弱小要把“嫩黄、绒毛”读稍重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从“我顺着林阴路望-------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体会到可怜)

    师:为了突出它的没办法在读“呆呆的、无可奈何”时要拖长一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那么,这么可怜的小麻雀是怎么掉下来的呢?

    让学生抓住“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4)师:如果你此时面对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你会怎样做?

    (找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你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确我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2、师:可怜的小麻雀又会遇到什么情况?从课文里找出来。

    (学生读、找、回答。)

    教师出示: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1)让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猎狗的什么?

    (3)猎狗想干什么?

    (4)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怎么样了呢?从课文中找。

    教师出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1)让学生找到比喻句,看看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你从这个比喻句中体会到什么?

    (3)那老麻雀怕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老麻雀为什么怕呢?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

    (5)既然是没有一点希望了老麻雀为什么还要扑下来呢?

    教师小结:是呀!母爱的力量是使老麻雀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决定与猎狗搏斗。

    4、那结果怎么样呢?我们齐读第6、7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慢慢地向后退?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了猎狗呢?

    教师总结:老麻雀所表现出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而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这样爱的存在,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让学生交流,练笔)

    板书设计:

    麻雀

    拯救 搏斗

    小麻雀 吃掉 猎狗

    麻雀课件(篇3)

    一、教材介绍:

    《与众不同的麻雀》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图文并茂,插图形象优美生动。课文以对话的形式来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坚持正确的与众不同,就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和理念:

    以我校创新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为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质疑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最终达到以读丰知、以读悟情的目的。

    三、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自主巩固识字,是本节课的主要识字手段,让孩子在挑战老师的同时丰富了自己内心的成功体验。

    2.愿意表现自己是孩子共同的特征。所以我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地对感兴趣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课中,如:“如果你是被救的一只麻雀,你想对与众不同的麻雀说点什么呢?”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从情境图入手,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善于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有语文,开拓学生视野。课前我为学生找到一幅符合主题的麻雀图片,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揭示出题眼“与众不同”,激发了学习兴趣。

    2.质疑中巩固识字

    这是我在巩固生字上的一个创新,她有两点好处,第一:学生在我说完要求后,会全力以赴的集中注意力来给我挑错误帮助我,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第二:在挑错的过程中,学生有一个挑战老师的乐趣在鞭策着她不自觉的记住这一对一对的错误,当他知道是一对一对的近义词又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词语的奇妙。

    3.情感朗读、感悟体会

    这篇童话故事以麻雀间的对话为主线,在把握对话时,我采用理解对话中的关键性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感情,从情感朗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比如说对对话中的“七嘴八舌”、“谴责”、“妨碍”、“一致”等词语的理解。这也正体现了这一部分的重点:理解词语和读懂一句话的方法。在集体情感朗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导读的方法,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全体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4.总结升华

    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假如你是被救的一只麻雀你想对与众不同的麻雀说点什么”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拉近了与主题的距离,为揭示主题做好了准备。最后,揭示寓意,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与众不同,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希望学生能从与众不同的麻雀身上受到启示,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这就是我对《与众不同的麻雀》这一课的一点认识,不足之处,望同行批评指正。

    麻雀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我选择的活动是《麻雀妈妈》,它是属于社会领域范畴,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再从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看: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我选择这一活动主要是考虑现在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情感意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父母和长辈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很少会想到要去关心和爱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以此作为活动设计的依据,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父母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懂得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很辛苦,我们要爱爸爸妈妈。

    2、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感情。

    重点、难点:让幼儿初步了解父母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增强本次活动的效果。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活动第一环节,我以木偶熊猫记者的情境表演引出课题,使幼儿迅速地集中起来、并将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主动讨论的积极性,为第二个环节作铺垫,然后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设计幼儿拿出照片互相说一说在你小时侯父母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的。让每个幼儿有大胆讲述的机会,这里我考虑让每个幼儿都真正参与到讨论,而不局限于部分幼儿参与,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因为社会情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只有让幼儿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幼儿的社会情感就能深化,有了社会情感,社会认知才能转化为社会行为,那么这种行为需要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逐步加入深化。最后我还是一熊猫记者的身份结束游戏。

    三、说幼儿学法: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主要以形象直观的演示教具,浅显易懂的儿歌形式,通过移情法让幼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讲述。在讲述中,使幼儿逐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激发幼儿爱父母的情感。

    麻雀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小麻雀》是S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教材的开场说明它的重要性。《小麻雀》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不听妈妈的劝告,试图飞出窝来却一不留神落到窝下,遭遇到了大花猫袭击,麻雀妈妈为救他,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大花猫,最后导致自己的尾巴被花猫咬掉的故事。本课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第三阶段(5-6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了解普季克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以及妈妈为保护小麻雀奋不顾身的爱。并且能够认、读和运用本课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使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到麻雀妈妈对小麻雀的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和意见,实践是获取知识经验的最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了解普季克是只怎样的小麻雀,麻雀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难点:正确认识麻雀母子,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在教学方法上,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将采用启发式谈话导入:四年级我们学过一篇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中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也是关于麻雀的课文《小麻雀》。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著名大作家高尔基的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随后揭开课题,并简要了解作者高尔基的概况后,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麻雀,麻雀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设臵一个问题:从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小麻雀与麻雀妈妈的对话你了解到了什么?采用分角色的办法,抽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来朗读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问题答案。

    接着,全班有感情的朗读14-19自然段想想小麻雀和妈妈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重点理解课后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并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能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课后星号题中的那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细致,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不听父母劝告的情况,是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课后把它写出来。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母子对话:小麻雀充满好奇,充满疑问;妈妈则细心照看,再三告诫;第二个阶段是经历危险:小麻雀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妈妈奋不顾身,保护孩子;第三个是内心感受:小麻雀既高兴又难过。最后总结出全文的思想感情是:不听劝告吃苦头;经受磨练长本领!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麻雀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歌词作者结合儿童心理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只彬彬有礼、惹人喜爱的小麻雀形象,非常形象化,潜移默化地教给小朋友待人有礼貌的道理。歌曲的节拍是四三拍,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歌曲前两句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歌曲进入的第一个音符re的音准,第三乐句在较低音区进行节奏重复,第四乐句重复了一二乐句的素材,形成呼应,倒数第二小节要把三拍子唱满,最后一小节要注意休止一拍结束。

    二、说学情

    本课的歌曲比较的简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轻松,但在歌唱姿势和发声练习方面没有养成习惯,容易喊唱,对节奏把握有时不准确,对于四度音程2—5要提醒学生唱准,教师要多加指点和练习。

    三、说教学目标:

    1、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3、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歌曲《小麻雀》,并能边唱边演;

    (2)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难点: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课件、头饰、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2、谈话: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鸟的种类?(如:鹦鹉、麻雀、喜鹊等)并让小朋友学一学它的叫声。

    (二)、寓教于乐

    1、老师边放边读歌谣(歌曲歌词):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只歌讶,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活泼的、

    调皮的、懂礼貌的小麻雀等)

    3、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指导。

    4、请同学们为歌谣编上动作边做边读,加上表情读。

    5、教唱。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谣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谣的节拍。(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来示范,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

    6、请大家说一说除了加动作读,加打击乐器读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拍手读)说玩后,大家一起拍着手读一遍,节奏自编,但要同歌谣的基本节拍相同。

    7、想一想除了为读小麻雀的歌谣,我们还可以把歌谣编成哪种小动物的歌?(如:小猫、小狗、小鸡等)然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歌谣,大体不变,按课本上的要求来变。

    六、创造表现

    读了这么多遍小麻雀的歌谣,你想唱唱吗?

    1、然后出示电脑课件2:歌谱:一起来听一遍歌曲。

    2、老师范唱,请大家为老师打节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觉。

    3、放电脑课件中的音乐范唱,请同学们听一听小朋友是怎样唱

    的,并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4、老师弹琴,请大家小声跟唱,老师大声唱。

    5、老师讲解一下演唱中的难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再一起将难点地方唱一唱。

    6、点击课件伴奏音乐,请大家跟伴奏音乐唱一唱。

    7、边唱边打节拍,注意三拍子菂貂规律。

    8、把自己刚才创编的新歌词加入唱一唱,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同位两个一起配合着表演。

    9、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拍及菂貂。

    10、一组唱,一组打乐器,和着同学们的歌声听听演奏的效果怎么样。一组玩后,交换玩成。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

    麻雀课件(篇7)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学习《麻雀》一课,是让学生在熟练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叙述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进而认识到内容真实、具体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并激发出热爱生活,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爱护弱小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同时担负着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及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育方面:

    懂得母爱的伟大和热爱幼小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发展方面: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

    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课文录音带,收音机,电视机

    2、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有关简介作者的资料,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片、动画和课文片段,结合教学的需要,投影出示思考题、练习题及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画边思,并通过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小组、集体议论,引疑、导析,读、思、画、议结合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胆创新。

    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在简介作者后,放手让学生按“预习”的提示和课后思考题2的要求,读课文,想画面,并通过议论,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的角色及每个角色的特点,了解课文的段落及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然后以课后练习题3的填空题为重点,让学生读、思、画、议,体会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的弱小写具体的,进而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分散和突破教学的难点。

    第二教时,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怎样把老麻雀与猎狗搏斗的经过写具体,真实地表达“亲子”“母爱”是无与伦比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先小结第一段并过度: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被烈风吹到地上,一只猎狗慢慢地走近,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突然发生了什么事呢?老麻雀怎样出现的,怎样跟庞大的猎狗搏斗的呢?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让学生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再让学生自由朗读,按习题2(投影出示:找出课文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提出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要求和例子,边读,边画,边思,并反复读有关的句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广泛收集,发现材料,再通过汇报有关句子,集体议论,解决习题2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掌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分四人小组进行读,思,议,交流自己的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并进行互相比较,加以综合。然后进行汇报:通过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相互启发,深入探究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急切心情和敢于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的无畏气概,进而领悟“亲子”“母爱”力量的强大,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非形式化的主动发现,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同时,经过反复地读、思、画、议,学生对课文的每个角色,特别是对老麻雀这个主要角色的神态、动作及果敢的形象和“亲子”“母爱”产生的巨大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真正领会到写文章怎样做到真实、具体,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板书的重点词语,记忆和背诵课文的重点段,就不会感到困难。再学习课文第三段和总结课文,谈体会也就水到渠成。

    通过板书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顺序。

    2、体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记叙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重点段,以突破背诵的难点。

    麻雀课件(篇8)

    一、依纲扣本说教材

    小学语文《麻雀》,出自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麻雀是第三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该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运用读课文,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体会爱的伟大。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初步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

    分析重点语句,理解、分析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是它使弱小战胜强大。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因材施教,说学生

    现阶段的学生已基本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意见不同时与人商讨;会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度的阶段,生理心理变化特别明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三、说教法学法

    (一)、紧扣重点,说教法

    1、突出训练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指导朗读

    语文课程目标的阅读部分强调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这堂课上我以朗读贯穿全课,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积累语言。在朗读时,我这样引导“看到这样的画面,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把猎狗的凶猛、老麻雀的悲壮淋漓尽致地读出来了!”用这样的语言提高学生朗读积极性。通过生生竞读、师生赛读,相机巧妙、不着痕迹地融范读、领读、练读与争相一试的竞赛之中,训练面广,量大,使课堂朗读做到时机得当、目的明确,就能做到通过朗读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3、多媒体的应用

    结合文本特点,我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帮助我突破文中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二)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前自主预习,产生阅读期待

    课前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全文进行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自己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尚未

    弄明白,从而产生阅读期待。

    2、学生质疑问难,以读促思考

    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阅读部分也强调:要使学生“能对文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当教学中学生提出难懂的句子时,我不急于解答,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运用读、划、议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使学生能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优化结构,说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题)

    【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课堂学习,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巩固感知

    1、齐读课文

    2、回答问题:文中有哪些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适时板书)

    老麻雀

    斗救

    猎狗吃小麻雀

    【在上节课以及齐读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并出示课件,用课件揭示文中角色的相互关系,同时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刺激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学生快速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

    3、参照课件概括课文内容。

    【这一步既对学生读课文、看课件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既有条理性,又减轻了难度。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描写的,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中心

    1、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新课标极力强调的,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提出问题: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到文章中找答案,使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边读边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名学生回答刚才的提问,教师随机板书(凶狠庞大、弱小无助、勇敢无畏)

    【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三个主要角色的特点。】

    3、合作探究: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三个角色的特点?为什么?(指点方法:读——找、画——议——读)

    【先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再具体地指点方法。这种设计使学生不至于盲目地读,随意地议,能使学生围绕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开展活动。现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知识,而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创造能力、协调能力为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既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4、反馈交流

    ⑴、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要求:①、朗读句子;②、分析句意;③、有感情朗读。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是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行为。】

    ⑵、适时分析重点词语句子,引导感情朗读。

    【本环节教学,我着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读中悟情。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语言。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

    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任务。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点,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描写猎狗句中的“嗅了嗅、张大嘴、露出锋利的牙”等词语的品评,感知猎狗凶猛的形象;通过对写老麻雀句中的“像石头似的落、扎煞羽毛、绝望地叫、浑身发抖、嘶哑声音、呆立不动”等词语的品评,感知老麻雀那奋不顾身,母爱撼天动地的崇高形象,牢牢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讲到老麻雀时,运用课件显示图片及文本:“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了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通过看屏幕上活灵活现的插图,使学生感受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再通过换动词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从直观的画面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更进一步学深、学透课文,从理论上突破难点,也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抓到桃子”。

    在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时,我提问: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大多数学生能说出答案,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就是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那份伟大的母爱,然后引导学生朗读

    4、5自然段,进一步从读中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5、深化主题

    ⑴、通过我有感情地范读第五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⑵、引导学生想象:“你从老麻雀的表现中想到了什么?”进行发散思维练习。

    【这一步能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发展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小结:这就是一种“爱”,伟大、无私、博大的母爱。(板书:母爱)

    【在这里我会搜集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有感情的朗诵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总结全文

    【教师运用抒情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地强调“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在任何动物身上均有体现,都值得歌颂和赞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2、歌曲升华。播放歌曲《妈妈》,老师朗诵《游子吟》在歌声中重温那“一种强大的力量”。

    【在聆听歌曲时,再次感受那种强大的力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能体现人或动物之间的爱的故事,课下同学间相互交流。

    【我特意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既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或故事中进一步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又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综观全课,说效果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反复地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实现了对字、词、句的进一步理解。在精读重点语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谈出了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情感体验,掌握了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学生对老麻雀当时的心理状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老麻雀当时担心、恐惧、勇敢、不顾一切的复杂心理和一系列的行为,学生对这种强大的力量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体验。本课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板书设计13麻雀

    老麻雀:勇敢无畏

    斗母爱

    猎狗:凶狠庞大小麻雀:弱小无助

    麻雀课件(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的精读课文《麻雀》。《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以新颖的构思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事故,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赞扬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本文选自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本单元以“初步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训练重点,麻雀是单元的起始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叙述的,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进行的,从读悟写,读写结合的训练。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继续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的伟大。

    2、学习作者具体指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二、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四、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力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是一种强大力量。

    五、教学难点

    1、体会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学生的重点是培训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拧究的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如:“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为什么?让学习合作探究,采取“读——找、画——议——读”的方法,从文章中批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范读课文1—3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找猎归途的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心底升腾起对小麻雀的怜惜之情,这时,我忙问一句“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就会集中到探讨“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这两个问题上来了,这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4—7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抓住这些重点问句,有感情地去读,设身处境地地去想,在感受最深的问句旁边做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辩论,深入探究

    当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要求:1、朗读句子,句中感悟了感情朗读,在以自学探究主为的课堂 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是在接受课堂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本环节学生、教师首力抓两点:一是抓重点句子,品悟重点字词,二是抓感情朗读,以读中悟懂,读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读中理、读中感悟,读中也在积累内外语言,因此这一环节中,我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品读,在讲到老麻雀时运用课件显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了下来,像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通过看屏幕上活生生的老麻雀愤怒地不顾一切地扑了下来,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并且配上老麻雀绝望的叫声声,使学生感受得更真切,理解得更深刻,顿时明白老麻雀这样落下来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突破难点,再通过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以直观的画面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入学透课文,从理论上突破难点,也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抓到桃子。

    在理解:“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时,教者提问: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通过前面的学生,相信大多数学生能说出答案,然后让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就是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的那份伟大的母爱,然后引导朗读4—5自然段,进一步从读中体会爱的伟大力量。

    3、深化主题

    爱国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因此,引导学生想象:“你从老麻雀的身上想到了什么?”进行发散思维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放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4、总结全文

    教师先总结阅读方法和文章写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然后再用抒情的语言向学生强调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5、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能体现动物或人之间的爱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让学生从故事进一步感受到爱的伟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麻雀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麻雀》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练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后练习,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掌握所学新词。

    2、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写的。

    3、读懂课文内容,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学习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我校教师共同研制学习模式——“五步学习法”实施学习。学生则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课件图片提出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情景即“引”。在突破重点内容时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采取“读——找——议——读”的方法,从文章中找答案,说体会,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即“导”、“论”。

    三、说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见过麻雀吗?”用开门见山的点题方式进入课堂学习,激发兴趣,做到“引”之有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提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探究学习,理解感悟

    此环节我结合课件进行学习。因为小麻雀和猎狗的样子神态较容易找到,所以我采取由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下来用一系列扣人心弦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景中来,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在本环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从课文四、五两自然段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拿出笔来在你认为很重要的句子或词语下面画上记号,将你想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由学生先充分地朗读课文、自悟达到“导”的目的,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互帮互学得到“论”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收到“练”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非常感人,我个人觉得屠格涅夫先生对它的总结是最好的结束语。

    自信课件精华14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是教师展示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您所需的内容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一篇精美的“自信课件”,感谢您的阅读!

    自信课件 篇1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一.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不良心理,而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树立与增强自信。

    自信有助于成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树立自信,才会获得成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二.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2.“成长中的我” 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2)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2.知识目标:

    (1)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2)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

    (3)自负和自卑使人远离成功,而自信有助于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3能力目标:

    能正确认识自我,帮助自己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培养自信品质,迈向成功。

    四.教学重点: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五.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自信者该拥有的心理品质。2.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3.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法、讲解法、探讨法。

    七、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卑和自负都会妨碍人们成功,在辨析中深刻领会自信者成功的良好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养成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了对自负、自卑和自信的区别的认识,从而提出三者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论自卑还是自负都将远离成功,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引出课题。

    (一)“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 情境在线

    活动一:阅读感悟

    多媒体出示情境故事一:小铭的故事

    小铭在小学是优等生,升入初中后,各科成绩都不错,还得了调高跳远一等奖。他觉得班级的荣誉都是他的功劳。

    思考;此时小铭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自负

    第一学期快结束了,学校评选三好学生。

    思考:此时会怎么想?

    (学生活动)

    多媒体出示情境故事二:小铭的故事

    他自以为是当选的第一人选。谁知,他落选了。唱票时他的头一点点低下去。等选举结束时,他垂头丧气地离开教室,整个期末再也没见到他的笑脸。

    师:这是什么心理? 生:自卑 思考:

    (1)小铭为什么会由自负走向自卑?生活中有像小铭这样自卑的人吗?(2)面对沮丧的他,你能提出什么忠告呢?

    (3)自负与自卑的共同点是什么?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见解。

    生1:自卑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更强化了自卑感,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

    生2:自负和自卑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它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远离成功。

    生3:小铭的心理经历了由自负到自卑的变化过程,无论是自负心理还是自卑心理都会对人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经常把自负和自卑看作“一对孪生子”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失败都与自负和自卑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个故事分析大比拼。

    活动二:图片故事会

    探究: “自负者和自卑者远离成功原因” 多媒体出示故事1水门事件。

    分析总结:美国总统尼克松失败于自卑。多媒体出示故事2戏曲《霸王别姬》。

    分析总结:项羽败于自负。多媒体出示故事3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分析总结:马谡败于自负。

    多媒体出示故事4关羽大意失荆州。

    分析总结:关羽因自负失荆州。师:通过对这几个故事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自负与自卑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下面总结一下“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应该掌握的问题。(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做笔记。)

    1、自卑与自负的共同点是什么?

    自负与自卑是一结孪生子,二者都以自我为中心。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自负和自卑的人永远也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

    2、为什么自负者和自卑者都会远离成功? 1)自负者的追求所以必然失败,就是因为其追求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不知所措和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

    2)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了自卑感.3)因此,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二)自信有助于成功

    我自信、我成功

    活动三:

    阅读感悟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德摩斯梯尼的故事,让学生回答他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自信)

    活动四:学习探究(我自信,我成功。)

    “图片故事邓亚萍与杨霞” 多媒体图片故事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邓亚萍“我自信,我成功。”

    如果说是热爱把身高仅149厘米(作为运动员可谓“先天不足”)的邓亚萍领进了乒乓球王国,那么,敢想敢干、不断超越的执著追求则吹响了她夺取一枚有一枚金牌的进军号角。她在训练和比赛中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气”,所顶下的目标就是打败所有的对手,夺取冠军。在16岁拿到了世界双打冠军后,她又树立起“让所有奖杯都刻上中国人的名字,都刻上邓亚萍的名字”的目标。令人赞叹的是她1993年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满贯”冠军得主。截止到1997年44届世锦赛,她一共夺得18个世界和奥运冠军,堪为中国之最。

    多媒体图片故事二:去悉尼之前,有记者问杨霞:“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你怕不怕?”杨霞摇摇头,轻轻一笑:“不怕,我对自己有信心。”果然,在9月18日的比赛中,杨霞一举拿下了女举53公斤级金牌,并打破了抓、挺、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

    学生讨论:邓亚萍与杨霞为什么会成功呢?

    教师总结:自信的人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她们沉着冷静,相信自己会克服一切困难为成功创造条件,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完成任务充满希望。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坚信一次次失败是在向成功迈进。那么,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活动五:学习探究——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图片串讲故事A乐观——多媒体图片展示漫画故事 学生分析:为什么乐观有助于成功?

    教师总结:自信者拥有乐观的心态,就会使人在面对问题和失败的时候,相信自己,不轻言放弃,会想方设法创造成功的条件。没有这样的乐观与希望,很多事情就会半途而废。图片串讲名人故事B:进取——爱因斯坦

    学生分析:进取与成功的关系?.教师总结:自信的人更注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后的荣誉与奖励对他们来说却无足轻重。比如,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

    图片串讲名人故事C:专注——华罗庚

    学生分析:专注与成功关系?

    教师总结:自信者目标明确,主次分明,不会感情用事,不被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所干扰!(课后思考,自卑者和自负者做事会专注吗?

    教师小结:自信有助于成功,是因为自信者乐观、进取与专注,目标明确,注重行动,体验过程,所以能最快、最好的达到胜利的终点。课堂小结:

    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我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会阻碍人们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一)“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

    1、自负与自卑都以自我为中心。

    2、两者都远离成功。

    (二)自信有助于成功

    1、乐观——充满希望,不轻言放弃。

    2、进取——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奋斗。

    3、专注——目标明确、全力以赴,善于合作。

    • 随堂演练:

    1、有人问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可见(D)

    A、有了自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好

    B、自信心——不要别人的帮助——决定了人能够成才

    C、居里夫人靠自信和恒心成功,其他人却不尽如此

    D、自信心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2、法国作家雨果说:“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失败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这说明了(C)

    • A、人生道路中无所谓失败

    • B、自信的人不可能失败

    • C、自信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

    D、失败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的

    3、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他们都不在意这些事后的东西,这表明自信的人..........(B)• A、不知道荣誉奖章、奖金支票有什么用。

    • B、更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C、懂得要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 D、自信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布置作业:

    1、“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一对孪生子”是指什么?共有什么心态?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2、自信者的哪些品质有助于成功?

    3、写出至少两个有关自信的名人名言。

    4、课后思考,自负者做事是否专注?自卑者做事是否专注?

    (完)

    自信课件 篇2

    《成功需自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在学习生活及事业成功中的意义;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的优势,相信自己,树立正确的自信心;以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克服依赖心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强者。

    ㈡ 能力:初步学会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对自我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塑造一个自信的“我”。

    ㈢ 知识:认识自信的重要作用,理解自尊和自信的关系;了解树立自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教学重点]

    “扬起自信的风帆”,初中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成功的体验较肤浅。因此,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学生的自身经历相对较少,理论水平较低,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对抗,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的首席。[教学活动]

    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播放音乐《相信自己》

    教师:通过上节课我们懂得了做人要自尊,知道了自尊无价,自尊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那么课前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又在歌唱哪一心理品质呢?

    师:板书—自信

    今天我们六个小组之间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我们要评出本节课的冠军小组。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冠军?有没有信心?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轮的pk: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猜谜语。请看大屏幕:

    人有它大,天无它大。(打一字)学生:抢答

    教师:祝贺你,你成功了!你是本节课第一个取得成功的同学。回答对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同学们祝贺他!请你代表你们组贴一个“自信星”.同时老师也要祝贺你,赠给你一个我特意制作的“自信卡”,希望你能永远自信,保持这张自信的笑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成功呢?我们接着PK: 凤头虎尾。(打一字)

    学生:抢答。小组竞争,通过参与活动,体会成功需自信。

    教师:成功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我发现有的同学很犹豫,他在想:我的答案对不对呢?要是不对那我不就失败了吗?同学们想,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他能成功吗? 导入:成功需自信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成功需要自信。

    二、共同探究,学习新课 ㈠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师:让我们继续PK,还是猜谜语,不过方式变了。我手里有2个谜语,哪2个组的同学,能勇敢的走上讲台,打开谜语,说出答案。

    生:2生上讲台,打开谜语,说出答案。

    师:祝贺你,你成功了!成功就是这么简单。不过我要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这张卡片上既有谜面,也有谜底。如果你没有勇气走上讲台,那你永远也没有成功的机会,哪怕成功再简单,你也不可能成功。当这2位同学迈开第一步的时候,他已经成功了。因为成功需要勇敢,勇敢来自于自信。这正如课本81页的感悟材料中的平凡的小女孩,她的胜出考点是什么?不要小瞧自己,勇敢一些,你能行!共同结论:自信使人勇敢

    2、师: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同学们想,成功都是这么简单吗?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展示“华罗庚的故事”,组织学生“实话实说”,进行榜样激励。自强不息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82页“华罗庚的故事”,用心感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华罗庚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是什么?

    2、困境面前的华罗庚是怎么做的?

    3、实话实说:

    如果“你”也遇到了这种情况,说句心里话,你觉得你会怎么做?

    师:如果华罗庚先生也向我们这样想:我完了,我这一生完了。他对自己的人生都没有了信心,他还能那么坚强的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吗?

    生:通过对比体验,感悟自强不息。共同结论:自信使人自强不息

    3、师:杨扬的成功除了实力外,还得益于她的什么品质? 生答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诸多的潜能,有些没有得的挖掘甚至不为我们所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下实验,挖掘一下我们的潜能。击掌潜能挖掘实验

    通过2次击掌,数据证明我们都在超越自己,自信使我们的潜能得到迸发。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比一比:

    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抗。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朗读课本第83页一首小诗“我能行”,每组一句,看哪一组声音更宏亮、更自信。

    师:刚才,我可以一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震耳欲聋,我很后悔我没有拿一块棉花把我耳朵塞上。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精彩,通过我们刚才分析发现,自信确实很重要,他能使我们走向成功。过渡:自信那么重要,可我们目前的自信心到底怎样呢? 表格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我班同学是一个充满自信的集体,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自信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我们如何使自己树立自信呢 ㈡ 扬起自信的风帆

    1.师:组织“摞纸杯”的游戏,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合作能力,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欣赏自我。积累成功 游戏:摞纸杯

    规则:

    1、在规定的时间内,摞的最高,用的纸杯最少的小组将获胜。2.可以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但不能破坏纸杯。

    生: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竞争,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积累成功。

    我宣布本次“撂纸杯”比赛的第一名是第1小组,祝贺他们!老师亲自给你们小组贴上一颗“自信星”。

    我想问优胜小组的同学:现在的心情如何? 生:高兴!

    如果以后再举行撂纸杯比赛,你们有信心争第一吗?为什么? 生:有!原因略

    共同结论:成功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加自信,要积累成功。

    2、师:你们组是哪位同学动手操作的?请这位同学谈一谈:你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你撂的那么高,还不倒下,有什么秘诀吗? 生答:略

    师总结:能保持一个物体平衡,并且敢于创新,这就是他的优势,他的长处。正是这个独特的优势让他取得成功,获得了自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正像刚才那首诗说的: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你在哪点行呢?看课本第83页小活动:“欣赏我自己”,我们现在把这个小活动稍微改变一下方式“欣赏我的同桌”好吗? 出示屏幕: 找到优势

    欣赏我的同桌

    请用欣赏的眼光,找到同桌的优点。尽可能多的列举(至少5条),并展示给同桌。

    给你两分钟的时间写下你同桌的优点:至少5条,两分钟后,我们要进行展示。

    生:展示同桌的优点。

    师问:当你听到这么多的优点时,你什么感觉? 生:高兴

    师:如果把这些优点都发挥出来,你相信自己能成功吗? 生:肯定能。

    共同结论:找到并找准自己的优势,找到成功的支点。请同桌两位同学面对面,大声说同桌的优点。其实说了同桌的优点,就等于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就找到了成功的支点。

    3、师:有句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学们,你有缺点和不足吗?现在请你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生: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同学谈。你打算怎样对待它? 生:改正、克服

    师:是的,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目的是为了克服、弥补、改正。克服了自己的不足,弥补不足,你就更容易成功,你就会更加的自信,这才是真正的自信。同学们做的都很好,而我这里有一个同学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不但没有走向自信,反而走向了自卑,我想请同学们帮帮她,请认真阅读课本第112页“一个自卑的人”进行专家会诊,小组交流展示:

    [分析症状] 自卑心理在她身上的表现是什么? [找出病因] 这位同学的自卑心理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开出处方] 告诉她克服自卑的方法有哪些?

    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专家会诊“活动,学会克服自卑,走向自信。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并能感悟如何走向自信,进行行为指导。

    三、共同小结,主题升华

    1、师生共同“归航点贝”,归纳本课知识,梳理知识,形成体系。评出冠军小组,共同祝贺。

    师:我想对冠军小组说:是你们的自信,让你们走向成功,而成功使你们更加自信;我想对其他小组说:其实你们的表现也非常精彩,这也是一种成功。如果我们能找到不足,弥补不足,就会更加自信。

    2、共赏歌曲《相信自己》,升华主题。

    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自信,一个小组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走向成功,同样离不开自信。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自信和成就,向全世界描绘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着自信,为祖国的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我们会创造奇迹,我们会赢得第一!下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由零点乐队带来的《相信自己》,会唱的同学,请自信的唱起来!

    [设计意图] “归航点贝”回顾知识,形成体系,学会概括归纳,使人一目了然;共赏歌曲,形成共振,激发报国之情。

    四、归航点贝

    发挥优势 积累成功 弥补不足 克服自卑 使人勇敢

    自强不息 发掘潜力

    自信

    成功

    自信课件 篇3

    一、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心理障碍。而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狂妄、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及作出恰当的评价,增强自己的自信。学生只有树立了自信之后才会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特别是在具体的授课班级,更要注意班级间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比如艺术特长班的学生多数有舞台经验和获奖经历,自信者多且自负;同时,每个班中也有一些因各种原因为部分学生排挤的个别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自卑、很敏感,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在分析实例时指向他们。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关注不同班级的整体自信心水平,更要留心个别学生的心理状态,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知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有助于树立自信,能对自己做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自信的心理品质,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

    3、知识目标: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

    四、教学重点

    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五、教学难点

    1、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

    2、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听老师讲故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透明的杯子里,开始,跳蚤一下子就从杯中跳了出来,几次以后,心理学家在杯子上盖上了透明的盖子,跳蚤仍继续往上跳,他碰击到盖子,可能是碰痛了吧,慢慢地它不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把盖子拿了去……

    思考:还能跳出杯子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透明的盖子—以为没有—碰疼了—受到挫折了—认为自己不行了,失去自信和勇气,将目标定在了不及杯盖的高度。(帮助学生从透明盖子开始思考)

    讲解: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时,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平平坦坦的。相信自己,有了自信,就有了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在现代社会,一个没有强烈自信心的人,是很难赢得机会与成功。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新课:

    教师:跳蚤遇到挫折后,失去信心,不再尝试新目标了。那人遇到挫折会怎么样呢?

