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行星恒星星系宇宙 万能通用篇
  • 行星恒星星系宇宙 万能通用篇

    发表时间:2022-02-05

    【www.jk251.com - 实习报告万能篇】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每一位老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高中教案该怎么写?《行星恒星星系宇宙 万能通用篇》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方案

    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变大b、公转周期变小

    c、公转速率变大d、公转角速度变大

    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减小时,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XX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3.6×1035kg

    2、由题目: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而脱离速度等于其环绕黑洞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倍.

    得:

    解得:=5.3×108m

    布置作业: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行星恒星星系宇宙【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变大B、公转周期变小

    C、公转速率变大D、公转角速度变大

    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减小时,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3.6×1035kg

    2、由题目: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而脱离速度等于其环绕黑洞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倍.

    得:

    解得:=5.3×108m

    布置作业:

    高中教案物理教案 行星恒星星系宇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

    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

    A、公转半径变大B、公转周期变小

    C、公转速率变大D、公转角速度变大

    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当减小时,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

    由公式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

    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

    求:

    1、“黑洞”的质量.

    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

    解:

    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3.6×1035kg

    2、由题目: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而脱离速度等于其环绕黑洞运行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倍.

    得:

    解得:=5.3×108m

    布置作业:

    高中教案行星的运动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推翻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推翻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

    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万能通用篇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一教时

    教材:集合的概念

    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过程:

    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

    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

    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例子略)

    三、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

    例:见P4—5中例

    四、练习P5略

    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

    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1语言描述法:例{不2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

    3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4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

    六、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

    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

    八、练习P6

    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

    九、作业P7习题1.1

    指数__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幂的运算性质.

    (1)理解n次方根,n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能根据性质进行相应的根式计算.

    (2)能认识到分数是概念由整数向有理数的一次推广,了解它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能正确进行根式与分数幂的互化.

    (3)能利用有理运算性质简化根式运算.

    2.通过范围的扩大,使学生能理解运算的本质,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认识到符号化思想的重要性,在抽象的符号或字母的运算中提高运算能力.

    3.通过对根式与分数幂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能学会透过表面去认清事物的本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分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教学难点是根式的概念和分数幂的概念.

    (2)由于分数幂的概念是借助次方根给出的,而次根式,次方根又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概念,也是比较陌生的.以此为基础去学习认识新知识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且次方根,分数幂的定义都是用抽象字母和符号的形式给出的,学生在接受理解上也是比较困难的.基于以上原因,根式和分数幂的概念成为本节应突破的难点.

    (3)学习本节主要目的是将从整数推广到有理数,为函数的研究作好准备.且有理幂具备的运算性质还可以推广到无理幂,也就是说在运算上已将范围推广到了实数范围,为对数运算的出现作好了准备,而使这些成为可能的就是分数幂的引入.

    教法建议

    (1)根式概念的引入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感到根式的学习是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不妨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①先以具体数字为例,复习正整数幂,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及运算的本质是乘方,让它与学生熟悉的运算联系起来,树立起转化的观点.

    ②当复习负幂时,由于与乘除共同有关,所以出现了分式,这样为分数幂的运算与根式相关作好准备.

    ③在引入根式时可先由学生知道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入手,再大胆写出即谁的四次方根等于16.指出2和-2是它的四次方根后再把换成,写成即谁的次方等于,在语言描述的同时,也把数学的符号语言自然的给出.

    (2)在次方根的定义中并没有将次方根符号化原因是结论的多样性,不能乱表示,所以需要先研究规律,再把它符号化.按这样的研究思路学生对次方根的认识逐层递进,直至找出运算上的规律.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次方根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能根据性质进行简单的根式计算.

    2.通过对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认清各种运算间的联系,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根式的化简,使学生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取值规律.

    难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运算根据的研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探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一节.与其说它是一个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运算,且这种运算在初中曾经学习过,今天只不过把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下面从我们熟悉的的复习开始.能举一个具体的运算的例子吗?

    以为例,是运算要求学生指明各部分的名称,其中2称为底数,4为,称为幂.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顾运算的由来,是从乘方而来,因此最初只能是正整数,同时引出正整数幂的定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回忆零幂和负整数幂的定义,分别写出及,同时追问这里的由来.最后将三条放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整数幂的概念

    2.5(板书)

    1.关于整数幂的复习

    (1)概念

    既然是一种运算,除了定义之外,自然要给出它的运算规律,再来回顾一下关于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找一个学生说出相应的运算性质,教师用投影仪依次打出:

    (2)运算性质:;;.

