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分式课件分享10篇
  • 分式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8

    分式课件分享10篇。

    在这篇有关“分式课件”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欢迎大家收藏本网站,并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每位老师为了上好课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但是这些教案和课件中的知识点需要被精心设计。只有质量过硬的教案和课件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

    分式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

    2.分式的通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和通分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分式运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中转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通过实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探求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2.提高学生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

    2.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化异分母分式为同分母分式的过程.

    2.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的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探索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五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3.3.2 A)

    第二张:例1,(记作3.3.2 B)

    第三张:例2,(记作3.3.2 C)

    第四张:例3,(记作3.3.2 D)

    第五张:补充练习,(记作3.3.2 E)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对于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必须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然后才能运算.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较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异分母的加减法.(出示投影片 3.3.2 A)

    分式课件 篇2

    分式方程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必学到的内容,也是在数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跨越, 本节课作为分式方程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分式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既是前一节的深化,同时解决了解方程的问题,又为以后的教学――“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在教材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讲,做好分式方程教学反思,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分式方程概念、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明确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我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这样很轻松地找到新知识的切入点:用等式性质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因此,学生学的效果也较好。教师在整个的分式方程教学反思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定要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从个人的工作经验中做出如下分析:

    第一点、更我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问题不轻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主要在做题方法上指导,思维方式上点拨。改变那种让学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从而成为爱动脑、善动脑的学习者。

    第二点、做好积极指导、引导的工作 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知识,和清晰的解题思路。由于学生总结的语言有限,我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步骤,如何检验等都用多媒体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还有在解分式方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都给学生做了强调。

    第三点、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问题,做出及时交流沟通 及时检查纠正,保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第一时间内更正。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我就在教室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困难的学生也做个别辅导。

    虽然在课堂上做了很多,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第一,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再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不写这一步。第二,给学生的鼓励不是很多。鼓励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其差异性,尽可能分层教学,评价标准多样化。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赞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张表示优胜的卡片,都是很好的鼓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

    分式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二下册第16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分式的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它是代数运算的基础,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及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学习过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以及《分式方程》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分式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中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是重点,运用法则计算分式的加减是难点,掌握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解决问题是关键。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结构与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及代数表达能力,体会其价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载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设计思路。

    三、说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与手段:本课我主要以“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例题讲解,拓展延伸”为主线,启发和引导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观察思考、猜想归纳、例题学习和巩固提高”四个层次的学法。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教学过程是:观察导入、例题示范、习题巩固、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第五环节:分层作业各位老师,以上所说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教师的灵活发挥而随机生成的,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有待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分式课件 篇4

    总体说明:本节共三个课时,它分为分式方程的认知,分式方程的解答,以及分式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彼此之间由浅入深。是“实际问题——&sh;&sh;分式方程建模&sh;&sh;&sh;——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过程。本章在前面几节陆续介绍了分式,分式的乘除,分式的加减,为本节解分式方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要延迟评价学生运算的熟练程度,允许学生经过一定时间达到《标准》要求的目标,把评价重点放在对算理的理解上。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以及七年级学过解应用题,以及在本章第三节所讲述的分式加减时所引入的问题的提出及问题的解答。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有初步地了解,具备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问题建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找出问题等量关系的作用。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在本节的教学中仍要注意复习、总结,并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分式方程的概念。

    (3)体会到分式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模型,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能归纳出分式方程的描述性定义。

    过程与方法:采用的是尝试——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开始提出的多个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利用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归纳出分式方程的.定义。

    情感与态度:在建立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6教学环节:小麦实验田问题——高速公路问题——电脑网络培训问题——捐款问题——管理问题——课时小节。

    第一环节 小麦实验田问题

    活动内容: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g和15000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g,分别求出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

    如果设第一块实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 ,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___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分式方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作用,设置了这么一个例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努力寻找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在第一问中,同学们七嘴八舌,得到了许多等量关系。1、第一块实验田的

    面积=第二块实验田的面积。2、每公顷的产量 。3、第一块实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感觉到每人都能想一点,但都不全。第三问得到也有多种方案。例1、 ,2、 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引导 , , 每步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样帮学生排除了第二种形式。

    第二环节 高速公路问题

    活动内容: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长路:一条是全长600 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 ,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 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再次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分式方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设置了这么一个例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努力寻找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这次讨论的声音比第一次要少些,可能感觉比上一题容易。找出的等量关系有(1)600=客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客车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2)480 =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3)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减去客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

