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地理课件(经典14篇)
  • 地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1

    地理课件(经典14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教案和课件设计质量与教学效果密不可分,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在大量的资料中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精选了一篇极其有用的“地理课件”,轻松学习愉快分享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吧!

    地理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教材还设计了“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信息,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人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演变过程及对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法

    课件辅助教学法(教师在课前结合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引导启发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情感提升的目的)、板图分析法(利用板图边讲边画,图文并茂,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绘图能力)。

    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

    2.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观察对比法: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地理课件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首先我谈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通过图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农村出生,对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对目前家乡土地的利用状况也略知一二,这有助于开展教学。但是若纵观全局,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就不容乐观。知识面窄,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放眼中国,放眼世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搜集、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等方法,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

    1、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也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需要大量资料来说明,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学习本课前,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辩论、谈话、讨论、材料研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展开辩论、研习材料、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快乐。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展开辩论,激智启疑

    研习材料,合作探究

    应用迁移,总结反思

    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我教授的这节课。

    1、我是如何引入新课的?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如何处理教材活动题?

    一、如何引入新课

    根据八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的特点,我以辩论的形式引入新课。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提出辩题:“土地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持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一组是反方,持土地资源不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教师要明确要求:即各组辩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用词恰当,语言简练,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正方学生主要从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方面大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永续利用。反方学生则主要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土地遭到了人为破坏方面谈土地资源被污染、破坏后,就不能实现永续利用。

    学生辩论结束,我简单进行点评,并成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识。此时出示课题: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和对策,做一个热身。

    二、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一部分完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第二环节研习材料,合作探究里,我主要运用了层层深入,个个击破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经过前面的学习后,教师激情承转: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悠悠五千年农耕历史,数千年来创造着灿烂的农耕文化,也创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让占世界22%的人口丰衣足食的奇迹。那我们能否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再完好无损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5000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片热土屡遭破坏、伤痕累累。由此 顺势提出问题: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然后出示图片与文字资料,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而且还要适时点评。学生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用农药、乱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员违规批地、卖地、耕地闲置、墓穴占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切入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从图片中领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回答,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只是说出了现象,还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严重后果。全部探究不现实,只选取教材中列举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乱占耕地,三个主题,把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任选其中一个主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并简单谈谈感想,组内讨论结束后推荐代表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给学生以视听上的震憾。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展开讨论,大胆思考,积极献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讨论的结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们讨论的是彼此不重复的内容,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向彼此讲述观点的过程,是互补互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更胜于教师的单调讲解。有关学生的回答在我的说课稿中有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在赘述。

    (如A组学生说,我们组通过讨论,整理后获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平原、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此外,内蒙古河口镇到山西龙门之间的晋陕谷地,长江流域,东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同时,我们发现我国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感想是:我们很震憾,原来对土地资源了解不多,不深入。现在读着这些事实,让我们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尽快有效治理,生态继续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我们人类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B组学生回答说:我们组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类的破坏加剧了荒漠化速度,人们乱砍滥伐,无限制放牧,过度开垦,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宁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减少了28。6%。

    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一系列严峻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我们脚下的这处热土。

    C组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但是农村违规建房,乱占耕地现象严重,有些官员强征耕地,耕地被征用后建了厂房或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大建别墅和公园。有的耕地被强征后一直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墓穴占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盘等等。我们的感想是: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乱占耕地,就是要断子孙后路。希望国家加大处罚违规批地、占地的责任人。让大家明白,乱占耕地就是犯法,必须严惩,并退还所占耕地。)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们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结合老师给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充分表扬学生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好语言,说得有理有据,让老师也受益匪浅,以此鼓励、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不争事实中,明白人类面临的土地危机和保护耕地的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后,老师导言过渡:既然现实如此触目惊心,解决它就刻不容缓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年仅30岁的农民常挺芳就率先呼吁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这呼声依然振聋发聩。国家这几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国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第72页教材内容后,同桌交流回答: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 “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国策,还制定了土地日,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点也不手软,树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观念。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土地国策的内容之一?学生简短讨论后,师生共同评议总结。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用地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因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龙头地位是任何行业不可动摇的,任何对农业耕地的非法侵占和破坏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不负责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必须反省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错误,制定保护土地的良策。由此顺势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学生就能答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良土壤、合理种植,科学管理,开源节流等等。还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开展宣传活动等。要提到作为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接着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国各行业在开展保护土地资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绩,首先由学生举例。然后,老师也说说。(比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土地沙化比由20世纪90年代末年平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现在年平均缩减1283平方千米。

