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出塞课件范例15篇
  • 出塞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3

    出塞课件范例15篇。

    每位老师在课前都必须准备好教案课件,以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因此,每天老师们都会按时按质地撰写教案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教案课件有序地进行教学。如果您需要,“出塞课件”已经准备就绪,欢迎您品尝本文呦!

    出塞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出塞课件 篇2

    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塞,指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度:越过。

    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思考:

    这首诗里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胡马指什么?阴山又代指什么?教是什么意思?注意:它为什么读,不读。

    出塞课件 篇3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个性化。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品读吟诵、拓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感悟,读中欣赏,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

    出塞

    王昌龄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出塞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出塞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 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 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 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 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人”指的是谁? “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 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 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 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 学生试背。

    3) 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 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 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玉门关。

    →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朗读正字音。注意:教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 (人未还) → “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 (板书: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 (板书: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出塞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出塞》。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5)一边是思归心切的将士,一边是翘首盼归的亲人,读到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能带着自己的心情读一读吗?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习《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课外积累的边塞诗作。

    板书设计:

    出塞 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几人回 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盼望和平 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出塞课件 篇8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出塞:出关,出征。

    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见义,秦汉时代的明月和雄关,即明月和雄关依然和秦汉时代一样。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关万里参加远地征戍的人都没有回来。

    但使:只要。龙城:指卢龙城,一作“卢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长城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度:越过。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出塞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三、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出塞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

    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

    (2)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3)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关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出塞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3个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以上两首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二、指导朗读

    要根据每首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

    季节变换少年宝贵豆子曹植物是人非

    时光流逝珍惜时光豆箕曹丕渴望良将

    出塞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出塞》)

    了解诗人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自由朗读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7.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四、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关人未还)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1)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亲人)

    (2)补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3)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1)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2)想象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

    (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板书:悲壮)

    (4)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五、总结

    “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愿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六、布置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出塞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

    (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

    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

    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

    (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

    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边关悲

    思良将建功业壮

    出塞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边关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课件 篇15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含义。

    2、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望古时话边关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老师找了几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PPT出示:

    (1)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玉门关。

    →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出塞”

    3、塞外远离中原地区,是我国的边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在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初读古诗正字音

    1、同学们,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朗读正字音。注意:教应读jiāo(平仄相对,字义“使、令”)

    2、读诗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3、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家可以给它画画节奏读一读?(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一个“好”,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句,老师来读题目!

    5、嗯,读得很有韵味,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咱们全班一起来读吧。

    三、漫步诗歌

    1、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高适瞧见的是黄云白日,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明月(月亮)、关(边关)、人(戍边的将士)、阴山(板书)

    2、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亮、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亮吗?

    3、是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秦汉的雄关到唐朝,也已经变成荒土。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荒凉、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从秦汉到唐朝,边疆的战争从未停止过。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这明月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此情此景,王昌龄感叹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4、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他翻阅资料,发现了一段这样的记载:

    2 《资治通鉴·唐纪》载,唐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三”“久戍之役”吗?

    →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同学们,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你们看到玉门关了吗?战士从这些城市去守边关,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多么漫长,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水一程,这些困难造成了什么结果? (人未还) → “未还”是什么意思?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看着这轮明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思念、想家、想亲人、难过。 (板书:思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战士们回的去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带着这份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光照耀下的家乡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 (板书: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回来了吗?读......→作为读者,你读出了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句。

    5、自秦汉至隋唐,多少战士埋骨青山。读.(1、2句)

    自秦汉至隋唐,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哭断心肠。读.(1、2句)

    6、将军百战死,壮士人未还!让我们回到长城边,听听士兵们的呼唤。(播放电影《长城》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看完这段影像,你们有什么感觉吗?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吗?

    7、同学们,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吗?它叫孔明灯,咱们中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此时的战士们,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和平.......(板书:渴望和平)

    8、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一个心愿,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9、结合注释,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如果敌人度过了阴山会怎样? (侵略、战争)

    10、你们知道这个“飞将”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是啊,他很了不起,但终究敌不过历史的浪涛。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不可能。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求贤若渴)

    1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愿望。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愿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 (战士、百姓、故乡的亲人、统治者。)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他们希望——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和谐美好。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展望未来

    1、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战争未止,听见战士:思乡盼归。他悲天悯人,许下这千古豪情。学完这首诗,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你们读一句,老师读一句。(吟诵)

    3、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我们做到了;他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他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 (PPT:播放阅兵式视频)

    →你们看到了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吗?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的人了吗?盛世雄风今犹在,托交尔等后来人。下课!

    →守卫边关,辛苦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万里长征、未还)

    上一篇:周计划学习集合

    下一篇:吃西瓜课件7篇

    【出塞课件范例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