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寒号鸟课件(集锦6篇)
  • 寒号鸟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8

    最新寒号鸟课件(集锦6篇)。

    每一位老师都要事先规划好教学课件,编写教案课件也是必须的基本技能。教案在学生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您是否为写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介绍一篇“寒号鸟课件”的优秀文章,并希望您阅读后收藏本网址!

    寒号鸟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会写8个生字。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堵、缝”等15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号、当”,会写“面、阵”等8个生字,会写“山脚、当作”等12个词语。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3.初读课文,理清文序,学习多样表达方式,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和()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的,寒号鸟是()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3、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4、理清文章脉络。

    (1)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5、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

    (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得过且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的对比体会,进一步了解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

    3.联系生活,懂得本课的寓意: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不想将来的鼠目寸光的人,以侥幸的心理对待生活,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整体回顾,说说这是()的寒号鸟,()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9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9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如果寒号鸟也做窝会是怎样的?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寒号鸟课件 篇2

    课题

    13、《寒号鸟》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习

    目标

    1、会认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道理。

    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寒号鸟吗?“寒号鸟”因其叫声像婴儿的啼哭,身上又长有飞膜,能像飞鸟一样地滑翔而得名。其实,它不是鸟,而是哺乳纲鼯鼠科的兽类。它的足背呈橙黄色,所以又称为“橙足鼯鼠”。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甘肃、云南、青藏地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寒号鸟》的课文,伸出你们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认真观察图片,听老师讲解。

    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自读提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1)自由读

    (2)小组赛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识字游戏

    3、我会写

    面、阵、郎、枯、却、将、纷、夜

    (1)请学生观察字形,想办法识记字形。

    (2)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4、多音字

    号háo(号叫)hào(记号)

    缝fèng(缝隙)féng(缝补)

    二、再读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说的是在山脚下的石崖缝里住着一只(寒号鸟),和石崖对面树上的(喜鹊)成为了(邻居)。秋天到了,(喜鹊)开始找东西(做窝),而(寒号鸟)却天天玩和睡觉。到了冬天,(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被冻死了。

    三、学习课文

    1、出示句子。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2、学习出示的句子。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冬天快要到了?

    (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从哪儿告诉我们天气冷了?

    (写了寒风)用了两个词,一个模拟声音的“呼呼地”,一个表示动作的“刮”,而不是秋风习习地吹着。

    (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把北风比喻成像狮子一样狂吼,说明天气更冷了。)

    3、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想一想: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

    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

    傻喜鹊,不要吵。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理解得过且过的意思。

    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不做长远打算。

    4、在喜鹊两次劝寒号鸟做窝时,寒号鸟都说喜鹊“傻”,你们觉得呢?为什么?

    喜鹊不傻,寒号鸟傻。因为在寒冷的冬天,没有窝会被冻死。

    5、那寒号鸟感到了寒冷,为什么还是没有做窝呢?

    因为寒号鸟懒惰。

    6、冬天到了寒号鸟这时候是怎样说的呢?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7、它做成窝了吗?为什么呢?

    没有。它被冻死了。

    8、从哪可以看出来?

    天亮了,太阳出来乐,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9、同学们,你们说,如果寒号鸟没有被冻死,到了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它会怎样做呢?

    继续在崖缝里睡觉,得过且过。

    10、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

    冻得直打哆嗦冷得像冰窖

    热得直冒汗热得像蒸笼

    …… ……

    11、拓展提高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再次读课文,思考问题。

    边读句子,边体会。

    说一说

    分角色朗读

    思考问题,并回答。

    想一想,说一说。

    读一读

    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锻炼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加理解文本。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

    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勤劳的人才会得到幸福。

    板书

    13、寒号鸟

    寒号鸟喜鹊

    懒惰勤劳

    玩、睡做巢

    直哆嗦住暖窝

    寒号鸟课件 篇3

    原文: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塞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喜鹊说:“塞号鸟,别睡了,大好晴天,赶快做窝。”

    塞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气暖和,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塞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气暖和,得过且过。”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里冻死了。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号”,理解13个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几句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教学准备

    1.寒号鸟的挂图或投影片。

    2.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号”。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训练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

    3.学懂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寒号鸟”,读准多音字“号”。

    (2)你知道寒号乌是怎样一种动物吗,(对课外知识丰富的的同学及时鼓励。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简介寒号鸟。)

    二、布置自学。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们学习后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要求。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用“·”点出你认为容易写锗的字,用“?”注出不理解的词或句。

    (2)读通课文,用“……”划出表示季节变化的句子。

    (3)填空:这篇童话通过( )和( )作对比,写出了喜鹊是( )的,寒号鸟是( )的。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听录音范读课文。(听后自评并纠正)

    (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互相交流评点)

    (3)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点拨:“懒”字中间“束”羽写成“束”。)

    (4)指名填空并齐读。

    四、练习按时间顺序组句成段。

    (1)指名读读用“……”划出的表示时间的句子。

    (2)将学生读出的句子按顺序出现。

    (3)学生独立默读体会,哪些句子跟季节变化有关,哪些句子不能表示季节变化?(删去跟季节变化无关的句子)

    (4)这些跟季节有关的句子应该怎样排列?为什么?

    (5)练一练:《作业本》第5题。

    五、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全文。

    (2)说一说:课文第( )自然段到第( )自然段是写“冬天快要到”的事;……是写,“寒冬腊月”的事。

    六、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读懂三句话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哪句话的意思是最主要的。(指导看插图)

    (2)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学生理论,互评)

    (3)齐读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讲读原文,理解“漫山遍野”、“哀号”、“得过且过”、“哆嗦”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抓重点词理解句子的方法,培养学生抓重点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得到。

    4.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录音磁带一盒。

    2.小黑板若干块。

    3.幻灯片若干张。

    4.寒号鸟、头饰各一只及喜鹊贴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切人。

    1.根据简笔画,说话导入。

    2.整体回顾,说说这是一只( )的寒号鸟。

    ( )的喜鹊。

    二、学习2~5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一一一”划出)

    2.检查,出示幻灯(1),抓“累”字体会寒号鸟懒惰。

    3.还从哪里看出寒号鸟懒惰,出示小黑板(1):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

    4.抓“不听劝告”深人体会寒号鸟懒惰。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喜鹊怎么劝告?(结合指导读、指读→评点→范读→自读→齐读)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不听劝告?(圈圈划划,自读体会,结合指导读寒号鸟的话:指读→评点→自读→男女生对读)

    d.指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寒号鸟不听劝告结果怎么样?(结合理解“直打哆嗦”、“悲哀”,指导读“悲哀地叫”的句子)

    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自读→指读评点→女生齐读)

    三、学习6~8自然段。

    1.回顾学法:抓“不听劝告”这几个重点词语提问解答,深入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围绕“还是不听劝告”自己提问,师小结后出示小黑板(3):

    a.寒号鸟不听谁的劝告?

    b.谁怎么劝告?

    c.从哪里看出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

    d.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结果怎样?

    3.学生轻声自读,思考上述问题。

    4.四人一小组讨论,准备汇报。

    5.汇报自学。(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随机点拨,穿插朗读训练)

    点拨要点:

    ①问题b,比较喜鹊说:“……”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说:“……”

    体会感情变化→指导读好语气。

    ②问题c,结合理解“得过且过”,指导读出寒号鸟不耐烦的语气。

    ③问题d,结合理解“最后的哀号”、“漫山遍野”等词,引导学生想象寒号鸟在冰天雪地里发出最后哀号时的样子。指导读好第八自然段。

    四、返顾全文,深化认识。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深入思考,同样是寒冬腊月,为什么喜鹊能在温暖的`窝里熟睡,而寒号鸟却在黑夜里冻死了?(结合完成作业本)

    3.订正作业,随机小结,完善板书。

    4.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结学法,用幻灯打出:

    抓重点词提问解答

    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五、分角色扮演朗读。

    板书设计:

    寒号鸟

    懒惰勤劳

    玩睡——垒巢

    直打哆嗦——住暖窝

    最后哀号——熟睡

    不幸——幸福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

    首先我引导学生描述带入情境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第二次阅读是我引导学生有表情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最后教师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学生的语句训练。

    寒号鸟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当”;理解“晴朗、劝告、啰唆、冰窖、哀号、得过且过”等词语。(重点)

    2.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现在懒惰,将来难过”“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和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美好生活的道理。(难点)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新词卡片、关于寒号鸟的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尝试朗读。(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故事里寒号鸟住在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它哀号的声音:哆啰啰,哆啰啰……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学生质疑。

    3.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认识多音字“号、当”,并组词。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教师相机正音:“缝、当、朗、将、狂”是后鼻音;“面、衔、劝、趁、阵、纷”是前鼻音;注音区分“却”“劝”“且”的读音;“吼”不读kǒng,“复”不读fú。

    (2)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如:加一加良+月=朗木+古=枯

    换一换“芬”的草字头换成绞丝旁就是“纷”。

    (3)学习多音字“号、当”。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4)巩固识字:老师读生字,学生快速找生字。

    (5)课件出示词组,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呼呼地刮着冻得直打哆嗦

    温暖的窝里冷得像冰窖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段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里,采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个故事里有几个动物?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

    生1:故事里有两个动物——寒号鸟和喜鹊。

    生2: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喜鹊让寒号鸟垒窝,寒号鸟一拖再拖,最后冻死了。

    3.指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冬天快要到了、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

    4.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三个时间里发生的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说说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

    预设:

    生1:“纷、阵、枯、将”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

    生2:“却”字左右大致一样宽。

    生3:“夜”和“衣”的字形相近。

    生4:“面”是独体字,里面是两个小横。

    2.师着重指导书写“阵、却、纷”三个生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提醒学生注意“却”的最后一笔是竖。“纷”字右上部是“八”,不是“人”;第五笔捺要写得舒展。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寒号鸟和喜鹊各自的窝。师范读第1自然段。

    2.听了朗读,再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寒号鸟住在哪里。它住在山脚下的一堵石崖的一道缝里。

    生2:我知道了喜鹊的窝在河边的大杨树上。

    生3:我知道了寒号鸟和喜鹊住得很近。

    二、朗读品味,感受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天气越来越冷?

    2.交流。

    (1)“几阵秋风,树叶落尽。”

    “尽”字写出了冬天快要到了。

    (2)“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呼呼地”写出了风很大,寒风就是北风,吹到身上非常冷。

    (3)“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①联系实际说一说大雪纷飞的天气是怎样的。

    ②听音频,理解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感受天气的寒冷。

    ③有多冷呢?(冷得像冰窖)看图,老师介绍冰窖,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寒冷。

    ④模仿“冷得像冰窖”,说说冷得怎样?(冷得像在冰窟窿)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天气的寒冷。

    4.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喜鹊的做法的句子,用“____”画出描写寒号鸟的做法的句子。(优美句子网 wwW.111642.Com)

    5.交流一下。说说你对喜鹊和寒号鸟的看法。

    (1)预设:

    生1:喜鹊很勤劳,看得远。冬天快要到的时候,它就已经给自己做窝了。我是从“一早、忙着”看出来的。

    生2:寒号鸟很懒惰。它“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生3:寒号鸟很懒,还不听别人的劝告。喜鹊让它做窝,它说喜鹊傻,而且还说太阳高照,正好睡觉。

    生4:寒号鸟不吸取教训,很懒。已经挨了一次冻,嘴里也说要做窝,但第二天天气一好,又去玩了。

    理解“得过且过”: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

    (2)寒号鸟说喜鹊傻,你怎么认为呢?

    (喜鹊不傻,因为天一冷,喜鹊就住进了自己搭好的温暖的窝里。)

    6.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1)想想喜鹊会怎么说。

    喜鹊热心帮助寒号鸟,语气诚恳。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再不做窝的后果,语气加重。

    换用句式:

    “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小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学生读寒号鸟说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喜鹊劝告?为什么不做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做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做窝?

    (3)小结:寒号鸟不仅懒惰,还非常糊涂。“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三、课外拓展,总结回顾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寒号鸟说些什么?

    2.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讲给别人听。

    jk251.coM小编推荐

    最新统计课件集锦4篇


    在正式上课之前,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并编写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尤其是想要为课堂注入浓郁氛围的老师必须重视教案课件的质量。那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阅读本网页上的"统计课件"文章,您将有可能对此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希望您能够收藏本页面,以便日后查看。

    统计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社会。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自主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2、难点: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四、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五、学具准备:直尺、铅笔、水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课件出示凤凰山主题图照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对了,这就是北仑的凤凰山主题公园。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调查表,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前两天呢,费老师对四年级160名同学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凤凰山活动项目你最喜欢什么?

    师:调查后呢,我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了一个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

    请你仔细看,上面一行是项目,有旋转木马、立体电影、激流勇进、海盗船。下面分别是男女各项目喜欢的人数。

    师:从表格中你知道什么?

    (1)、引出条形统计图

    过渡:师:同学们都观察非常仔细,从这张统计表中获得了那么多的信息。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来绘制统计图吗?

    男女生动手操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请我们班级的男生完成练习纸中左边的——男生喜欢的活动项目统计图。

    女生则完成右边的——女生喜欢的活动项目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左边这张图是反映男生各个项目喜欢的人数,右边呢,反映了女生各个项目喜欢的人数。仔细观察你们绘制的这两张统计图,想一想,老师如果不看统计表,只看统计图,有没有办法一眼能看出旋转木马男生喜欢的人数多还是女生多?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好的办法,把这两张图中,男女生各项目喜欢的人数全绘制在一张统计图中呢?

    课件简单演示同学们设想的统计图。

    (预设一: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在男生的基础上再往上画女生。

    教师引导:对于这种方法你们有意见吗?能一眼看出这个项目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呢?)

    预设二:如果学生一下说出了把男生的画左边,女生的画右边。师: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再来说一说?多请几个学生来说一说。

    预设三:如果学生说不出,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单式图。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两张统计表,它们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

    相同:横轴上的项目和纵轴上的数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横轴上每个项目的人数。

    引导:师: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把他们男女生的总人数合并在一张表格中呢?

    (3)、学生尝试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现在请你想一想,要求在一张统计图中展示所有的信息。在尝试着在练习纸中间的这张图中画一画。

    2、作品展示

    师:谁能给他提提建议,怎么样能更明确,更清晰,哪里还可以改进?

    先选择1、2个涂得好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在班级里展示,渗透认真、仔细的品质。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幅图,这里的淡绿色纵条表示什么?深绿色的纵条又表示什么呢?

    质疑一:师:这两条,哪条是男生,哪条是女生啊?别人怎么能看清楚呢?

    质疑二:只有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表示的是不同性别,那其他看图的人能明白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但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想出的方法是: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涂出一个小方形,写上表示的是什么,他们把这个叫做统计图的图例,“图例“是视图者看懂统计图的关键,所以,人们在绘制这种统计图时,往往先确定图例,现在同学们利用你刚才学到的知识,把四年级同学凤凰山喜欢的活动项目都绘制在一个统计图里吧!

    (预设:同学肯定认为,在条形的上面写上男、女,男、女的方式——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

    横轴下面写得是什么?---项目名称,还要有说明——项目,纵轴上要写上单位。还有统计图的名称。

    师:现在请你把刚才的统计图补充完整。

    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师:谁来说说看,画复式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别忘了:统计图的名称、横轴上的项目名称和项目,纵轴上的数量和单位,及图例——课件演示)

    师:那统计图上的纵条是怎么来的呢?左右两部分合并在一起。课件演示拉过来的过程。

    三、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1、分析数据

    师:看着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新的问题吗?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这个统计图分析了四年级同学凤凰山喜欢的活动项目的情况,大家探索出了统计图不仅显示了男生各项目喜欢的人数,而且,还显示出了女生各项目喜欢的人数,像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师:相对来说,我们最开始绘制的那些只能统计一种量的,这些是“单式条形统计图“

    4、对比分析

    师:大家对比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小结:在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展示一种数据的情况,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各个量的变化过程。

    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提供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过渡:师: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愿意花钱去体验刺激的活动,进而带动了一系列的消费,凤凰山周边超市的营业额也随之上升。请看一看小超市棒冰和牛奶在4个月中销售情况统计表。

    师:同学们能根据统计表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吗?请你完成在练习纸中。

    2、复习画条形统计图的注意点及纵坐标的确定

    展示学生作品,师:这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整吗?请你给他补充一下。

    师:他这张图纵轴每个单位表示多少?这张又表示多少呢?都对吗?

    3、分析数量关系。

    师:你能分析这张统计图上的信息吗?

    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下个月该如何进货?

    师小结:通过这张条形统计图,我们发现了很多信息,也了解了很多情况,也能预测事物变化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什么?

    3、你认为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五、联系生活、拓展介绍。

    师: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展示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与横向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导的作用,还可以介绍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等,关注知识的延续性。

    六、根据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并分析数量关系。

    1、根据图完成表

    师:这是几届奥运会美、中、俄三国金牌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你能说说,在每一届中每个国家获得的金、银、铜奖牌分别是几枚吗?

    2、观察这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3、根据你们的分析,请预测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绩会有什么趋势?

    4、通过分析,你想对中国的体育健儿们说什么?

    统计课件(篇2)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

    个数4896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

    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

    个数8645

    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

    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

    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

    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

    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

    6+9+7+6=28(个)10+4+7+5+4=30(个)

    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

    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

    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想出几种方法?(必要时可以写写)

    6+9+7+6=28(个)28÷4=7(个)7就是6、9、7、6这组的平均数。板书:7

    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在图上移(移多补少)板书

    那么你能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

    学生计算后汇报,师板书:10+4+7+5+4=30(个)30÷5=6(个)

    6就是10、4、7、5、4这组数的什么数?(平均数)

    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圈要除以5,而求男生时为什么除以4?

    5、现在你知道男生胜了还是女生胜了吗?

    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女生多,表示每个男生套中的都比女生多吗?你能举举例吗?

    这个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平均数比较好的表现了这一队套圈的整体水平,并不表示每一个人真的套了7个。

    6、(1)我们算了2组数的平均数了,现在同学们来观察平均数和原来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先观察平均数7和原来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a、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有比平均数多的,有比平均数少的,还有一样的三种情况。

    b、平均数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2)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还有些数和平均数一样。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师: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能用小棒代替把它们移一移。

    师:在移之前想好了怎样移?同桌的先说,再移,台上的3个小朋友互相商量一下,再移。

    学生移好后,说说移的过程。

    师: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估一估。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丝带,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丝带平均长度是多少?

    同学们先估一估,平均长度在()㎝和()㎝之间,为什么?平均数在大数和小数之间。

    再算一算,写在自备本上。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和再平均分。

    3、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要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等。

    4、辨一辨

    (1)漆桥中心小学的老师平均年龄是38岁,那么诸老师一定是38岁。

    (2)漆桥中心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马倩同学不可能捐4元。

    5、说一说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平均身高是怎么算出来,把篮球队员一共的身高除以篮球队员的人数。

    6、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统计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要;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分析,同时提出合适的问题加以解决。

    2、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用数据来说明、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认识、分析、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感受到统计的广泛应用价值,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形成统计的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

    教学难点:能绘制、补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北京市气温统计图

    问:(1)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一幅条形统计图包含哪些内容?

    (4)条形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探索,建构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交流信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明:能同时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条形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

    问:通过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信息。

    2、师:红色直条表示北京市的气温,那么深蓝色的直条表示什么呢?

    问:你还知道些什么?

    3、填写下面的统计表,比较统计图、表,思考问题:

    (1)这两个城市的平均气温,哪个季度相差最小?

    (2)北京市哪两个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大?桂林市呢?

    (3)这两个城市各季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相同特点?

    (4)你从图上还知道些什么?

    4、归纳: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评价?

    三、巩固拓展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中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说一说统计图中电脑组表示的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把数据填写在统计图中。

    生先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总结如何绘制、补充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指导完成“练一练”

    (1)观察图:说说污染指数的含义和每个城市的污染指数是多少?

    (2)讨论:说说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为什么?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3、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多媒体出示)

    五、课外延伸,感知应用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几幅复式条形统计图)

    统计课件(篇4)

    一、说课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内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二、合作学习,研创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5、填写统计表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组织练习,统计文具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习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最新小麻雀课件(系列6篇)


    想要了解“小麻雀课件”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已经为你整理好了,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才能实现完整课堂教学。

    小麻雀课件【篇1】

    设计意图:

    我班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对园内的小鸟、小乌龟等动物充满了关爱之情,而孩子在言语表达上却存在怕生、不自然、甚至不肯说等现象。为了鼓励孩子们愿说、敢说,我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及生活经验选择、改编了一系列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儿歌,以他们喜欢的角色激发其说的愿望。

    《爱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此作品角色较多又有变化,所以将角色的认知放在最前部分,为理解故事打下伏笔;而故事结尾也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从小麻雀不唱了到想想什么办法再到等鹿宝宝醒来了再唱,给孩子清楚明了的记忆、理解、想象的线索,同时又将教学气氛推向高潮,有利于孩子言语表达的发展。

    教学目标:

    孩子能理解作品中的情节,感受故事中关爱朋友的情感。

    培养孩子愿意在众人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教学重点:幼儿能在众人面前较自然地表述。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产生情感的共鸣。

    (认知情感的激发行为的转化)

    教学准备:自制有层次的图书一本,有各种可粘贴操作的动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遍听故事,突出认知--别人睡觉时,不要唱歌,不吵醒别人。

    故事的名称。

    提问:猜猜故事中会讲什么呢?

    通过看看、猜猜,逐一出示故事中的角色。

    按其顺序贴在图书的树上,除去小鹿的角色。

    提问:谁住在最上面(最下面)?

    啄木鸟的上面(下面)住着谁?

    老师讲述故事至最后一段,引导孩子观察画面。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了吗,小松鼠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了?

    教师继续讲完故事,与孩子一起夸夸小麻雀。

    第二遍听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经验,为小麻雀想想其它办

    法。

    展示图书。按序让小动物住进每一页中。让我们一起翻着书,讲讲故事。

    合作讲述。教师放慢速度讲,对话处留给孩子讲,以利于孩子们在听故事中掌握语言。

    提问:小麻雀还可以怎么做?

    辅助提问:小麻雀可喜欢唱歌了,怎么办呢?

    到什么时候小麻雀才能唱?

    第三遍听故事,转化行为--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最好听

    的歌。

    听录音故事。(配乐对话)

    等待小鹿的醒来。

    幼儿和小麻雀一起为醒来的小鹿唱唱跳跳,抒发情感。

    结束:

    以小鹿的口吻,感谢懂事的小麻雀和小朋友们。

    附故事:

    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BRP/P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

    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啄木鸟问:啄木鸟,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啄木鸟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草丛中的鹿宝宝正在睡觉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鹿宝宝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小麻雀课件【篇2】

    一、活动名称:

    《小麻雀》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大小调的不同音乐情绪。

    2、学习三角铁和摇铃的使用方法。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三、活动准备:

    哭脸和笑脸的卡片、小鸟玩偶、三角铁、手摇铃。

    四、活动过程:

    1、热身律动

    《Hello歌》。

    2、音感练耳

    老鼠按钟(3、5)

    a、聆听单音(加上柯尔蒙手势)

    5———3———

    b、乐器加嗓音

    c、辨别高低音:55555(双手举起来)

    33333(双手敲地板)

    d、再见

    3、倾听音乐

    导入:出示难过的表情和伤心的表情。

    今天,娇娇给小朋友带了两个有趣的表情,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两个表情有什么不同,并请小朋友模仿一下这两个表情。

    出示小鸟玩偶,讲述故事。

    教师拿出表情卡纸,幼儿做出相应反应,并听音乐旋律,引导幼儿听辨音乐情绪,并做出相应反应:

    微笑卡纸表示开心(音乐为大调)

    哭脸卡纸表示难过(音乐为小调)

    4、感受音乐

    幼儿跟随老师一起做音乐律动。

    5、表现音乐

    主教老师拿难过的表情卡纸,助教老师拿开心的表情卡纸,站在不同的位置,当音乐中出现不同情绪时,小朋友走到手持相应卡纸的老师身边,用肢体表达与之相对应的情绪。

    6、综合呈现

    教师介绍乐器名称,并示范乐器使用方法。

    播放收发乐器音乐)将幼儿分成两组(一名老师负责带一组幼儿进行乐器演奏),分发两种不同的乐器:

    三角铁表示悲伤的情绪(长调)。

    手摇铃表示开心的情绪(短调)。

    乐器演奏结束,播放收发乐器音乐,助教老师收乐器,助教老师带幼儿进行放松运动。

    7、再见仪式

    《再见歌》。

    五、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在教《小麻雀》一课时,学生学会歌曲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编歌词的。书上的原创歌词是这样的:“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支歌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在引导学生创编歌词前,我请大家先想一想小麻雀的特点是什么,爱喳喳叫,爱蹦蹦跳,所以作者把它写成一个爱唱歌、懂礼貌的小麻雀。接着我请学生来填词: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爱撒娇呀),见了小朋友(转身跑)。学生们唱得很尽兴,学得很扎实。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

    整节课下来,基本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能完整演唱《小麻雀》,并通过动作感受小麻雀生动的形象。但是在教唱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第三句歌词“见了小朋友”,部分同学没能把三拍唱足,还有休止符的停顿等细节的处理,仍需改进。虽然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还是疏忽了课堂中的机动环节,完成教学内容后,还有余多的时间,只能用来表演唱和比赛,不免有些浪费。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对有些部分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时间,以便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

    小麻雀课件【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三册第一课问声好里的学习歌曲《小麻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了解麻雀的生活习性;

    2.用活泼亲切的情绪表演歌曲;

    3.用身边熟悉的动物创编歌词,并能表演唱。

    重点和难点:

    1.能有情感地表演歌曲;

    2.发挥想象创编歌词。

    教学理念:

    1.引导学生要有爱护动物的意识;

    2.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早上好》

    1.课前播放歌曲《早上好》,学生边进课室边坐好。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歌曲呢?

