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渔歌子课件
  • 渔歌子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3

    渔歌子课件。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课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渔歌子课件(篇1)

    [教学理念]

    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以求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在本册第一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与词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习过《忆江南》。所以对词虽然不熟悉,但也已经存在一个初步认识。加上古诗学习已经数不胜数,而词与诗的学习大相径庭,重在体会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以及词人所表达的情趣。所以只要引导得法,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趣谈名字的来历。

    2.了解张志和:刚才,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一同去认识一个人,看老师写他的名字(板书:张志和)。你了解他吗?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介绍张志和。

    (设计意图:师生趣谈自己名字的来历,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与导入新课巧妙地结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齐读,着重评价“子”的读音。

    4.谁知道词和诗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而诗的句子比较工整)就和同学们有小名一样,人们根据词的句子长短不一这个特点,给词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小名——长短句。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自由诵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课文注释、插图想一想。

    2.指名诵读,齐读,相机正音、评价。

    3.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准确了。朱老师觉得呀,词要读出韵味来,还要注意节奏。你听。想试着读一读吗?个别读。齐读。

    4.交流反馈: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读完这首词,你有了什么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贵在一个“诵”字,意境、情趣全是诵出来的。交流反馈对词的整体感受,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词。为全词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却藏着很多景物。请大家默读《渔歌子》,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学生交流、书写。

    (1)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有补充吗?好的,同学们都看看自己的课本,这些景物是不是都圈出来了?

    (2)黑板上的方框就是一张画纸,请两位同学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写到黑板上,想想它应该写在什么位置,看上去才更像一幅画。

    (3)其他同学也把这些景物写在自己的白纸上(教师提醒写字的姿势。小结写字情况:评价书写是否端正、规范;评价写的位置是否美观)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写得好在哪里,哪个景物写得很有创意,可以在边上打上一个五角星。

    3.学生朗读。张志和真是了不起,短短27个字,写出了这么多景物,让我们把这些景物带到词中,去读一读吧。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1.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还是一个画家。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这样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走到这画里头去。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走到这画里头去。此时,你就是悠然自得的张志和,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播放音乐)老师范读《渔歌子》。

    2.谁想说了?谁有感觉了?先说给同桌听听。(结合学生的发言,给板书方框里的字配上简笔画。)

    3.青山依依,白鹭悠悠,桃红柳绿,流水潺潺,鳜鱼欢腾,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画面读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溶词于故事、历史之中,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丰满了对词的认识。在配乐想像、反复吟诵、如画板书的合力作用下,一幅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渗透进学生的身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样的美景,你愿意回去吗?你们舍得回去吗?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无比深情的写下——(引读《渔歌子》)。

    2.可是他的一个哥哥——张松龄怕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就针对张志和的《渔歌子》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师范读。

    3.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有没有同学知道哥哥张松龄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劝弟弟回家)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还”)

    是的,这是哥哥在劝弟弟回家啊,现在老师就是这位仁兄,来劝一劝: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4.讨论:为何不归?(学生如果说不到张志和喜欢这样悠闲自得、快乐平和的生活,教师就接着引导: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一心向往大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据张志和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描述,张志和垂钓时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这样是钓不着鱼的,他却认为自己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对于张志和来说钓不钓得着鱼,并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那份悠闲自在的心情。

    5.引诵《渔歌子》。

    看来张志和是不会回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张鹤龄在湖边为他盖了一间茅草屋,让他每天都可以安心地过着垂钓的生活。从此以后,张志和每天清晨,推开窗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引读词一二行);他打开房门见到也是——(引读词一二行);这样一来,他每天过的都是怎样的生活——(引读词三四行)。

    (设计意图:词人“心志平和”的生活追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讲,理解是一大难点。引入两个哥哥的相关典故,引导学生反复的对答、引读、角色体验。一步一台阶,在无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到达预设的高度。)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2.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这就是乐而忘寒,乐而忘归。他选择了斜风细雨不须归,他选择了醉宿渔舟不觉寒,张志和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羡神仙不羡官。此时,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快乐,悠闲自在)。让我们一起自由自在地读读或者背背这首词。可以把你的表情、动作带进去。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只是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另一首《渔歌子》的介入,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六、哼唱歌曲,布置作业

    烟雨蒙蒙中,从远处传来了这首《渔歌子》。古时候词就是用来唱的。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唱一唱。伴随着这首美妙的音乐,我们就要结束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可以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龟龄

    松龄

    鹤龄

    渔歌子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包括词语、音乐、画面、自然界的声音、古诗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师:(板书“渔”)会读这个字吗?齐读。是什么意思?(捕鱼)

    师:(加上“歌”),渔歌是什么意思?(捕鱼人的歌谣),“渔歌子”呢?你会想到什么?

    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

    二、初读词,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

    我们先来看几个词语;鹭(读、出示图片了解白鹭),鳜(读、出示图片了解鳜鱼),箬笠(读、出示图片认识箬笠),蓑(读、出示图片认识蓑衣)。

    师:谁来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读(生举手)

    师:为了读的更好,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先看看注释认真的读一读,有时候理解了以后再朗读会读得更出色。(生朗读)

    2、指名读:师:看你读得这么有神,请你来试试好吗?(指名朗读)

    师:会思考的人才是智者,听了他的读你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评价)

    3、教师范读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我也想读了。(教师范读)

    (指名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总结方法:停顿、韵律、感情)(指名试读)

    三、想象美景,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西塞山,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青翠的西塞山、碧绿的西塞山);

    白鹭,想象一下白鹭飞翔的样子?谁能说说?(展翅飞翔)

    桃花,桃花开的时候,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火红一片,蜜蜂在花间飞舞);

    流水,谁能说说流水?(清澈、缓缓地流着,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桃花开的时候,溪水涨起,所以人们又称这时的溪水为桃花水。你知道在流动的溪水中,鱼儿喜欢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呢/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生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粉红的花朵引来成群的蜜蜂在花间飞舞……

    4、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看看这画面,还少了什么?(雨)谁能把它画上?他画的对吗?(对,斜风细雨,春雨是那样的细、那样的密,在微风的吹拂下,播撒在大地上。

    小结: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师生共同朗诵)

    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3、是啊,张志和在太湖边上修了一座茅草屋,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每天出门时,也可以看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他过的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这样的生活啊。

    他早就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鳜鱼会上钩吗?