    (4)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

    同样注意引导学生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第三环节 电脑网络培训问题

    活动内容:王军同学准备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部分同学参加电脑网络培训,按原定的人数估计共需费用300元。后因人数增加到原定人数的2倍,费用享受了优惠,一共只需要480元,参加活动的每个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比原计划少4元,原定的人数是多少?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原定是 人,那么每人平均分摊______________元。

    人数增加到原定人数的2倍后,每人平均分摊_________________元。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 由浅入深,出了一道比上题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还是为了训练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这次学生讨论的声音又大了点,找出了如下的等量关系

    (1) 实际参加活动的人数=原定人数 。

    (2) 原计划每个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实际每个同学平均分摊的费用+4元。

    根据题意:

    第四环节 捐款问题 这个题目不要求学生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

    活动内容: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活动目的:这次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再借助别人的力量。根据前面几题的练习,看同学们对找等量关系到底掌握了多少。特别关注那些后进生。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教学效果:

    这次不允许讨论,学生花的时间比上二题多些。当然有的学生还是反应很快,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花了有5分钟的时间。在这个班,说明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第五环节 管理问题

    活动内容 :某商场有管理人员40人,销售人员80人,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销售量,商场决定从管理人员中抽调一部分人充实销售部分,使管理人员与销售人员的人数比为1:4,那么应抽调的管理人员数 满足怎样的方程?

    活动目的 :这个例题还是采取独立思考的原则,主要是针对刚才教师发现上一题做慢,做错的同学。努力引导他们找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效果:再次提醒刚才做错的和做的很慢的同学。让他们找到等量关系。由于我的提醒和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检查的效果来看,比上一次大有进步。

    第六环节 课时小节

    活动内容 : 对于一个现实问题 找到它的等量关系 建立分式方程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同时注意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一定要找到它的等量关系,最好是越多越好。根据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这个方程不是唯一的,今天的分式方程就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同时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小节最好由同学们讨论,再派代表来叙述。而不是让老师说。教师只是顺势把学生的话进行一个归纳。关注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数量关系,并用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家基本都知道核心是找到等量关系,从而找到它的方程。

    布置作业:P87——随堂练习第一题P88——习题3.6——1,2,3

    四、教学反思

    1、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些问题的提出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力强的,就要找一些难度大的。学生能力弱的,就要找一些难度小的。还可以因势利导的编一些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当然,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必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不要出一些与实际生活不符的纯理论问题。

    2、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多让学生说,帮助学生培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多注意困难学生的疑问。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同学的思考。使小组学习更有实效性。

    3、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要比列一次方程(组)稍复杂一些。教学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时间,要让你“会”转化为学生“会”。只要学生脑子里有分析这种问题的“意识”这节课才有收获。

    分式课件 篇5

    7.3 分式的加减(1)

    〖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2、能运用法则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3、能将分母绝对值相等的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并进行运算。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例2涉及两个分式的分母要作适当转化后,才能运用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过程较为复杂。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口答) 下列分数中,哪几个分数是同分母分数?

    23,110 ,-1712 ,-323,510, 512

    (2)(口答)计算下列各式,并说出所根据的法则:

    310 + 510, 712 –1712, 323 + 13

    这一法则能否推广到分式运算中呢?

    (3)(试一试)计算:①1a + 3a ②x-1x+1 – xx+1

    并分别取a=3,x=4检验你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板书课题 分式的加减(1)

    二. 新课教学

    1.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ac + bc = a+bc ac – bc = a-bc

    (小黑板)下面进行基础题组练习:计算

    ①3a + 12a – 15a ②ax2 + bx2 – cx2

    ③1m – –3m ④yx–y – xx–y

    2.例1计算:

    ⑴a+3ba+b + a–ba+b ⑵2xy2+1(x–y)2 – 1+2x2y(y–x)2

    对题组及例题的训练,指出注意问题:(1)用法则时找“同分母”,如有绝对值相等的分母如何化为同分母?x–y与 y–x一样吗?那(x–y)2与(y–x)2一样吗?(2)“分式相加减”是指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分子是多项式时,要充分发挥分数线的括号功能,尤其对减式的分子要加上括号再去括号计算,(3)计算的结果必须化简。

    巩固练习课本P177 作业题A组 123

    3.例2先化简,再求值: x2–1x2–2x + x–12x–x2 ,其中x=3.