    生:《早上好》。

    师:还记得怎么唱吗?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表演好吗?

    师生一起表演《早上好》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表演得真棒。

    二、学习歌曲《小麻雀》

    1.放课件一:《小麻雀》。

    师:这是一只小麻雀,你妈知道他们主要食物是什么吗?怎么生活的吗?

    生:(略)

    师:其实小麻雀是以谷子、小虫、野果为食物,它们白天成群地飞来飞去,寻找食物,晚上睡在树上。但小麻雀很有礼貌,也很爱它们的妈妈。听听这首歌,你们就知道老师没对你们说假话。

    2.放课件二:歌曲《小麻雀》并播放范唱。

    师:你们听了这首歌你们也想像小麻雀一样有礼貌、爱妈妈吗?

    生:想。

    师:那就和老师一起来学这首歌好吗?

    生:好。

    3.朗读歌词。

    4.学唱旋律。

    师: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还记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吗?

    生:练习(强弱弱)

    师:大家表现的很好,接着我们一起来慢速度的唱旋律。

    ①师生一起练唱。

    ②分组接龙。

    5.唱歌词。

    ①跟着老师的琴声唱

    ②跟着范唱唱

    ③跟着伴唱唱

    6.创编歌词(采集我们熟悉的动物创编歌词)。

    放课件三:《小花狗》

    歌词:小花狗,汪汪叫,

    跑起路来,快又快,

    见了妈妈唱支歌呀,

    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放课件四:《小花猫》

    歌词:小花猫,喵喵叫,

    走起路来,轻又慢,

    见了妈妈唱支歌呀,

    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放课件五:《小青蛙》

    歌词:小青蛙,呱呱叫,

    走起路来,跳跳跳,

    见了妈妈唱之歌呀,

    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师:同学们真厉害,一下就把三种动物的歌词都创编出来了,最后我们要一起来演唱了。

    7.师生一起演唱创编的歌词。

    8.分四组演唱:

    第一组:小麻雀,

    第二组:小花狗,

    第三组:小花猫,

    第四组:小青蛙。

    9.小结:

    师: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表现的真棒,除了学会歌曲《小麻雀》外,还创编了三段歌词,并能完整的唱出。老师好喜欢你们啊。下课……

    小麻雀课件【篇4】

    活动目标:

    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技能,要求动作轻松自然。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轻松自然地往下跳。

    难点:有兴趣地重复跳。

    活动准备:

    画有小树的椅子(与幼儿人数相等),布置成一片小树林。

    画有大树的高低不一的椅子若干(30厘米左右)。

    麻雀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小虫(数目是幼儿人数的3倍)。

    猫、狗的纸袋偶各一个、录像机及磁带。

    活动流程:

    扮演角色活动身体——幼儿探索练习教师巡视观察——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启发引导—教师示范幼儿观察讨论——幼儿自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幼儿选择各自目标练习、教师随机指导师生共同游戏提高兴趣密度——结束游戏放松身体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幼儿扮小麻雀,教师扮麻雀妈妈,听音乐四散地在场中央飞。

    (2)听音乐活动身体。

    “飞过高山,飞过小河”。上肢运动模仿鸟飞)

    “飞累了,找东西吃”。(体转运动找食)

    “找到了,小麻雀吃虫了。”(下蹲吃虫状)

    “吃饱了,高兴的跳起舞来了”。(扑扑翅膀转圈子)

    2、幼儿探索练习,教师巡视观察。

    每位幼儿自由地选择一棵树作为自己的家,从小椅上跳下来,边跳边摸索怎样又轻又稳地跳下来,教师则在一旁巡视观察,那些幼儿已能又轻又稳地跳下来,那些幼儿跳的动作还不协调,那些幼儿还不大敢跳。

    3、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启发引导。

    教师请2—3位幼儿站到前面示范给全体幼儿看:妈妈看见**跳得真好,现在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往下跳的?

    (1)教师示范,幼儿观察讨论。

    “这几只小麻雀,他们跳得又轻又稳,妈妈也来学一学”。教师示范讲解;并请幼儿一起参与讨论要求:“两只脚并拢,一蹬,轻轻地跳下来。”

    (2)幼儿自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全体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地选择他人的树练习,活动路线不限。提示语:“我们可以跳自己的树,也可以跳其他小麻雀的树。”教师重点辅导和鼓励能力弱的幼儿。

    (3)幼儿选择各自的目标练习,教师随机指导。

    教师出示高低不一的椅子,引导孩子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高度往下跳,用以满足那些能力较强的'幼儿需求。提示语:“小麻雀,快来看,哪儿有一片高矮不一样的树林,你们可以从矮的树上往下跳,也可以飞到高的树上往下跳,看谁跳得又轻又稳。”

    4、师生共同游戏,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密度。

    幼儿从树上跳下来,四散在地上找食,教师轮番出示猫和狗的纸袋偶抓小麻雀。提示语:孩子门,你们已经学会了从树上往下条的本领,现在可以自己到地上找东西吃了,要轻轻地从树上跳下来,别让小动物们听见,看到小动物来了,要赶快飞回树上躲起来。

    活动结束

    放松身体。教师撒小虫,幼儿四散在地上捉虫,捉完虫,四散地跟着教师飞回教室。提示语:“一只小麻雀也没被动物捉去,本领真大。狗走了,我们又可以去找吃的东西了。看,那儿有什么?……吃饱了吗?该回家了。让我们把虫带回家去吧!”

    小麻雀课件【篇5】

    一、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蹈、瞪、舔、懊”4个生字。会写“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等10个字,掌握“纠正、手舞足蹈、绿莹莹、懊恼、光秃秃”等词语。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从小麻雀的成长过程中,吸取成长经验,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全面、正确地认识这对母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好多篇有意思的童话,你还记得哪些篇?

    这些童话,不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还给我们小朋友以启示让我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的童话《小麻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板书:小麻雀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摔、纠、蹲、扯、蹈、莹、瞪、舔、懊、秃

    (2)记、写生字:蹈、瞪、舔、懊

    重点指导:蹈。(形声字,左边表形,右边表声。)

    右边部分谁认识?舀(yǎo)

    你还知道哪些带“舀”字的字?(稻、滔、韬)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字的韵母都是ao

    这个字哪最容易写错?(右边容易写成“陷”的右边)。

    你还知道哪个字带“陷”的右边?有什么特点?(馅。韵母是an)

    开动脑筋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区分、记好“稻、滔、蹈、韬、陷、馅“?

    (3)词语:区分恼脑

    恼:生气、使生气。烦闷

    脑:头。脑筋……

    你能根据意思,选正确的字填空吗?

    懊()、大()、()袋、烦()、()人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感受小麻雀成长过程。

    (1)拉出成长发展阶段:

    默读课文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开始(),后来(),最后()

    (第八自然段:不相信,样样按自己的意思解释——第十四自然段:不相信,还不知道自作聪明是要吃亏的——第十九自然段:会飞了,感到高兴,但看到为自己受伤的妈妈,鼻子酸酸的)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

    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1—13)小普季克不会飞,对外界很好奇,又不相信妈妈的话,不听妈妈的劝告。

    (14—18)小普季克不小心掉在一只大花猫的旁边,妈妈奋不顾身保护他,他又急又怕,竟然飞到窗台上,妈妈的尾巴却被大花猫咬掉了。

    (19)小普季克会飞了,心情既高兴又难过

    4、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提出学习的主问题。

    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5、作业:

    书写生字、生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在自然界,动物与人的成长过程有着相同的经历,妈妈们在教育自己子女上也有着共同的做法。高尔基就介绍了这样一只叫普季克的小麻雀和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随着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笔,去体验小麻雀普季克的成长过程,或许你能吸取到一些成长经验呢。

    (二)新课: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细读课文,体会成长过程。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呢,让我们到普季克的成长过程中去感受。

    (1)以读代讲,初步体会人物特点。

    默读课文1——13自然段,你对小普季克及他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①妈妈: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总是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生活常识。生怕孩子有危险。

    ②普季克:小普季克对外界很好奇,求知欲很强。

    小普季克是一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孩子。

    分角色朗读:

    同座位两个同学一个读妈妈,一个读普季克,只读两人的对话。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指名读。

    (2)品读重点段,感受伟大的母爱与小普季克的成长。

    普季克不顾妈妈的劝告,不相信妈妈解释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终于有一天,他蹲在窝边,扯着嗓子,唱着自己编的歌。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去了,一只大花猫正好蹲在那里这时这对母子是怎样表现的呢?默读14——18自然段。对这对母子,你又有怎样的认识?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母爱

    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爱孩子超过爱自己。

    从哪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妈妈的语句。

    ①15自然段

    A对比读:

    出示15自然段:

    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一副凶猛的样子。

    花猫。麻雀妈妈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通过对比读,你有什么体会?

    扑下来、推到一边、竖起来、张大了嘴、直瞪说明妈妈心里只想着普季克,毫不犹豫地飞下来,挡在孩子的面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朗读。

    B展开想象。

    a读着这样的语句,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同学描绘头脑中出现的画面)

    b出示书中的图。教师激情:同学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又一只老麻雀挺身而出,用渺小的身躯拯救自己的幼儿。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什么?

    朗读。

    ②16自然段:

    还从哪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母爱?

    出示16自然段:

    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重点体会“好像一点也不在乎、欢天喜地”。

    谈感受,朗读

    ③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母爱。指名朗读14——16自然段。

    (3)角色对话感受小麻雀的成长。

    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普季克。我想问问你普季克,当你掉下来,正在害怕时,看到妈妈飞下来,你有什么想法?是什么力量,使你竟然飞了起来?当你看到妈妈因保护你,失去了尾巴还因你学会飞高兴而忘却自己的疼痛,你又有什么感受?你说没什么,总得一样一样学,你都学会什么了,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一方面感受母爱;一方面认识到小孩子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的本领。)

    (4)学习19自然段

    普季克终于学会飞了,他感到十分高兴;可看着妈妈那光秃秃的尾巴,他又觉得鼻子酸酸的。

    你能用既……又……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如:一方面……另一方面……)

    普季克你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你有想对妈妈说的话吗?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一方面感受妈妈的爱。一方面请妈妈不要唠叨,应该多教小麻雀一些本领。

    3、拓展延伸,检验成长。

    创设新的情景:看来小普季克们都从中总结了成长的经验与教训。学会飞的小麻雀普季克,开始在妈妈的带领下,练习捕食了。这回,妈妈会吸取经验,怎样教普季克,普季克又是怎样学习的?想象场景,动笔写人物之间的对话。注意提示语三种不同位置的使用。

    小麻雀课件【篇6】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

    “”小班语言活动—《爱唱歌的小麻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幼儿园孙 梦设计意图:

    结合平日对小班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在说话时,不太会控制音量,有时很大声,常常会影响到别人,之所以选择这节《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它是一篇充满关爱之情的温馨小故事,作品围绕“爱唱歌的小麻雀却不能唱歌”的主线,以小小的悬念吸引着孩子,通过简单重复的对话,使孩子慢慢获得一份情感的愉悦,从而延伸为内化的行为。针对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要关心别人,个人的行为不要影响别人,培养幼儿初步的关心意识。在这节活动的各环节设计上,以《纲要》为依据,我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并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更好的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也是幼儿更好的体验这种环境所带来的语言交流乐趣,从而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注意倾听打下更好的基础。故事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是更好的体现出小班幼儿语言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关爱的情感。2、 在情感体验中,学说故事中简单的对话。3、 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洪亮。活动准备:电脑课件、麻雀头饰一个、《扮家家》录音带活动过程与指导:1、 带幼儿进入教室,引出主题。教师:“小朋友们,我来扮演‘麻雀妈妈’,你们当我的‘麻雀宝宝’好不好?”幼儿回答。教师:“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你们唱歌给妈妈听吧。”(配课

    教师放录音带)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2、 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对话。(重点)(配课教师:“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同时,停止音乐)教师和幼儿停止表演。教师:“是谁在说话?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呀?”(屏幕出现猫头鹰)教师:“咱们去问问猫头鹰吧”教师带领幼儿:“猫头鹰,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猫头鹰:“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下面的朋友?下面的朋友是谁呀?” 幼儿猜想。(屏幕出现小猴子)教师:“我们问问小猴子”(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猴子,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猴子:“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猴子:“小猴子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蝴蝶)教师:“我们再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蝴蝶,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蝴蝶: “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蝴蝶:“它是怎么说的?”幼儿模仿。教师:“下面的朋友是谁呀?”(屏幕出现小松鼠)教师:“快问问它吧”(引导幼儿主动发问)教师带领幼儿:“小松鼠,是你不让我们唱的么?”小松鼠: “是呀,是我不让你们唱的?”教师引导幼儿:“问问它为什么呀”幼儿提问:“为什么不让我们唱了”小松鼠:“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教师:“小松鼠让我们去看看,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了!”(配课教师模仿“呼噜呼噜”的声音,然后屏幕出现睡觉的小花狗)教师:“啊!怎么了”引导幼儿回答:“小花狗在睡觉。”教师放低音量:“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主动想办法)教师:“好吧,我们不要吵醒小花狗”带领幼儿带一旁围坐下来,教师:“那么妈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3、 教师讲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并提问。提问:(1)“故事中都有谁呀?”(2)“小麻雀是怎么问它们(按故事中顺序逐个问)?”(3)“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了?它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了?”(4)“小麻雀是怎么做的?”(5)“你们喜欢这只小麻雀么?为什么?”(6)“你们觉得在什么时候也不应该大声讲话?”4、 教师总结。教师:“可是现在妈妈可想听你们唱歌了,那我们悄悄到别的地方去唱吧。”带领幼儿离开教室。

    附: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树顶上,住着一只爱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声可好听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听。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大声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树林里,有只麻雀爱唱歌。。。。。。”。突然,从下面传来一个声音:“上面的小麻雀,请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吗?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问明白”。 小麻雀往下飞,看见猫头鹰问:“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猫头鹰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飞,看见小猴子问:“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猴子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继续往下飞,看见小蝴蝶问:“小蝴蝶,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蝴蝶说:“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飞,看见一只小松鼠问:“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吗?”小松鼠说:“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问:“为什么呢?” 小松鼠说:“你飞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飞到了树底下,呀!大树下一只小花狗正在睡觉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轻轻地飞回树顶,安静地等着等着。它想:“等小花狗醒来了,我要为她唱一支最好听的歌。

    小班语言活动 《爱唱歌的小麻雀》

    最新思品课件(范例6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和分析“思品课件”,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思品课件 篇1

    《平安回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记住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2.通过扮演交警,设计交通安全标语,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3.通过学习交通标志,知道一些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最基本的交通安全标志和交通,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2.知道交警手势的含义,并自觉服从交警指挥。3.为他人的安全负责。教学准备: 设施

    搜集交通安全用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安回家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小朋友要平平安安回到家更是重要!那么,你们今天是怎样回到家的呢?(点名提问学生)

    生:我今天自己走路回家。

    师:同学们有的走路到家,有的坐汽车,有的坐摩托车,还有的同学自己骑自行车到家,这真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王国呀!每天我们都要穿越马路上学、放学,我们该怎么做才可以平平安安回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流这样一个话题:平安回家。(板书:平安回家)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我设计的导入尽量要求简单明了,一语中的。)

    二、认识交通标志

    (一)导入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交通王国里看一看!(电脑展示:用图片展示人们的各种活动情况,如:人行横道标志下,人们在过马路;红绿灯下的汽车和行人的活动情况;等等。)

    (设计意图:用图片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明白这个交通王国就在我们身边。)

    (二)了解交通标志

    1.了解常用交通标志的意思 课件演示:出现8个交通标志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通标志就像不会说话的好朋友,给予我们爱的提醒。课前我们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了我们生活中的交通标志,在这些交通标志中,哪一些是你已经知道了它的意思了呢?知道哪个就说哪个。(点名提问)生:回答。

    师:✘同学的回答很棒!掌声送给他们!(说明:掌声与鼓励的话结合:✘✘✘你真棒!)

    师:现在,让老师带着大家,再次认识一下这些交通标志。(设计意图:老师逐个介绍交通标志,以便加强学生对交通标志含义的认识。)2.拓展

    师:交通王国还有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课件演示:常见的几种交通标志。

    学生知道的请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课本上出现的八个交通标志,我认为,其中有几个是孩子们不常见到的,而我拓展里出示的几个交通标志就是在农村道路上也会经常出现,能更激发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画一画提供更多的素材。

    4.画一画

    交通王国就存在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只要我们平时认真观察就会获得这些知识了。继续考考你们,在回家的路上你们都会见到哪些交通标志呢?想一想,把它们画出来。(限时2分钟,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比一比谁画的多。)

    5.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画的都很不错!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想,只有我们平时处处注意,时时观察,就能了解更多的交通标志,你们说是不是呀?

    生:一起回答“是”。

    三、我是小交警

    (一)会看交警手势 1.师:交警叔叔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三九严寒,他们总是坚守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他人的平安!那你知道交警叔叔这些手势的意思吗?(课件出示:交警的三种常用手势图)生:一起交流探讨。

    2.师:让我们一起来跟交警叔叔学学手势。生: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三种手势,不简单啊!(让学生给自己鼓掌)

    (二)演一演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交通标志,还跟交警叔叔学会了三个常用的交警手势,收获真不少。我真想看看你们的学习收获呀!让几个同学演给大家看,好不好?

    师:每组选一代表上台,请台下的小朋友出题,台上的人一起表演。2.师总结:你们表演得真不错!大家掌声送给他们。(台下的学生鼓掌)。不过,交通安全靠的不仅仅是交警,还需要每一个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能畅通安全呀。【设计意图】学交警手势这一环节我选择了集体模仿这一方式,让所有的孩子观察图片并作出动作,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加以了指导,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同时在后面的表演中汇报了成果。

    四、平安回家

    (一)呈现小资料和录像

    1.师:有人曾说过,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十万人,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下,每分钟就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亿元。更让人不容忽视和痛心的是,少年儿童的死伤率在交通事故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车祸猛于虎呀!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车轮下夭折。

    2.观看录像。3.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提问三个学生)生:生命太脆弱了。

    师小结:只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刚开始的小资料给了孩子们抽象的数据感受,后面我又播放了一段小视屏,给了孩子更生动更形象的认识,让他们真正理解了“车祸猛于虎”这句话的意思,激发了他们内心更多的感受。

    (二)怎样过马路

    1.师: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遭受交通事故,全家人悲痛。那么多人遭受交通事故,整个社会都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不注意安全,受害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吗?

    2.生:学生一起议一议。

    3.师:看来,遵守交通交通规则非常重要,只要遵守交通规则,绝大多数的事故都可以避免。同学们,你们回家时是怎样过马路的呢?

    课件出示:没有红绿灯的叉路口、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生:小组学生一起说一说。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告诉我,没有红绿灯的岔路口怎么过马路?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怎么过马路呢?(两个学生回答即可)

    生:回答。

    师:说的很好!

    (三)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

    1.师:俗话说,“知易行难”,这些交通规则并不难遵守,关键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呀!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严守规则,珍爱生命,把平安留给自己,把欢乐带给他人!师:平时你们从生活中看到过哪些交通安全用语?(提问两个学生)

    师:大家的准备工作做得真棒!老师也收集了几条,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2.师:你们能自己设计安全用语吗?分组设计。师:全班交流。

    (四)说儿歌:

    走路要走人行道

    小朋友,听我讲,马路不是游戏场; 走路要走人行道,马路当中别乱闯; 前后左右注意看,人来车往不慌张; 小朋友,要知道,走路不能看书报; 不追不玩不打闹,车前车后莫乱跑; 交通规则记在心,安全第一要做到。

    五、小结

    同学们,注意交通安全不仅要认识交通标志,还要注意安全用语,听从交警的指挥,更重要的是要遵守交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高兴兴地上学,平平安安的回家。

    思品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2、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行为实践导入:“是否公平大家谈”判断下面的情况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1、班上只能选一名“优秀班干部”,并且这次的名额关系到初三中考能否加分,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后,万兵和李超得票数相等,最后班主任决定万兵当选,因为他的成绩好。

    2、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

    3、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4、一次初三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初三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初三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通过活动,希望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的存在。理解公平,我们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行为。为追求理想的公平,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

    (一)活动一:理智面对不公平

    目的:通过合作讨论,让生知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第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第三,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曾经遇到的不公平情形及当时的真实感受。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遇到不公平情形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列举的对待不公平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策。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请大家设想一起,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一些,思考一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讨论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交流重点放在第五个环节。这个活动是希望学生能结合知、情、意、行综合看待处理公平问题,自觉培养对待公平问题的理智感,并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在讲到伦理道德时,可穿插讲解道德价值观。)

    (二)活动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尝试当一次政协委员,谈你对一个议案的想法以及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感想,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材料:议案:萧灼基:特困补贴亟待提高应开征高消费特别税

    萧灼基委员(经济界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呼吁,“当前迫切需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员的补助标准”,建议从每人每年平均627元提高到1000元,并今后按照农村每人年均收入增长幅度相应增加补助金额,提高对特殊困难户的特殊补贴,特别是对长期伤病人员进行特殊关爱。

    萧灼基委员提出要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例如购置豪华住宅、名牌轿车、名贵消费品、化妆品、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征收特别消费税,作为扶贫扶困专项基金”。

    十六大报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目的:让生知道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合作,同时,需要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对议案和报告的看法。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建议,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想法和提议。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这个活动,第一:要解决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第二:要解决效率、公平与合作的关系,第三: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模拟演练小结:班级要举行一次学农活动,在活动中要评比出最佳小组,请你为班级制定一套公平合作的评比制度。

    思品课件 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 《春天来了》教学设计

    乌市第十六小学 王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3、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身边的变化,记录春天的特征。

    (2)搜集反映春天特征的图片或照片。

    (3)搜集反映春天的歌曲、儿歌、成语或古诗。

    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春天特征的音像、图片资料、剪贴画。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1、春姑娘来敲门,跟随春姑娘到春王国去看看那里的景色。

    2、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教学视频《春天来了》

    3、引出课题《春天来了》

    (本环节由观察春天的视频和老师生动形象的启发语导入新课,这样很自然的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本课的教学上来,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环节: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教师提问:你都看到春王国里的什么了?

    2、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和视频欣赏,回答春天的特征。

    3、师生互动:用剪贴画的形式让春天的主要特征在学生眼前重现。

    4、师引导:由春天天气渐渐暖和了与冬天对比,引出春天同学们的户外活动丰富多彩。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用剪贴画的形式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关于春天的一些信息展现在课堂上,强化了对春天美的感受,这样很自然的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并帮助学生找到了春天的主要特征。)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1、出示幻灯片:踩草坪、摘花图

    2、请同学们对这些坏习惯进行辨析。

    3、让同学感受你的朋友受伤了,你该怎么办?

    4、引出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辨析,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给学生的行为习惯给与良好的指导,从而顺利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交流感悟,夸春天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环节的设置从一年级学生爱活动、喜欢唱歌的特点出发,通过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读儿歌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春天,赞美春天,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由景生情,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一夸春天。

    2、老师进行点评。

    3、乘着歌声的翅膀,老师与同学一同去感受春天的快乐。(本环节通过唱一唱、跳一跳、说一说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第五环节:情感升华,留住春天

    1、提出问题:这么美丽的春天,我们怎样留住她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予以肯定。

    3、请同学们用画画的方法,留住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4、学生作品展示。

    (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画一幅画的方式,来了解同学们所观察到的春天的美景,然后让有意愿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锻炼了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欢快的课堂慢慢安静下来,让学生享受春天的美好。)

    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级:一年级

    题:春天来了

    执 教 者:王

    联系电话:***

    思品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太阳光是地球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2.知道人类利用太阳光为自己服务。

    3.在调查、探究过程中体验太阳光的奥秘,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7~8岁的学生,对周围常见的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但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太阳光利用的认识,仅限于太阳光照在身上暖和。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太阳光的事例,如人们利用太阳光来晾晒衣服、晒食品,学生并不知道这也是对太阳光的利用。

    (二)物质资料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利用太阳光的相关资料,也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写或画下来。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利用太阳光的小实验。准备两盆水、放大镜、太阳能计算器、沙盘、小木棍、温度计。

    3.每人准备彩笔、画纸。

    〖活动时间〗

    1~2课时。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七色光》。

    师:太阳像个魔术师,有时在地上投下一片阴影,有时在天边挂上一道彩虹,它把阳光洒向大地,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光明。聪明的人们早就懂得利用太阳光为自己服务。课前你们做了这方面的调查,都准备好了吗?

