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
  •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

    发表时间:2022-01-28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怎样写好自己的初中教案呢?本站收集了《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供您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Jk251.coM编辑推荐

    菱形教学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经典初中教案菱形教学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菱形教学示例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明)

    证明时让学生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意:(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菱形教案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经典初中教案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教案-数学


    数怎么不够用了

    年级:初一执笔:徐城审核:授课时间:2004/9/16

    2、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3、熟练地将有理数按一定的要求分类。

    一、前提测评:

    1、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注意观察图形所表达的含义)

    加10分扣10分得0分

    集体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分为0分,四个代表答题情况如下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总得分

    第一队

    得分

    第二队

    得分

    第三队

    得分

    第四队

    得分

    ㈡自我评价

    1、小结

    1、对于比0分低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低10分表示为

    “-10”。

    对于比0分高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高10分表示为“+10”。

    2、我们常常用负数:正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概念:

    1、正数:像+5、1.2、…这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数前“+”号可写可不写)。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负数前“—”号不可以省略)。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里。

    +684+9.15—120—1—0.01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4、数的大小:所有的正数都大于0,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5、练习,比较大小:0—50+0.0010—100(填>、<=。

    6、正负数的意义,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果零下5℃记作“+5℃”,那么零下5℃记作“—5℃”。

    练习:(1)某人转动方向盘,如果+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表示为。

    (2)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______________。

    (3)在4个不同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7、数的分类:正数正整数如:1、2、3…

    (1)有理数如:、0.1、…

    0

    负数如:—1、—2、—3…

    如:—、—0.1、—…

    正整数如:1、2、3…

    整数

    (2)有理数如:—1、—2、—3…

    分数如:1、0.1、+

    如:—0.3、—、—4…

    练习: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2,—3.5,0,+32,—0.8,—3,—10,25%,+,0.0001

    ①正整数集合{…};

    ②负整数集合{…};

    ③正分数集合{…};

    ④负分数集合{…};

    ⑤有理数集合{…}。

    8、小结:①有理数分数类;

    ②负数的意义。

    一、判断:

    (1)0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0是最小的正整数。()

    (4)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或零。()

    (5)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

    (6)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二、填空:

    (1)高于海平面1250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1250米,低于海平面37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米。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中午的零上2℃下降了7℃,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

    (4)_____统称整数,_____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

    (5)比较大小0___—5—___0100___25+0.101___0

    (6)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135.20—7+—0.12π35%880+20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小明和小华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小明向东走36米记为+36米,则小华向西走记作_____米,这时两人相距_____米。

    (3)产量增加-150千克是什么意思?

    菱形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和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念,知道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的性质.

    3.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概念.

    【讲解新课】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的性质:

    教师强调,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1: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质定理2: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

    (引导学生用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定义……

    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教案-


    课题函数(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数学教案-的教学方案


    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三:教学难点

    能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点的坐标,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要在平面内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2:练习如图你能确定各个景点的位置吗?“大成殿”在“中心广场”西、南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东、北各多少个格?

    二)新课

    1:我们可以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你能表示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2: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成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水平位置的数轴叫横轴,铅直位置的数轴叫纵轴,它们的公共原点叫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其它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例1写出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

    y

    AB

    FOCx

    ED

    5:想一想

    (1)点A与B的纵坐标相同,线段A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D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6:练习P131做一做

    三:小结(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4)知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四:作业P132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练习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y

    A

    BC

    Ox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求出各顶点的坐标?

    (3)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二:新课

    例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9,3),(-9,0),(-3,0),(-3,3)

    (3)(3.5,9),(2,7),(3,7),(4,7),(5,7),(3.5,9)

    (4)(3,7),(1,5),(2,5),(5,5),(6,5),(4,7)

    (5)(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y

    Ox

    三:练习P134做一做

    四:作业P135习题5.4(1、2)

    第三课时

    一;新课引入与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些什么?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二:新课

    例3如图,矩形ABCD的长与宽分别是6,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y

    BA

    解:如图:以点C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D、CB所在

    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此时C(0,0)

    O

    CDx

    由CD长为6,CB长为4,可得D,B,A的坐标分别为D(6,0),B(0,4),A(,4)

    思考:(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吗?与同学交流)

    例4对于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C,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A

    BC

    三:小结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的坐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找出坐标原点。

