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曹刿论战教案2000字模板
  • 曹刿论战教案2000字模板

    发表时间:2023-02-07

    曹刿论战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曹刿论战教案”。

    以下内容“曹刿论战教案”为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先把教案写好。教案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

    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

    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

    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小舞台

    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

    教师板书:

    “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

    鲁庄公衬托

    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私语轩:

    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

    (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深入理解

    1、提问: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二是复习交流巩固。)

    2、翻译理解课文:

    (1)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相互提意见,力求释词准确通畅。

    (2)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

    (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同时让

    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刿。)

    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投影讨论题:

    (1)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2)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你对之有什么启发?

    (3)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5、师生交流,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总结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曹刿论战教案2000字模板】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