    (二)我的发现

    师:请利用你手中的资料,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说,看谁是优秀解说员。请同学们讲完后把手中的资料贴在黑板上。

    1.说说我的发现。

    生1:(指着自己的画)我奶奶经常把被褥拿到太阳下晒,她说这样能赶走潮气,还能杀死病菌。

    生2:我妈妈也这样做,我们穿的内衣都在太阳下晾干。妈妈说太阳能杀菌、消毒。

    生3:我们老家的地瓜干就是在太阳下晒干的。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老家在哪里吗?

    生3:我老家在山东。

    生4:书上的这幅图片(指着书中的图片)与我老家的一样。

    师:是吗?你给大家讲一讲。

    生4:我们家的院子里也晒了一些玉米、辣椒,还有花生。

    师:这些都是太阳公公帮的忙。你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是放在太阳光下晾干的?

    生5:干豆角、干菜。

    生6:鱼干、虾干、蚬子干,还有咸萝卜条。

    师:对,还有很多。你们知道人们还利用太阳光来做什么呢?

    生7:我们书上有一个“日晷”图片,是用来计时的,我也利用影子做了一个“钟”,等一会儿展示给大家看。

    师: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太阳光计时,相信你的方法一定也很有趣。

    生8:人也离不开阳光,晒太阳能补钙,晒太阳有利于健康。

    生9:我知道还有日光浴。

    师:老师要提醒大家:太阳魔术师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比如太强烈的阳光会伤皮肤,也会刺激眼睛,因此不能在阳光下看书。

    生10:夏天到海边,妈妈就给我擦防晒霜,不然皮肤就会被紫外线晒伤。

    师:说得真好。

    生11:在我们老家四川,还有太阳能炉灶,我们用它来煮饭。

    生12:老师,我想问一问他家的太阳能炉灶是什么样的?

    师:其他小朋友也很感兴趣吧?请你再回老家时给大家带一张照片回来好吗?

    生13:太阳能还能发电,这是我收集的太阳能发电厂图片,还有太阳能计算器。宇宙飞船、航天飞机都要利用太阳能。

    生14:我家有太阳能热水器,只要是晴天,太阳魔术师就会送给我热水。

    师:你们收集的资料真丰富,讲解也不错。你们是否愿意继续开动脑筋,把太阳魔术师帮我们做的事做一下分类?

    2.把黑板上的调查资料分类。

    (1)以小组为单位把黑板上的调查资料分类。

    (2)汇报分类结果,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师:太阳光能用来杀死病菌,用来计时,用来辨别方向,它还是地球上的重要能源之一。多少年来,聪明的人们总是巧妙地利用太阳光为自己服务。还可以怎样开发和利用太阳光呢?让我们进入下一个活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大胆设想。

    (三)奇思妙想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利用太阳光的奇思妙想,并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下来,可以几个人合作进。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

    A组

    生1:太阳照在人身上很暖和,我想做一件衣服,让它夏天能吸收太阳光,冬天穿上也很暖和。

    生2:这样冬天踢足球就不用穿棉袄啦!

    生3:我爱吃羊肉串,想发明一个太阳能烧烤炉,利用太阳光烤肉串,很干净,是绿色食品。

    生4:我设计了一个太阳能炉灶,郊游的时候用它来做饭,野餐时就能喝上热汤啦!

    B组

    生1:我们小组设计的是一个太阳能路灯,白天接受太阳能,晚上就能照明,这样就省电了。

    生2:这是我设计的太阳能治疗仪,小朋友生病了,用它一照就好了。不打针,也不用吃药。

    师:太阳光真的能治病吗?

    生2:太阳光能杀死病菌,妈妈说,晒太阳能补钙,身体健康。

    师:有道理,这个太阳能治疗仪一定很受欢迎。

    C组

    生1:我们组设计了一双太阳能的鞋,穿上这种鞋我们就不用一步一步走路,着急的时候可以飞行。这是我们的设计图(展示)。

    学生鼓掌。

    生2:我设计的是太阳能楼房,这种楼房冬天不用烧暖气,用太阳能取暖。

    生3:我们的太阳光转换器更高级,白天把太阳光装到这个小盒子里,晚上用这里的光来照明,这样会节约很多电。

    师:你们小组的想法真奇妙。

    D组

    生1:因为太阳光能杀菌消毒,我们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消毒垃圾箱,请看,(儿童到前面展示小组的设计)这是装垃圾的地方,这是消毒槽,能把细菌杀死,这个小桶能燃烧,把一些垃圾烧毁。

    生2:这样小区的垃圾箱再也不会有苍蝇到处飞,也不会有臭味儿了。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想像力很丰富。请带着你们的创意,带好你们的实验用具,到户外开始我们的小实验好吗?

    (四)我的小实验

    1.小组讨论户外小实验活动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及活动规则,教师指导。

    全班制定了如下活动规则:

    (1)带好实验工具,注意安全。

    (2)注意力集中,不打闹,抓紧时间。

    (3)小组内搞好分工合作。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实验。

    A组:同样两盆水,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凉处,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前5分钟实验结果不明显,两盆水的温度几乎没有差别。教师与学生一起找原因,发现盆里的水多水的温度上升得慢。于是指导学生把水倒掉一部分,结果放在阳光下水的温度很快升高了,学生实验成功后很兴奋。

    B组:准备一个沙盘,一根木棍,用日影做“时钟”,每10分钟作一个记号。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号之间的距离及影子的长度。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学生只做了两个记号,但他们亲眼看到了时间在变化,影子在移动,亲身体验到大自然的奥秘,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们感叹时间有限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

    C组:用一个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在焦点处放一张纸片、树叶,观察结果。活动中本组每个学生互相帮助,实验都获得成功。教师提醒学生寻找纸片、树叶燃烧的原因,并提醒他们注意不要灼伤手或衣服。

    D组:用小镜子做反光游戏。

    几个学生模仿汽车司机,利用手中的小镜子做反光镜,进行汽车拐弯、过山洞游戏。同学们玩得兴致很高。

    E组:造彩虹游戏。

    学生们有的用肥皂泡造彩虹,有的利用手中的两支铅笔形成的缝隙看彩虹。教师引导学生到没有阳光的地方试一试,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3.说说在实验中的发现。

    师:你们的实验很有趣,你们的发现也真多,想不想在生活中继续去实验、去发现呢?

    (五)活动延伸

    1.课后还可以继续做小实验,如制作“时钟”等。

    2.在生活中进行科学利用太阳光的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准备参加学校科技节的比赛。

    3.开展“我的设想”活动,把学生利用太阳光的创意写下来、画下来,在红领巾广播中播出。

    〖教学反思〗

    太阳光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但他们对太阳光利用的了解却不多。生活中有大量人们利用太阳光的事例,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课前组织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了解人们利用太阳光的情况,引导他们查阅资料,了解太阳光在科技、医疗、发电等方面的作用。课前的资料调查,不仅使学生们了解了很多利用太阳光的知识,也使他们对太阳光的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探究的愿望,在课堂的交流中也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这为我设计的后一个活动“奇思妙想”和“小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奇思妙想”活动中,学生们饶有兴趣的奇妙想像,有的虽然离奇,却也看出他们在想、在创造。甚至课余时间他们还经常谈论、设计。户外的小实验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实验时的专注和成功时的欢乐,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开放课堂的教学带来的欢乐,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们学习的课堂。

    本次活动也有不足之处,如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有时不能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活动中学生常常会提出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把水晒热的,古代“日??GEAD0?!笔撬?发明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用太阳能煮饭,教师如不及时解答,就会影响学生活动的情绪,不免在活动中留下遗憾之处,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地方。

    〖点评〗

    点评一

    本次活动在欢快活泼的歌曲中,激情引趣,在启迪学生思考的同时,将学生带进探究太阳光奥秘的氛围中。教师充分利用班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调查、交流,使学生在调查中学习在交流中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启发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太阳光的种种用途,加深了学生对太阳光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分类的过程中提升,使学生一课多得。学生的想像力是很丰富的,教师通过“奇思妙想”这一活动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的欲望,因而活动深受学生喜欢。活动中教师及时点拨,教学生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强光的伤害。在室外活动前进行的安全教育、游戏规则教育,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学生热烈的讨论、积极创造的态度和实验成功的欢乐都表明,本次活动满足了学生体验的需求,培养了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点评二

    在活动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的经验,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到启发学生搜集信息,再到活动中汇报分享经验,每个步骤都密切结合了学生的经验。尤为突出的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升了学生的经验,丰富了学生对太阳光的认知。学生经验的总结也为后面设计如何利用太阳光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及时进行安全规则教育。在实验中,教师还能及时提醒学生不要灼伤手,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学生活动的具体情况,在案例中记述得还不够具体。

    另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还要进一步反思。如果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光的特点,是否可以安排在设计利用太阳光之前进行呢?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学生的设计也许更有生活价值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案例中反映出来这方面比较薄弱。如学情分析太泛,缺少具体的信息。教师在布置活动任务时候要求学生“请利用你手中的资料,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说,看谁是优秀解说员”,但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并没有评价,使这一活动任务形同虚设。令人担忧的是,以后教师说的话怎么能激励学生活动呢?有个学生说“在我们老家四川,还有太阳能炉灶,我们用它来煮饭”,我们知道,四川是盆地,那里的日照是非常不足的,不可能用太阳能炉灶的。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论。当然,教师在反思中,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可见学生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点评三

    教师能在反思中清醒地看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这本身就十分重要而宝贵。这种紧迫感有利于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过,无论教师的知识怎样丰富,也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或正确回答学生的一切问题。应当说,教师在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在学生面前仍有答不出的问题是十分正常的,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新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更新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认识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形象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一切正确答案的代表,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眼中好学而谦虚的长者。因此,在教学中面临自己不懂的问题时,教师不必顾虑“如不及时解答,就会影响学生活动的情绪,不免在活动中留下遗憾之处”,而是以此为契机,学会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学相长。

    思品课件 篇5

    一、说教材学情

    本课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思想品德第二册的第5课。本课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有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该怎么做,最后点出主题“爱清洁,讲卫生”。课后有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图片比一比,看谁做得对,进行行为上的判断。

    所教学的对象是一年级新生。由于缺陷的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相当缓慢,一年级聋生的语言能力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的语言,正处于正常儿童的吚呀学语的起步阶段,手语也正学习中,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几乎没有对问题的分析力,但肢体语言丰富;具有日常生活中洗漱的经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将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体会到讲究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及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

    2、知道表现个人卫生的各种良好习惯。

    3、掌握刷牙、洗脸、洗手、洗脚的正确方法。(重点)

    4、增强日常生活中讲究个人卫生的意识。(难点)

    三、说教学教法

    聋儿语言发展的局限性,使课堂的交流难于互动,呈现出一面倒的现象,需要老师的大量引导。但聋生的肢体语言丰富,这是他们的优势。因此,本课在设计上,采用大量的演示,学生动,老师动,通过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从中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采用直观的图片观察,是聋生理解、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看一看,说一说

    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一个干净的小孩子,一个脏小孩子),并提出问题,喜欢和哪位小朋友一起玩?再让学生自我评价:今天自己整洁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能体会到大家都不喜欢和脏小孩一起玩,喜欢和干净的孩子,让学生在心中产生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图片观察,适合低年级聋生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引入课文内容。自我评价,是让学生学会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在平常中,学生的目光都放到别人的身上,极少关注自己的言行。聋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只要学生做些简单的判断。

    第二部分:想一想,做一做

    老师逐一创设问题,让学生想想应做些什么,再从学生的回答中点出要学习的内容,并请学生上台演示自己平时是如何做,师生点评后,老师讲解正确的方法,最后全班演示。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学会正确的方法,能运用到往后的生活中。采用问答的方法,是为了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启发思维。聋生的抽象思维差,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的掌握。演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表现力强是这年龄阶段的特点之一,充分利用,不仅活跃课堂氛围,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部分:看一看,评一评

    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对错。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日常卫生表现的辨别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看图判断对错是聋教学常用手法之一,适合学生的特点。

    第四部分:读一读,记一记

    对全堂课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出示课题并板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讲究卫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放在课后点题,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而定的。

    五、说反思

    这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设计的一堂简单明了的课,学生大多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能明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上还是有很多环节没考虑周详。本课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但毕竟不够真切,如能在洗手、洗脸环节,让学生真正操作,真正放盆水让他们洗,那学生获得的体验一定更真实,印象更深。再者,老师的手语语言有待斟酌,使用什么样的句子,如何打出这个句子的手语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明白,来减少课上老师重复的语言。课堂细节上处理不够恰当,如提问的方式,集体提问,个人提问要分清;对少数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节奏过急促,小结部分过于仓促等等。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处,日后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是教学方法设计,哪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哪种方法更能切中学习的内容,这些都要我再下功夫去学习,钻研。

    思品课件 篇6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关于中华民族的古代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搜索相关资料(包括古代、近代、现代,甚至身边的能体现人物坚忍不拔精神的神话和故事),合作交流相关资料,探究人物精神。

    2、通过了解相关资料,理解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学习这些精神和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

    二、教学分析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选自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寻根问祖》第1个主题,这节课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五年级的学生有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课前交代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整理相关资料。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故事说理法、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精讲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古老神话和故事,使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五、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课前把学生们分为古代先民、近代英雄、现代英雄三个组,学生课前搜索相关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

    1、在黑板上板书“坚忍不拔”,你理解这个成语吗?请你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坚忍不拔”精神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吗?

    2、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滚滚的文化长河中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高尚品质,而我们作为民族的炎黄子孙,也感到非常自豪。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长河,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古代传说和神话故事。

    3、把题目补充完整: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4、学生齐读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以“坚忍不拔”这个成语导入课题,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还能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看动画,听故事,激发情感。故事一:精卫填海

    1、课件播放《精卫填海》的剪辑动画。学生看动画。

    2、思考:

    (1)这是哪部动画片?

    (2)看了这部动画你有什么想说的?

    3、学生汇报。

    生甲:精卫为了不让别人再像自己一样被海水夺去生命,立志填海,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啊!我很佩服她!

    生乙:精卫不怕辛苦,把大海填平,她有着平常人难有的顽强毅力!我很感动!

    生丙:看了这部动画,我被精卫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

    4、老师相机板书: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

    5、教师小结:《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反映的就是精卫这种顽强、勇敢、不畏艰辛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同学们一起来听听。

    故事二:大禹治水

    1、课件播放《大禹治水》录音。

    2、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呢?跟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和体会。

    3、四人小组内谈感受和体会。

    4、全班交流。

    生甲:大禹在外治水的13年中,不怕严寒酷暑,不怕环境恶劣,依然带领群众挖渠、扩河,他那种不怕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啊!

    生乙:大禹在外治水13年了,曾经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回家看看,我觉得大禹是一个忘我的工作精神,我佩服他那大公无私的精神!

    生丙:大禹治水的时候遇到了那么多困难,他都从来没有放弃过,最后取得了成功。我们应该要向大禹学习,在生活中不要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退缩,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我们就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

    5、教师相机板书:坚持不懈、大公无私„„

    6、总结: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大禹坚持不懈、大公无私、勤劳的优秀品质。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古代、近代和现代人物的故事,现在同学们现在小组内交流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进入课题;通过课件播放录音,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与同桌交流和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表述故事,理解和感悟在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三)讲故事,夸英雄,表达情感。

    1、把学生们分为古代先民、近代名人、现代名人三大组。

    2、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要求:讲清楚故事,说明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播放轻音乐、老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故事。(1)古代先民讲故事。(2)近代名人讲故事。(3)现代名人讲故事。

    4、总结:刚才同学们讲故事讲得很精彩,同学们听得很入迷,我相信此时此刻每个同学心里很想来夸夸这些故事里的英雄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夸一夸他们!

    5、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甲:精卫,你不愧是炎帝的女儿,我敬佩你!

    生乙:大禹,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铭记你!

    生丙:詹天佑,你为国争气,让外国人对我们国家人才刮目相看,你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从古至今炎黄后代都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听完故事,心里肯定有很多想说的,通过夸心目中的英雄这个环节,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

    (四)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我们的祖先和前辈们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继承这些优秀的品质。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呢?

    2、学生谈身边的故事。

    例:上个星期四下很大的雨,我们撑着伞来学校鞋子都湿透了,但是三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依然撑着雨伞扫操场的树叶,把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我们的老师坚持每周训练舞蹈;我们的周老师无论严寒酷暑,都不怕艰辛,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给我们„„

    (设计意图:从古至今,乃至身边的故事,学生通过自己实践,讲身边熟悉的故事,感人肺腑,从而进一步感受和领悟炎黄后代的我们所具有的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有利于学生自愿自觉学习这种精神和优秀品质。)

    (五)总结:同学们,作为炎黄后代的我们,一定要把古代先民和前辈们这种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对祖国、对人们深深的爱化作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最后,让我们以一首《中国人》结束这节课。我们一起站起来唱这首歌吧!

    (设计意图:用激昂的语调、气势磅礴的歌曲结束这节课,激发学生爱国的满腔热情。)

    (六)布置作业

    1、把这节课搜集的资料整理好,放进我们的成长记录袋里。

    2、学完这节课你一定有很深的感触,请把你的想法写进日记本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写感受进一步增强学生感悟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

    八、板书设计: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顽强的毅力

    精卫 坚忍不拔

    坚持不懈

    大禹 大公无私

    „„

    „„

    九、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第一章《寻根问祖》第二节中的《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这节课,我受益良多。

    1、备课中受启发。

    备课中,我明白了不仅要吃透教材,而且还要深挖教材,个性化的解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导入目标明确。

    以“坚忍不拔”这个成语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明确了学习内容和目标。

    3、懂得了充分而巧妙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剪辑《精卫填海》,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播放录音《大禹治水》,成功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播完动画和听完故事,学生纷纷举手说出看完动画和听完录音的感受和体会,学生们都能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这个说感受和体会的环节,学生们说感受的过程中脸上都洋溢着感动和对先人的敬佩之情。

    4、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讲故事这个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过程中,理解了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夸心目中的英雄这个环节,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着要表达对心目中英雄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的赞美之情,从学生表达时的表情、语调和动作中可知,学生已深深地被这些拥有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英雄们感动了。

    5、走出课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挖掘身边的故事,学生感悟到了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同时学生也懂得了学习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6、以歌曲结尾,产生共鸣,升华情感。

    最后,我以一首歌曲《中国人》来结束这节课,由于这歌曲节奏稳定、气势雄伟,学生容易上口,越唱越起劲,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做到自愿自觉学习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最新风工程课件集锦15篇


    经过全面的调查,笔者为您编排了“风工程课件”。相信读了本文之后,您一定会有所收获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不要草草了事。完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

    风工程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9093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明白算理,学会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3261420792109010090讨论交流,这两个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二、创设情境

    长江三峡,你知道吗?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分三期,工18年,20xx年完工,完工后将回保护生态,净化环境,还将是一个大的发电站,你想了解它吗?同学门请看这副图,你能

    知道它的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学习探究

    1、六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千万千瓦时?

    让学生独立列式,说说小数乘整数的意义58.66=六个58.6是多少,58.6的六倍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练习:4.89找学生版演

    2、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列式,后交流,把算式补充完整

    强调:结果中末尾有0,要把小数化简

    3、回忆小数乘整数的探究过程,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1、六台发电机组发电多少千瓦时?

    58.66=351.6〔万千瓦时〕

    58.6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三峡情景,学生兴趣浓厚在探究算法时,学生很多都说成了小数点上下对齐,还应加强对算理的教学。

    风工程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假设对比方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找准工作总量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单位“1”的关系及工作效率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3000套服装。

    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

    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1)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2)说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个量间的关系的其它的等量关系式

    3、引出课题:

    像这样的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工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一批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将导入的习题与例题放一起进行对比)

    2、阅读理解

    请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已知:甲厂的工作时间,乙厂的工作时间;未知:两厂的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00套改为6000套、1500套、5000套、9000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道路长度未知,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出示课堂活动卡(分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设加工套服装

    甲厂每天加工多少套:

    乙厂每天加工多少套:

    两厂合作,每天加工多少套:

    两厂合作,需要多少天:

    4、展示环节

    (1)抽3-4组同学上台进行展示,并说明解题思路。

    (2)观察比较几位同学的解决过程,找发现。

    (学生畅所欲言:几组同学的工作总量不一样,每厂的工作效率不一样,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5、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六(2)班教室做值日,由吴丽斌同学单独完成需x小时,由周超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两人一起做,要多少时间完成?

    2、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丙厂也来加入,丙厂单独完成需12天,请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1、用分数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1)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2)谁几天完成,谁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工程问题来解答?

    风工程课件【篇3】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和学习。

    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科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第一章《基因工程》。由于本节课为高三一轮复习课,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教材中本章一共为四节的内容:第一节介绍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第二节介绍基因工程的基因原理和技术;第三、四节分别介绍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前景。经过整合后我将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基因原理和技术为主干,通过以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抗虫棉为实例,重点突破工具酶的使用等技术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复习的课时,避免了教师重复新课内容的嫌疑,又使知识富有体系,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抓住主干知识,使整块知识能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复习完整。

    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出示),让学生课前先阅读任务单上的一篇题为《揭秘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过程》的文章,让学生有兴趣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知道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学习需求。我运用访谈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以及学习需求,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分析信息,探明学情如下:

    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比如,从能力来看,学生感到知识杂乱,理不出线索,从情感来看,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

    这就为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然而,课程标准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因为它难以评价、难以据此作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需对课程标准进行合理解读和处理。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我认为引导学生结合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PPT展示)回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主线,并由此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每一步操作的精髓,进而通过分析每一步关键操作,各个击破重点、难点和考点;同时结合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形成知识体系。每个概念要素适用怎样的行为动词呢?根据概念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我确立了对应的行为动词。通过什么条件来实现呢?依据学情和教学条件,我制定了行为条件。我期望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呢?用行为程度来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我采用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行为主体、动词、条件、程度)叙写表现性教学目标。

    这是本节学生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PPT展示)

    达成知识目标,主要通过这些学习过程和方法,这就是能力目标:(PPT展示)

    在获取知识、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派生出情感态度价值观:(PPT展示)

    可见,通过这样的分解,我制定出了可观察、可测量的表现性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PPT展示)

    依据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已有起点能力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PPT展示)

    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问题教学法。

    这是基于学习任务分析,概念多、体系庞杂、难度大,我需要有线索串起来,也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学生也希望老师帮他们整理知识结构。真正的教学不应只求收获不问耕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当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需要更多的技能和技巧;同时当教师带着智慧走向学生时需要更多的自主和创造。一个好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组织形式科学、教学整体结构严谨、教学节奏得当等。我认为,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本课从转基因抗虫棉实例引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图,结合该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回忆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从中不仅培养了高考要求学生具有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回忆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板书书写关键词如下:(PPT展示)

    此板书的书写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书写的关键词自行设计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方案,如果学生在此能根据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回忆和总结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结合关键词合理表达叙述成句,这个培育方案的书写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难,同时也使书本上抽象的操作流程具体化、应用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不光是教师抛出的,我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成问题。本节课以转基因抗虫棉培育为主线,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五个技术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PPT展示)

    这五个技术问题的设计其实是针对基因工程的五个关键性操作,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点,特别是近年来对基因工程中工具酶使用的考查在出题中题型各异,在教学过程了笔者重点选择了几道典型题加以突破,其中不少是通过习题改编的,让学生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在疑惑中得到了提升。如下面这个题(PPT展示)要求学生依次辨析DNA分子所发生的变化是何种酶催化作用的结果,此题要求学生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功能和作用位点比较熟悉,从而间接地回忆了相关知识点。

    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关考题中学生存在的疑惑较多,我同样对一道高考试题进行了改编(PPT展示),通过四个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1、DNA连接酶能否将甲、乙两种不同限制酶剪切的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的片段连接起来?2、DNA连接酶能否将不同黏性末端的甲、丙DNA的片段连接起来?3、甲、乙连接后的重组DNA分子仍保留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吗?4、图中作用于a、b位点的酶分别是什么?

