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春优秀课件集锦10篇
  • 春优秀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9

    最新春优秀课件集锦10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最新春优秀课件集锦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优秀课件(篇1)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春优秀课件(篇2)

    各位评委好!

    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

    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基础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体现探究的过程。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教学目标:

    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了解溶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依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观察比较、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下面说一说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谈话激趣,引出“溶解”

    课初,我从生活实际(喝汤)入手,引导学生说一说汤味道好的原因。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葱、味精、盐等调料。此时,我提出问题:葱我们可以看见,但味精和盐跑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出“溶解”这一新科学名词,随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溶解”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诠释“溶解”,我在本环节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实验认识

    首先出示食盐和沙子,学生辨认后,将它们分别倒入装有清水的两个烧杯中,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稍过片刻,请学生再说一说所见所感。教师相机出示对溶解的第一点共识:像盐那样放入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就说它溶解了。

    对于盐和沙是否溶解,学生很容易通过观察知道。盐化在水里不见了就是溶解,沙沉在水底就是不溶解,而学生对漂浮在水中的物体是否溶解,很容易产生是溶解的错误判断。因此,第二个活动是实验辨别。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在出示面粉后,先引导学生猜测:如果把面粉和水混合会怎样?然后鼓励学生用实验证明。学生操作实验时,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实验活动中,学生会发现面粉漂浮在水中,这时,再鼓励学生用过滤的方法把混在水中的面粉过滤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介绍过滤装置后,让学生说一说过滤方法及注意事项,而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再组织汇报。

    当面粉从水中过滤出来后,让学生把盐水也过滤一次,然后比较两个过滤实验。从而得出第二点共识:漂浮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是溶解了。

    这个环节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活动三:实验观察

    虽说学生对溶解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溶解是怎样的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我分别在两杯清水中加入大颗粒的高锰酸钾和糖。学生一定会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所产生的现象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随后通过搅拌混合物,使学生明白:溶解是一个慢慢向四周扩散,由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接下来引导学生复述糖溶解的过程。最后出示第三点共识: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

    活动四:整理知识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共识归纳出溶解的定义,然后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将探究到的知识加以巩固,这对学生的进一步研究起着奠基和促进的作用。

    三、应用生活,课后延伸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在学生畅谈“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后,我鼓励学生说一说课后的打算,做到知识的延伸。

    由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上,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本节课的一些想法,可能还存在着问题,还请各位评委给予指正。

    春优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掌握诵读技巧 。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意境,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

    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棵

    (一) 欣赏对联 设置情景

    多媒体出示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让学生猜猜这两副这两幅对联写的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问题2、填空(指名学生完成,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体出示首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自----独自。空---白白地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为句式穿越时空隧道,发一条信息给他吧。(选做)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春优秀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排”等12个生字,会写“口”等4个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初步感受

    1. 导入:我们祖国有着秀美的风光,北国的冰雪,高耸的白杨,南国的椰林,婀娜的杨柳。刚毅秀美,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下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课件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江南的风光多美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条河,河里有小鱼跳出了水面。天空中有两只燕子飞来了。河的两边还有很多的树、禾苗、草地,都是绿色的。远处还有几幢房子,很漂亮……

    2. 师:江南的风光那么美,树木都是绿油油的,那里的人也很美。你们看,谁来了?(课件演示:小朋友撑着竹排慢慢过来。)他是怎样来的呢?

    3. 板书:竹排

    了解竹排的形状与用途。

    师:看图说说竹排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用处?

    (通过交流知道竹排是江南水乡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可在此联系竹排的形状来记排这个字。)

    4.师:在那么美的风景里,撑着小竹排,欣赏着两岸秀丽的风光,真令人陶醉。让我们也去感受一下吧!

    二、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

    师:书上又是怎样来描写江南美丽的景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注意要读准字、词、句。

    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师:请小朋友看看上面的这些生字朋友,你都认识它们吗?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3.小组合作,认记生字。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你们想想好办法来记住这些字,看哪组记得最多。

    4.游戏:“捉气球”。

    (课件演示:每个气球上标有生字,读对了就用鼠标点击生字,把气球定住。)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交流汇报

    5.全班齐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掌握结构

    1.谈话导入:小朋友,我们已经会写了好多字,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写几个新的字,你们有信心吗?

    2.出示“口”,学生认读并组词

    仔细观察,掌握结构

    师:观察“口”这个字,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怎样写才好看?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生评议

    6.继续写,争取比前一个有进步

    7.同样方法学写其它的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疑质疑

    1.读读想想,鼓励学生质疑。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3.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上做记号。

    4.四人小组交流问题,能在小组中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待会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密”是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江南是鱼米乡?

    ③小竹排是在水里游的,书上为什么要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5.小结:江南一带河流很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因此人们都把江南一带叫做“鱼米乡”。正因为这里很美,就像一幅山水画,所以才会说“小小竹排画中游”。

    6.师补充课题,生齐读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7.朗读指导。

    a在这么美的地方,撑着竹排,看着两岸优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样?

    b那你能用快乐的心情来读一读吗?你自己来试着读一读。

    c谁来试试看,把你高兴的心情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齐读。)

    d拓展活动:评选“金嗓子”。(小组推荐人选,师生共同评比。)

    e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激发想象,丰富情感

    ⒈悟江南:小朋友都去过江南的很多地方,你能把你在旅游时看到的、听到的说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吗?

