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密度课件(集合8篇)
  • 密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3

    密度课件(集合8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密度课件(集合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度课件 篇1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wWw.jk251.cOM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2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课件 篇3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密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密度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

    【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

    【问题提出】

    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实验】:

    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平时多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物质的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1×103Kg/m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义是:1m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6、【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7、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课本例题,然后呼应前面的引题。

    (3)、视频播放:不同密度物质的应用。

    8、【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习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4、密度的应用:

    密度课件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密度课件(集合8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