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秋水》教案
  • 《秋水》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30

    《秋水》教案。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基础,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今天教师范文大全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秋水》教案》相关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秋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高中文言知识表解》)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范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

    教学要点

    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检查预习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明确: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明确: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之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师问: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什么形式来后人传达?你对《庄子》一书感兴趣吗?

    明确: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媒体展示)

    故事一: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教师: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小结庄子思想: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点评;闻一多先生对于庄子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忙里偷闲读庄子》,其中这样形容庄子: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教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则殆矣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ɡuàn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ɡ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的“涘”读作“s씓渚”读作“zhǔ”。“涘”是“水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ɡyánɡ”,“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设喻

    ④这篇文章的寓意的启示

    明确:《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秋水》一文的启示我们:有限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3.三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各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

    ⑤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表修饰被修饰关系。)

    而②性贪而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中间,表并列关系。)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尔”,当作“你”讲。)

    (2)与“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厌之有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国人莫敢言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明确:第(2)题答案是A项。因为“莫己若”与“未之有也”均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莫己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译为:没有这种情况。B项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介宾倒置,“何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可译为:凭什么。D项中没有宾语前置的情况。第(3)题答案是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当作“见闻、学识”讲,“少仲尼之闻”可译为:小看孔子的学识。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学海导航》“语段精炼”)

    板书设计

    《秋水》教案(篇2)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澹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澹毫桨丁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Jk251.Com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邃狙轮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秋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有系统地整理各类文言现象;

    2、梳通文字,探讨寓意;

    3、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的语言障碍;

    2、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1、发放《庄子秋水》中的几则故事及庄子介绍,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庄子。

    2、发放预习作业,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学生完成给文章加注释的任务,第二是让学生从语言、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第三是调查学生对庄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庄子

    投影: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怀宁《忙里偷闲读庄子》)

    (学生齐读后)问1:这两段话中的他是谁?那么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可以结合课前发放的故事,引导学生从《濮水之钓》中读出庄子的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从《鼓盆而歌》中读出庄子的安时而处顺,从《濠梁之辩》中读出庄子的物我合一。)

    问2: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庄子从来不一本正经地和人讲大道理,他通过什么方式让大家领悟他的思想?(写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里,这就是寓言的写法。有同学问《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庄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鸟虫鱼,这正体现了庄子的大智慧,他能从一草一木中得到启示,能以慈悲的情怀去关照一花一叶。)

    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篇的开头一段文字,和庄子来个“零距离”接触。

    二、诵读体会

    1、个别诵读,纠正字音

    2、教师范读

    3、集体诵读

    三、解决字词

    问题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师提示:这个词在这里没什么意思,就是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乎”

    问题2:“莫已若”参考书上翻译成“莫若已”,是为什么?“我之谓也”是什么句式?

    师提示:这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前咱们学过这种句型吗?举个例子:

    “我之谓也”怎么翻译?“说的就是我”,也就是“谓我也”,这是什么句式,是宾语前置,以“之”作提宾标志。

    问题3:“野语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译?

    师提示:“之”在这里作代词,代后面的俗语,可以理解为“这样的说法”。

    问题4:“北海”怎么解释?

    师提示:就可以理解为“北方的大海”,联系上下文,应该指黄河东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学考证说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说是不是东海,我觉得不必这样去做地理上的考证了。这不会防碍我们理解文章的。

    问题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在现代汉语里大方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一是指专家学者;内行人。咱们根据上下语境来选择一下,该是哪一种?

    问题6:“伯夷之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师提供资料: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的,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为义士。

    四、文本研习

    问1: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物?谁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书:河伯北海

    问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书: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问3:不辩牛马说明黄河的什么特点?(板书:雄壮开阔)

    问4:如果在这段描写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那么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看到自己雄壮开阔,有欣喜的感觉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还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这样就难免显得?(参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踌躇满志等)

    问5:见到大海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从原文找出答案。

    板书: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6:不见水端说明大海的什么特点?(浩淼无边)

    当河伯怀着洋洋得意的心情顺流而东行,来到北海,触目所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种浩淼无边的气象和自己的“不辩牛马”有天壤之别,河伯百感交集,发出了深沉的感叹,但在他感叹之前,先有一个动作“旋其面目”,问7:怎么理解这个词?这里表现出河伯什么样的心态?(顺带解释“望洋兴叹”这个成语)