    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草原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年代,曾一度成为黄沙漫天的贫困地区。20世纪90年代,乌盟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致力于重建生态、再现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万亩耕地,他们已自费退耕1200万亩,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万亩,种树538万亩,种草616万亩,像是一夜间那片失落已久的美丽草原又回来了。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为的力度。)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积极的一面。看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美好前景,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身体力行,为保护土地资源贡献力量的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活动题。

    教材中的活动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也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所以也应慎重对待。

    活动1,我出示这三幅漫画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领会漫画深刻含义,最好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应该说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关键是想让他们享受过程。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让他们真正体味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接受教育。还可以鼓励他们课余时间也试着创作类似的漫画。

    活动2,选择全国土地日中的一两个主题,谈谈看法,并展开讨论。可以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读材料谈感想,放在一起进行,它们都属于发散性问题。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对本节知识进行很好的总结反思。活动3的第二部分创办“保护家乡土地”的宣传栏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此时只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即可,待交流结束时作一个小结,提出希望: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土地是人类立足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土地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命都将无处安身。为了能够长久地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家园,我们需要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热土,修复这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地球。

    五、教学效果分析。

    我感觉这堂课很充实。教师充实,学生充实。教师设计引导掌握着课堂的节奏,一刻不马虎,学生则充分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探究,体验收获。不仅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完成了教学既定的目标。

    地理课件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 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 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 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 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 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 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 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 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 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 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 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 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 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 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 复习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 引入新课:

    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小组合作讨论: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完成地形区推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提供两个地形区,学生自由选择两到三地形区以说明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2、土地资源问题: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五、其他:

    1、 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 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学生课堂作业: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地形区名称 我推测的主要

    土地利用类型 推 测 理 由

    东北平原

    横断山区

    地理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锋面雨的形成。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地理课件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②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这是每次考试的必考内容。

    ②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落实到图上一向是学生的弱项,并且七年级的学生还未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记忆地图的方法,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上展开的,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本节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方位感较强,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过程力求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已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难点,如何确定事物的地理位置。通过讲授,让学生归纳总结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2.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总结规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

    1.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图,合作讨论海陆分布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对比归纳法:通过学生对比几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海陆分布特征。通过学生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对比归纳出个大洲分布的位置。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综合对比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然后组织讨论:那么到底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设计意图: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卫星图片,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学生读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区分不同地理概念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这些地理概念虽然多,但都不需要背诵,只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就可以。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讨论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大洲。

    3、按面积大小给七大洲排名。(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通过填图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习趣味填图。

    设计意图: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教学反馈: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地理课件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5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5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xx年5月1日开幕的上海世博会,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出发,谈谈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了很大的影响,再把城市发展与地理结合,引出“城市化”这个地理专有名词,最后设问: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进入新课——城市化。

    (二)新课教学

    1.理例结合,明确概念

    在引入新名词“城市化”后,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1985年发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区别,并根据这些变化试着提炼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结合书上给出的概念加深记忆。要强调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过程、人口、农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参与元素,人口在农村与城市间的迁移活动,引起了城市化。

    2.常识回忆,层层递进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发展的动因。要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提炼,用两个城市化发展的现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华唱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有这样的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奇迹般的崛起座座城”,这两句歌词反映改革开放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啊,这就是政策的影响。第二、湖南的株洲,以前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城市,但自从成为铁路交通枢纽之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但是无论是政策还是交通最终都是引起人口迁移来带动城市化的,那么我们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谈谈城市化发展的动因。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人想在城市里生活,希望在城市里安家?请学生回答,回答后结合

    图2.17进行讲解。

    3.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华西村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改革前的华西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经过改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它的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xx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20xx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华西村村民,说明城市化给自己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4.科际联系,图文结合

    在讲解第二个知识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时,要充分结合书上的两幅图,联系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讲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走势,看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先为学生讲解图上注释、标记的意思,然后提出疑问:为什么发达国家在1800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高速时期,而发展中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出现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再讲到城市化的阶段这个重点的时候要将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与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讲解,用示意图来说明案例,用案例来论证示意图,加深学生对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特征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材料分析能力。

    5.实例剖析,巩固理解

    运用三个新闻材料,用今天所学的课堂知识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理解。新闻内容为:

    一、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xx年时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中反迁回农村。

    二、几个月前,杭州市滨江区户籍官员遇到头疼事:马湖村20余名大学生强烈要求把户口迁回农村。

    三、在中国东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县,出现了几十名政府公务员把户口迁往农村的现象。于是,有人开始高呼,中国城市发展开始“逆城市化”了。让学生说明这个观点的对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布置作业

    1.填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2.读图答题

    (1)到20xx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什么阶段?