    对于思考有困难的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转一转、拼一拼、想一想,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平时很少有学生这么去做,一旦体验过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就能比较好的掌握了,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此铺垫下,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再安排三个例题加以巩固。(PPT展示)

    基因工程内容抽象,所以我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也是学生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师:在高考题中经常会出现以基因工程为背景的育种题,这其中最成熟的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这节课我们就以转基因抗虫棉培育为例来复习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转基因抗虫棉培育的流程图,回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

    生: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DNA并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Bt毒蛋白基因,同时提取农杆菌Ti质粒并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质粒环

    师:很好,大家想想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步操作便于我们记忆?

    生:切

    师:恩,概括得不错,那么第二步呢?

    生:将Bt毒蛋白基因连接到开环的质粒DNA上构建重组DNA分子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接

    师:还有几步操作呢?

    生:将重组DNA转入农杆菌中,并用农杆菌转化法侵染棉花细胞;筛选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染色体DNA上的棉花细胞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植株;鉴定Bt毒蛋白是否在相应的棉花细胞中表达

    师:大家说的很对,这三步也分别用“转、筛、鉴”概括,大家同意吗?

    生:恩

    师:如何使用基因基因工程中的常用工具酶?请同学们辨析下图各组DNA分子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何种酶催化的结果?

    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三个DNA切割片段,思考:DNA连接酶能否将甲、乙两种不同限制酶剪切的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的片段连接起来?

    生:能

    师:那么DNA连接酶能否将不同黏性末端的甲、丙DNA的片段连接起来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碱基序列不能互补配对

    师:甲、乙连接后的重组DNA分子仍保留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吗?

    生:不能,连接后的两端序列不同

    师:回答的很好,图中作用于a、b位点的酶分别是什么?

    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解旋酶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题: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生:A.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那么如何获取Bt毒蛋白基因呢?如果Bt毒蛋白基因序列是已知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合成目的基因?

    生:化学合成或者PCR

    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生:如果已知序列较短用化学方法合成,已知序列较长用PCR扩增

    师:如果Bt毒蛋白基因序列是未知呢?

    生: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师:让我们再看一个例题:下列基因工程操作步骤中,未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生:C。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师:如何构建重组DNA分子?已知限制酶EcoR 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 AATTC—,在Bt毒蛋白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EcoR I的切点,在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有EcoR I的1个切点。请画出Bt毒蛋白基因两侧被EcoR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请画出质粒被EcoR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上述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可以连接吗?

    生:(思考,画图)

    师:下图为转基因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将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几种DNA的片段?

    生:4种

    师:图中②表示HindⅢ与BamHⅠ酶切、DNA连接酶连接的过程,此过程可获得几种重组质粒?

    生:2种

    师:如果换用Bst l与BamHⅠ酶切,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后可获得几种重组质粒。目的基因插入质粒后,不能影响质粒的什么?

    生:1种;复制

    师:重组DNA如何导入棉花细胞?

    生:首先Bt毒蛋白基因插入Ti质粒;然后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接着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棉花细胞;最后Bt毒蛋白基因转移整合到棉花细胞基因组

    师:怎样筛选棉花细胞和鉴定Bt毒蛋白?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技术流程图,思考A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有哪些?

    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师:B过程及其结果体现了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生:要有抗性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能复制

    师:C过程的培养基除含有必要营养物质、琼脂和激素外,还必须加入什么?

    生:Kan(卡那霉素)

    师:D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检测Bt毒蛋白基因的表达?

    生:直接观察抗虫性状和用DNA探针检测

    师:至此,我们把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做了一一回顾,接下来要求大家结合板书自主完善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方案

    生:(书写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方案)

    在实施上述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了我的板书。通过板书结构化,起到了提示学习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我想,这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谢谢!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风工程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难点: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类比迁移

    1、出示准备。

    修建一条公路长300米,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反馈、交流。

    2、把300米改为600米、90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

    (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

    (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

    (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修建一条公路长,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比较。

    (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四、巩固性练习

    第一层次:试一试。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据式说理。

    (3)改变条件和问题。

    两队合作4天后,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

    (1)车站有货物48吨,用甲车运6小时可以完成,用乙车运4小时可以完成。用两种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48÷(48÷6+48÷4)

    48÷(+)

    1÷(+)

    (2)只列式不计算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8小时完成,乙单独加工10小时完成。

    (1)甲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2)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3)甲、乙合做,1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4)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5)甲、乙合做3小时,还剩下总工作量的。

    (6)这批零件,甲、乙合做小时完成。

    (7)两人合打天才能完成这份稿件的。

    第三层次:

    工程问题不只限于上述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其他某些量之间的关系。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6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到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工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提高练习

    (1)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两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如果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2)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合做12天可以完成,由甲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风工程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从教材安排上看,由筹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剖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控制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略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换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利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症结:

    (1)、教学重点:

    控制工作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症结:

    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构造。

    二、说教法、学法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

    1、在教法上重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自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发生共识,协调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亲密与现实生活的接洽,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从而培育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利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激励学活泼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改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答复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换。在独立思考、自主摸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换,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辅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风工程课件【篇6】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风工程课件【篇7】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叠问题》。在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四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了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的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韦恩图把两个活动小组的关系直观的表示出来,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说学情:我主要从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来说,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支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知特点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并已经学会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二、说目标、说模式。

    说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来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在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方面:会借助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情感态度方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模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方法、说设计。

    说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小组合作,在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4一系列活动中来理解重叠的含义。

    说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我说一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先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首先,我给同学们出示了希望小学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拍摄的照片,创设这样的情境,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出示了活动记录表,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需要19人,这时,我反问:果真是19人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我顺势出示完整参加活动的名单,学生的脑海里会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有重复参加活动的,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重叠问题”。在这一环节,我有意识的凸显学生新旧认知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更为强烈的认知反差,这十分符合美国杜威的观点:“冲突对思想来说是一种触媒,诱发我们主动观察和修正,激励我们去创造,冲击我们像绵羊般的温顺,使我们警醒、敏锐,并动脑思考。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大胆放手,适时引导,让学生合作交流,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组织比赛,制造矛盾。

    首先,组织同桌进行抢姓名比赛,我提前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名做成姓名卡片并装在信封里,同桌两人中一个负责抢小记者这10人摆好,一个负责抢小交警这9人摆好,因为同桌两人都想要“王强、李明、赵刚、张小帅”这4张姓名卡片,就引发了矛盾,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人都想要的4张姓名卡片放在什么位置更好,学生会想到放在中间。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参加小记者活动的10人在哪,参加小交警活动的9人在哪?我适时引导,我们心里明白了,但是看起来好像不太清楚,引导学生用黄色粉笔圈出小记者活动的,用红色粉笔圈出小交警活动的,最终完成韦恩图的创作。此时,我出示正规的韦恩图,并介绍韦恩图的数学文化。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根据韦恩图,列出算式,解决重叠问题:10+9―4=15(人)。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介绍,并解释每个数的意义。

    (4)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接着,我进一步启动问题:如果老师把于平丽换成方伟,现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学生根据演示:很容易列出算式10+9―5=14(人)。然后再启动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4人,5人,两种活动都参加的还有可能是几人?最后,通过观察,列出了所有的算式,共同概括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两部分人数的总和,再减去重复的部分。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欣赏在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感受重叠美。这让学生体会到重叠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数学中,在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的重叠现象,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四、说板书、说得失。

    说板书:板书设计首先是课题,主体部分是学生创作的韦恩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又系统的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说得失: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等。

    最后,我想说:启思才是良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努力建设思维性课堂,使学生经历精彩纷呈、意蕴丰富的数学思考生活,尽情的享受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我们还要巧加指引,有机拓展,使学生能t望乃至有机会进入更为璀璨和深邃的数学星空,让思考渐渐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我永恒的教学追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请提出宝贵意见!

    风工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工程问题的抽象化过程,进一步感知它的产生。

    2、复习巩固工程问题的一般解决策略。同时通过联想熟悉的事件解决与此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类比数学思想的渗透。

    3、在基本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数学这门学科里,大家最感到头痛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在这门学科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一、感知工程问题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1、出示课件。上面显示以下习题。

    1盘柏公路长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2盘达公路长20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柏达公路长2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4一段路,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几个题有什么特征,再冷静地思考一下,看谁能最快解答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那么没有一个一个解答的同学,只解答一个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同学汇报原因,直击中心两队每天的工作量(占总共的几分之几没发生变化)从而得出这一段路的长度可以有多种数量表示,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来进行解答。对这些学生进行大力表扬。

    8(+)

    20(+)

    28(+)

    1(+)

    二、复习基本解决策略。

    1、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总共的?

    1先认真读题,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完成习题。

    2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解题思路。通常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

    3如果学生回答较好,则不必出示解题思路,如果不是很好则出示。而且要安排一个习题让学生做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就可以想到甲队每天做的(也就是甲队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乙队单独15天完成,就可以想到乙队每天做的(也就是乙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甲乙两队合作一天就是甲队每天修的和乙队每天修的,也就是+。用两队完成总工程的,除以两队每天完成总共的+,就可以得到需要多少天。(+)

    像这种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综合法。

    我还可以这样想:要想求出甲乙合作多少天完成总共的,就必须找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和甲乙合作一天的工作效率的和(+),然后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像这种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分析法。

    4练习题。

    三、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类似的问题。一段路,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1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总结:像这种通过联想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将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例子数学上把这种解题策略称为类比。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题跟我们熟悉的工程问题有想类似,我可以把它转化为一项工程,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

    2、出示一个习题。一批布,单独做上衣可以做10件,单独做裤子可以做15件,如果要做成套的,可以做多少套?

    1通过观察采取类比策略转化为工程问题然后解答。

    2交流总结。

    3、同学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1-2分钟再抽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此环节是根据前面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此为补充。习题: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两人合做,中途甲因病休息1天这项工程前后共用了多少天

    风工程课件【篇9】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组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利用。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课标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三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课前交流。 我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故意创设一个发放练习纸的环节,并随口问学生可以怎样发更快。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几种发纸的方案。当学生自己得出“节省时间”的优化方法时,然后出示华罗庚图片 介绍华罗庚及他的优选法,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优化思想,形成深刻的印记。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在整节课中,我让各种问题贯穿始终。讨论烙饼问题时,在烙两张饼时学生的答案出现分歧。我没有立马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演示烙2个饼的过程。可是学生没有把“饼”带上来,我说,“忘带饼了,没事,爸妈早就给我们准备了两张饼,我们就来烙你这张小肉饼吧!”说着就拿起学生的两只手,并用自己的手当锅。当学生在烙饼时,要求学生做动作配声音,“嗤啦,熟了,三分钟,再翻过来,嗤啦,又熟了,3分钟,共是6分钟”。这一过程,以手代饼,配以声音动画,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真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通过学生自己亲自体验,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是最省时间、资源的方法。

    接着研究4张饼,6张饼的烙法,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得出烙饼的最短时间,烙双数饼方法是两张两张同时烙。 接着我重点与学生探讨了烙三张饼的方法,当学生出现了12分钟和9分钟两种答案时。我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抓住主要矛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采用同学演示,再师生演示,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如何交替烙。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突破难点。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通过观察黑板上面的数据,很快想到把5张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考,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学生能够很快地得出每次保证锅里都有2张饼时最节省时间,从而使学生意会出“烙饼最短时间=饼数×3分钟的结论。此外,我还根据学生的总结延伸了一个问题:“饼的张数每减少一张,最短时间就减少3分钟。那么为什么烙一张饼的时间不是3分钟,而是六分钟呢?”为什么烙一张饼不遵循前面的规律。学生并没有得出合理的解释,这时告诉学生,前面研究的饼的张数都是大于和等于2。因为受条件的限制,烙一张饼的时间没法再减少了。“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难道就不能在3分钟内烙好一张饼吗。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出示电饼铛,让学生明白改变环境与条件,同样也是一种优化。解决课本中的烙饼问题,渗透数学学习中的统筹优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意识。

    风工程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 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 在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维水平。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你见过塑胶跑道吗?它有什么优点?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

    2、出示:

    (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

    3、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桥、运货、搞绿化等各种工作,我们统称为工程,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1、谈话:

    如果我们能将修塑胶跑道这项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两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8天。

    问:(1)如果你是校长,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

    (2)但新学期开学迫在眉睫,为了 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在跑道上上体育课,如果你是校长,又该怎么办呢?

    2、出示:

    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1)独立解题 200÷(200÷10+200÷8)= 4 (天)

    (2)交流反馈、小结数量关系式:

    讨论:200÷10与200÷8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又表示什么?再用20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了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出合作的时间?

    (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胶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时间呢?独立做。

    (4)讨论:三道题做完了,你有什么发现?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话,用几天时间完成?跑道长度是a米呢?看来完成工程的天数跟工作重量没多大关系?那么到底为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完工的时间却一样?

    3、出示:

    例、三毛小学要修一条塑胶跑道,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要8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B、甲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样想出来的? 乙工程队呢?

    (2)怎样列式。(尝试)。

    (3)交流说说 。1÷( + )中。 、 各表示什么? + 又表示什么。“1”

    风工程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 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 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科技知识。

    5、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 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二、 创设情境,明确交际要求。

    1、 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的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你们有没有信心参赛,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

    2、 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要想获得好成绩,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 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三、 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 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四、 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 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经的样子和本领。

    2、 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最佳创意奖。

    4、 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

    5、 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五、 总结拓展。

    1、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一、 激发习作兴趣,拓展思路。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就是你们今天的想象。那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人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 学生自由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地玩具、公共设施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二、 明确习作要求。

    1、 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

    2、 想象奇特而又合理,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

    三、 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 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

    2、 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 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四、 自主习作。

    1、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 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五、 自己修改,自我评价。

    1、 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 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 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六、 引导互评。

    1、 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 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七、 拓展活动。办一期美好的未来板报,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

    1、 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 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 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 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1、 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 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 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 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 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 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 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一、 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会。

    二、 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 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 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三、 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 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 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四、 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 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 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五、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

    风工程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习:

    1、“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风工程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解答下面应用题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天)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列式: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3.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30(3010+3015)=6(天)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天)

    特点:工作总量:1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重点突出。复习中,通过应用题条件的变化,准确的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课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突出了工程问题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探究活动

    迎接狂欢节

    活动目的

    1.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联系的认识.

    活动题目

    鸡爸爸和鸡妈妈为了明天的动物狂欢节,两人计划赶做280面小彩旗发给鸡宝宝们.当天快黑的时候,鸡爸爸已做了自己任务的,鸡妈妈已做了自己任务的,这时,他们数了数,还剩下64面小彩旗没有完成,他们准备等吃过饭后,休息片刻来继续完成.夜深的时候,鸡爸爸和鸡妈妈终于完成了任务.

    小朋友,你知道鸡爸爸、鸡妈妈他们每人做多少面小彩旗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解答过程,方法多并且简单的小组为优胜组.

    风工程课件【篇14】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烙饼问题》。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想象的能力,但对于学习稍复杂的逻辑推理或抽象思维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难的。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烙饼作为教学载体,使枯燥的数学思考转变成生活中的趣事。

    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

    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操作、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我首先以一个谜语引出要节约时间,合理安排。再呈现妈妈正在烙饼的主题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根据主题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就强调了烙饼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说一说比较简单的一张饼、两张饼该怎么烙,引出那么三张饼又是怎样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思考讨论,小组合作:

    如何尽快地烙3张饼,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用数学课本试烙3张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小组汇报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烙3张饼的最挂方案。有些学生对只烙3次的方法可能还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我就再让学生扮演“厨师”上台展示烙的过程,边烙边用语言叙述,最少需要多少分钟,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次用课件展示三张饼的烙法,加深印象,得到巩固。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三张饼的最佳方案,然后分让学生小组讨论出4、5、6、7、8张饼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间和饼的张数之间的关系、

    饼的张数为单数和双数时饼的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数学思维。

    应用我们得到的规律,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当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道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来呼应主题,合理安排。

    课后我对“烙饼问题”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烙饼问题”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让学生在探讨4至8张饼的时候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板书有待提高等等。希望各位老师多多给予宝贵的意见。

    风工程课件【篇15】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数学验证的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而且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并将规律升华成概念,学生学习一气呵成,会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件演示两端都种树时棵数和间隔数的规律,完成统计表。解决例1。要求学生同座理清数量关系,说清算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和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后,我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电脑课件将线段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树时,棵数和间隔数的规律直观得演示一遍。接着趁热打铁出示统计表,让学生快速完成统计表。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当他们成功找出两端都种的棵数和间隔数的规律并且形成概念后,他们的精神上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散漫性。不过这是暂时性的,他们的激情等待再次燃烧。电脑会解决这个问题,直观的课件演示将孩子们的心集中起来,他们会不亦乐乎的投入到统计表的工作中去!前后呼应去解决例1。要求同桌之间说清算理,本课重点再次得到巩固。再利用教材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列式前弄清数量关系,难点得到有力突破!

    1、出示:在一条长1000米的临时街道上每隔50米为受灾人民设置一个物质发放点,(头尾都设点),这条街道可以设置多少个灾民物质发放点?

    2、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两端都种树的生活情境。

    3、出示:学校宣传廊两边每隔2米摆一盆花,(头尾都摆)一共摆了16盆花,学校宣传廊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将在街道上设置灾民物质发放点的情境顺利迁移到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中来,借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第二题我有意加深了难度,把道路一边改成了道路两边,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设计的练习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时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电脑出示:一段木料,要锯成5段,每锯一段要3分钟,全部锯完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电脑演示锯木料的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将两端都不种树,只有一端种树的规律找出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广挖素材,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

    2、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总之,面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的看待,将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最新春优秀课件集锦10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最新春优秀课件集锦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优秀课件(篇1)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春优秀课件(篇2)

    各位评委好!

    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

    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体现探究的过程。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解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依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观察比较、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下面说一说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溶解”

    课初,我从生活实际(喝汤)入手,引导学生说一说汤味道好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葱、味精、盐等调料。此时,我提出问题:葱我们可以看见,但味精和盐跑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溶解”这一新科学名词,随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溶解”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诠释“溶解”,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实验认识

    首先出示食盐和沙子,学生辨认后,将它们分别倒入装有清水的两个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稍过片刻,请学生再说一说所见所感。教师相机出示对溶解的第一点共识:像盐那样放入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就说它溶解了。

    对于盐和沙是否溶解,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知道。盐化在水里不见了就是溶解,沙沉在水底就是不溶解,而学生对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溶解,很容易产生是溶解的错误判断。因此,第二个活动是实验辨别。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出示面粉后,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把面粉和水混合会怎样?然后鼓励学生用实验证明。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实验活动中,学生会发现面粉漂浮在水中,这时,再鼓励学生用过滤的方法把混在水中的面粉过滤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介绍过滤装置后,让学生说一说过滤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组织汇报。

    当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后,让学生把盐水也过滤一次,然后比较两个过滤实验。从而得出第二点共识:漂浮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是溶解了。

    这个环节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活动三:实验观察

    虽说学生对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解是怎样的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我分别在两杯清水中加入大颗粒的高锰酸钾和糖。学生一定会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随后通过搅拌混合物,使学生明白:溶解是一个慢慢向四周扩散,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复述糖溶解的过程。最后出示第三点共识: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

    活动四:整理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共识归纳出溶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将探究到的知识加以巩固,这对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起着奠基和促进的作用。

    三、应用生活,课后延伸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畅谈“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课后的打算,做到知识的延伸。

    由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可能还存在着问题,还请各位评委给予指正。

    春优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春优秀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排”等12个生字,会写“口”等4个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初步感受

    1. 导入:我们祖国有着秀美的风光,北国的冰雪,高耸的白杨,南国的椰林,婀娜的杨柳。刚毅秀美,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下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江南的风光多美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河,河里有小鱼跳出了水面。天空中有两只燕子飞来了。河的两边还有很多的树、禾苗、草地,都是绿色的。远处还有几幢房子,很漂亮……

    2. 师:江南的风光那么美,树木都是绿油油的,那里的人也很美。你们看,谁来了?(课件演示:小朋友撑着竹排慢慢过来。)他是怎样来的呢?

    3. 板书:竹排

    了解竹排的形状与用途。

    师:看图说说竹排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用处?

    (通过交流知道竹排是江南水乡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可在此联系竹排的形状来记排这个字。)

    4.师:在那么美的风景里,撑着小竹排,欣赏着两岸秀丽的风光,真令人陶醉。让我们也去感受一下吧!

    二、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

    师:书上又是怎样来描写江南美丽的景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注意要读准字、词、句。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师:请小朋友看看上面的这些生字朋友,你都认识它们吗?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3.小组合作,认记生字。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你们想想好办法来记住这些字,看哪组记得最多。

    4.游戏:“捉气球”。

    (课件演示:每个气球上标有生字,读对了就用鼠标点击生字,把气球定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交流汇报

    5.全班齐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掌握结构

    1.谈话导入:小朋友,我们已经会写了好多字,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写几个新的字,你们有信心吗?

    2.出示“口”,学生认读并组词

    仔细观察,掌握结构

    师:观察“口”这个字,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怎样写才好看?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生评议

    6.继续写,争取比前一个有进步

    7.同样方法学写其它的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疑质疑

    1.读读想想,鼓励学生质疑。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3.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上做记号。

    4.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会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密”是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

    ③小竹排是在水里游的,书上为什么要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5.小结:江南一带河流很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因此人们都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正因为这里很美,就像一幅山水画,所以才会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6.师补充课题,生齐读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7.朗读指导。

    a在这么美的地方,撑着竹排,看着两岸优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样?

    b那你能用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吗?你自己来试着读一读。

    c谁来试试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

    d拓展活动:评选“金嗓子”。(小组推荐人选,师生共同评比。)

    e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⒈悟江南:小朋友都去过江南的很多地方,你能把你在旅游时看到的、听到的说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吗?