    复习后直接提出新课题,今天在此基础上把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分数范围.在刚才的复习我们已经看到当在整数范围内时,运算最多也就是与分式有关,如果推广到分会与什么有关呢?应与根式有关.初中时虽然也学过一点根式,但不够用,因此有必要先从根式说起.

    2.根式(板书)

    我们知道根式来源于开方,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所以谈根式还是先从大家熟悉的乘方说起.

    如果给出了4和2进行运算,那就是乘方运算.如果是知道了16和2,求4即,求?

    问题也就是:谁的平方是16,大家都能回答是4和-4,这就是开方运算,且4和-4有个名字叫16的平方根.

    再如

    知3和8,问题就是谁的立方是8?这就是开方运算,大家也知道结果为2,同时指出2叫做8的立方根.

    (根据情况教师可再适当举几个例子,如,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式子的含义,I再说出结果分别为和-2,同时指出它们分别称为9的四次方根和-8的立方根)

    在以上几个式子会解释的基础上,提出即一个数的次方等于,求这个数,即开次方,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

    (1)次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次方等于(,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

    (板书)

    对定义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能把上述语言用数学符号表示,请同学们试试看.

    由学生翻译为:若(,则叫做的次方根.(把它补在定义的后面)

    翻译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翻译的不够彻底,如结论中的的次方根就没有用符号表示,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可引导学生回到刚才的几个例子,在符号表示上存在的问题,并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最终把问题引向对的次方根的取值规律的研究.

    (2)的次方根的取值规律:(板书)

    先让学生看到的次方根的个数是由的奇偶性决定的,所以应对分奇偶情况讨论

    当为奇数时,再问学生的次方根是个什么样的数,与谁有关,再提出对的正负的讨论,从而明确分类讨论的标准,按的正负分为三种情况.

    Ⅰ当为奇数时

    ,的次方根为一个正数;

    ,的次方根为一个负数;

    ,的次方根为零.(板书)

    当奇数情况讨论完之后,再用几个具体例子辅助说明为偶数时的结论,再由学生总结归纳

    Ⅱ当为偶数时

    ,的次方根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

    ,的次方根不存在;

    ,的次方根为零.

    对于这个规律的总结,还可以先看的正负,再分的奇偶,换个角度加深理解.

    有了这个规律之后,就可以用准确的数学符号去描述次方根了.

    (3)的次方根的符号表示(板书)

    可由学生试说一说,若学生说不好,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总结,当为奇数时,由于无论为何值,次方根都只有一个值,可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此时要求学生解释符号的含义:为正数,则为一个确定的正数,为负数,则为一个确定的负数,为零,则为零.

    当为偶数时,为正数时,有两个值,而只能表示其中一个且应表示是正的,另一个应与它互为相反数,故只需在前面放一个负号,写成,其含义为为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分别为和.

    为了加深对符号的认识,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表示一个正数吗?中的一定是正数或非负数吗?让学生来回答,在回答中进一步认清符号的含义,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总结.对于符号,当为偶数是,它有意义的条件是;当为奇数时,它有意义的条件时.

    把称为根式,其中为根,叫做被开方数.(板书)

    (4)根式运算的依据(板书)

    由于是个数值,数值自然要进行运算,运算就要有根据,因此下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根式运算的依据.但我们并不过分展开,只研究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依据.

    如应该得什么?有学生讲出理由,根据次方根的定义,可得Ⅰ=.(板书)

    再问:应该得什么?也得吗?

    若学生想不清楚,可用具体例子提示学生,如吗?吗?让学生能发现结果与有关,从而得到Ⅱ=.(板书)

    为进一步熟悉这个运算依据,下面通过练习来体会一下.

    三.巩固练习

    例1.求值

    (1).(2).

    (3).(4).

    (5).(

    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简要步骤.

    四.小结

    1.次方根与次根式的概念

    2.二者的区别

    3.运算依据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2.5(2)取值规律(4)运算依据

    1.复习

    2.根式(3)符号表示例1

    (1)定义

    【行星恒星星系宇宙 万能通用篇】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