    (二)让我们走进同龄人小铭,看看他的烦心事。(教材:小铭的故事)

    阅读与思考:

    1)小铭为什么没能当选?

    (因为自负心理的影响)

    2)失败之后的小铭又有什么变化?

    这时的小铭还是自负吗?——“自卑”

    3)进一步思考:什么是自负?什么是自卑?为什么自负、自卑会导致人们远离成功?

    学生活动——讨论、发表观点、互相质疑

    教师点拨:

    自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谁也看不起,就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他;

    自负的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是不切实际的,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切实际的,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沮丧,半途而废,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走向失败。

    自卑:过低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干什么都不会成功,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

    自卑的人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无能。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走向失败,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

    小铭在评选前很自负,评选失败后又全盘否定自己走向了自卑。一个人为什么会走向两个极端?小铭开始是眼中只要自己没有别人,而后来是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其实自负与自卑的都是产生于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都会使人远离成功。

    学生活动:探索与发现——从小铭评选前后的变化来探究两个问题

    ①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共有心态?——“以自我为中心”

    ②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必然导致什么结果?——“远离成功”

    4)大家帮助大家——续说《小铭的故事》

    如何帮助小铭走出自卑的阴影,获得成功?一起回顾我们在上学期学习到得认识自我的方法: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自信”,使自己不再自负和自卑。

    可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短处,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和成绩,划清自信与自负的界线,对一个成功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成功者风采展示(教师出示一些成功者的图片,学生可以做简单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众多的'成功因素中自信所起的作用)

    原本先天条件处于劣势的邓亚萍正是由于自信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我们看到的李阳总是充满了激情,在成千上万的人群前张口就喊他的疯狂英语。

    有学者认为,奧巴馬吸引选民投他一票正是他一举手一投足间让人感受到力量和自信。

    “我”眼中自信的成功者(关注了成功的名人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自信的普通人)

    教师:无论是星光闪烁的成功人士,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每个人取得成功所走的道路不同,所需的专业知识不同,但在成功道路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拥有自信品质。正如一位哲人所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自信可以释放人的各种潜量,自信得人拥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让我们走近一些成功人士。

    (四)走近自信者——探究自信者的哪些心里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学生活动:分组阅读“谢坤山、原一平的成功事例”(学案)

    对比分析:是什么样的“魔法’能够让他们走向成功?

    他们共同拥有的良好心理品质是什么?

    思考方向:面对问题或者遭遇失败时,他们的态度?他们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什么?他们又是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呢?(引导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分析)

    乐观——谢坤山面对自己的残疾仍能笑对;原一平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对遇到的每一个人真诚的微笑。

    教师讲解——乐观的优势:自信的人在艰苦环境中仍能沉住气,相信自己,使目标逐渐清晰,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与希望。面对问题和失败,不轻言放弃,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专注(持之以恒)——原一平能日复一日,长期保持这种微笑不变,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呢?为了赢得一个大客户,他曾在3年8个月中登门拜访70次都扑空的情况下最终获得成功。

    谢坤山说:如果要等伤口痊愈再画,那我岂不是一年要休息300天,那荒废的不只是我的画,更是我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教师讲解——专注:自信的人对人对事能保持客观,目标明确,主次分明,不会感情用事,不被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所干扰。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心无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这样的人就有希望成功。

    好奇(不服输)——有一天,我无意间从家里破旧的黑白电视上看到介绍卢浮宫收藏的名画,我惊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美的画!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画出这么美的画,就算没有饭吃,我也心甘情愿!”

    教师讲解——“好奇心”会推动人不断努力,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取得成绩和有所突破,而且自信的人更看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计较功劳的大小。他们的快乐是来自于攻克难关后的豁然开朗,这是一种精神的兴奋与喜悦。是激励自信者不断思考、不断奋斗的动力。至于其他东西例如成功后的荣誉与奖励,他们并不看重。比如,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

    教师:自信使我们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没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就可能半途而废;没有专注的心理品质就不能全力以赴,因为各种干扰而失败;没有好奇的心理品质,对一件长期、枯燥、艰苦的工作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五)自信加油站(学方法、增自信)

    正是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我们平凡有限的人生璀璨地延伸下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在点滴中积累自己的自信。

    进入自信加油站,发表自己的自信宣言……

    学生活动:(发表自信宣言)

    例如:我是独一无二的!

    我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果!

    (六)结束语:

    一旦拥有自信,你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做的的更好!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出发!

    自信课件 篇4

    【活动目的】:

    1、刚进入初中的孩子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自信心不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尽快走出“断乳期”,正确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2、培养学生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积极进取。

    【活动准备】:

    设计调查问卷“我的困惑”,开展班级调查。

    收集名人励志故事。

    编辑视频。

    【教学目标】:

    1、通过中外名人自信成功的事例,知道自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自信带来的快乐。

    2、通过讨论,结合身边问题,寻求树立自信的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3、会解决平时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自信的重要性,体验自信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掌握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试题目引出课题

    (一组测试题)

    问题:怎样才能让你的信心大增呢?出示课题。

    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的。那么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又是如何去面对的呢?(生:退缩,不能正视困难。)

    二、感受自信的重要性

    1、观看视频《半人演说家约翰?库缇斯》

    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他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了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展示约翰?库缇斯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生摇头)

    师:他叫约翰?库缇斯,1969年8月1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天生双腿残疾。15岁因同学恶作剧将他毫无知觉的腿切得血肉模糊,伤口感染,被迫切去,这样他没有了下肢,因此被称作“无退超人”。

    师:你们认为这样一个人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

    生:(能写字,能读书,)

    师:哪些你们认为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呢?(生回答:“会游泳”

    “会开车” “会演讲”)

    (播放视频《半人演说家约翰?库缇斯》,视频介绍了约翰?库缇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学游泳,学举重,玩轮椅橄榄球,参加残疾网球赛,开汽车,做演讲等许多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

    (生回答:“还有张海迪” “还有贝多芬” “还有海伦?凯勒”。)

    师: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面对困难,一定要树立自信,

    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两个故事:

    1、学生讲述海伦?凯勒的故事;

    2、学生讲述马林的故事;

    问题:什么力量铸就了他们的成功?

    师小节:

    (1)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其失败的原因。一一莎士比亚。

    (2)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2)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

    爱默生

    三、认识自信自卑自大:

    1、什么是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

    2、自信自卑自大的表现:

    出示三张图片,分别是生活学习中的自信、自卑、自大的表现:

    自信一一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自卑一一过低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自大一一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说明:自卑与自大是两种错误的心理倾向。

    四、自信心的培养

    1、自我暗示:肯定自己,认可自己,相信自己。

    师: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就是在心里鼓励自己,为自己加加油,打打气。(板书:自我鼓励)

    2、发掘优点:

    (1)活动一:晒晒你的优点肯定自己

    师:其实,学习生活中的你的确非常棒,老师在这里搜集了你们平时身上的一些优点。(课件出示)

    师:找出自己的优点,大声夸夸你自己。(学生畅所欲言)。

    (2)活动二:夸夸你同桌,感受别人的欣赏

    师: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说出你同桌的2—3条优点

    (3)小组内4个人互相说出一个令你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师:谁来把令你骄傲地自豪地事说给大家听?(找3―― 5人回答)。

    3、增强自信的其他肢体语言方法:

    过渡:发掘自己的优点,大声地读自己的优点,这是增强自信的好方法,增强自信还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

    最自信的姿态昂首挺胸。

    最自信的步伐快步行走。

    最自信的位置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最自信的声音练习上课积极发言;

    最自信的表情学会微笑;

    最自信的眼神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新的感觉?

    生:(大声喊出来:我是最棒的!)

    五、帮他打开自信的窗口:

    师:在初一新生写了“我的困惑”其中有一个同学写的比较典型,你来帮他解决困难:(出示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正视不足,拒绝自卑;扬长避短,完善自己;找到优势,实现价值

    敢于尝试,遇难不畏;受挫不馁,越挫越勇;锲而不舍,直至成功。

    六、课堂小节:

    1、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总会存在优点。

    如果你懂得树立自信,确定目标,付出努力,取长补短,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2、播放歌曲:《怒放的生命》并齐声朗读《我是最棒的》。

    七、布置作业:

    做一张优美的卡片。(正面写上你的优点,反面写上你同桌的优点)。

    自信课件 篇5

    课件一:显示课题及相关背景图案,配有轻音乐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各位同学熟悉吗?谁能说说目前他主持的两个栏目?(学生回答略。)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李咏和他的《幸运52》。

    课件二:显示《幸运52》开场片断

    李咏在主持幸运52的时候,有一个经典手势,同学们有印象吗?(学生回答:有!)给你们一个机会,大家秀一秀。

    课件三:秀一秀──李咏主持《幸运52》最常用的一个手势

    我们是单独展示还是集体一起来?请一起来,全体起立,预备,开始。(学生展示略。)

    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那么,这一手势代表什么含义呢?大家谈一谈。(学生回答略)

    让我们以勇往直前的精神挑战第三题:闯关成功的选手全是因为“幸运”吗?(学生否定。)

    摇头是需要理由的,请亮出你的观点。(学生回答略。)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幸运,更需要信心和实力。在这个挑战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需要唱响自信之歌。

    课件四:唱响自信之歌

    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将地球撬起来。今天,我们要说:给我们一个支点,我们必能将自信之歌唱响!请看支点一。

    课件五:看到进步与长处

    请问各位同学,作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当有人问到咱成绩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略。)

    根据你们的回答,我们做一个现场测试,请看屏幕。

    课件六:成绩就是指──考试分数

    同意此观点的同学,请把你们的手举起来。(学生表态。)

    好!请放下!大家的观点已经表达出来了,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想不想知道老师的理解呢?请看屏幕。

    课件七:每天进步一点点儿

    从一名小学生成长为一名现在的中学生,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和以前相比,你都取得了哪些进步呢?

    说一说,和小学相比,和上学期相比,甚至是和你的昨天相比,你都取得了哪些进步,可以从学习、生活、交友、卫生、纪律等多个方面谈起。

    (学生回答略。)

    同学们的回答告诉我,和以前相比,大家都进步了,有的进步比较大,有的进步比较小。老师要告诉你们的是,哪怕你的进步只是一点点,这也叫成绩!有人说成功者并非比你聪明,而是他们更善于反思,各位同学有睡前反思的习惯吗?(生答:没有!)在此,老师有三句话与大家共勉。请看屏幕。

    课件八:反思

    第一,今天,我学到了哪些东西?

    第二,今天,有哪些事我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今天,我享受了生命中的哪些过程?

    你们以为这样的反思好吗?(学生回答:好!)能坚持吗?(学生回答:能!)很好!我相信,一个月后,一个学期后,三年后,六年后,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变化,更大的飞跃!记住我们的约定──持之以恒、必定成功!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她会教书,她会炒一手好菜,她是一位现代女性,她织毛衣很内行,她的乒乓球打得也不错,她是一位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各位同学,能猜出这位朋友是谁吗?(学生回答:王老师。)非常聪明!这个人就是我,一个你们可以信赖的朋友,一个能够比较全面看待自己的人。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王老师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各位亲爱的同学,你的长处有多少,你来说一说。你可以选择陈述,也可以才艺展示。

    自信课件 篇6

    一、班会目标:

    针对本班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过明确,且有部分同学很不自信的现象,我们班搞了一次有意义的主题班会。

    二、班会准备:

    全班同学预先学会唱《明天会更好》这首歌,且学会了打拍;两位同学准备好小品,电脑,vcd活动道具等。

    三、班会过程:

    1.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上进的,同学之间的感情深厚。为了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好的学习,深刻了解自信重要性,我们班特地搞了这次的主题班会。下面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男女主持人发言,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3.全班同学起立鼓掌。

    4.全班合唱明天会更好。

    5.通过演小品。分清自信,自卑,自大,充分说明自信的重要。引入:问“同学们有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信的人请举手”。

    请一些同学说说自己不够自信的表现及不良影响,从反面例子引入自信的重要性。自信的重要性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一爱默生举例说明:A.居里夫人凭着对自己科学假设的坚定信念,在艰苦的条件下从几吨沥青中提炼出一克的镭。B.爱迪生在寻找一种材料做电灯丝时,曾千百次失败,被人讥笑,如果他不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不可能坚持实验。C.98世界杯外围赛亚洲区十强赛中,中国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进军世界”的梦想再次粉碎,而卡塔尔队处于四战只得一分的劣势之下依然有争强斗胜的心,毅然换了教练,对队伍稍作调整后就取得了三连胜的辉煌战绩。中卡两队鲜明对比再次验证自信的重要性。D.请班上个别比较自信并对自信的重要性深有体会的同学谈体会。通过以上由远而近,由名人到身边的同学等几个例子让同学深深体会要成功首先要自信。过渡:大家知道了自信的重要性后,就要懂得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自信的人。自信的表现大家先看一个小小的表演,看有什么启发?表演:“谁是自信者?”班上举行文艺晚会,他们是我们班上最能歌善舞的同学,我作为文娱委员当然要请他们在晚会上表演一两个节目啦。文:小A,你这么能歌善舞,能在晚会上为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吗?A:哎哟,我这歌喉和舞姿哪能见人呢,不要叫我出丑啦。文: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你的歌舞呢。A:这是他们抬举我罢了,我哪有那么好的才能,而且我也没有这个胆量,你还是放过我吧。文:那我也不勉强了。小B,你的歌舞也很出众,你愿意为我们作表演吗?A:哎,谢谢你的称赞。有机会让我在班上表演我当然乐意啦,而且这也是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的责任。我会尽力而为的!文:谢谢你的支持。小C,你愿意参加表演吗?C:表演是我的强项,表演当然是非我莫属啦!不过他和我同台表演似乎不太相配吧。

    问:“表演中的A、B、C分别是什么心理的表现?”答:“A是自卑心理、B是自信、C是自大心理的代表。”结合表演中的三个人物和三幅漫画的比较,概括出自卑、自信、自大的特点。自卑一一过低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自大一一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自信——恰当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过渡:现在大家基本能判断自己是否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不是的话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信心呢?建立自信的方法在介绍方法之前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如何建立学习信心?”。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同学进入高二这新集体后发觉周围强手如云,加上这次期中考很多同学觉得成绩很不理想,于是学习信心发生了动摇。而学习信心对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请大家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看如何利用接下来学习的建立自信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刚才我们在比较自卑、自信、自大时知道自卑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所以要克服自卑、建立自信首先要清楚自己身上有些什么优点、能力和特长。认识自己的优点、能力和特长每个人都会有他特有的优点、特长,关键是自己能否认识到和把他们发挥出来。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优点呢?

    “列优点清单”大家要学会从多方位评价自己,把自己各方面的优点、长处一一罗列出来。请课后大家填好表格“我的优点”。具体详细地写出自己在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文娱才能、体育强项、性格方面、动手能力和其它方面存在哪些优点和长处,写在自我评价一栏。再请父母、朋友、教师过目看有什么异议,写在他人评价一栏,达成共识,以保证自评优点的准确性。当我们知道自己有这么多优点时信心自然会增强。通过“列优点清单”如发现自己有过人之处就应制定计划发展这一特长,当我们知道自己有某的优点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来。对自已不足的地方一定要改正。

    6、男主持对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提出问题,由各小组抢答及打分。

    四、请班主任作总结性发言。

    结束语:总之每个人身上总会存在优点,存在某些过人之处,如果你懂得保持自信,订立适当的目标,付出真正的努力,满怀信心地向目标一步步行进,成功将会是属于你的。每个同学都有美好的未来。五、宣布主题班会顺利结束。

    自信课件 篇7

    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2、“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知道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有助于树立自信,能对自己做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帮助自己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自信的心理品质,迈开走向成功的步伐。

    3.知识目标: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则使人远离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心理障碍。而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狂妄、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及作出恰当的评价,增强自己的自信。学生只有树立了自信之后才会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教学重点

    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教学难点

    1、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

    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导读单中的问题,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述能力。

    教学过程思路引领:

    1、自负与自卑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2、自负者与自卑者的这种心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请说明原因。

    3、自信者又有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教学流程预设:

    预习课:

    1、教材研读(15分钟)

    学生自己研读教材,边读边以问题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概括。

    2、师生共同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5分钟)

    自信者拥有的有助于成功的心理品质

    3、学生群学,达成思想上的统一。(10分钟)

    4、展示疑惑,,明确要反馈的内容。(10分钟)

    5、整理预习笔记。(5分钟)

    展示课:

    1、课前检测(10分钟)

    2、展示交流与汇报(15分钟)

    围绕重点内容和预习有难度的问题展示、汇报;简单的和已解决问题可以不展示。

    3、反馈与交流(15分钟)

    (1)围绕“思路引领”中的问题进行板面自由汇报。

    (2)分组合作交流重点内容。

    4、达标测评(5分钟)

    内容见知识点试卷。

    ●重难点预设

    环节二、三的展示建议:

    在预习环节二“心灵对对碰”和预习环节三“深入探究”时,不要有机地将其两环节分开,两环节可以共同研讨学习和展示,只不过环节三要比二探究的更加深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什么是自信?

    2、列举自信者与自负者、自卑者的一些表现,从中找出三者的区别有哪些?

    教师点评追问:三者的区别很明显,只有自信才会有助于成功。请同学们想一想自负与自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它们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二、心灵对对碰

    做一做:

    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深入挖掘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心理活动,并与自信者的心理进行对比,寻找三者的异同点。(要注意挖掘生活实际材料,合理利用书中的事例材料,最好能用多种方式表现出三者的心理活动。)

    提示:要与上节课所学内容有所区别,上节课分析的是“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关注二者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本节要关注的是自负者与自卑者的心理活动。

    三、深入探究

    想一想:

    各组选择有对比性的典型事例,全班交流,从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1、自负者与自卑者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什么?

    提示:自负者与自卑者失败的原因应该结合两课学习的内容来分析,要用全面分析的方法思考问题。

    总结: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永远都会使他们远离成功。

    2、自信者又有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四、课堂盘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学习感受呢,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穿插巩固与达标测评

    【要点归纳】

    1、成功的基石——自信

    2、自负与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3、自负与自卑远离成功的原因——

    (1)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感到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

    (2)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了自卑感。

    4、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1)乐观(2)好奇(3)专注

    板书设计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和自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2、为什么自负和自卑远离成功?

    3、为什么说自信有助于成功?

    自信课件 篇8

    (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信的含义,了解自信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懂得树立自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信测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初步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并针对自己的情况,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围绕教学课题和知识点,我选择了同学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刘翔作为线索。他经历过成功与失败,却依旧一次次满怀信心的站起来,是很多学生崇拜的对象。通过这样的人物作为例子来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够更加认同增强自信的重要性,增加教学效果。

    在导入阶段我采用提问启发法,让学生了解自信的重要性,吸引学生兴趣。接着让他们进行自信自测,从而展开整堂课的学习。

    在“多角度评价自己”和“为自己喝彩”的环节,采用模拟和游戏的方法,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克服羞怯,熟悉和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在“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和“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用刘翔作为例子,采用一般的讲授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配合练习,帮助学生学会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

    导入开始出示刘翔奥运夺冠前的几次接受采访说的话,根据材料和平时对刘翔的了解,提问学生刘翔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性格和他取得成功有没有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紧接着,请同学完成书商的自信自测。针对大部分学生不够自信的情况,告诉同学,自信是可以培养的,鼓励同学。老师接下来将会教他们几种增强自信的方法。

    通过讲述一个“变劣势为优势”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天生我材必有用,换种角度看待自己,也许缺点可能会称为优点。于是得出第一种方法“多种角度评价自己”。

    随后进行看图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换种角度。

    再出示潘长江照片,询问他有没有不足?为什么没有因此产生烦恼或痛苦?让学生多个角度看待别人,最终学会看待自己。

    出示刘翔奥运夺冠后的出赛记录,提问同学,刘翔在成功后是不是就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在夺得奥运冠军、打破世界纪录之后是否就一帆风顺,没有尝过失败?他是怎么对待失败的?请同学归纳,刘翔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得出第二点“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展示爱迪生是如何形容自己在发明电灯中几千次的失败的?引导同学理解,自信就是拥有乐观的心态,在面对问题和失败的时候,不轻言放弃,会想方设法创造成功的条件。

    讲述借千斤顶的小故事,请同学分析失败原因是一开始就担心自己不成功,施加了消极的心理暗示。

    请同学讲述破釜成舟和四面楚歌两个成语的典故,比较不同的心理暗示会对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引出第三点“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接着,出示刘翔比赛的新闻报道,请同学猜猜他赛前自言自语的内容。同学很自然地猜出他在自己给自己打气。老师点评,不能忽视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我们也要学会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并问同学,哪些语言是积极的?同学热烈发表意见。

    出示刘翔夺冠后照片,寻找刘翔的习惯动作。从动作表明,流向在每次成功后都会为自己喝彩,这是他不断前进的一个动力。于是引出最后一点“为自己喝彩”。

    为帮助同学发现自己的突出表现,随即在班里进行各方面“班级明星”的选举,为自己喝彩,增强自信。

    气氛和谐,学生思考积极,回答踊跃。从游戏和讨论来看,他们还是有所收获的。这也说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个方法介绍的次序上还欠缺一定连贯性。需要好好整理思路,努力让教学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路更加清晰。

    自信课件 篇9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1、“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 态;

    2、自信有助于成功

    (二)分析:本框题紧接第一框题《我能行》,课本上列举了大量的自信的实 例,贴近学生实际,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本框主要阐述自信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认识到自负与自卑会 导致失败,学会分析自负与自卑心态的表现以及它们使人远离成功的原因,进而体会自信 是有助于成功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了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培养学生具有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分析:

    本框对应了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中“自尊自强”部分:“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卑和自负都会妨碍人们成功,在辨析中深刻领会自信者成功的良好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养成这些 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问题诊断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 兴趣浓度和自信心都不足,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应当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信效应,促进学习和做人。自信有助于成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树立自信,才会获得成功, 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可以利用学案给学生补充一部分应对自卑、自负的办法。

    四、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听一首诗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你却只是一棵小草;于是,你有些自卑。其实,你和别人一样,也是一道风景。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热发光;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绿色装点希望;做不了伟人,就做实在的自我,平凡并不自卑,关键是必须做最好的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也欣赏一下自己吧!”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我也是一片风景》这首诗,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从而引出学生希望正确地看待自己、欣赏自己的想法,以此导入新课。

    活动一:小品《小铭的故事》(三位同学表演)并为他提出忠告

    看完小品之后请学生思考问题:

    1.小铭为什么会失败?——“自负”,同时让学生举 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负的人吗?

    (马谡失街亭、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等)

    2.失败之后的小铭又有什么改变?——“自卑”,同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像小铭这么自卑的人吗?

    3.自负和自卑有什么共同特点?——“以自我为中心”

    4.由自负和自卑的共同点看出二者有什么必然结果呢?——“远离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实自负和自卑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因为他们都产出于对自己的不正确的认识:一旦自己取得一点儿成绩,就会自负;而一旦受到一点儿打击,就很容易自卑。

    通过故事一,大家找到了小铭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你们希望小铭一直这样失败下去吗?你们准备如何帮帮他 呢?

    树立“自信”,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使自己不再自负和自卑,而是变得很自信。

    活动二:自信者必备的心理品质了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之后,请大家讨论两个问题:

    1.说一说:请你介绍一些自信者取得成功的故事。(例如:刘翔、谢坤山的事迹)

    2.想一想: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设计意图】这组讨论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讨论讲述中,自己分析出知识点,这样分析总结出的知识点,学生对它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在比较难理解的“好奇”这个知识点中,插入一个小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比较自信具有乐观、专注、好奇、有目标,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有益走向成功。通过比较更直观更通俗化,有益于学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讲了两个大问题:

    1.自负和自卑使人远离成功,因为自负和自卑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2.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因为自信者有乐观、好奇、专注的良好心理品质。

    自信课件 篇10

    成功

    需 自

    信 ——教学设计

    山东滨州博兴实验中学成功

    需 自

    信——教学设计

    山东滨州博兴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2、能力:初步学会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对自我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塑造一个自信的“我”。

    3、知识:认识自信的重要作用,理解自尊和自信的关系;了解一个人要树立自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扬起自信的风帆”。这是因为第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信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掌握培养自信的方法,进而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第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获得自信的方法知之不多,因而在教学中要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作为着力点,重在应用和实际效果。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因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以初一学生的能力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不能在理论上给学生过多地解释,而要充分发挥事例的作用,更要调动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去感悟和体会。【教法分析】

    事例感应法:精选典型而新颖的事例,引导学生感悟,明了其中的道理,教师通过适当点拨,使学生对自信重要性的认识得以升华和提高。

    生活体验法: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自身的实际,体会自信的重要性,学会树立自信的方法,并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活动引领法:通过设置活动,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自信,为自己找到自信的“支点”,获得成功的快乐,并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学法分析】

    感悟法:让学生积极思考,结合自身感受,认真感悟自信的道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与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互动合作中真诚相待,寻找自信,也帮助他人树立自信。【教学流程】

    先分小组、提醒学生进行小组PK、最后评出冠军组

    一、视频歌曲《我相信》激情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杨培安的一首歌曲,名字叫《我相信》,请大家欣欣赏,看能从歌词中悟出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激情导课)学生回答:相信自己。

    师(过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勇敢地大步向前,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站在舞台中间。可见,成功需自信。(板书)

    二、合作探究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题:成功需自信

    师:老师发明了一种手势,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意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感应学生,树立自信)生:我相信,我能行或我相信,我是最棒的。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希望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和以后的生活中都这么自信!(过渡)师:请大家齐声朗读第一篇章 【多媒体展示】:

    第一篇章:精彩互动大课堂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板书)

    自信如笔,书写着我们成功的篇章。自信如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自信如犁,开垦出我们美丽的田园。自信如火,燃起我们心中希望之光。

    (过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肯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请欣赏小帆的故事,回答后面的问题,体会自信的重要性)活动一:情景在线 小帆系列故事

    电视台举办中学生知识智力竞赛,每个学校只能选拔一名最优秀的学生代表参加。由于名额仅有一个,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都觉得自己不是最优秀的,没敢报名参加测试。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一般,身材矮小的小帆被选中了。这一下,那些自视学习优秀的学生心里不平衡了,纷纷找学校领导要求参加选拔考试。学校当然拒绝了这种请求,并回答,你们连学校的选拔测试都没有勇气参加,若要选拔你们代表学校去电视台同其他学校的代表一同比赛,你们能有信心吗?

    电视台举办的知识竞赛如期举行,小帆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请思考:小帆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比他优秀的学生多吗,为什么他们没有选上?这给我们什么启发?自信的人和不自信的人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师:点拨、概括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确:自信能使人勇敢,勇敢会带来成功。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当机会来临时,会毫不犹豫的抓住机会,取得成功相反,缺乏自信的人,当机会来临时,总是抱有怀疑的态度,做事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最终留下的便只有遗憾。将来你是否也会因为具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而被选为市长或总裁呢!进而引导学生明确自信的重要性。)

    正如拿破仑所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过渡:大家听说过华罗庚教授吗?请听华罗庚的故事。

    思考:

    1、华罗庚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对待的?华罗庚的事例给我们什么启发?)活动二:名人讲堂 华罗庚教授的故事 华罗庚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对待的?

    生:(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他一边干活,一边顽强的自学

    他身染伤寒致使终身残疾———但他坚信身残志不残,不自暴自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师:他凭什么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凭着他的自信,对,正凭着他的自信,才是他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永不放弃、自强不息的力量,最终,他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国际数学大师。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华罗庚的事例给我们什么启发?

    生:学习他自信的品质,坚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乐观的态度„„ 师结:自信的人在困难、挫折、失败面前能冷静、沉着应付,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扭转局面,从而转败为胜。相反,缺乏自信的人,就会被困难吓倒,很难取得成 3 功。启发: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从而取得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设计意图:生活感化、榜样效应,名人品质影响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信的重要)活动三:冠军风采

    (过渡:请大家看看这个人是谁?刘翔。让我们一睹冠军的风采。)材料:自信快乐的跨栏王子--————刘翔

    雅典当地时间2004年8月27日,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以12秒91夺得冠军并平了世界记录。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的首枚金牌。下面是刘翔赛后接受记者的话:

    随便来,我不怕的。(第一轮比赛过后)

    阿兰约翰逊出局我当然很遗憾。(第二轮比赛过后)

    没关系,我的起跑很好。(第三轮比赛过后,记者问他起跑是否有点慢)

    没想到今天会跑得这么这么的快,没有超风速吧。(决赛过后)各显神通:刘翔成功的秘诀有哪些? 看谁发现的最多。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对自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归纳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生:合作探究

    师结:舍我弃谁的霸气、战胜困难的勇气、自信的精神、潜能的发掘等。这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相当大的潜能。要发掘出来,自信是必备的前提条件。自信是潜藏在心的巨龙,自信能发掘人的潜能,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师:(过渡:以上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多媒体】☆第一篇章小结: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成功离不开勇敢,勇敢需要自信,自信者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2、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

    3、自信能发掘人的潜能

    (过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迈向成功的踏板,相信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变成自信的人。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怎样让自己变得自信?)第二篇章:感悟人生,树立自信 扬起自信的风帆(板书)

    (过渡:请欣赏课本剧《动物的不满》,分析这些动物的看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活动四::课本剧《动物的不满》

    一天,上帝把所有动物都找去,问它们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

    方,有没有什么要求,上帝可以满足它们。一问之下,才知道几乎所有动物都对自己不满意。鸟:别的动物都是四条腿,而我只有两条,实在不公平。鱼:我根本没有腿,被剥夺了参加田径大奖赛的机会。

    青蛙:我身份特殊,既不属于水族,又不属于陆族,以至不能取得参加动物代表大会的合法资格。

    马:我不够强壮,不能参加相扑大赛。大象:我的腿太粗了,不敢穿裙子。

    老虎、狮子缺席,是因为兽中之王头上少了犄角简直没脸出门。

    蚂蚁:我对自己很满意。虽然我身材矮小,不够强壮,但我一样有力气搬得动比我自己还重的东西;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飞,游泳也不好,但我会造漂亮的底下宫殿,冬暖夏凉;虽然我一个不起眼,但我的亲戚遍布全球,我的生活很快乐,感到非常幸福。这些动物的看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生:略

    师:只有蚂蚁的看法正确,其他动物的看法都是不全面的。因为:

    其他动物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没有看到自己的优点,缺乏自信;但是蚂蚁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找到了自信的“支点”,能增强自信心。看到优点和长处有什么好处?若一个人总以为自己一无是处,处处不如别人,有什么坏处? 生:略

    师结: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要过多管住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才能找到自信的支点,才能增强自信心。(过渡:每个人都有优点,都取得过成功,请„„)活动五:体验生活树立自信

    请讲述自己成功的一次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结论: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树立自信 就要积累成功

    ☆ 特别提醒:平时老师们建议同学们建立一个错题本,以改正错误,走向成功。今天我建议同学们建立一个成功记录本,将自己每天的点滴进步与成就记录下下来,隔段时间进行翻阅,尤其是自己处于低谷时,它会帮你树立自信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加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增强自信心。)

    (过渡:你成功了,大家还记得小帆吗?他怎么样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去)活动六:小帆故事续集

    小帆同学在电视台知识竞赛取得成功后,增强了自信。学习有了较大进步但个子矮,显得特别笨。体育课上做动作总是不规范,体育成绩大部分不及格。同学们像看马戏一样笑话他。为此,这位同学恨自己笨,不能像别人一样灵巧、协调、敏捷,感到十分苦恼。

    请思考:小帆怎么了?他怎样做才能树立自信?请你为小帆同学支招。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自信重要性的认识和自卑心理的危害。)

    (过渡:同学们真棒、招数多而且实用可行,那综合起来我们怎样树立自信呢?)第二篇章 小结 树立自信 扬起自信的风帆

    1、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劣势

    2、自信是成功的产儿。要树立自信,就要积累成功的经历。

    3、正视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加以克服和弥补,使之变弱强。

    4、要克服自卑心理。(怎样克服自卑?参见课本P85的相关链接。

    (过渡:相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帆一定能走出自己的烦恼,成为一个自信的人。老师在此替小帆谢谢大家。小帆的烦恼解决了,让我们一起进入收获平台,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三、【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于:归航点贝,归纳知识,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希望不希望成为一个自信的人?)生:希望。师:(过渡)下面我们进行一次优点轰炸,找找自信,好不好?

