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机械运动(小编推荐)
  • 高中教案机械运动(小编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02

    【www.jk251.com - 机械运动】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一篇好的教案需要老师的精心构思,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高中教案该怎么写?《高中教案机械运动(小编推荐)》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Jk251.coM编辑推荐

    机械运动【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机械运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机械运动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2、描述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定什么?看什么量是否在改变?什么叫参考系?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投掷手榴弹时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五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椅子移动的距高?汽车绕操场一周怎样测量它经过的距离?以上几种情况用不用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上午8时开始上课”,到“8时45分下课”,这里“8时”和“8时45分”的含义各是什么?“每一节课45分”的含义又是什么?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2、找一份《旅客列车时刻表》分析一下趟列车全程运行的总时间?各站点的停留时间?相邻两站间的运行时间?

    高中教案匀速圆周运动(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接着从描述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观察与测量:请研究一下自行车飞轮与中轴轮盘通过链条的连接关系:测量一下各自的半径,并思考验证两轮的角速度关系,边缘点的线速度大小关系;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

    高中教案推荐:高中教案(小编推荐)


    第14课西汉的兴盛

    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高级教师隋清钧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①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高祖至文景之治的政策措施。②汉武帝的大一统:经济措施;政治上“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思想教育要求:

    ①通过讲述西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汉的兴盛,进行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动力的教育。②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的恢复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培养学生能力:

    ①引导学生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运用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汉武帝大一统的各项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及效果。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评价。

    讲课提纲、板书设计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赫赫一时的秦朝,不仅取得兼并战争的历史性胜利,而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不可谓不强大。但是,这个国家二世而亡,在中国历史上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问)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生:秦的暴政统治。赋税沉重、徭役频繁、刑法残酷。被秦末农民起义推翻。)对。秦亡的原因不是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好,问题在于秦朝的残暴统治。怎能不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呢?

    2.导入新课

    本来秦承战国长期战乱之后,实现统一,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充分条件,理应与民休息。但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内,并没有采取恢复生产以安定民生的任何积极措施,却相反,急政暴虐有增无已,民不聊生、生产荒芜、内外骚动,终于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所推翻。前202年,在大破坏之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学习第14课西汉的兴盛。(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秦的“二世而亡”,成了西汉君臣们谋求长治久安的殷鉴。如何避免新王朝走秦朝短命的复辙,决定了汉初统治阶级采取的统治政策。(板书)

    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列提纲讲述)

    (1)原因:什么是“休养生息”?西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读注释、议论、教师归纳)①西汉初,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是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课文中小字,就是描绘西汉刚建立时社会凋敝的历史画面。从天子到百姓,都被残破的社会经济困扰着,“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只能乘牛车,“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汉初君臣只有采取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否则社会不会安定。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让同学读一下汉高祖与大臣陆贾一段很有趣的对话的那段小字。(略)汉高祖虽文化修养不高,但能够明达地采纳臣下的建议,实行宽刑薄赋,文武并用的统治政策。他还命陆贾总结秦何以失天下,汉何以得天下及古代得失成败的历史经验,实在是个英明的决定。汉初统治集团,以皇帝为首,这样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接受历史上兴衰的教训,推行顺乎民心的轻徭薄赋政策,这对汉初制定和贯彻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2)汉高祖时措施面对汉初大量人口死亡流散,土地荒芜的社会景象,汉高祖接连下令,制定休养生息政策。(可让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遣散士兵回家。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凡战时逃亡民众,回乡后恢复原有的爵位田宅。(这里既包括流亡农民,也有地主);③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④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则有利于恢复封建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农民得到一部分土地和时间,安定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汉高祖采取上述积极措施,其后又经惠帝、吕后两朝,经济开始缓慢地恢复。到文景之世,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文景之治。