    2)要说明横轴与纵轴的位置。

    3)要求出必要的线段的长度。

    四:练习P161(议一议)与随堂练习

    P162习题的第一题

    五:作业P162习题的第二题

    六:课外练习P162(试一试)

    鱼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复习点的坐标的特征

    1)关于横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相反

    2)关于纵轴对称的两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相反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反,纵坐标相反

    二:看图确定点的坐标

    1)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1,3)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AC

    BD

    2)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3,2)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y

    AD

    BC

    x

    三;练习

    1)P142做一做

    2)P143随堂练习

    四:小结P143议一议

    五:作业P144习题(做在书上)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1)在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举例说明。

    2)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确定给定点的坐标?举例说明。

    3)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系轴上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变化前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5)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加上一个数(或乘-1),变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

    P145复习题A组

    三:小结点的坐标•一: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到原点的距离是√a2+b2•二:对称性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相等。•3)关于原点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互为相反。•三:平行1)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不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2)两点的横坐标不相等,纵坐标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举例•1)点P(-3,4)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6,-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4)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练习•1)点P(4,-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2,-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点的平移练习•一:1)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二1)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2)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3)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4)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点的坐标练习•1)点P(3,-4)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5)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0,-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1,-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4,-2)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0)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7)点P(-1,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8)点P(-2,1.5)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9)把点P(-2,-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10)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12)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13)把点P(-3,-4)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14)点P(4,-2)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5)点A(-4,-1)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16)点A(a,3)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17)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18)点P(-2,-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9)点A(5,-2)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20)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21)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22)X轴上的坐标为0,Y轴上的坐标为0。•23)点P(a,b)若a=0,则点P在,若b=0则点P在。若ab=o,则点P在。

    数学教案-垂线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和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

    (2)本节的难点是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因为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想象不出什么情况下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教科书是学生在对长方体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于这些结论,只要求学生有感性认识,不要求学生掌握,所以老师不要深挖.

    3.教法建议

    (1)本节仍用上节用过的相交线模型作演示(也可用我们提供的课件),在让学生观察模型时,不要只让学生看热闹,而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可以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转动木条b时,它和不动木条a互相垂直的位置有几个?(认识垂线的唯一性);(2)当a、b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吗?然后找学生回答,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

    (2)对于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知识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不是重点但是难点,因为此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不容易想象它们垂直的情形,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们做了一个课件,这个课件把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情况,更直观的展现了学生,帮助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第一个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通过垂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活动投影片演示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三、重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垂线概念和性质.

    (二)难点

    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三)疑点

    垂线的性质.

    (四)解决办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尺、量角器、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课题.

    2.通过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思考、互相叙述和纠正,教师点拨,练习巩固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明目标

    通过画垂线,使学生既能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和第一个性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入课题,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完成教学任务,以练习检测为巩固检查手段,强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提出问题:如右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教师演示:(活动投影片)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如右图).

    学生活动: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板书】2.2垂线

    【教法说明】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

    【板书】1.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里线,它们的支点叫做垂足.

    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投影显示,投影片1)

    (1)“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2)“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3)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教法说明】用活动投影片演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进行定义,并且从演示过程中看到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认识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教师单纯“强调”效果更好.

    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垂线和水平线.)

    【教法说明】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2.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0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归纳: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域“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右上).

    ②垂直判定:∵∠AOC=90°,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3.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直线上一点或者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回答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通过画图,得垂线的第一条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教法说明】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学生画图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投影显示(投影片2)

    【教法说明】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本组练习态在使学生会用定义判断两直线垂直,并且应从不同角度去掌握判断它的方法.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组填空题主要是通过变式图形,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垂直,防止思维定式.第1题区别垂直相交和外交。第2题通过计算判断两条直线垂直,第3题是巩固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在前边练习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解决并不难,教师要完全放手,开阔学生思路,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解法,口算、算术解法、列方程等,找一个用方程解决的学生板演,因为这种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解这类综合性的题,要求学生能结合图形,发现几何对象在数量上的明显关系及隐含关系并会用代数手段进行计算,另外对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要会紧扣定义判断.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多动手练习画垂线,进一步体会垂线的惟一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扩展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70页习题2.1A组第5题。

    (二)选做题

    课本第72页B组第5题。

    【教法说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做B组练习,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业答案

    九、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菱形教学示例】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