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数学实验课件8篇
  • 数学实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9

    数学实验课件8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实验课件8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数学实验课件 篇1

    1.5.2科学计数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帮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单方法.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2.计算:

    (1)10;(2)10;(3)10;(4)10;(5)(0.1);(6)(0.1);(7)(0.1).

    二、新授

    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比100万更大的数.

    •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困难,那么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察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100,10=1000,10=10000,„ 23442

    523n个0n 10=1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1≤a

    例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中国人口约为1.3×1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10米,光的速度约为3×10米/秒.

    例5: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00,57000000,123000000000.

    解:1000000=10(这里a=1省略不写)

    57000000=5.7×10000000=5.7×10

    123000000000=1.23×100000000000=1.23×10

    观察上面的式子,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合同帮帮网 551336.coM]

    1000000是7位整数,而10的指数是6,57000000是8位整数,而10的指数为7.

    即等号右边10的指数比左边整数的位数小1.

    问:如果一个数是6位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10的指数是多少?•如果一个数有8位整数呢?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

    注意:“n位整数”是指这个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

    例如:831.5的整数部分是3位,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8.315×10.

    另外,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时,规定a必须是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

    练习(课本第45页)

    解:1.10000=10,800000=8×10,45

    1768

    98n8 56000000=5.6×10,7400000=7.4×10.

    2.1×10=10000000,4×10=4000,8.5×10=8500000,7.04×10=704000,3.96×10=39600.

    (原数的整数部分的位数比10的指数大1)

    在生活中,我们还常常遇到一些较小的数据.例如存在于生物体内在某种细胞的直径约为百万分之一米,•即1•微米,••本次中特等奖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即0.000001,它们也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1、2题.

    2.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各是什么数?

    (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米.

    (2)人体中约有2.5×10个红细胞.

    (3)全班每年大约有5.77×10米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汽.

    (4)10米又称1微米.

    四、课堂小结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时,注意a×10中a的范围是1≤a

    另外,对于绝对值较大的负数,如-729000,它可表示为-7.29×10,它的意义是7.29×10的相反数,这里的a仍然是1≤a

    对于较小的数,如0.00012,因为0.00012=1.2÷10000=1.2÷10=1.2×-

    55n-6

    3676

    1=1.2×1041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47页习题1.5第4、5、9、10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数学实验课件 篇2

    一、设计理念

    “总结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用替代物模拟实验”本课例基于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实践操作,进一步营造和激发学习过程积极的心理氛围。例题选取,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着以生活色彩,附以社会背景。德育渗透,丝丝缕缕,潜移默化,不失时机。整个教学活动: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小组合作,活动开放,成果共享。旨在让学生放飞思维,寻找替代物的乐趣,感受数学之美,切身体会,了解替代物的意义,体验数学价值。教学中,应以合作探索为主,利用集体的力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可以用替代物模拟实验的意义与方法。

    2、会选用适当的替代物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实验习惯,掌握实验方法,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合作共享和支援帮助等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养成观察,探究事物的习惯.

    (三)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过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回顾-------情景引入---引导探索---解决问题--->总结提高---交流评价”。

    1、回顾:对前几节知识的复习与辨析。

    2、情景导入: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摇奖出发:激趣引探,明确规则,举行摇奖,缺少工具?探究替代,导入新课。

    3、引导探索.:注重对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指导帮助,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不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解决问题:通过实验以后,学生心中一定还会有很多疑问和困惑,如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尽相同?任何图钉的钉尖触地的机会都是一样吗?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答案,给出圆满的解释。

    5、总结提高:教会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会>总结一节课的要点并随堂巩固,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数学习惯。

    6、交流评价:要求学生课外交流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相互借鉴补充,进行课外拓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以上是我的简要思路,由于水平局限,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数学实验课件 篇3

