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案范文精选)
  •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案范文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26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写好教案课件,你目前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案范文精选),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单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本节包括平均分和除法两部分内容。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让学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而例4除法的含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即每份分的结果同样多。

    我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苹果开始,通过分东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帮小熊猫平均分竹笋的具体情境,课上通过请学生演示帮小熊分竹笋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让让学生认识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整节课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时在知识点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通过让学生分东西,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对除法的含义理解不到位,没有让学生说出每一个数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义?

    2、练习题的设计较单一,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练习题应有梯度。

    jK251.COm精选阅读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通用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花时间整理了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5-46练习九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

    一、口算。

    12+24=

    36+6=

    42+14=

    32+16=

    15+25=

    35+10=

    复习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3个2相加

    2+2+2+2呢4个2相加

    2+2+2+2+2呢5个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写成乘法算式是2×2读成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3读成2乘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4读成2乘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5读成2乘5

    3、拓展深化。50个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2×50或者50×2,因为得数都是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2+2写成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2+3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不能,因为2+3表示把2和3合起来的意思。不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

    三、下面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能的话请说出乘法算式

    3+34+4+45+5+5+56+6+6+6+67+7+7+7+7+7+8

    3×24×35×46×5(不能完全用乘法算式来写出,可能会有写出7×6+8当然要表扬了。)

    说说这些乘法算式的意思,2个3,3个4,5个4,6个5,()如果学生说成是3个2,4个3,4个5,5个6也可。)

    12×2表示什么意思,

    13×3

    14×4

    15×5

    16×6

    17+18

    四、归纳小结乘法的意义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总数的意思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法的有的算式比较长,乘法的算式比较短,有比加法简便的地方,

    乘号与加号的样子也差不多,是把加号转一点过来的意思。所以说古代的数学家也很聪明的,把加法与乘法的相差不多的关系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了。

    五、生活应用

    1、小朋友最喜欢去公园玩了,游乐场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结合今天上课的内容,说说这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吗。

    (1)摩天轮上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流勇进有几个小朋友?

    (3)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4)把几把小椅子?

    2、通过摆小棒来说说乘法算式。

    摆3个五角星用了几根小棒,

    摆4把小伞呢,

    摆6个三角形呢。

    3、说说生活中的乘法算式。

    如每个人左手有5根手指头,2个手共有几根手指头?

    教室的电风扇每个有3块转板,5个电风扇共有几块转板?

    每个盘里有4个苹果,6个盘里有几个苹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乘号,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知道了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七、布置作业

    练习九1-4做在书上。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3册第38页至第39页做一做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会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区分角的大小并不是由两边的长短决定,而是由两边叉开的大小程度决定的。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思想目标: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的能力。

    教具:活动角,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圆形纸

    学具:学生活动角,三角尺或直尺,小方格本(①号本)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线段,问:这是什么?

    线段的两端有2个什么?生:2个端点.

    师:画线段一定要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生:三角尺和直尺

    师:请拿起三角尺,问:三角尺上有什么?

    请同学们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一:以线段图来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出三角板上的角,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线段的两端叫端点,角的叫顶点,避免学生总把端点、顶点搞乱。)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

    ①谈话:角不仅在三角尺上可以找到,在校园里也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本第38页。

    问:图上有些什么?能找到一些角吗?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生:球门上有角,爷爷的剪刀上有角,同学们做操伸手的双手形成一个角,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红旗上有角,窗户上有角,教学楼......

    (设计理念二: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过度:大家真棒,藏在校园里的角都让你们找到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角,请打开书本第39页例1,你能从这三个物体上找出一些角来吗?

    师:角是怎样的?把它们脱掉外衣是这样的。

    2、说一说

    ①师:角的中间是怎样的?两边又是怎样?请大家拿起三角尺,摸一摸,感觉一下说给同桌听。

    生:中间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②师:中间尖尖的叫顶点,直直的2条线叫边(边说边板书)

    ③电脑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说出顶点、边、边

    ④小结: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⑤比较:线段的端点和角的顶点出示刚才导入用的线段

    问:线段的2端叫什么?(端点)

    角的中间这个叫什么?(顶点)

    ⑥让学生完成书P39,另外2个角。

    ⑦展示作业。(设计理念三:让学生马上进行反馈练习,促进对新知识的接受。)

    3拉一拉

    ①师:(拿起活动角)把角的两边拉开,这个角怎样?把两边拉回,这个角又怎样。

    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拉一拉,说一说。

    ②a师出示大小一样的2个角。

    如图:

    (书本第42页第三题).

    并且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

    b.课件显示:完全重合

    再次让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系。

    c、完成书本P43、3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4、折一折

    师:每人拿起你的准备好的O纸,看看能折出一些大小不一的角。

    生:互相欣赏,互相打分

    展示:生1、我折了这个角

    生2、我折了这个角

    全班比较:这2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5、画一画

    师:我们已经知道1个角有1个顶点,2条边。那么,怎样画出1个角来呢?

    ①请打开书第39页例工,读一读题目,然后讨论: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画什么?

    ②小组汇报,首先画一个顶点,画画2条边。

    ③师:什么叫从不同方向画

    ④师板出

    ⑤请学生用小方格画,1个角,并标上各部分名称,最好与老师不同方向的。

    ⑥工人展示作业,师评,生生互评打分。

    (设计理念四:通过让学生拉一拉,折一折,等多种实践开线,直观感觉认识角的大小,再通过画一画,逐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书P42.1(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把该题放在课件里出现。)

    2、寻找生活中的角

    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或同学的衣着,看看哪些地方有角,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并且用手指一指,然后上台交流。

    设计理念五:(通过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角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二条边.

    生:我找了许多角.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找一找家里的角,看谁找得最多.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走进生活——认识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现在就让我们为这些角揭下美丽的外衣,看看他们到底长的什么样子。(电脑出示角)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请看屏幕,通过咱们集体的力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教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认识了我们的好朋友角。那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几个平面图形上有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三、动手画角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请看!教师边画边小结:画角的时候我们要先画角的顶点,要想把角画的更漂亮,我们还要借助一个数学工具——尺子来画角的两条边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四、创造各种各样的角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教师:在角的王国里,有两个特别可爱的角,一个叫蓝角、另一个叫红角,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为了一件事却争吵起来了,大家仔细听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学生:因为红角的边长。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五、练习

    教师:我们认识了角,你会数出图形上的角吗?(会)那我们来数一数下面图形上有几个角吧?

    六、全课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播放课件)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出示五角星)

    生: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星送给这节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白板批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

    师:你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聪明,老师今天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白板插入视频)仔细观察,你在校园中能找出藏着的角么?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注)

    师:看来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校园,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它吗?现在把你在生活当中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灯片演示)

    2.结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动一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剪刀 三角板

    师: 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么?谁上来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生1: 角尖尖的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看到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 边)《白板批注》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呢?

    〖活动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制作角

    师: 我们现在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课前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硬纸条,按扣下面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活动角。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逐渐合拢活动角,并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白板演示角变大,角变小)

    生:

    师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们现在每人做一个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角的顶点要对齐,一条边也对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的大小?到底谁说的正确呢?大家仔细观察,

    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五〗 画角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师示范画角边说明,重点突出“先画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并出示儿歌。板书:

    三.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儿歌)

    2.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幅有角的图画。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8)

    详细介绍: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9)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2000字


    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有价值的教学是学习方法的传授,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编写教案。优秀的教案可以为课堂提供养分和动力。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几种常见的实物图片

    学生方面:1、课前要求学生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几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把价格记录下来。

    2.测量自己身高,并以几米几厘米的形式记录下来。

    3.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数

    1、师:昨天老师在超市里看见有两个同学在忙碌着,瞧瞧,他们在干什么?

    (快速播放课件:两个同学在超市的货架边了解商品价格并用笔记记录着)

    2、师:当时我很奇怪,就上前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

    (课件出示两张记录单,第一张是在商品名称后面,以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记录价格,第二张是在商品名称后面,以几点几的小数形式记录价格)

    大家更喜欢哪位同学的记录单呢?说说你的看法。

    3、师:是呀!两种方法各有长处,而第二个同学的记数方法,更简单、明了、方便,值得我们来研究它。

    (点击课件,突显第二种用小数记录的记录单)

    4、师:像0.85、5.98和2.60(课件中的数字)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呀?(课件闪现小数点)。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商品的价格是学生生活中与数学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在欣赏他人的社会小调查的记录单时,在对比x.xx元和几元几角几分表示商品的价格的两种方法中,引领学生轻轻松松地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学习小数的现实意义:运用小数记数简单、明了、方便,值得我们去研究它。]

    二、认识小数

    1、师: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2、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小数吧。

    3、师:那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老师示范,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设计意图:小数该怎么读?怎么写?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个别与集体的练读,老师的范写与学生的仿写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到下个环节的联系商品价格认识小数上。)

    4、师:哪些同学已知道,这些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示。之后,小结看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元角分

    0.850元8角5分

    5.985元9角8分

    2.602元6角0分

    5、师:从大家的踊跃发言中,老师看出了你们已经懂得看用小数边表示价格的方法,现在能用小数写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

    (课件显示出第一个同学的记录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生活中用x.xx元和几元几角几分表示商品的价格是最常见的方法,这样的两种表示方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小数表示价格的练习可以深化对小数含义的理解,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尝试,互相交流来实现的。]

    三、教学例1

    1、师:看来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已经对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已经很清楚了。下面请大家在自己周围找一找,看看还有那些地方也有小数的存在。

    (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教材中第91页第2题的大象、鸵鸟、长颈鹿有关数据,让学生齐读材料)

    2、师:通过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我们知道小数不光可以用来表示价格,而且可以表示如身高、重量、速度生活里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说到身高,老师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75厘米,你能把老师的身高会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吗?

    (学生可能会猜出正确答案,但讲不清楚其中的理由。)

    3、师: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老师的身高1米75厘米为什么可以表示为1.75米这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表示1米长的尺子,然后平均分成10份,第一段变为红色。)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小数,再引出猜想老师身高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而过渡到了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以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

    (在1分米下方显示1/10米、0.1米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再点击课件将3分米长的部分变为兰色。)

    师在尺子上指其中3分米长的部份,提问:这一段3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作零点几米?

    (媒体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5、师:老师还可以从尺子上找到另一个小数0.7米,猜猜是指哪部分啊?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这个环节通过课件形象地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与7分米的呈现方式的不同,不但避免课堂单一枯燥也为过渡到下个环节提供铺垫。]

    6、师: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

    (课件演示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使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份。)

    现在一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7、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说出想法)

    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8、师:18厘米呢?

    [学情预设:可能的想法有:①18厘米是18/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18米②18厘米可以看作10厘米和8厘米,10厘米是1分米,也就是0.1米,8厘米是8/100米,是0.08米,合在一起也就是0.18米]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厘米的教学同分米的教学相同,关键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里没有多大的探究价值,只能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1厘米、3厘米和18厘米用小数表示米作单位,在教学中重在说清18厘米就是0.18米的算理,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9、讨论:现在大家能理解老师的身高1米75厘米为什么可以写成1.75米吗?

    10、师:王东同学身高上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

    (此处,学生将1米30厘米写成1.30和1.3都是正确的,贵在能让他们说出其中不同的想法。)

    如果老师告诉你们,林承同学的身高是1.42米,你能说出他身高几米几厘米吗?

    11、师:谁愿意来介绍下自己的身高几米几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应前面的猜想,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富有整体性,通过把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且,教师让学生反过来思考1.42米等于几米几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四、运用拓展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古代,小数可不像现在的写法,那时是这样表示小数的(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的你知道吗?),你们觉得那种写法比较好?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安排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原来小数还可以这样写,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写法,体会到数学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数学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简洁美更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力求在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时,也感受其浓郁的人文性。]

    2、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事物的发展总是朝着简洁、方便的方向不断的演化,数学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用今天刚学到简洁的小数记数方法来玩个价格竞猜游戏吧。

    (老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猜价格,可以以高了或低了的提示形式,引导学生猜出正确价格。)

    [设计意图:竞猜价格的游戏既是对小数含义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对小数的数感。]

    五、总结延伸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正式接触小数。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数的含义,设计时力求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并让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一、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与延伸点。

    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思路的关键。本节课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新课开始,创设学生在社会小调查中记录商品价格的情境,这样的情境给予学生较强烈体会小数在生活应用中的独特作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唤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使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抽象枯燥的,而且是非常有趣并富有亲近感的,并适时调控教学活动,以真正做到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已会的不重复,把时间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二、用多种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生感知小数的形象支撑,同时预防思维定势的产生。

    概念教学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作为支撑。只有在具体形象支撑下学生才能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概念的本质。教材的设计也充分的遵照了这一原则。先是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再通过长度单位之间的改写来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这一本质联系,最后的应用是结合自己的身高说说怎样用小数来表示,三个环节每个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中展开的。本课教学设计也是按照这一规律进行的,就是在传授例1前,让学生汇报课前要求收集的生活中的小数,老师也适时呈现一些小数的其他用途的资料,不但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也防止部分学生形成小数只能表示商品价格这一思维定势。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各个教学环节的引入,期望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有启发思维价值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提供有意义的现实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又有独自的思考和感悟。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交流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用乘法算:

    3、5乘6写作:()(),6乘5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

    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一13页例1、例2。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36根小棒,挂图,卡片;学生准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演示,强化感知

    1.摆小棒(小黑板出示)。准备题:用/摆一摆。

    ①每堆2根,摆6堆,有6个2根。

    ②每堆3根,摆4堆,有()个3根。

    ③每堆4根,摆3堆,有()个4根。

    (1)师生一齐摆小棒。先摆1个2根,领学生说1个2。

    再摆1个2根,提问:现在有几个2?