    (2)分析图示,我国的城市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处在哪个时间段?

    (3)按照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在处在哪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

    这两个思考题基本包含了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聚集、范围、过程

    (二)衡量标准:城市人口/总人口*100%

    (三)城市化的发展因素

    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 就业机会多

    推力 自然灾害 拉力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文化设施齐全

    交通方便

    (四)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一)初期阶段

    (二)中期阶段

    (三)后期阶段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图片丰富,形象直观,对比鲜明,突出了重难点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图,从图中总结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留时间给与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例如:讲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在这块内容里,教师留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还有些少。再就是教师对地理图表的引导讲述的时候还不够深入和到位,比较肤浅,不能深层次剖析课本重难点知识。以后应该多与同行交流,共同学习进步!

    地理课件 篇7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五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大气组成、分布、运动的基础上,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节课还为第四单元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目标确定:

    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团、锋面、低压、高压的概念和形成。

    理解锋面系统并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特征。

    ②能力目标:会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

    会阅读天气形势预报图。

    ③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天气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重点之一: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其为重点的原因是:

    ①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

    ②锋面天气掌握之后可以“学以致用”,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重点之二:高低气压的天气特征。其为重点的原因是:

    ①我国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低压)强烈发展的表现。

    ②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就是高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难点之一: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其为难点的依据有二:

    ①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

    ②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和被动不易确定。

    ③锋前锋后的位置不易辨认。

    ④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的差异不好掌握。

    ⑤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不好记忆。

    难点之二:锋面气旋的理解。其为难点的原因有二:

    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能形成锋面气旋而不形成锋面反气旋。

    ②水平气流的辐散与辐合难于长久记忆,且易记混淆。

    二.说学法:

    1.兴趣学习法。本节有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学生求知欲强。

    2.手势记忆法。水平气流运动的方向可借手势强化记忆。

    3.知识迁移法:锋面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指导学生会看会听天气预报。

    三.说教法:

    1.多媒体视听教学法:由于本节内容抽象,通过电教模拟演示,可以使抽象思维具体化,有全新的视听感觉。

    2.比较教学法:冷暖锋、气旋反气旋,用比较法教学学生记得牢。

    四.说程序:

    1、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五、讲授新课:

    一、锋面系统

    ㈠锋面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构特点,天气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哪两种类型)

    ㈡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

    (问题: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地理课件 篇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课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① 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 多媒体教学法

    ③ 图文转化教学法

    ④ 案例教学法

    ⑤ 讨论归纳教学法

    学习方法:

    ① 小组合作学习法

    ② 图表学习法

    ③ 比较学习法

    ④ 案例学习法

    教学流程

    解读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展示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

    板书并明确自然带概念观看景观图片,说出地理环境的差异从事实中感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非洲为例,分析说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运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原因展示指导学生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中纬度为例,分析说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读图分析归纳运用直观图像使学生感知自然现象,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

    板书:读图分析并说明原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反馈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种草好还是种树好?利用资料说明理由。阅读P98页活动资料,回答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导入:我们学习了哪些地域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回忆上节课内容承上启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运用“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说出陆地自然带的垂直方向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指导学生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选用)

    板书: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带谱示意图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

    小结:出示表格(见附表)学生填表总结检查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问: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阅读P99页材料,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提问:你还能举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吗?发言培养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出示课堂练习(见)。

    地理课件 篇9

    教学设计

    2.2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灯塔市第一高级中学 郝鹏涛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中。2.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初中有关于气候和气象方面的知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借此我们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一起来学习由于冷和热而导致温度不同从而影响的大气运动。

    3.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电脑技术,简单的地理实验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Flash、Powerpoint等多种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视频等手段,把宏观的现象微观化,把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通过简单的地理实验使问题简单化,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通过热力环流实验,及多媒体动画演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 践能力。

    ③通过研究风的形成,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学会学以致用,增强大气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2.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

    【实验导入】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差异,地表冷热不均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个小实验。关闭门窗,点燃一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影响),过一会儿,再把卫生香垂直插在一小盆冰块里,让学生观察此时卫生香烟柱发生的变化。

    【学生总结】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教师总结】这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学习新课(板书)

    【教师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30页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提问】地球大气的能量来源? 【学生回答】太阳辐射

    【教师引导】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热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过程如何? 【投影图片】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学生回答】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教师板书】太阳短波辐射----地面增温----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阅读】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

    【教师引导】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也为长波辐射。

    【电脑演示教师讲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关系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大气上界大气吸收大大气气大气辐增吸收地面射温辐射向地面射地面“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知识扩展】大气的削弱作用和温室效应