    四 我型我秀 巩固提升【优点轰炸】请每个同学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或取得的进步,写在优点果上,也可以寻找本组其他同学的优点或取得的进步,写在优点果上,并粘在优点树上。(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的温暖;二是帮助同学和自己树立自信心;三是明确发挥优势和正视不足,是肯定自我、培养自信的两种有效方法)(过渡: 看,同学们有这么多的优点和长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信的支点,像这棵优点树一样,硕果累累。还记得老师交给你们的手势吗?让我们一起做„„我相信,我能行。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忘践行)评出冠军小组

    【教师寄语】:我能行(手势领先,《我相信》音乐结尾,首尾呼应。)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他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谢谢合作!

    【板书设计】(设计意图:画龙点睛)

    【教后反思】

    1、突出了教学上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体现了生本教学和有效教学的新理念:把激情带进课堂,这节课我终始面带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气氛比较活跃。

    3、体现了新的教学思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有效地45分钟时间里,掌握了知识、方法,还使知识得到拓展。

    4、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歌曲、课本剧等)使本节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

    5、对各个问题与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使整节课有一气呵成之感。

    6、不足之处:近十几年来一直教初三,对初一学生的心理不是太熟悉、了解,感觉上课预设的不够到位。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效果的快乐,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也使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的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可塑性,对于我在今后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基础。我会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朋友,达到一种“亦师亦友”的境界。

    自信课件 篇11

    如果你希望在摄影上获得提高,不妨以评判的眼光,认真审阅自己过去所拍摄的照片,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起步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事实上,即使你已经有了回顾的习惯,也可能还没掌握看照片的要领,比如一张照片到底好在哪,以及如何能让它更好。本文,我们就来讨论如何开始学着评价一张照片的问题。

    这里的故事是什么?

    所有的照片最终都是在以一种或多种方式讲述一个故事的。如果观众在情绪上与你的照片产生了联系,这里面就有故事了。首先,你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确认自己试图讲出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照片准确合焦了吗?曝光完美吗?噪点和锐度如何呢?

    这张照片的构图是否有助于表达其内容?

    亮点在哪里?

    即使一张照片不够完美,它也可能会有一些不错的地方,

    如果换用不同的器材,这张照片能否更好?如果是,那么在实际用的器材,与希望用的器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当时没用另一件器材?用现有的器材能得到希望的那种效果吗?

    经过一杯茶的时间来看一张照片,你是否找到一些可以改进,可以做到更有创意的地方?

    讲出故事了吗?

    回答完上面这些问题后,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确认自己是否成功地讲出了要讲述的故事。如果答案是“没有”,上面这些问题中就会有这张照片“失败”的原因。

    如果你刚刚开始练习,建议使用一张表格列出这些问题,这对提高你的拍摄水平非常有帮助。

    不必担心这件工作可能会很浪费时间,和所有学习过程一样,在开始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别扭和不适应,但一旦养成习惯,它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养成评价自己照片的习惯之所以有帮助,是因为你并不是只会坐在家里的椅子上评价自己的照片,最终你会获得在拍摄时就能判断出一张照片好坏的能力。

    自信课件 篇12

    活动目标:

    1、借助很多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信,以及自信的重要意义。

    2、经过活动,让学生发现并肯定自我的长处,提高自我认识本事。提升学生的自信。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善于挖掘事物中隐含的进取因素的习惯和本事。

    4、帮忙学生构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构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主题:教师讲关于一头大象的成长实验:一头大象从小就被一根不太粗的链子锁住,经过无数次努力都不能挣脱链子的束缚站起来。长大以后,它的力量足以挣脱链子了,然而它不再去努力。即使链子放在身上不加任何固定,它也不会去努力。这是为什么

    二、交流谈话,认识自信:

    1、小调查:师:你们认为自我的优点是什么找到优点的同学起立并把自我的优点大声说三遍交流:说说自我说完三遍优点后的感受

    2、帮不自信的同学找优点

    三、列举事例,感受自信:

    1、看课件中的故事:《握住自信》谈谈自我看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或想法

    2、学生讲自我课前收集到得关于自信的故事谈谈自我听完这么多故事后想说的话

    3、学生讲发生在自我身上的或周围人身上的关于自信的故事谈谈自我听完故事后想说的话!

    四、游戏导航,感悟自信:小游戏:“掌声响起来”

    游戏的规则:所有同学估计一下自我在10秒钟鼓掌的次数会是多少。然后测量自我10秒钟里实际能鼓掌的次数。教师小结:人类的潜力无限,只要相信自我,一切皆有可能。

    五、总结提高,感悟升华:

    别人行我也行,此刻不行将来行,相信自我准能行。

    时间:12月24日

    地点:三年级教室

    人物:三年级全体同学

    班会总结:今日,我班召开了以“我自信我成功”为主题的班会,此次班会的目的,经过活动,让学生发现并肯定自我的长处,提高自我认识本事。提升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善于挖掘事物中隐含的进取因素的习惯和本事。帮忙学生构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构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要不断深入和探讨下去,让学生了解自信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培养和提高自信的方法,帮忙学生树立自信心,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真正把活动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在本次活动中经过让学生说自信和不自信的表现,从反面的例子引入自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学生说自身的优点让他们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经过让学生互相找优点又能让学生感受被他人认可的欢乐,同时学会欣赏他人,在互相的评价中找到自我的自信心。游戏让学生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并增加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此次班会举行得很成功,大家经过这次班会深深懂得了什么是自信,学生构成向上、乐观、充满自信等健康心理,感受成功的喜悦。

    自信课件 篇13

    班会的背景

    105班的同学一直有上课不爱回答问题的特点,究其原因是怕出错、怕出丑、总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这显然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进入初三以后面临毕业升学,学生中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上和心理上存有很多的困惑:成绩优秀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学习较差的学生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自信心的问卷调查也发现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的主题班会。希望通过这次班会,让班级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充满理想,努力拼搏的班级。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建立自信心,以健康心态面对人生,迎接挑战。

    2、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确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3、通过班会让学生认识到实现理想的路途充满艰辛,需要靠同学们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使美梦成真。

    4、让学生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教学准备

    1、进行自信心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

    2、学生准备搜集中外历史上有关自信的故事。

    3、收集自己崇拜的名人名言,名人努力成功的事例。

    4、收集歌曲《明天会更好》和《相信自己》的带flash动画的歌曲。

    设计思路

    第一步:了解什么是自信、自信的重要性,学生讲自信的故事。

    第二步:学生讲名人名言以及勤学的故事,懂得个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第三步:总结发言,在歌曲《明天会更好》中结束

    第四步:通过这堂班会活动,学生谈感悟,每人写一份学习计划,定一份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

    1、自信心问卷调查,(给自己的自信打分,满分100分)。

    2、主持人讲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的故事引入

    同学们,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个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入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子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上盖了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是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

    提出问题:跳蚤还能跳出杯子吗?为什么?

    学生a:跳蚤跳不出杯子,罪有因为它知道上面有一个盖子。

    学生b:跳蚤跳不出杯子,因为跳蚤习惯了。

    学生c:跳蚤跳不出杯子,因为跳蚤失去了自信了。

    主持人:是的,跳蚤失去了自信,跳不出杯子了。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心理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盖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班会的主题: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

    3、学生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持人:提到自信我们并不陌生,那究竟该怎样给自信一个定义呢?

    主持人:自信又叫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

    1主持人:自信很重要,但到底有多重要呢?或者说自信会给我们带什么好处呢?下面请欣赏小萍和小军同学带来的精彩故事《把斧头推销给小布什》和《齐白石画画》,我们注意从故事的主人公乔治·赫伯特、和齐白石身上去寻找答案。

    小萍:XXXX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一只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金靴子赠与了他。这是自1975年以来,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了尼克松后,又一学员跨过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都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八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将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和克林顿当政时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们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小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座农场,那里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倘您若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设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国画大师齐白石三十二岁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画师。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作画是需要用印的,可齐百石是木匠出身,不会篆刻,平时作画用的印章都是找人刻的。于是,他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那人刻枚印章,那人看也没看,就随手放在了一边,说让他过几天去取。

    过了几天齐白石去取。那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齐白石见寿石光滑平整,心下就很郁闷,但既然人家这么说,只好耐心打磨了很久再送去。谁知那人又是连看也不看,仍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寿石,态度倨傲地让齐白石回去再磨。齐白石气愤之下,收回寿石,决心自己学习刻印,以后再不因此受制于人。齐白石说干就干,没有刻刀,他就找到一把修脚刀动起手来,并连夜刻成一方印章。

    第二天,齐白石把自己用修脚刀刻的这方印拿给别人看,没想到居然赢来一片夸奖声。从此他不断向方家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慢慢地学起篆刻来。靠着这种不甘平庸的精神,齐白石最终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

    试想,如果当时那个人爽快地把印章给齐白石刻好了,还会有自成一派的齐白石篆刻艺术吗?看来,即便是大师,潜能也要靠激发,但关键是你别自甘平庸。

    主持人:谢谢小萍和小军同学的精彩讲述,下面请同学们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乔治·赫伯特、齐白石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事例?

    学生a:乔治·赫伯特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吸取了别人的教训,总结经验的结果。

    2学生b:乔治·赫伯特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不怕困难的结果。

    学生c:他们俩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对自己有信心,再加上他不怕困难,所以取得成功。

    学生d:乔治·赫伯特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敢于尝试。

    主持人:同学们的认识都很正确,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乔治·赫伯特和齐白石成功的基础是他具有坚定的自信心。

    4、班主任总结自信的重要性

    自信是一种力量,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微笑地,平静地面对人生,有了自信,生活便有了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哪怕命运之神一次次把我们捉弄,只要拥有自信,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心,成功迟早会属于你的。可以说,人生中的任何一次成功,都是伴随着自尊自信取得的。以前我曾经听有的同学说,不是我没有自信,没有努力,是因为我爹妈给了我一个比别人笨的头脑,是这样吗?据统计: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力的2%到5%,也就是说,最成功的人只运用了自身潜力的5%,前苏联学者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正常人如果发挥了自身潜力的一半,那么他可以将叠起来几人厚的全苏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因此,只要把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们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5、歌曲欣赏:《相信自己》

    6、看一段新闻

    东方网2012年8月25日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昨日的香港,奥运金牌光彩闪耀,金牌国手的分享精彩纷呈。奥运金牌代表团抵港访问,在香港无人不晓的“超级丹”林丹、伦敦奥运一炮而红的国产“飞鱼”孙杨、连夺2金的3米板“跳水皇后”吴敏霞,在记者会上真诚袒露内心世界,以自己的奋斗历程与港人互勉,林丹对“坚持不懈”和“努力拼搏”的阐述,吴敏霞的“自己强大,未来的路会同样好”的见解,孙杨“我们可以互相勉励”的信念,让港人动容鼓舞。

    超级丹:不懈拼搏成功真谛说起自己的奋斗心得,3位奥运冠军尽显个性。一向予人“cool到爆”印象的林丹谈起自己的人生信念,坦言连续两届在羽毛球男单夺冠,全赖“坚持不懈”和“努力拼搏”的信念,自己才能拥有今天的成绩。他深信这两句“四字真言”对香港现时众多“追梦”青年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生座右铭。

    7、主持人:是呀,通过以上材料让我们知道:相信自己是成功的基础,但努力奋斗是成功真谛。无论学习、生活中,我们都会碰到挫折、失败或困难,我们如果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努力拼搏,我们定会赢得成功。

    8、同学们各自呈送的感言

    同学a: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相信自己是最努力的”,“坚信自己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同学b:为了中考,我们全力以赴拼搏,我们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拼搏了,我们是真正的英雄!

    …….主持人:未来在召唤,明天会更好,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力拼搏吧,相信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我们期待那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期待那意想不到的辉煌!我们要把最美的风景带到山巅,体验登天的感觉!我们要把灿烂的笑容留到六月,品尝成功的喜悦!

    主持人:希望以上赠言能成为在座每位同学的前进动力。

    9、班主任寄语:同学们,决战的号角即将吹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只要你们竭尽全力,相信自己,努力拼搏,全力以赴,永不言败,成功一定属于你们!合唱《明天会更好》

    10、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宣誓:

    为了迎接中考,我班制定了中考奋斗誓言,请大家起立,握紧右拳,跟我一起庄重宣誓:(主持人领一句,大家跟一句)

    “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拼一个秋冬春夏赢一生无怨无悔”“辛苦一年受益一生”“我愿用全部精力倾注中考”

    “我愿用坚定毅力战胜中考”

    11、班主任布置作业:每人写一份学习计划,定一份学习目标。

    自信课件 篇1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俞敏洪从自卑走向自信”这一事例,意识到自卑心理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战胜的;学生通过“完善自我,自信常在”活动培养悦纳自己、欣赏自己的愉悦心态,逐渐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全面看待自己的能力;通过“完善自我,自信常在”活动培养运用树立信心的方法增强自信心的能力。

    3.知识目标:结合案例及自身经历了解自卑心理是可以战胜的,总结战胜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策略

    体验感悟式、探究式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自己或名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收获自信与快乐的故事和经历,课上交流。

    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小活动:猜一猜他是谁?

    教师逐步展示材料:他不是天才,甚至自诩为蠢笨的蜗牛,却登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他是一介农民穷小子,却成为今天全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成为今天年轻人最热爱的导师;他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创始人。

    【设问】请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

    教师:对,他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演绎精彩人生的俞敏洪。今天我们就来结合俞敏洪的故事和我们自己的经历一起探讨如何“唱响自信之歌”。

    教学环节一:案例分析,我要自信

    教师出示:俞敏洪曾经是一个很自卑的人,他到了北大之后,才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在北大,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吹拉弹唱”,无论是谈吐还是见识,都要比城市来的孩子略逊一筹。自卑感在他的心中滋生,他把同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注入了本来并不存在的意义,心灵也由此变得敏感和脆弱,以至于时时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俞敏洪说:“自卑的人可能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属于他的机会。因为自卑,所以你就会害怕,你害怕失败,你害怕别人的眼光,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个本来不应该贬低自己的元素贬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气,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门,都被关上了。”对于俞敏洪而言,在北大的几年,过的是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

    【设问】1.结合俞敏洪的事例谈一谈自卑对一个人有什么影响?

    2.曾经如此自卑的俞敏洪能够变得这样自信,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我们的成长,但自卑心理是可以战胜的,甚至可以变成进步的动力。

    教学环节二:深入探究,自信有道

    (一)课前小调查结果展示:

    1.你曾经被自卑心理困扰过或现在被自卑心理困扰着吗?

    是──73%;没有──27%

    2.你会因为什么事而自卑呢?

    长相和身材;

    学习成绩;

    做某件事失败了;

    我的性格不开朗;

    ……

    (二)交流分享,寻找自信之道

    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深入探究自信的方法。

    1.交流自己或他人从不自信到自信的故事和经历。

    2.归纳总结树立自信的方法。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到的方法都不错,这里老师再梳理一下战胜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

    1.调整认知法: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用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其实,最重要的是和自己比。看到自己的优点与进步,是自信的基础。

    2.自我强化法。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因此,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自信心的强化。自信心的建立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不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3.自我暗示法。心理暗示法就是个人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进行自助的方法。人的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人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作用。它与人的行为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消极的行为,而积极的暗示则带来积极的行动。每个人的智力相差都不是太大,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不断地暗示自己,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好。始终坚信“我能行”“我也能够做好”。成功了,自信心得到加强;失败了,我们也不应气馁,不妨告诉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慢慢来我会想出办法的。”

    4.积极行动法。自卑是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克服的,建立自信,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

    5.自我训练法。自信需要训练,练习微笑,练习当众发言,练习昂首挺胸、快步行走,练习说话时正视别人……这些都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

    这些方法都是树立自信的有效方法。俞敏洪之所以能够走出自卑的阴影,变得自信,也正是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并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和奋斗增强自己的实力。

    教学环节三:完善自我,自信常伴

    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了解了战胜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一下这些方法。请同学们完成以下要求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你的成果。

    1.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小组成员说说你的优势和进步以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3.选择一个你佩服的人,列出他身上那些使你佩服的特征和品质。

    4.把前三项综合起来,思考自己想拥有的性格和品质。

    5.改变你的形象、行为、个性中你所不喜欢的东西,强化你所喜欢的东西。

    6.寻找各种机会表现你的新个性。

    完善自我,自信常伴

    学生课堂交流分享除“行动一段时间后的感受”的内容,感受部分在行动一段时间后再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如果没有走出自卑拥抱自信,就不会有今日的俞敏洪,信心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但自信不是天生的,只有不断训练和培养的信心。希望我们每个同学行动起来,按照自己的计划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拥有真正的自信。

    环节四:总结升华:做自信的中国人

    教师:自信对一个人很重要,自信对一个国家也很关键,只有拥有民族自信心,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正如所说: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

    唱响自信之歌教学反思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发展规律的限制,在自我认识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看待,以致形成自负或自卑的不良心理。如何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对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学生自身的资源,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优点如下:

    1.教学资源的选择。思品课的教学资源并不缺乏,但缺乏的精选的教学资源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这节课选择了俞敏洪的事例,非常典型,还通过学生的交流分享充分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和学生收集的故事。

    2.本课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自信心的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增强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活动,本节课通过开展“完善自我,自信常伴”活动,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并有持续性的评价和反思,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鸟课件精华9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鸟课件精华9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鸟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染纸艺术,初步掌握染纸的特点。

    2、掌握不同的折纸方法及染纸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染纸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请所有的同学都面朝黑板坐。

    二、趣味导入

    小魔术: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老师为你们表演一个魔术!

    (魔术过程:教师展示宣纸,折叠——浸染——展示染纸作品。)

    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画笔第三课美丽的染纸。

    三、学习新知

    1、了解纸性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看,这是普通白纸,滴上水,怎么样?

    师:再来看看在宣纸上有什么不同效果。

    师:看来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所以我们要使用它来进行染纸。

    师:还有哪些纸也可以用来染纸?

    生:(餐巾纸、毛边纸等吸水较强的纸。)

    2、展示范作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作品,想不想看看!(出示作品)

    师:看来,想染出美丽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3、研讨制作过程

    师:先请回忆一下,刚才染纸时老师先做的什么?再做什么的?

    生:……

    师:先折后染。

    教师板书——折、染

    四、研讨折法:

    (1)、介绍“米字折”

    师:老师刚才是先对折,再斜折,展开就像“米”字,我们称之为“米字折”。

    (2)、折纸竞赛:还有哪些不同的折法?

    师:嘘!别说,下面我们要求来一个折纸比赛。

    师:好,请坐好,听比赛规则:请用纸将你想到的折纸方法折出来。比一比,看谁折得又快!又好!(注意边要对齐)

    师:不要打开。(为后面的染纸作准备。)

    教师简单讲解,并同时出示板书:米字折、田字折、折扇折、辐射折等。

    师:折法很重要,折法不同,决定了染纸的效果。

    五、研讨染法

    浸染法:刚才老师是将纸直接浸入颜料染色,这种方法称之为浸染法。

    滴染法:将彩色墨水滴在折好的纸上,并将纸进行挤和捏。

    点染法:用毛笔点的方法。

    师:一点、一滴就行了吗?如何染透?

    小结:染时笔里要蘸满色和水,可以将纸进行挤和捏,正反染,中间张开加染等。其实几种染法可以结合使用,瞧,刚才这张作品(太空)颜色太淡,我们还可以加染,这样就丰富,更美丽。

    六、研讨色彩

    师:我们再来看看色彩,这一张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由一种颜色染成的!

    师:我们称为单色染纸。单色染纸美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单色染纸:质朴明快,单色染纸朴素简洁,清新明快。

    师:再看看这一部分的作品,色彩怎样?谁来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

    彩色染纸:五彩斑斓、色色具全、五彩缤纷等等。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是为什么呀?

    这么多的作品,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呀!

    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染色位置、色块大小、色彩搭配,色彩深浅。

    七、染纸作品展

    1、染纸作品真是太美了!那么今天我们自己也来举办一个染纸作品展,好不好?请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折法、染法多染几张,最后每个同学选一张自己最漂亮的作品来参加我们的展览。

    2、作品展示

    3、作品评价

    (1)、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美在哪里?

    (2)、你认为哪些作品还需改进?怎么改进?

    八、课堂延伸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是太美了,

    那么,这些美丽的染纸有什么用途呢?

    瞧!(这衣服)这些书签、窗花也是用染纸做成的。

    这些作品漂亮不漂亮呢?同学们的染纸太漂亮了,课后也用染纸设计几幅窗花吧!

    鸟课件【篇2】

    教材简介:

    《最大的麦穗》是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

    ;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大的麦穗》.

    过渡:小小的麦穗,给人很大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解开心中的疑惑,并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第一段.

    自由朗读第一段,划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并读一读.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齐读

    过渡:弟子们有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2—6节,思考上述问题,在书上的有关地方做上记号.

    2, 小组内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要有实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这个教学环节避免了学生许多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维护了研究性学习的严肃性.

    全班交流: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弟子们没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够开阔,犹豫不决……)

    用边读边议的方式交流,既是读重感悟的研究结果的呈现,有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2),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他们会想些什么

    4, 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读读他说的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指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如何才能读出自己的体会.练读 .齐读.

    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他的学生,含蓄的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学习第三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最后一节,划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同桌交流.相机板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揣摩.要重感悟,重语感训练.

    出示名言,读一读.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巴尔扎克

    学到这儿,你希望找到一生中最大的麦穗吗 为了找到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

    交流.

    作业.

    1,朗读文中最喜欢的句段,并背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要抓住机遇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鸟课件【篇3】

    第一课时《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若干根小棒,4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椅子”游戏( 请3位同学上来,摆开2条椅子),并宣布游戏规则。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一)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1、观察猜测

    猜猜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会存在什么样的结果?

    2、自主探究

    (1)提出猜想:“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2)小组合作操作验证:请拿出铅笔和文具盒小组合作摆一摆、放一放。

    (3)交流讨论,汇报。可能如下:

    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第二种:假设法。

    如果每个文具盒中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枝同一个文具盒。

    第三种:数的分解。

    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盒子里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师:为什么不采用枚举法来验证呢?

    数据较小时可以采用枚举法,也可用假设法直接思考,而当数据较大时,用假设法思考比较简单。

    3、引导发现

    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的数量多1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二)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学生尝试自已探究。

    2、交流探究的结果,可能如下:

    1)枚举法。

    共有3种情况。在任何一种结果中,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书

    2)假设法。

    把5本书“平均分成2份”,5÷2=2…1,如果每个抽屉放进2本书,还剩下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

    由此可见,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同样,7÷2=3…1把7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书。

    9÷2=4…1把9本书放进放进2个抽屉中,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5本书。

    3、观察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4、介绍原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这一发现,在数学里被称之为“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它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呢。

    三、应用原理,解决问题

    完成教材第72页 “做一做”第1题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二课时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抽屉原理,掌握抽屉原理的反向求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2.找到抽屉原理问题中被分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女孩正要从抽屉里拿袜子。抽屉里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袜子各10双。突然停电了。小女孩至少摸出多少只袜子,才能保证拿出相同颜色的袜子?

    学生思考、发言。

    师: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能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二、活动探究、深入了解:

    (一)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1、学生提出猜想。

    2、用预先准备的学具,小组合作交流。4、小组反馈,师相机板书:

    3、得出结论:把颜色看作抽屉。

    有两种颜色,只要摸出的球比他们的颜色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研究规律

    师:如果盒子里有蓝、红、黄球各6个,从盒子里摸出两个同色的球,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再出示做一做第2题,汇报后得出:问题结论只与球的颜色种数也就是抽屉数有关。

    小结:确定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是解决抽屉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训练,促进内化

    1、做一做

    2、解决课前有趣的问题

    3、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让你闭上眼睛去摸,

    (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

    (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归生活:你还能举出一些能用抽屉原理解释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第三课时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

    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鸟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熟练朗读文言文,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并进而读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点:准确朗读,读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难点:背诵课文,读懂文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课文序言导入课文讲述,板书课题及作者姓名,简介之: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三、一生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难读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拟 强 唳 怡 砾 壑 庞

    四、齐读课文,教师指出注意点(句读、字音等)。

    五、学生自读课文五分钟,要求读通课文。

    六、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1、请简要描述这张插图的内容。

    2、画中的少年是谁?画中的白鹤是真的吗?这些白鹤实际上是什么?

    3、蚊子为什么会变成白鹤? 4、“飞蚊成鹤”,表现了少年时期的“我”的什么特点?

    5、用文中的语言概括“我”这样做的好处?

    6、“我”为什么能获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备什么条件)?

    7、文中除了“飞蚊成鹤”之处,还写到了什么“物外之趣”(即把什么看作什么)?

    8、为什么“我”“呀然一惊”?文中的庞然大物指什么?

    9、“我”为什么要打癞蛤蟆并“驱之别院”?

    七、师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问题,了解全文大意。

    八、集体朗读课文,请一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九、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译全文;

    2、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鸟课件【篇5】

    【设计意图】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通过同学们给她的鼓励的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整篇课文教学我从英子掌声前和掌声后的“变化”为突破口,以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展开教学。同时,紧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进行言语与思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英子在后来的日子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让我们走进英子的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⑴课文中写了几次掌声,把带有“掌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⑵圈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紧扣文本,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⑴一位新来的老师让同学们干什么?她知道英子的情况吗?轮到英子了,她怎么样?(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齐读这句。你从“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子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为什么?

    ⑵可是英子终于一摇一晃走上了讲台,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热烈而持久。

    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①读句子。

    ②你从“注视”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大家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

    ③你从“终于”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骤然”。如果你是英子,当时面对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会怎样?英子又怎样?

    ④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⑶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读句子。这第二次的掌声里又包含了什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从谈英子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学习和尝试运用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洞察英子内心的变化,领悟同学们的掌声的作用,从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与关爱使一个自卑的残疾女孩和生活、命运发生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三、讨论、畅谈、提升

    1、两次掌声后,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2、从两次掌声后,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再次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这两段,来感受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吧!

    3、在哪些情况下,你会送给别人掌声?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掌声”献给别人;而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这些掌声就是人和人之间送出的“爱”。(出示:爱是什么?爱是碰到老师同学时的一声问候;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的一双温暖的手;爱是……)播放《爱的奉献》,学生畅谈。适当让音乐延续,让课堂保持静寂。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畅谈对“爱”的理解与感悟,将课文教育主题上升。适当的静,让学生回味,促其思考。

    四、延展性综合实践活动

    1、交流搜集到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

    2、关心媒体报道,小组合作确立关爱、帮助的对象。制定出帮扶计划,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帮扶过程和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29、掌声

    第一次:鼓励、信任……

    英子(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二次:鼓励、赞扬……

    鸟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鸟课件【篇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鸟课件【篇8】

    一、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

    3、学习快速地默读课文,学会用文中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理解内容。并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教育学生热爱、保护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重难点:

    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和后果,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文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森林王国过去优美的环境,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森林王国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发言)

    2、师:曾经有一个森林王国,它原本和你们想象的一样美丽,可是后来,它却在地球上失踪了。(板书课题:失踪的森林王国)

    3、导读: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交流读音和书写要点。

    2)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小组内说一说

    3)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其他评论。

    字音:混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hun

    字形:饶的右上角没有点;厦字里面有两横

    区别燥躁

    3、齐读生字新词

    4、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的国王下令不准乱砍树木,森林王国美丽富饶。可当新国王上台后,砍树建新王国,结果自然灾害不断,森林王国很快就消失了。)

    5、指名反馈:按照老国王在位时和新国王上台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第二部分(412自然段)

    三、了解森林王国富庶繁荣的景象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森林王国过去是什么样子的呢?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说一说,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你对森林王国过去的了解。

    4、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森林的繁荣景象,以及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生活。

    5、指导朗读

    6、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讨论:森林王国一开始为什么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富饶景象?

    7、出示文中相关的文字,学生读一读。

    森林是我们的保护神。任何人不得乱砍树木。

    (让学生通过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森林之间的富饶以及原因。)

    四、总结:

    同学们,森林王国过去景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因为老国王禁止人们乱砍树木。新国王上任后,森林王国变成什么样子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抄一抄。

    2、选一选,做一做

    1)在地图上找一找我国的森林和荒漠

    2)查资料,了解我们本地森林覆盖率和近年来植树造林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森林王国失踪的原因及后果。

    2、总结全文,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和荒漠;收集到的由毁坏森林造成不良后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森林王国在失踪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生齐读。

    3、导入:那么它为什么会失踪,它的失踪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二、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原因及后果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森林王国为什么会失踪?)

    因为新国王下令把树木全部砍掉

    2、新国王为什么要把树砍掉呢?

    3、让学生说说现代化城市的景象,体会城市的繁华,了解新国王建立新王国的美好愿望。

    4、师:其实建立新的王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并没有不好,新国王他错在什么地方呢?(没有保护森林)

    5、师:是啊,森林王国的保护神森林不见了,一切正如旧国王所说的:不能更改特别法令,否则各种妖魔鬼怪都会来危害我们。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81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1)砍伐森林,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

    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

    7、分小组朗读课文,讨论

    反馈问题1):师用课件出示森林消失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反馈问题2):旧国王为什么说森林是森林王国的保护神?(了解森林的作用)

    8、师:假设新国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在保护森林的前提下,建造新国王,此时的王国会呈现出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三、拓展延伸

    1、师小结:人类毁灭了森林,建立了新城市,但是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城市终因各种自然的攻击而消失了,多么可惜啊!

    2、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的面积及荒漠进程

    森林是人类的保护神,它可以防沙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正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保护森林,并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3、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把《失踪的森林王国》这个故事说给自己的父母听。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光树木

    美丽富饶>无影无踪

    鸟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指名述说。

    2、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1、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2、记得这情景吗?谁看了,这是什么时刻?

    3、看过的同学当时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1、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地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2、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互……”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3、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4、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5、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

    ⑴ 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

    ⑵ 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

    ⑶ 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

    ⑷ 匹字的笔顺是:横、撇、竖弯钩、竖折;

    ⑸ 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受。即: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2、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己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学生练习读课文。

    3、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如: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5、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师生齐读课文。)

    四、实践活动

    “我为2008年奥运会出力”

    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再想想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灯笼课件精华14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课件,这是必不可少的。相信每个老师都非常熟悉如何编写教案课件。通过优化教案和课件,可以使教学任务更加精细化。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准备的“灯笼课件”范文,请收藏本页以便以后阅读!

    灯笼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2、运用粘贴的方法制作灯笼,促进双手的协调配合,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购买的红灯笼一个,圆形灯笼(三片纸做的)范样一个,菱形灯笼(四片纸做的)范样一个。教室里预先拉上绳。

    2、毛钱做的灯笼穗子,固体胶,剪刀。

    3、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红灯笼,引起幼儿兴趣。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在哪儿见过灯笼?都见过什么养的灯笼?设么时候挂灯笼?

    2、出示圆形灯笼范样,幼儿仔细观察,探索灯笼制作方法。

    提问:它们是有什么纸做的?是用几片纸做的?是怎么粘在一起的?

