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爱莲说的课件
  • 爱莲说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3-09-09

    爱莲说的课件。

    小编费尽心思地打造了这篇“爱莲说的课件”,希望大家喜欢。老师根据提前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认真备课。教案的编写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给您的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对方需要完全听从!

    爱莲说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 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爱莲说》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赏析“说”,

    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爱莲说的课件(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爱莲说》是九年义务教育河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井茂的文言散文。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意主旨、体会文意感情。而本文正是对这方面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它是北宋街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还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该课在《陌室铭》之后。从八年级的整个教学体系来看,该课对于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品质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还不够牢固,仍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排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狠抓基础。一小部分学生对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而对“莲”这种事物,学生并不陌生。因为传说,过去莲花院地区曾经有过一个大的莲花池,“莲”正是“东莲花院”得名的由来,而《爱莲说》这篇文章更是被学校指定为入校时就必背的诗文经典和情感熏陶提升的篇目,不过日前莲花院地区已少见莲花的影子,学生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具体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障碍,“莲”在莲花院这一地区稀少,因此学生对“莲”不其了解,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也可以从书刊中收集有关“莲”的图片或介绍。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师制作介绍“莲”的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莲”并产生美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初步形成感性认识。

    2生理上,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5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教师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

    3.心理上,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把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莲”的欣赏,通过语句分析,体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做人原则,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准则与做人的原则是一致的。(如隐逸者--不与人交往;富贵者--交往权贵;君子者--与世交往,坚守节操。这既是以上三种人做人的原则,也是与人交往的准则。)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课,将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来营造学习的氛围与情境。采用配乐朗读,PPT展示莲花的图片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去感受莲花那高洁正直的品质,从面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相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相感情,滋发学牛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重点

    通过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感受莲花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难点

    感悟莲花与君子之间的品质相似处。

    (一)教法

    1.情境导入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

    1.朗读法

    让学生多读,通过多种方法读,在对内容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读。

    2.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品味含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莲花的魅力。

    3.比较法

    通过与菊、牡丹的比较,让学生掌挥莲花的品质。

    4.讨论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情境导入

    【设置情境,引入课文。】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顾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国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二)问题导学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1.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多媒体展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康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街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2.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这个教学环节用10分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自读效果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媒体展示)

    蕃()淤泥()濯()涟()

    亵()逸()噫()鲜()

    3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4.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5.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6.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难词句)

    独:唯独、只自:从盛:很、非常

    予:我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认为鲜:__ān,很少

    7.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8.学生齐读。

    (三)合作探究

    【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2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3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4.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榛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使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四)朗读背诵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1.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朗读提示);

    2.学生体会第二段的朗读方法:

    3.学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试背(屏幕逐句展示课文,并配放音乐)

    5.点学生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熟。

    (五)巩固练习:

    【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莲花”与“君子”的联系。(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

    (六)拓展延伸

    【充实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咏莲诗小集》)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而体现梯度。)

    (七)课文总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本文借物喻人,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

    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

    (八)布置作业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莲花与梅花都是古人托物言志的,请搜集与梅花有关的句子记一记。

    (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古典文化知识。摘录与梅花有关的句子,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思维,而且与我的教学目标完全相符。)

    (九)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备课和授课之中,让学生欣赏莲花的图片,配乐朗诵诗文,观看视频等,达到了比预想中还要好的

    教学效果。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希望广大教师都能充分地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进行整

    合,丰富教学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菊(正衬)君不慕名利

    牡丹(反衬)/子洁身自好

    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爱莲说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重点)

    方法和过程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喜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二、朗读

    (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 ) 濯 ( ) 亵( ) 玩

    淤( )泥 清涟( ) 噫 ( )

    隐逸 ( ) 鲜()有闻 新鲜( )

    (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远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朋自远方来

    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

    4、古今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植物

    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

    (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作者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1、本文文眼是什么? 爱

    2、小组讨论:文中人物爱莲、爱菊、爱牡丹的原因是什么? 莲、菊、牡丹分别象征哪些人?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3、五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味赏析课文

    1、本文重点是写莲花,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莲花的形象?这些方面和君子哪些品质相似?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写菊花牡丹的作用是衬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

    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厌恶和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正衬 反衬

    隐逸者 君子 富贵者

    托物 言志

    五、拓展

    小练笔:

    仿照本文的表现手法,写一篇《爱草说》。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爱莲说的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叫_________,来自北关镇第二初级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学习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2、学习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三维目标”的定义,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背诵这篇短文;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交往的学习方法