    地面增温“大地暖大气” 【小组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复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者之间 【小组活动】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教材31页活动(1)、(2)【小组结论】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教师引导】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极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小组结论】地球上有大气,白天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温度不会太高;夜晚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温度不会太低。而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直接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很快。再加上月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有增无减,力求丰富饱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简单记忆:太阳暖地面)-----地面辐射使地面增温(简单记忆:地面暖大气)----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简单记忆:大气还地面)。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依照“大气受热过程”,分析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布置作业:

    学生自己根据口诀画出大气受热过程图形。

    地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用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取信息,总结规律,建立空间观念,并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细心读图的习惯,树立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2.在经纬网中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网中经纬度及东西半球的判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实际;与学习新课时隔一月,多已淡忘。首先要唤起记忆,还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

    教学手段

    课件、地球仪、活页预习提纲。

    教学方法

    互动激趣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复习“第二章的第一节认识地球”,这一部分是我们学地理以来最难的内容,俗话说“难了不会,会了不难”,我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一定会化难为易!大家有信心吗?首先看学习提纲,大家结合课本自主复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依学习提纲自主复习

    (一)地球的形状

    1._________说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说→_________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的真实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球的大小

    4.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

    (三)地球仪

    5.在地球仪简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_

    6.比较经线和纬线

    经线

    纬线

    ① 形状

    ② 长度

    ③ 指示方向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④ 0°线

    ⑤ 度数范围

    ⑥ 表示字母

    ⑦ 度数变化规律

    ⑧ 划分半球

    ⑨ 半球分界线

    ⑩ 特殊线

    7.南美厄瓜多尔基多附近有_________纪念碑。_________线穿过英国伦敦东南的_________旧址。测高仪重垂线与零度线的夹角就是当地观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角,也就是当地的地理_________度。

    8.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_________时针方向转动。

    9.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经线的经度和为_______,除0°与180°外东西经相______。

    (四)经纬网

    10.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_________。从而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确定________。

    11.世界最小的大陆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岛屿是_________,世界最大的大陆是_________。

    12.在下图上填注经纬线、经纬度、半球划分略图(括号内填字母,横线上填数或字)。

    (1)纬度、南北半球划分

    (2)经度和东西半球划分

    三、展示自主复习成果

    分组展示(提前分清任务,每组安排1人上台展示,要求面向大家,大方自然,及时评价上组,注意总结,语言规范、流畅,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咬文嚼字,字正腔圆。)

    小组

    题号

    1

    1-3

    2

    4-5

    3

    6(①-④)

    4

    6(⑤-⑦)

    5

    6(⑧-⑩)

    6

    7-9

    7

    10-11

    8

    12(1)赤道以北

    9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

    12(1)赤道以南

    10

    12(2)经度划分

    11

    12(2)半球划分

    四、大展身手

    1.读图纬网图,回答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B点的纬度是_____。

    (2)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____半球。

    (3)按高中低纬度划分,A点位于______地区。

    (4)B点位于A点的______方。

    2. 内乡(112°E,33°N)属于______纬度带,位于东西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南北半球中的______半球,位于北京(116°E,40°N)的______方。

    五、反馈

    每组5号上台默写(单号组做单号题,双号组做双号题)。分单双号公布答案。

    1.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是一个_____(部位)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3.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_。

    4.地球赤道周长约_________。

    5.经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___。

    7.西经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8.南纬用字母_________表示。

    9.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0.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_________时针。

    11.某点西侧是西半球东侧是东半球,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_。

    12.某点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低纬度,则该点的经度一定是_______。

    13.纬度33°、经度112°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4.纬度0°、经度180°的地点在地球上有_______个。

    15.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6.一架飞机从北京起飞一直向东飞_______(能、否)回到北京。

    17.上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____。

    18.上图中B点的纬度是_______。

    19.按东西半球划分,A点位于______半球。

    20.按高中低纬度划分,B点位于______纬度地区。

    附加题:在图中标注点C(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且位于B点的正西方向)

    地理课件 篇11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地理课件 篇12

    一、说教材

    《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指出其领土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土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 本特点,理解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提升了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领土组成和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 比较。

    难点:

    分析美国在工业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教训。

    五、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法,直观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说学法: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的引导者,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采用直接导入法导入本课:出示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继续提问:同学们对美国知道多少呢?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把自认为重点的知识划下来。然后让同学们学生回答美国国旗的名称、星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小结:

    美国领土由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2个海外构成。

    学生自读教材内容,通过读统计图分析、讨论、总结的方式思考: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怎么样?可以从工农业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角度进行思考。