    (参考:对“旋其面目”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传统的解释是“旋”,“掉转”的意思,“面目”,是“脸”的意思,整个词是“转过头”的意思。还有一种现在很流行的解释,认为“旋其面目”是“改变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为“改变”,把“面目”理解为“脸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一喜一叹,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一“叹”,显示了河伯认识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书:个人渺小,天地无穷)

    但是面对浩淼无边的大海,河伯仅仅感到自己很可笑吗?他有没有得到更深刻的启发呢?请同学集体把河伯感叹的话读一遍,然后将这段话口头翻译给同桌听,注意思考,这段话内部有什么问题。

    咱们班的陈婧忆同学(3班)在课前提出了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幻灯投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与“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两句之间有什么联系。看到大海的'广阔无边与先前不相信有轻视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关系?”

    分解难点1:思考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到底是什么态度?开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应该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预想1:学生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认为他们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仁义的人,认为小看他们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来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满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样吗?所以相信世上的确有这样轻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一开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对这种人持否定态度,因为他认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学问和最有义的人,但是后来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们的人存在,并且对他们持肯定态度。)

    (预想2:有可能学生只能得出前一种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种理解。师可以先出示“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问:根据这段话,再反观前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理解?然后归纳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天下的确是有这样轻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终于相信了,仲尼之见闻,伯夷之仁义的确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该盲目崇拜他们啊!)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发表看法:《秋水》的主体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对话,课文不过是开头的一小段,下面还有很长的对话。河伯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谈话逐渐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发现了一句话:“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样子吗?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这两个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这里体现出海神的无限相对思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但我想在一开始河伯决认识不到这一层,所以还是取第一种理解较符合逻辑,但能领悟出第二种意思的读者却是和海神一样有着大智慧的。应该赞扬。但是不管是那一种心理活动,他们最后得出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天地是无限的,在这里河伯由慨叹天地无穷又进一步想到了学海的无涯,正如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啊。(板书: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同学课前提问,说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门徒的化身,庄子是不是借“海若”给儒家门徒上课。还有同学说,庄子写这篇寓言是不是为贬低孔子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学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义之人。但在庄子看来,这两个“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脚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庄子写《秋水》可不是专门来贬低孔子的,只是让儒家门徒领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庄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传道家的思想,这时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难点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是危险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没有看到大海,他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危险性存在?

    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生活中,像河伯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类心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台,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没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是很可贵的精神。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不仅洗清了河伯的双眼,更荡涤了他心灵中的尘埃,让他成了一个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满是因为他只看到过黄河,“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后来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较,才明白自己的浅陋的,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一点: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要发现和认识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板书:有比较才有鉴别)

    六、探讨寓意

    1、读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参考: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让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几位对庄子有些研究的同学说,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均可相互转化的,但这似乎与本文的寓意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读的是《秋水》的开头一节,采用的是断章取义的读法,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方法。但是毕竟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我真要表扬这几位提出异议的同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完整的《秋水》,但是他们的确说出了庄子在《秋水》里要表达的思想: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河伯认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惭愧心理,但在大海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请大家根据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五、总结

    读了海神若的回答,我们更领略了庄子的大智慧。南怀谨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的无为思想,构筑起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的安抚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老庄的生活哲学仍可以做为我们精神疾病的良药,但是任何药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们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阅读

    1、《庄子秋水》全文

    2、鲲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3、蔡志忠漫画系列《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4、于丹《〈庄子〉心得》

    附:板书设计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雄壮开阔)

    妄自尊大

    叹自愧不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浩淼无边)

    悟:个小渺小,无地无穷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有比较才有鉴别

    作业设计:知识归类

    分组归纳几类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词多义

    之①泾流之大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结构助词的

    ③野语有之曰代词,一种说法

    ④我之谓也提宾标志

    若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为莫已若者比得上

    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听说;见闻,学识

    而①顺流而东行表修饰

    ②东面而视表修饰

    ③望洋向若而叹曰表承接关系

    ④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表并列关系

    6、词类活用

    秋天时至时,按时令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有多种理解:一说东是名词作动词,向着东方;一说东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小看,轻视。

    7、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在;是,这个时候。今: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至于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古:面朝东;今:东边

    8、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往

    不辩牛马辩,通“辨”

    9、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已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非……则……不是……就……

    《秋水》教案(篇4)

    秋水(说课)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教案(篇5)