    生交流介绍,师点评并指导说话。

    ⒉画江南:在课本的江南插图上填上美丽的一笔。

    ⒊诵江南:让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改编课文。

    ⒋赞江南:小竹排顺水游到了江南的其它风景名胜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说几句赞美风景的话。

    四、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收集江南风景图片在教室中展览。

    查找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下节课向同学介绍旅游风景点的美丽风光。

    春优秀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直接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体现关爱之情的文章──卡罗纳。

    (课件出示课题。)

    2、名言: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亲爱的母亲,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许多人写下了有关母亲的感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师:确实,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有快乐。但是,小小的卡罗纳却失去了亲爱的妈妈,他遭遇巨大的不幸后,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学生说课文大意,教师适时引导并指导概括大意的方法:

    大意:卡罗纳母亲去世了,老师提醒大家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卡罗纳来到学校,伤心地哭了,大家到很关心他。老师把他拉到胸前,我也轻轻地安慰他,最后我和卡罗纳手拉手跟着我妈妈回家了。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批注(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问)。

    (课件出示。)

    2、同桌交流:

    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了句子后的感受,或同桌两人尝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师:读完课文,每位同学肯定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请你来读一读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⑴ 请四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悲痛

    通过朗读,表现卡罗纳当时悲痛的心情。

    师:当卡罗纳如此不幸,如此悲伤时,身边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⑵ 请几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关爱(神态、动作、语言)

    深切的爱,尽在小小的一言一行中,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传递这份真情吧!用心读一读体现身边人关爱卡罗纳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内化拓展

    1、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2、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六、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春优秀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春优秀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春优秀课件(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望月

    江上之月诗中之月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春优秀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板书,注意“寓”写法。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

    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 咙 慌 谎 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谎话 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 无人前来

    春优秀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最新蜀相的课件(系列6篇)


    如要更全面地了解“蜀相的课件”,请务必阅读编辑亲自推荐的这篇文章。别忘了将本页添加到收藏夹里,方便以后查看。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教案课件非常重要,需要认真地制定和设计。编写教案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蜀相的课件(篇1)

    一、说教材

    《金蝉脱壳》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是第一、第二自然段,写叔叔们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要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段是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整个过程分脱壳前(第三自然段)、脱壳中(第四自然段)、脱壳后(第五自然段)。脱壳前是蝉自己爬上树,找一个皮裂口处,停着不动准备脱壳。脱壳时,蝉虫身体各部位分先后出来,顺序是背(露)——头(钻)——脚(出)——尾(抽),整个劝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第三段是第七自然段,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本课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同时又易于学生的迁移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者的意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4、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 难点: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

    2、掌握小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教法学法

    (一) 学法

    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我采取:

    1.质疑问难法: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一定的质疑问难,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读感悟法: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3.自读自悟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得好不如学的好,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师生互动学习中,掌握“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法”后,进行练习说话。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二) 教法

    1. 以读代讲 :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情感真挚的文章,更应该有让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舞台。为此,我设计了“引读和回读”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理解内化人物的情感。

    2. 品读感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合作探究 :倡导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探究、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有被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有承担责任的需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

    精神,从而养成互相合作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刚生入五年级,对于默读,谈感受的学习方法及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都不是特别的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把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默读,初步掌握边读边想,谈自己感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第二自段的教学,尤其是四、五两个生点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感悟,想象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

    一、复习导入

    遵循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金蝉脱壳的奇特动人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也是做好与上节课的衔接,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本课堂中来。

    二.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一)学习1-2自然段

    1.快速浏览1-2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2. 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是啊!你想了解吗? 在文中划出原句。

    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二)学习第3-6段

    1.品读句子合作交流阅读感受。

    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用脚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

    夜幕降临,蝉儿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在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2.默读第3-6自然段,思考:

    蜀相的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品读书滋味(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

    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

    1.接读课文。

    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

    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

    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

    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

    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

    六、我的收获

    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

    蜀相的课件(篇3)

    一、 标题(课时)

    二、 教学目的

    三、 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旧课复习(时间)

    2、新课内容(时间)

    3、新课小结(时间)

    四、 作业

    五、 教学后记

    教案(首页)

    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

    附件3:参考教案格式

    课程教案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案参考格式

    教案是体现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为做好教案编写规范与管理工作,促进教案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案编写的要求

    (一)教案封面、扉页上的课程基本信息。

    1.教案封面要求:应填写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适用年级、专业、使用教材、授课教师等信息。

    2.教案扉页要求:应填写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信息。

    (二)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章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与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 在编写教案时应突出以下要点:

    第一,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反映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教授知识的

    深度、广度、教学层次;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教育。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第三,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些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必须按要求编写教案。

    第四,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本章节教学效果反映的总结、分析,可

    以全面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案编写时间要求。

    教师编写教案应在上课前完成,其中开学准备周前应编写完成前五周的教案;教学过程中应提前一周编写完成下一周的教案。

    蜀相的课件(篇4)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五、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1、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2、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3、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4、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蜀相的课件(篇5)

    【教材说明】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课文表达了人要自食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认知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2、难点: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

    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 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课文,从第一次的对话中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4、合作学习第二、三次对话: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⑴ 汇报第二次对话: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听老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坚定)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评读。师生分角色读,互评。

    ⑵ 汇报第三次对话: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地对待。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5、由读到演,体会内涵:

    ⑴ 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指两组上台表演。

    师生互评。

    ⑵ 同学们演得真棒,充分表现了哈默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做人的的尊严。(板书:尊严)正是由于哈默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读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6、教师小结:

    是呀,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板书:=财富)哈默拥有尊严这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资料:杭州有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到一家面包房推销黄油,和老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这个大学生准时到达,但等到下午4点,老板才慢慢赶来。大学生厉声告诉他:“你可以不买我的黄油,但你不能伤害我的尊严!似这样言而无信,你一辈子也成不了大老板!”老板惊得满头大汗,但很快就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自己和这个大学生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伙伴。 )

    2、汇报资料,仿写格言:

    ⑴ 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同学们说说你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格言,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⑵ 读一读这些格言,试着仿照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两方面去想)

    ⑶ 拟好后交流。

    3、总结升华: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我钦佩哈默的志气,自尊是人生的底价,自立的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不能放弃。他尊重自己,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相信自己,所以最终超越了自己。自尊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自尊更是一种高尚。因为自尊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必然换来尊重。

    【板书设计】

    尊严=财富

    蜀相的课件(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 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 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 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 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 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 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zcs课件6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zcs课件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zcs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z c 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2.学会zi ci si 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3.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拼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

    z c s的发音及zi ci si的整体认读。

    【教学难点】

    z c s的发音及熟练记忆,还有s的正确书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在喜洋洋家认识的声母朋友吗?(出示卡片:jpx)

    2、这节课呀!我们又要去另一个朋友家玩。看,他来了,快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唐老鸭)

    3、想去唐老鸭的家玩吗?那我们得把下面的难关闯过去才行。

    (1)男女合作认清相似的字母。

    (2)指名拼读拼音。

    4、咱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好,现在我们马上出发,去唐老鸭的家里坐坐吧!

    二、学习zcs

    (一)学习z

    (过渡):到了,这就是唐老鸭的家了。多漂亮的房子呀!我们先敲敲门吧!门开了。瞧,里面还有很多的新朋友呢?(课件出示主题图)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呢?先来看看这漂亮的小女孩在干什么?(指名)

    1.读准z的音

    (1)看,小女孩的字写得多漂亮呀!把写字的字读成一声,读得轻一点,短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声母朋友"z"(出示卡片)

    (2)(点击课件)播放范音。

    (3)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舌头向前平伸,抵住上齿背,嘴巴扁扁的,不能咬着舌头发音。)

    (4)指名读,师相机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记清z的形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z的形状像什么,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鼓励学生结合插图自由编顺口溜。

    (二)学习c s

    1.读准c s的音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根据"刺猬"的'"刺"和"吐丝"的"丝"判断出c s的读音。

    (2)(点击课件)播放c s的读音。

    (3)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生跟读。

    (4)生总结c s的读音:c s的发音都是又轻又短的。

    (5)个别读,师相机正音;小组合作读;男女比试读。

    2.记清c s的形。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c s的形状像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启发学生结合插图自编顺口溜记住c s的形。

    三、课中操,念儿歌

    (过渡):咱班的小朋友真棒,编了那么多的顺口溜。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小儿歌。(出示)

    你拍z,我拍z,小2小2,z z z;

    你拍c,我拍c,半圆半圆,c c c;

    你拍s,我拍s,半个8字,s s s.

    (师范读,生跟读;师生拍手齐读。)

    四、学习zi ci si

    1.(过渡):今天,咱班的小朋友又交了三位好朋友,他们是(出示打乱顺序的z c s),不光我们喜欢z c s,小i也想和他们做朋友呢!(课件出示:zi ci si)

    2.师范读,讲解发音要领(整体认读音节读得长一点,响一点);生观察师的嘴型。

    3.请学生做一做zi的嘴型,注意不发出声音。

    4.个别读,师随机正音;开火车读,小组读。

    5.对比读。(课件出示:z—zi c—ci s—si)你发现了什么?

    (1)师范读,生发现不同之处。

    (2)师生总结发现:声母读得轻又短,音节长又响;z c s zi ci si都是平舌音。

    (3)指名读;男女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五、指导书写

    (过渡):zi ci si玩累了,和小i说再见了。现在呀,z c s想要回家了。那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z c s所占的位置和笔顺笔画。

    2.师范写,讲解书写注意点,生跟写。

    3.请生上台写,其余生在抄写本上描红。(提醒小朋友的坐姿和写姿)

    4.师生共评。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师总结:小朋友,今天在唐老鸭的家玩的开心吗?是呀!我们不仅玩的开心,还认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呢。他们是"z c s zi ci si"(课件出示)现在时候不早了,我们跟唐老鸭还有我们认识的新朋友说声再见吧!

    2.作业布置

    (1)完成抄写本

    (2)读熟今天所教的内容。

    七、板书设计

    z c s

    z c s

    zi ci si

    zcs课件 篇2

    教学目标: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zcs的音、形以及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2、让学生掌握zcs与单韵母的拼读。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zcs与单韵母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单韵母小朋友啊?

    学生:6个

    老师:它们都是谁啊?

    学生:aoeiu

    老师:非常好,现在老师背后还有一些拼音小朋友,它们是(老师展示拼音卡片)

    学生:btmftnlkhjgqx

    老师:小朋友们记得真牢固,这些就是我们所学的声母小朋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个声母小朋友

    (老师板书zcs,这是已经有小朋友叫出它们的名字了)

    老师:哦,已经有小朋友认识它们了,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它们好不好?

    二、认识形状以及拼读

    老师:请小朋友们抬头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是zcs的图片,随机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小朋友),请小朋友们找出zcs藏在哪里?学生:小朋友写的就是z

    老师:小朋友的眼睛真厉害,跟老师读z(多读几遍)看老师的嘴形,牙齿不要咬舌尖,舌头伸直,抵在牙齿上,z

    老师:好,这排小朋友开火车读

    老师:真好,我们接着找c

    学生:小刺猬弯腰的形状就像c(同上)

    老师:会读了吗

    老师:好,那老师就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有一些声母,zcs就藏在其中),请同学们把zcs找出来。

    (学生一一的把他们找出来)

    老师: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并且会读了,下面就看看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准确而漂亮地写在四线格中。

    三、准确书写

    老师:请小朋友抬头看黑板(多次组织课堂),首先看z,它的家住在中间一格里,横折横,要写饱满,好写五个。

    (此时,学生写,老师巡视,并纠正坐姿)

    老师:写完的小朋友请抬头,恩,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写完了,下面写c,它的家也住在中间一格里,像个半圆,写五个。(同上)

    四、拼读

    老师:抬头,小朋友写得真漂亮,现在,咱们已经和zcs交上好朋友了,但是张老师知道它们还有其它好朋友,咱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看大屏幕。

    (大屏幕上是zācāsā及四声调)

    老师:哦,已经有小朋友会拼读了,谁来试试

    老师:好,跟老师读zā,z,z#259;,z

    学生:zā,z,z#259;,z

    (多让学生读)

    老师:好,请小朋友坐好,都会拼读了吗,下面来玩个抽奖的游戏好不好

    老师:在老师的两只手里分别有一些卡片,你分别抽取一张,看看它们能不能凑成一对好朋友,谁先来

    (学生来抽取)

    老师:你抽取的能不能凑成一对好朋友,

    学生1:能ze

    老师:请小朋友跟他读

    学生:ze

    老师:你还想读几声的

    (找三四个同学,规则同上)

    五、三拼

    老师:哦,小朋友还想玩啊,咱们下节课再玩好不好

    老师:小朋友,两个音节在一起咱们会拼读了,看看三个音节咱们会不会

    (黑板上出示三拼,zuo)

    老师:下面同桌之间互相练一练,看看哪个同桌读得最好(一分钟练习)

    老师:好,哪个同桌先来(点几对同桌读读)

    (剩下的cuo,suo同上)

    老师:请同学们抬头,这节课咱们学了三个声母小朋友zcs,并且会拼读了,下课之后好好练一练,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下课。

    zcs课件 篇3

    教材理解与认识:

    拼音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在本课的开始,让学生通过游戏,进入到拼音学习中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已经学过的声母。接着出示情景图,在生动的语言描述中,引出要学的声母。在学习声母z时,让学生从图片中、从生活中去找z,自编顺口溜,熟记z的音和形。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小老师。巧妙的变换一下师生的角色,让学生兴致盎然的学习书写规则。

    教学目标:

    1. 学会zcs3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够读准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检查

    1. 听音拿卡片。

    把jqx三张卡片发给学生,老师读,拿卡片的学生到讲台领读。

    2. 提问:jqx与 v相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写要注意些什么?

    二、引新授内容

    1. 指导看情境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zi ci si

    2. 教师总结故事。

    刺猬老师在教四个小刺猬认读字母,四个小刺猬学得很认真,纷纷举手要求认读。

    告诉学生他们黑白上的zcs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字母,四个小刺猬说要和小朋友比赛看谁学得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赢得这场比赛?(板书:zcs)

    3. (1)出示语境歌(放语境歌录音)

    四只小刺猬,

    一起学字母,

    老师领着念,

    学生跟着读。

    (2)领读儿歌。

    二、教学zcs 的读音和写法

    1. 教学读音、形。

    (1)z的读音和形。

    ①板书 ,并出示图一。(图上画的是谁?她正在干什么?)

    图上画了一小女孩,她正在学习2字。

    ②告诉学生:z的读音和写字的字的读音差不多。

    ③教师范读三次。

    ④教师讲述发音方法。

    读这个音的时候,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流,然后舌尖稍稍放松,让气流挤出。

    ⑤教师再次范读,学生跟着连读。(指名读)

    ⑥仔细观察图,看看字z像什么?并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想,使这自己编顺口溜。

    (像个2字zzz)

    ⑦教学顺口溜:像个2字zzz。

    2.书写

    ①教师范写(要求学生认真看)

    写好之后提问:z由几笔写成?写在四线中的哪一格?(z由一笔写成,写在中格)

    ②学生书空、描红。

    3.教学音节zi及四声。

    ①z有个好朋友叫i。出示音节zi。

    ②告诉学生:i在zi中不说话,是哑巴,他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读得长些、响些就行了。

    ③教师范读音节zi。

    ④领读、齐读、指名读。

    ⑤比较z和zi发音方法的异同。

    指读z和zi卡片。

    教师发音,学生辨别,拿卡片领读。

    ⑥出示:zīzízǐ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zi的四声练习组词。

    4. 教学音节c和ci

    (1)教学声母c的读音

    ①出示表音表形图二

    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了一盆带刺的仙人掌)

    ②出示声母c,告诉学生c的读音像带刺的刺。

    ③老师范读c。

    ④告诉学生:c的发音方法与z差不多,但送出的气流要强些。

    学生试着发音,老师巡视注意纠正。

    ⑥检查发音情况。

    指名试读。

    开火车读。

    (2)教学c的字形和书写方法。

    ①谁来说说c像图上的什么?

    (弯曲的仙人掌)

    你觉得它还像什么?

    ②试着自己编顺口溜

    半个圆圈ccc,仙人掌带刺ccc。

    ③c有由笔组成?,在四线格的哪一格?请小朋友看老师写。

    教师边写边说:c一笔写成,写在中格,写时要注意把半圆写得饱满些。

    ④学生书空,描红。

    教学音节ci及四声。

    ①c和ⅰ

    也是好朋友,它俩组成的音节,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②引导学生根据zi的读音方法,推测ci的读法。

    ③学生试读,老师纠正。

    ④指名读,齐读。

    ⑤引导用ci的四声组词。

    5.教学声母s及整体认读音节si

    教学s的读音

    ①出示表音表形图三。

    指名说说图意。(图上画了两条丝瓜,几片丝瓜叶子,还有丝瓜胡须)

    ②出示声母:s,告诉学生s的读音和丝瓜的丝有点像。

    ③教师范读并讲述:读s时,舌尖向前平伸和向上门齿背靠接,让气流从中擦出来。

    ④学生练读,教师检查。

    ⑤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教学s

    的字形及书写方法。

    ①引导看图,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记忆s的方法。

    (s像图上的丝瓜须,s又像半个8字)

    顺口溜:丝瓜丝儿sss。

    半个8

    字,sss。

    ②教师范写s,边写边说:s由一笔组成,位置在中格。

    ③学生书空,描红。

    教学整体认读音节si及四声

    ①教学方法同前

    ②练习用si的四声组词。

    四、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zcs,告诉学生zcs是平舌音。

    2. 抽读整体认读音节卡片zi ci si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出示小黑板:zcs zi ci si

    2. 指名说说小黑板上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音节。

    3.指名说说音节的拼读方法。

    二、授新课

    1.教学zcs与ɑ的拼音。

    出示:z-α——zα c-α—cα s-α——sα

    (2)练习自由读音节。

    (3)指名拼读音节。

    (4)齐读音节。

    2. 带调拼读单音节词。

    (1)出示擦窗、扎辫子、洒水的一幅图。

    (2)指名说说图上的意思。(要求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3)将音节zα cα sα分别发给三个同学,请拿到音节的同学将音节贴到相应的图上方,贴对了,学生练习拼读。

    3. 带调拼读双音节词。

    (1)教学cū xǐ

    ①出示拼音词:cū xǐ

    ②指名分析每个音节并拼读。

    ③两个音节连起来是什么词?

    ④引导看图,指名说说图意。

    教学:zǔ fǔ

    ①出示音节zǔ fǔ

    ②指名分析音节并拼读.

    zǔ:声母是z,韵母是u ,第三声,读zǔ

    fǔ:声母是f ,韵母是u ,第四声,读fǔ

    ③指名连词读。

    ④看图理解词义。

    三、巩固练习

    练读书上的拼音词。

    板书设计:

    z c s

    Zi ci si

    教后反思:

    zcs这是声母教学中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把读准字母音作为重点,学生难以读准zcs,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同桌读等形式巩固这几个字母的音,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涨,所以本堂课的效果也非常的好,只是个别学生需要在课下再加以辅导。

    zcs课件 篇4

    一、评教材处理

    《z c s》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拼音”中的第二部分。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情景图,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声母z c s。第二部分是声母z c s与表音表形图,并有zi ci si这三个音节和四声练习。第三部分是声母z c s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描红。第四部分是声母z c s与单韵母a u的拼音练习。第五部分是图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看图练习读拼音词。整个过程都让我深感到杨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表现在: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对知识的理解透彻,教学思路清晰、思想新。从课堂表现来看,各环节过渡自然、得体,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

    二、评教学目标

    本节课杨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目标定位准确、全面,靠齐大纲,符合大纲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z c s”三个声母,读准字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能力目标 :学会“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能读他们的四声。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互助的良好习惯。

    这三个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整堂课中,杨老师紧扣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设计和落实体现了层次性。

    三、评教学方法

    教学中杨老师主要运用了“小学语文质疑探究课堂教学结构模式”进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杨教师还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用可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四、评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讲得清楚;重、难点突出、到位;安排巧妙、练得实;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上课伊始,杨老师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这一节课中,杨老师以生动形象的孩子口吻导入,再结合情景图贯穿教学,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感受学习的乐趣。首先以情境图中的小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复习已学字母,顺接进入所要学的内容——Z c s。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杨老师充分利用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

    1 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习z的发音

    (出示图1),提问: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写字。通过写字的“字”我引出z的读音,告诉学生:把“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然后师范读,生模仿读,边读边正音,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三)、多元导悟,解决问题。

    在学习z 的形时,杨老师提问:z和谁长得像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个2字z z z。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在学习学习声母c和s时,杨老师(出示图2和图3 ),直接引入三个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根据“刺”和“丝”的读音,这个声母该怎么读?

    3、它们长得像什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先让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果,及时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再通过小老师带读,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读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并引导学生给这两个声母编出便于识记的顺口溜。

    (2)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杨老师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感知三个声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书空”——“自己练习书写”——学生小组互评这四个步骤,在反复的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声母的书写。

    (3)由声母导入,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掌握了3个声母的发音之后,杨老师用了以下过渡句过渡到整体认读音节:今天,z、c、s把它们最好的朋友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再抓住四个重点进行教学:

    1、发好它们的音,让学生知道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

    2、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韵母i 在这里不读“衣”(不说话),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在学生反复的发音练习中,体会它们的发音要领。

    3、利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进行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杨老师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小组内利用自制卡片互相抽读,检查声母和音节发音;做游戏“你是谁?”(女生代表声母,z c s ,男生代表zi ci si ,老师念声母则女生读,念音节则男生读。),比赛读等,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Zi ci si 是学生第一次认识整体音节,为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让学生混淆,杨老师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字母中找出几个字母做一个小练习。 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音节? z d t a o I zi c si s p n ci

    五、评教师素质

    1、教师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教学手段老练,方法灵活多样。

    3、板书工整、合理、美观。

    4、教师调控有序,善于应变。

    六、评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教好,课内练习正确率也高,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要求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准备充分。

    2、教学程序及思路清晰。

    3、学生的知道、能力、情感等得到全面发展。

    4、教师全面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5、教师的板书工整、美观。

    总之,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在例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但也有一点个人的不成熟见解,提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与金老师共勉。

    1、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讲的有点多,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2、在学用延展部分,在发现差生有问题时,应给予指导,使他们有一个交流平台。

    3、教师在个别细节的处理上再完善些更好。 这些仅是我个人的不成熟见解,如有说得不当的地方,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杨老师给予谅解。

    zcs课件 篇5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四只小刺猬,一起学字母。老师领着念,学生跟着读。

    三、教学声母zcs。

    zzi

    1、读音:与字母的字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像个2字zzz。看z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教学zi及其四声。

    出示zi,告诉学生:i在zi中不说话,它和z组成的音节z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教师范读音节zi。

    领读、齐读、指名读。

    出示z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cs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c的顺口溜:半个圆圈ccc。

    s的顺口溜:半个8字sss。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字母卡片,告诉学生zcs是平舌音。

    2、抽读音节卡片zicisi。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小黑板:zcs。

    2、指名说说小黑板上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音节

    cbztcsdsrnz

    二、新授。

    1、教学zcs与a的拼音。

    (1)幻灯片出示:(略)

    (2)练习自由拼读。

    (3)指名读音节。

    (4)齐拼音节。

    2、带调拼读单音节词。

    (1)出示擦窗、扎辫子、洒水的一幅图。

    (2)指名说说图上的意思。

    (3)将3个音节分别发给三个同学,请拿到音节的同学将音节贴到响应的图上方。贴对了,学生练习拼读。

    3、带调拼读双音节词。

    (1)教学cūx:出示,逐字练习拼读,再连读。最后看图说说图意。

    (2)教学zǔf:方法同上。

    三、巩固练习

    练读书上的拼音词。

    zcs课件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z、c、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z、c、s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学会zi、ci、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读它们的四声。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z、c、s和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声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一个小女孩在黑板上写字,写的是字母z,“字”提示z、zi的音,小女孩写的字母“z”提示z的形。第二幅图用小刺猬的“刺”提示c、ci的音,小刺猬的形状提示c的形。第三幅图是一条正在吐丝的蚕,吐丝的“丝”提示s、si的音,蚕的形状和蚕吐出的丝的形状提示s的形。

    第二部分是声母z、c、s和单韵母a、e、u的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是z、c、s的书写格式。

    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z、c、s的发音及zi、ci、si的整体认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配合学习z、c、s和zi、ci、si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

    (二)字母教学

    学生发z、c、s的音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图,借“字、刺、丝”来读准音。教师要讲清发音部位,强调舌尖一定要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咬着舌尖发音。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发音要领。

    教学字母的形,要充分利用图,还可以用口诀记忆:“小2z,半圆c,半个8字就是s。”

    (三)整体认读音节教学

    本课开始学习整体认读音节。教学zi、ci、si的读音时,告诉学生,把字母z、c、s的音读长些、响亮些就是zi、ci、si的音。可以对比着发音:zzi,cci,ssi,体会字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发音的相同和不同处。还要让学生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以直接用来给汉字注音,不能拼读,要整体认记。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要打乱顺序读、挑读,反复练习。结合四声练习,告诉学生i上标调时要去掉上面的点。

    (四)拼音练习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拼音方法,自己练习拼读,然后指名拼读,同学评议,教师指点。

    (五)书写指导

    z、c、s三个声母都是一笔写成。着重指导写s,它是从右上起笔,先向左半圆,再向右半圆,像阿拉伯数字8的半边,要写正,不能歪。

    (六)扩展活动

    1、学生回家做声母z、c、s的卡片,并读给家里人听。

    2、读一读,比一比。

    zziccissi

    zizacicusise

    (七)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参考资料

    z、c、s的发音方法发z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门齿背,憋住气,然后舌尖稍微放松,形成窄缝,让气流自然从窄缝中挤出。发c时,发音动作和z基本相同,只是从窄缝中挤出的气流较强。发s时,舌尖向前平伸,和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z、c、s的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和上门齿背,发音时舌头是平的,叫平舌音,也叫舌尖音。

    组合课件6篇


    经过精心编辑编辑为你整理了组合课件相关内容。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老师上课时会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组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各种基本图形若干、学生作业纸、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算式。

    3、引入:课件展示用基本图形拼成的火箭、鱼的图形,从而引出组合图形的含义。

    4、出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1、动画展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2、完成任务一:小华家新买了房子,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3、小组合作探索算法后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算法。

    4、归纳算法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与汇报,你认为应该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都有一些什么方法?

    师引导学生认识: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主要可以采用“分割”与“添补”(结合黑板上面的解法进行归纳)的方法进行计算。

    5、运用刚刚学到的这两种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完成任务二

    20cm 26cm

    a、小组合作完成

    b、派代表上台汇报

    6、独立完成任务三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组合图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用的是什么方法?(分割法、添补法)不管我们是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其实我们最后还是要把问题变得(简单)。

    组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设计理念】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操作开始的,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从描述组合图形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中,找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进行优化选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方法。在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反思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养成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数学思想】分类、化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说一说:

    (1)让学生快速说出老师出示的平面图形的名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说出上面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并适时出示多媒体)。

    2.看一看:

    老师出示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这些图形跟我们刚才复习的基本图形有什么不同?(这些图形都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组合图形(如房子的侧面.风筝.七巧板拼图.中队旗等),问:要想知道做一面中队旗用多少布就是求什么?

    3.揭示课题并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观察回答

    让学生在说一说,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由张老师家新房的侧面平面图入手,设计让学生合作交流解决 “房子侧面积”这一生活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总结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2) 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3)将组合图形添补上两个小三角形,使它成为一个大长方形,再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尝试.合作交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同学们不仅合作做得好,独立解题也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出示课本104页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自己人是怎样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独立完成例5,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拓展思维,可以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多方法解决问题。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1.学生举例并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2.分别出示求组合图形及阴影的面积?