    问题:

    ①先观察算式,判断两个分式是否同分母?

    ②怎样将它们化成同分母呢?

    ③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式的符号法则。

    ④最后分子、分母含有公因式应该予以约简。

    学生口述,教师强调书写格式。

    巩固练习:P177课内练习2、作业题4

    三. 小结:

    1.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当分母是互为相反数时,通过变号转化;

    2. 当分式的分子为多项式时,减式的分子可先加括号再化简;

    3. 分式加减的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四. 布置作业

    ⑴见作业本(1)

    ⑵(探究活动)台风中心距A市S千米,正以b千米/小时的速度向A市移动,救援车队从B市出发,以4倍于台风中心移动的速度向A市前进,已知A,B两地的路程为3S千米,问救援车队能否在台风中心到来前赶到A城?

    分式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式方程解法的过程,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根的合理性,明确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探究,领会“类比”和“转化”这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感受成果共享受愉快。

    教学重、难点:

    分式方程如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和验根。

    课前准备:

    分组准备:

    1、回顾什么是最简公分母?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方程:2(X-1)/3=5/6

    3、分式方程的概念

    4、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4.解方程

    1、解一元一次方程2(X-1)/3=5/6

    2、你能设法求出下面分式方程的解吗?9000/X=15000/(X+3000)试一试

    3、例1……

    4、例2……

    5、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问题:

    你还记得怎样解一元一次方程吗?试一试。2(X-1)/3=5/6

    2、指名解题,师生点评,共同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每一步的方法和依据。

    3、教师出示上一节课中所列的分式方程9000/X=15000/(X+3000),并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上节课所列的方程,有什么特点?你能解吗?试一试(复习分式方程的概念)

    从而导出新课,板书课题。

    活动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分小组尝试解上面的方程,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看有无学生发现先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若有则因势利导,若无,则通过后面的例题慢慢渗透。同时肯定利用比例的知识解题的方法。

    2、教师出示例1

    前面我们每位同学都尝试了解分式方程,有的同学很有办法,将它解出来,并且有理有据,但也有的同学一时还解不出来,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探讨如何解分式方程。

    3、教师引导学生解方程,注意分式方程如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展示解题的步骤和格式,注意告诉学生检验转化后方程的解是不是原分式的解。

    4、教师出示例2,并指名上讲台演练

    学生自主练习,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分式方程,并把过程简要地写下来。

    5、师生共同点评。

    6、教师出示“议一议”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首先小亮的解题过程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如果没有,你认为X=2是原方程的根吗?

    通过学生的讨论,补充,教师告诉学生“增根”这一概念,并简要介绍产生增根的原因。(X=2不是原方程的根,因为它使得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我们称它为原方程的增根,产生增根的原因是,我们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了一个可能使分母为零的整式)从而要求学生解分式方程时必须验根,同时探讨检验的方法。

    活动3小结归纳,巩固提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想一想解分式方程一般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2、完成“随堂练习”:(1)3/(X-1)=4/X;(2)X/(2X-3)+5/(3-2X)=4(及时点评,纠错)

    活动4师生互动,疑难探讨

    1、学生把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

    2、在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活动5目标小结,提高能力

    1、指名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P82第1题练习本上,第2、3题小组讨论后完成在草稿本上。

    分式课件 篇7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分式的意义》这一节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分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因式分解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分式的运算,具备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分式的意义,难点为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二、学情分析

    我任教班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分数的学习,学生可能会用分数的定义去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含有字母的整式。为了学生能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作了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还特别设计了反馈练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分数形成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的意义。

    通过对具体分式的探究与讨论,理解并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零的条件。

    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学生具有了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通过创设情境(雅典奥运会上姚明投篮场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与已有的分式知识),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零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在例题的处理上:一方面,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力求规范,另一方面,“分式无意义——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零”的编排顺序,更符合思维的规律,有层次有深度,有“面”有“量”,达到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练习设计中采用开放式的活动形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课堂的小结力求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与体会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每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探索数学带来的乐趣,同时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分式课件 篇8

    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 解方程:

    (1)2x+xx+3=1; (2)15x=2×15 x+12;

    (3)2(1x+1x+3)+x-2x+3=1。

    所以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x+2x+3+x-2x+3=1,即2x+2+x-2 x+3=1,