    一、教材介绍

    本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见闻而骄傲自大。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还用了对比的写法。可以说本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学。所以学习本文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在阅读中获得体验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落实到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读析问的方式去探究学习,不强设问题“挖坑”让学生往里跳,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让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我设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语感。

    ②学习文章用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语境翻译文言词语;

    ②读析问探究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

    ①养成阅读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以人为镜”对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设定以上目标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疑难的词语。其二,语文素养总是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是自己体悟的结果,是再创造的结果。

    四、教学重点

    因为学生阅读量较少以及各种语文能力的影响,本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较差,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五、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维较差,影响了其对文章意义建构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应该会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六、学生情况

    我所任教班级是九(3)九(4)班。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2个班差生面积都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七、教法和学法

    为让学生能自主去探究课文,并在探究中获得愉悦,我采用“读析问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八、教学时间

    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所学过的寓言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这些寓言故事曾经给过我们许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启示。如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不能操之过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们今天能不能从这个故事里悟出什么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二)、熟练朗读

    1、提出难读,不好停顿的句子,教师指导。

    2、指名试读句子。

    3、学生齐读文章。

    (文言文要多读,读出语感,这要读顺读好节奏,这里旨在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三)、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要多结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译词语)

    2、检查词句翻译情况。(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秋水时至()于是焉()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东面而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学生质疑疑难词句。

    四)、感知故事。

    1、学生谈读后感受。问题:刚才读了课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说给同学听听,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

    教师注意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

    (此处教学设计,旨在养成学生阅读要有独立感受的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知。)

    五)、深层探究

    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还有问题没有?(学生齐读全文)

    2、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注意归类问题,并找准一个切入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如:

    ①河伯为何望洋兴叹?

    ②河伯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六)、学习总结

    1、学生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启迪?(可谈思想上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参考:

    ①寓意——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②写法——设喻说明哲理。

    对比

    2、教师结语:(略)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文精讲】部分。

    八)、作业布置: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课后检测】部分。

    九)、板书设计

    河伯见海神

    经过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

    ︱︱

    望洋兴叹:狂妄自大、盲目无知、贻笑大方

    《秋水》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

    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7)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教案(篇8)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难点

    4、学生情况分析

    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1、导入

    我采用背诵之前大家熟识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一诗导入新课,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简介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2、新课程教学

    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①、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②、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③、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3、反馈

    ①、课堂反馈,②、课后反馈,延续创新(课后练习)实现创新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黑板分成三部分。(左边板书课题,中间提炼课文内容和主旨,右边是写作手法的归纳)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秋水》这篇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秋水》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秋水》教案(篇10)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研究发现,口吃者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反应与成年以后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口吃的儿童一般不会对口吃这件事过分留意,而且在这一时期口吃的条件反射在大脑中还没有完全确立,因此是比较容易矫正的时期。 幼儿口吃有两种情况,一种即所谓由紧张类型决定的。人在感到紧张时,通常会有相应的肌肉群发生紧张,而由于基因的不同,有2%的人在心理紧张时,使喉咙部位的肌肉发生紧张,形成口吃。第二种情况是后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的口吃病患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其口吃是在幼年时学来的,而其学习过程则与周围环境有关。譬如家长在孩子口吃时都会”善意”地对孩子说:“怎么又结巴了,下回注意别再结巴了……”等等,这样说表面上是提醒孩子注意,实际上会使孩子在心理上留下阴影,时刻警惕口吃的出现。而这种“警惕”心理一旦发生,极易导致口吃性心理循环的发生--越是警惕,越是口吃。结果就真的形成口吃了。这种通过学习形成口吃的比例在口吃者中占的比例最大。形成口吃一般在7~8岁语言习惯形成以前,如果您的孩子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两个月,可能口吃还不严重,得到治愈的机会是很大的,但是作为家长需要注意:

    1.尽量使孩子避免接触有口吃的人;

    2.尽量让孩子远离紧张环境,譬如在游艺场乘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玩电子游戏等;

    3.不要因为口吃训斥孩子,也不要提醒他,在发现孩子紧张时可以轻轻抚摸他,并嘱咐他“别着急,慢慢说”,在他遇到难发的词语时,替他说出来,减少他的紧张,让他逐渐忘记口吃。

    4.可以带孩子慢慢念儿歌,譬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让孩子养成在放松的心态下说话的习惯。 你有时间可以多去看看秋水老师的网站。

    【《秋水》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