    教师边说大家一起摆完6堆。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

    提问:你摆了几堆小棒,每堆几根?

    教师指着黑板带领大家数小棒:1个2,2个26个2。

    提问:我们都摆了几个2根?

    请小朋友看着自己摆的小棒数一数,再一齐数一数。

    (2)指导学生摆小棒:每堆3根,摆4堆。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

    提问:你摆了几堆小棒,每堆几根?

    教师指着小棒让大家数:1个3,2个3,3个3,4个3。

    提问:你刚刚摆了几个3根?

    (3)学生独立摆小棒:每堆4根,摆3堆?

    学生口答,教师演示:

    ////////////

    学生指着小棒齐数:1个4,2个4,3个4。

    2.指导学生自己看书。

    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看第12页的准备题,读一读,再指着小棒数一数,并且在括号里填数。

    校对后再读一读。

    3.数一数。

    教师在黑板上板演:5,5,5,5。

    提问:黑板上有数几?有几个?

    齐数:1个5,2个5,3个5,4个5。

    二、借助直观,理解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手里拿着什么?这束花有几朵?有几个3?

    教师边贴边让学生数:1个3朵,2个3朵,3个3朵,4个3朵。

    提问:我们一共贴了几束花?每束花都有几朵?有几个3?

    再让学生数:1个3,2个3,3个3,4个3。

    要求一共有几朵花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3+3+3=12。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几个3相加?

    板书:4个3相加。

    4个3相加我们可以写成3+3+3+3,如果100个3,1000个3相加,我们也这样写你觉得怎样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计算几个几相加的简便方法一一乘法。

    出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4个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同时板书)

    34=12

    像34这样的算式就叫做乘法算式,齐说乘法34表示4个3相加。这是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齐读乘号。

    完成板书:34=12

    乘号

    34读作3乘以4。领读,齐读,指名读。

    练一练:读乘法算式。

    2354

    提问:4个3相加,可以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简便?

    2.教学例2。

    出示例2挂图。

    ①图上每个校上有几个山楂果?有几个枝?有几个2?

    ②要求一共有几个山植果,用加法怎样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2+2+2+2=10

    ③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几?这个算式中加数都是2,是相同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读相同加数。

    ④相同加数是几?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同加数是2。

    相同加数是2,就在乘号的前面写2。

    有几个2相加呢?我们来数一数,1个2,2个2,3个2,4个2,5个2。

    有5个2相加,我们就在乘号的后面写5。

    边说边完成板书:25=10。

    领读算式,齐读算式,指名读算式。

    25表示5个2相加,齐读。

    边说边完成板书:25',表示5个2相加。

    ⑤指出:写乘法算式时,要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把几写在乘号的后面,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2+2+2+2+2=10的相同加数是2,就把2写在乘号的前面,有5个2,就把5写在乘号的后面,表示5个2相加。

    3.小结:

    比较例1和例2,每道题都用加法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哪种方法简便?

    像求4个3相加和5个2相加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写乘法算式时,先写什么数,再写什么数?

    教师强调:先要找出相同加数是几,写在乘号的前面,数一数有几个相同加数,就在乘号的后面写几。

    4.指导看例1、例2,看图数一数,读一读,再填空。

    三、多种练习,深化新知

    1.做想想填填第1题。

    先让小朋友说一说图意,再填写,提醒学生要先写相同加数,然后订正,对做错的同学给予帮助。

    2.口答。

    出示卡片43、23、46,指定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表示几个几相加,说错的注意纠正。

    3.做想想填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订正。

    4.做想想填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其余座练,集体订正。

    5.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所写的乘法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订正。

    6.做练习四第2题。

    指定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在书上画一画,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7.作业。

    练习四第3题。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3册第38页至第39页做一做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会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区分角的大小并不是由两边的长短决定,而是由两边叉开的大小程度决定的。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思想目标: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的能力。

    教具:活动角,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圆形纸

    学具:学生活动角,三角尺或直尺,小方格本(①号本)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线段,问:这是什么?

    线段的两端有2个什么?生:2个端点.

    师:画线段一定要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生:三角尺和直尺

    师:请拿起三角尺,问:三角尺上有什么?

    请同学们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一:以线段图来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出三角板上的角,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线段的两端叫端点,角的叫顶点,避免学生总把端点、顶点搞乱。)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

    ①谈话:角不仅在三角尺上可以找到,在校园里也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本第38页。

    问:图上有些什么?能找到一些角吗?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生:球门上有角,爷爷的剪刀上有角,同学们做操伸手的双手形成一个角,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红旗上有角,窗户上有角,教学楼......

    (设计理念二: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过度:大家真棒,藏在校园里的角都让你们找到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角,请打开书本第39页例1,你能从这三个物体上找出一些角来吗?

    师:角是怎样的?把它们脱掉外衣是这样的。

    2、说一说

    ①师:角的中间是怎样的?两边又是怎样?请大家拿起三角尺,摸一摸,感觉一下说给同桌听。

    生:中间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②师:中间尖尖的叫顶点,直直的2条线叫边(边说边板书)

    ③电脑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说出顶点、边、边

    ④小结: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⑤比较:线段的端点和角的顶点出示刚才导入用的线段

    问:线段的2端叫什么?(端点)

    角的中间这个叫什么?(顶点)

    ⑥让学生完成书P39,另外2个角。

    ⑦展示作业。(设计理念三:让学生马上进行反馈练习,促进对新知识的接受。)

    3拉一拉

    ①师:(拿起活动角)把角的两边拉开,这个角怎样?把两边拉回,这个角又怎样。

    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拉一拉,说一说。

    ②a师出示大小一样的2个角。

    如图:

    (书本第42页第三题).

    并且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

    b.课件显示:完全重合

    再次让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系。

    c、完成书本P43、3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4、折一折

    师:每人拿起你的准备好的O纸,看看能折出一些大小不一的角。

    生:互相欣赏,互相打分

    展示:生1、我折了这个角

    生2、我折了这个角

    全班比较:这2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5、画一画

    师:我们已经知道1个角有1个顶点,2条边。那么,怎样画出1个角来呢?

    ①请打开书第39页例工,读一读题目,然后讨论: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画什么?

    ②小组汇报,首先画一个顶点,画画2条边。

    ③师:什么叫从不同方向画

    ④师板出

    ⑤请学生用小方格画,1个角,并标上各部分名称,最好与老师不同方向的。

    ⑥工人展示作业,师评,生生互评打分。

    (设计理念四:通过让学生拉一拉,折一折,等多种实践开线,直观感觉认识角的大小,再通过画一画,逐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书P42.1(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把该题放在课件里出现。)

    2、寻找生活中的角

    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或同学的衣着,看看哪些地方有角,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并且用手指一指,然后上台交流。

    设计理念五:(通过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角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二条边.

    生:我找了许多角.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找一找家里的角,看谁找得最多.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精选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月度范文精选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精选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月度范文精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实物卡片),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有较多的不足:

    1、对练习题的正确处理。因此在教学例题后,如果觉得是学生难以把握住的要拿出来先讲,而不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了再拿出来讲,这样时间就浪费了。

    2、要充分让学生说。不会说要领着说,再放开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在说的时候理会计算的过程。并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激情是带动学生热情的关键。将教师的激情、活力与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结合,以情动情,让学生饱含着热情去学习。而我这一点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4、对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如像在课中一学生对16除以4等于4读成16除号4等于4,没能够抓住这个时机说明除法算式的读法。本人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够,有待加强。

    [推荐]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系列


    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案是老师们最熟悉的讲课流程之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所长。那么,教案规范的格式有哪些?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P5~7

    教学设计理念:

    线段的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材在安排上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先讲直线,再从直线定义线段,而是直接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显得很抽象,孩子难理解,必须把线段最主要的特点、属性反映出来。同时,线段又是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尽管孩子们年龄小,但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为此,在设计时,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条公路的曲与直,把弯的绳拉直等方式来强化线段直的特性。又通过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等多种操作活动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和线段可以度量的特征。

    2、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感受、理解线段。本节课从公路的曲直生活情景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哪一条最近结束,整堂课都与生活实际、情景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3、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尊重学生自主。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有了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

    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尺画规定线段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跳绳、白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学校门前的马路也变宽敞了。现在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条马路有什么区别?(看课件,出示两条马路)

    比较得出:一条是弯的,一条是直的。

    老师这里有条大家都喜欢的跳绳。看,这条跳绳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跳绳)(弯的。)

    不错,现在你有没有办法把它变直呢?请学生演示把绳拉直的过程。(板书:)

    (二)观察体验,感知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真聪明,看这两只小手之间的一段,我们称为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线段。(揭题并板书:认识线段)

    谁知道线段是怎样的呢?(板书:直的)两只小手拿着跳绳的两头。(板书,给线段加两个端点。)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线段可以这样来表示。(教师指着线段说。)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

    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请你指出来。

    (2)你还能在身边、周围找到线段吗?

    学生举例,并让学生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线段有哪些特点呢?(直的、有两个端点)

    3、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这位新朋友,它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它。现在它躲起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或不是线段)?

    (三)动手操作,画、量、折线段。

    1、画任意长的线段。

    刚才大家认识了线段,想不想动手来画一画呢?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出一条自己最满意的线段。

    (1)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2)教师将画的好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加以表扬。

    (3)总结线段画法。老师这里有三个动物朋友画的线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画的,好不好?(出示课件,展示三种画法A、点线点,B、线点点C、点点线。)

    2、画定长的线段。

    (1)你能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吗?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请你帮助想个办法怎样画6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

    (4)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

    3、量线段。

    (1)量出你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并说一说你量的方法。

    (2)练习一,书第7页第8题,先估计,再用尺量。

    (3)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4、折线段。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拿出刚才的那张白纸,象老师这样,随便的折一下,然后展开,你能发现什么吗?(发现多了一条折痕)。它可以看成是什么?(线段)

    你能折出一条比它还要长的线段吗?(学生折)。

    你还能折出一条比第一次折的还要短的线段吗?

    小组同学比一比,谁折的线段最长?

    (四)联系旧知,拓展延伸。

    1、数线段。

    介绍完了新朋友线段,一些老朋友也想和小朋友们见见面。看,它们来了!你能说出它们各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指出来。

    (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

    现在哪位小朋友最聪明的告诉老师,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八边形呢?十边形呢?

    2、连线段。

    老师这里有两个点,你能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学生动手连)

    如果有三个点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如果是四个点呢?(学生试一试)一共可以连几条?

    3、选择路线。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哪条路最近?

    (五)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读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说一说,列算式。

    说一说。

    先说一说,在填写,完成试一试。

    列算式,说一说。

    读一读。

    说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说一说。

    回答问题再填写。

    三、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完成想想做做1-5。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说一说。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练习一(1))

    指名回答。

    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

    a(1)出示第1小题图。

    (2)提问:有几缸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b(1)出示第2小题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3、第3题

    (1)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5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完成练习的第1-5。

    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

    独立完成第3题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

    教学目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再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一(2))

    回答问题再填写。

    二、完成练习

    1、第6题。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

    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第7题

    出示第7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第8题

    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4、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第10题

    (1)出示第10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回答问题再填写。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三、作业布置:机动

    教后小记: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应用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3、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4、使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以及其他一些练习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三、课时划分:共12课时

    第一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第7-9页,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准备:CAI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1、情景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12=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32=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

    1

    2

    3

    4

    人数

    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41=4,42=8,43=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42=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看情景图,回答问题,学习3的乘法口诀。

    看情景图,回答问题,学习4的乘法口诀。

    试编1的乘法口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

    第1题

    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

    找朋友。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完成想想做做第1-4题。

    师生游戏找朋友。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

    说一说。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9页1、2、3、4题。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学内容: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本第10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本第10页第10题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背一背,交流记法。

    说一说口诀的意义。

    算一算。

    二、拓展。

    1、课本第10页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显示第10题图片。

    (1)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乐场玩)

    (2)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会列乘法算式吗?(23=6)

    (3)小组交流你还能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列出乘法算式吗?

    引导学生提出3架飞机共坐几个小朋友?2架吊桥共有多少人等问题。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根据所提问题,学生在书上写答案。

    完成第5-10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三、自我评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说一说。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0页第5、6、7题。

    做作业。

    教后小记:

    第三课时: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乘加、乘减(第11-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课件显示: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看图回答问题。

    二、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

    讨论交流。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小组讨论其他的方法。

    四、归纳

    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说一说。

    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五、应用

    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左边有题一共有几人?怎样列式?

    完成第12页第1、3、4题。

    六、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独立作业。

    教后小记:

    第四课时: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课本第13-14页,第14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小朋友划船

    每只船上坐5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画一张表,并算一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人数

    5

    根据情景回答问题。

    二.合作探究

    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

    口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编出口诀的?

    2、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想加52=10二五得十

    3个5想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想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想加55=25五五二十五

    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

    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随着乘数一个比一个大,积就一个比一个大5。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5的乘法口诀。

    三、形成应用

    1、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

    2、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

    3、师生对口令

    4、游戏:翻一个数马上说出它与5的积,比一比谁最快。

    5、讨论:想一想中的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秘密:积的个数是0,乘数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乘数应填单数。

    读一读。

    背一背。

    对口令。

    做游戏。

    完成想一想。

    四、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题中的秘密。

    2、第2题

    学生同桌互相对口诀,以游戏形式完成。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讨论订正。

    4、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5题

    学生自己读懂题意,口答交流。

    6、第6题

    老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

    今天同学们自己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会用5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们学的真不错。

    教后小记:

    第五课时:练习二(1)

    教学内容: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1)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2、口算卡片

    13243452

    25535133

    44154555

    3、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小组之间玩游戏。

    背一背。

    算一算。

    小组游戏。

    二、练习

    1、第2题

    出示练习二第2题图

    教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同桌之间交流完成。

    2、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学生以比赛形式完成,交流错误较多的在哪里?集体订正。

    4、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第6题

    出示第6题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都有些什么?