    3、教师边示范边提出制作要求。

    (1)制作灯笼的彩色纸可以是三张,也可以是四张、五张等。

    (2)对折后在彩纸的反面粘上胶,纸片的边角要对齐、粘牢。

    (3)粘合最后一篇纸时,先把穗子挂线夹在灯笼中间。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完成作业后热心帮助别人。

    (2)帮助能力弱对幼儿掌握对折、粘连的方法。

    5、把幼儿制作的灯笼挂起来,共同欣赏。

    讨论:说说哪个灯笼做的好,好在那里。

    6、出示菱形灯笼范样,引导幼儿探索制作方法,鼓励幼儿回家尝试制作。

    灯笼课件【篇2】

    1.出示式题卡及其挂着的灯笼。

    讨论:2+3=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2个红灯笼表示哪个数字?3个黄灯笼表示哪个数字?

    小结:2了红灯笼加上3个黄灯笼,一共是5个灯笼。可以用算式2+3=5表示。

    讨论:2+3=5,1+4=5。这根绳子上挂了几个灯笼?为什么挂5个?

    小结:原来同样5盏灯笼可以用不同的算式题表示。

    2.个别幼儿操作。

    按照画面上的式题,在绳子上挂灯笼,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操作。

    看!城墙上的灯笼要挂起来,请你们一起来帮忙。

    师巡回指导: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加法题目找到相应答案的灯笼,将它挂起来。

    灯笼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

    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三、板书设计

    灯笼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承载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首尾呼应,寄寓淳朴情感,抒发爱国热情

    可取之处:运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集中概括文章内容,迅速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这篇文章回忆的事,因为所写年代距离当代初中生太遥远,他们理解起来有时代上的隔阂。授课时应该加强对背景的介绍,以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灯笼课件【篇4】

    活动背景

    灯笼这种中国所独有的物品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春节,人们会在大门口挂上两个红红的大灯笼,元宵节,也是离不开灯笼,还有就是马上就要来临的中秋节,人们也是要提着灯笼赏月,让我们与小朋友们一起来自己动手制作灯笼吧。

    活动目标:

    1、幼儿按图示将灯笼卡片取下,并做好灯笼。

    2、引导将灯笼在活动室,调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浆糊,灯笼图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你们还记的过年的时候,在我们的家门口会挂什么吗?(引导幼儿说出有灯笼)。

    2、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老师准备的范例灯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做灯笼,到了过年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做的灯笼挂到自己的家门口,这样为新年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

    3、出示制作灯笼的材料。

    师:请小朋友们看看,制作灯笼需要哪些材料才能做好一个漂亮的灯笼呢?

    师:制作灯笼要用到灯笼图卡,浆糊。

    二、老师边示范制作的步骤边讲解制作方法。

    1、师:把制作灯笼的卡片取下后,小朋友发现图卡上有什么?(有一条虚线,像折痕一样)。先沿着虚线对折。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一条一条的实线)。我们把这一条一条的横线撕开。

    2、再把灯笼图卡卷成筒状并粘贴好。

    3、粘贴好后,再把图卡2取下来,粘贴在卷好的灯笼上端口的两边做成提手,这个灯笼就做好了!

    三、老师交代作业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个灯笼,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份制作灯笼的材料,浆糊放在桌子的中间大家一起用。

    2、小朋友操作,老师观察小朋友的制作情况,帮助能力差的小朋友。

    3、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幼儿园做灯笼教案,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灯笼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灯笼的制作方法,尝试用折、粘、剪等方法独立制作。

    2、在做做玩玩中感受新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生活中已认识灯笼。

    (材料准备)ppt、人手一份灯笼制作用具、幼儿准备废旧盒子若干、胶水、丝带等

    重点与难点:

    知道制作步骤,能独立完成。

    教学过程:

    一、ppt,欣赏灯笼

    1、欣赏灯笼照片,认识元宵节。

    2、讲讲说说,话元宵:

    (1)元宵节的来历——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2)讨论话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灯笼?灯笼上有些什么?

    二、制作灯笼

    1、出示范例灯笼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画上新年中人们的活动——将纸对折——在对折的纸中间剪出一条条的分叉(不能将纸剪断)——打开纸张粘合——添上穗子和装饰物。

    3、强调制作步骤,分叉不能将纸剪断。

    4、幼儿制作,教师帮助巡视。

    5、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

    三、玩灯笼、装饰教室

    1、在音乐声中拉灯笼、玩灯笼。

    2、为教师装饰灯笼,感受节日气氛。

    延伸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制作收集到的盒子灯笼。

    灯笼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说内容:《满山的灯笼火把》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记叙了作者小时侯住在农村的外婆家,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坠入土井,经过挣扎和等待,最后被乡亲们救起的感人故事。

    2、说插图:文章配有两幅形象生动的插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由观察插图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导读与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基础(学生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以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为指导,我把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味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朗读和理解作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找、议、悟、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从而深刻理解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抓住文中讲述的事例,用心体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

    3、情感目标:体会“我”在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成因:新课标指出四年级学生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这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成长启示。

    (难点成因:小学生限于社会经历及智力发展,并且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缺乏“苦难”的体验。)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采取这样的方法:

    1、朗读感悟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让学生尽情地去朗读、感悟,体会。)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兴趣,诱发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二)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让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借助插图,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我”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事?“我”又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呢?

    (主张阅读的自主性,抓课文的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交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品读感悟(突出重点)

    ①自读自悟: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一句感动了你?

    ②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③风采展示:请小组代表读被感动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感动的理由。

    ④集体研讨:指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加深感悟。

    反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句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找到哪一句,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哪一句,与学生一起理解,一起感悟,受到启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句子,逐步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四、联想体验(突破难点)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

    ①、找到乡亲们救“我”的动作,并设身处地演一演,体会乡亲们对我的关爱;

    ②、想象1:乡亲们搂着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可能会说:“孩子,你受苦了。”“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的。”……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在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救了,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想象2:看到那满山的灯笼火把,面对那善良的乡亲们,“我”会对乡亲们说什么呢?

    此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点拨:我们也要做个有爱心、善良的人。

    五、升华拓展(总结全文)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作者,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乡亲们,你感动了我,让我学会了。

    (通过学生的说让学生懂得在危难面前要勇敢坚强,要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关心他人,热心地帮助他人。再次强调重难点。)

    ②、想一想——温馨提示: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在危难面前自己应该怎么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③、写一写——布置作业: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亲人朋友关心帮助的小片段。

    五、说板书

    灯笼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 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蛋壳装饰活动,体验创造艺术活动的乐趣。

    2. 通过大胆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装饰好的两个蛋壳、轻音乐 小舞台

    没有装饰过的完整蛋壳若干,彩纸、双面胶、剪刀,橡皮泥,水彩笔、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 出示蛋壳先生和蛋壳小姐:小朋友,瞧瞧,是谁来我们班做客啦?(他们是蛋壳先生和蛋壳小姐)

    2. 蛋壳先生和蛋壳小姐要办一个舞会,他们邀请了蛋壳朋友去参加,但是要求蛋壳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愿意做蛋壳朋友的造型设计师吗?

    (二)欣赏不同造型的蛋壳图片:

    这些蛋壳是怎样装扮自己的?用了什么材料?(逐张欣赏并分析)

    (三)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

    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蛋壳朋友?

    (四)幼儿操作:

    1. 介绍材料:在每张桌子上有橡皮泥、彩纸、双面胶、剪刀、水彩笔和记号笔,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给蛋壳朋友设计造型。

    2. 小朋友在给蛋壳造型的时候小手要轻一点,别弄疼了蛋壳朋友哦。

    3. 幼儿自主操作。(播放轻音乐)教师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或帮助。

    (五)作品展示:

    1.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小舞台上,相互欣赏。

    2. 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怎样给蛋壳朋友造型的。

    灯笼课件【篇8】

    一,活动目标:

    1, 愿意参与涂色活动,感受涂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2,知道灯笼的颜色是红红的。

    3,锻炼幼儿手的灵活度,完成自己的作品。

    二,活动准备:

    1, 画有灯笼轮廓的纸与幼儿人数相同

    2, 红颜色的蜡笔若干

    3, 录音机一个,磁带一盒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一:宝宝们,我们过节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啊?

    提问二:宝宝们,我们过节和过新年的时候,门口和街上都挂上好多好多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好多好多的灯笼)

    提问三:宝宝,你看到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自由交流,学说红红的灯笼)

    (二)引导幼儿学习作画

    1, 教师出示画有灯笼轮廓的纸,提问:宝宝,这是什么呀?(幼儿回答)

    2, 教师小结:哦,灯笼是红红的对吗?(出示灯笼轮廓图纸)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没有颜色的灯笼怎么样让它们变成红红的灯笼呢?

    ( 引导幼儿说出涂色 )

    3, 教师向幼儿讲解做画的要求:

    1,教师范画,重点突出涂色时方向要一致。(例左右左右、上下上下)

    2,提问:宝宝,老师是怎么涂色画红红的灯笼的?

    4, 播放音乐,幼儿操作涂色

    1,幼儿动手涂色,老师巡回指导

    2,幼儿任选方法涂色,老师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互相谦让。

    (三)讲评幼儿作品,让幼儿感受成功

    (1) 我们今天的小画家的画真棒,瞧xxx涂的颜色非常均匀,xxx这次也能大胆地画画了,……逐一出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欣赏。

    (2) 让我们把红红的灯笼挂在教室的门上,好吗?结束活动

    灯笼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

    1、出示自学提纲

    (1)我回家时的天气怎么样?

    (2)我坠入土井里,先是怎样的表现?后来又是怎样的表现?用“——”划出我内心活动的句子并体会。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亲人们援救我的急切心情?

    (4)课文中哪些情景使你感动?

    2、教师巡回辅导。

    三、学生舆论,互解疑难。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完成提纲(1)。

    2、完成提纲(2)。

    (成长的启示:一是在危难之中不仅要勇敢、坚强,还要做到遇事冷静,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能自我保护;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帮助。)

    3、完成提纲(3)。

    五、品词品句,质疑问难。

    1、完成提纲(4)。

    2、把你认为最好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灯笼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从作者童年这件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要求认识的生字有:婆、骤、坠、亏、瘦、恰、盲、援;要求掌握的生字有: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外婆、杂活、雨幕、滑溜溜、幸亏、瘦弱、恰恰、卡住、杂草、盲目、四肢。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作者童年难忘的事情中得到成长的启示。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语,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灯笼吗?为什么会有满山的灯笼火把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讲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第二段(2—5):讲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救援。

    第三段(6—8):讲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你读懂了什么?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文中的“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挫折和意外。那么在遭遇意外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应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满山的灯笼火把》。

    二、勾画批注学习课文的2—5自然段

    1、师出示课件,提出自学要求勾画出文中可以表现出“我”心理活动的词句作批注,思考“我”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原因。

    例: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净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从“抠”这个词可以看出“我”坠井后紧张,慌乱的心情。因为当时在那茫茫雨幕中只有“我”自己一个人。

    2、学生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害怕。

    3、学生再反馈并指导朗读,板书心理活动:镇静

    4、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坚信着,坚信着?(出示课件,学生联系前文的理解补充)

    指导学生读出这心中的信念,板书心理活动:坚信。

    三、讲解6—8自然段

    听:

    1、亲人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给予我们力量的,“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夜好黑,“我”的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但我会坚持下去,直到听见?(接读)

    2、我听到了呼唤,多么渴望的声音啊。结合课文内容用“渴望”说一句话看:

    3、看到了,“我”看到了火把,瞧————————(出示课件第6自然段三,四句读)

    一线,一片,一大片,漫山遍野这些加点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完成课件填空,理解这灯笼火把里蕴含的爱,再读第6自然段三,四句说:

    5、寒雨之夜,当泪落下时,“我”分明感觉它是热的,同桌互读7和8自然段说说你从这热泪中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6、反馈、指导读

    四、评点概说

    说一说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拓展,回归文本

    1、师配乐朗诵《小小的巢》,生谈感受

    2、齐读课文,整体情感的回归

    灯笼课件【篇11】

    目标:

    1,学习用自测的方法,均匀地剪短直线。

    2,体验成功的快乐。

    准备:

    剪刀、胶水、抹布、每组12只范例

    过程:

    1,欣赏范例:

    ---教师出示范例:还记得我们听过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只灯笼,但老师先不讲方法,我们能不能先研究一下灯笼,该怎么做呢?

    2,分组研究:

    ---怎样使灯笼的每一条间隔剪得均匀呢?

    A,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提示幼儿能借助书上的步骤图。

    B,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教师汇总幼儿的几种方法。

    C,教师重点讲解: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在2/3的地方折一下,用剪刀剪短至折缝处,剪短直线使,要尽量使每一条线的间隔距离相等。

    D,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3,幼儿实践

    A,幼儿操作时,教师注意幼儿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B,对部分幼儿提供帮助,鼓励幼儿教幼儿。

    C,教师与幼儿将做好的灯笼用绳子穿起来,挂在教室里。

    灯笼课件【篇12】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 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 理解语言 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灯笼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灯笼》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分析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4、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2)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写作背景。

    2、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A、一个南瓜两头儿空,肚里开花放光明,有瓜没叶儿高高挂,照得面前一片红。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纸里包着火。(打一物)

    C、千窟窿,万窟窿,上下两个大窟窿。(打一物)

    D、一个坛子两个口,里头坐着红小鬼。(打一物)

    E、一个坛子两个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将军筑城自围,纸将军四面包围,铁将军穿城而过,木将军把守后门。(打一物)

    G、墙里开花墙外红,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来花又谢,

    一场欢喜一场空。(打一物)

    学生自由发言猜谜。

    教师:没错,这些谜语的谜底都是一样的,就是“灯笼”。

    2、教师:同学们,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呢?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元宵节的游神灯会?还是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去了解在那个特殊时期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步骤一:了解传统的“灯笼”文化,走近作者

    1、灯笼文化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多媒体课件展示灯笼图片)

    2、走近作者(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笔名曾有山屋、山荪,都很少用。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代表作《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3、背景解读(学生分享查找到的内容,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步骤二:读读写写,积累语基

    1、生字词注音,扫除阅读障碍

    争讼(sòng )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龛(kān)霍骠姚(piāo)

    2、解释重点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停调解。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步骤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上面问题。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从哪些角度来抒写作者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明确: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情感和文化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情感上:挑着灯笼,迎回祖父,祖孙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村头挂灯,给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

    明确: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明确: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4)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步骤五: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1、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而改句平凡,没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引起的一系列回忆娓娓道来,将“我”回忆中最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3、请从修辞的角度欣赏下列句子,说说怎么体现“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4、本文运用了散文的自由笔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夜晚挑灯接祖父、母亲嘱咐“我”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回忆,以及由宫灯引发的联想和塞外战场上的灯笼,虽意绪纷繁,却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现了乡情民俗和家国情怀,表达了灯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步骤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的提示。

    1、作者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你认为这个“马前卒”是否有明确的指向?

    (提示:从写作背景和文章结尾部分内容来看,很可能与抗战有关。)

    2、课文第十段写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三、布置作业:

    请针对“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一问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借助谜语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探究的氛围很热烈。但现在的生活已经无法完全的展现灯笼的传统文化,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借助灯笼表达的爱国情感难以完全理解。接下来的教学中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灯笼课件【篇14】

    活动设计背景

    很多幼儿都很喜欢手工教案,自己动手制作出来的东西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满足感,剪纸是幼儿乐此不疲,用简单的材料幼儿从中体会到乐趣,既能发展幼儿动作协调性,又能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在从中体会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的技能;

    2、培养幼儿心灵手巧、动作协调的技巧,并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手的灵活性、协调性。

    活动准备

    彩色卡纸、纸杯、安全剪刀、竹筷、牙签、双面胶、毛线。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当你家里过新年的时候,你家门口会悬挂什么东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纸杯灯笼吧!看看谁制作的最美、最好看呐!

    2、老师指导幼儿制做灯笼

    (1)分发制作材料;

    (2)指导安全制做,小心使用剪刀、牙签;

    (3)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彩色卡纸粘贴在纸杯的外面作装饰;

    第二步:把在卡纸上画好的耳朵、眼睛、鼻子、胡须和嘴巴,分别剪下来,然后贴在装饰好的纸杯上;

    第三步:在纸杯底部的中间用牙签钻一个小孔,穿上毛线,并在杯里将线头打好结。将线的另一头系在竹筷的一端,灯笼就做好了。

    3、师生一起念儿歌:

    小纸杯,

    真好玩,

    剪好图形上面贴,

    在钻一个小小孔,

    系好绳子成灯笼。

    幼儿园做灯笼教案,灯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表着吉利,喜庆的物品,也是我国独有的物品,是中国文化中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物品,做灯笼的课程主要是想要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精华9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精华9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学生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知识链接:

    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4:1.6和60:40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找出比例2.4:1.6=60:40的外项和内项,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4)试着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2.4∶1.6=60∶40

    两外项积是:2.4×40=96

    两内项积是:1.6×60=96

    2.4×40=1.6×60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2.在比例里,()等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

    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2、判断

    (1)因为6×9=18×3,所以6∶3=18∶9()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先判断,并说明理由。

    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巩固学生能正确的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

    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

    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5 18:30

    (2)0.4:0.2 1.8:0.9

    (3)2:89:27

    提问: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

    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

    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

    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

    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

    (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3:6=2:4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学生交流:你能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

    (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

    (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

    内项积是:6×2=12

    外项积是:3×4=12

    6×2=3×4

    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

    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

    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

    3、完成练习十/1、2、3、4

    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

    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3】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

    1、出示三幅场景图(见教材第40页主题图)

    2、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中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课件)

    3谈话:在制作国旗的尺寸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趣的比。同学们可以算一算这三幅国旗的长和宽之比,并求出比值。

    4、汇报,教师依次出示

    (一)比例的意义

    (1)观察这三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看三组数据,能否从中选出两个比组成等式呢?

    (3)学生汇报,教师任选其中的板书

    (4)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指出,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还可以继续写下去。这样两个比相等,我们就可以说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出示)这就是比例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5)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意义并强调,两个比相等,并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比例?

    (6)试写比例的分数形式。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

    (3)师:20:5和1:4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那么你能想办法给20:5找个朋友组成比例吗?想一想,这样的朋友能找几个?你认为找到朋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也就是说要符合什么条件?

    小结后强调指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是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我们知道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和学生介绍内项和外项)。

    (1)写出一组比例,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2)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生独立指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1、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谈话: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像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一样,比例也有它特有的性质,会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怎样研究?

    (1)请你试着写出一些比例:

    (2)问题:观察比例式,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想想、写写、算算,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提示学生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和,差,积,商,看看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3)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4)探究: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

    (5)验证: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6)可以得出什么?(比例的性质)

    (7)提问: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出现什么形式呢?

    2、运用性质

    (1)提问:判断比例是否成立,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有几个方法?

    (2)出示一些练习,判断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5】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板书)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第32页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把图变换成四面国旗的画面,每面国旗标注了长和宽的尺寸。

    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60∶40或=(板书)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与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7】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

    “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

    1、教学情境的呈现

    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

    2、教学方式的选择

    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

    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练习的设计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3)如果a×2=b×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4)猜猜我是谁?6:()=5: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

    【教学预设】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呈现:4:5和8:10

    (1)认识吗?叫什么?

    (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

    (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5(2)=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呈现比例“12∶□=□∶2”。

    (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

    (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

    (3)合作要求

    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8】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12:0.5=12:()

    0.3/4=()/327/9:()=1/2:3/5

    ()/12=3/18():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前几天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有关知识,然后和同桌交流。在参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流利地说出这些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当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话,问题更大了。

    整个的练习过程中,我都让学生先思考每一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练习第4题按要求写比例时,我一再强调要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而在最后一题中,虽然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填空,但从每一题实际情况出发,其实有些题目从比例的意义来思考也比较简单,更有很多学生把分数形式的比例看做分数,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思考。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当然,本题的出发点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篇9】

    微课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知识点来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的认识

    录制工具和方法:视频讲授型

    设计思路:

    1、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自主学习、师生共同研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什么叫做比例?

    2、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3∶5=24∶40

    80∶2=200∶5

    二、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比例的內项和外项,您能计算一下內项和外项的积吗?

    三、自主探究

    1、计算下面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3∶5=24∶4080∶2=200∶5

    板书:外项的积:340=120外项的积:805=400

    内项的积:524=120內项的积:2200=400

    340=524805=2200

    2、验证结果。

    选几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15∶12=10∶81.5∶0.5=3∶1

    3、讨论并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解释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五、全课小结(略)

    附: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3∶5=24∶4080∶2=200∶5

    板书:外项的积:340=120外项的积:805=400

    内项的积:524=120內项的积:2200=400

    340=524805=2200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函数课件精华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函数课件精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函数课件 篇1

    人教版 数学 八年级 上册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14.1.2 函数

    案 设 计 说 明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 谢志华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下构想:(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播放一组生活中熟悉的体现运动变化的课件视频与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知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首先列举学生熟悉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观察分析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通过生活中的函数举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3).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函数概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不仅叩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

    (4).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间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

    函数课件 篇2

    幂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幂函数定义,掌握一些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和一般幂函数第一象限内图像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形式来定义幂函数,比较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得出其特有的形式特点,观察图像归纳总结出其函数性质,数形结合找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函数图像直接反应函数性质,同样由函数性质也能大致画出其图像,对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体会

    二.重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定义,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般幂函数第一象限的大致图像再利用其性质得到整体图像

    难点:其一般的性质分析,再由性质得到一般图像

    三.教学方法和用具

    方法:归纳总结,数形结合,分析验证 用具:幻灯片,几何画板,黑板

    四.教学过程

    (幻灯片见附件)

    1.设置问题情境,找出所得函数的共同形式,由形式给出幂函数的定义(幻灯片1 幻灯片2)(板书)

    2.从形式上比较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异同(幻灯片3)3.利用定义的形式,判断所给函数是否是幂函数,并得出判断依据(幻灯片4)

    4.画常见的三种幂函数的图像,再让学生用描点法画另两种,并用几何画板验证(幻灯片5)(几何画板)

    5.用几何画板画出这五个幂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完成书中幂函数的函数性质的表格,并分析得出更一般的结论(板书)(几何画板)

    6.直观观察五个幂函数的图像,寻求第一象限幂函数图像的大致走向(幻灯片6)

    7.任意给出几个幂函数,利用所得规律直接画出第一象限图像,再利用其定义域,奇偶性画出整体大致图像,并用几何画板验证(板书)(几何画板)

    8.例题1比较幂值大小(幻灯片7)

    例题2利用幂函数定义和性质(幻灯片8)

    例题3证明具体一个幂函数的增减性(幻灯片9)

    9.小结(幻灯片10)

    五.教学反思

    1.要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老师要迅速对其作出判断。

    例如:判断y=x +x是不是幂函数,学生说不是,因为它是二次函数。这时老师就应该迅速反应,要反驳学生,二次函数y=x 也是幂函数。

    2.教学中多次用到几何画板画图或验证,有时过多使得课堂时间不够,有时又显得有些多余。例如:已经得到了一般幂函数图像先利用得出的规律画出第一象限大致的图像再利用其性质画整个的图像,给出几个幂函

    22数做练习,但随后在黑板上画完大致图像后又用几何画板验证,此时有些多余了,根本就不用验证,因为学生也不太了解几何画板,既然已经画出图像,就要让学生确信自己的答案。

    3.幻灯片的制作时要注意,用白色的字有时在后排反光看不太清楚,一般多用红色,蓝色的。再就是幻灯片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不要过多依赖,有一些必要的板书还是要有的。

    4.知识讲述和让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要分配好,衔接要自然连贯。

    函数课件 篇3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托马斯称:函数是现代数学思想之花。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学习的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

    本小节是继学习集合语言之后,运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优越性,从根本上揭示函数的本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概念,进一步认识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中变量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函数。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强化数学的应用与建模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解函数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通过例题教学与练习,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符号y=f(x)的含义,明确f(x)与f(a)的区别与联系。体会函数思想,代换思想,提高思维品质。

    本堂课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曾在多个班级试教。主要问题有:

    首先,由三个实例归纳共性会遇到困难。原因是由具体实例到抽象的数学语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对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函数概念的整体性。原因是把函数单一地理解成函数中的对应关系,甚至认为函数就是函数值。

    第三,函数符号y=f(x)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1、从主观知识抽象成为客观概念。2、函数符号y=f(x)的理解。

    在初中学生已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单的函数,对函数并不陌生;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但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学生能列举出函数的实例,已具备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                                                        我们目前所教的学生经历了初中新课程改革,他们普遍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有较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喜欢教师创造疑问,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

    针对学生这一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新问题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对三个实例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共性,抽象出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间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演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交流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到“概念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的理解,通过设计“想一想”、“练一练”、“试一试”等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函数概念。而对函数符号y=f(x),则让学生分析实例和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符号的内涵;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代换思想。如三个实例用统一的符号表示、例4中计算当自变量是数字、字母不同情况时的函数值。让学生在做数学中领会含义,学会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提倡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直观背景等,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

    1、   多媒体动画演示炮弹发射。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感受高度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规律。

    2、   用几何画板画出h=130t-5t2的图象。在图象上任取一点P(t,h),然后拖动点P的位置,观察点P的横坐标t与纵坐标h的变化规律。

    3、   制作幻灯片展示问题情景。

    函数课件 篇4

    1.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节内容的数学本质: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1反比例函数。

    从知识体系看,本章知识是学生继学习了八上第六章《图形与坐标》和第七章《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它是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之一,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以及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处理奠定了基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从数学思想方法看,本章蕴涵的类比、建模、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2、教学目标定位:

    知识目标:从现实情境和已知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已有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

    惯,逐步增强用函数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例题中涉及《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诊断分析

    1、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八(上)已学过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接触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所遗忘或生疏。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关键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2、学法指导: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海宝提问、海宝小提示”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启发学生将新函数与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使学生能轻松的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了解反比例函数实质的基础上举出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函数;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杠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构思和预期效果分析

    1、构思:采用“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巩固练习,了解概念——合作交流,深化概念——运用新知,解

    决问题——反思总结,共同提高——分层作业,任务外延”七个环节贯穿本节课,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判别反比例函数、能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教法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由于学生在八(上)已学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一次函数”及特例“正比例函数”的内容,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相隔时间已经很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因此在导入中设置的1、2两个正比例函数的问题,且问题与世博会吉祥物和场馆有关,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两个问题中又涉及了函数表达形式中的表格法让学生感知两个新的函数,并且让学生体会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零的常数这一特质。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通过从四个等式中找学生熟悉的函数,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也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顺利得出做好铺垫。学生在找出熟悉函数的同时,也对另两个函数产生了疑惑,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通过回忆小学两个量成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函数》。通过式子的变形,让学生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方法,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3)巩固练习,了解概念

    通过练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变型形式;注意事项中两个不为零;在练习中通过“小海宝的提示”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定义有更深的认识。

    (4)合作交流,深化概念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检验学生是否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本质,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反比例函数的例子,从而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材中的例题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在讲解例题前有必要简单地对学生描述一下杠杆原理。通过此例,让学生感受用数学模式的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上有一个提高。

    (6)反思总结,共同提高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地方和所涉及的数学思想等。通过小结,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的学习习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锻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再由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以整理归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7)分层作业,任务外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层次地练习,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预期效果分析

    1)本节课以两个正比例函数的实例和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导入,给了学生亲切感的同时,也回顾了已熟悉的正比例函数及定义方式,从而使新识和旧知之间产生碰撞,教师通过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得反比例函数概念水到渠成。

    2)在学生处于一节课最疲倦的时间段时,通过合作讨论、以有奖抢答的方式,再一次激发了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欲望,反而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对于解决本节课难点“例题的第3小题”时,在第2小题中又补充了两个口答方式的“已知动力臂求动力”小问题,并用表格形式呈现,学生不难从表格中猜测出当动力臂扩大到原来的n倍,动力将缩小为原来的1/n,老师乘势用验证猜想的方式推出第3小题,同样利用表格的形式,让数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轻松地解决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还让学生体验了真理的产生过程,即:实验——猜想——验证。

    函数课件 篇5

    (1)对于函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为奇函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六、达标训练:

    A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4;(2)f(x)=x5;

    (3)f(x)=x+(4)f(x)=

    A2、二次函数()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_______.

    B5、如果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为奇函数,则=_____.

    时,=_______.

    D8、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则常数____,_____.

    七、学习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八、课后反思:

    函数课件 篇6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它上承集合,下引性质.是派生数学概念的强大“固着点”.本节在复习初中函数概念的基础上,用集合和对应的观点来研究函数,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高中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函数的概念将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

    二、教学目标分析

    我们生活的世界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变化无处不在.这些变化着的现象都可以用数学有效地描述它们的变化规律.函数正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通过函数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预测将发生什么,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函数知识对研究客观世界、掌握事物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教科书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这样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了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本课主要是从两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学生学习可能有所不适应.教学中宜逐步设计合理的阶梯,从实际问题逐步建构函数的初步定义,对函数的概念的研究遵循“直观感知、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展开,学生在对生活中的实例观察感知基础上,借助帮助学生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出定义,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并通过辨析问题深化对定义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展开思维,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更好地巩固函数的概念,设置了有梯度的例题,例1的三个小题都是选择题,第一小题重点考察是变量x与y是否具有函数关系,紧扣定义,验证定义即可;第二小题考察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方法一可以通过定义验证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是否有元素而且是唯一的元素与之相对应;另一种方法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其特点是:A就是函数 的定义域,B包含函数的值域,值域可以变化,只要是B的子集即可。如果条件“从A到B的函数”改为“以A为定义域,以B为值域的函数”,学生应当注意这道题变化前后的区别,再次加深函数的概念的理解;第三个题考察函数相等的条件,了解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而三者中起决定因素的是定义域和对应关系,使学生对于函数有直观的认识。例2是一道解答题,考察求函数的定义域问题,函数问题首要考虑定义域,这是研究函数的值域,单调性等一些性质的前提,所以函数的定义域显得尤为重要,本例的意图是让学生总结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例3是求函数值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白f(a)与f(x)的区别,真正理解函数;最后设计了一道易错题,考察含参问题一定要注意分类讨论。这四个题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写出解题过程、自己讲解,最后教师点评。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函数概念的探究和应用。通过对概念的探究,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的感知和概括能力,而且通过对函数概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问题诊断:

    (1)班级学生状况分析:

    1.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对函数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

    2.学生已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对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已经熟悉,但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抓不住重点,自学能力不强;

    3.少部分学生能从初中所学的函数的概念再加上生活中一些函数模型学习本课,大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函数概念理解不透彻,不知道怎么应用,因此我们采取对生活中常见的三类例子进行分析,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这样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打了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4.学生对学习概念兴趣不高,对学习抽象的函数概念有畏惧情绪,所以,学生需要受到鼓励和安慰,增强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函数,并且已经认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于类似“x=1”、“y=1”、x1x0等一些表达式是否是函数没有概念,无从下手,这就说明初 f(x)x1x0 中所学的概念太过狭隘,这就要求我们从更高的层面再次学习函数。函数的概念从初中的变量学说到高中阶段的对应学说,显得很抽象,不好理解,特别“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相对应”这句话的怎么理解,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就要求我们用生活中同学们所熟悉的实例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释为什么要强调A中任意,B中唯一,很自然的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并通过一些例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相等的条件、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以及函数求值问题是对函数概念的升华,是为了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是对函数概念的应用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点:

    ·情境激趣策略:根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借助对生活中常见的三类实例及多媒体手段,观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问题目标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目标的驱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函数问题,并通过直观感知、抽象概括一步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使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积极地参与到猜想、探究的学习中;

    ·自主合作、实验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主张“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思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围绕研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更加开放、多样和灵活,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使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学习。(2)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直观感知-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降低对抽象问题理解的难度,同时加强了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培养,注重知识产生的

    过程性,使学生更容易的记住本节课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已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做题过程中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比较好地教学效果。

    函数课件 篇7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

    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

    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y =(m+1x + 2- n,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k,b的符号与直线y=kx+b(k≠0 的位置关系:

    k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0 ;b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 。当k>0时,直线 ; 当k

    当b>0时,直线交于y轴的 ;当b

    为此直线y=kx+b(k≠0 的位置有4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b>0时,直线经过 ;当k>0, b

    当k0时,直线经过 ;当k

    基础训练二: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8、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9、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10、将直线y = -2x-2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将它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直线 。

    综合训练: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

    函数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①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进行描述表达,初步认识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②学会观察图象、识别图象及理解图象所表示的含义。了解图象的意义及其与实际轨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尺、CAI课件。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下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注: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与函数图象有关的背景,让学生在观察背景中认识、理解函数的图象。

    “做一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的是进一步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解决问题

    下面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里出发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少时间?