    让学生举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例子,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学生已经自己举例练习组合图形的面积了,教师再出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哪位同学表现的最好?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把自己的收获讲给大家听,也是对新知记忆和理解的又一次升华。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把组合图形分割成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再算这些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 添补法

    组合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组合图形的分解。

    教具准备:

    图片、有关本课设计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并汇报一下。(指名回答)

    2、提问: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搜集的组合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导入新课:

    ①课件出示: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物品的图片

    『房子、队旗、风筝、空心方砖、指示牌、火箭模型』

    ②提问:这些物品的表面,都有哪些图形?谁来选一个说说。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火箭模型的面是由一个梯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③提问: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④ 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⑤谈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组合图形?(学生自由回答)

    ⑥设问导题:同学们认识组合图形了,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⑦板书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出示:下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2、提出问题:认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怎样计算出面积呢?

    3、分组讨论:大家在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4、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5、教师边听边列式板演:

    5×5+5×2÷2

    =25+5

    =30(平方米)

    6、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闪动』

    7、回答: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学生说算式教师进行板演:

    (5+5+2)×(5÷2)÷2×2

    =12×2.5÷2×2

    =30(平方米)

    8、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9、回答: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多种算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10、提问:通过学习,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1 、小结:在计算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

    三、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队旗』要做一面这样的队旗,需要多少布呢?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2、课件出示:『空心方砖』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课件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图』选择有用的数据,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同学们刚才计算的是老师搜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想不想算一算自己搜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呢?选择一个简单的图形,量出有用的数据,算一算组合图形在纸上的面积。先指名汇报,再互相检查算得对不对。

    5、出示题目:(单位:厘米)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有不同的算法吗?

    四、全面总结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用每个图形的面积之和来计算,也可以利用组成成特殊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关键是熟练把组合图形拆分成各个容易计算面积的特殊图形。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选取的图形较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因此这些图形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可操作性强。

    2、通过让学生自己动脑来寻找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此教学方式较为新颖,引起学生兴趣,学生课堂参与积极,参与面较广。

    3、课堂中教学重点较为突出,学生通过活动基本能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4、课程中由于安排学生自主动脑,动手的活动较多,但学生的讨论不太充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的不够深入。

    5、课前对学生的分析还不够充分,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已经认识一致的问题安排了太多时间,显得有些浪费,因此在以后该课的教学中应该多些复杂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寻找更多的计算方法。

    组合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75页。

    【设计理念】

    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学习此部分知识,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在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在经历自主高效的实验,学生无论从自学能力,还是课堂的积极探索都有了喜人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加促使老师要以学定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本节课要探究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但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可能在解决此问题的策略——即数学的转化的思想上没有充分地认识,另外学生在理解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没有优化方法的意识,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但我相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学习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地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我相信:我们五x班全班同学都能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你们喜欢数学吗?想不想把数学学得verygood非常棒!老师告诉你学好数学的小诀窍:认真听,用心想,积极说。能不能做到这三点?让我们带着自信走进课堂!

    【设计意图】简单的几句话,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渗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九个字书写在黑板上以提示学生。

    一、课题导入。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片,来欣赏一下。

    (多媒体出示小鱼图、火箭、房屋平面设计图、中队队旗等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一起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鱼图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引导学生说出每幅图是怎样组成的。你们还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

    2.教师小结:上面的每个图形都是由我们学过的图形组成的,像这样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图形叫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开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示目标,师生共同解读目标。(关键词:理解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关键词。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确立所要达成的目标。

    三、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买多少平方米地板,再实际算一算。(出示课件)客厅平面图。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课件出示导学提纲:阅读教材第75页,思考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怎样求它们的面积?

    (2)请你估一估小华家至少买多少平米的地板?试说出你的理由?

    (3)计算地板面积,你还有哪些办法?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说明~

    (4)你能举例说一说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吗?

    3.学生先自学然后组内交流。

    (教师预设):

    A.学生可能转化的图形有:

    B.学生可能会运用多种方法求出客厅的面积,但是不清楚解决此问题的策略——即转化的数学思想。

    4.教师深入到小组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5.学生在学习单的正面尝试解答,老师巡视,让学生把不同的转化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四、展示汇报:

    1.各组按展示到黑板上的转化方法做汇报,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

    【设计意图】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最重要的一步是运用转化思想把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几个基本图形。把转化的过程和计算的过程分解开来进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在学生在转化的过程中思维真正的动起来。上黑板贴出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也许学生表达的不完整,但毕竟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所以应该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渗透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计算面积。

    学生分组用一种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最后全班订正。(在学习单背面完成)

    教师预设点拨:观察上面的几种方法,你认为哪些方法更简单一些?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预设点拨:

    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我们都用到转化思想。今天我们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又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看来数学的转化的思想很重要。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分割图形或添补图形的思考过程,并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以后,再动手计算,给学生提供了再一次选择解决方法的机会,比较出几种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五、达标检测:

    1.(基本题)下面的各个图形可以转化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教材76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自己先思考如何把这个图片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是分还是补?分怎么分?补如何补?

    2.(必做题)试试: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每小格长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用割补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对转化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

    3.如图,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4.(必做题)如图,有一面墙,粉刷这面墙每平方米需要0.15千克涂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涂料?(教材76页练一练第二题)

    六、拓展延伸

    1.下图是由两个正方形组成,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米)

    2.用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中队队旗,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量一量、算一算中队队旗的面积。

    七、学教反思

    1.学习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价一下!

    组合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开阔思路,修正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动物,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动物呢?课件出示由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金鱼图形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良好的开端,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

    2、美丽的金鱼是由哪几个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在学生回答的同时一并复习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作铺垫,也为确保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夯实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发现规律,初揭课题

    拼图游戏: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案,学生一边拼图形,一边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图形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观察思考回答)这些图形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平面图形拼出来的。 师:对,我们就把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主阵地,数学课堂应开启学生的发现之旅,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时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2、寻找图形,再揭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组合图形,你能从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找到组合图形?

    生:教室窗户由一个小长方形和两个大长方形组成、房子侧面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组合图形就在我们身边。

    师: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同学们都是游刃有余!今天的关键是想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只要把组合图形中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添加板书:的面积) 3、观察图形,估算面积

    师:淘气家新买了住房,想把新房的客厅铺上地板,新房的客厅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呢?同学们能帮他算算吗?(拿出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客厅平面图)。

    师:你能估一估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进行估算。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个图形不是简单图形,不能直接估计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估算的'时候,潜移默化地运用添补和分割的转化思想,也为下一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4、独立探索,计算面积。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那你估算的数据接近真实的数据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客厅平面图试着寻找出计算这个图形的方法。

    学生独立活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5、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师:老师刚才发现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现在就请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老师深入到小组当中去参与他们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2)全班共享,提炼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你们的想法?

    生:在图形里面画一条线,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分别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算面积之和。

    师: 真好,这条线叫辅助线,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帮手,我们一般将它画成虚线,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适时出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给不同的计算方法命名。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另一种是割补法,那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好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

    分割法:当我们用分割法时,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就越简单,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不行了。用分割法计算时,要先算出各部分的面积,最后把它们加起来。(板书: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当我们添补上一块之后,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求出添补之后图形的面积,那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下,否则这种方法就是行不通的。用添补法计算,记得把添上的这部分面积减去。(板书:添补法求差)

    割补法:要求割下来的这部分能正好拼上。这种方法,既有分割,又有添补,(板书:割补法灵活计算)

    3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些方法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

    师小结:不论是分割或添补,目的都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板书:转化) (3)比较反思,选择方法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老师发现你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解题的方法真是太好了,那在本题当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理由。

    师小结:求一个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因为分割、添补的方法不同,计算步骤也不同,但最后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虽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灵活地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这里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并存,首先,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享受积极思考获得的快乐。引导学生交流,引起思维的碰撞,使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 应用拓展,提高能力

    1、练一练1,书中第1题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作业设计意图:每一幅图都有多种分法,课堂上应避免学生分得过于复杂化,鼓励学生选择合理 、 简便的分法。)

    2、练一练2,书中第2题,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作业设计意图:这道题是对上一题的补充,拓展,同学们都能用分割法把这道解出来,但是用添补法到底能不能解决这道时,同学们就会发出疑问,可是当老师适当进行点拨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整体代法的介入不仅是对这道题的一个有效的补充,而且也为六年级求圆的面积埋下伏笔,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3、练一练3,书中第3题,计算这张硬纸板还剩多大的面积?

    (作业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分割的图形越简洁,计算起来越简便。)

    4、练一练4,书中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作业设计意图:习题由浅入深、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把数学与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还通过上面的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思考,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四、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说学会了哪些?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回顾,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和相互学习都很重要,做到在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五、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长江作业《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转化

    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求差(特例除外) 割补法:灵活计算 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点是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这样的板书不仅可以直观地、简明扼要地展示本节课求面积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和选择,而且明显看出都是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感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数学思想与方法上得到发展。)

    组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学会用割(加)、补(减)等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动脑、剪剪、拼拼和想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发展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思维的灵活性。

    3、利用七巧板组合图形,并求出面积。教学重、难点: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小剪刀一把

    长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剪纸中得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师:大家跟我一起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你能用一刀剪出两个其他图形吗?动手试试。(生剪师巡视,主要分清把长方形剪成两个基本图形或一个基本图形和一个不规则图形的同学。)

    生汇报:我把长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梯形?(说面积公式)

    我把长方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说不清楚是什么图形)师展示这个图形:

    (一个长方形的角落剪去一个三角形)师: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呢?

    方案1:生自己回答:这是一个长方形和梯形组成的。

    师:哦!你是怎么分的?还可以怎么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

    方案2:生不能回答,师提示:我们刚才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了

    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把它分成了两个长方形,还有??那这个图形,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生回答,并折给大家看)

    最后把图形粘贴在黑板上得出: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我们把它叫作组合图形,这节课我们重点就来研究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1、重点突破

    师:如果老师临时给这个组合图形的边标上数据,(边说边根据图形的长短标上数据)你能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自己动手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同桌和老师。

    展示学生的做法,并请他说说思考过程。

    师:如果要你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以怎样求?

    生汇报:先把它分割成长方形和梯形,然后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师:用剪刀剪的方法有的时候不太方便操作,我们可以用加辅助线的方法来把组合图形进行分割。(辅助线用虚线来画)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如果没有得出用补的方法)师拿出剪下的三角形问:这个组合图形,刚才是怎么得到的?能给你是吗启发吗?(得出用长方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贴+写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有的把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几个基本图形,再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有的补上一个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然后面积相减,用了很多种方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你能看出来是什么吗?(求出来的面积是一样的。)

    2、基本练习

    老师遇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帮忙解答,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汇报)

    在以后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来求。

    3、实践活动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的面都是组合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队旗:其实,我们的中队旗就是一个组合图形。

    (1)估一估:请你估一估,我们中队旗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找同学来回答

    (2)议一议:如果要你求它的面积,你会用什么办法计算?用你的方法计算需要测量哪些边的长度呢?

    (3)算一算:为了节省时间,有些数据我已经帮你们量过了(出示带有数据的中队旗)

    用你认为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先做好的小组上来板书。

    反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师:跟你们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看谁估计的最正确,掌声送给他!

    三、四人小组

    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来拼出各种图案来,并求出你拼出的图案的面积。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充分的利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教学后记: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it课件(优选6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为了让您更加满意我们编辑了“it课件”,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it课件 篇1

    凡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本课生字。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提醒部分要十分注意的读音

    别墅(shù)邮差(chāi)窜(cuān)过 似(shì)的 逮(dǎi)住 挨(ái)打 摩(ā)平

    3、快速浏览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想想它们都是凡卡信里的内容吗?

    (不是,有的是凡卡的回忆,有的是作者的叙述,有的是凡卡信的内容)

    4、再读课文,分别找出哪些是作者的叙述,哪些是凡卡信的内容,哪些是凡卡的回忆,并做上标记。

    三、认识作者,自学生字

    教师介绍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医生,后弃

    it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it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这是一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但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4、投影思考题:

    (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2)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it课件 篇4

    一、学习课标析教材

    由北师大编写的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主体单元的编排方式,从学生的认识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定了十七个主题单元。《冬天是个魔术师》是第十六组中以“冬天”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作者揉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描写了冬天中动物冬眠、下雪、湖面结冰、人们穿上冬装等特点。文中充满儿童情趣,是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识记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景物特点,感情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自学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能识记15个生字,并结合课文说出冬天里的景物特点。

    本课的教学时间我拟用二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二、把握课标议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读书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1、情境教学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借助课件展示了一个迷人的冬景:雪中的野果更加红艳夺目、奇特瑰丽的哈尔滨冰雕、大雪覆盖着挺拔的红松、银装素裹的大地,人们在尽情地滑雪。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景,学习兴趣盎然。

    2、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讨论: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3、扶放教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通过“扶”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以学定教”。

    如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有意让学生弄清学习方法:“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并用这个学法自学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学生运用第一自然段的学法,很容易读懂课文其他内容。这样做,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既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

    三、培养能力谈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我借助知识载体,向学生传递方法、策略等信息。通过扎实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学会自主求知

    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我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互读、评读,最后举行挑战读、比赛读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强,自主参与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问学生:“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冬天的景色很美丽,小朋友们可以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有的说:“冬天一到,我可以制作冰花。”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体现课标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

    (二)学习新知

    1、学习课文:

    初读感知——小组间互读、评读——齐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反复读文——理解内容——启发谈话——感情朗读。

    (2)小组合作迁移学习课文二到四自然段,然后汇报学习成果。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冬天有哪些本领?

    (4)感情朗读课文。

    (5)拓展延伸: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请你把看到的、想到的冬天的景色画出来。

    3、识记生字:

    学习小组利用学习袋自学生字,用开火车、挑战读等形式检查识记情况。

    (三)自我评价: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给自己评分。

    (四)师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冬天是个魔术师

    动物冬眠:青蛙、刺猬、熊、蛇

    下雪:大地变白

    湖面结冰:变成大玻璃

    人们穿上冬装:围巾、棉衣、手套

    it课件 篇5

    通过学习《自然之道》,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我们要尊重自然,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5、学会“媚”1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个会写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重点:

    体会“我”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初步了解用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大家一起读读课题——《自然之道》。

    题目“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从字面理解即可)

    2、作者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说明自然界规律的呢?快速默读全文,回顾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和同伴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的劝阻,非要向导把幼龟送往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板书:“我”和同伴向导)

    二、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

    (一)是啊,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我们”的内心也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产生着变化。在事情发生的前前后后,“我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这种变化中,大家又能感受到什么,认识到什么呢?需要我们很好地默读课文,用心去感受。

    请看屏幕: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自学提示

    1、“我”和同伴们的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读这些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感情的变化。

    3、自学后同桌进行交流。

    (二)默读自学

    (三)全班交流。

    1、读出相应的段落,从整体说感情变化线,并板书

    紧张焦急极为震惊自责懊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1)指名读课文,引导:他把“我们”和向导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了吗?

    再引导:你们想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呢?怎么读才能读出来呢?

    自由读:“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指名读:“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师接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你们听出我们俩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了吗?

    (与我们的紧张、焦急相比,向导是那样的平静,甚至是冷淡。)

    (板书:若无其事)

    是呀,心情和想法不同,说话的语气、语调就不一样。出示文字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大家再读向导的话——你们说向导这时心里想什么呢?

    理解:(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揣摩)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认为这事很平常。

    “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里指嘲鹰就是以幼龟等小动物为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3)假如我就是那位向导,你们就是作者和他的同伴,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幼龟侦察图配乐)

    海风轻拂的日子里,黄昏的沙滩上传来一点点细微的动静。在依然明媚的阳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只小绿龟从巢中悄悄探出头来,四处张望,一边感受这个属于它们的新世界,一边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它要迎向大海中那未知的生命旅程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眼看一场灾难就要降临了……

    (嘲鹰啄食图配乐)

    你们看到眼前的一幕,很紧张,其中一位焦急地对我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没想到我的这句话招来了你们的一片呼喊。你们都向我喊什么了?指名说——

    “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哀求)

    “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劝告)

    “向导,你怎么这么无情啊!”(指责)

    “你必须把它送到大海去!快点!嘲鹰就要把它叼走了!”(命令)

    ……

    从这一片呼喊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他们那颗善良的心!

    (4)但是当时大家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只知道的内容:联系第2自然段:小龟轻、体型弱小,嘲鸫庞大,小龟会被嘲鸫吃掉;小龟的目的是离巢去大海,如果被伤害,目的就达不到了。

    不知道的内容:向导的话的含义,所以不理解向导: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

    3、向导在大家这一阵阵急切的呼喊声中,出于无奈,只好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板书:极不情愿)

    后来大家理解他了吗?看到什么就理解了?小声读5——8自然段

    理解了。因为看到了令人极为震惊的场面。指名读第5自然段中的第1、2句话和第6自然段。

    (抓住“成群成群”、“鱼贯而出”“无遮无拦”等词进行理解)

    看到这场面,“我们”终于明白了——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段话的内容和前面哪段话内容紧密相连?请两位学生读一读。

    生1:“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生2:“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明白之后我们终于理解向导了——

    向导的表现并不是冷酷无情,而是了解自然规律的一种坦然与自信。明白之后我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第7自然段。(简单谈理解)

    回过头来再读第4、7自然段:同桌分工合作朗读——一人读向导的表现,一人读大家的表现。(感受“我们”的变化)

    4、谈出最大的收获

    (1)惨剧的发生,仅仅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仅仅让“我们”理解了向导的所作所为吗?指读第8自然段。

    (2)经历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之后,一切似乎都寂然静止了,但是大家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啊。那么此时此刻大家在想些什么呢?

    (自责;反思;忏悔……)

    (4)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

    出示文字

    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他在为什么而悲叹?(板书:悲叹)(为人们的无知,为因人们的无知而受到伤害的小海龟)

    (5)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课文通过这件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齐读第9自然段。

    是呀,这像名言警句一样的话语,有什么可琢磨的吗?(结合自己的感受和阅读的相关资料谈。)

    ①自然界的万物,优胜劣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平衡:食肉鸟要吃小龟这样的小动物,才能生存;而太平洋绿龟为了生存繁衍,大量产卵,也不会灭绝。

    ②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家园,人类不能认为可以主宰动物的命运。

    ③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狼和鹿的故事》)

    ④我们人类不能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为所欲为,那样就会伤害动物,造成一些动物的毁灭。(《曾有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⑤熟知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小岛上的故事》)

    …………

    三、拓展练笔

    1、从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在作者讲述的这件事中也悟出了道理,得到了启迪,对“自然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假如你是向导,假如你是随行的同伴,假如你是小海龟中的一员,或者你就是一位读者,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你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请你以其中的一种身份,从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吧。

    2、交流写作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给我们人类上过的课的确很多很多。它总是以其独有的方式使我们感受到它的奇妙与深刻。让我们更好地去探究自然,了解自然,真正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板书设计:

    “我”和同伴:紧张焦急极为震惊自责懊悔

    自然之道理解

    向导: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悲叹

    it课件 篇6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花瓶课件6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这篇文章将综合分析和探讨“花瓶课件”的多个方面,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花瓶课件 篇1

    活动目的:

    1、认识波斯菊基本特征

    2、通过刮画加强幼儿对画画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PPT(各种各样波斯菊图片)

    2、黑色刮画纸,幼儿人手一张

    3、小木棒(有一头尖尖的)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漂亮而且非常神秘的国家,它叫做波斯王国;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城堡,又大又漂亮,那你们猜猜看城堡里住着谁呢?”幼儿:“公主、骑士…”

    教:“原来啊最漂亮的城堡里住着一个非常漂亮的公主,可是非常的孤单,没有一个好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嘛?原来在城堡的外面住着一个非常非常坏的巫婆,这个巫婆戴着尖尖的帽子,她的鼻子又长又尖;因为巫婆嫉妒公主的美貌,所以巫婆对公主施了魔法,让她永远交不到好朋友。所以公主一直很孤独没有朋友;这时候城堡里有个勇敢的骑士,觉得公主一直交不到好朋友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骑着马跑到公主面前说:“公主你为什么一直没有朋友呢?”“因为巫婆对我施了魔法……”公主说。于是骑士非常勇敢的去找巫婆决战,终于把巫婆打败了,就这样公主的魔法被解除了,她就可以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了,于是公主找到善良的女巫想要让女巫把她变成一种花,这样她就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了。因为王国的名字叫做波斯王国,所以人们就把这种花叫做波斯菊。

    教:“那小朋友们想知道波斯菊长什么样嘛?”

    二、出示波斯菊图片

    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波斯菊是什么颜色的啊?(白色、黄色、粉色……)

    教:“那波斯菊有几片花瓣呢?(8片)教:“今天啊老师带来一种新的画纸,不用小朋友拿笔画画,而是用小木棒把花刮出来,想知道怎么用小木棒刮出波斯菊嘛?(想)

    三、教师示范

    1、先画一个圆形的花心

    2、画椭圆形的6片花瓣

    3、用两根线表示花纹

    四、幼儿作画

    五、家长进教室,教师讲评幼儿的作品

    花瓶课件 篇2

    设计思路:

    秋天是收获水果的季节。橘子孩子们都吃过,酸酸甜甜也受到了他们的喜爱,剩下了许多的橘皮,在操作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橘皮还可以进行装扮,感受装扮后的花瓶不一样的美。

    前期的活动我们曾进行过彩纸的撕贴进行装饰,如披萨饼、生日面等。而此次是利用吃剩下的橘皮进行装扮,应该是幼儿首次接触到别样的装扮材料,为其拓展开思路,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对其创造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活动共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橘皮是可以用来装扮的,(教案:)第二环节是此活动的重点环节,通过看——亲手尝试撕橘皮感知橘皮花瓶的别样的美。第三环节欣赏橘皮花瓶,感受秋天的收获喜悦。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橘皮以撕贴的方式来装饰花瓶

    2.欣赏橘皮花瓶别样的美,感受秋天的喜悦。

    活动准备:操作材料包、橘皮、胶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百宝袋,它会变水果出来(出示布袋),(教案:)你们猜猜里面是什么水果?我请一个小朋友先来摸摸看,然后猜一猜?(先让小朋友摸袋子外面猜一猜)我们再到百宝袋里面摸摸看,你现在觉得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2.现在请你打开百宝袋,看看你到底猜对了没有(橘子)

    3.请一个小朋友说说,橘子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呢?(酸酸甜甜的)

    4.橘子吃完还剩下什么?

    :橘子浑身都是宝,不光是橘子的果肉好吃,橘子的皮也是宝贝。

    二、打扮花瓶——尝试用橘皮以撕贴的方式来装饰花瓶

    1.(出示花瓶)这是秋天盛开的花,我们叫它菊花。我们一起重复一遍,这是什么花?(菊花)

    2.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上面的菊花很漂亮,但是花瓶光秃秃的,有什么好办法让花瓶变漂亮?那我们用橘皮来打扮花瓶吧!

    3.老师又要请出胶水宝宝了(出示胶水宝宝),我们先用胶水宝宝来洗洗花瓶(涂浆糊)。

    指:旁边洗一洗,里面洗一洗,里里外外全都洗干净。

    4.花瓶洗干净了,接下来要给它打扮了。看老师拿来了什么?(出示橘皮)怎么让橘皮宝宝变得小一点?(用手撕)

    指:食指拇指撕一撕,橘皮变一变,变变小,一块一块排排队,贴到花瓶变美丽。

    橘皮宝宝压一压,亲亲密密在一起。(用大拇指或食指轻轻按一按)

    5.幼儿进行橘皮花瓶的装饰。

    花瓶要洗得干净,每个地方都要洗到。橘皮撕成小块而且不粘到轮廓线外。

    :宝贝的小手真能干,让花瓶穿上了美丽的衣服。

    三、花瓶展览会——欣赏成果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花瓶,将花瓶展示在主题墙。

    花瓶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欣赏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结构。

    2、在欣赏的基础上,大胆设计各种造型的花瓶。

    3、设计出独特的作品,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幼儿观察、了解过各种造型、材质的花瓶。

    2、各种花瓶图片或实物。

    3、勾线笔,油画棒,作业纸。

    4、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出示花瓶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基本结构。

    教师: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花瓶)你们知道花瓶有哪些部分吗?(瓶口、瓶颈、瓶腹、瓶底)

    2、欣赏不同造型的花瓶。

    (1)教师:请你们来说说,你看到的花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先从整体上来讲)

    (2)教师:每个花瓶的造型都不一样。让我们仔细地来看看,它们到底哪里不一样?每个花瓶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

    (3)教师小结:有的瓶口又圆又小,有的瓶颈细而长,有的瓶腹是方形,有的瓶颈和瓶腹是连起来的……

    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瓶,丰富幼儿对各种花瓶造型的感知经验,为幼儿的下一步创作打下基础。

    3、师幼共同讨论设计花瓶造型和图案。

    (1)教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花瓶?你想设计出什么形状的花瓶?瓶口、瓶颈、瓶腹、瓶底都有什么变化?