    (2)根据图上给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

    完成练习第2-6题。

    同桌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比赛完成再集体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小组讨论。

    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练习二(2)

    教学内容:乘法应用题(课本第16页内容,想想做做第7-11题)

    教学目标: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3、第9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4、第10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中讲了什么?如何理解?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5、第11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完成。

    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后小记:

    第七课时: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3个4相加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

    2

    3

    4

    5

    6

    人数

    6

    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61=6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6和1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62=12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8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看图回答问题

    自己填写表格

    编写口诀

    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

    讨论并交流

    试着背6的乘法口诀

    独立完成想一想的练习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3。

    8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4、完成想想做做4。

    (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

    (2)比较一下66与62(26)有什么不同?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相加?

    5、完成想想做做5。

    出示第5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想想做做6。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完成想想做做1-6。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四、作业:

    背6的乘法口诀。

    小组长检查背诵。

    教后小记:

    第八课时: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三1~4。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板书课题:练习三(1)]

    读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三1。

    (1)出示第一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三2。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三(3)。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三(4)。

    16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背口诀。

    口算。

    完成练习三的习题。

    三、作业:

    口算:

    36=64=26=56=45=16=

    53=62=66=44=34=52=

    独立作业。

    教后小记:

    第九课时: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练习三5~10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板书

    课题:练习三(2))

    读课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三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练习三6

    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4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三7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练习三8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5)练习三9

    A、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6)练习三10

    A、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交流。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再集体交流。

    教后小记:

    第十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复习1~7。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读课题

    二、复习。

    1、复习1

    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2。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行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行、2个几1行......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行一行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3、复习3。

    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乘法,一名同学出示口诀卡片,另一同学口答两道乘法算式与结果。

    4、复习4。

    竞赛的形式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5、复习5。

    20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

    6、复习6。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7、复习7。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8、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完成复习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再背诵。

    对照口诀放大表,竖着看,再背诵。

    对照口诀放大表,拐弯看,再背诵。

    师生对口令。

    同桌两人合作学习乘法。

    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

    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

    口答。

    三、作业:背乘法口诀。

    学生互查。

    第十一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复习8-1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看卡片口答。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复习9。

    (1)出示第7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3、复习10。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指名口答:求一共有多少间,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求一共有多少个花坛,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

    (3)学生集体口答。

    4、复习11

    A、出示第11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复习12

    出示第12题,指名读题,说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6、复习13。

    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车,自己确定装的辆数,然后列式计算,这道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

    7、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

    完成复习题第8-13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教后小记:

    第十二课时:快乐的假日活动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郊外去春游,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开展了许许多多的活动,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好!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快乐的队日活动吧!

    (板书课题:快乐的假日活动)

    读课题

    二、新授。

    1、观察:

    (1)出示快乐的队日活动图,观察图中画了哪些活动?

    (搭帐篷、烧烤食物、钓鱼、洗菜。)

    除了这些活动外,图中还画了什么?

    (背景的树上还有许多鸟窝,每个帐篷外还摆了毛巾架。)

    (2)仔细观测各中活动,搭了几个帐篷,每个帐篷有几个在搭?

    烧烤的有几组,每组几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几人?每组有几只篮子?

    明明钓了几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几倍?

    附近有几棵树,每棵树上有几个鸟窝?

    有几个毛巾架,每个架子上挂了几条毛巾?

    2、提问题:

    (1)根据刚才我们观察的情况,想想,如果每人用一条毛巾,你知道每个帐篷里住多少人吗?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活动、讨论。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搭了3个帐篷,每个帐篷有3个人搭,一共有多少人搭帐篷?

    烧烤的有4组,每组4人,烧烤的一共有多少人?

    洗菜的同学分成3组,每组2人,每组有4只篮子,洗菜的多少人?一共有多少篮子?

    附近有2棵树,每棵树上有2个鸟窝,一共有多少个鸟窝?

    有6个毛巾架,每个架上挂了5条毛巾,一共有多少条毛巾?

    明明钓了4条鱼,小华钓的是他的2倍,小华钓了几条鱼?)

    (4)独自解答所提的问题,汇报解答结果。

    3、想一想在我们班的队日活动中,开展过哪些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集体交流)

    观察画面,回答问题。

    分小组活讨论,再汇报。

    三、小结。

    快乐的队日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不仅玩得愉快,而且还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有趣!希望下次我们班里也能开展一个比他们更有趣的度日活动,到时候我们还要比一比谁解决的数学问题多,好吗?

    教后小记:

    第三单元认图形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共3课时:认识多边形2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第一课时认图形(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

    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们认一认)

    出示对话框:小朋友好,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你们能猜到吗?

    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再拿出依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师指名在幻灯机上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2.认识五边形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

    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

    3、认识六边形

    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

    学生猜一猜

    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

    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数一数、说一说。围一围。

    三、总结评价,应用扩展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

    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分小组讨论,汇报。

    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最后在看一看,数一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认图形(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图形的练习。

    1、完成第3题。

    (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2、完成第4题。

    (1)教师出示依仗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

    提问:现在是几边形?

    (2)再将另一个角折入。

    提问: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

    (3)看书第27页,请学生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并根据折的情况填写题中的小括号。

    (4)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

    小结:刚刚我们利用手中的四边形--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了许多五边形、六边形。

    3、完成第5题。

    (1)说明要求。

    (2)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并交流。

    (3)指名汇报,表扬有多种想法的学生。

    4、完成第6题。

    (1)说明图意。

    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2)学生动手试一试,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一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4、出示第29页的四幅图。

    5、说明:用七巧板不光可以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能拼出有意思的图形。

    请形式分别说说着四幅图是什么?

    再让学生分组动手拼出美丽的图案。

    (1)学生分小组活动。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学生操作摆桃子。

    (小组或全班交流

    学生操作

    让学生拿出8个圆片,分一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

    2、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书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书上第32页的试一试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33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33页的第2题

    3、书上第33页的第3题

    4、书上第33页的第4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科书上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明确要求

    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

    4、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雪梨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5、第5题

    6、第6题

    7、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2.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3人每人()枝]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153=5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列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内交流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五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练习四第1题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四第2、3题看图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3题

    (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练习四第4题

    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

    练习四第5题

    仔细观察图,再填算式

    练习四第6题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第六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会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

    A读题,理解题意。

    C讨论分析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B独立列式

    活动二、解决练习四第8、9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活动三: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学生独立写,看谁写的多

    活动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1、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知道平均分用除法算,并已有平均分的感性积累。在这基础上,本单元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全单元教材编排一道例题和练习二,按照被除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成了两段,并结合出现相关的解决问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5为第一段,这里出现的被除数都不超过12。之后的教材为第二段,要求学生用2~6的任意一句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是解决的工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先教学计算,再教学相关应用题的编写模式,从单元教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练习,都注意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引导学生探求算法,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这样编排,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算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数学观。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因此,教材没有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各种算法,交流探索成果。最后联系学生的各种算法,体会都是用5个2是10这样的事实算出商是5的,从而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留有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空间,以此,本单元教材不仅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各种算法;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只编排了一道例题,给学生学习留有成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机会。像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运用除法意义解决新的实际生活问题,此外,教材也设计了开放题。这样编排,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设意识,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学重点:运用除法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可运用除法含义解决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能运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社会问题,能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建议:

    共4课时:口诀求商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第一课时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第42页例题,试一试,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培养联想、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10个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得八三()十二二()十二

    2()=8()3=12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102=)

    提问: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10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

    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84、123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小组讨论

    请学生们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左边一副图(有8只小兔子,如果每个笼里放4只,需要几个兔笼?)

    提问: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每个笼里兔子只数同样多)可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

    (3)集体订正。

    提问: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4)出示右边一副图。

    (桃树上有12个桃子,小猴2天就吃完了她们,平均每天吃几个?)

    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2=)

    学生填一填,算一算,并说说算式中答数的意思。

    (5)小结: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请学生说说这副图的图意。

    (2)学生填出算式。

    请学生动脑筋把它编成一道题目,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五.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第二课时口诀求商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想想做做第44页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另一个数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想想做做第6题插图,6根小棒。

    学具准备:6根小棒。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先操作,再列式。

    (1)学生列式解答。

    二.教学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

    (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小组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学生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四五二十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9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第三课时练习五(1)

    教学内容:课本第45-46页练习二第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出示课题)

    二、求商训练

    1、练习五第1题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独立连一连,再要求说说用哪句口诀,还可以计算哪些乘除法式题。

    4、练习五第4题

    学生计算后,分别说说计算每组要想哪些口诀。

    5、练习五第6题比大小

    完成P46第6题,同学自己评定。

    6、练习五第7题

    你能填出几道算式?

    还有不同的填法?

    同桌合作、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学生自己尝试,交流方法?

    三、作业

    第46页第5题

    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练习五(2)

    教学内容:课本第46-47页练习五第8~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口算。105=62=43=46=

    153=55=123=23=

    36=55=35=122=

    63=186=84=305=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出示P46第8题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把刚才的完整的说一说。

    (出示题)大家齐读。

    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大家齐读。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完成练习五第11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

    5、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出示插图。

    提问:商店里都卖了哪几种食品?每种食品多少钱?

    依次完成第1、2、3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除法)来计算?

    小结:通过这3题,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师小结后完成第4题。

    6、完成练习五第13题。

    可以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学生独立完成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请学生按要求,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四、全课总结。

    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进度安排:

    共4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量一量1课时

    课题一、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教学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学生操作

    请学生举一个例子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折线段

    (1)老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

    (2)学生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

    (3)学生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学生折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自己练习。

    五、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题二、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引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51页例2,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例3。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板书课题)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题三、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

    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2、完成想想做做2。

    3、完成想想做做4。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3。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6、补充

    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学生自己填写。

    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课题四、量一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五、全课总结。

    第七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教学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位置部分。通过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并为进一步认识空间与图形打好基础。这部分教材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第二段认识东、南、西、北,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主要有以下编排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方面,教材注意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确定物体的我位置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一些方法,体会这些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注意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体现为由实际生活场景巧妙地向平面图过渡。

    2、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并发展空间观念。由于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材除了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指一指、说一说、找一找以外,还联系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看图说话、自主设计等活动方式,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像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叙述指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现实的情境或平面图中辨认东、南、西、北,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课时安排:确定位置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2课时

    课题一、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问题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电脑出示课题:确定位置。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确定位置,看看哪些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同学们,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电脑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你们看,他们做操做得多认真啊!

    二.学习例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听小猴和小熊说的话,并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

    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引导:根据小猴和小熊的话,你能在图上找一找哪里是第一排,哪里是第二排吗?再指出哪里是第三排、第四排。那么数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往哪边数?指着图数数看。

    小结:在小动物做操这样的画面上,排数一般都是从前往后数,个数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要说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谈话:白菜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小组讨论豆荚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再由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请将答案告诉你的同桌。

    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三.完成试一试。

    电脑出示试一试。

    谈话:说一说你的座位是第几组第几个。

    指名说说自己的座位。

    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指名到前边来说一说几个同学的座位,并追问:你还能怎样说?

    同桌相互交流

    四.做想想做做的习题。

    1、出示第1题。

    提问:根据这两小题中给出的信息,你能说一说层数是怎样排的,号数或本数是怎样排的吗?

    按题目的要求,先鼓励思考,再在小组里说给同学听。

    2、出示第2题。

    提问:你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的座位的排数和号数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图上看明白吗?

    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3、出示第3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一位学生说,其余学生摆或画。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排列情况吗?

    课题二、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演示:例题图。

    提问: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屏幕: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课件出示:小明面向太阳站立图)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豆荚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二.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看一看教室里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4、想想做做第4题。假如你在林中迷了路,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交流辨别方向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题中相应的图,并讲述运用北极星、树的年轮和指南针辨认方向的方法。

    在小组里说一说。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三、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2、教学试一试。

    出示图。

    问:图上的指向标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图上的指向标,确定其他的三个方向吗?

    谈话:根据图上这些小动物家的位置,你知道了什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

    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请学生打开教科书,完成做一做。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三、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明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明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7的乘法口诀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识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并结合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乘、除法竖式;第二部分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咏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应的练习。

    学情分析:

    7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创设了活动情景,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空间。教学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例题以学生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理解求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推导7、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熟记7、8的乘法口诀,会用7、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竖式,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3、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概念,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并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适当解释,体会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

    4、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题一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62-63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得意义,在理解乘法口诀得基础上,自编7得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2、正确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回列竖式计算一位数乘法。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每人73个小三角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看图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口诀

    出示由五块三角形拼成的小鱼拼图,共4条小鱼。

    提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可以表示什么?

    2、师:老师拼的小鱼好看吗?你能用7个三角形也摆一个图案吗?

    学生摆一摆,再集体展示。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准备题。

    A、师:刚才小朋友都用7个小三角形摆了一个小船、一条金鱼......,它们都是1个几?

    B、师:那么每次都加1个7,请你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好吗?(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7

    C、比一比哪些同学加得又对又快!再集体校对

    D、教师指14、28、42的格子问:这里表示几个7,为什么?