    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注:以课本例题中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几个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总结归纳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归纳:

    (1)函数图象会使函数关系更为清晰,怎样画出函数的图象呢?

    (2)如何根据函数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来研究实际问题?

    注:进一步加深对函教图象的理解。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09 习题11、1第5题。

    函数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道函数图象的意义;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二)新课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函数课件 篇10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中,应用顶点坐标求最大利润,是较难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的探究,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

    (2)在知识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灵活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的活力。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相关的学习素材来构建学生学习的内容体系。把握好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易错点:

    ①题意不清,信息处理不当。

    ②选用哪种函数模型解题,判断不清。

    ③忽视取值范围的确定,忽视图象的正确画法。

    ④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一般学生不易达到。

    (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①反复读题,理解清楚题意,对模糊的信息要反复比较。

    ②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强对几何关系的探求,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③注意实际问题对自变量 取值范围的影响,进而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④注意检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因此我由课本的一个问题转化为两个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设情境,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规律,学会运用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研究和理解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出解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寻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问题的一般解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含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的正确运用。

    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的简单性质与图像,知道二次函数在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单调性与最值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本节课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

    根据教学实际,我将本节课设计为数学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察几何画板中的动态演示,通过对二次函数图像的“再认识”,探究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同时为了配合多媒体的教学,准备了学案让学生配套使用。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再在课堂上详细的探究,课后在学案上有相应的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一)复习旧知

    回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 图像:

    2. 定义域:

    3. 单调性:

    4. 最值: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探究1: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函数f(x)=x2-2x-3的最值: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

    规律总结:作出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

    1,让学生讨论探究定函数在定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图像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含参二次函数最值求解问题 )

    探究2: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tx-3, t∈R在x∈[-2,2]上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2,让学生讨论探究动轴定区间上最小值的求解方法,并通过动态演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tx-3在x∈[-2,2] ,t∈R上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轴定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对称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进行分类讨论,

    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3: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求函数f(x)=x2-2x-3在x∈[t,t+2],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3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体会运动的相对性,从而类比探究2的过程与方法可以制定出解决问题3的方法。

    变式训练:求函数f(x)=-x2+2x-3在x∈[t,t+2], t∈R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定轴动区间上最大值的求解方法,同时归纳出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求解的一般规律。

    规律总结:移动区间,比较对称轴和区间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图像进行分类讨论,注意做到“不重不漏”。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二次函数的三类最值问题:

    (1) 定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2) 动轴定区间最值问题; (3) 定轴动区间最值问题.

    核心思想是判断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应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求出最值。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二次函数问题在闭区间上最值的一般解法和规律,完成本节课知识的建构。

    (五)结束语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

    (六)课后作业

    1.二次函数最值教学设计1.分别在下列范围内求二次函数f(x)=x2+4x-6的最值。

    2. 求函数f(x)=x2+2tx+2,t∈R在x∈[-5,5]上的最值。

    3. 求函数f(x)=x2-2x+2在x∈[t,t+1], t∈R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

    学生应用探究所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值的求解方法与规律。

    函数课件 篇11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P54—55.第2题、第5题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函数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掌握对数形式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及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化,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讨论方法.

    教学过程:

    (1)当0<a<1时,由y=logax是减函数,得:0<a<23

    (2)当a>1时,由y=logax是增函数,得:a>23 ,∴a>1

    A.0.76<log0.76<60.7 B.0.76<60.7<log0.76

    C.log0.76<60.7<0.76 D.log0.76<0.76<60.7

    解:由于60.7>1,0<0.76<1,log0.76<0 答案:D

    [例3]设0<x<1,a>0且a≠1,试比较|loga(1-x)|与|loga(1+x)|的大小

    |loga(1-x)|-|loga(1+x)|=| lg(1-x)lga |-| lg(1+x)lga |

    ∴上式=-1|lga| [(lg(1-x)+lg(1+x)]=-1|lga| lg(1-x2)

    由0<x<1,得lg(1-x2)<0,∴-1|lga| lg(1-x2)>0,

    ∴|loga(1-x)|>|loga(1+x)|

    lg(1+x)lg(1-x) =|log(1-x)(1+x)|

    ∴|log(1-x)(1+x)|=-log(1-x)(1+x)=log(1-x)11+x

    ∴0<log(1-x) 11+x <log(1-x)(1-x)=1

    ∴|loga(1-x)|>|loga(1+x)|

    ∵loga2(1-x)-loga2(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

    =loga(1-x2)loga1-x1+x =1|lg2a| lg(1-x2)lg1-x1+x

    即|loga(1-x)|>|loga(1+x)|

    当a>1时,|loga(1-x)|-|loga(1+x)|

    =-loga(1-x)-loga(1+x)=-loga(1-x2)

    当0<a<1时,由0<x<1,则有loga(1-x)>0,loga(1+x)<0

    ∴|loga(1-x)|-|loga(1+x)|=|loga(1-x)+loga(1+x)|=loga(1-x2)>0

    ∴当a>0且a≠1时,总有|loga(1-x)|>|loga(1+x)|

    [例4]已知函数f(x)=lg[(a2-1)x2+(a+1)x+1],若f(x)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a2-1)x2+(a+1)x+1>0对一切x∈R恒成立.

    当a2-1≠0时,其充要条件是:

    a2-1>0△=(a+1)2-4(a2-1)<0 解得a<-1或a>53

    又a=-1,f(x)=0满足题意,a=1不合题意.

    [例5]已知f(x)=1+logx3,g(x)=2logx2,比较f(x)与g(x)的大小

    f(x)-g(x)=1+logx3-2logx2=logx(34 x).

    ①当x>1时,若34 x>1,则x>43 ,这时f(x)>g(x).

    ②当0<x<1时,0<34 x<1,logx34 x>0,这时f(x)>g(x)

    故由(1)、(2)可知:当x∈(0,1)∪(43 ,+∞)时,f(x)>g(x)

    [例6]解方程:2 (9x-1-5)= [4(3x-1-2)]

    (9x-1-5)= [4(3x-1-2)]

    ∴9x-1-5=4(3x-1-2) 即9x-1-43x-1+3=0

    ∴(3x-1-1)(3x-1-3)=0 ∴3x-1=1或3x-1=3

    log2(2-x-1)(-1)log2[2(2-x-1)]=-2

    木兰诗课件精华6篇


    我所提供的“木兰诗课件”会是您最聪明的选择,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学生反应是教学过程中动态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兰诗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从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界,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作精心准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第二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胜利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乐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容易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考,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此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烘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殊。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争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热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勇敢、坚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少女

    ……

    五、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认识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喻)

    故事本身的叙述,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暂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①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② 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③ 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 、“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⑴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张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如果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味出来。

    ⑵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⑶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交流句式:我发现(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的字词;

    2.了解《乐府诗集》、《木兰诗》的文学常识。

    3.学习“互文”等修辞手法。

    4.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2.体会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难点和重点

    1.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民歌独特风格。

    突破方法:视频范读,教师领读,学生展读,全班齐读,层层递进。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突破方法:过通学生勇敢质疑,自由提出疑问的方式,再由学生解答,教师补充,逐步讲解互文、排比、隐喻等修辞。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讲授法、品读法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老师设问: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女子形象,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是?学生答出木兰。老师追问:那木兰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故事的起源——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题目)

    2、小试牛刀,预习反馈

    ①.文体常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齐读下相关的文体常识。

    学生:《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师:同学们,南朝的代表民歌是?

    学生:《孔雀东南飞》

    师:对,《木兰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②.预习反馈

    师:请大家读出PPT上红色字的读音。

    师:请大家说出PPT上红色字体的注释。

    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

    3、讲授新课

    板块一:读。反复朗读,感受民歌风格。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赏《木兰诗》视频,体会朗读节奏和语气。

    教师:请大家带着刚才的听读体会,自由的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教师:好,下面找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二段。

    学生1:

    教师: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

    同学们,这一段是木兰代父从军之前的心理感受,假如此时你是木兰,你什么感觉?

    学生:担心,着急……

    教师:对的,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读的语速较慢,语气沉重,心事重重,我们再来找个同学试一下。

    教师:很好,那第四段呢?这一段是在?形势如何?所以语气应该?

    学生:战场上。战况激烈。读快一些。

    教师:最后两句还应该深沉缓慢一些,读出最后战斗惨烈的状态。来,我们找个同学试一下。

    学生:

    教师: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下!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感知第五段,第六段木兰归家。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

    板块二:问。提出疑问,鼓励质疑。

    教师:同学们,请先翻译本首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及时标画。

    学生翻译并思考问题。

    教师:好的,有问题么同学们?

    学生1:东市买骏马……

    学生2:将军百战死……

    学生3……

    教师:好的,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帮忙解决?

    学生4……

    学生5……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系统的讲一下刚才几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首先,关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打开课本49页,看到第四题,请找出互文的解释。

    学生:互文是一种上下文之间意思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一种修辞手法。

    教师:请找出课文中其他互文的诗句。

    学生: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教师:(ppt呈现互文的句子),思考下,这几个句子应该怎么翻译?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补充。

    再次赏析这几个句子中所包含的其他修辞。

    板块三:思。细读品味,深入探究。

    经过答疑解惑,带领学生由修辞转入研究段落作用、分析人物性格和思考写法特色上。

    细读品味·段落

    教师:同学们,“雄兔眼迷离,雌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究竟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引导:雄兔代表什么?雌兔代表什么?所以是运用了哪种修辞?

    学生:男兵;木兰;比喻的修辞。

    教师继续引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解释了原因。

    教师最后呈现答案:以双兔奔跑,雌雄难辨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奥妙加以解释,妙趣横生又令人回味,也赞美了木兰的谨慎、机智和乔装的巧妙。

    学生大声读并记录到课本。

    细读品味·人物

    教师: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

    教师:让我们系统的来总结下木兰的精神品质。(引导并板书勤、孝、忠、智、勇、爱美)所以,木兰身上既有英雄气还有女儿情。

    细读品味·写法

    教师:本文详写木兰从军前后,略写十年征战,用意何在?大家先思考1分钟,然后带着想法和你的搭档交流下。

    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师:(先请学生起来交流分享然后教师补充)这首诗虽以战争背景刻画人物,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要突出的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的性格,所以对于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板块四:悟。联系实际,深刻反思。

    深度思考·启发

    教师:木兰为什么能屡建战功?

    学生:武艺高强,机智勇敢。

    教师:武艺高强是一朝一夕练成的么?(引导学生将报国之志和报国之行联系起来,即有志向还要有行动。)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木兰诗》,品味民歌凝练的语言;

    2.以木兰教会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木兰诗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四、分析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第一段:(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毅然代父从军)。

    第二段: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第三段: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奔驰遥远征途)。

    第四段:(三)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长期激战凯旋)。

    第五段(四)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喜剧高潮结束)。

    第六段(五)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赞美谨慎机警)。

    五、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六、1.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七、布置作业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课件(篇4)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

    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诵读品味法。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

    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

    (二)导学过程

    1、质疑人物形象

    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

    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木兰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干活不专心。你同意吗?

    明确:木兰停机的叹息,显示她没有心思织布,内心的不平静,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②木兰想家不坚强。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未到战场便思念爹娘。别人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木兰却是未到战场先思家,一点也不坚强,你以为呢?

    明确: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年轻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细致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使故事更富真实性,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③木兰辞官有点傻。

    “了动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凯旋归来,高官厚禄,可她却辞官回家,看来木兰有点傻。你觉得呢?

    明确:木兰不做高官,不要厚禄,只要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耕织生活,依然是爷娘的纯真女儿。

    ④木兰形象的辩论。

    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有人认为她只是传统孝女,你侧重那方观点呢?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教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吧。在儒家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

    这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能否在文中找到根据呢?

    (同学们自由辩论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聪明、勇敢、勤劳、孝顺、不慕富贵的女英雄木兰,无疑是不平凡的。但她的思念父母、梳妆打扮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女性细腻、真实与平凡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不平凡中凸现的平凡,作品的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而圆润,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2、质疑写作手法

    经过大家的探究和辩论,我们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木兰这一经典形象。虽然对人物形象的反驳我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还要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诗中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

    ①出征准备太罗嗦。

    我认为“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的描述太罗嗦。现在我把它改为“各市买用具,准备奔边关”。这样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同意吗?

    明确:原文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

    ②战争描述太简单。

    沙场征战中,木兰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英勇作战,课文都惜墨如金。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如:鼓擂惊敌胆,剑出退胡骑;旷野尸成堆,大漠血流河等。并把自己写的诗句插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后,对比一下,怎样更好呢?

    明确:诗的重点不是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是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只用六句对战场和战争做了最高度的概括。这样详略得当,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结尾比喻不恰当。

    结尾比喻不太好,把人比为兔子。现在大家把兔子换作人,看该如何说,是不是更好?

    明确: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正因如此,有人评论道:“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比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小结:《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选材精当,用词准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不愧为“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3、写写心目中的花木兰

    (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大咧咧、不懂三从四德,不会女红,成天骑马,充满了男孩子特点的形象。我以为文中的木兰太完美,有些不自真实,所以我更喜欢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怎样的,用笔写一写,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课后作业

    我对《木兰诗》的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大胆质疑。

    参考示例: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质疑木兰的形象)、战争残酷的悲歌还是英雄故事的赞歌(质疑《木兰诗》主题思想)……

    木兰诗课件(篇5)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一、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注释,熟悉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配合电化教学进行。

    四、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别,“杼”,“木”旁,“抒”,“扌”旁。可汗k8h2n。鞍鞯ji1n。辔头p8i。溅溅ji1nji1n,拟声词。胡骑j@。戎机r&、戌,音x&、戍,音sh)。朔气shu^。金柝tu^,区别:析x9——折zh6——拆ch1i。红妆zhu1ng,区别:状——壮。著我旧时裳zhu(。傍地走b4ng。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3.指名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在学生试译课文的基础上用幻灯或投影仪打出课文翻译的内容,同时播放《木兰诗》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边听原文,边看译文,从而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读课文(着重明确自读要点)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4.教师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可引导学生边看课文中插图或看制成的幻灯图片,边听老师讲。)

    教师讲析: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

    5.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分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6.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7.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解释诗句中加粗的字词:

    (1)愿为市鞍马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旦辞黄河去

    (4)万里赴戎机

    (5)关山度若飞

    (6)出郭相扶将

    2.做练习三。(参考答案:1.强调木兰关心国难;2.英雄果敢、机智的行动;3.4.英雄杀敌心切,行动快速;5.父母厚情相迎;6.英雄自豪之词。)

    3.课后背诵并默写《木兰诗》。

    木兰诗课件(篇6)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累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寒假学习计划(精华4篇)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寒假学习计划”,希望您阅读我的文章后能有所收获。文档处理是高效传递和共享信息的最佳方式之一,为此,参考网上的范文也成了许多写作人的必备技能。透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其独特之处以及所蕴含的价值。

    寒假学习计划 篇1

    方法一

    教材为本,整体复习。课本是复习的阶梯,学习须有“本”可依。复习时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使所学过的知识由零散过渡到完整,构架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训练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课本为主线进行整体复习,并非简单地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而是对学过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某些知识点要进行归纳与对比。尤其对某些似是而 非的知识点,在复习中一定要弄清楚,并能灵活运用。

    方法二

    制定完善且适合自己的整套书面寒假小升初复习计划,按部就班的切实执行。 归纳过程中,要有序地多角度概括思考问题,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根据知识结构网络图去发散、联想基础知识点和每个知识点的基础题,首先学会自我检测。

    方法三

    以错为鉴,温故而知新。 将日常练习、考试中遇到的错题、典型题分门别类地收集在一起。复习中,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时间重新去温习,这样做,会比做几道题有更大的收获。温习错题集,除复习语言知识点外,还要重视某些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错题集的作用。

    方法四

    重点、难点尽量做到有的放矢的精准练习。练习中,选题要精,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进行各种形式、多层次的练习,练习要有步骤、有目的、有思考,切忌一味做题,陷入题海。

    方法五

    懂得权衡知识点的主次结构。 也就是说得多分析自己平时得分的分布情况,也就是说选择题、填充题、解答题前3题与解答题后几题、实验题、作文、听力等得分进行分析,针对自己的情况 做好得分的精力分配。比如:平时选择题得分较高,解答题前3题得分较高,那么,复习时重点应放在填充与解答题后面的几题上。这样将精力放在硬骨头上,不要 精力平均使。

    方法六

    多自我检查,自我总结。 有可能自己出一份试卷考一下自己,这叫自查自救行动,通过自己出题,对知识点会有进步的理解与巩固,另外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知识点的出题题型方式与风格。

    方法七

    会进行必要的变式练习。比如:选择变填充,填充变解答,多条件的解答题变为选择题,还要条件与结论互换、结论引申等,这样综合能力会有所提高。

    最后,还要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做到稳定发挥。考试前要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紧张,不要把考试的得失情绪带进考场。

    心态平稳,劳逸结合,张驰有致。没关系,闭上眼睛,做5到10个深呼吸,然后对自己说,我能行的。

    寒假学习计划 篇2

    小学二年级假期学习计划暑假来到了,今年的暑假是二年级到三年级的过渡阶段。在暑假期间,我要暂时告别学校有规律、快节奏的生活。暂时离开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马上要上三年级了,我要面临更多的课题、假期乐园、毛笔字、英语课及跆拳道。因此,在这个假期我要积极进取,特制定《暑假计划》如下,使自己在暑假生活中更加充实。

    一、活动时间

    7月6日——8月28日

    二、活动目的

    1、按时作息,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2、锻炼身体,使自己更加健康的成长。

    3、发挥自己的特长,更上新台阶。

    4、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家长的额负担。

    5、学习上积极进取,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下学期打好基础。

    6、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自己能够在活动中快乐成长。

    三、活动方案

    1、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每天早上6:00起床,跑步、跳绳、打篮球、踢足球。下午户外活动半小时,周末由父母陪同到郊外游玩或爬山。以此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2、认真读书,汲取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写作内涵。周一至周四上午8:30——9:30读书一小时,边读边写读书笔记,并摘抄好词好句,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3、认真学习,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3、3:00——4:30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张毛笔字,提高自己毛笔字的水平

    4、丰富自己的内涵,练习特长,每天下午5:00——6:30外出活动,与小朋友互动娱乐。可以吹葫芦丝放松一下。

    5、写日记,养成好习惯,准备一个日记本,每天晚上8:00——8:40写一篇日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

    6、做家务,我是小大人,每天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妈妈的辛苦,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7、有节制的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每天玩游戏看电视时间一个小时,使自己在学习之余能有所放松。

    8、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四、认真遵守假期活动方案,友好的接受父母的监督,认真遵守方案的各项计划,学会自我约束。

    通过以上的这些活动,我一定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开心快乐每一天,健康成长每一天!

    寒假学习计划 篇3

    今年寒假从20xx年1月6日至2月20日止,共46天时间。这也是我从读书以来最长的一个寒假。

    我必须好好地利用寒假、规划寒假、充实寒假。

    一、把CPA会计教材中属于高级财务会计部分结合中华会计*校课程好好的完整的学一遍;

    二、下个学期要学税法,寒假先把CPA税法教材中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个税种结合中华会计*校叶青教授的课程学一遍;

    三、5月14日要考初级会计职称,寒假一定要学完初级会计实务与经济法基础两科,做完应试指南。时间绝对充裕,没有任何借口;

    四、英语在订阅的邮件中学习;

    五、汽车驾照就剩下路考,练车,考完它,拿驾照;

    六、煲电视剧《Friends》;

    七、每天学习时间平均不少于四个钟;

    八、每天上中华会计*校听课平均不少于四节课;

    其他包括旅游那些就先不写啦。

    寒假学习计划 篇4

    一、时间安排

    1、 的四个“1小时保障”

    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寒假作业;

    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保障一小时的英语自学;

    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 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旅游、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 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活动安排

    1、 随父母至少省内出去旅游一次,争取省外旅游去一次;

    2、 至少去乡下亲戚家2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 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 每两天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家务事(10分钟以上),洗衣服、择菜、简单做饭等;

    5、邀请同学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独立招待;

    6、 每周玩电脑2小时左右,重点加强打字能力的提高;

    7、 尝试掌管家里经济和家务安排1-2天,当1-2天家长;

    8、 其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附:另一份暑假学习计划,欢迎比较。

    2023树叶课件(精华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老师的上课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根据您的要求编辑准备了这份实用的“树叶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树叶课件【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蓝色的树叶》。

    一、说教材

    老师们,大家好!翻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蓝色的树叶》跃入我的眼帘。咦,树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呢?我认真地读了下去:这篇课文位于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小朋友向林园园小朋友借绿铅笔的故事,让小朋友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二、说学生

    《小学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也是社会意识初始建立时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学会了汉语拼音,具备了借助汉语拼音学汉字的能力,也有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二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目标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生字。这条目标的确立是因为课标告诉我识字教学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把它定为本课的首要目标也是重点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同学有困难时,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识字学文中渗透人文性)。因此我把它定为本课的难点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指导法。因为著名小语学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无论是认知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驱动。语文课标第一条也指出对低段儿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儿童,尤其是低年段儿童,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因此营造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基础的学习情景和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尽量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五 说资源 课件 生字卡片

    其目的是增加课堂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树叶,你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

    课件出示各种树叶:红的、黄的、浅绿的、深绿的……

    1) 提问:(出示蓝色的树叶)老师这儿有一片特殊的叶子,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这种树叶吗?对于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吗?

    2) 过渡: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齐读课题)

    二、 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范读课文。

    要求:

    (1)边听边勾画出生字,词语。

    (2)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想课文中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

    3)抽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评价。

    4)林园园做得对吗?如果是你该怎么做?

    (二)学习生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向小朋友们展示一下?

    (2)齐读生字、词语,小组读,开火车读。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展示你用哪种方法识记。

    (4)游戏,给生字找朋友。

    三、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重点指导难写字“笔、铅”

    2、生字描红、正确书写。

    树叶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识字、合作交流的方式,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铅、笔”等10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对话,细细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了解李丽需要铅笔的着急的心情,读出李丽在借铅笔时谦和诚恳的请求态度;了解林园园因为担心李丽把笔弄断,舍不得借的心情,读出林园园不乐意、担心的语气。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丽和林园园的三次对话时的心情,并把对话读好!

    教具准备:蓝色树叶图、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人吗?今天,就请你们先来帮帮老师吧!老师第一次来炼化小学的时候,不认识路,就向路边的一位叔叔询问:“你帮我指一下路行吗?”(出示)谁来帮我问问路?(指名把这句话读好,读出语气,表达请求。)

    问得这么有礼貌,叔叔帮我指路了,他告诉我还要再开5分钟。啊,还有5分钟的路,真远呀!我皱起眉头说:“还要再开5分钟?”(出示,指名读,读出惊讶的语气)、

    等到进入炼化公司大门的时候,我想:“现在快到了吧。”(出示,指名读,读出期盼的语气)

    表扬::小朋友你们可真懂我,把这几句话的语气读得这么好。

    一、启发导入,质疑

    (教师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师:老师这儿有一片树叶,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指名回答)

    (预设: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

    师: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走进第19课《蓝色的树叶》(出示课题)。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题目。评价:你读得正确、清楚,)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字词过关

    1、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较难读的字可以圈出,多读几遍。并在文中标出小节号。

    (生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呢?

    2、汇报交流

    小朋友们读得真仔细,那你们知道——1)这件事发生在()课上?

    出词卡“美术”术是翘舌音,我们读准这个词。学习“术”字:大家仔细看,术和哪个字很像?能区分一下吗?

    (指名回答。预设:木字,术比木多一点)是啊,小朋友在写时要分清楚。(2)美术课上,老师教大家——(引读)画风景。

    (出示句子):

    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怎样把它读正确呢?自己先来试试。

    (指1~2名读,评价:你注意到了逗号,还在词语间进行了适当的停顿,非常好听。)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这个句子读得流利通顺,特别是这个多音字读得很正确,就是——“教”,谁为找一找词语朋友?(指2名回答)

    师:你们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呀,一个字有几个读音。这种字就是多音字。小朋友们平时要多积累、区分,不要读错了!

    (3)(出示两幅图画)

    师:小朋友,我这里有两幅画,你知道分别是谁的?

    (指1名回答)

    A、学生说到林园园的画,(板书:林园园),

    师:课文中那句话讲到了她的画?快去文中看看。

    (指名回答)

    出示词卡:“惹人爱”,绿绿的树叶。真——(引读)惹人爱

    师:心里感到喜欢就叫“惹人爱”,什么也“惹人爱”呢?你能读出惹人爱的感觉吗?(指4名回答。评价:你真喜欢它!听你一说我也喜欢上它了)

    B、学生说到李丽的画,(板书:李丽)

    师:她为什么不给树和小草涂颜色呢?

    (指名回答,预设:因为她的绿铅笔找不到了。)

    出示词卡:铅笔,我们读这个词教学“铅”,

    师:小朋友们快看,铅字中的哪一笔不能写错?

    (指名回答。预设:右上的“几”字不带钩),

    师:“铅”是左右结构,写时还要注意(生:左窄右宽)跟着老师来写一遍。

    (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书写)

    师:铅笔会读了,那么这个词语一定也会了,读

    出示词卡:削铅笔

    因为削铅笔时要用到刀,所以削字有——立刀旁

    (4)找不到铅笔,于是李丽就向林园园借,可是,林园园说

    (出示)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的太多。

    师:小朋友们,这又是一个长句子,谁能用上刚才读长句子的方法把句子读好。自己先试一试。(生自读)

    (指2名学生读,评价:这些小逗号读得真好!你会读长句子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

    词卡出示:注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词,比如,今天吃早饭时,妈妈说:“你要注意,吃饭的时候()”。

    (指2名回答)

    (5)小朋友,李丽最后有没有接绿铅笔?她用自己的蓝铅笔画出了——(蓝色的树叶)

    三、细读课文,体会心情

    1、读讲第2、3、4自然段。

    (1)出示读文要求,自由读第2、3、4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李丽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林园园说的话。

    (生自读)

    2、指导读第一次对话。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等词语。

    A、师:(出示第一副插图)李丽在美术课上认真画画,正要画树,却发现绿铅笔找不到了。她想向林园园借,她是怎么说的?(指名回答。课件出现李丽的话,)

    a、你觉得李丽是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她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因为她问林园园是用上了“行吗”,而且现在在上课,为了不打扰到别人,她问得很小声)

    b、谁来做做李丽,有礼貌地问?

    (指2~3名读句子,评价:我还听出了你很着急)

    c、一起来有礼貌地问一问。

    d、老师相信你们遇到困难时也能像李丽这样问一问,

    创设情境说话练习,出示:

    当你发现你的语文书落在家里了,你得向同桌借,你对同桌说:“()吗?”

    当你在擦黑板,高的地方擦不着时,需要老师帮忙,你对老师说:“()吗?”

    当遇到别的困难时,你还会怎么说呢?

    B、师:听了李丽的请求,林园园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出示林园园的话,)

    a、师生合作读对话

    师:孩子们,我现在就是林园园,你们来当李丽向我借铅笔。

    b、师:孩子们,你从林园园的回答中听出她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回答。预设:她不愿意借这支笔)

    师:“你因为不太想借,又不好意思说,所以说话时就吞吞吐吐了。”

    板书“吞吞吐吐”

    出示词卡:“吞吞吐吐”。交流记住“吐”的字形。

    师:谁能再来吞吞吐吐的回答呢?

    (指2名学生朗读,评价:你体会到园园的心情了。你扮得真像!)

    指导学法:小朋友,你们看,体会好他们的心情,就能把他们说的话读好了,这可是我们读好对话的一个诀窍,让我们同桌间,一个扮演李丽,一个来当林园园,把他们的第一次对话读一读吧!

    C、出示第一幅插图:指名2人合作读对话,来一个示范。请其他小朋友评价

    3、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

    A、师:(引读)听了林园园的回答,李丽——(出示):

    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

    师:老师还有一句话。你们再读读,你喜欢哪个句子?出示,比较句子:

    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

    李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

    (预设:“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了,只等画树。没有绿铅笔,没法画,所以只好等林园园把画画完,才又一次向林园园借。)

    师:李丽实在没有办法,所以只好等着林园园、(板书:只好)来,我们把李丽的这种焦急等待的心情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B师:体会到了这样的心情,肯定能把李丽第二次借笔的话读好的,自己先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李丽的话。指名读)

    评价:我听出你多么希望林园园能把笔借给你呀!

    师:小朋友在非常期盼的心情中也会像李丽这样说的,谁来?

    (出示课后的练习)

    现在可以把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吧。

    C、师:而此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林园园的话,指名读)

    师:园园因为担心,所以舍不得,(板书:怕)谁能读出这种担心和舍不得?(指2名学生读:评价:你读出了林园园的心情。)

    李丽非常理解林园园的担心,所以她向林园园保证——我会小心一点。

    (出示李丽的话)

    D、指名两个孩子和老师一起来读第三节。

    师:我们再来体会他们的心情。请两名学生一个来当李丽,一个来扮林园园。我来读旁白。

    4、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

    A、师:小朋友们,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对话,用上刚才边体会心情边读的方法,同桌合作来读一读对话,旁白一起来读。”

    B、第一组学生展示时:理解三个“不要”。

    师:园园你为什么把三个“不要”说得这么重?

    (指名说,预设:她很担心李丽会用坏绿铅笔。心理很舍不得)

    C、第二组学生展示时:

    理解还要画小草?

    (评价:你的小问号读得真好。)

    师:从林园园皱起的眉头和这个高高扬起的问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师生合作读

    男生做李丽,女生当林园园,老师读旁白

    四、词语回顾:

    对话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们还能把这些词语读好。(刚才的词语出现,开火车读一遍。)

    五、写字指导:

    出示“铅笔”、二字,李丽和林园园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围绕这这支绿铅笔,今天我们来写“铅笔”。铅字已经写过,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笔“,找找生字中那些笔画需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

    (预设:笔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竖弯钩要帮我我们定好位。)

    (1)教师范写,

    师:写字前不要着急,先把笔握正确,想好,先看示范的字,然后写,写完在把自己的字和示范的字对照一下。

    (2)同学临写描一个写一个):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表扬结构和主要笔画。

    (3)其他还有好几个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用上我们学过的方法各描一个,写一个。

    树叶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提问:图上画着什么?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奇怪呢?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同学们看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怎么会有蓝色的树叶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范读,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2、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铅、削、盒、术用红色区别)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用红色区别)

    3、分辨翘舌音:术、惹、桌、注、皱。

    4、分辨多音字:吞吞吐吐、呕吐、削铅笔、剥削

    5、比较形近字:术、木吐、土注、住盒、和削、消由、甲

    6、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美术课、绿铅笔、惹人爱、吞吞吐吐、桌子、盒子、注意、皱眉头、风景

    四、指导写字

    1、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描红

    3、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五、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词

    一()铅笔、一()树叶、一()同学

    一()椅子、一()刺猬、一()板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2、“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全部认对了这片绿树叶就送给她。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示范读。林园园的话分别读出不放心,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李丽的话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啊!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1、读句子,读出疑问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吗”

    2、说一个问句,用上“吗”

    3、读句子三,读出请求的语气。注意语气词“吧”

    4、说一句“请求”的话,用上“吧”

    树叶课件【篇4】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树叶课件【篇5】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

    (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三)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树叶课件【篇6】

    语言活动:树妈妈和树叶娃娃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专心地听故事,感受作品中所表达不同情感-----树妈妈和树叶娃娃在一起的快乐情感和分离的悲伤情感。

    2.能试着说说,演演,并用歌声表现故事中情感。

    活动准备:

    图片三张,录音磁带(秋日私语),树叶娃娃头饰。

    活动过程:

    流程:欣赏配乐故事------再次欣赏故事(配画)-----师生双向提问并学唱歌曲------故事表演。

    (一)欣赏配乐故事

    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故事的名称就叫“树妈妈和树叶娃娃”,听了这个名字,请你猜一猜故事里可能讲些什么?

