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风工程课件集锦15篇
  • 风工程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19

    最新风工程课件集锦15篇。

    经过全面的调查,笔者为您编排了“风工程课件”。相信读了本文之后,您一定会有所收获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不要草草了事。完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

    风工程课件【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9093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明白算理,学会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教学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3261420792109010090讨论交流,这两个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二、创设情境

    长江三峡,你知道吗?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分三期,工18年,20xx年完工,完工后将回保护生态,净化环境,还将是一个大的发电站,你想了解它吗?同学门请看这副图,你能

    知道它的那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学习探究

    1、六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千万千瓦时?

    让学生独立列式,说说小数乘整数的意义58.66=六个58.6是多少,58.6的六倍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练习:4.89找学生版演

    2、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列式,后交流,把算式补充完整

    强调:结果中末尾有0,要把小数化简

    3、回忆小数乘整数的探究过程,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是什么?

    六、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1、六台发电机组发电多少千瓦时?

    58.66=351.6〔万千瓦时〕

    58.6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三峡情景,学生兴趣浓厚在探究算法时,学生很多都说成了小数点上下对齐,还应加强对算理的教学。

    风工程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假设对比方法来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理清数量关系、找准工作总量来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单位“1”的关系及工作效率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3000套服装。

    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

    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1)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

    (2)说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个量间的关系的其它的等量关系式

    3、引出课题:

    像这样的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工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外贸公司的蒋经理急需加工一批服装。甲厂单独完成需15天,乙厂单独完成需10天,两厂合作需要几天完成?

    (将导入的习题与例题放一起进行对比)

    2、阅读理解

    请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已知:甲厂的工作时间,乙厂的工作时间;未知:两厂的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00套改为6000套、1500套、5000套、9000套。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道路长度未知,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出示课堂活动卡(分小组讨论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设加工套服装

    甲厂每天加工多少套:

    乙厂每天加工多少套:

    两厂合作,每天加工多少套:

    两厂合作,需要多少天:

    4、展示环节

    (1)抽3-4组同学上台进行展示,并说明解题思路。

    (2)观察比较几位同学的解决过程,找发现。

    (学生畅所欲言:几组同学的工作总量不一样,每厂的工作效率不一样,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5、归纳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六(2)班教室做值日,由吴丽斌同学单独完成需x小时,由周超同学单独完成需小时,两人一起做,要多少时间完成?

    2、导入部分加一个条件,丙厂也来加入,丙厂单独完成需12天,请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1、用分数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1)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

    (2)谁几天完成,谁的工作效率就是几分之一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工程问题来解答?

    风工程课件【篇3】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和学习。

    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科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第一章《基因工程》。由于本节课为高三一轮复习课,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教材中本章一共为四节的内容:第一节介绍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第二节介绍基因工程的基因原理和技术;第三、四节分别介绍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前景。经过整合后我将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基因原理和技术为主干,通过以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抗虫棉为实例,重点突破工具酶的使用等技术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复习的课时,避免了教师重复新课内容的嫌疑,又使知识富有体系,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抓住主干知识,使整块知识能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复习完整。

    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出示),让学生课前先阅读任务单上的一篇题为《揭秘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过程》的文章,让学生有兴趣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知道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学习需求。我运用访谈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以及学习需求,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分析信息,探明学情如下:

    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比如,从能力来看,学生感到知识杂乱,理不出线索,从情感来看,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

    这就为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然而,课程标准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因为它难以评价、难以据此作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需对课程标准进行合理解读和处理。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我认为引导学生结合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PPT展示)回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主线,并由此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每一步操作的精髓,进而通过分析每一步关键操作,各个击破重点、难点和考点;同时结合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形成知识体系。每个概念要素适用怎样的行为动词呢?根据概念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我确立了对应的行为动词。通过什么条件来实现呢?依据学情和教学条件,我制定了行为条件。我期望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呢?用行为程度来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我采用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行为主体、动词、条件、程度)叙写表现性教学目标。

    这是本节学生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PPT展示)

    达成知识目标,主要通过这些学习过程和方法,这就是能力目标:(PPT展示)

    在获取知识、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派生出情感态度价值观:(PPT展示)

    可见,通过这样的分解,我制定出了可观察、可测量的表现性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PPT展示)

    依据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已有起点能力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PPT展示)