    新教材备课,总体而言,就是备教材内容、要求、理念和方法。具体说,要明确和熟悉二册教学内容及编排情况,把握各知识点前后内容联系发展和教学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整册、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三者关系,把握教材用以呈现数学知识所选用素材的编排意图和呈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方式方法等。现结合上册新教材实践情况,就以下两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说明。

    一、教材内容说明和建议

    本册教材继续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并把认数和计算的范围扩大到100以内,安排了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同时安排学习位置(4课时),图形的拼组(2课时),认识人民币(4课时),认识时间(3课时),找规律(4课时),统计(3课时),数学实践活动(2课时)。连同总复习(5课时)总计十单元62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它不仅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口算的基础,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认数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但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必备知识,而且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石,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计算及乘、除法计算的必须具备的知识,并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以上三方面数学知识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和掌握。

    整册教学内容安排,是以《标准》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以及第一学段目标进行编排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与省义教二册比较,教材增加了位置、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四单元及两个数学实践活动的新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方面,在上学期体会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的基础上,学习位置和图形拼组,目的是通过摆、拼、剪、折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不要求教学它们的抽象特征的认识。因此,教学时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提高教学要求。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除了安排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法。这一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钟面和几时半后继续学习。时间对一年级儿童是比较抽象的。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具体操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时间意识和遵守时间的习惯。

    找规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的内容。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达到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统计是在一册渗透的基础上,正式开始学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教学时,应让学生在主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对其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根据《标准》的理念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虽然不单独出现应用题的教学,但都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本册教材采取了三个结的思路来安排这方面的教学。结合全册各部分内容,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并提供了这方面的例题和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提高,进一步培养这方面的解决问题能力。结合计算例题教学,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中(P.72,例3.4),目的是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单元),安排学习解决在数学范畴之内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纯数问题的编排方式有三种:1.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或实物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P.1位置情境图,找规律情境图等。2.由情景图提供信息、数据,让学生搭配相对应的条件和问题,找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加减法问题,解决问题。如P.61,例1等,练习P.18第13题等。3.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图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如P.60第9题等。在呈现方式上表现为创设或运用情境,发现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都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理念。解决问题内容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重要作用,既具有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时,对解决实际问题,应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对相并和相差关系的数量关系,应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在经历建摸和解模中去理解把握。这对今后学习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应打好基础。

    数与计算。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与省义教二册比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点安排十几减9口算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不再安排7和6加几的例题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不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不安排在认数单元,放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认数和数概念教学加强并增加了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如百羊图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没有降低,仍然是36道口算题要达到熟练程度,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教学要求相对降低,教学要求只要会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课时相对减少。呈现方式上重视和注重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性、开放性和合作交流。教学时,一是要加强认数和计算中的数感教学,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意义,学会用已学数及其关系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二是计算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转到脱离实物及动作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要提倡是算法多样化,坚持算法多样性和优化性的统一。具体教学时应从三个维度去把握这一统一,其一从心理维度看,多数学生认同的方法;其二从教育学维度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其三从学科维度看,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掌握有价值的方法。三是要把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好这一部分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本册教材的各部分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人文思想,体现了《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如第一单元的坐标思想,函数思想(P13,4题,P76,9题等),分类思想(P70,9题),区间套思想(P44,8题)等,还有各单元的主题图及例题、练习中的情境图等,涵盖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教育信息。教学时都要及时渗透。

    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有11条(详见教师用书P.2-3)。各单元教学目标也已制订出,与一册一样,课时教学目标由教师自行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航标,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正确把握和制订好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课时目标达成是全册教学目标达成的保证。如何制订好课时目标,根据一册的实际经验,首先是学习《标准》中关于目标的理念、要求、达成层次的真正内涵,同时结合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认真研究,达到真正理解和把握。其次是理解和把握课时目标的过程性和针对性的属性。如数100以内的数的册教学目标是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单元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教师用书P.81)。体现了课时目标与册、单元目标之间过程性和后继各课时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说明课时目标制订时要体现三位一体的目标理念和具体可操作的特征。在保证达到单元及全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因城乡间和班级间的学生存在着差异,课时目标的起点线要视班级学生的实际而定。