    1.欣赏故事。

    (1)提问:故事里讲了件什么事情?(故事讲了树叶娃娃离开了树妈妈,后来又回到树妈妈身边的事情)。

    (2)请小朋友再听一遍故事,听完故事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二)再次欣赏故事。(老师边讲边配画)

    1.幼儿自由提问。

    老师,幼儿共同帮助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

    2.老师提问。

    (1)夏天的时候,树妈妈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2)秋天到了,树妈妈看到树叶娃娃都飘走了,她的心情又怎么样?为什么?

    (3)小树叶听到了树妈妈的歌,它们是怎么做的?什么是安慰?(让妈妈快乐起来,高兴)。

    3.幼儿学唱。

    (1) 请你们来当关心妈妈的小树叶,唱歌给妈妈听,你们听,树妈妈唱起了伤心的歌谣。(老师唱第一段,幼儿唱第二段)

    (2) 妈妈知道你们的心里也很难受,可是,如果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难受,妈妈也会怎么样呢?请那么把难受的样子藏起来,拿勇敢的样子在唱歌妈妈听一遍。

    幼儿再次练习。

    4.学说安慰妈妈的话。

    现在妈妈有点放心了,你们再来说一句安慰妈妈的话,让妈妈更加高兴一点。

    5.第二年春天到了,树叶娃娃有没有回来?现在树妈妈的心情又 怎么样了?

    (三)故事表演。

    你们喜欢小树叶吗?我们就来表演这个故事,请你们打扮一下(拿胸饰)来当可爱的树叶娃娃、老师演树叶妈妈

    集体表演。

    树叶课件【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惹、皱、脸”3个字。

    2、理解林园园为什么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会脸红。

    3、通过有表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林园园脸红的原因。

    难点:理解李丽为什么没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

    同学们,请仔细想一想,你们见过的树叶有哪些颜色?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3、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画出本课的生字,标上自然段序号。

    (2)边读边想,课文中主要讲了什么?

    (3)遇到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用手势表示课文中有五个自然段。

    (2)出示生字,先小组的同学合作互相帮助纠正字音,再齐读,轮读,指名读。

    (3)检查读书情况。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林园园为什么脸红?”

    2、小组合作,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1)先通过读写林园园脸红的第五自然段,找出“林园园脸红的原因”——看到李丽画的蓝树叶;

    (2)再找出“李丽为什么用蓝铅笔画树叶而不用绿铅笔画”的第一段;

    (3)最后找出“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经过”也就是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出示李丽与林园园的对话,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读,注意要突出李丽“小声、行吗、现在可以、小心、连忙”和林园园“吞吞吐吐、怕、要、不要、皱着眉头”等词语,体会李丽十分想借绿铅笔而林园园却不愿意借的心情与表情。

    4、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假如林园园和丽就在我们中间,你们有问题要问她们吗?

    5、总结全文,深化导行——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6、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四、开辟“绿色通道”:

    假如课文还有第六段,你觉得应该怎样写?(课后完成)

    “特别提醒”:上学或上课之前,一定要检查学习用品是否准备齐全,让不和谐的蓝树叶消失,让绿树叶、红树叶、黄树叶来美化我们的校园与生活。

    附板书设计:

    17、蓝树叶

    借绿铅笔

    李丽——————林园园

    没接绿铅笔

    树叶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李丽的小心翼翼和林园园的小气。

    3、懂得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

    4、学会写“铅、笔、景、拿”三个字。

    教学重点: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体会两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读懂说话的提示语,理解体会李丽与林园园说话时的心里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见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回答:(绿色、黄色、红色)可是今天,我发现了一些异样的树叶,现在我请大家欣赏小朋友画的一幅风景画,课件出示:李丽画的树叶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是啊,这幅画中的树叶为什么却是蓝色的呢?让我们就一起走入课文《蓝色的树叶》。

    板书:蓝色的树叶 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

    二、初次朗读感悟

    1、自由读:大家都在奇怪,为什么这位小朋友画了一些蓝色的树叶?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过程?(2、3、4小节)

    (带着学习问题初读课文,可以让学生的朗读有所指向和目标,让学生尽快地找到课文的重点部分。)

    2、读后反馈:分小节指名读课文。请一组同学,读后请学生评议。

    刚才大家读得比较流利,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究竟有没有读懂课文,对刚才的问题进行反馈。

    二、再读课文,领悟人物的对话

    1、学习课文的2、3小节

    让我们来仔细地读一读2、3、4小节,找一找:

    李丽是怎样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

    林园园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

    2、悟读对话:

    [对话一](出示第一幅插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圆圆?你能猜出她们正在说什么吗?

    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句:你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找出课文中描述这幅图的话。谁来读?

    指名学生反馈。

    图上,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完了。林园园画的绿色树叶可爱吗?读一读有关的句子。(树叶那么绿,真惹人爱。)树叶是那么绿,那么讨人喜欢!于是李丽对林园园说:

    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课件出示)

    这句话李丽是怎么说的?(小声地说/轻轻地说)谁来当李丽向林圆圆借借铅笔?(指名读2至3人) 大家一起来小声地向林圆圆借借铅笔,齐读句子。

    这个句子还可以怎么说?

    指名学生回答后出示或者自己出示:请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好吗?

    我能用一下你的绿铅笔吗?

    面对李丽诚恳地借铅笔,林园园有没有答应李丽?她是怎么说的?

    我还没画完呢。(课件出示)

    林园园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吞吞吐吐的)你能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吞吞吐吐”就是说一下停一下。教师范读:我/还没/画完呢。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指名齐读。

    林圆圆真的没有画玩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她舍不得,不愿意借绿铅笔给李丽。)

    过渡: 既然林园园说自己还没有画完,李丽只有等了。她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课件出示)

    “现在”是什么时候?从课文中找一找。(“林圆圆都画完了”)李丽会怎样向林圆圆借铅笔?

    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课件出示)

    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她应该借了吧。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

    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课件出示)

    请大家读一读,你觉得林圆圆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她会怎么说出这句话?

    你读出了什么?你读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我真不想借/我舍不得借)

    李丽听了,立刻说:我小心一点儿。(课件出示)说明李丽还是希望能借到绿铅笔的。一次又一次借不到铅笔,李丽说话的声音变得越来越轻。再读这句话。

    [对话三]

    过渡句: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应该马上把铅笔借给李丽,可是,大家齐读第四小节。

    学生齐读。然后让我们来完成一个选择题。

    (课件出示)林园园从盒子里———————[选一选:慢吞吞地/飞快地/爽气地]拿出绿铅笔。指名选择,并说明理由。

    是呀,林圆圆的心里一直舍不得借这支绿铅笔,她还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

    读这些话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突出哪些词?(要……不要……不要……不要……)学生练习读,齐读。

    李丽连忙说:我只画树叶和小草。

    她说话的时候还是————————————(小心/诚恳/轻轻地)

    李丽一直都是那么小心、诚恳地向林园园借绿铅笔,林园园到最后乐意借了吗?(不乐意)

    你从哪里看出林园园不乐意的?

    ——林园园皱着眉头,说:还要画小草?(出示课件)

    你能把她不乐意的语气读出来吗?(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3、分角色读对话。李丽向林圆圆借铅笔的过程共有三次对话,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全部对话)

    (1)指名读:要把李丽的小心、诚恳和林园园的自私、小心眼都读出来,我来请两位小朋友读读这些对话。

    (2)表演读: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精彩,谁想来演一演林园园和李丽这两名小朋友?

    读得很好。演得也精彩。大家的朗读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那节美术课。

    过渡:李丽也感觉到了林圆圆是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自己的,所以“李丽看了看林园园,没有接她的绿铅笔”。此时李丽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想象讨论,并指名说说。

    4、学习第五小节(出示第二幅插图)

    课文的第几小节是写这幅画的?

    (课件出示)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

    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她心里会想什么?(我太自私了,应该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忙,可自己没有那么做……)

    她以后会怎么做?(乐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会帮助需要自己帮助的同学/向李丽道歉……)

    四、课后拓展

    你要是林园园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什么?(我想对林园园说:你应该大方些,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

    我们来读这一小节,把林园园羞愧的心情读出来。

    让我们对园园和所有的同学说:“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1、出示要写的生字:铅、笔、景、拿

    2、学生读一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特点:

    铅:左窄右宽,右上部分的“几”不带钩。

    笔: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毛“字的竖弯钩特别长。

    景:上下结构,上面“日”字较扁,下面的“京”字一横特长。

    拿:上下结构,人字头向两边舒展,像一把伞罩住了下面的“手”。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临摹,练习。

    树叶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想象,并通过组合构成各种画面,能用拓印、压印、拼贴等方法制作叶子画。

    2、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尝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叶子。

    2、制作材料:白纸、颜料、双面胶、剪刀、记号笔、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1、创设氛围,引发幼儿兴趣。

    (预设)师:小朋友,今天来了好多客人老师,我们和客人老师问声好。除了这么多客人老师以外,还来了许多树叶娃娃。它们想请小朋友说说:“冬天来了,你发现树上的叶子有什么样的变化吗?”请你来说说。

    幼儿A:我发现树叶变黄了。

    幼儿B:我看见有的树叶变红了。

    幼儿C:我看到好多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了。

    (调整)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树叶飘落的样子,集体做树叶飘落的动作。

    幼儿D:老师我看见有些树叶还是绿绿的。师:对了,为什么那些树叶还是绿的呢?

    (生成)幼儿D:那是常绿树。

    (调整)师:常绿树和落叶树有什么区别呢?其他幼儿:落叶树就是秋天树叶变黄,慢慢落下,春天再发芽、长叶。常绿树就是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

    分析:以数叶娃娃的身份引出课题,让孩子们融入到童话的境界中。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树叶的各种样子,有的变黄、有的变红、有的枯萎了、有的飘落、有的还是绿绿的。由于这一阶段的主题活动,使孩子时刻关注树叶的变化,所以回答很全面。请幼儿说说、唱唱、表演一下树叶飘落的情景。在表演的时候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树叶飘落的情景,直接感受飘的美。

    〔以上环节运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方式,将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起来,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一个有一定目的且积极主动的状态。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便采用问答、音乐、律动等融合引导

    幼儿进入主题,请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想象、利用自身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对叶子的认识。〕

    2、引导幼儿观察树叶,进行合理想象。

    (预设)师:小树叶很高兴,想和小朋友做游戏呢。请你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和他做朋友,并说说它象什么。

    幼儿A:我觉得这片树叶象扇子。

    幼儿B:我发现这片树叶象手掌。

    幼儿C:老师这片树叶象一滴小水滴。

    分析:幼儿自己寻找、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都是从树叶本身的形象出发的,比较直观形象,没有什么创意。

    (调整)师:“看看这片树叶象什么呢?”边说边用手在身后作了个尾巴的动作。

    幼儿A:说象蝴蝶的翅膀。

    幼儿B:象金鱼的尾巴。

    幼儿C:说象孔雀的尾巴。

    分析:在孩子的想象得到限制的时候,老师要想办法进行提示,这时用了语言和动作的提示。看到这样的提示,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生成)师:你们看这片树叶象孔雀的尾巴,那么还缺了什么呢?

    幼儿:缺了身体、头和脚。

    (调整)师: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孔雀的身体、头部和脚呢?

    幼儿A:可以用椭圆型的树叶来做身体。

    幼儿B:用圆形的树叶来做孔雀的头部。

    (调整)师:那么你们说身体和头哪个大?

    幼儿:身体应该比头大。

    幼儿C:孔雀的脚可以用勾线笔画出来。

    幼儿D:孔雀的脚还可以用树叶的柄来代替。

    幼儿E:也可以把树叶剪成脚的样子。

    (生成)加工树叶。师: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还想到了用工具把树叶进行加工的好办法。

    分析:孩子想到了用树叶拼或者干脆添画,甚至还想到了对树叶进行加工,我们商量这些方法都可以。

    (预设)师:那么让我们来拼一拼,把你自己喜欢的图案用树叶拼出来。

    (预设)师:把你拼的`图给我们大家介绍

    介绍。

    幼儿A:我用树叶拼了两条小金鱼。(见图一)

    幼儿B:我用树叶拼了小鸟和蝴蝶。(见图二)

    幼儿C:我拼的是小猫和金鱼。(见图三)

    (生成)师:大家来看这只小猫的脸是用什么树叶来做成的?

    幼儿C:我把梧桐树叶中间那瓣叶片折掉以后就象猫脸了。

    (调整)师:真是个好办法,很简单,而且非常象。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拼图。

    分析:发现孩子们在拼图的过程中同样的图案用了不同的树叶,不同的图案用了相同的树叶。还发现一个孩子将梧桐树叶的中间部分折断,做成了小猫的脸,非常逼真。孩子想到了对树叶加工后进行创作,真是出乎意料,于是赶紧加以肯定和鼓励。并及时展示给大家看。让孩子得到启发的同时相互学习。利用视频展示仪。有选择的让孩子来介绍,特别介绍有创意的作品。让孩子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在这一环节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例如:“这片银杏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而且也为下一个制作环节打下的基础。〕

    3、幼儿制作叶子画。

    (预设)师:今天我们准备了三种游戏。

    有拓印游戏。拓印跳舞的树叶娃娃。别忘了给娃娃画上手脚,穿上漂亮的衣服。

    有拼贴游戏。利用树叶的不同形状来拼贴各种图案。

    还有压印游戏。先用树叶拼图,然后涂上颜料进行压印。

    好,现在请小朋友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

    分析: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游戏,给予充分的自由。老师观察幼儿选用的树叶与表现的事物是否相符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合理构图,表现事物特征。这时老师要重点指导压印游戏,对操作的顺序和规则要明确。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4、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预设)师: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互相介绍,也可以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客人老师,没有完成的小朋友抓紧一点。

    等幼儿基本完成后集体讲评。

    预设)师:请你来说说今天你和树叶娃娃玩了什么游戏。

    幼儿A:我和树叶娃娃玩了拓印的游戏。(见图四)

    幼儿B:我玩的是拼贴游戏,我拼了水中的动物。(见图五)

    幼儿C:我做的是压印游戏,我印了小猫在钓鱼。(见图六)

    分析:在这时候老师倾听幼儿介绍,提出恰当意见。

    (预设)师:我们和树叶娃娃玩的真高兴,一起来合个影吧!

    师生共同在作品前合影留念。

    (针对幼儿喜欢成人或同伴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加以关注和肯定的心理特点,我让小朋友相互介绍作品或向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也促进了老师和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的评价绝不局限于幼儿的操作结果,而应包括幼儿各种能力、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状况。活动最后,师生共同与作品合影留念,让幼儿再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在以后的活动中保持这种创作精神。〕

    树叶课件【篇10】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蓝树叶》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讲读课文的第二篇(即第十九课)。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注意不能将林圆圆当成批判对象,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 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五、结合远程,说应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他又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开课时和学生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并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课程教学光盘逐一播放各种颜色的树叶图片相机介绍“瞧,这是绿树叶,红树叶、金黄色的树叶等。而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是为什么呢?” 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感觉到树叶的不同,从而心里面也产生了疑问,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识字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特点,即孩子已初步具备的识字能力的特点,我放手让孩子运用“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给生字编儿歌”等方法自主识字,在全班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写字时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再运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课程教学光盘按笔顺一笔一画教学生认真地写下来,并且同时提醒学生写字时注意姿势,做到足安、肩平、身正和三个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我的说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

    树叶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字形。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3.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准12个生字的字音,区别字形。

    (二)指导“已、经、铅、忙”等字的字形及“由”的笔顺。

    三、教学过程

    (一)以提问式,引出课题。

    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

    (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蓝树叶”。板书课题。树叶怎么是蓝色的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

    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问题的答案。

    生:因为图画课上,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画笔,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色画笔画树叶了。

    过渡语:为了很好的学课文,我们还是先学习生字。

    (三)读课文,划不认识的字。

    (四)自学生字。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带音节读生字。

    2.指名不带音节读生字。

    3.齐读不带音节读生字。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记每个字的?

    老师抓重点字指导。

    (1)用比较方法记字形。

    “术”与“木”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两个字不同点就是“术”比“木”多一个“丶”。

    “李”与“季”比较不同点是什么?

    生:“李”比“季”多一“”。

    “已”与“己”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已”竖弯钩出头,“己”竖弯钩不出头。

    (2)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

    怕:“白”加忄旁。

    拿:“合”加手字部。

    连:“车”加辶旁。

    忙:“亡”加忄旁。“亡”的第二笔要出头。

    (3)重点指导笔顺。

    铅:右半部的写法,上面是“”,第二笔是“”没有钩,下面是“口”。

    由:共五笔,。“由”和“电”二字的区别。

    5.理解意思。

    她:第三人称(女的)。

    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怕:害怕;畏惧;担心。

    拿: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

    连忙:赶忙、急忙。

    不由得:不禁。

    6.口头组词。

    术:技术 医术 战术 算术

    铅:铅笔 铅芯 铅字 铅铁

    经:经过 经验 经常 经理

    桌:桌子 桌面 桌角 餐桌

    怕:害怕 不怕 恐怕

    连:连长 连接 连续 连队

    忙:连忙 农忙 很忙 帮忙

    由:理由 由于 由此 自由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六)巩固生字。

    1.把下面的8个字组成4个字,看谁说的快。(投影)

    木 女合 辶子 也手 车

    ( )( )( )( )

    2.看音节把字补充完整。

    (七)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

    (二)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课文2~4自然段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二)教育学生从小要助人为乐。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蓝树叶。

    问: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习这课你想知道什么?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的疑问,学习课文,找出理想的答案。

    (二)老师讲蓝树叶的故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讲故事。

    思考:这篇课文讲谁和谁一件什么事?

    过渡:李丽为什么跟林园园借绿色的画笔呢?我们一起先学课文的第1自然段。

    (三)细学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

    (2)生边读边找答案,用“——”划在书上。

    (3)看图1,找哪个是李丽,哪个是林园园。

    (4)指名说答案。

    生:她正要画树,可是绿铅笔找不到了。

    过渡:林园园借给李丽绿铅笔了吗?最后她画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你从课文的第几段看出来的?(第5自然段)。下面我们就学习第5自然段。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问: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2)观察图2。

    问:林园园看什么?脸色怎么样?心情怎样?又是怎么想的?

    生:林园园看见李丽画的蓝树叶,脸红了。十分难过,暗暗地想:自己没有借给李丽绿笔太不对了,同学有困难应当热情帮助,可自己却没有那样做。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见同学有困难,应该伸出热情之手,去帮助同学。

    (3)观察完图后,讨论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4)指导朗读。

    我们读这段应该把李丽认真画的态度读出来,还要把林园园羞愧的语气读出来。

    试读 指名读 齐读

    过渡语:为什么李丽没有接林园园的绿画笔?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2~4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问:李丽向林园园借画笔,林园园愿意不愿意借给她,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林园园不愿意借给她。因为林园园已经把树画好了。李丽跟她借绿笔,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有画完呢?”从林园园的语言可以看出不愿意借给她。

    理解:“已经、吞吞吐吐”的意思。

    (2)看图1。

    先看林园园画的树叶,再想林园园说的话,说明什么?(不愿意借彩笔)

    (3)指导读对话。(有语气)

    过渡语: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我们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问:李丽再次提出向林园园借绿画笔时,林园园又是怎么说的?李丽听了之后说了什么?

    (3)请2名同学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

    过渡语:当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林园园听后借给李丽铅笔没有?我们继续往下学。

    5.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

    思考:

    ①林园园说话时用了三个什么词?说明什么?

    ②当李丽说还要画小草时,她又说什么了?怎么说的?

    ③“皱着眉头”说明什么?

    (2)分小组讨论3个问题。

    (3)指3个小组汇报结果。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自然段。

    6.指3名同学每位同学读一段,读2~4段。

    思考: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指名回答问题。

    (四)读全文(分角色)。

    讨论:林园园做得不对,你应该怎样做?

    老师看板书、总结全文。

    树叶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0个生字。

    2、领悟同学之间应该互助互爱。

    过程与方法

    观察字形结构,然后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了课文中的道理,怎样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

    教学重点:

    1、教写10个生字。

    2、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了课文中的道理,怎样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授法 朗读法 示范书写

    学法指导:

    朗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生字认读:术 铅 惹 吐 桌 盒 注 削 皱

    2.读读词语:风景 房子 近处 远处 铅笔 旁边 已经 惹人爱 借我 桌上 现在 弄断 小心 注意 连忙 吞吞吐吐 皱着 眉头 自己 用心 不由 脸红

    3.同桌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领悟同学之间应该互助互爱)开火车认读

    二、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是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一起读,

    三、读说练习

    1.读一读,体会商量的语气。

    你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

    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

    2.同桌互读互听,练习读这两句话。

    同桌之间互读互听,练习语句对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赏析

    四、拓展学习(深入探究)

    识字、写字

    1.出示“由 术 吐 注 课 铅 笔 桌 景 拿”请学生读一读。

    2.小组为单位观察字形的特点,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

    3.你能写好什么字,告诉大家你写时会注意什么?

    4.学生练写容易的。“由 术 吐 注 课 桌 景”

    写美观。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吐、注、课、铅)要写得左窄右宽

    5.有哪个字要老师书写的?(铅 笔 拿)

    “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

    “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

    “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

    “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6.学生练写。(注意书写姿势。)观察字形

    自由发言说说写字时应注意什么教写“我会写”的生字

    五、课堂小结(梳理归纳)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全文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蓝色的树叶

    由 术 吐 注 课

    铅 笔 桌 景 拿

    长相思课件(精华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耐心静心地来撰写。写教案课件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出课程的创造性和智慧,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果您正为撰写教案课件而发愁,不用担心,教师范文大全在这里为您搜集整理了有关内容“长相思课件”,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帮助。本文内容仅供参考,请您仔细斟酌。

    长相思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注释,观看插图,边读边想象,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乡愁在王安石的眼里是一片被春风吹绿的长江南岸,在张籍的笔下是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大屏上的提示读课文。

    二、初读词:

    1、屏幕显示:请自由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检查朗读情况,齐读。

    2、再读词:

    读古诗词,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请按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词。

    屏幕显示:请自由读词,注意读的节奏,正确断句。

    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和“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朗读。

    3、反复读词

    我们不但要将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词的韵味,那你们认为如何才能读出词的韵味呢?

    是的,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我们要想将词理解透彻,还要初步了解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写作背景。我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

    大屏出示:

    纳兰性德(1655-1685),年仅31岁,满洲人,字容若,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18岁考中举人。主编了《通志堂经解》和《渌水亭杂识》,成就非凡。

    《长相思》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jìsì)长白山。

    那现在我们就来细细地读这首词,字字句句地读。请看屏幕上的提示: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字字句句地读,反反复复地读,边读边点画批注,尽量读懂。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

    三、学词体会意境

    1、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两个问题,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

    纳兰的“身”在哪里?你从哪里知道的?

    山一程,“身”可能在哪里?水一程,“身”可能在哪里?“夜深千帐灯”,“身”可能在哪里?

    孩子们,词人经过了一道道山,一道道水,可谓经历了千山万水。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将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反复诵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词人的心又在哪里?

    身在征途,心在故园,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深深的思乡之情。指导朗读。

    请闭上你的眼睛,边听边想象,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指名谈看到的情景。齐读全首词。

    3、“故园无此声”,故园,让词人魂牵梦萦的一个词啊,因为故园里有他快乐幸福的时光,有他和妻子的“赌书波茶”,有他和孩子的嬉戏追逐,有他和老人的围炉夜话……此时,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故园,展开你合理的想象,写一写在故园纳兰幸福生活的场景。

    学生展示。

    4、是啊,故园的一切是多么温馨美好啊。但是,此时这里却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皎皎月光,没有幸福快乐。故乡的一切美好都破碎了,留给纳兰的只有回忆。现实只是“山一程……”齐读整首词。

    5、词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能读出韵味了,读出你自己的感觉了。孩子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要问纳兰性德吗?

    6、对,想家为什么离家,念家为什么不回家?不只是你们这样问,纳兰性德自己也无数次地问自己。他在征途中还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屏幕展示《菩萨蛮》。

    7、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读《菩萨蛮》。

    四、小结:

    1、“轻离别”啊“轻离别”,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不是的!他重离别啊!

    所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亲人,惜朋友,字字化作“长相思”,

    爱祖国,恤百姓,句句写满“长相思”。

    2、孩子们,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如果你想读懂《纳兰词》,请读《一生最爱纳兰词》。

    长相思课件(篇2)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1.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一)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产生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心里产生了“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当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的心中又产生了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的停顿。明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4、点一名学生读。

    5、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6、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7、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8、你们听出来了吗?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词。

    9、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10、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再点生读)

    11、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12、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诗下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

    2、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榆关、山一程、水一程、帐)

    3、作者的身在哪儿?这几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4、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5、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6、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2、师适时范读。

    3、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4、学生说,师小结。

    5、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琵语》,想象写话。)

    6、(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7、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8、学生汇报。

    9、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10、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高挂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13、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

    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点读、齐读)

    3、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4、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5、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6、(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7、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8、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9、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长相思课件(篇3)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d)总结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课件(篇4)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边读边想象、情境诵读等方法品味诗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凄婉情思。

    3、了解“故园”催生的丰富意象及文化内涵。

    康熙二十一年,身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去往山海关外的盛京(沈阳)祭祖。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本首词表达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却也写得悠长动情。

    一、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四、读到这儿为止,你感觉到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1、作者的身在哪里?

    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这支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里,他们驻扎下来。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4、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看着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风雪交加、帐篷里的士兵思念亲人,无法入睡。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享受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啊!

    6、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举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长相思课件(篇5)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 (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课堂总结: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长相思课件(篇6)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长相思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过程和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1、导入

    师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新的古诗,还记得吗?谁愿意为大家背一背,还要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述:《泊船瓜洲》中王安石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秋思》中张籍通过叙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析题

    师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词,请看课题,你认为课题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在复习、巩固本课中前两首诗同时,为新词《长相思》的学法打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多读几遍,什么时候读得正确流利,什么时候停下来。

    学生展示朗读,学习更、聒。

    2、再读课文,读得有感情。

    师述:我们学过许多古诗,同学们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味道十足。你能试一试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吗?

    师述:读得真有味道!老师看到同学的眼里都是智慧的目光,再看看谁是火眼金睛,你们注意到这里没有?这是词的特殊形式,以空格为界,空格前面的部分叫上阙(板书、注音),空格后面的部分叫下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展示读、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的朗读,把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味道。同时解决多音字更和生字聒,指导学生分清词的上下阙。

    三、精读课文,了解词意

    (一)上阙

    1、了解词意

    师述:好一首长相思,唱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结合书下注解和课文插图先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2、指名回答

    师述:你们读懂了吗?先来看上阙。谁来说说?

    师述:你还能读出征途的艰辛吗?接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了将士们在跋山涉水,从这身(板书)中,我仿佛看到了纳兰性德身处其中向着山海关进发。你们又看到了谁?

    师述:是呵,在二月清寒的时节,在苍苍茫茫的旷野里,这千万大军驻扎下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先自己想一想。出示课件,你能根据刚才的想象,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景象吗?(这是出现在什么时间的场景?夜晚的天空是怎样的?你能将它也融入你所描述的画面中吗?)这样的景象你能用一个词

    来概括吗?

    师述:著名的大学者王国维盛赞此句为千古壮观,就在于纳兰性德用寥寥五字,就描绘了这幅壮观的景象,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能否通过我们的朗读将这幅画面展现出来呢?

    师述:我也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来读怎么样?

    师述:太棒了,大家不仅读出了路途的遥远与艰辛,还读出了这千万大军征程中的壮观之美。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运用词句变式法,让学生诵读中感悟征途的遥远与艰辛,再结合书上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千万大军驻扎苍茫旷野的壮观景象,即入情入境,走入作者内心,又为对下阙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二)下阙

    师述:大漠孤烟,长沙落日,军旅之途纵有无数壮观美景,然而更多的却是风餐露宿中的煎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词的下阙。谁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师点拨:1、这样猛烈的暴风雪,是什么样的呢?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狂风伴着雪片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栗。听(课件播放),狂风就是这样呼啸而过。

    师点拨:2、我们能否把这猛烈的风雪读出来呢?

    师指导:3、指名读。一组试试+再加一组+全班一起来

    师点拨:4、这猛烈的风雪能让作者安然入梦吗?当他从梦中惊醒之后,心情怎样?请你用文中的话语概括:心碎。(板书)他为什么会心碎?多么凄美的词句!谁能读出来吗?

    师述:5、听着这一更又一更的风雪声,作者想到了他的______。(板书:故园)

    师述:假如你就是作者,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中的故园是怎样的呢?

    师指导:请把你心中的故园和同桌说说吧。

    师指导理解故园无此声。

    师点拨:故园如此美好,在这里,此时此刻,作者能感受到吗?

    师点拨:此声指的是什么声音?(暴风雪声)

    师点拨:故园没有这些声音,有的是温馨、安宁、祥和,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述:孩子们,一个无此声,真是于无声处胜有声。这首词将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思乡吗?

    师述:是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这首词才会让人觉得壮美而浓烈,读来荡气回肠。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下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以风雪声激荡学生的心灵,以恰当得铺垫,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帮助学生感受故园之温馨安逸,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撞击,悟心碎之凄美悲壮。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世界里,自然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见作者真心本意。

    四、拓展学习,升华感情

    师述:像这样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先想想,再请你写一句。谁先写完谁先读。

    师述: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师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游子飘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师述:北方的风雪勾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他胸怀豪迈踏上征途,却又心系故园,碎梦难圆。于是这丝丝情怀都化作这长相思。作者的这种情感也使身在异乡的刘老师深受感染,读着这首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秦砖汉瓦,白发双亲,来,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长相思!