    生交流介绍,师点评并指导说话。

    ⒉画江南:在课本的江南插图上填上美丽的一笔。

    ⒊诵江南:让学生根据画的内容改编课文。

    ⒋赞江南:小竹排顺水游到了江南的其它风景名胜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说几句赞美风景的话。

    四、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收集江南风景图片在教室中展览。

    查找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下节课向同学介绍旅游风景点的美丽风光。

    春优秀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直接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体现关爱之情的文章──卡罗纳。

    (课件出示课题。)

    2、名言:

    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亲爱的母亲,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古今中外,许多人写下了有关母亲的感言,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师:确实,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有快乐。但是,小小的卡罗纳却失去了亲爱的妈妈,他遭遇巨大的不幸后,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学生说课文大意,教师适时引导并指导概括大意的方法:

    大意:卡罗纳母亲去世了,老师提醒大家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卡罗纳来到学校,伤心地哭了,大家到很关心他。老师把他拉到胸前,我也轻轻地安慰他,最后我和卡罗纳手拉手跟着我妈妈回家了。

    三、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1、默读课文,分别画出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和体现大家对他关爱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批注(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问)。

    (课件出示。)

    2、同桌交流:

    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了句子后的感受,或同桌两人尝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师:读完课文,每位同学肯定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请你来读一读表现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

    ⑴ 请四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悲痛

    通过朗读,表现卡罗纳当时悲痛的心情。

    师:当卡罗纳如此不幸,如此悲伤时,身边的人又是怎样做的呢?

    ⑵ 请几位同学读、说,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

    关爱(神态、动作、语言)

    深切的爱,尽在小小的一言一行中,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传递这份真情吧!用心读一读体现身边人关爱卡罗纳的句子。

    四、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五、内化拓展

    1、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2、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六、读读“资料袋”并推荐《爱的教育》此书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

    春优秀课件(篇6)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春优秀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社戏》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朴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鲁镇这个“大市镇”所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对农家朋友间诚挚的情谊,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品读和圈划文章的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和对故乡的眷恋、热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体会文中人物间的真挚情感。

    四、说教法

    《社戏》课文篇辐很长,这对于第一课时的要求很高,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重点讲解清楚、难点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到底上什么?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首先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和情节发展。然后评人物、赏风景。这样的环节我在一个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师的建议下,我经过反复的挣扎和思索之后,我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评读上。把突破口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即对故乡质朴淳厚的人们的热爱――“人情美”,和对美好童年的真挚追怀――“童年美”。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所以我认为从小伙伴们人手可能会更能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体验,这对于初一同学来说是容易办到也很愿意去找的。

    从内容上说,按理说文章主要内容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热爱,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这一点要让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找关键句的方法了解可以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两个角度来表现人物。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圈划、讨论、理解关键语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2:引导学生通过圈划和朗读的方法,归纳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圈划人物描写的语句,围绕“文中的我(迅哥儿)最喜欢哪个人物?”让学生走进文本。再围绕《学习建议》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让学生走进生活,拓展延伸。通过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这位读者最喜欢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评价其性格的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之中)”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义。

    目标3: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春优秀课件(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4望月

    江上之月诗中之月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春优秀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板书,注意“寓”写法。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

    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

    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

    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②、思考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又明白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出示幻灯片4)

    hóulong huāng huǎng guàn

    喉 咙 慌 谎 贯

    相机进行生字教学,辨析“慌-谎”,指导“ 贯”的 笔顺

    (2)指名读生词,正音

    (喉咙 惊慌失措 说谎 一贯

    (3)分段读课文,正音,评价。

    3、交流:文中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故事大意。(出示幻灯片5)

    (二)、精读课文,比较研读牧童前后大叫情感的不同以及村民前后态度的不同,指导朗读,理解寓意。

    1、文中两次写到牧童的大叫,一次是--,另一次是(出示幻灯片6)--牧童这两次大叫都是要告诉村民们--真的是狼来了吗?前面的大叫是谎话,后面的大叫是真话。(板书:谎话、真话)

    联系课文想一想:牧童两次大叫的心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练习朗读,谁能读出来?

    2交流读书体会,相机抓住重点词,指导朗读。

    [说假话时,他是存心要骗人,所以心里还很得意(“哈哈大笑”),所以叫的时候是--偷着乐)

    (说真话时:“吓坏了”……声音抖一点;“慌忙”,声音急一点。

    师引读--不得了了,狼已经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狼又吃了一只羊了,牧童大叫:--(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他再喊,“喉咙都喊破了”,声音哑一点--(生)“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3、这两次大叫的内容相同,结果相同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2自然段,看看你能通过哪些词句有所发现。

    4、交流发现。相机理解词语:“闻声赶来”(提问:能否改成闻声前来?比较,加深体会,从这个“赶”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惊慌失措”是什么意思?

    5、村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怎样想?

    6、后来牧童说真话时,喊破了喉咙,也(板书:无人前来),质疑:这里为什么不用“赶来”?

    7、我们来想象一下,这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8、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牧童说些什么?想一想,就写在课文的下方,看谁写得精练,写的精彩。

    9、交流

    10、这就是牧童和狼的故事,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故事,注意读好人物的语气。

    1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最后一段,指生读。(出示幻灯片7)

    “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12、从故事中理解寓意。

    一贯说谎?(1)“好几次”--一贯;((2)“哪里有什么狼!”--根本没有狼,

    1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三、迁移学习:

    第十二课还有两则有趣的伊索寓言故事,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自由选择一则寓言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8)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重点词,比较狐狸摘葡萄前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同。

    3、结合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四、延伸阅读:

    同学们,伊索寓言产生于20xx多年前的古希腊,经受了漫长的岁月的检验,现有仍有300多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来读一读。

    西方寓言除了《伊索寓言》外,还有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被后人称为四大寓言。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寓言的热爱,对书的热爱,读更多的寓言,读更多的好书。让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实我们的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用学习《牧童和狼》的方法自学第十二课另两则语言。

    2、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

    六、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牧童和狼

    牧童: 谎话 真话

    村民:闻声赶来 无人前来

    春优秀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最新春优秀课件集锦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