    (3)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是汉初一位有政治才能和治国方略,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时23岁,高祖之子,他在位23年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曾连续12年全免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什么是肉刑?(可读注释)如墨劓等刑罚都是从奴隶制时代沿袭下来的刑法,有些酷刑往往造成人体的残废。文帝废除肉刑还有一段“缇萦救父”的故事。文帝12年时,齐太仓令、名医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指出肉刑太残酷,“刑者不可复属”,虽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愿没入官婢、以赎父罪”。文帝很受感动,下诏废除肉刑。③提倡节险。文帝治国有句名言“治人事天莫若啬”,指爱惜人力物力。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还因惜“百金,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作;还令后宫“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他终生谨慎从政,为历代学者称赞。文帝死后,景帝刘启即位,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在位十几年间,突出的是:①颁布重农诏书:“农业是天下的根本”。(读课引文)表明政府非常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其意是“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衣食之物不是取之于“渔猎山伐”,而是完全来自于农业生产和经营。“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安定民生,经济好转才有保障。把田租再减轻为三十税一,鼓励农业生产。②重治贪赃枉法。文帝时一方面减轻笞刑、断狱从轻,狱事简省。另一方面加强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规定贪污受贿和为官经商都要从严惩处。所以,汉初官场比较廉明。

    什么是“文景之治”?看课文83页的一段评述,可概括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法纪较为严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为什么汉初几十年里能出现“文景之治”这样的社会局面呢?(学生议论)由于汉初统治者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接受秦暴政而亡的教训,把休养生息作为立国兴邦的基本国策。从高祖到文景之治的实践是成功的,说明:一方面在于政策的制定是正确的;一方面还在于它能得到认真的贯彻,尤其在于这种贯彻的连续性。尽管汉初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相当复杂,外有匈奴之扰的威胁,但是作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连续几代沿袭不变,这对于汉初经济的恢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汉初的政治体制基本沿袭秦制,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代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早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各股军事力量,与楚军争夺王位,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在汉军大旗之下,使刘邦终成帝业。其后,他认为异姓王终不可信,而仅能利用。因此他成帝以后,先后以种种借口除掉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刑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分封在汉初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后来由于封国特权很大,势力膨胀,中央集权与王国分权的矛盾日趋尖锐。终于酿成了西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叛乱。(板书七国之乱)

    二、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背景)(问)封国势力为什么发展成为与中央集权对抗的独立王国呢?(生:略)①封地十分之大。②政治权力极大。③自主财经营利。王国可收取口赋田租,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经营冶铁铸钱之利。④拥兵自重,组织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武装,对抗朝廷。王国势力的膨胀,构成了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叛乱与平叛的斗争已不可避免。

    (2)晁错的建议棗削藩面对诸侯坐大,威胁西汉中央,最先发出警告的是文帝时的政治家贾谊,他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文帝并没有解决这棘手的问题,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整肃关东同姓王国的问题。当时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势力最强,又都是景帝长辈,早就蓄谋叛乱。晁错看出诸侯反已露,危在旦夕,向景帝提出著名的“削藩策”,主张逐步“削其枝郡”,归中央直接统辖。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削藩。先后削夺赵、楚等王国的一些郡县,引起王国震恐。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刘濞两郡时,爆发了吴楚七国联合的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也看注释,但不作要求”

    (3)“七国之乱”及平定叛乱前154年,吴王刘濞串通其他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七国起兵叛乱。吴楚七国号称50万大军,气势很凶。20多万人西征长安。

    如何对待吴楚之乱,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斗争。晁错力主武力镇压,建议景帝亲征,并积极筹划军需供应。景帝起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为的是巩固刘氏江山。但是,一旦发生吴楚七国之乱,又下不了台,不肯担当政治责任,竟听信谗言,想以牺牲忠良,换取和平,仓猝将身着朝服的心腹、他的老师晁错绑至东市腰斩,以为七国之乱即可平息。殊不知吴楚反而更加凶恶地向中央进攻。景帝这才决心讨代叛乱,派周亚夫任大将率军迎击。一面断吴军粮道,一面向吴军发动总攻,三个月内消灭了吴楚等国的叛军。由于吴楚七国叛乱,破坏了社会安定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失败。景帝抓住平叛胜利的有利时机,着手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法令,剥夺诸侯王的治民权,令其“不与政事”,任免官吏须由朝廷;财政上取消“诸侯皆赋”,“唯得衣食租税”。从此,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对于西汉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意义十分重大。到武帝时,王国问题从根本上解决。

    三、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

    西汉从高祖创建,历经几代人共60多年的努力,到一代雄主汉武帝时,他继承文景之治带来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武帝即位时,西汉已相当富庶,史书上描述“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库府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引导学生读84页一段同样内容的小字)这与西汉初所描绘的那幅一片凄凉景象的历史画面相比,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人口已有3000多万,到西汉末年已近6000万,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前期人口的最高峰。