    师述:读得多好啊!作者描写的一个个景象,通过你们的读,你们的写,你们的思考,你们的表述,逐一展现了出来。词让宋代人写绝了,但是谁又曾想到到了清朝,又出现了这样一位不亚于宋朝的词人纳兰性德。在见到你们之前,我以为这首词已经让别人读绝了,没想到你们读得这么好,一句句多感人呀!会背了吗?再来背背吧!(师生配乐背诵)

    师述:你们甜美而激情的声音,专注的目光,端坐的身姿,淋漓尽致地表达

    第5/7页

    了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此时此刻,老师再多说一句都是多余的。下课。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总结词境,升华情感的同时,引入语文园地中的诗句,拓宽学生思维,将单元学习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累语言,丰富阅历,更掌握方法。使学生在充分的拓展阅读中,感受思乡之情的意蕴绵长,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重返《长相思》,学生的兴味定会更浓,思乡情更深,吟诵出的美也更壮丽、辽阔。

    五、板书设计

    身行写景

    故园思乡

    心碎抒情

    长相思课件(篇8)

    学习目标

    一、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把握数量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思路

    自学探究

    听说读写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

    1、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__________。

    2、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__________。

    3、__________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4、__________何事秋风悲画扇

    二、导入新课

    一片伤心画不成。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人生若只如初见

    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三、作者简介

    谈谈你所知的纳兰

    1、性德:性柔如水,高悬德义

    2、出身富贵避凡尘

    人生只若初相见

    3、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四、读背中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谈谈听后的深切感受

    3、在吟咏中背诵《长相思》(两分钟)

    4、成果展示

    山——————,水——————,身———————,夜———————。

    风——————,雪——————,聒———————,故———————。

    小结:一夜风雪,一夜征程,远在边关的词人总也不能入梦,心中泛起了被风声搅扰的思乡涟漪。

    五、问题探究

    1、品味词中蕴含的浓浓思乡之情

    (注意从词性这方面入手)

    名词:山水 风雪

    动词:碎

    代词:那畔

    形容词:故园

    数词:千帐灯

    否定词:梦不成,无此声

    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行满相思情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铺下孤寂梦

    数词虽小,魅力无穷

    经典数词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

    2、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中数词的作用。

    明确:

    (1)、对仗工整,节奏感强,使文字呈现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缠绵。

    (2)、山高,水远,风大,雪重,夜长,层次清,立体感强,给人一种苍凉、孤寂的厚重感。

    (3)、程程都有亲人影,程程都有送别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

    (4)、故乡远,孤寂深,表达出浓郁的思乡情。

    六、描写修改

    拿出我们课下对这首词的描述,融入浓浓的思乡情,再次修改,走进纳兰的相思世界(一分钟)

    小结

    思乡情,在历史长河里,永不枯竭,超越民族,超越国界,没有肤色之差,没有男女之别。

    长相思课件(篇9)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长相思课件(篇10)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长相思课件(篇11)

    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长相思课件(篇12)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长相思课件(篇13)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长相思课件(篇14)

    教学内容分析

    《长相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暴雪之声的。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正是情意绵绵的思乡佳作,形象地诠释了“月是故乡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同时受到思乡、爱乡这种高尚情操的熏染。

    学生学情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五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要求古诗的学习重在感悟积累,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情,我把情意殷切、韵味深远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体验的情感符号。即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领学生轻扣诗歌的大门,从而让他们在诗海中徜徉,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教学方式,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走进词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思乡的诗歌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意境渲染,唤醒体验

    1、激情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设计意图:开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本课前两首思乡名句的引入能唤醒学生的体验,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奠定思乡这一情感基础,又有利于积累古诗名句,厚实文化积淀。

    2、板题,读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题)

    3、质疑:读了这一诗题,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配画面,知诗人。

    简介纳兰性德。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一读,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课件出示古诗)

    2、生展示读,生互评。(注意“更、聒”的读音)

    (二)二读,读诗味

    1、我是这样读古诗的,你们听听,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2、生说不同之处。

    3、生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古诗。(摇头晃脑读、打节拍读、手舞足蹈读)

    4.生展示读,师评。

    (三)三读,读画面

    词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四、研读内蕴,走进诗韵内核

    (一)何处:初步感受征途之艰

    1、作者身在何处?你怎么知道的?(师板书:身在征途)

    2、想像上阙的情境,感受征途不易。

    自由朗读词的上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有什么感受?

    3、自由读、齐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中体会征途之艰。

    (二)何声:对比感受故园之美

    过渡: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词的下阙,想像下阙的情境,找出字里行间的声音来。(抓住“聒”体会)

    2、写话练习。(播放背景音乐)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情境,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汇报交流。

    3、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师指诗句引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何心:质疑追问情归何处

    1、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师板书:心系故园)

    2、《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破碎、痛苦、伤感……)

    3、情境质疑: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重点解决为何不归)

    (四)互文印证

    1、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课件出示这首词)

    2、看画面听音乐,反复诵读此句。

    (五)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师板书:轻?重!)

    小结过渡: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地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另外,教师深情的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让学生品尝到诗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五、吟诗,舞诗,

    1、过渡:将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随着音乐,再来读一读。(配乐齐读)

    2、情到深处总想一吐为快,现在把你的感受用你喜欢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做动作读,还可以打节拍读……(配乐个性朗读)

    设计意图:经过细细品味后,我们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情,为诗中优美的语言陶醉着,被诗中绵绵的情思感染着,大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这时让学生以吟、舞、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可谓“水到渠成”。至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六、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师配乐小结: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引领学生到诗歌的海洋里去徜徉。

    七、自主作业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轻?重!

    心系故园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3童趣课件(精华5篇)


    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童趣课件”。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需要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童趣课件 篇1

    《童趣》(人教版语文教材七上第一单元)是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后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打响这第一炮?教学中,我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从读、练两方面入手,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 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 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 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童趣课件 篇2

    《四季童趣》是一首儿童歌曲。由秦全华作词、刘卫平作曲。收录于《音乐(三年级上册)》第6课中。四季童趣公开课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内容:《四季童趣》

    教学要求:

    1、通过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感受自然之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2、能用天真、活泼的情绪演唱出歌曲中的“趣”。

    3、运用已学过的节奏创编歌词和节奏型。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唱出歌曲中的切分音、休止符。

    教学内容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收集代表本组季节的歌,认真演唱,并能根据歌曲进行表演。

    教学媒介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VCD光盘,音响系统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用音乐问候同学们!(加上动作和笑容,让学生们感到亲切和轻松)同学们回应。

    二、课前引导

    师:春天追着风筝跑,夏天雨中把船摇,秋天采集红枫叶,冬天迎风滑雪橇。一年四季快乐多,季季都有新歌谣。今天老师要组织大家来个《歌曲大比拼》,你们分成春夏秋冬四个组,各组演唱课前收集的代表本组季节的歌,哪组唱的最多就获胜。

    学生分组表演

    三、新歌教学

    1、谈话导入

    春夏秋冬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不同的季节留给我们不同的记忆,同学们,谁说一说,在四季里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

    (学生交流在不同季节里有趣的活动)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歌,它向大家展现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眼中充满童趣的四季,听一听,歌中唱到的活动有哪些是你熟悉的?

    (揭示课题,板书:四季童趣,同时多媒体出示这首歌曲。)

    (多媒体课件展示)

    2、教师范唱,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

    3、学生交流听到的内容,初步熟悉歌曲。

    4、复听——播放多媒体或VCD(童声齐唱)。

    5、教学歌谱——教师弹琴,学生跟着视唱歌谱,教师及时纠正唱得不正确的地方。

    6、教学歌词——先按照节奏读一遍歌词,再跟着钢琴唱歌词,特别要注意切分音和休止符的准确性。

    表现好力度记号的要求,如“鱼虾螃蟹……笑声在追赶”由mp到mf再到f,要不断推向高潮。

    7、在基本唱熟后提问:怎样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趣”呢?启发学生从声音、演唱形式、力度速度等方面考虑。

    8、播放《四季童趣》伴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四、拓展与节奏练习

    师:每个人在四季里都有最喜欢的活动,试着把各季节喜欢的活动编成四句话。在教师的启发下出示小黑板:

    春 天 藏 在 花 丛 间--,

    夏 天 躲 在 草 帽 下--,

    秋 天 钻 入 谷 堆 里--,

    冬 天 缩 进 棉 褂 中--。

    1、按节奏读读小黑板上的句子。

    2、在《四季童趣》的前奏声中朗诵这四句,朗诵时配合声势动作,并且接演唱。

    3、师生共同评价。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这首歌让老师想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四季不同的美,纯真的童心是最可贵的,愿同学们能不断发现身边的美,天天快乐。

    六、师生道别

    童趣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风声鹤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导读、品读、探究法。

    〖思路设计

    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据文体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学习,(新课标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学法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时,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件、两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老师今天想听同学们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乐趣,好吗?(生二、三人讲童年趣事)

    噢,原来,同学们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这也许会成为你一生永恒的回忆。其实,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说到这里,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

    (生可能想到《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教师也可展示几幅童趣画面。)

    (图像可以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激发情趣,创造阅读期待。)

    教师过渡: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们一块来欣赏他写的一篇非常有趣儿的文章──《童趣》。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哪一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你从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师补充:关于课文的出处和作者老师再补充几点: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童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字上?(师板书趣)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新课导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种交流式导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 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二、感知积累

    1、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来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种趣的。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同学们注意: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下面请一位同学试着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而能够很好的处理读音、停顿、感情等,实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并通过后面的练习读文加以巩固。)

    教师强调指导:(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⑴ 字音:

    童稚(zhì) 拟(ní)作 鹤(hè) 凹凸(āo tū) 庞(páng)然大物 拨(bá)山倒树 癞虾蟆(lài há ma)

    ⑵ 句读、停顿。

    ⑶ 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2、学生自由诵读。(为学生提供感受和体验揣摩的机会)

    3、概括课文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不断巡视,及时了解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学生能对照注视说出大意即可。)

    5、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课文中还有几处,因为没有注解,老师没有读懂,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⑴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则

    ⑶ 徐喷以烟,使其

    ⑷ 蹲其身,使与台齐

    ⑸ 以丛草为林

    ⑹ 吞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帮老师解决以上问题)

    (老师以求教学生的方式检查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另外,从此文中,我们还学到了一些成语,或联想到一些成语,有哪些?

    学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风声鹤唳教师可提醒。

    (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到此为止,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品读赏析奠定了基础。)

    三、品读赏析

    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遍课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读、推荐精彩语句,师生共同交流,欣赏)

    如:

    1、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3、徐喷以烟(非童稚不能为也)

    4、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5、神定驱之别院(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

    (指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精彩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学生间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教师准备以下课题:

    这些趣事,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那么,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提示: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2、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3、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4、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课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其实,文中所写的童趣,我们同学也可能听说过、见过,甚至经历过,所以读起来特别亲切。下面我们来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经历,共同体味一下其中的童趣(展示文章)

    苍蝇不是一件很可爱的东西,但我们在做小孩的时候都有点喜欢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们午睡,在院子里弃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苍蝇。苍蝇共有三种: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可用。金苍蝇即青蝇,小儿谜中所谓头戴红缨帽,身穿紫罗袍者是也。我们把他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东安市场有卖纸制各色小虫者。标题云苍蝇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们有时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腿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他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希腊路吉亚诺思(Lukianos)的《苍蝇颂》中说:苍蝇在被切去头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时光,大约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是这样的玩耍的了。

    六、总结收获

    课文我们已学完了,我们读文章也是为了写,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童趣》一课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 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 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一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

    童趣课件 篇4

    【设计思路】

    《童趣》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且篇幅相对较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本文作者童年之趣,不让学生探究过难、过深的问题,就不至于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让学生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激趣──读趣──探趣──品趣──找趣──创趣六个环节,一“ 趣”串珠,思路清晰。既注重 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发:重视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法: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老师适当引导、点拨和评价。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用心学,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要注意熟读、领悟、积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问题。

    ⑵ 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⑴ 过程:六大环节为:导入(激趣)──朗读(读趣)──翻译(探趣)──研读(品趣)──练习(找趣)──拓展(创趣)

    ⑵ 方法:运用“诵读法”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法”,教师授之以法,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向作者学习借助观察和想象,寻找生活乐趣,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多遍,做到读正确、读流畅。

    2、看看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能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工具书找出答案,查工具书仍找不到答案的等到课上和同学老师一块解决。(可设置“质疑卡”“疑难卡”交给老师,老师选择典型性问题在课上提出与同学一起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诗《童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边朗诵,边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理解)

    童年

    童年,是我们人生旅程中极其美好的一段时光。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一颗闪烁不定的星星

    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二、朗读(读趣)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童稚 zhì 藐 miǎo 小 鹤唳 lì 云端 凹凸 āo tū 土砾 lì 沟壑 hè 怡 yí 然

    3、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明确:文言文朗读要根据句意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⑴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⑸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4、老师范读,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明确: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问题。本文应该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5、指名朗读。

    6、布置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情感。

    三、翻译(探趣)

    1、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文翻译课文,教师走下讲台指点。

    2、指名翻译,意思合理就加以鼓励。

    3、分小组创造性翻译课文。

    (目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出示幻灯片)

    从下列三种假设的情景中任选一种:创造性翻译课文

    ⑴ 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⑶ 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 翻译课文。

    四、研读(品趣)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⑴ 观察蚊飞的乐趣。

    ⑵ 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⑶ 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⑴ 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理解: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教师小结: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所以说,观察是写作起步的基础,联想是文章飞翔的翅膀。

    ⑵ 品味语言特点,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以生动的笔调,简洁的语言,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学生疑难问题解答、质疑(学生疑难卡和质疑卡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

    可小组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全班商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如学生可能会提问:癞蛤蟆已捉在手,作者打了它几十鞭子,它竟没有死,为什么?“我”为小虫抱不平,对癞蛤蟆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其处死?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将癞蛤蟆打死,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答案不求一致,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五、练习(找趣)

    1、请同学们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文中字词:

    ⑴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简单讲解什么是通假字)。

    ⑷ 找出文中的成语。

    2、学生分类寻找、整理:

    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字同义不同的字:观 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 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六、拓展(创趣)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趣事么?如有的话,告诉我们大家,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乐趣。

    (教师可说自己小时侯的趣事: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孩子、骑小板凳想象为骑马开火车等)

    学生互相说,指名说。

    七、总结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祝愿大家在初中阶段善于寻找、体味更多的乐趣,让你的青少年时期过得比童年还要美好。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建议:本课内容较多,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为两课时完成。

    童趣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默读课文

    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生齐读

    五、师范读

    六、生自由朗读

    七、找单个同学读

    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

    (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措施:

    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 昂(抬)首(头) 项(颈项,脖子) 果(果真)驱(赶)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目的:加强理解课文。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

    十二、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出示投影片:

    1、本文选自___的著作______,作者字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____________

    见藐小之物___________

    项为之强____________

    凹者为壑____________

    作青云白鹤观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

    四、问题探究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

    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 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

    明确: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业

    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双语学习计划精华4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双语学习计划精华4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双语学习计划【篇1】

    一、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孩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双语教育是一种启蒙,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双语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双语感兴趣,他们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孩子学习双语的兴趣。

    二、故事教学法。

    故事对学龄前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情节活泼,内容丰富有趣,比如故事中:一开始我告诉孩子们,有一只兔子妈妈要去买菜,让兔子在家等着,但是来了一只大灰狼,让兔子去开门。兔子发现是一只大灰狼,就一起把大灰狼赶走了,但是完全掌握了,印象深刻。它可以让孩子和老师一起参与,自然地学习新知识。

    三、情境教学法

    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创设各种有意义、真实的情境,让他们想说、会说、喜欢说。语言习得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双语学习是一种自然习得型的学习,而不是教学型的学习。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几个单词,更重要的是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因此,教师应以幼儿园为主体,从兴趣出发,提供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方法。

    让幼儿园通过自由活动来理解语言,并通过使用来学习语言。有医院、餐厅、发廊等。通过玩角色游戏,孩子们的语言在游戏中得到巩固和练习。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双语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解决了他们只在课后使用,通常被遗忘和容易遗忘的弊病

    四、游戏教学法。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孩子生来就是为了玩游戏度过一生的。的确,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符合孩子好动的天性特点。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双语的兴趣,拉近师生关系,为孩子提供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将知识融入游戏,让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实践所学。我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学习双语的乐趣。因此,幼儿园双语活动应尽量玩“狼来了,狼来了,几点了”,在玩中学习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觉得学习双语很有趣,这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任何形式的活动,时间长了孩子都会觉得无聊。MoMo的情绪会大大降低活动的效果,而竞争机制的引入会解决这个问题。比赛可以激活孩子的潜在支持,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孩子好胜心强,大部分都不愿意落后。因此,在设计活动时,采用竞争机制,并辅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示对获奖者的赞赏和对进步人士的鼓励。有时候是几句鼓励的话,有时候是一朵小红花和一颗小星星...孩子们在热闹的气氛中相互追逐,对学习双语越来越感兴趣。

    双语学习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实验,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探索行之有效的双语教育模式,使我校双语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使学生在学习母语阶段充分接受英语熏陶,为将来成长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矗

    二、工作目标:

    根据《无锡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双语教育实验的指导意见》,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围绕学校双语教学实验方案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拓宽双语课程设置,改善双语学习环境,,探索双语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本学年内,要充分重视双语实验学校创建工作,完善双语教育环境,开设好实验课程,在“健康教育”、“牛津1A口语交际”及其他学科渗透等方面进行实验,初步形成校本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同时着重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富有双语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并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英语交往能力、英语应用能力。

    三、工作要求:

    20xx第一学期

    1、统一思想认识。从行政人员到英语教师、双语教师直到全校教师学习关于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市教师局关于推进双语教育实验的指导意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积极参与双语教育的自觉性,了解双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本校开展双语教育实验的规划。

    2、选派教师参加双语教育实验的培训。

    3、选定双语教育实验的学科、年级、教材。营造双语教学氛围。

    4、成立校双语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和教学研究小组。

    5、在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口语交际课、在小学三年级开设双语健康教育课。以这二个年级为先行实验,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探索双语教育模式。

    6、利用新加坡英华学校来校华文浸濡契机,进行双语交流活动。

    20xx第二学期

    1、进一步改进双语教育实验环境,优化师资配备。

    2、积极开发双语教育资源,创新双语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力加强

    化建设,初步形成校本双语教育特色。

    3、探索双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办法,制订有关学科的《双语课堂教学评价表》并试行评估。

    4、将原有五月份英语艺术周活动优化为“双语文化艺术周”活动。

    5、开展一次区级以上的“双语研究展示课活动”。

    6、举办英语教师和双语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比赛。

    双语学习计划【篇3】

    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基本国策,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新疆以及我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落实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双语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双语教育的需求。为科学推进我县少数民族学前及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根据全县教师队伍实际,结合全县未来十年双语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我县教师双语学习五年行动计划(20xx-2019年),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方针,统筹推进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各层面的培训。

    2.做好我县教师双语学习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逐步实施;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二与积极进取的统一,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三是坚持以提高三教师驾语言文字的能力为重点,培训内容强调实际运用能力和从巩固基础开始的原则,培养受训教师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坚持各四类教师同参与、共提高的原则。

    五是采取派出培训、县内培五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五年,使一大批教师成功向双语教师转型。

    二、行动计划

    (一)外派培训

    1.根据伽师县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及每年双语发展目标,按照存量培训的原则,认真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自治区级双语骨干教师培训。要充分做好培训前的县级选拔工作,结合学校及全县发展目标,根据学科及现有师资情况,选派具有培训潜力的教师参加,作为双语发展储备师资。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与新疆师范大学的合作为契机,采取每半年选派60名教师参加短期脱产培训的形式,力争20xx年底前共计培训600名教师。

    2.与乌鲁木齐市妇联幼儿园合作,每两个月选派3名学前双语骨干教师前往该园跟班见习的形式,力争在20xx年底前选派60名学前双语教师参加此类培训,并发挥这部分教师回原工作单位后的传、帮、带作用,培养我县学前骨干教师队伍。

    3.积极与乌鲁木齐市开展双语教学成绩显著的民汉合校协调,每年选派3名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前往乌鲁木齐民汉合校以见习形式学习双语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20xx年前培训15名教学管理人员,建设一支能干、肯干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4.充分利用佛山援疆契机,每年选派10名学科骨干教师前往佛山结对子学校采取跟班听课、参与学校教研活动的形式,五年内选派50名各学科教师,培养我县学科教研及教务管理队伍。

    (二)县内培训

    1.扎实开展好全县教师的县级培训工作,对全县教师分批次、分层次进行双语教学能力提高培训和专业能力提高培训。县级培训分集中面授式培训和专家讲座式培训。20xx年4月1日起启动为期六个月的双语储备师资培训,培训侧重于35岁以下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提高,每期培训为下一学期的双语教学储备师资,每期培训60名教师,20xx年底前对全县在职教师进行600人次的培训,实现我县中青年教师向双语教师的转型。

    2.每季度从自治区教研机构和高校聘请专家来我县开展讲座式培训,对全县双语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提高管理人员对双语教学政策和理论的认识,在20xx年底前进行450人次专题讲座式培训,以此进一步解放双语教学管理人员思想,提高他们对双语教学政策的认识,加深他们对双语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3.每学期从新疆教科所、新疆幼儿师范学校、乌鲁木齐妇联幼儿园聘请专家,对全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及骨干教师开展不少于40课时的培训,20xx年底前开展600人次培训,以此提高我县学前双语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我县学前双语教研队伍。

    4.每学期从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聘请学科类专家,对全县中小学教研骨干开展不少于40课时的双语教学教研主题培训,5年内开展500人次培训,培养我县中小学双语教学教研队伍。校本、园本、园本培训

    (三)校本、园本培训

    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根据受训教师水平层次区别编班。将45周岁以上(或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在职教师编入C班,选用现行小学汉语基础知识部分,从拼音内容入手,逐步加大知识摄入量;将汉语水平较低的教师(未获得相关证书或HSK4级和以下水平者)编入B班,推荐从现行双语班4年级《汉语》教材开始,分学期制定教学计划,逐步加大多语言知识摄入量,三年内完成小学阶段双语班4、 5、 6年级教科书语言知识点;将具备HSK5级和以上水平的教师编入A班,建议从7年级双语班现行《汉语》教材入手,分3年制定教学计划,三年内完成7、8、9年级教材,并在培训过程中适当纳入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内容(推荐使用教学进度见附表)在职教师校本培训

    双语学习计划【篇4】

    为了切实提高学校教职工的“双语”水平,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全面做好教职工“双语”学习,学校制定如下双语学习计划:

    一、“双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教师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汉语,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通过开展教师“双语”学习,使少数民族教师能识读汉语资料,便于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相互开展交流、增加沟通,,促进社会稳定,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双语”学习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校把“双语”学习工作纳入教师教育培训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统一思想,提高对抓好“双语”培训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双语”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参加双语学习培训,为开展双语学习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期培训学习都派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使培训学习能够严格纪律、有序进行。

    2、坚持集中统一学。采取每星期五利用政治理论集中双语学习,并打好学习考勤。每位老师配发了学习笔记本,通过学习注重应用。

    3、双语学习采取结对互助学。根据老师掌握双语水平情况,采取维汉、回汉结对子形式,进行帮扶互助学。

    4、模拟测试促进学。采取每学期一次测试方式,提高老师学习双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检验教师学习双语的效果。

    双语教学对学习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中找到更好的方向,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相信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的,这是我们一直要做好的事情,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发展,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报的!

    卧薪尝胆课件精华14篇


    为了带给您更佳的阅读享受教师范文大全精心编辑了“卧薪尝胆课件”。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卧薪尝胆课件(篇1)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过灭掉。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三、四自然段是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合理想象,领悟故事蕴涵的哲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文字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卧薪尝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朗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古代的越国和吴国,你了解越国和吴国吗?请你介绍一下。(学生不知道,教师介绍)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4、薪指什么?胆指什么?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带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边读边想,理解词语的意思。

    简要说说故事的意思。

    2、检查生字。

    出示:败仗表示免除屈辱万般无奈建议谋臣后患耻辱转弱为强吴王勾住奴仆灭掉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纠正错误读音。

    (1)薪、臣是前鼻音。

    (2)夫、差是多音字。

    (3)会稽中的会读kuai

    (4)朗读时随机出示卧薪尝胆、免除后患、万般无奈、舂米推磨、报仇雪恨、转弱为强朗读记忆。

    (5)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也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6)练读课文,做到熟练。

    4、齐读课文,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指导写字。

    1、说说哪些词语写的时候要注意。

    2、指导写好患、臣

    3、学生描红。

    (四)精读感悟。

    过渡:出示投影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卧薪尝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3)齐读,思考: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薪是指什么?

    尝胆懂吗?尝苦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象尝苦药一样)

    板书:卧薪尝胆

    (4)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5)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第一句)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板书:总分)

    (6)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

    两个不忘前分别加了词语时刻、提醒,如果不加有什么不同吗?

    (朗读对比体会:仇恨和耻辱的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7)勾践时刻不忘记报仇雪恨,你能读出来吗?试试看?

    2、学习2、3自然段。

    激发思考: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那你知道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因为会稽一战,越国站败,所以越王才会无可奈何地去吴国当奴仆。)

    (3)你能把万般无奈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评议)

    (4)那吴国有什么反应呢?想象当时吴王和他的谋臣们会说写什么?(小组练说)

    指名扮演众大臣,向吴王提出建议。一名扮演吴王回答听了大臣们的话以后说的话。

    (5)多么骄傲的吴王啊!指导读出傲气。

    (6)看着这位傲气十足的吴王,你能预测一下今后局势的发展吗?

    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语句。

    (2)交流:

    穿:粗布衣;

    住:石头房;

    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吃:粗茶淡饭(想象)

    小结:作为一国之君,却这样做,这些就叫屈辱。

    板书:受尽屈辱

    (3)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看出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在吴国整整干了3年)

    (4)小结: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了受辱程度之深(穿、住、做、吃)

    一方面,表现了受辱时间之长(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三年)

    看来他们是受尽屈辱、度日如年啊!(指导朗读)

    4、理解第五自然段

    (1)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公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指导造句。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

    1、抄词。

    2、多音字组词。

    夫、差

    3、结合课文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课外作业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到班里来交流。

    卧薪尝胆课件(篇2)

    一、教学要求:

    1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干取得胜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投影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认读词语:

    夫差 夫人 差异 会稽 会议

    2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3 、那么谁来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继续精读:

    过渡:出示投影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卧薪尝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1 、理解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出示:

    白昼,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身不忘兵败会稽的羞耻。

    (3 )、齐读,考虑: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薪”是指什么?

    “尝胆”懂吗?尝苦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象尝苦药一样)

    板书:卧薪尝胆

    (4 )、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身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5 )、轻声读这一自然段,考虑: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第一句)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昼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身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

    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两个不忘说明了什么?

    (仇恨和羞耻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6 )、指导朗读:

    勾践时刻不忘记报仇雪恨,你能读出来吗?试试看?

    2 、牵动理解2 ——3 自然段

    激发考虑: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羞耻是什么呢?

    (1 )、理解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考虑: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交流、板书:兵败求和

    会稽一战,越国士兵死伤无数,越国子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方法吗?从哪些词中可看出?(万般无奈只好)

    指导朗读:读出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求和的样子。

    对此,吴王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后患”指什么?(越国再次强大,反攻吴国)吴王因为骄傲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指导朗读:读出吴王骄傲得意的语气的。

    齐读,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给表达出来。

    (2 )、理解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考虑: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语句。

    交流:

    穿:粗布衣;住:石头房;

    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吃:粗茶淡饭(想象)

    这些就叫——屈辱

    板书:受尽屈辱

    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看出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

    一方面,表示了受辱程度之深(穿、住、做、吃)

    一方面,表示了受辱时间之长(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三年)

    指导朗读读出受尽屈辱、度日如年的感觉。

    3 、牵动理解第五自然段

    (1 )、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 )、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公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 、听课文配乐朗读

    2 、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 、教师小结: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形成一条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四、练习:

    写习字册

    和板书:

    20 、卧薪尝胆

    兵败求和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报仇雪恨

    转弱为强 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这个故事梗概。

    3、抓住文中的有关词句,理解“建议”并会运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挂图、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会倾听、会提问]

    1、故事导入

    喜欢听故事吗?(老师讲故事,放动画片)老师准备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题目叫(卧薪尝胆),读题,读得再自信点,齐读。能说说意思吗?

    (1)结合插图,想想说说,先找薪 胆,理解卧薪、尝胆

    (2)结合课文,出示句子读读,说说理解

    合起来说意思

    2、解题质疑:

    ① 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比谁最会发现问题。[板书:起因?结果?]

    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么样卧薪尝胆?结果怎样?

    ② 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激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正确、读通顺]

    1、 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自学生字新词,联系生活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见到已经学好的,请他去帮助差生)

    2、检查: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1)新词:(小黑板分批出示)[注音]

    吴国 越国 勾践 夫差

    会稽 败仗 万般无奈 奴仆 屈辱

    谋臣 建议 免除后患 骄傲 答应

    转弱为强 报仇雪恨

    读准 怎么样读才有滋有味?自己练习哪些要特别注意的,谁来当小老师。

    齐读、分组读、指名读、

    3、指名读全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好的你要学一学;不好的,你来帮一帮。老师奖励最认真的同学接下去读。当然谁接不下去也很难为情。

    遇到疑难,注意扎实训练;遇到错误,引导学生纠正,请他再读体现进步,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全班齐读。重点在难句子和难词语上。真正体现人人过关,面向全体。书不读熟不开讲。

    三、重点朗读,初步理解

    1、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内容,从文中找出依据,读好,读出滋味来[读明白、会表达]

    (1)说一句话。

    (2)说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3)说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4)用3-5句简单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默读静思: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他什么事?自己练练

    具体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说具体完整,语言要清楚完整

    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越王勾践)写了他什么事情?

    时间( )在( )打了败仗,越王勾践( ),回国后( )终于( )

    [第2、3环节作机动]

    2、随着我们朗读一遍一遍地深入,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也一步一步深刻,我相信:你已经读懂了一些问题,同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会思考、会讨论]

    (1)我们先来交流:我们已经读懂了什么问题?[出示思考题]

    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结果怎样?(板书:兵败受辱、转弱为强

    相机引导出:起因是越王勾践兵败受辱,结果是转弱为强,理请前因后果

    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出故事的前因后果,读好2-3节,5节,说清楚起因结果

    你能才课文中找到依据,来读一读,说一说,比谁更会思考,比谁找得准、读得好、说得妙。

    3、重点指导朗读4节,体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多年的毅力和决心?

    [时刻、白天、晚上、饭前、二十多年,]这几个表示时间词的连用中,体会仇恨、耻辱的刻骨铭心,加深对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比谁会读书

    为什么越王勾践能反败为胜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板书:?

    课后带着问题再反复阅读课文,有什么感受就写在书上,下一课继续学习(这就是下课的学习重点,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3)总结全文,梳理文路

    四、指导写字,写得规范美观。

    1、同学们都很会读书,如果字也能写得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2、看老师写几个(选择最典型的):仆议(左窄右宽)吴努(上紧下松)

    1、 拿出笔,在书上描一描。

    卧薪尝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内容。

    2、学会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请求、建议”造句。

    3、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卧”的笔顺。齐读课题。

    这里面有两个字老师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吴”字是上下结构,写的时候,上边要让着下边。“免”字,长撇贯穿“口”字部件,要写得舒展,最后一笔“竖弯钩”,“弯钩”部分要向外延伸。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词,生读。指名读,齐读。

    2、字词都会读了,课文也就能读得更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思考:《卧薪尝胆》这个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3、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①谁来读第一段?(指名读)你读得很流畅!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呢?对了,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板书: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

    ②那么,起初,谁先征服了谁呢?谁来读读第二段。故事的第二段告诉我们什么了呢?是啊,勾践刚开始的时候打了败仗,只好求和,到吴国做奴仆了。(板书:勾践战败求和)

    ③到吴国做奴仆的勾践,又有怎样的经历呢?谁来读读第三段。勾践夫妇在吴国的三年生活过得怎样呢?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是,这三年,勾践夫妇受尽了屈辱。(板书:受尽屈辱)

    ④三年以屈辱的生活结束了,骄傲的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他们回国后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四段话。同学们,勾践回国后的作为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是哪个词呢?想一想。是的,就是课题“卧薪尝胆”。开始有同学问,什么是“卧薪尝胆”,那么,第四段话中,哪个几个句子解释了这个问题呢?用笔画一画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投影句子。)“薪”指的是什么东西?“胆”呢?(齐读句子)

    ⑤同学们,越王勾践放弃了本来可以享受的国君的舒适生活,选择了卧薪尝胆的苦日子,那么,他的付出得到了怎样的回报呢?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故事的大结局是怎样的呢?谁来说一说?是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羽翼丰满的越王勾践终于报仇雪恨了。(板书: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三、复述课文

    故事我们已经读完了,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结合老师的板书,想想怎样用简短的几句话给别人说说“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指名说)

    四、小结

    同学们,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令人感动,勾践发奋图强的精神催人奋进。明天我们继续学习《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去感受勾践不屈的灵魂!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2、3、4自然段,逐步理解卧薪尝胆

    (一)理解“兵败求和”的深意

    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找看:越国兵败会稽之后,身为国王的勾践做了什么决定?(指名读,出示:)

    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1)师:勾践和夫差曾经战场上的敌对双方,现在又成了什么关系?你的依据是什么?评:你会读书一下找到了关键词语。(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吴王是主人,越王是仆人。)师:“奴仆”见过吗?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过着悲惨的生活!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很痛苦!他的命不值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杀死了

    (2)勾践真的愿意去给吴王当奴仆?你从哪些词中看出的?(万般无奈只好)

    万般无奈是什么意思,你理解吗?(实在没有办法)

    带着你的理解读好“万般无奈”同学们,“万般无奈”“只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勾践昔日为王,今日被迫为奴的无奈,可见作者的用词多准确啊。

    (3)你们知道勾践为什么非向吴王求和不可吗?(学生自由说)

    会稽一战,越国士兵死伤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如果与吴王决一死战,就会牺牲更多的越国士兵,百姓的生活会更惨,国家也就会灭亡。越王勾践除了向吴王求和当奴仆是别无他法了。用你的朗读来再现勾践内心痛苦的决择。(齐读)

    (4)这样屈辱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也就是他实施转弱为强迈出的第一步。但他报仇雪恨的心思并没有瞒得过吴国的谋臣们

    (出示):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当时的吴王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不听大家的建议,老师建议同学们想象说说谋臣们都向吴王说了些什么。

    我们知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这里的“建议”就是表示提议的内容,而老师这里的“建议”就是一个动词,表示提出自己的意见。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造句吗?

