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叶专题课件(锦集13篇)
  • 叶专题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24

    叶专题课件(锦集13篇)。

    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整理了与“叶专题课件”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每位老师教学之前都要事先规划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而教案课件的撰写更是每个老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还必须懂得如何设计和实施教案。希望您喜欢本文,也请收藏起来哦!

    叶专题课件(篇1)

    第八周

    文明礼仪安全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有关课间活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间安全意识和课间礼仪意识。

    2.促进学生自觉进行有益的课间活动,遵守课间礼仪,争做“课间礼仪之星”,共同创建和谐课间。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课间安全意识和课间礼仪意识,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课间。教学难点:

    促进学生共同创建和谐课间。课前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让我们也来为校园增添光彩,你、我、他,我们共同来创建一个安全、文明、快乐的和谐课间。(板书:共创和谐课间)

    二、深入交流

    1、谈身边故事,树立正确形象。(1)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亮点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是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礼仪,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

    现在,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课间,就有许许多多活动有秩序、文明礼让的好孩子。他们是校园课间的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下面,我想请大家说一说发生在课间的小故事,说说那些活动有序、文明礼让的好学生在课间都是怎么做的?(2)组织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实例,明确课间应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如:①准备下节备品。②有秩序上下楼。

    ③爱护公物,节约用水,去厕所不打闹。④室内文明休息,不大声喧哗,不乱动他人物品。⑤室外安全游戏,文明礼让,互帮互助。⑥尊重他人劳动,保持校园卫生。⑦极目远眺,保护视力。„„

    三、绍文明礼仪知识:

    坐姿礼仪:优雅的坐姿传递着自信、友好、热情的信息,同时也显示出高雅庄重的良好风范。给大家介绍几种坐姿,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位讲解,其他同学可以跟着做。

    站姿礼仪:优美的站姿能衬托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站姿要挺直、舒展、线条优美、精神焕发。给大家介绍几种站姿,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位讲解。

    走姿礼仪: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交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形体语言,也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请一位同学示范,一位讲解。

    四、交往礼仪

    1、不要言而无信

    2、不要恶语伤人

    3、及时沟通,消除彼此矛盾。

    4、不要随便发怒。

    5、不要叫人外号。

    五、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你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待人真诚,就会得到同样的回报。只要你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就会具备良好的气质,就会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同学们,我们即将是一名小学毕业生了,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具备良好文明礼仪,争当文明礼仪好少年。给低年级的小同学留下一个好形象,给母校留下一个好印象。

    叶专题课件(篇2)

    成语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大作

    春风拂面

    凉风习习

    狂风呼啸

    北风忽忽

    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 乌云密布 诗句

    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东边日出西边雨

    冬冷夏热,冬雨夏干; 四季如春;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天无三日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怀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付计东西?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谚语

    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9、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1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1、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13、云交云雨淋淋jK251.cOm

    14、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5、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16、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17、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8、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20、云结亲,雨更猛

    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5、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6、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7、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8、露水闪,来日晴

    9、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2、春东夏西秋不论

    3、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4、开门风,闭门雨

    5、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6、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7、东风急,雨打壁

    8、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9、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1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11、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3、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14、西北风开天锁

    15、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16、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7、风乱转,不用算

    18、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19、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0、急风行雨暴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立 ” 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 “ 日北至 ” 和 “ 日南至 ”,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 分 ” 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 “ 暑 ” 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 处 ” 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叶专题课件(篇3)

    约分(1)

    【教学内容】

    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意义(教材第65页的例4及“做一做”,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

    15和21

    7和9 4和24

    20和28

    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65页例4:把

    24化成最简分数。30(1)学生先尝试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最简分数。

    2424212121234

     3030215151535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42464 303065(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子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2.完成教材第6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的第1~4题。练习时,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答案:1.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同样多,因为

    1263=。16842.根据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找出这些数,有公因数2的分数有:因数3的分数有:,有公因数5的分数有:;有公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这种方法最简便。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约分(1)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

    3.练习的处理很恰当,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约分(2)

    【教学内容】

    约分练习课(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五第5~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约分的数学根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约分的技能,感受约分的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复习导入】

    1.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561121010152.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3489715163.记住约分的规则: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六第5~14题。

    (1)第7题:此题是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将这几个分数进行约分,然后在直线上画出表示该数的点,本题给出的5个分数,三个相等,另两个相等,所以直线上只要画2个点就可以了。

