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通用10篇)
  •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16

    202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通用10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202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通用10篇)”,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点评: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的设计合理新颖。在课的开始播放录像马路上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情景中,从录像中学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巧妙的设计了相遇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单一走向开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红桥区实验小学赵丽点评:侯立岷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2.541.58

    1.50.30.64+0.167.6+0.24

    5-1.81.25803.64

    6.3+2.45+3.73.56-1.57-0.43

    0.87125(2.5+0.9)4

    (1.5+0.25)4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4.644+2.556

    =1.84=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六、板书设计

    简便计算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121-123页《轴对称图形》

    (1)素质教育目标:

    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能找出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作对称轴的方法。

    (3)教学难点:

    选择和确定对称轴的位置和条数。

    (4)教学准备:

    铅笔、直尺、剪刀、画有平面图形的方格纸、印有轴对称图形的卡片。

    (5)教学方法:

    直观式、尝试式(6)教学过程:

    1、导入

    猜图形

    (这里有一张美丽的图片,不过这还只是它的一半,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蝴蝶图形的一半,后整体出示------依次有蜻蜓、树叶图等。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对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类有对称特点的图形。(板书课题)

    2、新授

    (1)学生操作--剪图形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请你利用手中的纸,通过折、画、剪,看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作品展示的同时让学生说出:剪出的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2)揭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意义。

    以上图形,如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指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显示对称轴)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3)练习反馈

    你刚才剪的是什么图形?

    以下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指出对称轴的位置。

    (课件出示)

    (4)实践操作:在已学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已备画好的图形)

    汇报结果。重在突出对称轴的位置和条数。

    将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课件演示对称轴的条数和位置。

    得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5)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时,为什么左右两边完全相等?如果在对称轴两边有相应的两点,你还能发现什么?)

    提示:用尺量一量。

    学生动手量,分组讨论。

    明确: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巩固练习

    (你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吗?)

    (1)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卡片)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找出下图中的轴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一幅画,指明答。

    你还能说说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轴对称图形吗?

    (3)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4)动动脑,动动手

    在钉字板上围出一个只有一条对称轴的四边形;一个只有两条对称轴的四边形。

    指名上台演示。

    4、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9册教材第109_11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了解步测方法,学会步测的计算,初步学会通过步测计算求两地的距离。

    2、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量出一段30米的距离,准备步测。电教课件。

    教学难点重点:计算步长的方法,步测计算距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怎样就可以知道:从自己的教室走到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米?

    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2、如果不用任何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段距离,可以有什么办法来知道?

    学生说一说,教师提出步测

    3、板书课题:步测。

    4、解释步测的意义。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步测,然后教师再解释。

    二、探究新知。

    1、用步测的方法来测量教室到多媒体教室有多少米,想一想,准备怎样来做,要知道和准备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展示讨论:根据情况确定讨论形式。

    3、汇总讨论结果(板书):

    (知道)一步的长度――步长。(知道)走了多少步――步数。(计算)距离

    4、形成计算方法。

    5、讨论解决步长、步数。

    (1)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步长?

    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板书:自己走一步,量一量。

    (电脑出示一步长)提示:一步是怎样量的?

    教师提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

    教师补问:这一步应怎样走?在走路的时候,你的步长与你量的步长是不是一样?

    (2)用例1介绍测步长的方法。

    出示例1。(电脑投影)

    你从这道题中学到还可以怎样测自己的步长。

    学生说说方法。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方法和过程。

    (3)测一测自己的步长。

    指导室外步测活动:

    引导学生:让你用例1上介绍的方法测一测自己的步长,你准备怎样做?

    介绍室外已量好的一段距离,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为一次。走三次,记录下每次走的步数,填表内。

    电脑出示表格和书上的P111练一练第1题表格。

    到室外进行步测活动。

    室内计算和汇报(选高个子学生和矮个子学生各一人汇报)

    6、学会步测和计算一段实际距离。

    (1)出示例2。让学生试做。

    (2)让学生说说从例2中学到什么?

    (3)让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

    7、小结例1、2的学习。

    三、用学到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看看你会不会用步测计算距离。

    1、(电脑出示练习题)

    练习题:李华沿80米长的直路走了四次,第一次124步,第二次125步,第三次126步。他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米?照这样的步子,他沿学校大花坛走一圈,走了100步。沿这个大花坛走一圈有多少米?