    好了,继续我们的话题。这样骄傲的吴王,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必定会遭到各种各样的磨难。你找到了吗。

    (二)感受“忍辱负重”的艰辛

    出示: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评:读书很用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1)(舂米推磨,你见过吗?干这个活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就让驴来拉。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这样的活,吴王让谁干?(勾践夫妇)师:你再来比较一下:

    出示:勾践夫妇在越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穿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住的是_______________;在越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吴国吃的是_______________。(根据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粗布衣、石头房等)

    (2)师:作为曾今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落到这种境界,这就是屈辱。勾践夫妇在吴国还受了哪些屈辱?你想象得出吗?

    甚至有一次国王生病,医生要验大便,国王竟然----------让人来尝,而这个人就是勾践。(奇耻大辱啊)

    (3)勾践在越国是万人景仰的君王,他享尽了荣华富贵。而现在他在吴国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屈辱,更是对人格的侮辱啊!像这样的事很多很多,文中并没一一道来,但有5个字包容了一切。(受尽了屈辱)。这是饱含血泪的5个字,你读。这是无尽无止的屈辱,你读,这是渗进心灵最深处的屈辱。这些屈辱说不完,道不尽,但勾践夫妇却一一承受,这就叫——忍辱负重(板书),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不要说出来,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魏子涵读)

    (4)过渡:就这样他们(引读)(点击出示: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在吴国(引读)——整整干了三年,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勾践夫妇硬是坚持下来了,这就叫——(板书:坚持不懈)。尽管勾践三年里受尽屈辱,度日如年,但他离转弱为强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三)体会“卧薪尝胆”的内涵

    也正是三年中勾践所做的一切,让吴王放松了警惕,相信勾践完全诚服于自己了,所以吴王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但是勾践是否从此好好开始享受安逸的生活?(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因为他要报仇

    (1)师:哪个词语能看出他报仇的决心大呢?时刻:你能换种说法吗?(每分每秒)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文中还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进一步说明他是每分每秒都想着报仇。

    白天,亲自下田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睡在柴草上是什么感觉?(硬、潮湿、有虫子等等)(提示,这就是卧薪)(每顿饭前)(这就是尝胆)

    你尝过的最苦的东西是什么?胆的苦味可比你尝过的()还要苦上百倍。

    师:勾践为什么这样对自己。(提醒)是啊,常有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而勾践正是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激励着自己、提醒着自己。

    (3)、出示图:这就是忙碌了一天的勾践,他坐在柴草上,尝着苦胆,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勾践坐在柴草上,尝着苦胆,他想:我不会忘了,一定要。”(学生思考过程中,师适当提示:使自己的国家……,带领老百姓……带领军队……)

    (4)这就是——发愤图强(板书:发愤图强),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好这段话。(齐读)勾践所做的这一切使得他离转弱为强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二、拓展“卧薪尝胆”的深远意义

    (1)师:而这一步步正是整整三年的忍辱负重,每天卧薪尝胆后的发愤图强,还有那长达二十年的坚持不懈,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的结果是同学们大声的告知天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2)故事学到这里,大家对“卧薪尝胆”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难道它仅仅指的是越王勾践睡柴草尝苦胆吗?(不是,这只是字面上的含义)谁能说到文字的里面?(指名说)卧薪尝胆,真正的意思就是指: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发奋图强

    卧薪尝胆课件(篇5)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读书高手,他要为大家读一个故事,名字叫“卧薪尝胆”。(想!老师播放课文录音)

    2、同学们,你觉得他读的好听吗?为什么会觉得好听呢?(指学生说,教师借机板书)

    3、那你们想不想和他读得一样好听呢?(想)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好吗?(出示目标: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二、读通

    1、同学们,俗话说得好: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要读好书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得一点一点的来。让我们先来读好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步读通§1)

    你觉得怎样才是读同呢?不忙着回答,老师先请两个同学来读一遍,大家听一听,当当小评委。(指名两生读)

    2、小评委,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想法。(指名生评,师借机概括:正确:不添不偏流利:不破不拖

    3、原来做到这些才叫读通啊。你们现在也来试着读通§1,同桌两生互做评委

    4、你觉得同桌读的已经达到读通要求的,请他站起来(生站起)

    你们有什么小经验告诉坐着的同学,怎样才能读通呢?(生说:仔细看清……)

    5、还没读通的同学,吸取一下他们的经验,认真仔细的再来试一次。

    三、读懂

    1、读了这么多遍,读通了§1,那么§1到底在讲些什么,你读懂了吗?(出示:第二步读懂)这就是我们读好书的第二步:读懂。

    2、再请大家不发出声音,在心里默读一下§1,看看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不明白的?(生默读后说,理解:征服)

    3、现在谁能不看书把你§1读懂的内容连起来给大家说说。

    4、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读懂§1的?(生:读懂词句)

    四、读好

    1、我们都读懂了,知道了吴国和越过都想征服对方,把对方*。如果你是吴国的大王,你会怎么想?(指名学生说)如果你是越国的大王呢?

    2、有了这样一种想法,那这时谁能来读读这句话,看你怎么读。(指读)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

    3、他通过我们刚才的想象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读的这么好!你也能读好吗?(指名连起来读好§1)

    4、太好了,老师觉得跟录音机里读得一样好,在给你来点音乐,肯定会更好。

    5、配乐齐读。

    五、小结

    1、同学们,到现在我们把§1读好了,想一想看到现在对于要读好这一段话,你有了哪些收获呢?(指定说)

    六、读通,读懂,读好§2

    1、按照这样的步骤,用上这些方法我们再来读好§2,好吗?第一步读通,我们同学自己来试一试。(学生读通)

    2、读通了吗?请同学来读读。

    3、评一评,是否读通。齐读。

    4、从§2中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还有那些疑问?指名说。

    5、连起来说说。

    6、会嵇一战,越国打了败仗,如果你是越王勾践,此时你是什么心情?(生说)

    7、是啊,勾践十分难过,却又一点办法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当奴仆。同学们看着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

    8、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

    9、吴国的谋臣们知道了,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他们有的说有的说。

    10、同学们作为吴国谋臣中的一员,你此刻是什么心情?(生说)

    11、谁来读好这句。

    12、可是吴王呢,这时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他说________,答应了勾践的要求。

    13、谁来当当骄傲的吴王,读好这句话。

    14、一句句都能读好了,连起来试一试(指读)

    七、小结

    1、同学们,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来得及读好1~2自然段。从这节课中,大家又学到了那些新本领呢?(生说)

    2、今天课后,就请大家先把1~2自然段有感情的读给你的同学,老师或者家长听,然后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一步步自己也来读好3~5段。

    卧薪尝胆课件(篇6)

    一、故事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卧薪尝胆》,谁来说说上堂课我们所学的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生讲述。

    3、师补充:有一次,他们在会稽打起了仗,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吴国大获全胜,越国掺败,可二十多年后,越国转弱为强,反败为胜,把吴国给灭掉了。听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呢?

    4、学生提问

    过渡: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课文《卧薪尝胆》给小朋友准备了想知道的答案。

    请你用读故事的语气,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会稽一战,越国被打败后,越王作了一个什么决定?

    二、教学二、三、四自然段。

    (一)、理解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交流:(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

    思考: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会稽一战,越国士兵死伤无数,越国子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办法吗?从哪些词中可看出?(万般无奈只好)

    师:就是吗,有哪个国君不想做主人,倒想当奴仆的?这里的“万般无奈、只好”就表示越王是被逼无奈的。看来,读书还是要用心读!

    指导朗读:请你试着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求和的样子。

    生读,评,齐读

    对此,吴王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师:(出示图片:谋臣们向吴王进见)看图想象当时的情景,吴王和他的谋臣们会说些什么?

    (小组练说)

    师:假如你们都是吴王的谋臣,你们会向吴王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生自由发言

    师:听了谋臣们的进言,吴王又是怎么说的??

    生……

    师:多么骄傲的吴王啊!能把他的傲气读出来吗?

    生读。

    齐读,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给表达出来。

    (二)、理解第三自然段。

    师:为了自己的国家和子民,勾践夫妇只好给吴王当起了奴仆。小朋友,见过“奴仆”吗?

    生:自由发言。

    师:补充说明。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生:自由读课文。

    师:(等学生读完后)谁愿意来读一读勾践夫妇在吴国当奴仆的内容?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师:“磨”见过吗?

    (“磨”有上下两个圆圆的石头做成的,可以把米磨成粉。)

    师:(出示图片“磨盘”)你们推过磨吗?

    师:大磨盘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工作。干这个活很累,又很单调,所以一般就让驴来拉。可是驴也不愿意,人们就用一块黑布蒙住驴的眼睛,它才肯不停地走。这样的活,吴王让谁干?

    生:勾践夫妇。

    师:这就是勾践夫妇受的屈辱!

    师:勾践夫妇在吴国还受了哪些屈辱?

    生:……(发挥想象)

    师:这些屈辱之事真是一言难尽那!但勾践硬是“熬”过来了,这就叫“忍辱负重”!读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养马驾车、舂米推磨这些事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说,是不是屈辱之事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对于勾践来说就是“屈辱之事”?

    生:发言

    师补充:(国君一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勾践代表越国,现在成了吴王的奴仆,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屈辱的。吴王侮辱越王,就是侮辱越国。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当然感到是一种耻辱了。)

    师:勾践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你觉得勾践在吴国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

    师:这句话假如这么说,“勾践在吴国才干了三年,就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你觉得勾践在吴国的日子怎么样?

    生:……

    师:这个“才”字在句子中的位子不同,句子的含义就不同了。读书时要注意这个“才”字。指导朗读: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读出受尽屈辱、度日如年的感觉。

    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第四自然段。

    过度:这度日如年的日子总算“熬”过去了,勾践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照理他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到底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晚上,就睡在柴草上。

    师:(插话)这就叫“卧薪”。

    生: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师:(插话)这就叫“尝胆”。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板书: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对“卧薪尝胆”有新的理解吗?

    师补充:“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读一读这三个词语: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生:(齐读)

    (四)小结:学到这,这问号能解决了吗?生自己小结课文。

    三、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还记得沉香吗?沉香为了能救出被压在华山下的妈妈,他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地跟着师傅习武练功,就这样几年后,沉香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救出了妈妈。这种精神就是“卧薪尝胆”的精神,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的精神!(生齐读)

    古人把“卧薪尝胆”的精神蕴藏在这幅对联中,(出示上联: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生读,说说理解。(再出示下联: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师:理解吗?老师有个建议,请小朋友注意听,我建议大家回家后自己查一下有关的历史书,或者请教家长。如果同学们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我将感到非常高兴。在刚才的话中,有个词语老师一连说了三次,你听出来了吗?

    生:建议。

    师:“建议”的“议”和“意见”的“意”一样吗?(板书:建议、意见)你看,“意见”是心里对别人有想法,所以是“心”字底;“建议”是把心理的话说出来了,所以有个“言”字旁。

    (用“建议”说句话)

    卧薪尝胆课件(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课文着重写勾践命运的变化,由此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勾践如何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二,说教法

    充分的朗读。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在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等,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越王勾践所受的屈辱以及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坚定决心

    合理的想象。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比如"想一想吴国的谋臣们会如何向吴王提建议,吴王又是怎么拒绝的"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更深刻地理解了吴王的骄傲自大,对历史人物加深了了解,也为后来吴国被越国灭掉作了充分的铺垫,同时这种形式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使表演成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帮手,而不是"表演"本身。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我的课件没有花里胡哨的图片,真正体现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的马车和舂米的石臼等远离学生生活的物品,我选择了在多媒体上用图片展示和说明,在了解这些东西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勾践夫妇在吴国所受的屈辱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为国家报仇雪恨。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个成语的确切含义,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每个字对应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这样从字到词的理解,符合学生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另外在找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地找到"薪"这个字的对应解释,我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的部首,让他们从形声字的特点出发,猜测这个字的意思,进而在课文中轻松地找到"薪"就是"柴草"的意思。这样结合着插图和文字,再联想到形声字的特点,学生终于战胜了困难,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三、课外延伸和思考。

    本刻是一篇寓含深刻哲理的历史故事,离学生比较遥远,怎样把它的现实意义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对自己有所帮助呢?从而实现语文最本质的作用呢我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学本课后的感想,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向勾践学习,怎样吸取吴王的教训。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活,这也许该是语文的最终目的吧。另外,我还让学生换位思考:两千多年前我们都是吴国的老百姓,你愿意越王这么做吗?如果是别的国家的人民呢?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教育学生珍惜眼前的和平,用自己的力量扞卫和创造和平。虽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没有来得及请学生回答,但是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会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

    卧薪尝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内容。

    2、学会会本课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请求、建议造句。

    3、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设计新意:

    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成语故事,教学时设计一个复述环节,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吸收内化。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内容。

    2、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段落。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结合字典自学生字词、给课文中生字注音。收集有关胜不骄,败不馁的名言。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卧薪尝胆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成语,可你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2、简单介绍有关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也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后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巡回检查读书速度,并相机帮助后进生。

    2、出示生字卡片

    (1)同桌齐读生字,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读生字,做到正确、响亮。

    注意薪、臣是前鼻音,示、臣、柴为翘舌音,奴的声母是n,弱字声母是r,谋字韵母要读准。

    查字典说部首:勾、示、臣、免、患。

    (3)辨析多音字:夫差要转

    3、再读课文,读通顺。标好小节号,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讨论理解词语:

    卧薪尝胆万般无奈舂米推磨报仇雪恨转弱为强

    免除后患屈辱请求建议

    (2)开火车读词语。

    卧薪尝胆万般无奈舂米推磨报仇雪恨转弱为强请求免除后患败仗谋臣柴草

    (3)用建议、请求造句。(指名说)

    4、第三遍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声音响亮。

    1、检查读书情况:

    (1)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句。

    其余同学仔细听,做好小老师,及时纠错。

    读好重音及停顿。

    (2)小组赛读课文,每组一小节。

    三、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段落。

    1、齐读课文后,大概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谁卧薪尝胆?卧薪指?尝胆指?)

    2、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先和同桌讨论

    3、理清课文结构:

    一、(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2)勾践战败求和,夫差轻率允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3-4)勾践夫妇在越国受尽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四、(5)二十多年后,越过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吴国。

    四、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观察字形,说记忆方法,讨论书写要点。

    左右结构:仆、谋、议(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践、奴(左右相等)

    臣字要注意横不可太长。

    患字心字底稍宽。

    免字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2、描红、练写生字。

    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抄写词语。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组词:践()议()臣()某()

    浅()意()晨()谋()

    板书设计:

    26、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一、(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2)勾践战败求和,夫差轻率允和。(故事发生的原因)

    三、(3-4)勾践夫妇在越国受尽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四、(5)二十多年后,越过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吴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卧薪尝胆万般无奈报仇雪恨请求

    败仗谋臣柴草建议

    一、学习第1小节

    1、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自读第1小节,指名回答。

    2、吴国和越国都是小国,他们都想怎么样?指名说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

    四、学习第4节

    过渡: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呢?

    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卧薪尝胆的句子。

    1、出示句子,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2、他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出示句子板书:卧薪尝胆报仇雪恨

    两处不忘前面分别加上时刻提醒表示什么意思?

    (仇恨、耻辱刻骨铭心)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4、填空小结本段的结构:本段共有句话,第句是本段的总起句。

    第句分别从三方面写了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的,所以本段的结

    构为结构。

    五、学习第2、3小节

    过渡:越王勾践时刻不忘的仇恨与耻辱是什么呢?

    1、齐读第2小节,思考: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当奴仆?讨论交流

    2、会稽一战,越国失败,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他别的办法吗?如果你是勾践,会怎样做?

    3、对此,吴国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表现?(讨论为何有不同反应)体会吴王得胜后的骄傲。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过渡: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用直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5、默读第3小节,划一划。

    穿:粗布衣;住:石头房;生活: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想象)吃:粗茶淡饭

    6、受尽了一词说明?(受辱程度之深、时间之长)结合课文理解,指名说

    7、指导感情朗读。板书:兵败会稽受尽屈辱

    六、学习第5小节

    1、过渡:勾践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

    2、想一想,指名说。板书: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3、师小节:是啊,在这段日子让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

    4、齐读第5小节。

    七、讨论明理,复述故事

    1、越王为什么会转弱为强?吴国为什么会反败为胜,最后被灭亡?

    2、从故事的结果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胜不骄,败不馁)

    3、有感情朗读课文

    4、复述故事(自由练习,指名说。)

    作业设计:

    1、造句:建议、请求

    2.查字典理解粗体字的正确解释:免除后患报仇雪恨

    2、课外阅读历史故事

    3、完成课后第四题

    板书设计:

    卧薪尝胆

    兵败会稽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报仇雪恨胜不骄,败不馁

    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教后记:

    卧薪尝胆课件(篇9)

    在人们经常用卧薪尝胆一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传说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然而这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其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记载春秋史事的古书,当推《左传》和《国语》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传》中定公和哀公两部分,《国语》有吴语和越语,都详细记述关于越王勾践之事。但那里没有片言只语谈及卧薪尝胆。到西汉司马迁撰《史记》时,始述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东汉赵晔作《吴越春秋》,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时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开始出现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的传说。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壮游》诗中曾有枕戈亿勾践之句。北宋王洙注释此诗称:越王勾践出则尝胆,卧则枕戈。南宋初年李纲在《议国是》疏中,曾说勾践枕戈尝胆以励其志;在《论使事札子》中又说:勾践枕戈尝胆,卒以报吴。

    查卧薪和尝胆连缀起来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那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文中说: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它与越王勾践完全无关。由于苏轼是个大文豪,所作文章影响巨大,故到南宋时,曾开、真德秀和黄震等官吏、学者,就在他们的奏章、著述中屡次提到勾践有坐薪尝胆或卧薪尝胆的事。不过与此同时,南宋学者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却说吴王夫差曾坐薪尝胆。至明代张溥作《春秋列国论》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骕编《左传事纬》和《绎史》仍把卧薪尝胆之事系于吴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吴乘权编《纲鉴易知录》记: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蔡元放在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中又云:(越王勾践)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悬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这样,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才愈传愈广。

    综上所述可见,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战国时代编纂的《左传》、《国语》中,丝毫没有这样的事;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开始记有尝胆,但还未见卧薪;唐宋间的一些诗文中,出现了越王勾践枕戈尝胆的说法。卧薪尝胆一语,北宋的苏轼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学者们对卧薪尝胆者,一说为勾践,一说是夫差;至清初《纲鉴易知录》料《东周列国志》问世,方成定论。

    说卧薪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有的学者表示不能同意。他们认为《吴起春秋》所记越王勾践目卧则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谓蓼,清人马瑞辰解释为辛苦之菜(《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这种蓼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越王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就用苦菜(蓼薪)来刺激。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后人把卧薪说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种误解。

    自汉代始记的尝胆和自宋代才见的卧薪,是历史上真有其事,还是出于误传?越王勾践曾枕戈尝胆,还是卧薪尝胆?卧薪是想睡觉时用苦菜刺眼,还是睡在硬柴上磨练筋骨?要弄清这些问题,看来还颇费斟酌。

    卧薪尝胆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取得最终胜利的道理。

    3、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是什么意思?

    3、过渡:越王勾践贵为一国之君,不享受荣华富贵,却每天睡柴草、尝苦胆,这是为什么呢?周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烽烟四起的古战场上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指名朗读课文1—4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想征服,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学习第二段。

    (1)两国国君都有称霸的决心,所以发生了会稽之战,越国惨败,越王勾践和几千残兵败将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作出一个什么决定?

    (2)理解“万般无奈”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读好这种心情。

    (3)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勾践向吴王求和,为了不让吴王起疑,甘愿和夫人一起去吴国为奴。但他报仇雪很的心思并没有瞒得过吴国的谋臣们,他们纷纷——(引读第二段)

    4、学习第三段。

    (1)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的什么日子呢?轻读第三段,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生活的句子,读一读。

    (2)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住进了(),给吴王(),受尽了屈辱。

    5、学习第四段。

    (1)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回国后他是怎样生活的呢?看图说话。

    (2)你们看勾践的表情,想一想,每次尝苦胆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3)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有感情地读课文。

    (4)你还知道勾践做了那些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6、正因为勾践有坚定的报仇决心和行动,所以——(引读第五段)

    (三)、讲故事。

    提示:1、熟读课文;

    2、加入适当的语言、表情、动作和收集的小资料,可以让你的故事更吸引人。

    (四)、课后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父母或周围的朋友听。

    卧薪尝胆课件(篇11)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过灭掉。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课文故事脉络清晰,文字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三、四自然段是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合理想象,领悟故事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准备图片,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卧薪尝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朗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古代的越国和吴国,你了解越国和吴国吗?请你介绍一下。(学生不知道,教师介绍)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4、薪指什么?胆指什么?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带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边读边想,理解词语的意思。

    简要说说故事的意思。

    2、检查生字。

    出示:败仗

    表示

    免除

    屈辱

    万般无奈

    建议

    谋臣

    后患

    耻辱

    转弱为强

    吴王

    勾住

    奴仆

    灭掉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纠正错误读音。

    (1)薪、臣是前鼻音。

    (2)夫、差是多音字。

    (3)会稽中的会读kuai

    (4)朗读时随机出示卧薪尝胆、免除后患、万般无奈、舂米推磨、报仇雪恨、转弱为强朗读记忆。

    (5)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也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6)练读课文,做到熟练。

    4、齐读课文,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指导写字。

    1、说说哪些词语写的时候要注意。

    2、指导写好患、臣

    3、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_________想征服_________,___________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齐读。

    二、精读感悟。

    过渡:出示投影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卧薪尝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3)、齐读,思考: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薪是指什么?

    尝胆懂吗?尝苦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象尝苦药一样)

    板书:卧薪尝胆

    (4)、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5)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第一句)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板书:总分)

    (6)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

    两个不忘前分别加了词语时刻、提醒,如果不加有什么不同吗?

    (朗读对比体会:仇恨和耻辱的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7)勾践时刻不忘记报仇雪恨,你能读出来吗?试试看?

    2、学习2、3自然段。

    激发思考: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那你知道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因为会稽一战,越国站败,所以越王才会无可奈何地去吴国当奴仆。)

    (3)你能把万般无奈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评议)

    (4)那吴国有什么反应呢?想象当时吴王和他的谋臣们会说写什么?(小组练说)

    指名扮演众大臣,向吴王提出建议。一名扮演吴王回答听了大臣们的话以后说的话。

    (5)多么骄傲的吴王啊!指导读出傲气。

    (6)看着这位傲气十足的吴王,你能预测一下今后局势的发展吗?

    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语句。

    (2)交流:

    穿:粗布衣;

    住:石头房;

    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吃:粗茶淡饭(想象)

    小结:作为一国之君,却这样做,这些就叫屈辱。

    板书:受尽屈辱

    (3)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看出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在吴国整整干了3年)

    (4)小结:这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了受辱程度之深(穿、住、做、吃)

    一方面,表现了受辱时间之长(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三年)

    看来他们是受尽屈辱、度日如年啊!(指导朗读)

    4、理解第五自然段

    (1)、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公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形成一条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四、讲讲这个小故事。

    五、指导造句。

    1、找出句子读一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中队会上,队长李红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生造句,教师评议。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

    1、抄词。

    2、多音字组词。

    夫、差

    3、结合课文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课外作业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故事到班里来交流。

    板书设计:

    兵败求和

    忍辱负重

    26、卧薪尝胆

    奋发图强

    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课件(篇12)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投影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夫差

    夫人

    差别

    会稽

    会议

    2、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3、那么谁来告诉老师,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继续精读:

    过渡:出示投影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图上画的是(勾践)他正在干什么?(饭前坐在柴草上尝苦胆),那么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卧薪尝胆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看!

    1、理解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出示:

    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3)、齐读,思考: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

    卧薪是什么意思?薪是指什么?

    尝胆懂吗?尝苦胆该是怎样的滋味呢?(象尝苦药一样)

    板书:卧薪尝胆

    (4)、勾践贵为越国一国之君,他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

    出示: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板书:报仇雪恨

    (5)、轻声读这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说的?(第一句)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交流归纳:这一自然段以第一句为中心句,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勾践白天亲自耕种,晚上睡在柴草上,饭前先尝苦胆这三个方面来写他如何激励自己的。这样的段落结构属于总分结构。

    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分别是(指名读)两个不忘说明了什么?

    (仇恨和耻辱刻骨铭心?强调勾践不会忘记。)

    (6)、指导朗读:

    勾践时刻不忘记报仇雪恨,你能读出来吗?试试看?

    2、牵动理解2

    3

    自然段

    激发思考:越王勾践念念不忘的仇恨和耻辱是什么呢?

    (1)、理解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交流、板书:兵败求和

    会稽一战,越国士兵死伤无数,越国子民家破人亡,除了这样做,勾践还有其它办法吗?从哪些词中可看出?(万般无奈只好)

    指导朗读:读出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求和的样子。

    对此,吴王的谋臣和吴王各有什么反应呢?

    后患指什么?(越国再次强大,反攻吴国)吴王因为骄傲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指导朗读:读出吴王骄傲得意的语气的。

    齐读,这一节懂了吗?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给表达出来。

    (2)、理解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勾践夫妇来到吴国,受到了哪些屈辱?画出有关的语句。

    交流:

    穿:粗布衣;住:石头房;

    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吃:粗茶淡饭(想象)

    这些就叫屈辱

    板书:受尽屈辱

    文中还有那些地方可看出勾践在吴国受尽了屈辱?

    一方面,表现了受辱程度之深(穿、住、做、吃)

    一方面,表现了受辱时间之长(这度日如年的日子,他们整整过了三年)

    指导朗读读出受尽屈辱、度日如年的感觉。

    3、牵动理解第五自然段

    (1)、讨论在这段受尽屈辱的日子里,他会想些什么呢?(立志报仇雪恨)

    (2)、过渡:是啊,这些日子会让公勾践刻骨铭心,发誓要报仇雪恨,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引读)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从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转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形成一条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恨。

    四、练习:

    写习字册

    附板书:

    20、卧薪尝胆

    兵败求和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报仇雪恨

    转弱为强

    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课件(篇1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建议”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3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会用“建议”造句。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讲述故事

    1板书课题:卧薪尝胆。领读课题

    简介“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越王勾践,曾被吴王夫差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万般无奈之下屈膝求和。后来,他为了使自己不因为生活安乐而忘记耻辱,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2从刚才讲的故事里,谁已经想到题目“卧薪尝胆”中的“卧”、“薪”的意思?

    (卧:睡。薪:柴草)“尝”呢?(用舌头添一添或吃一点儿试试。)

    3大家再查一,看看“卧、薪”是什么意思,和刚才的理解是不是一致。(学生对照。)

    二初读指导。

    1出示内容提要: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2)勾践战败求和,受尽屈辱。

    (3)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4)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各自默读课文,对照“内容提要”将课文为四段。

    (第一、四、五自然段各是一段,第二、三自然段为一段)

    3本课生字词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让我们重点读这一段,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1)了解:奴仆、谋臣、万般无奈、后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免除、建议、表示、骄傲

    (3)一般了解:会稽、勾践、夫差

    4出示生字:吴勾践示谋臣免患议

    (1)我们怎样记住这些生字?谁有好办法请提出来!

    (2)如有学生提出“谋”是“”和“某”,“践”是“足”字旁加上“线”的右半边,教师可以表扬学生能主动识字。

    (3)“臣”书空:笔顺是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特别强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5写字指导。

    (1)吴、患上下结构,注意让下。

    (2)践,左右结构,要写的紧凑。

    (3)免,第六笔是长撇,穿过扁“口”下方,最后一笔竖弯勾,弯勾部分要向外延伸。

    (4)用钢笔描红。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故事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吴国谋臣后患免除勾践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几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二、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1)这一段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国家。

    (2)教者讲“长江下游”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东部一带。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写越王“卧薪尝胆”的有关句子。

    (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

    (1)指名读:“晚上,总要……尝尝它的苦味。”

    (2)找出句子能解释“卧”、“薪”、“尝”、“胆”四个字的词语。

    (“卧”,睡;“薪”,柴草,“尝”,尝尝;“胆”,苦胆)

    (2)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时刻不忘报仇雪恨,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①通过“白天”、“晚上”、“每顿饭前”理解“时刻不忘”。

    ②理解“总要”,不是一两次,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贯这样做。(板书:卧薪尝胆)

    (4)“兵败会稽的耻辱”是怎么一回事?(会稽一仗,越国打了败仗以后所受到的耻辱)

    过渡:他所受到的耻辱指的是什么?

    3、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复述。

    (抓住越国打了败仗之后,越王、吴国的谋臣、吴王三方面的表现说)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写越王勾践受屈辱的句子画出。

    (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来推磨,受尽屈辱整整干了三年)

    (3)体会: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所受屈辱一定不少,文章没有详细写,只选了穿、住、做三个方面的事情。

    (4)教者指出:一个国王由原来的养尊处优,到听人使唤,穿粗布衣,住石头房,做养马驾车、舂米推磨之类的杂活、重活、累活,这变化是何等的大!

    (5)怎么理解“受尽了屈辱”?(程度深:穿的,住的,做的;时间长:三年)

    4、“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

    (1)齐读第五自然段。(越国转弱为强,终于灭掉了吴国)

    (2)体会“终于”的用法: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到最后取得成功或胜利,用“终于”。不能突如其来地使用它。(板书:转弱为强

    灭掉)

    5、漫谈:学习了“卧薪尝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一些多音字的读法。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3、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夫人

    只好

    推磨

    当奴仆

    要求

    夫差

    一只

    磨难

    上当

    总要

    2、简要说说“臣薪尝胆”的意思。

    二、练习讲故事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1)吴越两国都想征服对方(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

    (2)会稽战败求和(越王表示愿当奴仆吴王答应勾践要求);

    (3)勾践受尽屈辱(穿住做三年);

    (4)勾践卧薪尝胆(白天晚上睡在挂苦胆尝);

    (5)越国转弱为强,灭掉吴国。

    2、自由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相机指点。

    三、质疑问难

    (1)“吴国的谋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是怎么一回事?

    (2)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越国“出奇兵灭掉了吴国”,出的是什么奇兵?

    对上述问题,教者不必作答,可以启发学生课外读《史记》(白话本),进一步了解“卧薪尝胆”的详细经过。

    四、指导造句

    1、找出课文中的原句:吴王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2、理解“建议”的意思。

    3、想一想: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建议”?

    4、练习口头造句。

    5、指名造句。

    五、作业

    1、用“建议”造句。

    2、继续练习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附板书:

    12

    卧薪尝胆

    战胜

    越王

    卧薪尝胆

    吴王

    转弱为强

    灭掉

    【暴雨的课件精华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