    (2)教师:你想用什么样的图案来装饰花瓶?除了在瓶身上装饰花纹外,还可以在什么地方装饰?

    4、幼儿大胆作画,教师进行指导。

    要点提示:

    (1)可以用油画棒画,也可以用黑白装饰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用黑白装饰的手法更能突显作品中的花瓶)

    (2)提醒幼儿把花瓶画大,这样花瓶上的花纹才能看得清楚。

    (3)图案的轮廓要清晰,线条流畅;花纹可在瓶身处装饰,也可在瓶口、瓶底处进行装饰;涂色要均匀,注意颜色的搭配。

    5、展示作品,师幼互评。

    教师:你觉得哪个花瓶的样子很独特?独特在哪里?

    【教学建议】

    ☆环境创设

    ①开辟“花瓶展览馆”,引导幼儿搜集、展示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的花瓶,并随着活动内容的深入,不断地丰富有关花瓶的知识。

    ②设置“花瓶创意吧”,展示以幼儿绘画形式表现的各种花瓶的想象创意作品。

    花瓶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懂得留意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

    2、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的活动乐趣。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师贴好牛奶杯的作画卡纸、废旧纸张、双面胶、记号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出示空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它可以做什么用甲再出示被剪成一半的牛奶杯,问小朋友:觉得像什么?先肯定小朋友的各种想法(为课后的作业布置埋下伏笔),再引出今天要做的课题—牛奶杯变花瓶。

    二、讲解示范。

    分发教师已贴好的牛奶杯的卡纸(中班的孩子贴的是完整的杯形.大班的孩子贴的是杯子的一小部分,由孩子自己把杯子补充完整)和废旧纸张、讲解要补充的地方示范揉纸、撕纸成花以及贴的动作。

    三、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自己选择喜欢的废旧纸张(旧书、广告宣传单等)揉成团或撕成片后粘在合适的位置,数量和位置由小朋友自己决定。

    2、花朵粘好后、再用记号笔画出花枝、叶子。

    3、最后引导小朋友大胆添加合适的背景。

    四、展示、总结。

    分享各组小朋友的完成作品。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牛奶杯做花瓶,但是牛奶杯还有好多用途呢,请小朋友回去再想一想,它还可以做什么用?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也可以把想法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流程

    每次的教学设计,我都会先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学习的重、难点在哪里?基于以上的思考再来设计教学流程。本节课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剪花瓶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因为之前有对称剪法的基础。重点在于花瓶形状和花纹的设计上。对于花瓶的形状,我设计了六种不同形状的花瓶,有画稿和打开后花瓶形状的图案,这些画稿不是课件展示的而是课前我自己画好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整节课都能随时观看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欣赏后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改变花瓶的瓶颈、瓶身、瓶底的形状,就能改变花瓶的形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设计简单的花瓶形状。花纹的装饰我重点示范彩纸的贴,因为这个最容易出效果,所以学生的作业效果还是不错的。

    2、课堂教学语言引导不够,评价语比较贫乏。

    本节课虽然学生作业效果不错,但感觉不够精彩,我想最大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教学语言不够精简、准确。哪些环节我该提怎么样的问题,课前没有做好精心预设,只是教学中,只是随意的教学语言,因此直接影响对学生回答问题得不深入、不精彩。导入环节,我通过变一变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但我演示不都紧凑,教学语言不够有激情,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那种学习的激情,因此,感觉比较平淡。在欣赏花瓶的时候,学生举手很积极,都能说自己喜欢哪个花瓶?但为什么喜欢这个花瓶都不说,这也许和我对学生的评价有关。如果我能多一些表扬的语言多一些鼓励的语言,我相信我的学生会说得更多更好。如果学生和教师有了精彩的对话,那课堂就精彩了。

    3、作业展示比较单??

    作业展示环节经常是我们忽略的,然而这个环节往往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精彩的展示环节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的最好方式。本节课我只是让学生把作业贴在一张大白纸上,没有美观性,装饰性,不能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如果课前我能设计一个柜子,让不同的花瓶摆在柜子上,也许会更加精彩,这样让学生认识到花瓶可以美化生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的提高。平时要多积累一些优秀的教学语言为我所用,如果怕自己说不好,备课的时候多设计一些精简、准确、有效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语。可以多记住一些,在课堂上随时运用,用多了就成了自己的语言了。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花瓶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结构。

    2.在欣赏的基础上,大胆设计各种造型的花瓶。

    3.设计出独特的作品,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了解过各种造型、材质的花瓶。

    2.各种花瓶图片或实物。

    3.勾线笔,油画棒,作业纸。

    4.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花瓶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基本结构。

    教师: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花瓶)你们知道花瓶有哪些部分吗?(瓶口、瓶颈、瓶腹、瓶底)

    二、欣赏不同造型的花瓶。

    (1)教师:请你们来说说,你看到的花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先从整体上来讲)

    (2)教师:每个花瓶的造型还可以变一变,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3)教师:我们可以把瓶口变小在变小,我们也可以把瓶颈变长再变长,还可以把瓶腹是变成方形等等。

    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瓶,丰富幼儿对各种花瓶造型的感知经验,为幼儿的下一步创作打下基础。

    三、师幼共同讨论设计花瓶造型和图案。

    (1)教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花瓶?你想设计出什么形状的花瓶?瓶口、瓶颈、瓶腹、瓶底都可以怎么变化?

    (2)教师:这些花瓶可以变成什么呢?我可以把它变成吸尘器!还可以把它变成一顶有趣的帽子。

    四、幼儿大胆作画,教师进行指导。

    要点提示:

    (1)可以用油画棒画,也可以用黑白装饰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用黑白装饰的手法更能突显作品中的花瓶)

    (2)提醒幼儿把花瓶画大,这样花瓶上的花纹才能看得清楚。

    (3)图案的轮廓要清晰,线条流畅;花纹可在瓶身处装饰,也可在瓶口、瓶底处进行装饰;涂色要均匀,注意颜色的搭配。

    五、展示作品,师幼互评。

    教师:你觉得哪个花瓶的样子很独特?独特在哪里?

    花瓶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结构。

    2、在欣赏的基础上,大胆设计各种造型的花瓶。

    3、设计出独特的作品,感受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了解过各种造型、材质的花瓶。

    2、各种花瓶图片或实物。

    3、勾线笔,油画棒,作业纸。

    4、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花瓶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花瓶的基本结构。

    教师: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花瓶)你们知道花瓶有哪些部分吗?(瓶口、瓶颈、瓶腹、瓶底)

    2、欣赏不同造型的花瓶。

    (1)教师:请你们来说说,你看到的花瓶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先从整体上来讲)

    (2)教师:每个花瓶的造型都不一样。让我们仔细地来看看,它们到底哪里不一样?每个花瓶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呢?

    (3)教师小结:有的瓶口又圆又小,有的瓶颈细而长,有的瓶腹是方形,有的瓶颈和瓶腹是连起来的……

    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瓶,丰富幼儿对各种花瓶造型的感知经验,为幼儿的下一步创作打下基础。

    3、师幼共同讨论设计花瓶造型和图案。

    (1)教师:你喜欢什么样的花瓶?你想设计出什么形状的花瓶?瓶口、瓶颈、瓶腹、瓶底都有什么变化?

    (2)教师:你想用什么样的图案来装饰花瓶?除了在瓶身上装饰花纹外,还可以在什么地方装饰?

    4、幼儿大胆作画,教师进行指导。

    要点提示:

    (1)可以用油画棒画,也可以用黑白装饰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用黑白装饰的手法更能突显作品中的花瓶)

    (2)提醒幼儿把花瓶画大,这样花瓶上的花纹才能看得清楚。

    (3)图案的轮廓要清晰,线条流畅;花纹可在瓶身处装饰,也可在瓶口、瓶底处进行装饰;涂色要均匀,注意颜色的搭配。

    5、展示作品,师幼互评。

    教师:你觉得哪个花瓶的样子很独特?独特在哪里?

    【活动建议】

    ☆环境创设

    ①开辟“花瓶展览馆”,引导幼儿搜集、展示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的花瓶,并随着活动内容的深入,不断地丰富有关花瓶的知识。

    ②设置“花瓶创意吧”,展示以幼儿绘画形式表现的各种花瓶的想象创意作品。

    落叶课件6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撰写教案和课件能够体现课堂反应。为了方便您的使用,我们已经为您整理了“落叶课件”,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落叶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幼儿熟练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混合节奏型。

    2、培养幼儿反应敏捷及注意力集中。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十六宫格、小落叶的图片若干,呼啦圈六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进场,要求幼儿的脚步随音乐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师:秋天到了,小树叶们从树上落了下来,跟着秋风姐姐跳起了舞。

    l、听,风越吹越慢了,我们该怎么飞呢?

    2、哟,风又大了,我们该怎么飞呢?

    3、真累,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

    二、理解并学拍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1、小树叶长得真漂亮,有几片小树叶也想飞上来玩一玩,你看,这片大树叶“*”的一声,就飞到天上去了。这片小树叶也想上来,可它有点害怕,于是又找了一片小树叶,两个人“**”两声也飞到了天上。

    提问:

    a、大树叶是怎么飞上来的?(*)我们把大树叶飞上来的节奏叫一拍。

    b、小树叶是怎么飞上来的?(**)小树叶很灵活,所以一下子就飞上来了。

    c、一共有几片小树叶飞上来呢?(2片)我们把一片小树叶飞上去的节奏叫半拍,用手来拍拍看。

    2、大树叶和小树叶飞上去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用手拍一拍。原来,树叶们呆在一起,就是一句好听的节奏了。(幼儿练习用手拍节奏)

    3、落叶的节奏还会变呢!看,把他们的位置换一下,就变成什么样的节奏了?

    4、谁能上来让落叶变成不一样的节奏呢?(请个别幼儿变换节奏,其余幼儿练习)

    三、游戏:小落叶回家

    l、师:秋风姐姐带来了六间小房子(呼啦圈),你们想不想进来作客?不过一间房里最多只能站两片小树叶。现在我们一起唱歌(歌曲附后),被秋风姐姐点到的小树叶就可以飘到小房子里了。(游戏第一遍)提问:这间小房子里有几片小树叶?应该怎么拍?那间小房子里有几片小树叶?应该怎么拍?

    2、原来:小树叶站在房子里,也是一句好听的节奏。除了拍手,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3、你们想不想也变成节奏?谁来当秋风姐姐?(游戏第二次)

    四、认识十六宫格,学拍并创编十六宫格中的节奏

    l、师:小树叶们快回来,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森林里要举行舞蹈比赛,请小树叶们编一个好看的舞蹈。怎么编呢?秋风接姐姐编了一个,你看:(出示十六宫格如图一)

    a、一片大树叶表示什么?

    b、一片小树叶表示什么?

    c、空白的地方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2、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练习节奏

    a、这么多的格子连起来,就是小落叶的舞蹈了,我们从红色格子开始来拍拍看

    b、加点音乐好不好?跳舞没有音乐可不行。

    c、参加比赛光用手可不行,我们让脚也动起来!

    d、跳得真棒,要是再整齐一点就好了。

    e、你们这么有本事,我也有本事。你看,让我的小格子翻个身,从绿色格子开始,就变成不一样的舞蹈了,我们再来跳跳看。师:原来,从不同颜色的格子起拍,节奏会变得不一样。

    3、师:风姐姐的舞蹈编好了,你们的任务还没完成呢!看,那边地上有许多小树叶,你们六人一组,商量一下,编一个好看的舞蹈来跳跳看。(请幼儿合作,将树叶贴到十六宫格纸上,并商量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出不同的节奏。)

    4、师:小落叶们,把你们的舞蹈带过来!

    a、这是哪组编的?谁来跳给大家看一下?(请一位幼儿跳)

    b、这是谁编的舞蹈?(请几位幼儿同时跳)

    c、这又是谁编的?(请这组幼儿一起跳)

    5、师:每一组小落叶都编得这么好看,到底谁去参加比赛呢?这样吧,我们把这三个舞蹈连起来一起去参加比赛。第一段用什么动作表示?第二段?第三段?(全体幼儿把三段舞蹈连起来跳)五、师:森林里的舞蹈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小落叶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听音乐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节音乐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在歌唱时能控制声音的轻重和节奏的快慢,能够表现出小树叶的不同情感。为达成此目标,我在图谱的设计上做了一些改进,比如我用灰亮不同的背景色来表明小树叶的不同心情:灰色表示伤心、亮色表示开心;背景色块形状上高矮、长短的不同代表声音高低和节奏快慢的不同:高短的表示节奏快声音高、矮长的表示节奏慢声音低。在实践操作中,我发现这个方法作用真的很大,通过简单的图谱一方面帮助幼儿理解了歌词含义、另一方面又让幼儿掌握了歌曲节奏,真是一举多得。

    歌唱活动主要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学会唱这首歌,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这首歌。为此,我在设计活动过程时,也是一步步深化,让幼儿先从感受歌曲开始,接着再了解歌曲,然后才是学唱歌曲,最后能够扮演角色表现歌曲。

    在感受歌曲环节中,幼儿通过听老师有情感的演唱,发现两段歌词所表现的情绪是不同的,了解小树叶为什么要这样歌唱。在小朋友的叙述中,他们基本都能够清晰感受到小树叶离开妈妈后的伤感,还有回到妈妈身边的高兴,还有个别幼儿感同身受,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伤心的哭了起来。在了解歌曲环节,幼儿再次欣赏歌曲,说说听到了什么,老师出示图片,肯定小朋友的表诉,通过引导让幼儿发现图片传达的含义,理解歌词内容以及图谱含义。然后在学唱部分,我用对比分明的两种状态演唱歌曲,巩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最后的角色扮演本来在设计时是分组演唱,可在教学中发现小朋友的情绪很高,于是临时添加修改了这个环节,分别邀请两个小朋友来扮演黄树叶和绿树叶,我来扮演大树妈妈,请大家给他们伴奏演唱,他们来表现不同的两段内容,小朋友的表现力真不错,表演黄树叶的幼儿很伤心的离开了,飘落到了别处,绿树叶高兴的回到了妈妈身边。活动本该到此就结束了 ,可是小朋友依然兴趣很浓,于是我在延伸活动中,让小朋友继续表演,自己分配角色,选好搭档边唱边演。

    通过这次音乐活动,我感受到要想让幼儿学会一首歌,首先得让他了解歌曲的背景、里面包含的不同情感;接着再通过图谱辅助手段帮助他们记忆歌词,当然图谱不是简单的歌词的呈现,也可以包括节奏和情感;最后对歌词内容的动作神态表现,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涵义。我相信只要我们平时教学时多用心,肯定还能发现更多更加恰当的方法,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唱歌。

    落叶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意愿。

    2、学说句子:XX我变成XX你。

    3、知道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磁带;带领幼儿观察落叶;各种落叶若干,树叶图人手一份;树干二棵;电视机、实物投影。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叶飘落的情景。

    1、秋风到,秋风吹,小树叶怎么啦?

    2、引出主题:小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他会飘到哪里去、会遇到谁呢?

    二、根据情景想出帮助小动物的方法:

    1、边讲述故事边提问:

    小树叶看到了谁?它是怎样说的?

    讨论:小树叶还会变成什么帮助小狗、小猪?(学说句子:XX我变成XX你)

    2、提要求:小树叶还会遇到谁呢?它会变成什么它呢?请小朋友仔细的看一看、想一想,把画下来,画好了说一句好听的话,XX我变成XX你

    3、用作画的方式表达想到的方法:

    4、请个别幼儿用XX我变成XX你的句式说说帮小树叶想到的方法。

    三、提升主题,体验快乐:

    1、帮助大树妈妈把小树叶送到大树妈妈身边。

    2、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小树叶帮助了别人,它真快乐,你们快乐吗?我们一起围着大树妈妈跳个舞吧!

    落叶课件 篇3

    活动意图:

    我们生活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树,千姿百态,随着季节轮换树还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树叶随风飘落,还有一些树没有落叶子。孩子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兴趣,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落叶树和常绿树》。让孩子在认识树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树普遍特征,让孩子自己去观察比较,从而认识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来解答自己的疑问。知道秋天,并不是所有的树都变黄落叶的,有些树一年四季常绿,秋天也不例外,这些树叫常绿树。而到秋天就枯黄落叶的树叫落叶树。

    活动目标:

    1、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2、感受树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和好处。

    活动准备:

    各种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树叶,两张特征显著的树的图片。

    一、经验回顾、周围的树

    1.(出示汉字“树”)你在哪里看见过树?

    小结:马路边、公园里、小区里、小河边、家里都有树。

    2.这些树中,你认识哪些树?

    3.柳树冬天是什么样子?

    (1)认识落叶树

    出示两张图片,看一看这两种树有什么不一样?(出示柳树图片)你认识这棵树吗?这是什么树?瞧,这棵树怎么样了呢?(认识新词光秃秃——光秃秃就是树叶都掉光了),对了,这棵树上光秃秃的,他难道一年四季都是这样光秃秃的?那它什么时候长叶子的呢?(幼儿说)原来,柳树春天也是这样茂盛,为什么现在会变的光秃秃的呢?(树叶掉下来了)

    小结:像柳树这样到了春天树叶都发芽,到了冬天树叶都落光的树,我们叫它落叶树。

    让孩子多说几遍名称。

    (2)认识常绿树

    (指着香樟树)你们认识这棵树吗?这是我们江阴的市树——香樟树,是什么?你发现香樟树上的树叶都怎么样呢?香樟树上长着许许多多的树叶,我们可以叫它茂盛,叫什么?难道香樟树一年四季都不掉叶子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香樟树也会掉叶子,可是它掉了叶子之后,树上还有叶子吗?(有)

    小结:想香樟树这样,一年四季都有绿绿的叶子的树,我们叫它常绿树。让孩子多说几遍名称。

    落叶课件 篇4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非常喜欢游戏活动,将数学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按一维及简单的二维分类,是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做法。同时,结合秋季特点,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落叶,将生活与游戏相结合,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有趣”。

    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按外形颜色的一维特征分类,初步探索按外形、颜色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2.体验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3.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观察的细致性。

    活动准备

    1.树叶:黄绿两种颜色,光滑、锯齿两种外形。

    2.五角星:黄绿两种颜色,课前贴在小朋友手背上。

    3.音乐《小树叶》:一首较低沉,一首较活泼。

    4.各种标记。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师生表演《小树叶》入场

    二、第一次拾落叶

    1.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里真害怕.我们把它拾回家吧!

    (由《小树叶》歌词内容过渡到拾落叶,很自然。所选音乐较低沉,小朋友情感也受其感染。)

    2.提要求:每人拾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

    3.幼儿拾树叶。

    (拾的时候,幼儿郜很小心地拿在手里,好像怕把它们弄疼了。对个别幼儿老师适当提醒动作要轻。)

    4.说说你拾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观察细致,回答较多:有黄有绿,有的边上光滑,有的边上有锯齿,有的像手掌,有的像小船。气氛热烈,有的与小朋友交流,有的与老师交流。)

    5.看外形标记放树叶。

    看看小树叶的两个家有什么不同?对了,这是边上光滑的小树叶的家。这是边上有锯齿的小树叶的家,看看你的小树叶应该放在哪一个家里。

    三、第二次拾树叶

    1.提要求: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五角星,请你看手上五角星的颜色去拾一片相同颜色的树叶。

    2.幼儿拾树叶。

    3.游戏“躲猫猫”:老师和你们来玩一个“躲猫猫”的游戏,你们躲在树叶后面,让老师来找。

    师唱:许多小宝宝,快呀快躲好,一会儿老师就来找,我的宝宝快躲好,找呀找呀找呀找,宝宝找到了。没找到的宝宝在哪里?

    (小班幼儿很喜欢玩这种“躲猫猫”的游戏,幼儿用树叶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兴奋地等老师来找,当问到没找到的宝宝在哪里时,幼儿开心地叫着笑着。在活动中插入这一游戏,增加了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4.按颜色分类。

    (示黄、绿篓子)你的树叶应该放在哪个家里?请你轻轻地放过去。

    四、第三次拾树叶

    1.提要求,按两维特征分类。

    那里还有许多树叶在等着小朋友去拾呢,请你仔细看好这些是什么树叶的家。绿色的边上光滑的小树叶的家,绿色的边上有锯齿的小树叶的家,黄色的边上光滑的小树叶的家,黄色的边上有锯齿的小树叶的家。请你把树叶送回它的家吧!

    2.幼儿拾树叶,每次拾一片送回家,直到全拾完。

    五、听音乐送小树叶回家

    你们看那边是大树妈妈,小树叶在想妈妈呢!我们送它们回家吧!

    (小朋友七手八脚地抬着小树叶放在大树旁,然后随着快乐的《小树叶》音乐跳舞。这里所选音乐足活泼的,让小朋友充分感受到帮助小树叶后的愉快情感,教师同时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现快乐。)

    落叶课件 篇5

    一、活动目标:

    1、尝试按一定顺序点数树叶,在操作中感知数…量的对应。

    2、乐意分享各种数数的方法,用语言简单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准备:

    树叶贴画、落叶PPT、幼儿操作板、笔、数字卡片

    三、活动过程:

    (一)我眼中的落叶

    提问:前几天,我们在幼儿园里捡了许多落叶,你在捡落叶时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或是新的发现吗?

    (二) 数美丽的落叶

    ◇ 树叶贴画

    1、集体欣赏树叶画

    导语:现在我们来变个魔术,把许多落叶变成一幅美丽的画。

    提问:落叶会变出一种有秋天特点的东西,会是什么呢?(幼儿猜测)

    2、个体尝试数树叶

    要求:这幅“螃蟹画”中有几片树叶呢?请你仔细数一数,把总数记录在横线上,可以

    用数字卡片,也可以用笔写下来。

    观察与指导:幼儿数树叶有哪些方法?是否记录总数?

    3、分享交流

    提问:这幅树叶画“螃蟹”中有几片树叶呢?你是怎么数的?

    重点:请幼儿上前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互相试试别人的好方法)。

    小结:原来数数的方法可多了,每种好方法你都可以试试,不过一定要仔细噢,千万不要漏了一片树叶宝宝。

    4、老师的方法(可插入在幼儿的介绍中):老师刚才也数了,我有我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来数树叶(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 落叶照片

    1、集体欣赏树叶画PPT

    提问:这回落叶变成了什么?

    2、个体再次尝试数落叶

    要求:画里每种图案用了几片落叶?请你按一定的顺序再来数一数,把总数分别记录在横线上。

    观察与指导:幼儿数落叶时的数数方法和记录,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3、分享交流

    提问:这次你数到了几片树叶?是按什么顺序数的? (个别幼儿交流)

    小结:数东西要数正确,可以找到一个起点,一片一片的数过去。也可以从左到右,也从上到下仔仔细细数。

    (三)我和落叶做游戏

    要求:我们来个游戏“数落叶”,请你仔细数数图片上有几片树叶,并跑向贴有这个答案的地方。

    游戏观察与指导:观察幼儿点数情况,分享彼此点数方法。

    延伸:在游戏区域中投放更多用树叶组合成的画面(可以有难易的差异,总数有多有少)

    对活动现场的反思

    今天的活动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首先,在数第二幅落叶贴画时,当孩子们已经数清楚每个小画面中落叶数量,开始数画面中落叶总数的时候,我预设给孩子们积累的是接着往下数的方法。这部分我处理的过于着急,感觉是告诉孩子们怎么接着往下数,而不是通过孩子们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得到好方法。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运用到接着往下数的方法时,孩子们都没有运用到这个数数的好办法。

    此外,尝试计算教学后,我在追求自身回应清晰、有条理的同时,也一直追求活动的“趣味性”,今天的活动,也有这方面的思考。从今天的活动现场来看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很投入、很放松,在每个环节中都保持着热情,但活动的“热”度好像还欠缺一些,我想这与活动本身的设计是有关系的。在以后的活动设计中,要更多地站在孩子们的需要上来思考各环节的设计。

    落叶课件 篇6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2——5节,了解树叶枯落,侯鸟南飞等到秋天的自然特征,理解词语。

    2、培养学生想象力。

    3、学习按问题要求把句子写具体,初步学会按课文中的句式写句子。

    教学重点:学会把句子说完整,知道课文共有几段,能把段落主要意思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准备:《落叶》投影、树叶剪贴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口头说词(开双轨双车)

    2、说“藏”的笔顺

    二、看图说话

    1、(出示秋天的落叶图)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内容

    2、在教师的提示下不断补充完整

    三、齐读第一段

    启发语:秋风起,开气凉,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多么美呀!大家齐读这一段,体会一下,秋天树叶的美丽(生齐读)

    四、新授

    1、整体感知2——5自然段

    (1)这节课,老师要求大家学习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内容。

    (2)请四位同学分段读2——5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出示小黑板)

    秋天,树叶落下来,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3)指名回答板书:

    地上 甲虫

    沟中 蚂蚁

    河里 小鱼

    院子里 燕子

    2、细学课文2——5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树叶落呀落,落到了地上(从落叶图上扯下一片树叶贴到板书上)被甲虫看见,甲虫是怎样做的呢?