    结合杜威的教育思想,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问题教学法。

    这是基于学习任务分析,概念多、体系庞杂、难度大,我需要有线索串起来,也是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学生也希望老师帮他们整理知识结构。真正的教学不应只求收获不问耕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当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时,需要更多的技能和技巧;同时当教师带着智慧走向学生时需要更多的自主和创造。一个好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组织形式科学、教学整体结构严谨、教学节奏得当等。我认为,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本课从转基因抗虫棉实例引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图,结合该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回忆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从中不仅培养了高考要求学生具有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回忆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板书书写关键词如下:(PPT展示)

    此板书的书写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书写的关键词自行设计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方案,如果学生在此能根据教师的要求一步步回忆和总结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结合关键词合理表达叙述成句,这个培育方案的书写对学生来说应该不难,同时也使书本上抽象的操作流程具体化、应用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不光是教师抛出的,我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成问题。本节课以转基因抗虫棉培育为主线,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了五个技术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PPT展示)

    这五个技术问题的设计其实是针对基因工程的五个关键性操作,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点,特别是近年来对基因工程中工具酶使用的考查在出题中题型各异,在教学过程了笔者重点选择了几道典型题加以突破,其中不少是通过习题改编的,让学生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在疑惑中得到了提升。如下面这个题(PPT展示)要求学生依次辨析DNA分子所发生的变化是何种酶催化作用的结果,此题要求学生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功能和作用位点比较熟悉,从而间接地回忆了相关知识点。

    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关考题中学生存在的疑惑较多,我同样对一道高考试题进行了改编(PPT展示),通过四个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1、DNA连接酶能否将甲、乙两种不同限制酶剪切的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的片段连接起来?2、DNA连接酶能否将不同黏性末端的甲、丙DNA的片段连接起来?3、甲、乙连接后的重组DNA分子仍保留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吗?4、图中作用于a、b位点的酶分别是什么?

    对于思考有困难的学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转一转、拼一拼、想一想,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平时很少有学生这么去做,一旦体验过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就能比较好的掌握了,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此铺垫下,学生对于该知识点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之后再安排三个例题加以巩固。(PPT展示)

    基因工程内容抽象,所以我还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这也是学生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师:在高考题中经常会出现以基因工程为背景的育种题,这其中最成熟的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这节课我们就以转基因抗虫棉培育为例来复习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结合PPT上的转基因抗虫棉培育的流程图,回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

    生: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DNA并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Bt毒蛋白基因,同时提取农杆菌Ti质粒并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质粒环

    师:很好,大家想想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步操作便于我们记忆?

    生:切

    师:恩,概括得不错,那么第二步呢?

    生:将Bt毒蛋白基因连接到开环的质粒DNA上构建重组DNA分子

    师:用一个字概括?

    生:接

    师:还有几步操作呢?

    生:将重组DNA转入农杆菌中,并用农杆菌转化法侵染棉花细胞;筛选Bt毒蛋白基因整合到染色体DNA上的棉花细胞并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植株;鉴定Bt毒蛋白是否在相应的棉花细胞中表达

    师:大家说的很对,这三步也分别用“转、筛、鉴”概括,大家同意吗?

    生:恩

    师:如何使用基因基因工程中的常用工具酶?请同学们辨析下图各组DNA分子所发生的变化分别是何种酶催化的结果?

    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三个DNA切割片段,思考:DNA连接酶能否将甲、乙两种不同限制酶剪切的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的片段连接起来?

    生:能

    师:那么DNA连接酶能否将不同黏性末端的甲、丙DNA的片段连接起来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碱基序列不能互补配对

    师:甲、乙连接后的重组DNA分子仍保留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吗?

    生:不能,连接后的两端序列不同

    师:回答的很好,图中作用于a、b位点的酶分别是什么?

    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解旋酶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题:基因工程中,需使用特定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便于重组和筛选。已知限制酶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酶I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根据图示判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生:A.质粒用限制酶Ⅰ切割,目的基因用限制酶Ⅱ切割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那么如何获取Bt毒蛋白基因呢?如果Bt毒蛋白基因序列是已知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合成目的基因?

    生:化学合成或者PCR

    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生:如果已知序列较短用化学方法合成,已知序列较长用PCR扩增

    师:如果Bt毒蛋白基因序列是未知呢?

    生: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

    师:让我们再看一个例题:下列基因工程操作步骤中,未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生:C。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师:如何构建重组DNA分子?已知限制酶EcoR I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 AATTC—,在Bt毒蛋白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EcoR I的切点,在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有EcoR I的1个切点。请画出Bt毒蛋白基因两侧被EcoR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请画出质粒被EcoR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上述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可以连接吗?