    2、摆一摆

    A、要求摆一条小船用了几个三角形怎样列式?

    板书:71=7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会根据这个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编好后提问:这里的一、七、七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B、师:如果我们要摆2条这样的小船要几个三角形?摆3条、4条......7条呢?你们能想办法算出来,并编出乘法口诀并完成书上填空吗?

    要求:小组里商量一下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想想三角形不够该怎么办?

    4、集体交流

    师:2条小船是几个7?要用多少个三角形?怎样列式?怎样编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卡片出示。

    要求:其它小组也能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介绍吗?

    学生进行介绍,教师板书。

    1个771=7一七得七

    2个772=7二七十四

    3个773=21三七二十一

    4个774=28四七二十八

    5个775=35五七三十五

    6个776=42六七四十二

    7个777=49七七四十九

    5、揭题

    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6、熟悉口诀

    A、齐读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并小组讨论思考: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表示什么?第2个数呢?最后一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

    B、集体交流。

    C、师:怎样记住7的乘法口诀呢?给你时间,你能很快背出来吗?试试。

    师:说说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口诀最难记,怎样想办法记住呢?

    D、师生、生生对口令。如:一七()()七四十九

    7、用一句乘法口诀,你还会计算另一个乘法算式吗,是哪个呢?

    生:三七二十一可以计算73=21,还能算出37=21......

    小结:在乘法里,由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因此,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积。

    3、学生探索操作,教师注意巡视。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交流方法并表演背。

    三、巩固提高

    1、做教科书第62页上面想一想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提问:观察每组题目,你发现什么?想想理由是什么?

    2、做教科书第63页上面想想做做1

    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上下有什么联系?

    3、完成第二题

    4、读口诀编乘法算式。想想做做第3题。

    5、口算比赛(想想做做第4题)

    6、看图写算式。想想做做第5题,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正确表达思考的大致过程。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评评自己学得怎么样?

    课题二乘法竖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乘除法。

    2、继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息,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积的个位与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出示场景图,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根据生的回答板书:42=8(人)

    指名说说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师:乘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二、教学乘法竖式。

    1、教学乘法竖式。

    先让学生想想加减法竖式怎样写,试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名板演。

    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列竖式的。肯定板演正确的竖式,表扬写对的学生。

    提问:你能说说乘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回答后,师在竖式旁标注。

    讨论: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乘法竖式可以怎样写,这样算?跟同桌说一说。

    揭题:今天我们学的是:用竖式计算乘法。

    2教学试一试

    出示:57=

    各小组派代表板演,其它小组进行评讲。

    重点是:得数的35的3与5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学生看书,说说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积的个位应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练一练:

    想想做做1,完成后小组批改,再集体讲评。

    学生口答得数后,独立列竖式,再小组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想想算算2,完成后小组批改,再集体讲评。

    提醒:横式后不要忘记些得数。

    2、背口诀比赛

    3、卡片游戏。

    4、比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想想做做5

    5、看图找信息,提问题,讨论解决。要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先算7辆车一共能坐多少人?再与15人比较,并作出够还是不够的判断。

    7、括号里能填几?先让学生填一填,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口诀。

    四、全课总结

    课题三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6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

    式和两个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例题的插图的幻灯片以及复习题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口算题,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按顺序写出得数。

    205=366=73=57=

    74=244=183=77=

    33=67=306=122=

    集体校对后,引导学生观察上面12道算式,请将它们分成两类,学生通过观察,一般会按乘法、除法的特点将其分成这样两类。

    2.引导学生回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205、244的口算过程。

    小结: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3.引入新课。

    教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用7的乘法口诀怎样求商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教师设置情境,出示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花朵图:一共有几朵花?扎了几个花环呢?如果每7朵扎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

    (3)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87=284=

    (4)教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用7的乘法口诀求这两道题的商吗?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在教科书上例4的空格里填数。

    指名让学生说用口诀计算287=4、214=7的过程。(因为4和7相乘等于28,所以287=4、217=4。)

    教师板书:287=4想:(四)七二十八

    284=7想:四(七)二十八

    (5)总结出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师:比一比287、284与205、366,思考: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用哪句口诀,然后写出商。

    2.做教科书第6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的第一组,核对时指名学生说出想法,再集体讲评。突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的直观感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同桌交流、讨论。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3。

    2、想想做做4,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然后列式解答,集体校对。

    3、做想想做做5时,让学生轻声读题,弄清题意,同桌互相说题意。再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要总结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题四除法竖式

    教学内容:书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根据算式列竖式

    57=76=15-8=16-7=

    谈话:小朋友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和乘法,其实,除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不过,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减法,乘法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想学吗?

    二、教学写除法竖式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写出横式。62=3

    如果用竖式计算,怎样列除法竖式呢?

    要求:小组先看书讨论,思考:被除数、除数、商各写在哪里?还有一个6是什么意思?0是哪来的?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

    由学生提问,其它同学能回答的回答,不能回答的请教老师。

    怎样来列除法竖式呢?①首先要把竖式题目写好。②再想6除以2,商是几,把商写在横线的上面。

    注意:商是3,表示3个1,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对齐了6写。

    然后检验一下:把6平均分成2分,每份是3,对不对(6除以2等于3)。用什么方法检验除法对不对呢?

    ③用乘法检验,想:3个2是几?23=6,把乘得的结果写在被除数的下面;④用6减6得0。

    想: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3个2是正好是6;表示正好分完。6减6得0。

    学生小组里按四个步骤说一说列竖式的过程。

    2、试一试427=

    学生比一比这个除法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会不会列竖式?

    各小组派代表板演。

    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评讲。

    强调:商写在什么位上,要对齐了谁?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2、想想做做3。

    小组合作完成,再集体交流

    学生做完后小组里交流

    4人板演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2

    课题五练习六(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诀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乘除法练习

    1、练习六的第一题

    2、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口诀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

    3、第3题

    师生互动,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4、第4题。

    口算练习,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5、第5题。

    笔算练习,要求学生在自备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演,集体反馈。师:你觉得在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6、第7题。

    口算练习。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交换批改,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说出这些题的解题思路,弄清错误原因,即使纠正。

    学生集体背诵口诀。

    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出示:7()=()

    先让学生填,反馈后:你有本领把他全部找出来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7

    四、全课总结

    课题六练习六(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第8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

    2、第9题。

    引导学生去实践操作,得出答案。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是怎样的,要学会理解题目的含义。

    3、第10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充分理解题意,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题既可以用除法来解决,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4、第11题。

    引导学生具体说说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5、第12题。

    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所表示的意思,列式解答。

    6、第13题。

    找出书中所表达的规律,按规律填空。

    课题七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第71-73页。

    教学目的:

    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拼一拼,看看你能拼出哪些熟悉的形状?

    谈话:用8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每人再拼两个这样的大正方体。学生拼完后,相互检查。

    在四人小组里相互合作完成。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谈话:你们小组的同学摆一个大正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看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体,数一数或算一算,摆这样的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2、看课本上的表格,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个表格的意思?请大家把表格填完整,尽量自己填。

    组长检查每个同学表格填得是否正确,指导填错的学生改正。

    3、提问:你能看表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根据表里的数先写乘法算式,再编口诀。4、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5、练习记忆,再讨论交流。

    你认为哪几句好记?你用什么什么方法来记住的?

    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写。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独立做题,把得数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每组三道题的得数相同?

    2、想想做做2

    订正后提问:你是怎样填写的?你是怎样想的?如果知道6个8相加的和是48,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如果知道8个8相加的和是64,你能算出7个8相加的和是多少吗?

    讨论:我们可以怎样记住那几句难记的口诀?

    3、想想做做3。

    谈话:看看题中的两个小朋友,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要求吗?同桌两人一人说8的乘法口诀,另一人说能列出的乘法算式,说完后再交换角色练习。活动结束后提问:你们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说了几道乘法算式?有特殊情况吗?

    4、想想做做4

    5、想想做做5、6

    谈话:仔细观察插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想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再填写算式。

    把你的想法先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指名在班上交流。

    独立在书上填写。

    独立作业。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八用8的口诀求商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8的乘法口诀。(出示课题)

    二、口算练习。

    复习8的乘法口诀。

    (1)背口诀

    全班齐背--指名背--小组对口令

    (2)开火车游戏

    看卡片说得数,并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

    三、口诀的变式练习

    (1)72页第7题

    (2)看口诀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四八三十二

    七八五十六

    五八四十

    一八得八

    八八六十四

    提问:除法算式的得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为什么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两道算式?同桌选择互相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完成开放题

    8()=()()()=8

    比较: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四、比较练习

    (1)73页第11题

    81828488

    81828488

    提醒:要看清符号,不同的符号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2)口算练习

    第73页第10题。

    集体校对。

    提问:你觉得在口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时间两分钟。

    五、解决问题的练习

    1.(1)出示题目。

    小朋友在一起做花束。

    (1)每束中有8朵花,56朵花可以做成多少束花?

    (2)每束中有8朵花,6束一共有多少朵花?

    学生口述题意,独立解答。

    (2)比较。

    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第1小题要用除法算?第2小题要用乘法算?

    (3)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解答,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解答?

    (4)编题目。

    提问:你能把你感兴趣的内容编一道类似的应用题吗?

    小组活动,互相编题,其他同学解答。

    2.73页第12题

    六、全课总结。

    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题九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材的74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完成第1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

    可以分小组背,同桌背

    二、完成第2题。

    狮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乘小圈里的数。猴子的轮子是大圈里的数除以小圈里的数。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完成第3题

    用2-3分钟的时间练习,反馈时如有错误,说说错误原因。

    四、完成第4题。

    先请学生独立完成,再请个别学生上黑板完成。

    五、完成第5题。

    读题审题。找已知条件,停车场收费标准:小汽车4元面包车6元货车8元

    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1)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

    (2)7辆面包车收费多少元?

    让学生再提出问题。

    生先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

    六、74页第6题

    要求填出所有情况

    课题十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75-7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76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读表。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的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集体订正

    独立完成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课题十一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4、口答--第1题。

    5、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二、综合练习

    1、第4题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2、第5题

    出示题目,观察比较,提问:每一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计算时要仔细看清题目,正确使用口诀。

    学生练习,口答核对。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6题

    要求学生边读题目边看图,解决问题

    2、完成第7题。

    补充:小明带了32元,最多能买几盒?

    3、第8题

    学生独立解决。

    请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解答,并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达标测试。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达标测试--完成练习八第3题(时间2分钟)

    完成后一起核对,根据班级情况提出要求。

    课题十二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79-8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乘法口诀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

    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1、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副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要求学生把每一题的所有填法都说出来。

    四、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课题十三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第81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桃子、若干面小红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激趣。

    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

    1、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

    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

    3643

    同学们,你们谁来读一读呢?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

    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

    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

    4862=836=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三、巩固练习

    我们去聪明屋里看看有什么发现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4、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4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4题,女同学做右边的四边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四、总结

    今天,我们愉快的参加了快乐岛的数学游园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太棒了。谁来讲讲今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你又知道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同桌讨论。

    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指名讲讲上下两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独立完成在书上。

    写在作业本上。

    课题十四练习九

    教学内容:练习九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完成练习九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1、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4、完成练习九第4题。

    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完成练习九第5题。

    同桌合作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课题十五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一、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

    同桌互动完成。

    二、乘除法口算练习。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完成第5题第一行。

    (2)针对错误评讲。(特别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第二行。

    (1)学生们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总结。

    达标测试--第83页第4题。(在3分钟内完成)

    同桌互批改,如果有错,同桌互相说明错误原因。

    课题十六复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计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找规律填数--复习第6题。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二、找规律--完成复习第7题。

    1、学生计算并填写。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两题的得数相等)

    追问: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等呢?里面藏着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来理解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

    2、运用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3=()32+4+6=()43()=2+3+4

    学生讨论。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习第8、9题。

    交流:分别说说两题的解题思路。

    对于第9题,提问:2指什么?

    2、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信息?

    还必须知道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3、完成复习第11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4、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思考,尽可能坐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只要口答。

    学生根据题目,完整地叙述题意,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十七算24点

    活动内容92-93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在玩扑克牌算24点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

    2、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每人准备点数分别为1、2、3.......9的扑克牌各一张。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用A-9九张扑克牌来做数学活动游戏,算24点,很好玩,你想参与吗?

    二、学一学

    1、介绍算24点计算方法,

    在A-9九张扑克牌中,把A当作1,拿出其中的3张牌或4张牌,根据牌上的数用加、减、乘或除法进行计算,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算出得数是24。

    2、主动探究。

    拿出3、6、7三张牌,提问:怎样算24?

    汇报:7-3=446=24

    自我评价:如果是自己找到算法或与同桌交流时找到算法,为自己鼓掌祝贺。

    3、讨论交流。

    下面各组三张牌上的数怎样计算,得数也是24。

    讨论汇报这三张牌的算法,并一一展示。

    234983359

    23=693=335=15

    64=2438=2415+9=24

    4、小擂台。

    (1)从9张牌中拿出三张牌,用牌上的数算出得数24。

    全班学生参与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同时为获得冠军的小朋友喝彩。

    (2)4人一组,各人从自己牌里任意拿出一张牌,算出得数是24。

    各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运用这4张牌算出24点,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学生相互交流,说说各自的算法。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算一算,并说一说算法

    小组汇报各种算法。

    三、试一试

    出示4张牌,让学生算。

    2、让学生试着算一算。

    3、把计算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一下。

    4、汇报算法。

    457831795653

    4+5=993=355=1

    7+8=151+7=81+3=4

    15+9=2438=2446=24

    四、比一比

    夺星比赛--算24点。

    每人拿出一张自我评价纸,每算出一组牌为自己画星,最后数一数自己一共的几颗星。

    1、师任意拿出3张或4张牌,看谁最先算出得数是24。

    2、同桌相互比一比,每人各出2张牌,谁先想出算法谁加星。

    3、分四人小组比赛。(3分钟)

    比赛规则:每人出一张牌,4个数不能算到24算和牌,如果谁最先算出24就获胜,就可以加一颗星。

    数一数一共得了几颗星,比一比谁得的星最多,评出冠军。

    五、总结

    今天这节活动课我们通过开动脑筋,运用加、减、乘、除很快算出24点,真棒!回家后把学到的本领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和他们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

    第九单元时、分、秒

    课时一、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是看钟表准确地说出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结合上课的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小朋友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钟面)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们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出示两幅图(上午7时小朋友起床穿衣服图,上午8时小朋友上课图),提问:各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

    谈话:7时到8时是1小时,1小时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这位小朋友在这一小时还会干些什么?

