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出塞课件(范文12篇)
  • 出塞课件

    发表时间:2023-07-26

    出塞课件(范文12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出塞课件(范文12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出塞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2)以诗解诗法。

    设计思路:

    一、知诗人,解诗题。二、读古诗,明诗意。三、悟诗情。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学习“秦”字(板书)。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WwW.JK251.com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7、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

    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①、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②、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

    呢?

    ②、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③、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①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③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②、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①、“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②、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出塞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出塞》作为一篇古诗,是从战争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战的名将镇守边关,以消除边患的感情。今天这堂课,总的来说是按照预设上完了,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从预设角度上来看。我一直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字词,句子,学习方法?还是一首诗,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从教以来,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语文的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于是,我想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元素。

    《出塞》是七绝诗的压卷之作,是唐边塞诗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应该将其融在边塞诗中去体会。因此,教学的破题,我选择“塞”字为突破口,打开边塞之门,直观地感知边塞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战事之频繁、生死之惨烈。为学习诗歌,培育好一个深沉凝重的基调。学生的直观感知,是通过古诗词典型句子和边塞图片直观去体会,以诗解诗,对于我们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来说或许稍难,但我预设之初是非常想做这样一个尝试的。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把诗读熟,初步体会诗歌大意,从戍边而引出“万里长征”,进而在体会万里长征时,从时间长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艰难、惨烈、悲壮,在深究征人“人未还”的根由时,体会征人不能回的事实,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中,一层层地体会征人出征的豪迈;诗人对和平的憧憬和对朝庭的不作为的无奈。通过分析,去体会。然后再通过朗读去体悟。

    课堂安排很紧凑,环环相扣,课堂语言的设计也很精美细致,但正是由于预设的东西太多,整堂课似乎都变成了教师的舞台,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削弱了。这堂课课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经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以致于课文后面接连几次教师的激情引读都没能引读出学生最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说的是对于课堂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本课教学我的失误在于注重了课堂预设,却忽略了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才是一堂课中最闪亮之处呀!课堂上,预设虽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时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东西,或者说是没有能力去在瞬间捕捉生成的契机。《出塞》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提高自我文学修养是我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出塞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

    (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jiāo。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

    4、师范读。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赏析

    1、第一句:浮现(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

    5、第二句,

    人指的是谁?(征人)

    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

    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引读: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7、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

    (3)作者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

    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

    二、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

    四、背默过关

    出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出塞课件 篇5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出塞》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古诗《出塞》。

    《出塞》这首古诗选自西师版教材语文第九册第31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诗歌表现了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戍边战士在千年古关冷清月夜下对亲人和飞将军的思念。全诗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是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悲伤心情,另一种是因为渴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带领他们把敌人赶走的豪壮气势。诗人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征人的同情和敬佩。

    说学情《出塞》这首诗歌作者是王昌龄,他是唐朝诗人,所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

    说目标基于诗歌教学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单元的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3个:

    1.了解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和深入体会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教学重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说教学策略那么我们怎么来突破难点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

    1.收集资料。收集和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如:收集王昌龄的生平、诗歌地位和代表作、飞将军李广的相关资料、唐朝兵役制的情况、反映边关的事情,还有能促进情感表达的音乐,以及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互文语文小知识。

    2.反复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从读准诗歌文字到读懂内容,最后读出诗歌的情感。

    3.以诗解诗。教学中引入同时代内容的边塞诗,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

    说教学流程接下来我将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解题。首先让学生对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对唐代版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然后理解诗歌的题目《出塞》。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疏通诗意。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读懂多音字,从而读通全诗,然后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特别引入资料互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三个环节.再读诗歌,体悟诗情。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体会,一是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感悟征人的悲伤。我主要通过一个画面两个维度来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画面就是:在千年古关,寂静的夜晚,一道明月照在疲惫的征人身上。营造出画面的悲凉。两

    个维度分别是通过空间的距离万里之外体会征人的悲伤,通过时间的久远悠悠千年来赋予这种悲伤以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感悟征人的豪壮。我将引入飞将军的资料,并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引入王昌龄的另一首诗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促进学生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之情。在这环节的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教学相机予以展示,并通过学生的批注、讨论、朗诵等形式与学生实现互动,引导学生深入走进诗歌文本。第四个环节.总结诗歌,拓展内涵。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对本诗表达的情怀,并引导学生换位假象自己是征人深情吟诵。最后大致谈谈《出塞》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和在七绝诗的地位,学生只需了解即可。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边关明月征人亲人人民以上就是我对《出塞》这首诗的教学的初步设计思考。

    出塞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二、熟读古诗,疏通古诗意思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味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平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四、课内外整合,挖掘古诗意蕴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

    出塞

    明月边关

    景哀叹(远离亲人)

    人(将士)

    忧国忧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将)

    不教……

    出塞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选择了视频、精美的古诗配画,乐曲等,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利用战争视频导入新课,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通古诗,读出韵味。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四环节: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五环节:激情诵读,升华感情。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在配乐引读中,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通过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背诵全诗。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第六环节: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课件 篇8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看看这几句古诗,试着填一填,把这几句补充完整。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

    林暗草惊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2、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

    3、解释边塞诗的含义

    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2、学习本课生字词。

    三、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请同学们联系诗文,想一想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

    【塞】:边关要塞。 【出塞】:到边疆戍守边关。

    2、【知作者】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明诗意、悟诗境

    1、【明诗意】请同学边读边思考,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补充知识点:龙城飞将李广是稀罕的名将,匈奴畏惧,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曾评价他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学习提示:在概括诗意的时候,可以将注释带入诗中思考,书中注释如下: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例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意】只要还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英勇善战的将领,就不会允许外地越过阴山。

    2、读一读这句诗,说一说:这两句诗仅仅是在表达诗人和士兵在思念飞将军李广?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

    (希望名将在,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3、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想一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什么?

    【还】回家

    【长征】长途出征

    【关】边关

    【诗意】这里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长期在外出征、御守边关的将士至今未回家。

    4、【悟诗境】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联系一下,我们之前学的古诗中,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在边关的孤独寂寞。)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联系诗人写诗的地方,想象一下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

    2、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结合诗文,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希望名将在,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战争结束,回到家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边关吗的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3、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读《出塞》,并划分出节奏。

    4、按照划分的节奏,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出塞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出塞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出塞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3个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两首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二、指导朗读

    要根据每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季节变换少年宝贵豆子曹植物是人非

    时光流逝珍惜时光豆箕曹丕渴望良将

    出塞课件 篇12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

    挽弓:拉弓。

    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擒:捉拿。

    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列国:各国。

    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苟:如果。

    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岂:难道。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出塞课件(范文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