    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看84页画像)在位53年(前140年椙—87年),他的文冶武功促使西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他是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呢?(板书标题,逐项讲述)

    (1)财政经济的新措施①统一铸“五铢钱”。汉初的币制极为混乱,对国家的财政管理很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景帝时曾禁止私人铸钱。汉武帝时,宣布禁止民间及各郡国铸钱,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五铢钱”(重3.33克,看84页图)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将各种旧币全部销毁。从此钱币归于统一,克服了混乱现象,有利于商品交换和稳定经济,也大大加强了皇权。②盐铁官营。盐和铁都是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必需的。汉代煮盐和冶铁业是工商业中资金最大,利润最高的重要部门。而富商把持盐铁业,投机倒把,大发横材,而且往往招募流亡,聚集成百上千人,对社会治安也很有妨害。因此,汉武帝下令把盐铁业收归国家专营,由国家在各地设盐官、铁官管理,垄断经营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根本上消弭了地方封国的财经实力,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但这种抑商政策,在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对后世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很大。

    (2)“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削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是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大的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仍是中央集权国家的隐患。

    汉武帝时,为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板书)①推恩削藩。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第可在王国中封侯。天子使诸侯得“推恩”,于是诸王国封地亦初分割,“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王国的实力更削弱了。②酹金夺候。武帝又以祭宗庙时王侯贡献的酹金少或成色不佳为理由,多次削夺爵位,废除了大批王国和侯国,领地大都归中央政府管辖。从而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使西汉的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

    (3)改革仕进,选拔人才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占有重要地位,与他重视人才,破格录用人才很有关系。秦末汉初,经过战争洗礼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多布衣将相,武力功臣。汉高祖晚年时,已认识到在政府官员中增加“贤者智能”的必要,下诏求贤。到汉武帝时,汉初的功臣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选用新人接班更具有紧迫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了新的选拔人才的仕进制度。武帝时,采用推荐和自荐人才的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察廉举荐之意。每年一次岁举,地方要向中央举存人才;有人数的限定,选官比较严格。凡推举之人不当者,地方官要承担责任。在这种制度刺激下,读书人竞相讲求孝行、廉洁,社会上逐步形成一种注重名节的风气。汉代确实出现了一批名臣武将、贤良能直言者。为武帝献推恩令的主父偃,就是被推荐的人才。他出身贫寒,长期怀才不遇,“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后来到长安,向武帝献策,受到朝奏暮召入见的殊遇。“所言九事,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都是争时务之言,其才识得到武帝的赏识,先拜郎中,后他又数上疏言事,“岁中四迁”,由皇帝侍从官,到官居要职中大夫,主掌议论。又如出身低微的朱买臣、公主家奴卫青等都曾受到武帝提拔重用,成为西汉名臣武将。显然,武帝时重视选拔重用人才,对加强封建集权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人才辈出,不仅大大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承秦之敝,百废待举,决定了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平定四海,亦末皇庠序之事也。”当时还没有顾得上兴办文化教育。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繁荣,中央集权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适应封建统治现实的需要,加强政治思想统一和对文化教育的专制统治,更为重要。

    汉武帝采纳了汉代名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85页画像),主要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①确定以封建统治所需要的政治学说,把儒家思想作为整个思想学术界的指导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都受到排斥。“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道,勿使并进。”这种唯儒独尊的政治思想统治格局,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下来。②大力推行儒家教育。用设立学校,推行教化,来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董仲舒认为:“凡以教化不立,而民不正也。……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在长安兴办太学(看86页插图)。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的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入学,这样就扩大了儒学的社会基础。这标志着把教书育人与选拔人才相结合,使儒家政治思想的原则得到基本的贯彻,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怎样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做出历史的评价呢?(学生议论:略)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从这两个历史事件中,可以观察到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和独尊儒术的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对待思想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政策,结果并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汉武帝从秦亡和汉初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从意识形态方面巩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全是出于现实的需要,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汉武帝时,就是采取了上述措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西汉的强盛又为武帝的“武功”,开拓疆域,巩固发展强大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巩固小结