    生:(思考,画图)

    师:下图为转基因抗虫棉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将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几种DNA的片段?

    生:4种

    师:图中②表示HindⅢ与BamHⅠ酶切、DNA连接酶连接的过程,此过程可获得几种重组质粒?

    生:2种

    师:如果换用Bst l与BamHⅠ酶切,目的基因与质粒连接后可获得几种重组质粒。目的基因插入质粒后,不能影响质粒的什么?

    生:1种;复制

    师:重组DNA如何导入棉花细胞?

    生:首先Bt毒蛋白基因插入Ti质粒;然后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接着通过农杆菌介导侵染棉花细胞;最后Bt毒蛋白基因转移整合到棉花细胞基因组

    师:怎样筛选棉花细胞和鉴定Bt毒蛋白?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技术流程图,思考A过程需要的工具酶有哪些?

    生: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师:B过程及其结果体现了质粒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生:要有抗性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能复制

    师:C过程的培养基除含有必要营养物质、琼脂和激素外,还必须加入什么?

    生:Kan(卡那霉素)

    师:D过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检测Bt毒蛋白基因的表达?

    生:直接观察抗虫性状和用DNA探针检测

    师:至此,我们把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做了一一回顾,接下来要求大家结合板书自主完善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方案

    生:(书写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方案)

    在实施上述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了我的板书。通过板书结构化,起到了提示学习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作用。我想,这是对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补充。

    谢谢!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风工程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综合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难点: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猜一猜。

    2、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正确,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二、类比迁移

    1、出示准备。

    修建一条公路长300米,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反馈、交流。

    2、把300米改为600米、900米、1200米、若干米,分组计算。

    (1)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为什么?

    (2)再观察一下,以上算式都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来进行计算的呢?

    (3)如果总米数没有,但还是求两队合修需多少天完成,又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修建一条公路长,由甲队单独修建需要10天完成,由乙队单独修建需要15天完成。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完成?

    (1)比较。

    (2)思考:

    A、这条公路的全长不知道怎么办?

    B、甲队每天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乙队呢?

    C、(+)表示什么?

    D、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解答这类应用题的?

    2、再比较:例题和准备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归纳:象这类工作总量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用单位"1"表示,用表示工作交率,解答思路与工作问题一样,象这种分数应用题,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教学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完整板书)。

    4、把工作总量看作"2、3"行不行?分组计算。发现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但为了计算简便,工程问题应用题中,我们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四、巩固性练习

    第一层次:试一试。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据式说理。

    (3)改变条件和问题。

    两队合作4天后,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还剩下几分之几?

    第二层次:

    (1)车站有货物48吨,用甲车运6小时可以完成,用乙车运4小时可以完成。用两种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

    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48÷(48÷6+48÷4)

    48÷(+)

    1÷(+)

    (2)只列式不计算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8小时完成,乙单独加工10小时完成。

    (1)甲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2)乙单独加工,每小时完成总工作量的。

    (3)甲、乙合做,1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4)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了总工作量的。

    (5)甲、乙合做3小时,还剩下总工作量的。

    (6)这批零件,甲、乙合做小时完成。

    (7)两人合打天才能完成这份稿件的。

    第三层次:

    工程问题不只限于上述三种量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其他某些量之间的关系。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到乙地需要6小时,另一辆汽车从乙地开到甲地需要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工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张老师去新华书店买《三国演义》上下集,她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集正好可买20本,只买下集正好可买30本,请问张老师所带的钱最多可买这种书多少套?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2、工程问题的特点是什么?

    3、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六、提高练习

    (1)生产一批零件,甲单独做15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两单独做10天可以完成,如果三人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2)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合做12天可以完成,由甲单独做20天可以完成,由乙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风工程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9页例9、练习二十。

    2、教材简析。

    “工程问题”是研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整数工作问题的思路相同,仍是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只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解答时,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工作效率,这是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从教材安排上看,由筹备题、例题、做一做和巩固练习的构成,题量较大,不仅要求学生能求工作时间,还要能求部分工作量。教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剖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工程问题的构造特点,控制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学生解答比较简略的工程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尝试、探究、猜测、合作交换等能力,渗透数学的利用意识。

    4、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症结:

    (1)、教学重点:

    控制工作问题的构造特点和解答方法。

    (2)教学难点:

    为什么将工作总量抽象为单位“1”,建立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对应关系。

    (3)教学症结:

    控制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会迁移运用,组建新的认识构造。

    二、说教法、学法

    老师创新教学的平台,介绍教育及教学研究前沿动态,讨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中的各类课题和观点,探索最佳学习之方法,交流个人学习的心得,关注中小学课程教与学,关注网络平台教学、教学新技术。

    1、在教法上重要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适时地“引”来激发学生自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发生共识,协调发展。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亲密与现实生活的接洽,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自动地参与,从而培育数学意识。关注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让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利用”的学习过程。

    2、在学法上要激励学活泼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自动构建数学知识,逐步由“学会”向“会学”改变,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出示两道复习题,让学生答复后,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2)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列出算式。

    (3)合作交换。在独立思考、自主摸索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换,学生要充分展示解题思路。①30÷(30÷10+30÷15)②1÷(-+-),学生进行讨论,把“长30千米”去掉,又如何解答?把题中谁看单位“1”?甲乙队的工作效率又怎样表示?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让学生共同辅助来发现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4)反馈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五、总结

    学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相似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风工程课件【篇6】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风工程课件【篇7】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重叠问题》。在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模式;说方法、说设计;说板书、说得失;四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说学情。

    说教材: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智慧广场的内容,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了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的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韦恩图把两个活动小组的关系直观的表示出来,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说学情:我主要从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来说,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支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知特点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归纳能力,并已经学会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二、说目标、说模式。

    说目标: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来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在数学思考方面: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方面:会借助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情感态度方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模式: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4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是,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方法、说设计。

    说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尝试,小组合作,在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4一系列活动中来理解重叠的含义。

    说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我说一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先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首先,我给同学们出示了希望小学四年级一班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拍摄的照片,创设这样的情境,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出示了活动记录表,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绝大多数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需要19人,这时,我反问:果真是19人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我顺势出示完整参加活动的名单,学生的脑海里会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通过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有重复参加活动的,从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重叠问题”。在这一环节,我有意识的凸显学生新旧认知间的矛盾冲突,造成了更为强烈的认知反差,这十分符合美国杜威的观点:“冲突对思想来说是一种触媒,诱发我们主动观察和修正,激励我们去创造,冲击我们像绵羊般的温顺,使我们警醒、敏锐,并动脑思考。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本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大胆放手,适时引导,让学生合作交流,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1)组织比赛,制造矛盾。

    首先,组织同桌进行抢姓名比赛,我提前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名做成姓名卡片并装在信封里,同桌两人中一个负责抢小记者这10人摆好,一个负责抢小交警这9人摆好,因为同桌两人都想要“王强、李明、赵刚、张小帅”这4张姓名卡片,就引发了矛盾,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人都想要的4张姓名卡片放在什么位置更好,学生会想到放在中间。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让学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参加小记者活动的10人在哪,参加小交警活动的9人在哪?我适时引导,我们心里明白了,但是看起来好像不太清楚,引导学生用黄色粉笔圈出小记者活动的,用红色粉笔圈出小交警活动的,最终完成韦恩图的创作。此时,我出示正规的韦恩图,并介绍韦恩图的数学文化。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根据韦恩图,列出算式,解决重叠问题:10+9―4=15(人)。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介绍,并解释每个数的意义。

    (4)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接着,我进一步启动问题:如果老师把于平丽换成方伟,现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学生根据演示:很容易列出算式10+9―5=14(人)。然后再启动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4人,5人,两种活动都参加的还有可能是几人?最后,通过观察,列出了所有的算式,共同概括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两部分人数的总和,再减去重复的部分。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以下3个层次的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强化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欣赏在生活中的重叠现象,感受重叠美。这让学生体会到重叠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数学中,在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的重叠现象,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四、说板书、说得失。

    说板书:板书设计首先是课题,主体部分是学生创作的韦恩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又系统的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说得失: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由于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等。

    最后,我想说:启思才是良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努力建设思维性课堂,使学生经历精彩纷呈、意蕴丰富的数学思考生活,尽情的享受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我们还要巧加指引,有机拓展,使学生能t望乃至有机会进入更为璀璨和深邃的数学星空,让思考渐渐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我永恒的教学追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请提出宝贵意见!