    (2)第9题:此题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练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小明每天的睡眠时间,然后再和全天24小时进行比较。(3)第14题:这题要求学生逆向思考,教师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用2约了两次,用3约了一次。”说明原来的分数在约分过程

    3中分子和分母同除以2×2×3=12,才得到,要求原来的分数,就要把53、64、18、129、107、1015、1516的分子、分母都乘12,8即可得到原来的分数。

    2.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5题。

    此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写出答案,也可以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除法算式,再写出答案,要求学生做出的结果必须用最简分数表示,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六第8题。

    此题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实际问题。学生人数必须既是练习本总数的因数,又是铅笔总数的因数才能都没有剩余,所以学生人数只能是练习本总数和铅笔总数的公因数,求最多能分给多少名学生就是求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也就是求最大公因数。

    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要求学生注意解题格式。6.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12题。此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注意让学生找准数量关系。

    答案: 5.喜欢的:35780-35459=

    不喜欢的:  801680801611***3相等的有:,与相等的有:,***951347.、和能用同一个点表示,它们都等于。

    4122016317和能用同一个点表示,它们都等于。

    21466.与8.解法一:48的公因数有:1、2、3、4、6、8、12、16、24、48。64的公因数有:1、2、4、8、16、32、64 48和64的最大公因数是16。所以最多能分给16名同学。解法二:48=2×2×2×2×3 64=2×2×2×2×2×2 48和64的最大公因数是2×2×2×2=16。所以最多能分给16名同学。

    12.(1)长:45米,宽:35米(2)43,34

    (3)略1 3.答:能。a与b的公因数有:1、2、3、5、6、9、10、15、18、30、45、90;最大公因数是90。14.38=3×2×2×38×2×2×3=3696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约分(2)

    1.什么叫最简分数? 2.什么叫约分? 3.怎样约分?

    4.约分时,我们通常要把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为止。

    学生在化简时,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我没有勉强一定要用哪一种,但是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

    叶专题课件(篇4)

    七、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

    典型试题: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请你再举出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诗句: 物候规律:

    (2)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2分)(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 [ 答如: 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中 考 试 题 荟 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级 [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0C——120C

    八、探究练习——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四)、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五)、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六)、《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七)、《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4.《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5、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6、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九、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十、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2分)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十一、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盐城: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9℃,东北风4-5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21℃,东北风4-5级

    四、说说决定物候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纬度位置 北风卷地北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经度位置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柳宗元《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首,四月熟黄梅”,苏轼《舶趠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咏梅雨入梅时间分别为三、四、五月,三人的地点分别在柳州、成都、湖州,因纬度位置不同,入梅时间也不同。

    济南与烟台在同一纬度上,烟台靠海,济南稍远,济南苹果开花早于烟台。

    吃河豚时间有早晚,江阴腊尽春初能吃到,常州二月初能吃到,而南京高下位置

    古今差异 则要到三月才吃到河豚。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周: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只黄鹂鸣翠柳„窗含西岭千秋雪。现在:秦岭淮河一带已不适宜梅生长。

    叶专题课件(篇5)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例2]战于长久,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①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三、高考真题演练(2008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1劬(qù):劳苦。2夏:亦作“榎”,木名。3欻(xū):忽然。4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恶,此处应为疑问语气词,怎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B、将何作 何复尔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与以往一个课内,一个文段中的虚词不同,两个虚词全出自文段,尤其需要代入原文理解。A兼词,于之;代词,代之塾师;B什么;怎么。C 都是顺承连词。D介词,使;目的连词,来。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表现两人兄弟情深,④是侧面表现。⑥是表现张讷受伤很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B项应该是张诚从自己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做饼。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答案: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答案:“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1)注意“无论”古今异义,“樵”名词用作动词,“纵或”固定结构,“且”,“归”使动用法。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非”否定判断句式,“夫人”古今异义,“何”“生”“以”,注意后一句的省略。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二、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

    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三、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 去 池 尝 亲戚 臭 江 河 好 涕 牺牲 烈士` 爪牙 谤 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全国卷二)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