    “西汉的强盛”,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重点。一是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从汉高祖到文景之治,政策的连续贯彻,说明汉初六七十年间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汉武帝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采取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有效措施,取得成效,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的学习,可使我们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5.作业

    ①回答82页、86页课本上的问答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教法建议

    “七国之乱”一目全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灵活处理,教案仅供参考。

    高中教案(小编推荐)


    9.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对型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

    2.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导出型关系式,并对型数量关系有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其运算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对变蜕有初步的认识,培养探究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从定量到变示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型数量关系体现了筒单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讨论式

    2.学生学法讨沦、探究、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探究型数量关系及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由学生自己探索出型数量关系及规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设置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再加深提问

    2.设置问题,由表中数据及面积公式得出型的数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樟

    通过实例如学生熟悉的矩形面积问题.当宽一定时,面积随着长的变化而变化即与之成正比关系,引入研究型数量关系的必要性,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整体感知

    从具体实例确定电线总长度的值、矩形面积问题、推拉窗的通风面积问题等让学生观察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型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问题设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总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从中先取一小段作为检骏样品)

    提示:由于电线的粗细是均匀分布的,所以每段同样长度的电线的质量相同.

    1.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教师再加深一步提问: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的量中,如果电线的总质量为,总长度为,单位长度的质量为c,、、c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对于解决问题:可先取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再称出其余电线的总质量,则(米)是其余电线的长度,所以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米

    引出课题:

    深入研究型数量关系

    1.、c之一为定值时.

    读课本P96—P97并填表1和表2,并分组讨论探究在表1和表2中发现型数量关系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1)分析表l

    表1中,,、c增大(或减小)A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如矩形1和矩形2相比较:宽,长由2变为4.

    面积也由2增大到4;矩形3、4类似,再看矩形1和矩形3:长都为,宽由1增大到2,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矩形2、4类似.

    得出结论,在中,当、c之—为定值(定量)时,A随另一量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成正比例.

    (2)分析表2

    ①表2从理论上证明了对表1的分析的结果

    ②矩形推拉窗的活动扇的通风面积A和拉开长度成正比(高为定值)

    ③从实际中猜想,或由经验得出的结论,再由理论上去验证,再应用于实际,这是我们数学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由实际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定值时

    读书P98—P99,填空P99空,自己试着分析数据,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分析:这组数据的前提:面积A—定,、c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四)总结、扩展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型数量关系有关问题。可按P99—P100的4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八、布置作业

    继续究讨型数量关系有关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实例

    九、板书设计

    高中教案单摆(小编推荐)


    ──研究性学习课堂实录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张东升

    【教材分析】

    “单摆”选自高二《物理》第八章“机械振动机械波”的第二节,在学生认识了简谐运动,掌握了简谐运动的基本特征之后,为进一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教材特安排了简谐运动的典型实例──“单摆”这节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简谐运动及其运动特点(展示简谐运动的课件)。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简谐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单摆。

    (出示单摆,介绍其构造;说明在摆角很小时,单摆的运动可视为简谐运动。

    演示实验:单摆的运动。

    演示实验:两摆长不等的单摆同时运动。)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上述两个不同的单摆其振动周期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单摆的振动周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猜想

    师:同学们从单摆的构造可猜想一下,单摆的振动周期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同学们经过短暂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可能的三个因素:①摆长;②摆球的质量;③摆角。)

    2.优化方案

    师:下面同学们每四人一组,自主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前,应先思考一下方案的设计,便于我们科学地进行实验。

    (学生思考)

    生:老师,验证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是否有关,我们想不到有什么可行的办法。

    师:同学们安静!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大家不妨先考虑一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经过争论,一致同意采纳李福田同学的建议,制作一个“磁性单摆”,用磁铁对摆球向下的引力来模拟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师:李福田同学的方案很独特,我非常感兴趣。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你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工,共同来完成这一科研课题。

    3.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边指导,边参与同学们的实验。

    4.数据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难题,他们面对着一堆数据,不知所措。教师适时进行了点拨。

    师:该实验的数据处理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不妨尝试一下利用图像来寻求物理量间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作t—l、t—l2、t—等的函数图像。

    生: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可利用图象来寻找,但周期与加速度的关系却无法定量分析,怎么办?

