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天净沙课件10篇
  • 天净沙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3

    天净沙课件10篇。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为加强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和职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您可能会对天净沙课件有些好奇不妨阅读本文了解更多,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天净沙课件(篇1)

    《天净沙·秋思》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品秋景

    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教学评价:

    1.通过“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体验诗情”、完成学习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品读感悟、读出诗情”、“ 拓展延伸、尝试评价”完成教学目标2的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背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背诵《秋思》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创设氛围,布设“情感场”,为引入诗歌情境做好铺垫,同时是前后知识形成链条,为研究性学习和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5分钟诵读感 知体验诗 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这首小令,谈谈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来?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小令。

    1、学生勾点圈画相关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对于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0

    品读感悟读出诗 情

    1、 品读“枯藤老树昏鸦”(出示图片和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2、 品读“小桥流水人家”(出示图片)

    3、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出示图片和诗句“古道迢迢人迹稀”)

    4、 题为“秋思”,那作者又思什么呢?

    5、 知人论世(出示 马致远资料)

    1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阐释理由。

    2、结合相关诗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通过学生描绘图景,体悟诗情,若学生有理解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

    天净沙课件(篇2)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熟读成诵并默写课文,积累描写“乡愁”的诗文。

    (3)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并通过反复吟咏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天净沙·秋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乡愁;

    (2)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及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欣赏、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看、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具体做好以下三点: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认识古诗文的美。

    2、通过图片,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三、课型设计:

    品读、欣赏课。

    四、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是学生从进入初中之后的一节利用多媒体进行词曲教学的尝试,古典诗文教学需要情境引导、调动。

    2、学生对词曲不太熟悉,古诗文欣赏水平不高。

    3、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供教师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元曲的韵味。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1):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号东篱,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可以唱。

    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

    预设: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预设:“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

    (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

    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时,乌鸦也要归巢。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萧瑟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走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以温馨的景象衬托游子悲凉的心境。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以至于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了解了背景之后,我们再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板书)情景交融秋景——秋思——乡愁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结语:愁是心上秋,让诗人和我们倍感凄凉,相信同学们学完这首元曲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散文,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下课。

    天净沙课件(篇3)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课件(篇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

    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

    《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体会

    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读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构建曲中用词语创设的意境。

    2.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体会曲中蕴涵的感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现的情致。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两个环节的呈现来完成,即在诵读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的领悟。该部分主要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研读文本

    体味感悟

    1.请学生朗读本曲,同时请其他同学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

    2.在进一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对首句如椽之笔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对曲中由静到动的观感变化的描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空间,对曲中的第三句作多角度的感受和体会。

    1.学生可结合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能充分展开想象,对曲中的三句话作不同层面的思考。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描摹出的天地间和谐的画面,可请学生用诗意的散文语言予以描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作为最能传秋之意的句子,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体会作者是如何渲染秋景、传达浓郁的秋意的,并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意图:人生就如此曲描写之境界:只有忍得孤寂冷清,在孤寂冷清中振翅高飞,努力不止,人生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语文要读,诗歌更要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景,在读中念人。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同时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及对生活、人生的认识等,进一步去感受,不断提升自己炼意、构思、感悟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画等形式)描摹曲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本曲的认识和感悟。

    1.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恰当而又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己对本曲的理解和感悟。

    2.同学间交流、合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融合了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该部分呈现了教学中的第二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此曲作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白朴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

    2.课外积累作者的其它曲子2首,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课外交流自己的作业,对自己摘录的作者其它的曲子作适当的分析。

    通过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积累,拓展视野,增强语文的自学能力。

    思路点拨

    在本曲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相似的文本作进一步地对比分析,如写秋的诗词作品,及散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在进行相似性和相异性的鉴别中,进行高强度的语文学习活动的训练。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悟,体会其不同特点,进而深刻体会:文因情生,即使在所选取的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心境将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

    练习举隅

    1.比较阅读:选择相同主题的诗词曲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中体会不同的作品所创设的不同的意境,及所体现出的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2.走近白朴:作为和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的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之一,白朴也有大量的杂剧作品,课外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作者其人及其作品。

    天净沙课件(篇6)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南江县正直中学

    罗德辉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课件)(指名回答)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见教参P138)(2)动静结合:(见教参P138)(3)情景交融:(见教参P138)

    教师小结:同学们,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个道理。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学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提一个简单的问题:

    3.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六、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课件:一幅全图)

    七、学以致用。

    1.请列举你所学过的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八、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课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十【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一、板书设计:

    天净沙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

    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比较两首元曲的区别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水彩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请同学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从音乐,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秋天美丽的景色、多姿多彩的颜色)

    你能回忆起有关秋天的诗句吗?试着说一说

    (出示大屏幕):有关秋天的诗句

    师:秋天,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又有多少才子佳人为之惆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走进元代曲作家白朴眼中的秋天。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元)白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

    三、介绍元曲

    天净沙:曲牌名秋:题目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四、学习《天净沙·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小令,读熟读通顺

    学生齐读个别读

    2、在理解小令含义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白朴巧妙地运用了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画面: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落寞,拖出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止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

    作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萧瑟冷清的秋景图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语气语调要低沉,缓慢

    B一点飞鸿影下

    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1)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2)映着夕阳的余晖,一个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习而下。

    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语速要稍微加快,显示出大雁飞行的速度之快,表转折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青山绿水与白草红叶黄花有什么区别?