    风工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工程问题的抽象化过程,进一步感知它的产生。

    2、复习巩固工程问题的一般解决策略。同时通过联想熟悉的事件解决与此相类似的数学问题,进而进行类比数学思想的渗透。

    3、在基本解决简单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数学这门学科里,大家最感到头痛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同学们还知道在这门学科里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解决问题)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一、感知工程问题的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1、出示课件。上面显示以下习题。

    1盘柏公路长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2盘达公路长20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柏达公路长28千米,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4一段路,单独修甲队4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50天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几个题有什么特征,再冷静地思考一下,看谁能最快解答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那么没有一个一个解答的同学,只解答一个的同学。然后让这位同学汇报原因,直击中心两队每天的工作量(占总共的几分之几没发生变化)从而得出这一段路的长度可以有多种数量表示,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来进行解答。对这些学生进行大力表扬。

    8(+)

    20(+)

    28(+)

    1(+)

    二、复习基本解决策略。

    1、出示例题。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总共的?

    1先认真读题,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完成习题。

    2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解题思路。通常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

    3如果学生回答较好,则不必出示解题思路,如果不是很好则出示。而且要安排一个习题让学生做后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就可以想到甲队每天做的(也就是甲队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乙队单独15天完成,就可以想到乙队每天做的(也就是乙的工作效率)占总共的。甲乙两队合作一天就是甲队每天修的和乙队每天修的,也就是+。用两队完成总工程的,除以两队每天完成总共的+,就可以得到需要多少天。(+)

    像这种从条件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综合法。

    我还可以这样想:要想求出甲乙合作多少天完成总共的,就必须找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和甲乙合作一天的工作效率的和(+),然后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像这种从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为分析法。

    4练习题。

    三、拓展延伸。

    1、出示一个类似的问题。一段路,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

    1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2教师总结:像这种通过联想熟悉的事物或例子将问题转化成熟悉的例子数学上把这种解题策略称为类比。

    解题思路: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题跟我们熟悉的工程问题有想类似,我可以把它转化为一项工程,甲单独6小时行完,乙单独8小时行完,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

    2、出示一个习题。一批布,单独做上衣可以做10件,单独做裤子可以做15件,如果要做成套的,可以做多少套?

    1通过观察采取类比策略转化为工程问题然后解答。

    2交流总结。

    3、同学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1-2分钟再抽生交流。

    四、综合练习。

    此环节是根据前面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此为补充。习题: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8天完成。两人合做,中途甲因病休息1天这项工程前后共用了多少天

    风工程课件【篇9】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组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利用。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课标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三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课前交流。 我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故意创设一个发放练习纸的环节,并随口问学生可以怎样发更快。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了几种发纸的方案。当学生自己得出“节省时间”的优化方法时,然后出示华罗庚图片 介绍华罗庚及他的优选法,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优化思想,形成深刻的印记。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在整节课中,我让各种问题贯穿始终。讨论烙饼问题时,在烙两张饼时学生的答案出现分歧。我没有立马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演示烙2个饼的过程。可是学生没有把“饼”带上来,我说,“忘带饼了,没事,爸妈早就给我们准备了两张饼,我们就来烙你这张小肉饼吧!”说着就拿起学生的两只手,并用自己的手当锅。当学生在烙饼时,要求学生做动作配声音,“嗤啦,熟了,三分钟,再翻过来,嗤啦,又熟了,3分钟,共是6分钟”。这一过程,以手代饼,配以声音动画,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真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通过学生自己亲自体验,认识到同时烙两张饼是最省时间、资源的方法。

    接着研究4张饼,6张饼的烙法,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得出烙饼的最短时间,烙双数饼方法是两张两张同时烙。 接着我重点与学生探讨了烙三张饼的方法,当学生出现了12分钟和9分钟两种答案时。我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抓住主要矛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采用同学演示,再师生演示,比较区别两种方案的不同点,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如何交替烙。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突破难点。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通过观察黑板上面的数据,很快想到把5张分成2张和3张进行思考,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学生能够很快地得出每次保证锅里都有2张饼时最节省时间,从而使学生意会出“烙饼最短时间=饼数×3分钟的结论。此外,我还根据学生的总结延伸了一个问题:“饼的张数每减少一张,最短时间就减少3分钟。那么为什么烙一张饼的时间不是3分钟,而是六分钟呢?”为什么烙一张饼不遵循前面的规律。学生并没有得出合理的解释,这时告诉学生,前面研究的饼的张数都是大于和等于2。因为受条件的限制,烙一张饼的时间没法再减少了。“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难道就不能在3分钟内烙好一张饼吗。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出示电饼铛,让学生明白改变环境与条件,同样也是一种优化。解决课本中的烙饼问题,渗透数学学习中的统筹优化思想、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意识。