    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二方面: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塑造阶段,因此,他们乐于从美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虽已接触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言文的赏析能力还较低。因此,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诵读、讨论、创作中来,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第三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下,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法、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上,我根据四环节课堂模式的特点,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学习等学习方式,并通过朗读、默读、齐读和自由度等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和从精品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四方面:说学习过程

    结合四环节教学模式,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七个环节。

    环节1是引入新课(2分钟)

    我朗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古诗引入新课,带给学生唯美的诗情画意。然后介绍荷花又叫做莲花,它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诵的对象。在北宋时期,就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他凭栏远望,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莲花,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一篇传世名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爱莲说》。

    环节2是解读目标(2分钟)

    由学生完成。

    环节3是学生自学(10分钟)

    由于课前学生已经根据自学提纲自学两遍,所以课堂上自学时间不长,主要是熟悉前两次自学的收获与疑问。

    我是这样设计自学提纲的:

    1、通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文言字词,然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解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注意朗读技巧,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出感情。

    3、完成下面解决问题中的1、2、3,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放在研讨环节小组讨论解决。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的能力。

    5、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高雅脱俗的情怀。然后思考下列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小组讨论解决。

    环节4是小组研讨(10分钟)

    我是这样要求的: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开展讨论,带头交流自学成果,并对本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自学提纲中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以及老师准备的习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讨论争辩、各抒己见、使全组同学逐步达成共识。其中作为我,巡回倾听各组讨论情况,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讨论状态的小组,要给与鼓励、引导和帮助,还可以参与其中。 我准备的习题如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甚蕃( ) 濯( )清涟( )亵( )玩 ????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

    濯( )清涟而不妖( )

    3、《爱莲说》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__(11级)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语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反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6 )不蔓不枝

    3、文本探究。

    (1)、课文中作者写了那几种花?这些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2)、这些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陶渊明为什么唯独喜欢菊花?

    (4)、文中为什么要写出牡丹和菊花?(引出正衬和反衬)

    (5)、《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4、作者在第一段中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思路梳理: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听人们说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111级)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你认为本文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畅所欲言谈谈。

    爱莲说的课件(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我是来自中文学院的XXX,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现在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理解

    《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文言文,单元目标: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wWw.HC179.Com 一起合同网】

    《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学习这篇课文,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修养,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再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和作者生平;掌握 “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塑造君子人格。

    (三)、重点难点

    《爱莲说》这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但是对更深一层次思想内涵,要准确地把握会有些难度,而学习本篇古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领会文章的内涵、养成正直操守的价值观,因此我把把理解“莲”的美丽形象,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理解课文的寓意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难点。

    (下面进入教法分析)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同时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此外还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质疑讨论法)

    质疑讨论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会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所以我成立四人小组,小组内部发问质疑,共同探讨。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在教室来回走动,掌握学生的动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质疑讨论中去,及时给予学生点拨和学法的指导。

    (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导入情景,用有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这是一组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莲花图,通过播放这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莲花的外在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探究莲花的内在美。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佳句,有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宋代,还有一位文学家周敦颐,他对莲花也是赞美有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介绍课题和作者 (衔接语:接下来,我会介绍课题和作者。告诉学生“说”指的是什么。然后简单介绍作者周敦颐,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他的评价“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二)篇章诵读

    1、示范朗诵 教师配乐朗读,我在做示范朗读前,会要求学生在文中标注难读的字词以及停顿。

    2、学生朗读 自由朗读以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为目的;还会请学生单独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齐读,全班参与,班级学习热情高涨。

    (三)疏通文意 (紧接着,进入疏通课文环节,在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我会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

    1、识记和理解重点字词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文翻译 用两人一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互相探讨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同时,我会适时地给学生做点拨和指导。最后用3分钟明确答案和做归纳总结。

    (四)赏析课文(下面进入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使学生逐步获取信息和新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我会引入探究内容:

    1、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

    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君子)既然这样作比,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以上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透析问题的实质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最后很自然地提出“托物言

    志”的手法。总结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

    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和牡丹?(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

    (衬托——正衬和反衬)

    (探究完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赏析。)

    (分析完课文,马上进入总结环节)

    (五)总结课文:(我会用简洁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文仅用119个字,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莲花的朴素美,文章的语言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美。作者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练习目的是:巩固“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2、(这项训练有深度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分析,辩证地看待这种矛盾。)本文中,牡丹是属于反面形象,是贪慕富贵、追名逐利的象征,但是在许多文人的笔下又有“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许多赞美牡丹的佳句,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大家写一篇300字的文章。