    即 2x+xx+3=1。

    2(x+3)+x2=x(x+3),

    即 2x+6+x2=x2+3x,

    亦即 2x-3x=-6。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例1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观,他们出发30分钟时,学校要把一个紧急通知传给带队老师,派一名学生骑车从学校出发,按原路追赶队伍。若骑车的速度是队伍进行速度的2倍,这名学生追上队伍时离学校的距离是15千米,问这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到追上队伍用了多少时间?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15x=2×15 x+12。

    方法2 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 2x=12。

    解 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30-15=x,

    所以 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 30千米/时=12小时。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 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例2 某工程需在规定日期内完成,若由甲队去做,恰好如期完成;若由乙队去做,要超过规定日期三天完成。现由甲、乙两队合做两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

    分析;这是一个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有三个量,工作量设为s,工作所用时间设为t,工作效率设为m,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 工程规定日期就是甲单独完成工程所需天数,设为x天,那么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的天数就是(x+3)天,设工程总量为1,甲的工作效率就是x1,乙的工作效率是1x+3。依题意,列方程为

    2(1x+1x3)+x2-xx+3=1。

    方法2 设规定日期为x天,乙与甲合作两天后,剩下的工程由乙单独做,恰好在规定日期完成,因此乙的工作时间就是x天,根据题意列方程

    2x+xx+3=1。

    方法3 根据等量关系,总工作量—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设规定日期为x天,则可列方程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是求什么量,就设所求的量为未知数,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直接未知数。但有时可根据题目特点不直接设题目所求的量为未知量,而是设另外的量为未知量,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叫做设间接未知数。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时,设间接未知数,有时可使解答变得简捷。例如在课堂练习中的第2题,若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求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到达B地各用的时间,如果设直接未知数,即设,小汽车从A地到B地需用时间为x小时,则大汽车从A地到B地需(x+5-12)小时,依题意,列方程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1。填空:

    (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要m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n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做,完成这件工作的时间是______小时;

    (2)某食堂有米m公斤,原计划每天用粮a公斤,现在每天节约用粮b公斤,则可以比原计划多用天数是______;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1)某工人师傅先后两次加工零件各1500个,当第二次加工时,他革新了工具,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比第一次少用了18个小时。已知他第二次加工效率是第一次的2。5倍,求他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多少零件?

    (2)某人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多走8千米,如果他步行12千米所用时间与骑车行36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求他步行40千米用多少小时?

    (3)已知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20千米,如果此船在某江中顺流航行72千米所用的时间与逆流航行48千米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此江水每小时的流速是多少千米?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 m+n; (2)m a-b-ma; (3)ma 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 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分式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总结分式 的乘 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 运算.

    2.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 方运算

    3.引 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 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分式乘法,除法 、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情境导入

    1.(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

    (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2.(1)回忆:

    计算:

    (2)尝试探究:计算:

    (1) ; (2) .

    概括 :分式的乘除法用式子表示即 抢答

    尝试 探究用式子表示,用文字表达.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实践与探索 1

    例2计算

    分析:①本题是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 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在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是否可以分解因式,怎样分解?

    ④怎样应用分式 乘法法则得到积的分式?

    解 原式= = .

    练习:①课本练习1.

    ②计 算:

    (三)实践与探索2

    探索分式的乘方的法则1.思 考

    我们都学过了有理数的乘方,那么分式的乘 方该是怎样运算的呢?

    先做下面的乘法:(1) = =( )3;

    (2) = =( )k.

    2.仔细观察这两题的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然后完成下面的填 空: )(k) =___________(k是正整数)

    老师应格外强调符 号问题 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分式的乘方的法则

    (四)小结与作业 怎样进 行分式 的乘除法?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

    作业:

    (五)板书设计

    分式课件 篇10

    1.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 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

    3.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

    2. 类似地,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如下: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3)-

    解(1) =

    = = (2)-

    = = = =4.

    提示:(3)可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的减法,但应注意符号问题。

    复习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引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学生尝试解题并自己总结注意事项。

    (2)结果应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指名板演。

    计算:

    2.与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异分母分式相加减,需要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通分时,最简公分母由下面的方法确定:

    ① 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 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

    ③ 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需先因式分解。

    解 (1)+ = =

    (2)因为最简公分母是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1. 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2.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3.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4.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

    5. 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整式)。

    【分式课件分享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