    学生归纳自己的观点,教师补充:美国的经济概况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内的工农业总产值,二是对外贸易。三个要点:一是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对外贸易工农业产品最多、出口贸易额 最大的国家,三是世界上进口 小汽车、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美国的工业特点

    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领先地位。这说明美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最强的国家。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指出美国的三大工业区。

    (三)小结和作业

    本堂课主要学习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并对美国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美国的相关资料,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

    地理课件 篇13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本节内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学习天气与气侯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对以后认识气温、降水等天气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完整、很透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设计多种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脑,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我,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侯”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侯。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懂得天气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天气和气侯术语的正确使用;

    2、学会看电视天气预报。难点:读懂卫星云图;掌握预报天气技能。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

    中央电视台做过调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天气预报》。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收看《天气预报》的人这样多呢?

    学生先思考、然后同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的收视率高,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新奇。

    怎样描述天气:

    多媒体展示图片,看每幅图各描述了什么天气现象?除此以外还可以用其它什么词语描述?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展示图片)

    学生分析描述,教师补充,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此外还有雾扬尘等。

    设计说明:让学生感到地理课并不神秘,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天气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

    1、天气反映的时间长度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从某一时刻、一天、几天,等不同尺度,举例说明 设计说明:通过对天气特点的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

    2、有人这样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这是描述了天气的什么特点? 设计说明:多媒体展示散文,找同学朗读,感受天气的变化。

    3、“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天气的什么重要特点。选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散文

    设计说明:通过对散文,诗句的分析,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如何描述气侯

    气侯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主要注意气温和降水两个因素。一个地方的气侯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展示不同温度带的景观照片,看几位小朋友对当地气侯是怎样描述的,归纳气侯所关注的时间、要素:学生概括深州气侯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自记事以来,这种气侯特点有没有改变过。

    设计说明: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气候及其特点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区分天气和气侯。

    知识竞答

    多媒体展示竞答题,辨别天气和气侯。把全班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采用必答和抢答的形式比赛。设计说明:加深对天气和气侯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地理和语文的学科整合。大家谈:

    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受着天气的影响,也就是说“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题1、2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补充其它资料

    设计说明:向学生渗透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体会学好天气的重要性。巩固练习

    同学们,老师有件事想请大家帮忙,明天我要去北京学习,谁能告诉我明天北京的天气?(学生回答:不知道如果。)老师一定要知道明天北京的天气情况怎么办?(学生回答:看电视天气预报)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看谁答得多

    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电视、电话、手机、广播、报纸、上网,看云识天气……… 学生们各抒己见

    设计说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设计说明: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探究

    收看央视天气预报:(多媒体展示)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并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

    2、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Jk251.Com

    3、城市旁边相邻两种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4、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天气预报的?

    5、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 学生讨论后让1名同学指图讲述。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天气符号,让学生以竞赛形式认识天气符号。通过对比、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加深学生的记忆,寓教于乐。

    当堂训练

    过把瘾: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 选四名同学,做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老师点一个城市,学生播报一个,先播报市名,再说天气状况选出最佳天气预报员。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大屏幕展出知识要点

    设计说明:用提问的形式有助于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馈,不但巩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作业(课外活动)

    1、大周假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浏览“中国气象在线”网站,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

    2、留意周六晚7:30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将预报的内容与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对照。

    设计说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出发,学习来自生活的地理,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开展了一些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地理课件 篇14

    各位评委,大家好,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标标准分析

    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

    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

    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两岸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②通过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③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案例,说明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④通过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导致纽芬兰鱼产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②通过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标,分析知识结构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历年高考考纲要求,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所侧重,把洋流对航海、渔场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作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这是因为洋流深刻影响着沿岸的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理解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这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随着现代资讯发展,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学法分析

    1.探究式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甚至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较学习法。学生对性质不同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区解决这些问题;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得出结论后又继续进行举例论证,以实现有效迁移,建构知识体系。

    1.案例分析法

    围绕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

    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学习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3.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多次运用世界地图,许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明具体位置再进行分析。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b设疑:以企鹅的内容为例,提出为什么企鹅在热带地区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新课教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都是以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印发学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归纳最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给出结论。在洋流影响沿岸气候上,我借助书本上的图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并加以修改而呈现的;在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将呈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航运上,我呈现的是标有哥伦布航海路线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海洋污染上,通过一则油轮漏油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洋流将对该次污染带来什么影响(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节课新课部分的教学线索为“探讨-总结-探讨”。围绕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设计四个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中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举生活中实际例子展开讨论,巩固提高。其中,设计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而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联系不大的知识点进行板书效果很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与气候

    2.洋流与渔场

    3.洋流与航海

    4.洋流与海洋污染

    【地理课件(经典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