    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乃,竟然。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A昙首有识局智度 一毫不受于人 B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妇女不得为饰玩 C诛徐羡之等,平谢晦 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D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注意题干要求“分别”、“受赏识”和“善治家”这几个关键词。A第一句是文中对王昙首的评价;C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劳,第二句表明王昙首的举止严谨;D第二句表明王昙首不居功。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兄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家庭融洽”文中没有提到。“遇事咨询昙首”是高祖的交代,但文中没有说太祖照着做。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答案:(1)既然参加了神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也有坚强的意志。(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1)注意“既”“从”“自”“立志”的翻译;(2)注意“衅难”“赖”“速断”“故”“戮”的翻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下)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

    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译文: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二、知识复习

    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

    成分:〔定〕 主 ﹙状﹚ 谓 〈补〉 〔定〕 宾

    词类:形容词 名词 副词 动词 形容词 形容词 名词

    数量词 代词 形容词 数量词 代词 副 词

    三、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

    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2、小结常见的文言句式 A、被动句:

    有些有语言标志的,如“于、被、见、为、受”等词或其搭配的句式可以看出,翻译时可译成“被……怎么样”。有些是不含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B、倒装句:

    即改变了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其中的有些句子成分被调动了位置,不在原来的位置上,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些变换了位置的成分放回到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去。

    (1)宾语前置句:包括

    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在否定词后动词之前。如:“三岁 汝,莫我肯顾”

    b、疑问代词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

    c、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d、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修饰限定谓语动词的介宾短语,通过介词放在了动词后面。如:“覆之以掌”

    (2)定语后置:一些修饰性的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蚓无爪牙之利”。

    (3)主谓倒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或者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会把谓语调到主语的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谁与,哭者?”(“与”通“欤”)、“勖哉,夫子!”。

    另外,文言中也常碰到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以“……者……也”形式为重点,还有一些变式,可译成“……是……”,对事物的关系、性质等作出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刘备,枭雄也”。省略句则要结合句子的上下文,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等。

    三、强化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并翻译这些句子。

    1、吾属今为之虏矣。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7、沛公安在?

    8、时人莫之许也

    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宜乎,百姓之谓我所爱也!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高考真题演练(2008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译:(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2、积累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些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一些固定句式,并掌握句式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二、阅读下面的的练习,并给予恰当的点评和修改。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6、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7、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9、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10、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1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叶专题课件(篇6)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2.数 轴

    刘晨

    一、学生起点分析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用弹簧称(刻度在直线上)称重量等,都已为学生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生活经验基础,是学生便于理解数轴概念.二、学习任务分析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②会指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并能把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准确的表示出来; ③数轴上点的大小关系,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生活实物对应对比,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规范画图,培养学生细致准确习惯,扶植勇于探究的精神.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①情境导入、适时点题;

    ②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 ③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④小试牛刀、自我检测 ; ⑤快乐课堂、思维晋级;⑥师生归纳,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适时点题 活动内容:

    1.你能说说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吗? 2.问题1:(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温度计读数,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2)温度计上的刻度数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能准确的说出每一个度数?

    (3)你能借鉴温度计,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学生自由发言)第二环节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活动内容一:

    1.师生动手画数轴.(边画边强调数轴画法和要点)数轴三要素: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师: 好像一个平放着的温度计

    第三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1.问题1:请你思考: +3,-4,0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

    1,-1.5呢? 42.问题2:指出数轴上 A, B, C, 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问题3: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33,-3.5,0,5,-4, 22 思考: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有理数-4 ? 数轴的作用有哪些?

    第四环节 小试牛刀,自我检测

    活动内容:一组检测题

    1.下列各图表示数轴是否正确?为什么? ⑴ ⑵ ⑶ ⑷

    2.指出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什么数,并说出他们的相反数.3.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2-4,3.5,-1.5,1,0 ,2.5.3再按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这些数重新排成一行.活动方式: 学生练习,学生互评,订正强调要点;归纳出: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活动目的:

    检测学生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情况 活动的实际效果:

    刚学数轴,强调运用中的规范性准确性;强调错误的认识与体验。第五环节 快乐课堂,思维晋级

    活动内容:

    1.问题1: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⑴-2 和 +6;⑵0和-1.8;⑶3和-4;(4)3.8,-4.1,-3.2 3 2.问题2:写出5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问题三: 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与表示数2的点距离3个单位的数是多少?