    ②自读第二自然段,用“0”圈出描写甲虫动作的词语

    ③生回答,出示甲虫图贴到落叶里边,并让学生理解“爬”、“躲”的意思

    ④想象说话:小甲虫躲在落叶里会怎么想,怎么说?(板书:屋子)

    ⑤朗读指导

    (2)自学第3、4段

    ①学法指导

    课文第二段我们是怎么学的?(引出学法)

    你能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吗?(四人小组中学习)

    ②检查自学情况

    a、找出描写蚂蚁,小鱼动作的词

    b、 检查朗读情况

    c、 补充板书:船、伞

    d、 小结2——4段

    学习了第二至四段,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句子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都是先写树叶落在一个地方,再写小动物看见了怎么做,把落叶当作什么东西,不同的地方:由于小动物的特点各异,因此表达小动物的动作和把落叶当作什么的词语也有所不同。)

    (3)学习第5自然段

    树叶落呀落,还落到了院子里(贴树叶),被小燕子看见了,小燕子又把树叶当作什么呢?

    ①四人小组学习,理解“电报” 板书:电报

    ②电报是谁发来的?

    如果你是秋公公,你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

    ③(出示装在信封里的电报),老师昨天在操场里捡到一张秋公公发给小燕子的电报,谁愿意上来读读电报上的内容?(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1、概括语:(结合板书)在甲虫的眼中,落叶是一位美丽的小房子,在蚂蚁和小鱼里的眼中,落叶又变成 ,在小燕子看来,落叶还是一张 。秋天的树叶是多么可爱呀!你们平是玩过树叶吗?你们又把树叶当作什么呢?(想象说话)

    2、作业:《课堂作业》第4、6题

    玉米课件6篇


    老师在授课前会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稿,对此应该都不陌生。制作教案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如何制作才能做到适合大多数学生?笔者认真编写的这篇“玉米课件”绝对是一篇动人心弦的文章,建议收藏,好让您下次再次阅读!

    玉米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体验用玉米皮制作各种物品的乐趣。

    2、提高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玉米皮、胶水、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2、在网上收集的各种玉米皮制作的饰品。

    【活动过程】

    1、欣赏各种玉米皮制品。

    看一看这些帽子、提包等,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漂亮吗?你们想试一试吗?

    2、大胆想象:你想用玉米皮做什么。

    (1)上次我们用旧报纸、皱纹纸等做了玉米棒,今天我们再来用玉米皮来作小物品好吗?

    (2)你想用玉米皮做什么?

    3、尝试用玉米皮制作小物品。

    (1)尝试按自己想象的方法制作或合作制作。

    (2)互相交流分享。

    你用玉米皮做了什么?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觉得谁制作的最有创意?为什么?

    4、展示幼儿作品。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板面上,供幼儿和家长欣赏。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玉米皮,供幼儿辫小辫。

    【活动建议】

    1、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利用玉米须进行想象创作。

    2、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用玉米芯进行想象创作。

    趣味活动二:玉米须变变变

    【活动目标】

    1、体验用玉米须制作各种物品的乐趣。

    2、提高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材料准备】

    1、玉米须、胶水、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2、在网上收集的各种玉米须制作的饰品。

    【操作方法】

    先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然后集体交流分享。最后展示幼儿的作品。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玉米须,供幼儿想象制作。

    趣味活动三:玉米芯变变变

    【活动目标】

    1、体验用玉米芯制作各种物品的乐趣。

    2、提高想象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材料准备】

    1、玉米芯、胶水、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2、在网上收集的各种玉米芯制作的饰品。

    【操作方法】

    先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然后集体交流分享。最后展示幼儿的作品。

    【活动延伸】

    在建构区投放大小不同的玉米芯,供幼儿搭建城堡。

    玉米课件 篇2

    一、设计意图

    为了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我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如:插花、折纸、撕纸等对幼儿发展手部肌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创造性发展方面欠缺。如今,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我想到了玉米棒;材料来自于自然,从活动中不但让幼儿认识;了解玉米棒还可以利用,玉米芯、玉米衣、玉米梳和老师准备的辅助材料做小制作。这样即可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又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剥玉米对幼儿来说又新鲜又独特。而且,剥完玉米粒利用玉米芯、玉米衣、玉米梳做小制作。学习和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往活动一般是老师出示范例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次我尝试放手让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不受任何限制,我想孩子们的兴趣将会很浓,所以我选择了玩玉米棒这节活动。

    二、动活目标

    1、认识、了解、剥、做的在过程中产生玩玉米棒制作的兴趣。

    2、利用剥玉米粒来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使用材料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

    重难点:通过认识、了解、剥、做让幼儿产生对玩玉米棒的兴趣,难点是在没有范例的情况下创造出不同的礼物,以不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活动准备

    1、玉米棒切成块每人3-4块

    2、竹签每人3根牙签每人6根

    3、玉米衣、玉米梳、玉米芯、橡皮泥、

    4、剪刀、细铁丝、每组一块展示台、每人一个小碗。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玉米棒、剥一剥

    1、出示一整个玉米棒认识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玉米棒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玉米)对,玉米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讲一讲、玉米棒有什么?再把玉米剥开让幼儿观察了解。

    师小结:玉米棒有玉米衣、玉米梳、玉米粒、玉米芯怎样才能看到玉米芯哪?把玉米粒剥下来。

    2、一剥玉米粒

    (1)讲解剥玉米的方法,请幼儿把玉米粒剥到碗里。

    (2)让幼儿拿起玉米芯观察提问:玉米粒可以吃吗?(可以)玉米芯能吃吗?(不能)哪怎么办呢?(把它仍掉)为了减少我们城市的垃圾,我们一起把废旧的物品变成小礼物好吗?

    (3)让幼儿观察材料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4)你想把他变成什么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自由创作

    (1)师讲解制作的要求,把准备的材料利用起来变成各种各样的小礼物。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注意安全。

    (3)幼儿开始创作。

    (4)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制作。

    (三)引导幼儿介绍作品

    (1)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是什么材料制作的什么部位?

    (2)表扬有创作的幼儿,展示幼儿的作品。

    (四)教师总结

    请幼儿把自己做的小礼物送给好朋友。

    玉米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玉米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玉米苗太密集不利于成长,学会理性舍弃。

    2.发现问题能积极探究解决方法,体会劳动的不易。

    活动准备

    1.幼儿用的遮阳帽

    2.小铲子、小篓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又到“西嬉菜地”来啦,今天没来好好观察了,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老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到菜地里转一圈,然后听到老师的铃鼓声就快快的回到老师身边来。

    幼儿自由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师:时间一天天过去,植物宝宝在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大自然可真神奇,今天老师也想去观察一样植物。

    带领幼儿来到玉米地前。

    师:嗨,孩子们,还记得这是你们种的什么植物吗?

    师:经过小朋友精心的选种、播种,我们的玉米宝宝发芽了、张叶了,现在来和你们的玉米宝宝打个招呼吧。

    1.师:你和你的玉米宝宝说了什么?

    2.师:我和玉米宝宝打招呼的时候,玉米宝宝偷偷告诉我她不开心,因为她越长越大,感觉有点挤。

    二、观察讨论

    1.师:请你看一看你种下的玉米长了几株玉米苗?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

    2.师:看xxx小朋友和xxx小朋友的玉米苗分别有几棵?它们长的一样吗?

    找二处数量不一样的玉米苗,请幼儿观察苗少的和苗多的有什么区别

    3.师:我们发现苗少的玉米长的高,长的大,有很多苗挤在一起的就长的比较矮小。

    4.师:怎样才能让玉米长得又高又不拥挤呢。

    幼儿讨论

    5.教师小结:一块土地的营养就这么多,如果苗苗太多了,它们就相互争抢营养,而且挤在一起阳光不充足、空气不流通,玉米就会长的瘦瘦小小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就是间苗。

    请园艺奶奶示范间苗的方法

    三、实践操作

    1.师:小朋友看到园艺奶奶是怎么间苗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园艺奶奶边操作边讲解要领。(把多余的苗拔掉,留下1~2棵比较强壮的,每株苗之间的距离为20公分距离。)

    2.师:谁来说说园艺奶奶是怎么间苗的?

    幼儿回答,老师补充完整幼儿的回答。

    3.师:20公分有多长呢,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根20公分的小树枝。

    幼儿开始间苗。老师观察幼儿,适时给予帮助。

    4.师:有的小朋友不太舍得把玉米苗拔掉呢,可是为了让玉米长的更大更快,我们必须要把小的、太挤的苗苗拔掉哦,加油!

    活动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新本领,给玉米间苗,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把今天的活动记到玉米宝宝成长日记里。跟玉米宝宝说再见,过几天我们再来看你!

    玉米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农村的废旧材料,及它们的用途,从而发挥新的艺术价值;

    2.通过绘画和粘贴,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创作增强对动、植物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活动准备:

    1.玉米皮、秸秆、刀、剪刀、胶水、硬纸板

    2.教师准备几幅用玉米皮、秸秆粘贴的画和几个小奖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示范作品

    ——看一看,这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画一样吗?

    ——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材料,研究讨论

    ——你见过这些材料吗?

    ——要想粘这样的画,我们应该先做什么?

    ——老师手中的材料,能做成这样的画吗?怎么办?

    2.试一试

    ——谁来试一试自己说的方法可不可以作画?

    教师点评。

    3.学一学

    讲述加工材料的方法,

    选择材料

    选择玉米皮材料要是完好的,麦秸秆要去皮留杆。

    绘图

    在卡纸模板上绘制自己想要创作的底稿

    剪裁

    根据模板纹样每一部分需要来进行对材料的剪裁。

    粘贴

    画好自己想要的纹样后开始分部分进行粘贴,注意每一片区域的方向要相同,纹样模板上涂白乳胶粘贴固定

    4.幼儿创作,巡回辅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适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三、结束部分

    幼儿作品展示

    活动延伸

    找找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废旧的材料可以利用。

    玉米课件 篇6

    幼儿园大班优秀美术教案《玉米总动员》

    设计意图:

    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玉米也到了丰收的季节,在我们农村许多的玉米材料都被农民当材烧饭,特别是近几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用液化气了,这些玉米材料都被当成垃圾焚烧,产生很多的烟雾,影响了环境。我想,如果能变废为宝那该多好。结果我发现这些玉米材料颜色很多,很多元化,如果利用玉米叶、玉米芯、玉米皮、玉米须和老师准备的辅助材料做小制作,一定能锻炼幼儿的小手肌肉,同时这些玉米材料也很适合幼儿创造发挥。于是我就就地取材,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玉米各组成部分的特征,鼓励幼儿发现这些部分变通的功能。

    2.尝试用玉米的各组成部分设计出不同种类的物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3.积极参与制作,感受到自主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玉米杆、玉米叶、玉米皮、玉米芯、玉米芯和玉米穗各若干,另外要一整棵玉米。

    2.用玉米杆、玉米叶、玉米皮、玉米芯和玉米穗做的工艺品的图片和老师的作品。

    3.剪刀、双面胶、彩色纸、水笔、软铁丝各一些。

    活动过程:

    (一)出示玉米,感知其特征,发现变通的功能。

    1.师幼共同观察玉米,感知各部分的特征及变通功能。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小朋友你们知道是谁吗?(玉米)

    幼:你们的知识真丰富,都认识玉米了。

    师:那我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这个长长的东西像什么呀?

    幼:海带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那么这个长的像海带一样的东西是玉米的什么呀?(叶子)玉米的叶子我们可以叫它玉米叶。

    师:有谁认识它呀?它是什么样的?

    幼:高高、长长、细细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是玉米杆。

    师:你还想认识玉米的什么东西呀?

    幼:指玉米穗

    师:大家看看这个东西像什么?

    幼:像花、像羽毛、扫帚。

    幼:指玉米棒

    师:这个东西很特别,让我们掰下来,仔细研究一下吧。(放课件)最外面的一层叫玉米皮,它像什么呀?这一根一根的东西叫玉米须,你觉得它像什么?这是玉米粒,躲在玉米粒里面的叫玉米芯,你们看它又像什么?

    (二)欣赏图片,感受玉米作品的多样性、创意性。

    1.欣赏图片

    师:你们把玉米的各部分,想象成各种有趣的东西,有一些艺术家,对玉米也很感兴趣的,他们还用这些东西做成了许多漂亮的工艺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说说图片上的东西使用玉米的什么材料做的。

    师:你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玉米材料做成的?

    (三)幼儿讨论、操作,教师指导。

    1.幼儿讨论。

    师:艺术家真有创意,能把玉米的各个部分变出这么好看好玩的东西,老师今天也准备了许多这些东西,你们觉得它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请和你的好朋友讨论一下吧。

    师:你想用玉米做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交代要求。

    教师:你们的想法真好,老师收集了各种玉米材料,有些还进行了加工,这是玉米杆和玉米芯切的片和段,还有找了一些对你们有帮助的辅助材料,如:软铁丝、剪刀、双面胶等,小朋友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对了,玉米叶的边上很粗糙,不小心会划破手的,小朋友用的时候可要小心哦。

    师:如果你做的时候碰到困难你怎么办呢?

    师:当然,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的,那么今天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想),好,有信心就行,我们请客人老师做我们的裁判,看看我们的挑战能否成功。孩子们那就赶快去吧。

    (四)作品评价,展示作品。

    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做的是什么?你用到了那些玉米材料,好吗?

    (2)师:今天大家的创意可真多呀,让我来问问客人老师,我们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客人老师,我们的挑战成功了吗?"客人老师都表扬我们了,我们小朋友高兴吗?让我们摆一个最能表现你现在心情的动作,请老师给我们拍张照。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玉米材料制作活动。

    2.作品展览:把自己做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让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们看一看我们的小手真能干。

    学习目标计划(集锦6篇)


    在这个职位上,我们需要撰写多种类型的文档,而范文是实实在在能够有效改进写作技巧的。学习优秀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时代,承担历史的责任。您要不要考虑搜集一些范文呢?以下是有关“学习目标计划”的相关资源供您参考。

    学习目标计划(篇1)

    在家我闲适的度过了高温的七月,再次来到同升湖已是湖南省所谓的秋老虎时节。

    我们换到了一个门牌号霸气的教室“110”。坐在教室已不再听到蝉儿高调一遍遍重唱老歌,心里不禁想到也许不仅仅因为季节,也可能因为蝉儿也想为我们的初三的学生创造安静的环境吧!是的,这无意是是提醒了我已是初三的学生了。

    首先为自我诊断下。自小就是马虎,粗心的代言,听写时总是画蛇添足。学语文我i总是缺少细心刻苦两位药。考试常常因为粗心,做完不检查,而丢掉那么一两分、有时候读题目也是跳读。考出的成绩的每每都会后悔这又后悔那。

    明白自我的病况,也要为自我医治。这次开学突如其来的摸底考试让我措手不及,考试前没什么时间复习。成绩也打翻了我心中的五味瓶,酸苦交织在心。可是每当想到沈教师第一堂所说的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心中多了一份勇于应对成绩的勇气。做一只不在乎旁人议论的蜗牛,总有一天我会爬上金字塔顶的。初三是我们为初中生活画上圆满句号的时刻。对于我的粗心我想我需要的是从平时开始多看自我错的字词,对于方法,便是跟着教师的安排,然后学会自我安排学校。

    蜗牛有爬上金字塔的目标,我也有自我心中的目标,先每次考试努力的拉近与A等的距离,我相信一分分的提高,中考定能拿到自我满意的成绩。

    初三需要我们的奋斗,需要我们的汗水。我们需要做的是像一只蜗牛一样确定自我的目标勇敢的爬上金字塔,我们鲤鱼跃龙门的力量,我们需要像沙漠中的骆驼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心中的绿洲前进。我们甚至不需要研究自我每次要以最快的速度,只要明白自我每次在不断努力向前你终会到达的。

    初三,我定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岁月的丰碑上刻上最美的年华。

    学习目标计划(篇2)

    对于计划,我想了很多。我要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明确远期发 展目标,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拼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制订并不断完善大学三年的学习规划,为四年后的新一轮挑战增加筹码。

    大学的三年,几乎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基础。自控力不好的放任的人在大学里简直是浪费金钱与消磨激情,自律好学的人视大学三年为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大学的路该如何走,又该何去何从呢?有人认为,大一为试探期,大二为定向期,大三为冲刺期;还有一种观点:大一是浪漫主义,大二是完美主义,大三是现实主义,大四是批判现实主义。这两种观点我都认可。

    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学习方面的和生活方面的。

    学习方面,大一:打好专业基础,初步了解专业以后的职业方向,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环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兴趣和自我的认识。

    大一的我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改变,学会向他人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观念上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脚踏实地学好基础课程,特别是英语和设计专业。在大规划下要做小计划,坚持每天记英语单词、练习 口语,并从大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学下去。大一适当参加些社团和组织,担当一定的职务,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锻炼与能力提升的机会是很多的,尽管有些东西我会看不惯,有些事我也无法去改变,但是我要去适应它。还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要知道人际相容的重要性,个性强烈、鹤立鸡群并不是好事。我要学会让大部分人喜欢我,支持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交际,为毕业求职面试先练好兵。 目前,我是校团委实践部和学院文体部的干事,觉得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锻炼。在大学里要学会与人交际,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学会与人相处。自己一个人生活,面对的很多,要让自己坚强起来,学会如何独立生活,学会照顾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大一要打好基础,不要真的把作业当做任务去完成,而是能像做作品一样去对待每次作业。

    大二,我想大二的学习会比较紧张。

    在这一年里,既要稳 抓基础,又要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准备,要把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还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要提高。并要把一些重要的高年级课程了解一下,以便向大三平稳过渡。可以适当选读其它专业的课程,使自己知识多元化。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可以尝试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兼职,多体验不同层次 的生活,培养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多了解一些关于我真正喜欢的东西,作为学习之余的消遣,心有所依,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层次。

    大三,是专业技能的巩固期。

    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并把大四的课程尽量挤入大三这一学 期,也要提高求职技能、进行模拟面试训练,了解各种工作信息渠道,要多向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 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

    生活和为人方面:我给自己定了要求。时刻想着他人。集体生活中要相互照顾,相互体谅。尊重他人。宽容忍让。不要太过于计较,要学会宽容待人;互相帮助。凡事都有个度,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首要大事就是照顾好自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因为管了闲事,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那就本末倒置了。

    交友方面,要交挚友、畏友、密友和学友。挚友是恳切、真诚以感情和原则为生的真心朋友。畏友就是朋友之间敢直言规谏,直陈人过,积极开展批语与自我批语的人。畏友可像一面明镜,照出对方脸上的尘土与污点,可使自己及时发现并予以改正。 密友。就是能"缓急与共,生死可托"。即指亲密无间,感情浓厚,能与自己同甘共苦的朋友。学友是指勤于学习或渊博的朋友。交学友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为鞭策。

    规划大体如此,我还会准备一本备忘录,把近期的事项全部详细地写上,帮助自己记忆,当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就在后面勾掉。定制小目标,一个个地去完成,以便去完成大目标。

    我也会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属于自己的大学心理历程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代表的是真正的自己。我想到我毕业的时候,回顾自己的博客,那一定是件很有感触的事。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也是寻求知识的场所。它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去挖掘知识,去研究学问,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三年里,从未对自己的未来关切过思索过,也从未计划过的人,对 未来必定茫然无措。只有随时准备出击,并付诸行动的人,成功才能垂青于他。总之,我希望并相信,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言败。经过大学三年的成长,我不仅会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会掌握一些与人相处和社会工作的经验,并且,不会丢失我从小就一直执着追求的梦想。

    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对于计划,我想了很多。我要在慢慢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明确远期发 展目标,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拼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制订并不断完善大学三年的学习规划,为三年后的新一轮挑战增加筹码。

    学习目标计划(篇3)

    一:主要目标

    争取获得优良成绩,能切实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常识。增加文化素养,提升自身本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进取勤奋的学风。做学习计划来自我敦促,自我勉励。

    二:具体安排

    1、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资料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在教师上完一章的资料后,能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

    2、每周抽一天时间早起背诵英语课文。

    3、每周坚持到校晚自习

    4、坚持去校图书馆借书阅书,坚持超额完成教师布置的读书任务,并且做好读书笔记。

    5、对于课程知识,要多想多问,并且把其中有收货的部分记入笔记之中。

    6、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清算,反思自我这个月是否达成了学习计划,有哪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个月要注意改善。

    7、订阅英语辅导报,自学报纸上出现的一些英语单词,并且完成报纸上的练习题。

    8、身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写作本事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当坚持在平时多写一些练笔。

    9、多学习一些例如《文心雕龙》,《易经》之类的中国古文化典籍。

    10、争取利用周末时间多学一门外语。

    学习目标计划(篇4)

    转眼间,一个学期便过去了。现在面对的己是新学期的生活了。

    回想上个学期自己在校的种种表现,我真觉得有些落寞与失败。

    然而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在新的学期里,我应该有新的计划,有美好的打算,面对未来,挑战自己,争取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首先,我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过去,我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根本没重视学习,才导致成绩下滑,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学业看成第一,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才能充实自己的生活。

    其二,我发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当,也是导致我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以前我总以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功课,但我错了,有些东西固然需要死记硬背,但在死记硬背的前提下是感悟与理解,只有理解课文讲的是什么,才会更轻松的掌握,才能节省许多的时间,做到事半功倍,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这样学习成绩才能提高。我决心做到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

    学习目标计划(篇5)

    海大平鱼越,天高任鸟飞!经过高考,才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为了日后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我要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学到更多的本领,提高自己认识事物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一、主要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打好一定的语言基础。争取获得优良成绩,能切实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常识。增加文化素养,提升自身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勤奋的学风。做学习计划来自我敦促,自我勉励。反思自己有哪些方面做到不足,反思自己该如何改善、反思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方法,并且反思自己有哪些反面值得肯定,只有不断地反省,才能为未来的路指明方向。

    二、具体安排

    1.坚持预习,坚持在上课前先预习一遍课文,在上课之前对所上的内容有所了解,能提高听课效率。并且在老师上完一章的内容后,能够主动复习。温故而知新。

    2.每天早起一个小时时间背诵英语课文。

    3.每天坚持到自习室上晚自习两个小时。

    4.对于课程知识,要多想多问,并且把其中有收货的部分记入笔记之中。

    5.每个月进行一次学习清算,反思自己这个月是否达成了学习计划,有哪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下个月要注意改进。

    6.订阅英语辅导报,自学报纸上出现的一些英语单词,并且完成报纸上的练习题。

    8.在这学期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建筑是我的专业,我系一直都比较重视建筑的学习,抓好建筑学习对我说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关乎大家的毕业证书和专业证书。为进一步提我的英语成绩,能够更加自信、坦然地面对三级考试。

    7.身为一个建筑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的绘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该坚持在平时多写一些练笔。

    8.争取利用周末时间多学一门外语。

    9.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关键是积极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渐渐把自己带进书的海洋中,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爱上学习。古人说: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的极致。在这世间,任何事都讲究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就和,和谐安乐由之生焉。学习也是如此,你爱它,它也会回馈于你。

    学习目标计划(篇6)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目标,总是跟随老师的教鞭,老师要求他们做一些练习。虽然据说这类学生的成绩一般不算太差,但很难进一步提高。有一些学生厌倦了学习,总是想逃避学习,避免上课,这些其实都是缺乏学习目标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呢?我们不妨尝试一下自我比较法。

    学习目标制定

    这种方法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比较法,就是这次考试如果成绩是75分,那么下一次考试可以把目标设定在80分,这就是进步;如果这一次在班级排在第21名下一次争取是20名这也是自己与自己比较,这样有了最简单的目标,学习起来会更有目的性,当每一个这样的小目标达成以后,回过头看看自己过去的成绩,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自我比较法的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例如你原来是班级的中等生想着一下子就成为班级的尖子生,这有一些不切实际,饭要一口一口吃,学习也要一点一滴积累,我们可以把目标定的实际一些,让后将目标分散开来,例如:总成绩我想提高50分,那么数学能提高多少,语文能提高多少,从哪些类型的题目上提升,把这些想清楚,然后一步一步执行,目标就一定会达到的。

    除了自我比较外,我们还可以将自己与学生进行比较,取得更好的成绩。俗话说,我们必须找到一位国际象棋高手,找到一个优秀的竞争者,向他学习,把他想象成一个虚假的敌人,不断地为胜利而奋斗。慢慢地,它们会变得更好。

    尽管自我比较是设定学习目标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但目标必须合理设定,目标不应该太高,如果你经常达不到目标,就很容易失去信心。目标不应该太低,太低会让你放松。

    学习最终是自己的事情,希望学生能通过自我比较的方法,让自己做得更好。

    【最新寒号鸟课件(集锦6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