    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心情),对,心情,什么样的心情呢?(悠闲、自在)

    4、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延伸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1、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2、齐读

    师: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指名说、适时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词两首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二)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三)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

    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

    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

    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生d:我的山前还会有白鹭在飞翔,我想把这些白鹭画成不同形状的,有的展翅翱翔,有的在呼朋引伴,还有的正要飞翔,这些小精灵有的排成“人”字形,有的排成“一”字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自己所作的画涂颜色,这就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这要比那个生硬的问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要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

    3、播放轻音乐《渔光曲》,学生轻声朗读全词,理解其它三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自己心中出现的画面。

    【设计意图】古筝曲的导入,可以感染到课堂里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尽情畅游在诗词所描绘的美妙画面中。

    交流:自己心中的画面,尝试用口头描述或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借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自己的想象再次真切地感受诗词背后蕴涵的感情。】

    4、精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能理解的诗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情况:a、学生自由反馈自己理解的句子;b、指名完整地说出词意。

    (3)并将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写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下整首词意的过程是学生将对词“碎片”的理解整合的过程,是对词整体认识的回归。】

    (四)探究设疑,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质疑、师发问:

    (1)词中那位渔翁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雨天还不想回家呢?

    (2)词中描绘的渔翁到底指谁?了解词人生平,读懂词中人?

    2、了解作者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轻时在朝廷过个官,后因仕途不顺而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好友。擅长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渔歌子》这首词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设计意图:紧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使学生释疑,从而升华主题,领悟诗情。】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背诵全词。

    2、总结全词:

    词人张志和正如其名,他一生淡泊名利、心志平和,他钓着的是一份悠闲、自在。

    渔歌子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课件(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二、学生实际分析: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六、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笔画)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

    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孩子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结合词义和孩子们的想象说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鹭?什么样的流水?孩子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孩子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课件(篇8)

    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

    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巧引新

    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

    (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二、初读古诗要流利

    1、学生初读词。

    学习古诗词,首要的是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还要读出一定的节奏。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词,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第三遍读,要着重体会其中的节奏。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重点检查是否读得通顺。

    (2)尤其注意多音字“塞”的读音,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分别组词。

    3、指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节奏美。

    读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停顿。 指名读,划节奏。

    4、师生合作读:师读上半句,指名一生读下半句。

    5、齐读,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情景交融明诗意

    1、理解意思。

    请同学轻声地读这首词,结合课前的预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箬笠、蓑衣(从形声字的角度理解)不须(与“不需”区别)等词语。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词。(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箬笠”“蓑衣”“斜风”“不须归”等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词句和整首词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于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难懂词意思的基础上来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4、想象,品出词中画。

    赏画:再次静静地品读这首词,划出词中景物。

    (1)学生交流:词中共写了几种景物?

    春天的景物千千万,为何作者独独钟情于这几种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颜色美。

    (2)走进词所描绘的意境。

    l再读这首词,我相信这迷人的春光中你一定还能听到些什么,甚至是闻到些什么。

    l反馈交流: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

    l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这首词,把自己想象成悠然自得的词人张志和,在你眼前展现的是怎样美妙的世界?

    生充分交流,身入其境!

    5、联系画面,加深理解。

    静静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画面:斜风细雨中,这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悠然自得地钓鱼呢!孩子们,你能形容一下这位渔翁的神情吗?引导学生揣摩、想象渔人的神情。

    6、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诵,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

    7、齐诵。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等景物来感受词中画面的美,并通过联系画面、融情想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作铺垫。】

    四、巧对词作悟诗情

    1、走近词人。

    通过课前预习,你一定对词人张志和有所了解,谁来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介绍。

    师总结: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2、师生和诗,悟情。

    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我们一起来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读懂哥哥的意思了吗?

    (2)好一个“不须归”!弟弟啊,为何不归? 练习:哥哥,因为 ,不一定要回去啊!

    (3)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也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张志和,教学中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由此引出本课拓展的词《渔父》,巧妙地升华学生对“不须归”的理解,品出钓中情。】

    五、当堂检测求完善

    1、有感情地诵读词作《渔歌子》。

    2、根据词作内容填空:

    1、《渔歌子》这首词的作者是 代 。这首词描写了 、 、 等景物,抒发了词人 的情感。

    2、边读边想象《渔歌子》所描绘的景色,把你头脑中那幅优美的画用文字描写下来。 六、拓展延伸亲经典

    1、歌曲欣赏《渔歌子》

    雨中青天,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山美水美生活更惬意!让我们一起醉在《渔歌子》中——歌曲欣赏。

    2、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文人墨客们都争相填写传唱。建议孩子们课后登陆相关网站,阅读唐宋两朝诗人所写的《渔父歌》,进一步亲近经典。

    【设计意图:以歌曲欣赏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以网站的推荐激起学生后续阅读的欲望。】

    【渔歌子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