    谈话:每件事都是在不同的时刻做的,为了准确地知道做每件事的时刻,就需要把1小时的时间细分,于是就有了比时更小的时间单位--分。1小时里有多少分呢?我们把1小时平均分成60段,每一段就是1分,合起来是60分,所以1时=60分。

    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是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今天,我们继续认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1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钟面上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12个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

    总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记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从2走到3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

    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演示)

    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4.学生的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自己在钟面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1大格?

    5.感知1分钟有多长。

    你一分钟都干了些什么?

    告诉学生1分钟还可以干别的事,可以让父母帮你看时间,做做看。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问父母,他们1小时能干什么?

    学生自己拨钟表,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可以写生字,做口算,数脉搏,老师计时。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师生互动拨钟表

    拨5分钟、10分钟、23分钟、3小时、6小时等时间。

    2.实际应用

    妈妈说煮稀饭要12分钟,请你帮忙。

    学生说时间,老师拨。

    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结合实际,延伸拓展

    你们的收获真不少,有关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课时二、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难点是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出示实物钟,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演示8时,边演示边说:小朋友们,时间是不会永远停留在8时的,它在继续前进。

    演示8时转到8时8分,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吗?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课题)

    二、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8时零5分

    出示钟面

    学生观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表达钟面上的时刻,然后说明,一般读8时零5分,这里的零要读出来,写时间的时候也要写出来。

    8时零5分还可以写成8:05

    2、认识3时55分

    出示钟面

    再说明一般读作3时55分,最后让学生用两种写法写出这一时刻。

    引导辨别3时55分与4时55分。

    小组讨论: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什么针?怎样看?再看什么针?

    小结:要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想想做做的习题

    1、第1题

    2、第2题

    把钟表和相应的时间用线连起来。

    3、第3题

    请小朋友们把你每天的作息时间填到表中,小组中交流,比一比谁的时间安排得好。

    第4、第4题

    第5、第5题

    给钟面画分针。

    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小组长说时间,组员拨,拨完后相互交流评价。

    四、自我总结,延伸知识

    1.谈话:今天小朋友们都成了时间的小主人,把你的收获和心情讲给大家听。

    2.再观察实物钟,提问:现在是几时几分呢?再过多少分钟是整10时呢?

    课时三、认识秒

    教学内容:教材第92--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认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小朋友在百米赛跑中,要看出谁跑得快或慢,就需要来计时。

    2、出示图,看这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时间?(学生发言)

    那么,你们自己呢?自己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是10多秒还是20多秒呢?1秒到底有多长呢?它比1分钟长还是短呢?今天就来认识它。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秒

    看钟面,哪根针走得最快?

    它叫秒针,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再观察钟面,一半同学看秒针,一半同学分针,然后回答问题。

    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

    那么1分是多少秒?

    小结:秒是比分更小的单位,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板书:1分=60秒

    3、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秒计算?

    (1)出示电子钟,你会读上面的时刻吗?

    小结:电子表上的读法,是按照时、分、秒来读的,所以应是8时30分34秒。

    (2)出示秒表

    你见过这个表吗?

    知道它一般用在什么地方吗?

    小结

    4、体验1秒有多长。

    (1)请大家跟着秒针的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手。

    (2)在纸上写数字,看10秒能最多能写多少个字?

    (3)想想做做2

    同桌合作。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完成想想做做

    1.第3题

    然后提问:为什么这么填?

    2.第4题

    读钟面上的时刻,平时这些时刻,你在干什么呢?

    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3.第5题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做。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四、评价鼓励,全课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开动了小脑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请大家回去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张作息时间表,人人都做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十、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一张呢?为什么拍出来的两张照片不一样呢?请仔细观察两张照片,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不一样。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游戏活动,加深体验。

    1、游戏:画图形。

    方法:以四人为一组,分别围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间放一个台历,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

    小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2、游戏:找图片。

    方法:组长转动水壶,使把手正对着一个小朋友,每人根据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画,组长再转动水壶,重新寻找,过程同上。

    3、游戏:找位置。

    方法:请组长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打乱顺序,然后给组里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图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师生互动,进行相应的评价。

    学生自己活动,交流所画图形,并换位观察、体验。

    三、实践巩固,提升能力。

    1、连一连:课本第94页。

    学生先看图想一想每个小朋友看到的小猴会是什么样的,再独立连一连,集体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方法同上)

    小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物体,知道由于观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小朋友课后可以自己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把你看到的情况画下来。

    教后小记:

    十一、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曲和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田.

    重、难点

    1.重点: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认识方块统计图。

    2.难点: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2.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统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96--97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出示例题插图:

    红红家的小院里养了-些可爱的小动物。有哪几种?(鹅.小鸡.小鸭。)你能把这几种家禽数一数吗?

    二、新授

    1.请学生说说可以用怎样的办法数出各种家禽的只数,再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办法表示各种家禽的只数。

    2.请学生用摆图片的方法,一起对数据进行整理。(逐步逐项出示象形统计图)

    3.讨论:你认为我们刚刚这种统计的方法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可以怎样改进?

    指出:通常我们在统计一些物体的个数时可以用一些符号来代替实物图,这样一来就比较方便了。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的内容一如何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4.介绍:我们在数这些家禽的只数时,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实物图。想一想:这时一个小方块表示多少?你会用方块表示吗?

    5.出示一张方块统计图。

    比较,这幅方块图与实物图相比有什么好的地方?(更加简洁、明了。)

    提问:你看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小结:在分类数一些物体的数量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符号来表示每种物体的个数,这样会比较方便,同时也能清晰、明了地通过这样的统计图,获得你想知道的信息。

    (学生动手摆一摆。)

    三、巩固,分组活动

    1.结合情境,布置任务。

    少年宫在假期里有四个兴趣班,以丰富小朋友们的假期生活,有哪四个兴趣班呢?(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图。)

    请大家在自己所在小组内进行统计、调查,看一看每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情况。

    2.介绍方法。

    将自己调查的情况,用画的方式,逐个记录在第91页的表格里。

    4.指出:刚刚我们根据调查,得到了一个记录表格,你会用今天掌握的知识,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5.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颜色涂方格,完成统计图。

    6.提问:看着自己绘制的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哪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最多?你建议哪个兴趣班应多开展活动?为什么?

    3.学生分组活动,汇报调查的情况。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统计的结果?你利用这种方法,最想去统计什么问题?

    请你了解二十个同学,他们量喜欢哪种运动,并绘制表。

    第二课时可能性

    教学内容课本第98--99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同学看图:森林动物学校正在举行班长竞选,刚才,小松鼠、小猴、小兔都参加了班长竞选,你觉得哪个小动物有可能当班长。

    2.你们觉得小猴、小松鼠、小白兔都有可能当班长,究竟谁能当上班长呢。

    3.全班学生投票选举,用统计。

    请学生们公布统计的结果,说说当选班长的是谁。

    4.小结:

    在这次竞选中,事先我们觉得这三种小动物都有可能当选班长,经过统计之后,我们知道竞选成功的就只有一个。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1.教学例题

    (1)请学生看前面,这里有三个盆:1号盆、2号盆、3号盆。

    从1号盆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从2号盆里任意摸出一个呢?从3号盆里呢?

    (2)汇报讨论结果。

    看1号盆,从里面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二号盆、三号盆呢?(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3)验证:

    指名学生摸1号盆中的球,摸出3个后,说一说;如果继续摸下去,结果会怎样?

    2号盆,摸出3个后提问:如果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有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3号盆同上。

    (4)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并实际验证知道了:1号盆里只有红球,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2号盆里没有红球,摸出来的就不可能是红球,3号盆里有红球,也有黄球,摸出来的就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口袋图及题目要求,想一想:这里的3个口袋,如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2)全班交流。

    3.完成第92页试一试。

    (1)出示转盘,说说上面有哪几种颜色。

    (2)请小组同学按顺序每人试着转一转,一边转一边说出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一个人转的时候,其余观察。

    (3)提问:通过实践,你发现指针会停在哪里?(学生发表意见)想一想,在转动指针之前我们能不能知道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不能)

    说明:像这样事先不能确定的事,我们应该说,转动指针后,指针可能停在......也可能停在......还可能停在......

    小组讨论,从一号盆开始。

    同桌讨论、交流。

    三、实践操作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请学生们合作,按要求有选择地放一些球到网袋里。

    2.出示第一个要求,理解要求。

    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什么球,不应该放什么球?

    提问:从这里不可能摸出绿球,那可能摸出什么球呢?

    3.按以上步骤完成第2、3个要求。

    学生活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可能性)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随堂练习二

    说说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一定会发生,哪些事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

    第三课时统计和可能性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00--101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能用一定、

    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并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统计练习

    1.当我们要很快地调查出一些物体的个数,怎样数,怎样记录比较好?

    2.完成练习十第1题。

    (1)分组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并将了解的情况用画的方法记录在表格中。

    (3)提问:通过刚刚的调查、统计,你发现了你们小组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多?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3.小结。

    (2)根据自己的调查情况,完成方块统计图。

    三、可能性练习

    1.完成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试着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说一说。并说说原因。

    2.小结:

    在计算这些题目时,根据具体数字的大小,所计算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也是不确定的,你能举个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十第3题。加减的结果可能是多少?用线连一连。

    六十几减三十几30二十几20三十几

    六十几加三十几90八十几九十几100

    田园风光

    教学内容课本第102--103页。

    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场景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统计和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的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这几天的天气真不错,在市郊有这么一处美丽的村庄,那里可有意思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那里欣赏那美丽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

    二、田园风光

    1.(1)这里有一片很大的果园,你知道这里种了些什么果树吗?

    (2)提问:这里有32棵苹果树,共4行,你能算出每行有几棵吗?

    2.接着有一处蜂园,在这里有许多小蜜蜂。

    提问:这些蜂箱是怎样放的?你能根据图中所示编出一道题吗?

    3.养兔场。

    提问:这里养了几种兔子?每种兔子有几只?你能数出灰兔的只数吗?

    4.养猪场:

    提问:养猪场在果园的哪面?养了哪些猪?大猪有几栏,小猪有几栏?每栏各有几只?

    知道了这些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5.耕地。

    提问;有几块耕地?如果耕一块地用8分钟,1小时能耕完这7块地吗?

    全班交流。(多种方法均可。)

    6.学生过河。

    提问:有多少个学生?每次可以乘几人?

    想一想;如果按这样计算,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为什么?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解答。

    完成统计图

    (交流后解答。)

    学生讨论解答。

    三、小结

    在美丽的村庄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城市中投有的事物,也发现了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十二、期末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乘法的意义

    2.复习除法的意义。

    3.复习1一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4.复习常见的平面图形,观察物体,量长度,时、分、秒的认识,确定位置和简单的统计。

    5.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1.重点:乘、除法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1~9的乘法口诀,时、分、秒的认识等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2~9的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等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乘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期末复习第1-6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的意义、会用1-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和除法计算,会笔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除法

    1.复习乘除法的意义

    做复习第1题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补充算式:加法算式怎么列?

    2.复习乘法口诀

    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和熟记口诀

    学生做

    指明、小组、集体背诵

    三、复习乘除法计算

    1.复习乘除法计算(口算)

    完成复习第3题

    师问:5和一个数相乘,积的个位可能是什么数?2和一个数相乘呢?

    完成复习第4题表格

    完成第5题限三分钟内完成

    2.复习竖式计算

    完成第6题

    注意数位对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四、总结

    第二课时:复习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期末复习第7-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的意义、会用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乘法应用题

    做复习第7题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人浇了多少棵?会解决嘛?

    5人浇了多少棵?9人呢?请继续解决

    先独立解决,然后说明理由

    三.复习除法应用题

    做复习第8题

    各人独立解决

    说说为什么这两题都用除法解决呢?

    四.乘除法综合练习

    做第9题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解决第(1)小题

    第一个小问题不解决,第二个小问题能解决嘛?

    解决第(2)小题

    解决第(3)小题

    怎样才能知道带20元钱够不够呢?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指名回答

    生提问题

    第三课时复习图形、量长度、方向确定位置以及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l07页期末复习第10~1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图形的复习

    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出示图。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学生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并填表。

    三、量长度的复习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4.完成第14题。

    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比划

    动手画图

    四.复习方向、确定位置和观察物体

    做复习第15题,并补充方向的习题

    做复习第16题

    做复习第17题仔细观察,然后连线

    学生先画再说

    第三课时复习时分秒、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9页期末复习第18~2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时分秒等概念。掌握统计知识,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时分秒的复习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1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做复习第18题

    4.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一枝钢笔长17()

    一张床长约2(),宽约150()

    小明身高140()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小强早上8()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5.做复习第19题

    注意第3个、第4个钟面图的时间的书写。

    学生独立完成

    二.复习可能性

    补充可能性的知识

    三.复习统计

    做第20题

    先同桌活动,如实记录,结束后图方块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活动。并动手图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nbsp;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4】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5】

    [案例片断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哪几位新朋友啊?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王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都掌握了

    (出示物体:圆柱、球、正方体、长方体)

    师:那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你们身边哪些物体也是这些形状的?