    风工程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 了解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及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2、 在主动参与、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中提高思维水平。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准备在明年暑假把操场上的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你见过塑胶跑道吗?它有什么优点?但铺塑胶跑道需要很多钱,还需要专业的施工队。

    2、出示:

    (1)如果这项工程计划12天完成,平均每天修( )。今天完成了工作的( )还剩( )。

    (2)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  )天完成。

    3、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像修跑道、造桥、运货、搞绿化等各种工作,我们统称为工程,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1、谈话:

    如果我们能将修塑胶跑道这项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两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8天。

    问:(1)如果你是校长,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

    (2)但新学期开学迫在眉睫,为了 同学们在新学期一开学就能在跑道上上体育课,如果你是校长,又该怎么办呢?

    2、出示:

    三毛小学要修200米的塑胶跑道,甲队独修要10天,乙队独修要8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可以完成。

    (1)独立解题 200÷(200÷10+200÷8)= 4 (天)

    (2)交流反馈、小结数量关系式:

    讨论:200÷10与200÷8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商加起来又表示什么?再用20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了什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算出合作的时间?

    (3)那如果要修建的塑胶跑道是400米,800米又要多少天时间呢?独立做。

    (4)讨论:三道题做完了,你有什么发现?猜猜如果跑道是1000米的话,用几天时间完成?跑道长度是a米呢?看来完成工程的天数跟工作重量没多大关系?那么到底为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完工的时间却一样?

    3、出示:

    例、三毛小学要修一条塑胶跑道,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10天;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要8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B、甲工程队的工作效率是多少?怎样想出来的? 乙工程队呢?

    (2)怎样列式。(尝试)。

    (3)交流说说 。1÷( + )中。 、 各表示什么? + 又表示什么。“1”

    风工程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 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 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科技知识。

    5、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 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二、 创设情境,明确交际要求。

    1、 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的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你们有没有信心参赛,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

    2、 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要想获得好成绩,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 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三、 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 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四、 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 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经的样子和本领。

    2、 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最佳创意奖。

    4、 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

    5、 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五、 总结拓展。

    1、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一、 激发习作兴趣,拓展思路。

    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就是你们今天的想象。那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人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 学生自由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地玩具、公共设施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二、 明确习作要求。

    1、 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

    2、 想象奇特而又合理,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

    三、 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 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

    2、 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 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四、 自主习作。

    1、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 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五、 自己修改,自我评价。

    1、 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 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 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六、 引导互评。

    1、 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 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七、 拓展活动。办一期美好的未来板报,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

    1、 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 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 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 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1、 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 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 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 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 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 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 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一、 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会。

    二、 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 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 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三、 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 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 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四、 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 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 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五、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

    风工程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学校到5路车站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小结: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植树问题这样的现象呢?小组同学说说,然后汇报情况。如手指与间隔,栏杆与间隔,站队列,插彩旗,种白菜,围墙柱子,作业本的横线与间隔……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规律以后我设计了一道巩固反馈练习题,这道题是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的逆运算,应运用“全程长=间隔距离*间隔数;间隔数=棵树―1”。)

    提高练习:

    1、“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2、卓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卓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引入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上楼梯等问题,这些题目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这二题是典型的两端都种植树问题,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解决问题中去,努力体现一种“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价值取向。)

    拓展:

    问:为什么要―1?这种类型的植树问题以后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道强化练习题,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自主分析题意,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但为了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今后更好的学习植树问题。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相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整节课我们努力作到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把数学教学融于千姿百态的生活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份“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节数学课都

    风工程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解答下面应用题

    1.挖一条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条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

    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研究的是哪三种的关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回答:上面两道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的三量关系,已知工作总量和工程时间,求工作效率.

    3.挖一条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条水渠,每天挖全长的,几天可以挖完?

    列式:(天)

    师生小结:上面3、4两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问题.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时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9.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教师提问:

    (1)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怎样分析?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题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果都相同)

    (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

    列式: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工程问题)

    3.归纳总结.

    4.小组讨论: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来表示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5.练习.

    (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用12小时,乙单独做用10小时,丙单独做用15小时.甲、丙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算式.

