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菱形教学示例相关教学方案
  • 菱形教学示例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2-04

    【www.jk251.com - 方案教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初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菱形教学示例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Jk251.coM编辑推荐

    菱形教学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经典初中教案菱形教学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菱形教案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数学教案-菱形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

    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菱形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菱形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菱形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菱形定义……

    菱形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轴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

    1.会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直观地将小学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推广到用来表示有理数,正确建立数轴的概念.除温度计和刻度尺外,杆秤、天平等都是较好的数学模型.

    2.探索活动

    (1)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的刻度,根据课本上两个卡通人的提示,引导学生讨论:直线上的点能表示负数(如一10,一15)吗?通过在温度计上找一10℃、一15℃的位置的活动,感受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负数.

    (2)依据画数轴的步骤,正确画出数轴.可以在安排2~3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巡视全班,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操作指导.

    数轴的位置通常是水平的,但也可以是任意位置的,要发现并及时展示那些画法正确但放置方向不同、单位长度不同的数轴.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标注负数.

    可以让学生对照“做一做”的几个步骤共同评价“板演”作业,形成对数轴的正确认识.

    3.例题教学

    例2是让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教师还可以再增加一些练习,然后引导学生评价卡通人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提及“数轴上任何一点是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之类的话题,因为虽然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惟一的点与它对应,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并不一一对应,而这是学生当前无法认识和回答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数轴上的点的位置与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得出“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于左

    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议一议”中的第2个问题,应组织学生认真操作,为得出上述结论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数轴上,表示一3的点a在原点左边3个单位长度,表示一2的点b在原点左边2个单位长度,不难看出点a在点b的左边,即得一3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它所表示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这种规定与日常生活结论是一致的.

    2.例题教学

    例3较简单,直接应用结论的第二部分进行判断;例4给出了利用数轴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规范表述.

    3.小结

    “数形结合”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小结时,除要讲清数轴本身的意义外,还应通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方法带来的便利.

    上一篇:2.2数轴学案

    下一篇:华师大版七上2.2数轴(含答案)

    命题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菱形教学示例相关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