    叶专题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

    5.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现在是夏季,天气渐渐变得很热了,你们热了怎么办?可是今年有好几个小朋友因为热就悄悄去河里、池塘里洗澡,你们想知道他们去洗澡发生了什么事吗?告诉你们,今年涪陵有好几个小孩下河洗澡被淹死了,他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他们好可怜,老师伤心,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很伤心。

    二、防溺水教育小朋友们,我们怎样使自己不会发生溺水事故呢?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先向幼儿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幼儿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自或结伴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教育幼儿在来园、离园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同学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幼儿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我们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应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二)、老师谈谈事例,并由幼儿扮演小品本学期××学校在周末,几名幼儿到讲河边钓鱼玩,有两名幼儿不慎溺水死亡。这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同学违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1)议一议:

    这几个小朋友违了哪些安全规则?

    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2)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3)由这个事实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三)、说一说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三、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思:

    活动前,我准备了相关图片,以直观图片让幼儿了解在水边玩很危险以及如何避免溺水。导入活动时,我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谁知道怎么保护自己才不会发生溺水事件;然后通过出示不同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的溺水危险,逐图出示,让孩子先讨论后回答,问孩子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应该注意什么,该怎么做。简易的图画,简易的语言可以让幼儿更加方便理解,加深印象。

    (2)教师小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并掌握火灾自救知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孩子深入的了解灭火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小蜡烛;毛巾;水;沙土

    一、情景导入

    1、魔法森林

    儿童律动入场

    2、哭声激发幼儿兴趣,通过学习救火知识来救公主

    播放课件,通过公主的哭声引出情景,让孩子了解火灾的知识自救的方法,闯过三关来拯救被火灾包围的公主

    二、闯关拯救公主

    1、火的用途和危害

    通过图片的方式导入,让幼儿了解火的用途和危害

    并利用闯关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

    2、灭火方法

    幼儿实验测试如何灭火

    水、湿毛巾、沙土等方法是否可以灭火

    3、火灾自救方法

    通过视频和课件,让孩子了解火灾中自救的方法

    三、情景表演

    活动反思:

    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消防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幼儿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安全教育也应把握时机。活动中,就幼儿生活经验的几个片断,让幼儿主动探索、寻找日常生活中不能随便说的易引发火灾的物品,并让幼儿自主地说出不能玩的原因。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安全防火知识,从小培养安全意识。要提高幼儿的安全质量单靠幼儿园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社会的全体支持。以后我我更加积极的争取到的家长配合,使家长真正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幼儿园的好合作伙伴,为孩子们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到最大的作用。

    叶专题课件(篇8)

    《鸟专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探究鸟与人的关系,探究鸟的文化内涵。

    2、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准备:

    阅读材料:背诵三首咏鸟诗;熟读《白鸽》《空山鸟语》写好读后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主题:燕子、莺、鹰、大雁、鹤等与人的关系,上网收集写鸟的诗歌、散文。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写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侧耳听,啁啾细语,暖人心。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出示影片《杜鹃》。是鸟!今天我们怀着欣喜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

    二、观鸟 ,感受鸟的外形美

    先请出示你们收集的鸟的图片,请说出看了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学生看图,说感受,归纳鸟的美。

    三、咏鸟 领略鸟在诗歌里的魅力。

    1、鸟是如此的美丽,诗人也特别喜欢鸟,尽情地歌颂赞美鸟。请把你们小组收集的咏鸟诗句默写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多而准确。

    学生上黑板写咏鸟诗句。学生纠正错误。

    2、探究: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这些诗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同桌可以商量。

    学生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歌唱的好听的鸟:莺、黄鹂、子规等,也喜欢飞翔姿态美的鸟:大雁、白鹭、燕子等,往往用它们来表达喜悦的心情。但是乌鸦因为外形丑陋,叫声难听,所以不大喜欢,而且用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悲哀的心情。

    3、课文也为我们准备了三首咏鸟诗,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发现。

    首先请同学们背诵你喜欢的那首诗,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背诵《闻雁》说明理由。老师评价指导。

    请同样喜欢《闻雁》的同学背诵,并说明理由。老师评价指导。

    问: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学生根据资料回答。雁南飞,鸿雁传书,而作者此时远在他乡无法回家,所以,作者用以表达无尽的乡愁。

    根据韦应物当时的处境,我们更加能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了。

    小结:要真正理解雁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还要联系作者的生活处境。

    喜欢《迎燕》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背诵《迎燕》并说明理由。同样喜欢《迎燕》的同学背诵,并说明理由。

