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2500字通用
  •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

    发表时间:2023-03-04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2500字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授课,短的时间传授更多知识,一篇好的教案应该怎么写才会更好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1】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3840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案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课型新授案序8

    教学

    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仪器与媒体一张空白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4041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教学例3

    1、微机出示例3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角,并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微机把图中的角用红线标出,并在黑板上画出直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

    2、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空白纸动手折一下,看怎么样才能折出直角?学生活动

    二、教学例4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板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板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对于比的方法加以说明。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课型新授案序9

    目标7、让学生认识角的一种特殊形式直角

    8、使学生初步认识知道有大有小,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9、使学生初步了解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比较。

    难点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三角板、课件白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基

    本思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角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图中存在角吗?

    学生回答

    新授

    1、认识角

    师:像这样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他表示出来。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从生活中找直角

    学生分组交流,全班汇报,判断直角,画直角,总结画直角的方法。

    巩固学习

    做一做

    小结:

    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7页例12、例13。

    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投影片、圆形、三角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1)☆☆☆☆☆☆

    (2)○○○○○○

    2.动手操作:第一行摆2个0,第二行摆,摆出3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是几个几,第二行是几个几。

    [第1题复习了几个几,为学习倍的概念作准备,第2题主要渗透类比的思想,复习了几个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如图:

    黄带子:

    红带子:

    2.问:同学们喜欢红带子还是黄带子?哪种带子长?

    [此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注意。]

    3.问题: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随手用复合片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如图:

    红带子:

    [这是以一种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4.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倍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来探讨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通过直观演示,由几份引入了几倍,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

    追问: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④让学生打开书第37页阅读例12

    提问:如果把红带子的长截成2份、3份,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叙述呢?

    [例12的教学,借助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这里先要求学生看事物说出是几倍,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且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几倍就相当于有这样的几份。]

    2.自学例13

    (1)投影出示例13图: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黄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②如果把2朵黄花看作1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

    ③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分组解答,集中发言。。

    ④如果黄花增加1朵,虹花不变,那么红花的朵数又是黄花的几倍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份数发生的变化,弄清以什么为标准,有几个标准数这样多。

    (投影)黄花:

    追问:为什么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呢?

    ⑤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b.有几个几c.就有几倍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上例由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圆形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倍的理解

    1.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的0的小数是的2倍。

    ②第一行摆,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的3倍,想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有效消quot;被遗忘的角落。]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

    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

    4只小熊猫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1。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a,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五、总结

    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指图:3个3,也就是几的几倍?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采用教师重点谈话、讨论交流、看书指导等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的,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

    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P5~7

    教学设计理念:

    线段的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材在安排上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先讲直线,再从直线定义线段,而是直接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显得很抽象,孩子难理解,必须把线段最主要的特点、属性反映出来。同时,线段又是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尽管孩子们年龄小,但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为此,在设计时,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条公路的曲与直,把弯的绳拉直等方式来强化线段直的特性。又通过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等多种操作活动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和线段可以度量的特征。

    2、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感受、理解线段。本节课从公路的曲直生活情景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哪一条最近结束,整堂课都与生活实际、情景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3、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尊重学生自主。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有了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

    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尺画规定线段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跳绳、白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学校门前的马路也变宽敞了。现在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条马路有什么区别?(看课件,出示两条马路)

    比较得出:一条是弯的,一条是直的。

    老师这里有条大家都喜欢的跳绳。看,这条跳绳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跳绳)(弯的。)

    不错,现在你有没有办法把它变直呢?请学生演示把绳拉直的过程。(板书:)

    (二)观察体验,感知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真聪明,看这两只小手之间的一段,我们称为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线段。(揭题并板书:认识线段)

    谁知道线段是怎样的呢?(板书:直的)两只小手拿着跳绳的两头。(板书,给线段加两个端点。)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线段可以这样来表示。(教师指着线段说。)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

    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请你指出来。

    (2)你还能在身边、周围找到线段吗?

    学生举例,并让学生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线段有哪些特点呢?(直的、有两个端点)

    3、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这位新朋友,它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它。现在它躲起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或不是线段)?

    (三)动手操作,画、量、折线段。

    1、画任意长的线段。

    刚才大家认识了线段,想不想动手来画一画呢?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出一条自己最满意的线段。

    (1)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2)教师将画的好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加以表扬。

    (3)总结线段画法。老师这里有三个动物朋友画的线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画的,好不好?(出示课件,展示三种画法A、点线点,B、线点点C、点点线。)

    2、画定长的线段。

    (1)你能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吗?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请你帮助想个办法怎样画6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

    (4)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

    3、量线段。

    (1)量出你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并说一说你量的方法。

    (2)练习一,书第7页第8题,先估计,再用尺量。

    (3)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4、折线段。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拿出刚才的那张白纸,象老师这样,随便的折一下,然后展开,你能发现什么吗?(发现多了一条折痕)。它可以看成是什么?(线段)

    你能折出一条比它还要长的线段吗?(学生折)。

    你还能折出一条比第一次折的还要短的线段吗?

    小组同学比一比,谁折的线段最长?

    (四)联系旧知,拓展延伸。

    1、数线段。

    介绍完了新朋友线段,一些老朋友也想和小朋友们见见面。看,它们来了!你能说出它们各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指出来。

    (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

    现在哪位小朋友最聪明的告诉老师,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八边形呢?十边形呢?

    2、连线段。

    老师这里有两个点,你能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学生动手连)

    如果有三个点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如果是四个点呢?(学生试一试)一共可以连几条?

    3、选择路线。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哪条路最近?

    (五)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nbsp;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Www.Jk251.cOM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2500字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