    2、学生独立练习。

    3、汇报与核对。

    4、让学生提出疑问。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实践。

    1、用步测,计算从多媒体教室到自己教室的距离。

    2、在校园内找一个花坛,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有关数据,算出花坛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6】

    1.教材地位及作用

    《3的倍数特征》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猜想中,通过动手圈画百以内的数表,在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前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2.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让学生猜测、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并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这一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他们会利用2、5的倍数特征进行迁移来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愿望,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分析及教师的指导、验证中得出新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将2、5的倍数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中来,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学生会渐渐进入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原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来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比如33、66、99。

    生2: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比如13、16、19就不是3的倍数。

    生3:个位上是0、1、2、3、……9 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1)师:在百以内的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2)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并呈现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一出现。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那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是0-9这10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十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生:没有什么规律,1至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所在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它斜线呢?

    生1:我发现6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所在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3)师:刚才是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3位数甚至是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4)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三、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圈出3的倍数

    75、43、655、888、7431、5916、4012

    2、在□内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你有几种方法?

    127□ □3□ 11□2

    四、小结反思

    今天,大家自己探究了3的倍数的特征,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个规律的?(生回答)

    附:[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12 1+2=3 15 1+5=6 18 1+8=9

    21 2+1=3 24 2+4=6 27 2+7=9

    33 3+3=6 36 3+6=9

    …… ……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7】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8】

    课题: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 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2×1.6×1.5=4.8(立方米) 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 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 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3通过分数小数互化知识,渗透辩证法的观点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教材第97一98页的内容

    指导方法

    1、自学P97一98的例1、2

    主题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你会互化吗?练习做一做。

    尝试练习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看图写出分数和小数。(投影出示)

    小数________

    分数________

    2.填空:(小黑板出示)

    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17里面有()个百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0.007里面有()个千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入: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一)教学把小数化成分数。

    1.教学例1(1)出示0.9

    ①看到0.9,你知道什么?

    (2)出示0.03

    ①看到0.03你知道什么?

    (3)出示1.21

    ①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小数有整数部分,即为带小数,带小数化成的分数是带分数,带小数整数部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是分数部分。

    ②议论1.21怎样用分数表示。

    (4)出示0.405

    ①看到0.405你想到什么?

    2.从上面的例题,你发现小数化分数有什么简便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点去掉,小数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小数化成分数

    0.76.130.080.651.075

    (1)迅速完成

    (2)汇报结果,并说明怎么想的。

    (二)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

    1.谈话引入:小数可以化成分数形式,分数也可以化成小数形式。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意义,也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接写成小数。

    (2)观察3组数

    (3)分组议论知道了什么?

    (4)分组汇报结果,使学生知道: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去掉分母,看

    分数中1后面有几个0,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教学例3。

    1.教师引入:并不是所有分数的分母都是整十、整百、整千……,下面情况应怎样处理呢?

    2.出示例3

    (2)汇报思考结果: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算式,然后计算就可以得到小数。

    (3)按照同学们汇报方法完成例3其余几道题。(指名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①说出思路。

    ②提示: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三位小数。

    (4)引导学生归纳: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

    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5)教师提示:这样得到的小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限小数,另一种是无限小数。

    (6)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分母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分母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7)教师提示:先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4=2×29=3×325=5×514=2×740=2×2×2×5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可议论。

    (8)启发学生明确: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数,这个

    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9)反馈练习:完成146页“做一做”

    要求:口头判断,说明判断理由。

    三、巩固发展

    1.第1、2题生填在书中。

    (1)填空力求准确。

    (2)集体订正,并说说填空根据。

    2.判断下列小数化成分数是否正确。

    (1)判断并说明理由。

    (2)将错的题改正。

    3.练习三十三第4题

    比赛形式:看谁连线既快又对。

    4.练习三十三第5题。

    分组竞赛:共分3组,每组两道题,看哪组为优胜组。

    5.练习三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看谁先记住结果。(2分钟)

    (4)同桌互相检查,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

    四、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发言)

    那就是说,小数、分数可以互相转化。(板书:分数和小数互化)这是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互化方法一定要牢记。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篇10】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202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通用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