    四、板书设计 (下面就是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部分——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爱莲说的课件(篇6)

    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学千法,朗读为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3、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因此,我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多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文用时两课时,上述教学任务计划第一课时完成,整个教学程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研读探究第一段——小节。

    一、导入新课:

    问:你喜欢自然界中的哪种花?为什么?(投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爱莲说》,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用展示)

    这样的导入更直观、可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明确教学目标。()

    用出示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三、整体感知:

    1、了解文学体裁——“说”,理解标题的含义。()

    2、学习并识记文中的实词()

    之、蕃、淤、濯、亵、逸、鲜

    3、学生自由朗读,自由选读,(投影课文),教师指导

    4、听朗读带(),然后全班齐读。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我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进一步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学。

    四、细读课文:

    1、解释关键词(投影),借助工具书4个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之、蕃、自、盛、予、之、出、染、濯、清莲、远、益、清、亭亭、植、亵玩、谓、隐逸者、君子、鲜、同予者、宜)

    2、课堂交流,翻译全文,自由回答,然后投影。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领会全文内容的基础,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效率,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资源共享,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研读探究第一段

    1、(投影)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齐读)

    投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分别从哪方面描写莲花的?(投影)

    投影:(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投影:(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莲具有哪些高尚的品质?(投影)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不染

    ——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②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

    ③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

    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君子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

    这是本课时的重难点,是学生对问题探讨、解决,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提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让学生在交流领会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小节:明确什么是象征?

    (投影)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小节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也为第二课时说到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提前做准备。

    爱莲说的课件(篇7)

    【教学设想】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本文一篇脍炙人口且短小的美文,文质优美,内容经典,句式工整。所以我把有感情地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朗读指导,具体到每个词语和句子,包括文章中的语气语调。

    教师先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让学生先从图片上感受莲的优美边。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诵读感悟)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听歌赏景,情景导入。

    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学生边听边赏,感受莲花的秀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莲花”,请根据你的积累,给上面的图片配恰当诗句。

    师:一曲《采莲曲》描绘了人们对江南诗意般采莲生活的热爱,令人无限向往,一篇《爱莲说》展示了莲花的优美风采,令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教学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欣赏莲花图片和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意识,对莲有了深刻的认识。)

    (板书课题)

    2.释解文题,走近作者。

    ①学生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理学家。因曾居于庐山莲花峰,濂溪畔,并在此地讲学,故学者又称其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学生解说题目: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有关《爱莲说》的文学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1:“爱莲”,喜欢莲花。“爱”是全文的感情主线,作者紧扣一个“爱”字,点出人们的爱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学生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3:作者周敦颐一生特别喜欢莲花,为官清正廉洁,晚年时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千古绝唱《爱莲说》。教师引导学生识记“学生2”说的的内容。

    二、读准读顺,感受莲韵之美

    1.教师配乐《云水禅心》,播放《爱莲说》课文录音。

    学生认真听读,大声模仿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

    教师让学生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字音提示:(多媒体出示)

    “可爱者甚蕃”中的“蕃”读(fán )。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读(zhuó)。

    “远观而不可亵”中“亵”读(xiè)。

    “花之隐逸者也”中的“逸”读( yì)。

    “噫!菊之爱”中的“噫”读(yī)。

    “陶后鲜有闻”中的“鲜”读(xiǎn)。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黑板展示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然后正音

    3.停顿提示:

    学生根据平时的文言积累和语感,进行断句。

    【教案反思】

    今天的教学,一开始便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进行课堂教学,故本节课的教学总体还是自我较满意的。

    当然,或许是基于对语文的恐惧心理或个人因素,课堂开始时表现的也不是很好,表现在让学生的作答中,连续三个学生都不回答问题。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不懂,还不如说存在态度问题,尤其是梁佳玲的表现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不过在这种令人尴尬的问题回答中,因引入地域上的鼓励,陡然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顿时争先恐后来回答问题。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了,学习氛围也变得轻松起来,似乎消除了那种对语文的恐惧和担忧心理,纷纷参与进来。

    随后,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上,也是毫不费力地推进,很多学生都已经自主清晰了。当然,在这节课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全部放在“爱莲之因”的分析上,从上课实效来看,学生完成得也不错。或许聪明的学生很明白,在本文中写爱莲的部分不算多,非此不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写作,并在此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且也有相关练习的检测。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如何教学,并非在知识点的难以忘怀上,而是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学。

    爱莲说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容利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⒉了解本文的作者(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教师泛读。