    生1:黑板是长方体的。

    生2:粉笔盒是长方体的。

    生3:杯子是圆柱的。

    师:请你们拿出来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物体,选一个你自己喜欢的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

    图形。

    1、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的速度真快啊,那把你画好的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什么?

    2、两学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生:屋子。

    师:那你知道这些是谁的屋子吗?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恩,小朋友们说的真不错!这些屋子多漂亮啊,你们愿意把你们画的图形搬进这些房子

    里去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3、学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片断二:自主探索,发现特征。

    师:看,老师手里有个信封,你们知道里面住着谁吗?

    生:不知道。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啊?

    生:想。

    师:请小组长拿出打开信封,看看里面住着谁?

    师:你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

    师:拿起图形,大声地叫它们一声。

    生:长方形。

    生:正方形。

    生:三角形。

    生:圆形。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啊!

    师:现在请你拿出长方形,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你发现了长方形的什么秘密?

    说给你边上的小朋友听听。

    4、学生动手操作,小组里自己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秘密了吗?谁能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呢?

    生1:我发现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有4条边。

    生3:我发现长方形有4个角。

    生4:我发现了长方形有2条边是长长的,2条边是短短的。

    生5:我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直的。

    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那你想不想听听长方形它自己是怎么说的吗?

    生:想。

    (课件演示)

    师:刚才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秘密,那你能不能找到另外三个图形有秘密呢?现在请你从另

    外三个平面图形中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找一找它有什么秘密。把你发现的秘密悄悄地告诉

    小组里的其它同学。好吗?

    5、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小组内交流。

    老师举卡片问:哪些小朋友研究了正方形,谁来说说你发现了它的什么秘密?

    生1:我发现了正方形是方方正正的。

    生2:我发现正方形有4条一样长的边。

    生3:我还发现了正方形也有4个直直的角。

    师:我们的小侦探真厉害啊,那么哪些小侦探是研究三角形的啊?

    生1:我发现三角形有3条边。

    生2:我发现三角形只有三个角。

    师:真棒!老师发现我们研究圆形的小侦探们有点耐不住了,要来一展身手了。那好,你们

    谁来跟大家说说你们发现了圆形的什么秘密啊?

    生1:我发现圆形是圆圆的。

    生2:我还发现圆形是没有角的。

    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真能干,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秘密。

    师:现在老师请你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

    6、学生观察教室。

    师:好,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啊?

    生1:我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发现书本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发现电灯开关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4:我发现流动红旗的面是三角形的。

    生5:我发现粉笔的两个面是圆形的。

    [教学分析]

    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在片断一中,由于摆在学生面前的几何形体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描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各种各样的几何形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选择自己的喜欢方法来描,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片断二中,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中,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摸摸等活动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这样更加认识到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通过在教室里找这些平面图形这一活动,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因此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学好数学,用处可大了!提高了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孩子们学得也很开心。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

    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6263页的例1、例2落第64页做一做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认识钟面及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理解1时=60分。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读写几时几分的时刻。

    教具准备: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大风车》节目画面。

    师: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你们最喜欢看的什么节目来了?有谁知道这节目是在下午什么时候播放?随着学生的回答点击出现时刻下午6:10,晚上7:00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有谁愿告诉老师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电脑分别显示时刻)看来,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学习联系十分密切。而钟表可以告诉人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时间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脑出示一个钟面)

    (1)学生看书自学,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并填空。

    ①钟面上有针、针、针。

    ②钟面上有个数字,按从112顺时针方向排列(点击顺时针方向)。有

    个大格、个小格,并演示时针分针的走动方向。

    ③分针走1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走1圈是分。

    ④时针走1大格是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

    2、认识时、分

    (1)认识分

    ①观察分针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②体会1分有多长。学生分别做口算题、写生字、拍皮球、踢毽子、跳绳。老师计时。

    师:你用1分钟做些什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1分钟做的事。其实1分钟能干很多事情,老师让你们搜集资料的,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学生充分发言后,然后老师将自己搜集到的知识出示在屏幕上:银行点钞机每分钟点1500张人民币,汽车厂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每分钟播180个字。

    师:1分钟很短,充分用好它却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2)认识时,知道时、分的联系

    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时。

    ①分针走1圈是60分,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师: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1时,板书1时。

    ②1时和60分有什么联系?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板书1时=60分。

    ③1时有多长

    一节课分,课间休息分,再加分就是1小时。

    (3)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比较各种动物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设计成动画形式,在屏幕上完成)

    3、时刻的读写

    (1)读写整时的

    ①让学生尝试说出下列钟面的时刻。(电脑出示)

    ②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读法、写法将时刻点击出来。

    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整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练习:学生在钟面上拨出7时、9时、12时、6时。

    (2)读写几时几分的(课件演示)

    ①从1:001:15,现在是1时还是1时多,为什么?(因为分针不在12上,)时针有什么变化?(先看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

    ②到底多多少分呢?(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格,算出多少分)

    ③老师拨出9时多,小组讨论:拨的是不是9时多?多多少?该怎么看?全班交流。

    ④说出下列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屏幕显示)主要练习几点差几分的和几点多几分的。

    ⑤师生共同归纳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⑥操作:老师报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有意练习几点多几分和几点差几分的

    三、巩固练习

    1、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老师带孩子们出去旅游,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显示在课件的钟面上,请小朋友们分别读写出来。

    2、游戏:小小邮递员

    动物王国里有许多的小动物,可它们的时间安排各有千秋,下面请小朋友们拿着手上的时间的写法卡片,投递到相应的小动物的时间的读法卡片的信箱里里。小朋友们,谁最最棒,出发吧。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小朋友们,回家用一张硬纸壳、水彩笔、两小张条形纸(时针、分针)、一个按扣作一个钟面模型。

    要求:钟面美观、数字清晰,时针、分针可以活动,形状、颜色、自己设计。。

    二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三、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一副三角板、彩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新图形-角。

    板书:角

    1、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图,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十字路口,图中哪里有角呀?

    学生找到后举手发言。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学生从身边找到角后发言。

    活动二:动手体验角的特征

    1、折一折。

    ⑴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彩纸,动手折出一个角,然后用手摸一摸这个角。

    学生动手操作。

    ⑵师:把刚才你摸角的感觉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体会。

    2、比一比。

    ⑴老师画出一个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一想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⑵师:这个角可以用⌒标出。记作:1,读作:角1。

    ⑶让学生指出三角板中一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⑷完成课本第64页练一练的内容:请你用铅笔画出图形中的角。(完成后反馈)

    ⑸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学生反馈。

    活动三:做一做角。

    1、师:请同们用课前准备的材料做成一个活动角。

    学生动手做。

    2、小组活动:

    ⑴和同桌玩一玩角。

    ⑵如果想使自己的角变得大一些,应怎么办呢?

    3、反馈交流:

    教师边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

    4、比一比。

    ⑴师: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课本第65页第1小题)

    ⑵师:比较形状一样的三角板的三个角,你发现了什么?((课本第65页第2小题)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教学反思:

    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强调了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学习;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目标已经有了结果性目标和可操作的体验性目标,但还不够清晰,尤其是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没有考虑充分,尤其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上有明显不足。

    揭题是开门见山的形式,具有简洁的优点但同时也有枯燥之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虽然贴近生活,学生熟悉,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但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会有难以表达的感觉

    折一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跃然纸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两面性,没有做好如何面对学生个性思维和个体差异的情况准备。容易导致学生在摸角时得不到正确的体验。

    教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老师不用手把手的教,可以把学生的感受和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老师只是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练习内容设计上突出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但练习在形式上和要求上还不够多元。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教师的作业设计和反馈上还要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

    做角玩角都是为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和什么变化有关而服务的,能够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到角的这一特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体验的过程,放慢课堂的节奏,这样体验才可能深刻才能达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效果。

    比一比这个环节应突出两类角的比较方式的不同,而且在方法上应呈现比较方法多样化。教师在备教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基础,而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得出现学习阶段最直接的办法。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的过程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但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的关注,仅着眼于认知和技能角度,由此形成的学习目标缺乏整体、系统发展的意义,出现了教师系统、有序的往学生头脑中装填现成知识的现象。

    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过于局限与教材的编排,应该根据需要做适当的调整甚至更大的变动以求达到经济有效的效果。每一个教学环节缺少紧密的联系点仅仅以知识作为教学流程的主导线索,缺少构建知识的过程。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经过搜索整理,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你呈现“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使学生认识1000,能感知1000是一个大数,了解1000大约有多少。

    (2)知道每俩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会数1000以内的数。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方面: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1000,能正确数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

    1.1000根小棒和200捆50根的小棒,1000枚一角硬币,1000粒大米。

    2.多媒体课件。

    学生:

    1.每人100颗花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100颗花生,想问一个问题:

    这些花生你是怎么数的?

    生1: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0。

    生2:两个两个地数,数到100。

    我们数数还可以怎么数?

    生3: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

    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一个多少?(板书:10个一是10)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100)

    2.师:老师这有一颗花生,和你们比起来,那你们的100颗可真多啊!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花生借我一下,谁愿意把你的100颗花生倒在我的这个袋子里。

    教师收集:100,200,300,现在里已经有3个100了,多少啊?(300)

    接着往下,400,500,600,700,800,900,哇,这么多了,有几个100了呢?(9个)

    那有多少了?(900)

    再放进一个100,现在一共有几个100了?(10个100)

    那是多少呢?(1000)。

    谁知道1000里面有几个100?(10个100)

    也就是说10个100是。(让学生接着说)

    (板书:10010个百1000)

    师:哇,1000颗花生有这么多,比起你们手上的100颗,那可真的是多的多了。

    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感知,建立数感:

    (1)师:现在章老师手上有1000颗花生,(拿起学生的100颗花生)这里面有这样的几个?

    生:10个,也就是10个100。

    师:让我们再来收集1000颗花生,你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教师收集)

    (2)(出示1000根小棒)

    师:你们能估计一下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估计,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章老师将另1000根小棒捆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50根,50根数)

    (3)师:章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1000的东西,你想看看吗?

    出示1000枚一角硬币,1000颗米

    (4)师:同样都是1000颗,为什么有的看起来多,有点看起来少呢?

    生:花生的粒大,米粒的粒小。

    师:看来数量都是1000的物体,并不是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一样的。需要看个体是大还是小。

    (三)智力大闯关:

    师:看了这么多1000的物体,现在需要运用我们小朋友的聪明才智来闯闯关,你们能接受智力的挑战吗?

    师讲述智力大闯关的规则。

    1.数一数:

    (1)你能从596数到604吗?

    请一生数一数(出示:596、597、598、599、600、601、602、603、604)

    同桌互相数一数,集体拍手数一数,在指名数。(奖励100分)

    (2)你能从986数到1000吗?

    集体数一数(出示:986-1000)

    轻声地自己数给自己听,集体数一数,指名数一数。(奖励100分)

    2.填一填:

    (1)______780790______

    (2)___588589_________

    请学生动笔填一填。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想的?集体数一数。(各奖励100分)

    (3)______800______

    师:你能填的,请小组讨论一下,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每想出一种奖励100分。

    学生小组讨论,反馈交流,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数?(教师板书)

    总结:在这道题中,我们发现,数数的方法不同,顺序不同,数数的规律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会不一样。所以只要小朋友们善于思考,一定能想出很多不同的解题方法。

    3.估一估:

    师:这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了这么多的书,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吗?

    学生估计并请估计准确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公布结果,谁估计的最准确。

    4.总结:智力大闯关结束,恭喜你,请你算一算你得了几分?

    (三)新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10个一1010个十10010个百1000

    6007008009001000788789800801802

    78079080081082040060080010001200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2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新一轮课程目标中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本节内容出自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由张店区一名年轻的骨干老师出示。在进行知识探索时,教师把学生分为8人一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了1000根小棒,橡皮筋若干根。进行了如下操作:

    师:你们能猜出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兴趣高涨)

    生1:300根。

    生2:我猜大概有900多根。

    生3:太少了,应该有3000根。

    生4:不对,有1000根。

    师:那我们数一数吧!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太多了,小组同学一起数吧!

    生2:最好分好工。

    生3:一人数一堆。

    师(兴奋地)说:同学们想的办法太好了!

    老师这里还有三个要求:

    1.小组同学商量好了再行动。

    2.小组长要给每个同学分好工,小组每个同学都要出力。

    3.数得结果要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

    (10分钟后)

    小组开始汇报结果

    小组1:我们一起一根一根数的,最后再把数的数加起来。

    小组2:我们小组是20根一小捆,5小捆捆一大捆。所以我们是6个人负责数,2个人捆,也是1000根。

    小组3:我们小组是50根一小捆,2小捆捆一大捆。

    小组4:我们小组是这样做得,4个同学数,4个同学捆,10根一小捆,10小捆捆一大捆,一共是10大捆,1000根。这样看起来也让人很明白。

    根据小组4的回答,很自然的引出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案例反思: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这一片断中从老师提出的三点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润物无声的倡导着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着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知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干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数感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非常有趣的数学课,大家面前摆着大米、黄豆、绿豆、花生,请你估一估,每样东西大约有多少粒?你是怎么估出来的?