    (1)“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

    (2)“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

    活跃,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顺着它远远望去,远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我们要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以无限的生机,乐观向上的情绪,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出来吗?

    五、写作特色

    全曲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

    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

    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作者用一点飞鸿影下,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使赏心悦目的秋景成为曲子的主旋律,第三句的意境转换,显的更加清疏、清和了。

    六、拓展积累

    我们再来欣赏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七、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八、理解小令的含义以及写作特色

    九、对秋思的改编,现代诗

    小桥流水已带走多少承诺与牵挂,

    秋叶落尽你会不会期待一抹晚霞。

    疲惫的身影牵着思绪长大,

    历尽沧桑总是听不够羌笛琵琶。

    千年古道已留下多少足迹与年华,

    倦鸟归处你会不会想起以前的家。

    遥远的伤愁已随西风飘进了神话,

    何必再为那残缺的梦肠断天涯。

    如果还想追问一句由衷的回答,

    就让我在老树下为你守侯到夕阳西下。

    作业:

    根据《天净沙·秋》写一首诗或者写景散文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

    萧瑟静

    对比飞鸿动

    绚丽静

    天净沙课件(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自己却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

    原诗为了突出荒凉、悲哀的画面,把本来互不相干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饰,仅28字,处处写景,处处烘托—处处饱含着悲凉、凄苦之情。(提示:炼字;乌鸦有一个家?小桥流水炊烟—温馨的家?游子呢?)此时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肠寸断?最后一句,集中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图示)

    凡 景 语 皆 情 语

    黄昏 悲哀

    秋景 烘托

    图 思念

    多媒体画面,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想到------一个“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所听之歌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显得恰到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说话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说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使所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4 朗读、背诵、回味。

    5 :

    老师以前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写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 作业:课外背诵,抄文。

    补充说明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上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分组讨论等),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估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使用,板书安排;课堂练习,课堂,布置作业,等环节。计划按照备课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够可以自行增加。

    天净沙课件(篇9)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说学情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法,朗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首先我会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读音频,将学生带入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一个初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同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和泛读、精读、品读的三次朗读,剖析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于本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一)首先我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这个环节我会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元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我预设我的学生可能会说“很悲苦,凄凉,很忧伤,难过”,然后我继续设问“那么这种悲从何来,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悲伤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这个时候我会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之后我会介绍诗人背景和元曲这种文体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元曲这种艺术形式

    我会先给同学们介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带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同时通过介绍来掌握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个文学常识。然后介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绍之后带领学生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三)古诗词的教学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在第三个环深入研读的部分我引导同学们精读品读,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同时营造出画面感。

    在刚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个字就涵盖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同时板书)。并且注意到这几种景物的修饰词,体悟这几个修饰词丰富的渲染力和准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其次,作者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给学生营造画面感: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自己却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个异乡乡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次在深入研读部分我会设问,“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适时点拨和总结: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无法归家,那种伤心、思乡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第四个部分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泛读、精读、品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我会请学生讨论怎么读才能读的更有节奏,有感情,讨论完毕后播放音频,带领学生总结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节奏。

    (五)课堂的末尾我会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来总结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体悟它的音乐美、绘画美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现在黑板上所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帮助我的教学流畅的进行。

    天净沙课件(篇10)

    教学要求:

    1、了解元曲,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中感悟。

    3、以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感受能力。

    一、导入

    1、说说你对秋天的印象。

    2、生背背中国文学描写秋天的诗词。

    3、师展示写秋的唐诗、宋词。

    4、今天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元曲。过渡到元曲。

    二、简介元曲的特点。(见课件)

    三、简介作者元朴。

    四、出示元曲

    1、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出韵味。

    2、点名试读,生评介。

    3、师示范指导朗读。

    4、反复读,领悟元曲的意思。

    五、理解内容。

    1、理解第一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看动画。这是作者见到的真实的秋景图。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村,日,霞,烟,树,鸦六个景色,构成这幅秋景图。

    2、看图,读句。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思考、体会、回答。

    作者分别用了六个词语来修饰景物。“孤,落,残,轻,老,寒”,含蓄地表达了萧瑟、凄凉,伤感之意。

    3、这样的秋,你喜欢吗?

    六、过渡

    这时,有一只鸿雁飞过来了。它打破了这里的一片死寂,给画面带来了一丝的生机。

    一点飞鸿,为什么不说”一只“飞鸿呢?体会”点“的用词之妙。”影下“,指雁影投射在地下。

    大雁要飞走了,它受不了这里萧瑟凄凉的秋天。它慢慢地飞去,越飞越远。作者痴痴地望着远飞的鸿雁,他仿佛就是那只鸿雁,他要到自己心中美好的地方去。

    七、课件出示下一画面。

    这幅图,也是秋景。这就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地方。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呢?它由”,山,水,草,叶,花“组成。分别用了”青,绿,白,红,黄“五个表达颜色的词来修饰。

    生读体会,这个秋景与前面的秋景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这幅秋图,是明朗、美好、色彩斑斓的。

    八、生再读元曲。用自己的话说说元曲的意思。

    九、体会元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本元曲,从头至尾,全是写景的,没有半个表达感情的词语。

    2、作者是借是抒情,他的感情很含蓄,包含在景之中,你能体会出来吗?联系作者的生平理解。

    3、前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暗示着当时的元朝社会黑暗,死气沉沉。而后面明朗美好的秋景图,则是作者向往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了作者宁可归隐山林,也不愿与元朝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课件10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