    二、教学素材说明和建议

    本册教材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了丰富多样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素材,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措施。这样,以素材为依托,能给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和交流合作的时空,实现主动获取知识,经历情感体验,发展能力的目的。

    全册单元主题情境图有6幅。就第六单元的统计,有关情境图,例题有7幅,做一做2幅,四个练习提供了24幅,占练习题总数的37.5%。情境图按观察和操作来分,单元主题图基本上是属观察探索类,例题和做一做的情境图属于操作探索类,练习中情境图的操作类占总幅数的25%。按认知角度来分,可分为理解和感知体会类。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借助教材花圃图和例1的图境,引导学生观察花圃有许许多多鲜花场景,描述工人叔叔送鲜花的情节,使学生进入情境,并在其中发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盒,还有多少盆柴花等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和思考计算方法,并通过合作交流活动,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多样性,其各自算法的特点。使教学经历了有序呈现,引入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如何有效地用好用足情境素材,上册实际经验值得借鉴。1.搞清情境素材的两种属类,依据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深刻理解图意,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突出数学味,把握呈现数学知识,数量关系,情感体会的基本思路,有序(动态)呈现和展开探索活动,2.在理解图意和把握其中的基本思路的前提下,可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进行替换,3.有条件的可运用现代信技术制作课件或寻找网上现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地制作课件。

    教材中各部分内容的例题等图境,都明确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观察中合作交流,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在探索活动中合作交流。如何在一年级学生中,根据图境素材开展适时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一册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根据教学内容的呈现过程中的重点和认知难点,组织适时的交流合作,不搞指令性合作交流,同时合作交流的要求和目标要具体明确,有难度教师要予以引导,2.合作交流的形式要多样,组织分工要明确,人数不宜于太多,以两人小组为主,以图景实物为依托,合作时间不宜于过长,以观察操作性为主,议论性为辅,3.讲究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和要特别重视合作交流的配合、表达、倾听等习惯的培养。上述两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在一册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仍有差距,希望实验教师开展行动性的课题研究。

    数学实验课件 篇4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的

    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主题图:

    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认识长方体

    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例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

    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认识正方体

    (1)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练习五

    第4题,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相互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第9*题,答案是:AC,DI,EF。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表面积的计算:

    例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例2: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计算方法。

    练习六

    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第9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第10*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

    第11*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的变化:

    (1)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

    通过提出问题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出: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练习。认识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编排类似,教材先教学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通过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

    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七

    第3题,无论怎么摆,新组成的长方体都是由9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都是9cm3。

    第5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题中给出一个在生产生活中计算土、沙、石时常用的体积单位方,学生只要知道1方=1m3即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

    练习八

    第7题,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相等,可以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正方体的棱长是(6+5+4)3=5(dm),体积是555=125(dm3);长方体的体积是654=120(dm3)。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例5: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

    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并复习了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例6: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练习九

    第1题,主要是区分体积和容积的不同。体积相同的盒子,由于盒子的壁厚度不同,容积也就不同。

    第12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柔软可变形的物体,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用尺子测出需要的数据,即可算出体积。如果是不能变形的物体,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来测量。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个物体使水面上升的高,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第16*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根据第二、三幅图可知: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4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12ml=12ml,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由此可以得出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整理和复习

    对这一单元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可注意:(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2)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知识的联系和区别。(3)重视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质特征。

    练习十

    第3题,这道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表面积和体积,避免发生混淆,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学生在计算填表中发现变化规律。

    第4*题,图中画的两个长方体,都有一部分被遮挡住,要求学生从未被遮挡的部分看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算出体积。这可以提高学生看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五、教学建议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数学实验课件 篇5

    设计思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五、收拾物品,结束活动。

    数学实验课件 篇6

    一、优点

    1、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1)增加了比一比、分类内容。(2)充实了认识图形的内容。先认识立体图形引出平面图形,并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增加了认识钟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整时、半时。(4)把10以内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和6--10的认识和加减法。(5)各单元初步渗透了统计、数据整理内容。