    生:大米100粒,绿豆200粒,黄豆300粒,花生500粒

    师:看来同学们估的结果都不一样,要想知道每样东西大约有多少粒,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我们以前学习数百以内的数时,是怎么数的?

    生:个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师板书)

    师: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师:大家有这么多数数的方法,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选择面前的任意一样东西,数出100粒,放在小杯子里,看看100粒有多少?

    (生动手数100粒)

    师:百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100粒黄豆放在杯子里是这么高,100粒花生放在杯子里是不是也这么高呢?为什么?

    生:不一样高。因为花生比黄豆占地方。

    师:现在请你根据你数出的100粒再来估一估每样东西大约有多少粒?

    生:大米600粒,绿豆800粒,黄豆900粒,花生米1000粒

    师:同学们估的结果是不是很接近呢?数这么大的数,用哪个计数单位更快更准呢?

    生:用百做计数单位。

    师:你们能不能以数出的100为单位,借助杯子接着数完呢?看看谁数得最快、最准?

    师: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生:在100粒黄豆的面上画条横线,倒进大杯子里,以后每到这条线就倒进大杯子里,倒了10次,就是1000粒。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选一种东西数一数大概有多少粒。

    师:每次到100粒这条线,就往大杯子里倒,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一百一百地数。

    师: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多少?

    生,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在数大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师:如果数更大的数,可以怎么数?

    生: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师:每样东西都是1000粒,为什么同样是1000粒物体,感觉上有的多,有的少呢?

    生,有的粒大,有的粒小。

    师:看来并不是所有是1000的物体感觉都同样多,需要看其中的个体是大是小。

    师:同学们,整百整百地数,大家会数了,一个一个地数你们会吗?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学生自己数)

    师:数到一百九十九,接下来数什么?请同桌之间数数,然后汇报。

    师: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学生自己数后教师指名数。)

    师:大家会读数,写数吗?我们的好朋友计数器来帮我们了,请大家认真观察,它有哪些数位?

    生:个,十,百,千,万。

    师,现在老师在上面拨珠子,看你能不能说出这个数是多少。(百位上拨1个珠子;十位上拨2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

    生:这个数是一百二十六。

    师:怎么写?

    生:百位上写1,十位上写2,个位上写6。

    师:下面两个数,没有珠子,只有读法,请你在题单上画出珠子,写出这个数。

    师:拨304、580并说出怎样写数。

    师;304十位上的0和580个位上的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写。不行,因为。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同学们都会读数、写数了,小精灵遇到难题了,我们帮帮他们,好吗?

    师:第69页做一做第1题:读出下面各数,再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广场上有330只鸽子。天空中有580个气球。(学生读数并说组成。)

    师:做一做第2题:写出下面各数。

    有八百六十八人跑马拉松。这片树林有九百五十棵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写数,对照答案自批自改。)

    师:868中的8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

    生:8在百位上,表示8个百;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师: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三、综合练习,逐渐延伸

    师:同学们帮小精灵解决了这么多难题,小精灵可高兴了,它要和我们玩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当小司机,开着小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会有许多路牌指示和难题,大家有信心吗?

    小汽车行驶100米、200米、300米,出现南北高速。

    1.根据下图读出人民币的钱数。(图略)

    小汽车行驶400米、500米,出现禁止转弯。

    2.填空:

    (1)一千里有()个百。

    (2)940是由()个百和()个十组成的。

    (3)4个百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小汽车行驶600米、700米,出现保持距离。

    3.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本书?(图略)

    生:每1行大约有100本,5行大约是500本。

    小汽车行驶800米、900米,出现追尾危险。

    4.估一估:听课现场有多少人?

    小汽车行驶出1000米。

    师:同学们开车很出色,大家要提醒爸爸妈妈:开车时注意看路牌指示,注意交通安全。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做一个转盘游戏,我们来看看:

    转盘转到了3、6、9,这三个数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们把它们写出来。

    生:369、396、639、693、936、963。

    四、全课总结,不断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数比1000还大、还多的数,怎么数?怎么读数、写数?我们以后再学习。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4

    数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的读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计数、每个十个小方二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较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思品教育)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朋约能坐多少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试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在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流畅发。

    4、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358

    师:这是多少?请你写出来。教师板书:写作:358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三百五十八。

    (3)教师拨203

    ①请你写出这个数,并请1人板演,注重强调格式。

    ②在练习本上,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630。

    1、请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

    2、请学生核对。

    3、师:说一说这个6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

    (5)、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6)、完成第69页面的做一做第1、2两题。

    1、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

    2、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5

    数学内容:课本第67~69主题图,例1、列2及后面做一做。

    数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读写方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的读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计数、每个十个小方二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问:99加1是多少?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较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思品教育)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朋约能坐多少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认识。

    3、教学例1。

    (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试怎样数呢?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在百是一千.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流畅发。

    4、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358

    师:这是多少?请你写出来。教师板书:写作:358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三百五十八。

    (3)教师拨203

    ①请你写出这个数,并请1人板演,注重强调格式。

    ②在练习本上,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630。

    1、请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

    2、请学生核对。

    3、师:说一说这个6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

    (5)、同桌互相拨数、认读。

    (6)、完成第69页面的做一做第1、2两题。

    1、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

    2、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125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体验一千以内数的形成。

    2、在计数器上拨入186,然后分组游戏。

    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自然的将已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了对计数单位“一”、“十”、“百”的理解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个字有多少,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口数、说、动手拨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动手拨数,再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调查反馈:我们全校师生共有多少人?(1350人)

    (2)出示剧院画面,猜一猜我们全校师生如果六一节去这个小星星剧院看演出,能坐下吗?(一般有两种可能)

    2.提供信息,再次猜测。

    这个剧院的大小是我们这个教室的9倍。再猜一猜能坐下吗?

    3.亲身经历,验证结果。

    (1)考察教室大约能坐的人数。

    A.我们来坐一坐,看看教室到底能坐几人?(请学生一个个上来坐一行,一行大概能坐十人。)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课件配以演示)

    B.需要这样一行一行坐下去吗?学生说只需坐一列,就可以知道能坐几行?(个别学生一个个坐,课件配以演示一行一行出现,其余学生十个十个数。)

    一十一十数,10个十是一百。

    C.教室能坐几人?(大约12列)1个百和2个十合起来是120人。

    (3)考察剧院大约能坐的人数。

    A.课件演示有9个教室的人数。

    B.算一算能坐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回答,演示。(9个120中9个百和5个20是一千再加图里所剩的4个20得到1080。)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揭示课题)

    C.说说最后问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建议?

    二、创设游戏情境,在数数中理解。

    1.这里的在线游戏中,各有多少人。(有5个宫,位置如下)

    2.如果你想上线玩,你会选择哪个宫。按照图上游戏宫在教室里相对应的位置,选择站好位。

    3.想一想,数一数。现在你们这个游戏宫有多少人?

    4.各组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或者请别组人员验证结果。(人少可加,人多可数。方法多样。)

    5.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三、提供各种材料,建立大数感。

    1.感知数的组成。

    说说下图表示几?并说说为什么?

    2.提供小份数,猜测大份数。

    估计有多少本子?

    估计有多少张纸?大瓶油多少毫升?

    3.自找对策,猜测所给材料的数量。

    提供一段文字,估计有几个字?

    画上有多少朵鲜花?

    四、上网给妈妈买礼物。

    1.三八节到了,我们去给妈妈买礼物。

    方案一:有条件人手一台电脑上网,就直接去购。

    方案二:根据教师提供的若干礼品材料,选择。

    2.说说你选了什么礼物?要多少钱?你买它的理由是什么?

    五、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记数单位千,知道每两个相邻的记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1、正确数千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以及数的组成。

    四、教具准备:计数器、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比赛吗?老师也喜欢体育比赛。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NBA篮球赛。

    播放有姚明比赛的NBA篮球赛

    师:这么精彩的比赛吸引了很多人,把体育馆里都坐满了,那么你能不能估计估计体育馆有多少人呢?

    生:3000人/2000人

    师:大家估计的数都是比我们已经学过的一百多得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一百多得多的数,首先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引导发现。

    出示10个小方块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请你数一数,这有多少个小方块?

    生:十个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边数边10个一,摞成1个十)

    出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师:老师把这10个小方块摞成一条,这一条就是十。看看老师给你们出了多少条?

    生:10条

    师:老师把十条合成了什么?

    生:一面墙。

    师:你说的真形象。这一面墙是多少个小方块?

    生:100个。

    师:你来数一数。

    出示: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师:这一面墙就是100个小方块,老师又给了多少面墙?这些又是多少个小方块呢?同学们在下面数一数?

    师:那谁来数一数?(边数边演示操作1000的组成)

    生:1000个小方块。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一百,二百......

    师:()个一百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对,十个一百就是一千(板书:十个一百是一千)

    出示:一个十,一个百,一个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十,数了百,数了千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数的?

    小结:我们在数1000的时候,可以一百一百的数,十个一百就是一千。

    练习:

    1、10个一百是(),一千里有()个一百。

    2、先数9个百,再数()个百是一千。

    师:我们会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一百一百的数,也知道了十个一百是一千。具体的数数你们会不会呢?下面老师想让同学们数一数数。

    1、从87数到100

    师:老师再出个大一些的数看看谁会数?

    2、从198数到206

    3、从289数到302

    师:刚才老师只让几名同学来数数了,你们想不想数一数啊?那我们进行我数你听。同桌之间互相检验一下数数情况。

    汇报数数情况。

    师:大家都会数数了,(出示计数器)老师要往计数器上拨珠了,看谁看的最仔细。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67-68。

    二、教学准备:

    1000颗花生米,每人一张没有插图的报纸。橡皮筋、小棒(每小组约1000根)。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7-8人。

    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建立1000以内数的概念。

    2、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

    3、通过估一估,数一数,培养估数能力和发展数感。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经历数数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这重点、难点:感知1000,能正确数数。

    (三)策略选择: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的内容,是一次数的扩展,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已学过的数是不够用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是实际的需要。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要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力求体现以数数和发展学生数感为主线,把培养估数意识、学习兴趣等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探究新知获得发展。

    1、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通过小组合作数小棒,运用100以内数数方法,让学生感受数是数出来的,同时,教师在为各小组提供的小棒中,故意提供有几组没有正好是1000根。这样可更好地让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及1000以内数的形成,也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好品质。

    2、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100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如猜价格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还渗透了估数方法,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获得清淅透彻的数的概念。整个教学力求突出一个原则: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口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及1000以内数的概念。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师:谁能用数字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

    (生答随机板书:56,20,36......)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100以内的数,那我们整个二年级学生数能不能用这些100以内的数表示?

    1、揭示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2、估一估、数一数

    (1)课件出示一小堆小棒,生估计有多少?

    (2)演示:一根一根放好,10根捆成一捆,共2捆。

    师:一共有多少根?

    (3)课件出现10根(一捆)小棒。

    师:你想到什么?(板书:10个一是10)

    (4)课件演示:小棒一捆一捆出现共10捆。

    师:你有什么发现?

    (按生答随机将10小捆捆成一大捆,引出板书:10个十是100)。

    3、齐读: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师:这两句话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二)新知探究

    1、估一估:出示1000小棒生估计。

    2、小组合作数一数。

    让学生用数字介绍班级情况,复习旧知,接着教师一句我们整个二年级的学生能不能用100以内的数表示?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使课题的引出巧妙、自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1)出示要求:

    ①小组商量好再数。

    ②小组长要分好工,每个同学都要出力。

    ③要数得准,数得快,结果让人一看就明白。

    (2)小组讨论、交流:准备怎么分工?怎么数?

    (3)小组数小棒(老师参与其中一组)

    (4)(约10分钟后)汇报交流数的结果:你们组有多少根?怎么数的?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每人数10根捆成一小捆,再10小捆捆成一大捆,共有10大捆,正好1000根。

    b.小组每人数一部分,然后再合起来。

    c.每人数50根(20、100......)捆一捆,2(5,1,......)捆扎成一大捆......对于有些小组没有正好是1000根的,教师则问:你们是怎么数的?需要再给你们组多少根或拿定多少根正好是1000根。

    (5)比较小结:

    这么多数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得出:10个一百是1000,数物体时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更多的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三)应用体验

    1、数一数

    (1)从596数到604,先自由数,再指名数。

    (2)接龙数:从986数到1000。

    2、填一填

    (1)、()()780790()()

    (2)、()588589()()

    反馈后集体数一数

    (3)、()()800()()......

    3、估一估

    (1)出示

    约()粒花生米

    生估计,并说明方法。

    (2)出示100张纸,学生用手比一比同样的纸1000约多厚。

    (3)估计一版报纸字数。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估计课前准备的一版报纸的字数,并全班交流。

    (4)猜价格

    课件逐个出现:电视机手提包饮水机

    1200元170元450元

    (先隐去价格,生猜一个价格,师说大了或小了,生按师提示继续猜,直至猜中才出现价格。)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你能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2、齐念拍手歌:

    10个一组成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10个()是()。

    小组合作数小棒,不同小组有不同的分工和方法,人人都参与其中,使他们有充分的自主数数的空间,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建立了1000以内数的概念,通过交流、汇报、比较方法使之感悟数数的规律,体验解题策略多样化及优化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归纳能力。

    第(3)小题()()800()()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或百个百个数......可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结果,既可检查学生数数情况也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的意识。

    估一估使进生进一步建立1000以内数的概念,培养估计意识,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近课尾在学生思维处于疲惫时候,采用游戏的形式教学,有助于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课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的拍手歌既可巩固本节课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请学生接着说编10个()是()既可扩展思维也更为后继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新知探究)片数实录:

    师(出示1000根小棒):你们能猜出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着手要猜)

    生1:500根

    生2:我想肯定比100根多

    生3:我猜大根有900根

    生4:(不等老师请他回答,站起来高声说):老师,我说他们都猜错了,应该是1000根。

    师:噢,你怎么知道的?