    师:现有的实验条件是无法办到的,那就只能定性地分析一下了,如果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可提出来共同探讨。

    (同学们忙碌地处理数据。一会儿,有一组同学惊喜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他们拿着处理的数据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吸引了同学们的眼光。该组同学第一个发现了t—的图像近似为一条直线!不简单!)

    5.成果展示

    找出几位同学代表,用投影仪轮流展示他们的实验思路、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实验结论以及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等。

    成果展示中,李福田同学的“磁性单摆”虽然只能定性地演示单摆的摆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但却实实在在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

    6.阅读与练习

    学生阅读课文,形成概念,掌握规律。阅读完课文后,及时练习课后练习的1~3题,找两位同学投影他们的练习作业,师生共同点评。

    7.教学总结

    ①鼓励后进,表扬先进。

    ②投影单摆的振动周期公式。

    8.作业布置

    设计某一方案定量验证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点评: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使得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学生是科研者,他们亲身实践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欢乐,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人文性的体现。(点评者:孟庆利)

    高中教案液体(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知道的宏观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有流动性),从而了解的微观结构:的微观粒子也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分子没有固定不变的平衡位置.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1、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分析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内部稀疏得出的.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在表面各部分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力,即为表面张力.

    2、对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只要能从表面张力要使液面收缩到最小来解释有关现象就可以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堂引入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

    板书:第三节

    二、新课讲解

    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的性质

    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

    (1)、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的微观结构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如果我们假设,固态时物质体积为1,液化后的体积大约为10,汽化后的体积则为。

    板书:固态(体积1)→液态(体积大约10)→气态(体积)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分子的排布更接近固态,在宏观性质上表现出类似于固态的不可压缩性和体积不变性。

    跟固体一样,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表现出各向同性。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教师出示表格对比:

    固体

    气体

    体积对比

    1

    10

    单个分子表现

    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

    在非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

    没有平衡位置

    局部(小区域)表现

    分子规则的排列

    形成暂时的分子规则排布

    无规则

    宏观性质

    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

    各向同性

    教师讲解:由于分子排布这种特点,使得具有一些特有的物理性质。

    3、的表面张力

    教师出示媒体课件(表面张力的系列图片展示)

    自然界的水、流动的水银,炽热的铁水等等都是物质的液态形式。在观察这些液态景观时,我们会注意到:荷叶上的小水滴和草上的露珠会呈球形,一滴汞能成为球形在玻璃板上滚动,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呢?

    这些现象都与表面的性质有关。跟气体接触的液面薄层叫做表面层。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表面层的性质。

    实验1:将一个拴有松弛棉线的铁丝环浸入肥皂水中再拿出来,使环上布满肥皂液膜,用烧热的针刺破棉线一侧的肥皂液膜。观察另一侧肥皂液膜的变化情况和棉线的形状。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环内棉线另一侧的肥皂液膜收缩,棉线变成张紧的弧形。

    教师展示课件:表面张力实验的演示以及原理说明

    实验表明,的表面层好像是绷紧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教师分析:

    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内部稀疏一些(出示图片或者视频),在内部,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引力和斥力的数量级相同,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它们之间的大小是相等的,而在表面层内,由于分子间距比较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假想一个分界线,将表面分割成A、B两部分,由于表面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A部分对B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向A部分收缩,同样,B部分对A部分具有引力作用,使得向B部分收缩,我们将液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的力称作为表面张力,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表面形成一个“弹性薄膜”。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问题:请学生们分析下面这些现象,并解释产生的原因?

    (1)雨伞的伞面有细小的孔,为什么水不会从孔里漏下去?(因为水将纱线浸湿后,在纱线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张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将分币轻轻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为什么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这是由于表面张力使得表面形成一个张紧的薄膜,当分币放置上后,使得表面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这样受力平衡,所以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三、典型例题解析(参考典型例题)

    四、小结

    五、分析课后习题

    匀速圆周运动(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接着从描述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观察与测量:请研究一下自行车飞轮与中轴轮盘通过链条的连接关系:测量一下各自的半径,并思考验证两轮的角速度关系,边缘点的线速度大小关系;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

    上一篇::我乌丽娜

    下一篇:运用公式法教案模板

    【高中教案机械运动(小编推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