    2、内容的呈献体现了儿童的已有缀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素材。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如第6页的小白兔盖房子、第96页的在运动场上等等。

    3、重视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增加了生活中的数,如教科书的第46页、第57页。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如: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5=(),可以用数数的方法:9、10、11、12、13、14;可以把9凑成10;还可以把5凑成10。并且凑十法降低要求,不再写出思考过程。

    5、把旧教材的枯燥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内容,变为用数学的内容,改变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图画,这样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欣赏图画中学习新知识。

    6、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教科书第39页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呈现了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后面提出了一人问题:还可以怎样分?使老师可以创造性的教学。

    7、教材的新

    (1)新在体现教育观念上,按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观,坚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数学乐园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实验、推理,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积累学习方法。

    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也是新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如在学习第几的时候,课本出示了一幅排队买票的情景图,并让学生指出谁排在第几。

    (2)新体现在内容上,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知识内容的构建上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作为题例,以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使学生完成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形成从数学角度考虑日常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增加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统计知识等内容。

    (3)新体现在编排上,设置小单元。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数学目标是多元的,因此必需充分注意这种多元的教学目标,以便于教师细致地、深刻地、准确的理解。教材设置小单元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和认知目标的同时,去研究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等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4)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是教材新的另一体现。实验教材所选取的素材是生动有趣的,是学生所喜爱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8.教材的活

    (1)活体现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材倡导小学生在浓厚的问题情景中动手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因此,教材为学生留有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利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

    如在学习《数的分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分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探索。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到4的三种分法,接着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分5根小棒,掌握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5。第二层次,让学生自己填写6、7的组成,在活动中探索8、9的组成,并归纳出分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从而得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10。

    (2)活体现在教材选择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也富于挑战性,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有的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

    如在认钟表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思考。

    (3)活体现在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例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联系实际探索不同的算法,相互比较、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习8加几,8+9可以把8凑成10,也可以把9凑成10。再如分类让学生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活体现在练习形式,大部分例题和习题以学生喜爱的形式出现。如跳绳、乘坐公共汽车、小动物找房子等,都是学生所喜爱的。

    9.教材的实

    教材首先是落实数学基本功。教材减少例题数量、避免过多重复的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此同时,通过富有情趣、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活动,保证学生打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缺点

    1、教材在章节的编排上有一定的缺点,如第五章分类应该放在第四章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前边,因为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中要用到分类的知识。

    2、配套的教具、学具、练习题跟不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数学实验课件 篇7

    教学指导思想: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应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呈现,注重学生把数学问题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本案将从现实中提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去发现问题,提炼猜想归纳,分析解决,得出事物或者问题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自身发现能力的挖掘,建构模型的开发,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创新与创造力的潜能训练,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相应制定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为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因此,结合本节课内容与实验,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对于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点: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理解以及定理的掌握;

    教学难点: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以及定理发现探索过程的构建及应用;

    教学关键:学生对于实验的实践及函数模型的构建。

    教学模式:探究式 合作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高中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经历课改的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学习的框框内,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课堂实验可能存在问题:对EXEL软件不够熟练。对于模型构造思路不够清晰。

    三、教法分析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课,基于数学实验的教学实践课,教师的教应有瞻前性,应该在实验课前让学生对于软件的应用有充分的准备,并进行分组讨论得到数学模型。依据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问题教学法"确定本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环节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发生,发展和"再创造"的全过程,主动地吸收新知识的精髓。

    四、学法指导

    新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是一个多维度多中心的整体。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课堂的主体,而教学设计与实验则是课堂的载体,它将调度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尽量获取知识与能力上的探讨,共鸣与思维能力的升华与内化。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多实践。"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这样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学生才会学习数学中体验发现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合作,并学以致用,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五、实验内容与实验程序:

    问题:元旦晚会我们学校即将举行游园活动,每个班级有一条20米长的红丝带在灯光球场围成一矩形的场地活动,请问大家应该怎么围才能使我们班级的场地面积最大

    1问题提炼:(用数学语言表达)

    2实验步骤:

    A 请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整数长度为边,按照制图方法绘制5个矩形,并比较面积

    B 把上面的矩形按照边长与面积的不同列表归纳

    长度(m)

    宽度 (m)

    面积 ()

    C 根据以上表格数据,请用exel软件作出柱状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边长变化过程中,面积的大小变化情况与趋势

    (2)由这种趋势请同学们自己猜想总结一个结论。

    3 实验的感言与进一步构造数学模型的思考。

    六、教学流程

    1,生活问题创设情景:通过生活问题设置情景并构建实验

    2,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构建函数及不等式解决问题并发现均值不等式

    3,定理总结结论表述:用数学语言表达均值不等式并用文字语言总结陈述

    4,定理论证课堂练习:用几何与代数方法分别论证结论并进行课堂练习

    5,学习感言教学小结:由学生发表学习感言,老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实验猜想――构建模型――发现规律――论证再运用;学习方法:协作探讨,自主实验,猜想证明,发现应用。

    七、教学反馈评价

    本节课利用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新试点,是学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一重要手段与途径。

    本节课通过生活问题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变;在实验的构造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精神更是得到充分的考验与体现,学生学会了合作与分享;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更加体会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发现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点在于从书本某一个知识作为切入点构造生活问题,设计数学实验,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利用,再编改。使得学生在课堂,课外自主学习与接受知识的方法途径更加多样,参与课堂的方式更加深入,更容易通过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乐趣。这是传统教学所没办法达到的。

    数学实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与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5.能根据搜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对统计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

    资料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教学设计:

    我对本册教材上的内容作了修改,书上是通过统计学生的生日在哪个季节,来学习统计方法的。但我考虑甘肃有许多名胜古迹,我把统计生日改成了统计想去什么地方玩,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美丽的甘肃,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另外,兰州处于西北,四季的区分和书上的四季区分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牵强。比如,兰州的十一月份已经是冬季了。

    教具学具准备:

    水彩笔、白纸,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观看风光片,说一说看到了那些地方(刘家峡、兰州市五泉山、自塔山、黄河母亲、东方红广场)

    [设计意图:把书中的例题进行改编,为学生打开一扇新越紧扣研讨一一探究之门.]

    ②.你还知道甘肃有哪些旅游胜地

    汇报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③.老师想利用星期六带领同学们去一个地方玩,你们认为我们全班去哪儿最好玩呢

    〈学生自由发言〉

    去哪儿才能使我们全班大部分同学玩得开心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并将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呢

    ④.揭示课题: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引出统计方法。第一点:激发学生兴趣,第二,这样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突出统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统计来源于生活。

    〈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的问:2.举手计数:3分组统计。)

    2.比较归纳,择优选择

    同学想到的方法都很好,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能既迅速又准确来进行统计

    ①.师生共同比较三种方法:

    ②.教师归纳出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可三种的方法的基础上,确定出最为合适的方法。这样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

    3.统计过程

    活动一:由同学们推荐一名主持人,用举手计数的方法,开展统计:活动二:我们用小组统计的方法小组统计完后,请两名同学作统计员汇总结果。〈将两次统计结果写到黑板上。

    比较两次统计结果,看有什么异同找出原因。

    [设计意图:用两种方法进行统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进行统计,并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优劣。]

    4.绘制统计图,展示、交流成果。

    (l)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统计图2)交流: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以及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并将统计成果挂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技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5.观察分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①.观察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以下几个问题:

    i.去哪个地方的同学最多

    ii.假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去哪个地方

    iii.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意图: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比如: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去那个地方为什么]

    6.课堂评价

    ①.本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哪一个小组今天表现得最好为什么

    ②.将学生讲价的结果再进行.口头统计,渗透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数学实验课件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