    学生背诵《池鹤》。问为什么怅望云水田?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他厌烦仕宦生活,希望能自由翱翔于蓝天。

    欣赏《鹤》舞蹈影片。感受鹤的优雅。

    读其他咏鹤诗,问:同样写鹤感情色彩怎么就不一样呢?结合刘禹锡《秋词》刘长卿《送上人》杜牧《鹤》说说你的发现。出示三者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小结: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鸟功不可没。

    探究:课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了一些有咏鸟的散文和诗歌,说说鸟与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组长派代表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告诉给大家。

    小结:天高任鸟飞,万古人类情。鸟是人类的益友。古往今来,鸟的色泽和灵巧,矫健和辛劳,啼声和灵性,赋予文人骚客多少情思和灵感。人们也在对鸟的感悟、移情、联想中,以鸟为审美对象,在人与鸟这一命题下,谱写了一篇篇以鸟为题的华章。所以说人与鸟是共存的,人与鸟的心灵是相通的。

    四、赞鸟,表达你对鸟的爱

    1、生活中有我们喜爱的鸟,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你喜爱的鸟,让大家分享你们的所爱。

    学生说鸟,学生评说。老师小结。

    2、鸟是如此可爱,为了表达你对鸟的爱,请你写几句诗来赞美它。

    学生写作,展示诗作,评议。

    五、总结

    过去人们悲伤时可以向鸟倾诉,喜悦时可以和鸟分享;现在我们还有多少机会聆听鸟的清音,领略鸟的丰姿?在了解了鸟的美丽后我想你就会密切注意我们的鸟朋友了,我们就会诗意地生活了。只不过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朋友!

    叶专题课件(篇9)

    《数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②会指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并能把有理数在数轴上用点准确的表示出来; ③数轴上点的大小关系,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3、情感与态度:通过数轴与生活实物对应对比,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规范画图,培养学生细致准确习惯,扶植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①情境导入、适时点题 ; ②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 ③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④小试牛刀、自我检测 ; ⑤快乐课堂、思维晋级;⑥师生归纳,布置作业。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适时点题 活动内容:

    1.你能说说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吗? 2.问题1:(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温度计读数,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2)温度计上的刻度数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能准确的说出每一个度数?(3)你能借鉴温度计,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通过问题情景设置,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点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由点题,今天学习的课题《数轴》.活动的实际效果: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此内容很感兴趣 第二环节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

    活动内容一:

    1.师生动手画数轴.(边画边强调数轴画法和要点)数轴三要素: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师: 好像一个平放着的温度计

    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归要点,从而得出一条规范的数轴要具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活动的实际效果:

    学生自由发言,情调要点,规范画法,加深理解.第三环节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1.问题1:请你思考: +3,-4,0分别在数轴的什么位置?

    1,-1.5呢? 42.问题2:指出数轴上 A, B, C, 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问题3:画出数轴,并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33,-3.5,0,5,-4, 22 思考: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有理数-4 ? 数轴的作用有哪些?

    活动目的:

    通过问题驱动探究,寻求策略及解决,得出结论,观察归纳得到正有理数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所以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问题2是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是由“形”到“数”;

    问题3是给定的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是由“数”到“形”;它们从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思想.思考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归纳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大方法,和数轴的作用.第四环节 小试牛刀,自我检测 活动内容:一组检测题

    1.下列各图表示数轴是否正确?为什么? ⑴

    2.指出数轴上点A、B、C、D分别表示什么数,并说出他们的相反数.3.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4,3.5,-1.5,123,0 ,2.5.再按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这些数重新排成一行.活动方式: 学生练习,学生互评,订正强调要点;归纳出: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活动目的:

    检测学生知识的运用与掌握情况 活动的实际效果:

    刚学数轴,强调运用中的规范性准确性;强调错误的认识与体验。第五环节 快乐课堂,思维晋级 活动内容:

    1.问题1: 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3

    ⑴-2 和 +6;⑵0和-1.8;⑶3和-4;(4)3.8,-4.1,-3.22.问题2:写出5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3.问题三: 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什么数?与表示数2的点距离3个单位的数是多少? 活动方式: 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活动目的:

    利用数轴上点的位置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数形结合”的典型应用,同时也可以借助正负数的大小规律来比较.有意识的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同时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广,分类思想的渗透.活动实际效果: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了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基本能掌握本节知识。第六环节 师生归纳,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

    问题:本节课你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节课收获.活动目的:

    把所学知识条理化,学生把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有所发展.活动实际效果: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而且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4

    叶专题课件(篇10)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三、作品分析

    (一)《登高》(1)《登高》写作背景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2)重点字词梳理

     盖”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3)《登高》品读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明丽清爽的秋景图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悲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羁旅之愁,孤独之感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伤时

    (4)有人认为颔联里的“无边”和“不尽”二语多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正因有此二语诗的意境才显得广阔深远,再加上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功出神入化。更为重要的,我们也看出诗人的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加之乡愁,感叹漂泊何时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对比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古优秀人物不幸的遭遇,不禁感叹,以抒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5)小结

    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二)《秋兴八首》(其一)(1)《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2)《秋兴八首》(其一)串讲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风侵袭凋谢了枫林,巫山巫峡气象萧森阴沉。江间波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上惊涛骇浪如涌上青天,塞上风云漫卷大地,阴气沉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孤单的小船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赶制冬衣家家正忙着剪裁缝制,暮色中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匆匆捣衣的声音。(3)《秋兴八首》(其一)品读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无家可归,惆怅凄凉(4)小结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三)《咏怀古迹》(其三)(1)《咏怀古迹》(其三)题材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2)《咏怀古迹》(其三)串讲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3)《咏怀古迹》(其三)品读 ※找出其中点明怨恨感情的诗句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画图省识春风面 ※赏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 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明确: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4)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总结 1、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2、诗人的悲愁情怀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五、课后记

    叶专题课件(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2)决眦入归鸟 眦(zì)

    (3)白头搔更短 搔(sāo)(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杜甫被人们称道的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离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五、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来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来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六、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叶专题课件(篇12)

    初中文言文贬谪文学专题教学设计作者/陈 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记”这种文体,掌握“四记”的内容、情感。过程与方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四记”,并联系其他贬谪作品体会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的精神,为理想不懈奋斗、坚毅的品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贬谪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贬谪文人的复杂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齐背诵《小石潭记》。一、导入(问题导入,归纳文体)从同学们方才朗朗的诵读声中,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都接触了哪些文体?各有什么特点?请举出具体的篇目。(归纳文体)二、复习“记”1.本节课,我们以《小石潭记》为切入点,复习“记”这种文体。什么是记?这种文体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有哪些表达方式?(掌握文体知识)2.在《小石潭记》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3.借哪些景物来写“乐”?(从水、石、树、鱼角度并结合写法分析)4.借哪些景物话凄凉?(理解溪身岸势的比喻义,感受潭中气氛)5.结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有何关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6.在《小石潭记》中作者是想话愉悦还是道悲凉呢?(联系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三、合作学习,比较阅读1.除了《小石潭记》,我们还学过其他贬谪文人记类的作品,我们把这“四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从三方面入手比较异同:(1)贬谪原因;(2)所绘之景;(3)表达情感。小组讨论整理出学习结果。(清晰四记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2.在这四位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体会诗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在他们的旷达中真的毫无伤感悲郁的瑕疵吗?((1)从四记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其他贬谪文人作品中的语句)4.他们的政治理想是否完全泯灭?(从作品中及其他贬谪类作品中找出依据)5.在实际的贬官生活中,他们把政治理想付诸行动了吗?(知人论世,了解背景)6.小结:这些贬谪文人没有捶胸顿足的悲呼,依然在破碎的仕途路上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身体力行,他们的谪而不废将孟子的名言改写“兼济天下,无论穷达”。我们在为这些贬谪文人感到遗憾与同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正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穷途末路,才使他们有机会触碰自然,留恋山水,一展文学上的才情与性灵(板书:独抒性灵)为后世子孙铸就别样的文化。(板书:铸文化)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无论这些贬谪文人的心境有多么的复杂,都始终拥有弘毅的品格,以仁为己任,(板书:固守仁志)将“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抱负积极践行。正是对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才使他们在坎坷的仕途中昂扬前行。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贬谪文人的可贵精魂。(板书:展精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穷途并无末路,他们的修身是为了兼济苍生。而优秀的文字往往会突破时代,在精神上普度后世的炎黄子孙,告诉我们:在并不平坦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携理想前行,用执著、乐观、旷达、仁爱去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去抵挡生命中的预来风雨。四、板书设计独抒性灵 铸文化固守仁志 展精魂(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中学)

    【叶专题课件(锦集13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