    一堆货物,甲车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乙车单独运6小时可以完成,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批货物的,需要多少小时?正确列式是().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新的分数应用题-工程应用题.其解答特点是什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工程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用表示.)工程应用题还有很多变化,以后我们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工程问题

    例9.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30(3010+3015)=6(天)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天)

    特点:工作总量:1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的特点是新旧知识联系紧密,重点突出。复习中,通过应用题条件的变化,准确的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课中,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突出了工程问题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探究活动

    迎接狂欢节

    活动目的

    1.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联系的认识.

    活动题目

    鸡爸爸和鸡妈妈为了明天的动物狂欢节,两人计划赶做280面小彩旗发给鸡宝宝们.当天快黑的时候,鸡爸爸已做了自己任务的,鸡妈妈已做了自己任务的,这时,他们数了数,还剩下64面小彩旗没有完成,他们准备等吃过饭后,休息片刻来继续完成.夜深的时候,鸡爸爸和鸡妈妈终于完成了任务.

    小朋友,你知道鸡爸爸、鸡妈妈他们每人做多少面小彩旗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活动题目.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解答过程,方法多并且简单的小组为优胜组.

    风工程课件【篇14】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烙饼问题》。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利用。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与想象的能力,但对于学习稍复杂的逻辑推理或抽象思维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难的。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烙饼作为教学载体,使枯燥的数学思考转变成生活中的趣事。

    1、在经历烙饼的具体过程中学会怎样合理安排最省时间,从而体会做事情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2、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合理的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在这次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讨论、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

    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操作、观察、探索、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我首先以一个谜语引出要节约时间,合理安排。再呈现妈妈正在烙饼的主题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根据主题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就强调了烙饼的方法。让学生尝试说一说比较简单的一张饼、两张饼该怎么烙,引出那么三张饼又是怎样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思考讨论,小组合作:

    如何尽快地烙3张饼,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用数学课本试烙3张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小组汇报结果。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烙3张饼的最挂方案。有些学生对只烙3次的方法可能还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这时我就再让学生扮演“厨师”上台展示烙的过程,边烙边用语言叙述,最少需要多少分钟,使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再次用课件展示三张饼的烙法,加深印象,得到巩固。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三张饼的最佳方案,然后分让学生小组讨论出4、5、6、7、8张饼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时间和饼的张数之间的关系、

    饼的张数为单数和双数时饼的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的过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思维方法,感受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提升了数学思维。

    应用我们得到的规律,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应当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道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来呼应主题,合理安排。

    课后我对“烙饼问题”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烙饼问题”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 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节课当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让学生在探讨4至8张饼的时候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板书有待提高等等。希望各位老师多多给予宝贵的意见。

    风工程课件【篇15】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数学验证的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而且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并将规律升华成概念,学生学习一气呵成,会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件演示两端都种树时棵数和间隔数的规律,完成统计表。解决例1。要求学生同座理清数量关系,说清算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和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后,我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电脑课件将线段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树时,棵数和间隔数的规律直观得演示一遍。接着趁热打铁出示统计表,让学生快速完成统计表。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当他们成功找出两端都种的棵数和间隔数的规律并且形成概念后,他们的精神上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散漫性。不过这是暂时性的,他们的激情等待再次燃烧。电脑会解决这个问题,直观的课件演示将孩子们的心集中起来,他们会不亦乐乎的投入到统计表的工作中去!前后呼应去解决例1。要求同桌之间说清算理,本课重点再次得到巩固。再利用教材118页上面的“做一做”进行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列式前弄清数量关系,难点得到有力突破!

    1、出示:在一条长1000米的临时街道上每隔50米为受灾人民设置一个物质发放点,(头尾都设点),这条街道可以设置多少个灾民物质发放点?

    2、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两端都种树的生活情境。

    3、出示:学校宣传廊两边每隔2米摆一盆花,(头尾都摆)一共摆了16盆花,学校宣传廊长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法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让学生将在街道上设置灾民物质发放点的情境顺利迁移到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中来,借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第二题我有意加深了难度,把道路一边改成了道路两边,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设计的练习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时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

    电脑出示:一段木料,要锯成5段,每锯一段要3分钟,全部锯完要几分钟?

    设计意图:电脑演示锯木料的情境,帮助学生顺利将两端都不种树,只有一端种树的规律找出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广挖素材,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

    2、数形结合,使学生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总之,面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的看待,将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最新风工程课件集锦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