    ⒉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蕃(fán)濯(zhúo)淤(yū)涟(lián)亵(xiè))鲜(xiǎn)有闻

    四、自学课文。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之后再读课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欢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一种人的化身呢?君子

    4.4.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5.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讽刺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君子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七、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当今社会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位君子?(重现君子的品质)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2.课外拓展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爱莲说的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I.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介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的道理。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能否删掉“独”字?(独是“唯独,只”的意思,删掉的话就不能体现作者对莲花喜爱的热烈;“独”字也表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上一句是对莲花的描写,那么这一句直接议论莲花的是哪一部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谁能来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追求?(“悠然”二字,于平静之中,寻到一份超脱世俗的心境)

    3 .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大家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气节)

    2.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 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爱莲说的课件(篇10)

    导语: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初夏,我们已经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到来的,是夏季。而夏季,那些不属于春天的花在这个时候开的正茂盛着呢!同学们在夏季最喜欢什么样的花?(2——3人)。

    荷花正是在这样的季节里绽放的,荷花也称为莲花,它是中国画家们喜欢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都有对荷花的描写。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一: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同学们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现在,先让我们在了解一下周敦颐。周敦颐(yí),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在这里,我来跟大家说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能跟好的理解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写的。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爱莲说》的“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1、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在课文中,下面几个字的注音要注意(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地方)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现在老师在把这篇课文翻译一遍。

    课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草木的花,值得喜爱非常多。

    ②东晋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欢牡丹;

    ③我只爱莲花的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一点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④(它的茎)荷梗中间通透,外形笔直,不枝枝节节的,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可玩弄它。

    ⑤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⑥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

    ⑦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⑧唉!对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⑨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

    ⑩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就很多了!5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立今译: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6、加点词的解释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

    直:挺立(中通外直);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三,分析课文

    1、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还可以分析下面的问题,在上面的话中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体现连自尊自爱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3、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4、写作特点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5、总结: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令人回味。

    齐读三个排比句,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者也。)

    爱莲说的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爱莲说的课件(篇1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词语解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鲜: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三、翻译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四、赏析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4、《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7、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8、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 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9、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10、荷花的别名有哪些?有关荷花的成语和诗句有哪些?

    参考答案: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 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有关莲花的成语有:藕断丝连、舌灿莲花。

    有关莲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1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焉”字。

    ⑴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

    ③且焉置土石 焉:

    ④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焉:

    参考答案:

    (1)①语气助词“啊”;

    ②兼词,在其中;

    ③疑问代词,“哪里”

    ④兼词,相当“于之”,从这里

    ⑵①香远益清(《爱莲说》) 益:

    ②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益:

    参考答案:

    ⑵①更

    ②增加

    ⑶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

    参考答案:

    ⑶①少;很少

    ②鲜艳

    ⑷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④何陋之有 之:

    ⑤渔人甚异之 之:

    参考答案:

    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⑤代词,他们

    1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仪态庄重

    13、《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15、《爱莲说》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16、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17、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用菊花、牡丹作衬托,突出莲花的美好品质,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18、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参考答案:因为菊花不与白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官场后对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19、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参考答案:因为牡丹色彩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唐诗中有这么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是唐朝白居易的《买花》。意思是:一从深色的花,相当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唐朝刘禹锡也赞誉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配以牡丹的图片)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趋炎附势、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0、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作者认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的象征,它虽然也孤傲高洁,但它是避污泥而洁,出世以求洁,对污浊的尘世采取的是消极逃避的方式。莲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身处尘世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相比之下,菊花便稍逊一筹。所以不愿象陶渊明一样,逃避现实的矛盾而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牡丹色彩绚丽,娇艳妩媚,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作者也不愿象世人一样去趋炎附势,追求富贵。他愿意自己象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在污浊的尘世中,坚贞不屈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高洁的品行。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2、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23. “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24、 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参考答案: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25、用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

    参考答案:“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26、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

    参考答案:.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7、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2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9、“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参考答案:“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0、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参考答案: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2、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33、《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参考答案:《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34、《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35、“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6、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37、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8、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

    39、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

    40、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41、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4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

    43、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

    4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

    45、主题思想。

    ①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②《爱莲说》分段: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6、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7、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8、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9、《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50、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2、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53、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54、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55、《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5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

    答: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

    57、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

    参考答案: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1分)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2分)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2分)

    58、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

    参考答案: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第一空两个要点各1分;默写题每空1分,每句出现一个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5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60、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爱莲说的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