    生4:因为刚才你让我们猜了10根、100根、所以我想现在肯定猜1000根。

    师: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好孩子,大家说他(生4)猜得有道理吗?

    (学生有的点头表示赞成,有的则露出很疑惑的神情)。

    要知道生4和其他同学到底谁猜得对,有什么好办法?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那我们数一数吧。每小组都有一盒小棒,数之前老师提三个要求:(1)小组同学商量好了再行动;(2)小组长要给每个同学分好工,小组里人人都要出力;(3)要数得准,数得快,结果让人看就明白。好,开始吧!

    (师走到生4所在组,把自己出示的小棒与他们组的对换,让他们一起数,验证生4的猜想)。

    在生数小棒的过程中,师不断巡视,并参与个别组的活动

    (10分钟后)小组开始汇报结果

    小组1:我们是每人数一小堆,由我记录,最后把数的结果加起来,是1000根,生4猜对了。

    小组2:我们小组是50根一捆、2捆放一起是100根,一共放了10堆也是1000根。

    小组3:(迟疑地)我们8个人,每个人数了100根后,就数完了。好像只有800根,没有1000根。

    小组4:我们是这样做的,4个同学捆,10根1小捆,10小捆捆成一大捆,一共10捆,是1000根,这里还多了5根(用手举起多的5根)

    小组5:小组4的5根给我们,我们组就正好是1000根了。我们一起数,数100根捆一捆,一共有9捆,最后一堆只有95根。所以我们只有995根。

    师:好,就请小组4把多的小棒送给小组5好吗?我们一起数一数(让小组4把5根小棒一根一根拿给小组5,全班同时数996、997、998、999、10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会数比100多的数了,刚才小组3只800根,还要多少根才是1000根?

    生1:还要200根。

    师:(拿出100根小棒)这一大捆给他们够吗?现在小组3有多少根了?就是几个百?还需要几个百是1000根?

    师:现在你们对1000了解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自然引出:10个一百是1000,1000里面有10个一百,......)

    师:通过每小组同学的齐心协力数小棒,我们认识了1000,刚才这么多数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以上是新知探究片数,课前我把学生分为7~8人一组,给每小组提供了1000根的小棒(有些小组并非正好是1000根),教学时我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质。

    六、《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数的概念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计算其它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数的概念的培养,在本节课中我花了10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数小棒,从1根数到1000根,学生们数的方式很多,经历了数1000以内数的全部过程,学生对1000以内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比较好。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运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数1000根小棒,在合作之前我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小组内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小组交流自己小组的方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有关概念。

    (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注意利用各种素材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数小棒之前,我先让学生估计有多少根小棒,学生估计了很多不同的数,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数能力,。然后每个小组用小棒数1000以内的数,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方便。

    此外,在练习中还设计了一道1000以内数的练习的开放题,学生在800前面和后面各添上2个数,组成有规律的排列,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填出了许多不同的有规律的排列,另外在这节课中,学生和我交流得比较密切、理想。

    但在这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吸取经验教训这处: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备学生。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对教学会出现哪些情况,而教师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启发引导学生,都是以后应多加学习的。

    譬如:在本节课中,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的意愿去数,要求如何数得更快捷、方便,因此,学生们数的方式很多,有每人数一部分,最后合起来的;有的是50根一捆数的;有每人数100根,剩下一起数的;有100一捆数的......,面对学生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数法,是我没有想到的,学生们很聪明,数的方式很快捷,只有一组是按照10根一小捆、100根1大捆那样数的(这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而我事先以为大多数会按10根一小捆,100根一大捆那样数的,因此,教师在讲解十、百、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显得较抽象、空洞、不直接,面对这种情况,应注意引导启发,或者教师应准备10根一小捆,100根一大捆的1000根小棒,这样会很自然、形象地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

    其次课堂组织教学中存在放得太开,收不紧的现象。我在让学生放手数小棒之后,很多学生的兴趣很高,因为是第一次这样大规模地数那么多的小棒,部分学生完全沉迷在自己数的乐趣之中,对于老师所说的充耳不闻,而这节课本身又不完全是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十进关系,对于那部分一直沉醉于自己的数的过程中去了的学生,教师没有及时把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转移到引导理解十进关系上来。

    以上是我对自己所执教的这节课的一些认识。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0

    案例背景:

    数的概念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计算知识及发展数感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视数的概念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第四册第五单元,《万一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建立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是100以内数的延伸和扩展,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铺垫。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

    案例过程:

    片段一、感知“一千”这个数

    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先出示课件(古代私塾读书画面)。

    问: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那时候读的书是什么样的吗?再出示课件《千字文》。

    师:同学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字?

    生:……

    然后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的方法很快数一数实际有多少字?

    (每小组一张《千字文》和一直记号笔)

    学生数后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数的。有多少字最后导入这就是我国最早的蒙学课本《千字文》,正好1000个字。

    片段二:“一千”这个数的建构:

    课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先让学生自由数,找到数数的方法,再让学生数课件上的小正方体,一个一个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十的十个的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十一千。并理解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片段三:数数

    数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特别是接近整百,接近整十的数时最难数。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依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采取集体数,一十一十的数,从970数到1000。师生对数,一个一个的数

    897——899——901—— 倒着数604——602——600——598——。

    学生分成两队(成功队与胜利队)比赛数先出示课件 接着数五个数

    五十五十的数100————————;一百一百的数500————————;一十一十的数470————————;一个一个的数398————————。再各队选代表,出一个数并说清怎样数,对方接着数。最后宣布两队比赛结果。

    这样创设成功队与胜利队比赛数数的情景,让学生满怀信心的地进入到数数活动中,强化练习接近几百或几百几十时拐弯数的难点。

    片段四:数的组成

    我创设运动会上三个年级“投飞镖比赛”这一游戏情境,要求借助计数器算一算各飞镖队的得分情况,学习千以内数的组成。

    通过出示课件运动会上飞镖比赛(每个代表队投7标得分最高者胜)一年级代表队4镖100分2镖10分1镖1分;三年级代表队5镖100分2镖1分;二年级代表队1镖100分1镖10分4镖1分,最后一镖希望投在哪个区域?最后得分是多少?这样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片段五:了解数的范围、学会用数

    创设颁奖情景先出示课件颁奖

    (一等奖笔记本电脑一台966元,三等奖精美手机一部399元,二等奖学习机一部同学们猜猜可能是多少钱?);

    再出示课件(为电脑设计有规律的密码) —— —— 600 —— ——;

    最后为感谢同学们为电脑设计密码,特意为大家每人备了一份礼物(取暖器)猜猜多少钱。

    提示:在遇到困难或坏人的时候会用上这个数(110元)。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课后反思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数千以内的数,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借助计数器认、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三个特点:

    1.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中获得体验,从而理解数学知识。

    在数数环节,我给了学生安排了感兴趣的比赛活动,在学数的组成和运用环节我利用了飞镖游戏,猜价钱、设计密码等游戏活动让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我在教学中,从估一估千字文有多少字到实际数一数,让学生自主探究估数数数的方法;从数小正方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为飞镖运动员计分,猜奖品价钱,设密码等教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练习中还设计了一道1000以内数的练习的开放题,让学生为电脑设计密码,在600前面和后面各添上2个数,组成有规律的排列,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

    但在这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吸取经验教训这处:

    1、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面对教学会出现哪些情况;

    2、课堂教学评价激励运用不当

    3、课堂组织教学中存在没有充分给学困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效合作的空间。

    频道小编推荐: |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之间的进率。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数的组成。

    2、借助学具操作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3、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听别人说起过比100大的数,自己也从书上、电视上听说过;更或许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起过,所以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在他们的脑海里却没有数感。还发现学生会按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数1000以内的数,有不错的数数能力,但拐弯处的数数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估计事物数量的多少时大多都凭着感觉乱猜。所以,为突破重难点,关键要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桥梁。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像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

    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PPT出示宏庙小学照片,指名读一读:

    宏庙小学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年将迎来她132岁生日。其中,二年级有8个班,共320名同学。

    复习已学的数:100,学生谈谈对100的认识。

    【预设】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10个十是一百;

    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

    你知道哪些比100大的数?尝试写一个,并读出来。今天一起来认识比100大的数。

    活动2【讲授】新课展开

    认识1000以内的数。

    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

    013

    交流摆法、读法、写法。

    103:一百零三130:一百三十

    301:三百零一310:三百一十

    归纳:读数时,从高位读起,一位一位往下读。中间的零要写也要读,末尾的零要写但不用读。

    让学生再说几个要写也要读出零的三位数和要写不要读出零的三位数。

    用计数器表示数,说一说它们的组成。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3并介绍组成。在数字小路上贴数。

    小组交流学习130、301、310.反馈交流。

    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巩固练习

    (学习单)看小棒图(236)、小棒图(502)、计数器(949)写数。

    反馈:读一读、说一说、数一数。

    236:二百三十六,它是由2个百、3个十、6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236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数。

    502:五百零二,它是由5个百、2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从502一个一个往前数5个数。

    949:九百四十九,它是由9个百、4个十、9个一组成的。

    请学生十个十个往后数5个数。

    学生介绍999:

    【预设】它是一个最大的三位数;

    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都是9;

    由9个百、9个十、9个一组成的。

    添上1,是1000。

    活动4【活动】认识千,感受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一千的大小。

    认识计数单位千。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00,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

    归纳: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揭示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感知一千的大小。

    出示1000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了几个小立方体,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

    揭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

    出示一张纸,想象1000张纸的厚度,出示1000张纸来验证,感知数量的多少。

    出示全校学生上操的俯瞰图,想象1000个人的多少。

    二年级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68-69页1000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说明: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和100以内的数,本节课认识1000以内的数是对学生来说是认数的一次拓展,从百扩展到千,其未知空间对二年级孩子来说是较大的,1000到底有多大在孩子脑海中是模糊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千以内数概念的建立和数数。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1000个立方体积木的整理,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接着是数数和认数,教学中借用立方体积木和计数器来帮助理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认数时遵照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形成了立方体实体-计数器-数的符号(写数)的对应关系,实现具体的数-半具体的数-抽象的数两次转化。拓展应用时还将数与轴数的点、数数和估数,数数和数的组成有机地整合起来。

    在设计时,注重童趣,追求实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

    目标定位:

    1、让学生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能在实际数数的过程中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千和数位千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体会数的产生和作用。

    2、通过探索、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正确数、认、读、写出1000以内的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进而发现十、百、千等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正确地数数,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的数数、进位的意义。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提供奥运会信息,观察信息中的数字,有什么感受?

    揭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千

    1、唤起旧知

    A.同桌合作数方块计数卡

    B.学生汇报数的方法

    教师边听边小结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认识1000

    A.有什么办法找到1000个小方块?学生独立思考

    B.同桌合作数1000个方块

    C.师生共数1000个方块,边数边贴出一个正方体

    3、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1000里面有()个一百

    4、发现10进制关系

    A.回忆1000的形成过程(课件演示)

    B.在刚才的数数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二)数数和认数

    1、借助立方体--计数器一个一个地数数

    A.一个一个地数,从187数到204

    出示方块和计数器,问187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会写吗?

    数到204时问学生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怎么写?

    独立数,指名数

    观察思考立方体的变化

    2.一个一个地数,从986数到1000

    独立数,指名数

    问:当数到999时,再加一颗珠子,计数器会发生什么变化?

    3、十个十个地数数,从760数到820。

    数完后,在计数器上拨出820,并用数记录下来。

    三、应用拓展

    1、估一估

    出示珠子图400,800

    2、数一数

    在数轴上数数

    ()()800()()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规律进行数数

    3.打靶写数。

    出示游戏规则(介绍靶子和投靶次数)

    1、课件演示1号选手七次投靶情况

    学生写出得分331,读作三百三十一

    问: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2、课件演示2号选手七次投靶情况

    学生记录得分610,读作六百一十

    这样写行吗?61

    教学0占位的重要性

    3、课件演示3号选手6次投靶情况

    学生记录了501分

    师:现在我宣布2号获得了第一名,有意见吗?

    学生要求不上一靶

    师:3号选手要至少投在哪里才会得第一名呢?

    不上千位上的一靶,读出一千五百零一。

    师:这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比1000更大的数。

    四、全课总结

    通过直观区别100以内的数和比100大的一千以内的数,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使课题的引出巧妙、自然。

    数方块环节的设计,能在课堂简短的时间里,不用花费很多物力、财力,就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数出了1000个小方块,感性的认识了1000有多大,还在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个、十、百、千的内在十进关系。

    课件演示看似重复前面,其实不仅把前面一段学习做了一个小结,而且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生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关系。

    立方体、计数器能很形象地让学生表示出1000以内的数,并能够理解形--数关系,得到位置值和计数单位概念的渗透,解决了整百整十拐弯处数数的难点。

    通过在数轴上不同形式的数数,学会了十个十个地数,并知道1000以内的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同时开放性的练习能充分展示学生不同的数数方法,使课堂形成一个小高潮。

    估一估使进生进一步建立1000以内数的概念,培养估计意识,并会运用估计方法。

    接近课尾在学生思维处于疲惫时候,采用游戏的形式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学习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理解数的组成及数位的意义。同时正确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案范文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