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2000字模板
  •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5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2000字模板。

    做幸福教师,育满园桃李。备好教案是实现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完成科学化的教学。您是否还是不太了解教案该如何写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曹刿论战教学教案,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篇1

    一、导入激趣

    以战争文化趣味知识导入。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

    “千里走单骑”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

    保尔柯察金形象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

    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巨鹿之战——项羽~章邯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淝水之战——苻坚~谢安

    二、常识介绍

    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左丘明)《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三、读译课文,梳理字词。

    (一)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进攻、攻打”。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第一层:交代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春秋地图中找出齐鲁位置。

    说文解字——间

    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表示“门缝”。引申为“缝隙”“空儿”。有缝便可插入东西,引申为插入、参与。“又何间焉”的“间”即参与之意。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说文解字——鼓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原义是鼓,名词;引申为动词的击鼓、敲鼓。

    地图中看长勺位置。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看图——轼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分析探究

    1.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请见——参战——论战

    2.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择与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

    4.对比衬托,塑造形象。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和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2、难点:

    如何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在长勺作战,当时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却大获全胜,创下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你想知道指挥这场战争,创造战争奇迹的鲁军统帅是谁吗?他采取了那些战略战术,打败了齐军呢?学了《曹刿论战》一课后,大家自会明了。

    (放课件)

    二、出示教学目标(放课件)

    三、《左传》作者及时代背景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同学们说一下本文选自那一部著作?作者是谁?是根据哪国的史料编写的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

    《左传》、左丘明,鲁国,编年体史书。

    教师补充:《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是孔子同代人左丘明仿照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的体例,顺着鲁国十二个国君的次序记载,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四、朗读课文,学生齐读一遍,教师进行指导

    本文多采用对话的方式,语气非常鲜明,有赞成,有反对,有肯定,有否定,有抒情,有议论,希望同学们放慢速度,仔细品味,读出感情。

    五、疏通文意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不难理解,大家要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相讨论,领会课文的大意,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用法不同的词,以及与战争有关的词。

    六、欣赏课文画面,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欣赏课文的画面,找出文中与画面相吻合的句子,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1、曹刿的身份如何?他为什么要见鲁庄公?表现了他怎么样的高尚情操?

    2、文中哪一句代表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在现实中有何意义?

    3、曹刿为什么要等齐人三鼓之后才让鲁军进攻?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后才让追赶齐军?(用原文语句回答)

    学生讨论分析、总结答案。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同学们一定知道了弱鲁胜强齐的原因: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军事上要后发制人,把握战机,详查敌情。

    七、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了曹刿作为爱国的军事指挥家的形象,作者是通过哪两方面来体现的?

    1、选材上:

    作者把曹刿在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把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因(详写)。其余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为战争规模、战斗的图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对突出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作用。

    2、衬托方法的运用,用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形象。

    总之,曹刿是一个有胆有识、有远谋、爱国的军事指挥家。

    八、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九、课内作业展示,学生思考回答

    十、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一位爱国的军事家,希望同学们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

    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⑴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⑵ 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⑷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⑸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⑹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⑴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⑷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⑴ 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⑵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⑴ 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 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⑵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2000字模板】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