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通用
  • [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通用

    发表时间:2022-11-20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足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两两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不足之处:

    1、 问题的提出不够明确,是不是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提下呢。

    2、课堂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特别是有些过渡处理的较为生硬。

    3、课堂教学的评价太单一。

    jk251.coM小编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者精心选择了这篇有收获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以供大家参考。为了能够顺利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相信对于要编写的教案课件,老师们并不陌生。教案可以被视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五、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学情分析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齐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选取典型实例,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旋转的初步感知逐渐清晰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熟悉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当堂检测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学生作业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板书设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整改与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秒,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而时间又比较抽象,不易学生接受,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各种具体活动,亲身感受1分、1秒,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即: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二、学生分析

    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xx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看钟面认读时间、写出时间。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读、写时间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按时作息的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掌握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大钟表、学具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猜不出来,课件在刚才申奥成功的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着认识一下此时的时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钟面,说一说对于钟面你都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做教科书第64页的“填一填”,课件验证答案。

    (2)体会1时=60分

    学生刚才在做“填一填”第4小题时。可能会感到有困难,播放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发现了什么?体会1时=60分。

    (3)学习读、写时刻

    A、认识整时和整时半

    电脑显示2个钟面图(9时、10时30分)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来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B、认识几时几分

    电脑显示4个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P10-P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小松鼠和妈妈来到了森林里采集松果,

    准备过冬,它们采了很多的松果,可是不知道到底采了多少?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能干的,你能帮助他们数一数吗?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

    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

    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3.提问:指着第一堆松果提问,这堆松果有五个,是1个5,一共是5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4.提问:指着第一堆和第二堆松果提问,这两堆松果有两个五个松果,是2个5,一共是10个松果,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小组交流)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这样看来简单多了,可是还是不能很好的记住它,有什么能记住这些算式的好办法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当然是乘法口诀了,它可是专门用来记这些算式的,小朋友,你能编出这些口诀吗?

    (有的学生会想,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4个5是20......这样记住的)

    师: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有的学生会说出乘法口诀来)

    师:利用口诀来记又顺嘴,又方便。刚才有同学说1个5是5,如果把“个”字去掉,变成“一五得五”,把2个5是10变成二五一十就顺口了。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把编制好的口诀读给大家听。

    熟记口决。(给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次数多。)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玩个对口令的游戏呢?我读上句,你接下句,看哪个同学接的快!

    师:现在和你的同桌来玩这个游戏,男生先说,女生对。然后女生先说,男生对

    (生生互动)

    四、巩固应用。

    练习一:

    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练习二: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我说一只手,你来告诉老师用哪句口诀知道一只手有几个手指?那两只手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你知道哪能用到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地方能用到5的乘法口诀)

    五、拓展练习。

    师:有一天,学校乐队的同学准备到广场演出,一共有19个人,他们打算乘出租车去,每辆出租车能坐4个人,5辆车够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帮淘气分一分苹果好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将问题形象化,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从这幅图当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任务要求:用五角星代替客人,圆圈代替苹果,将苹果公平的分给客人。

    方法一:1个1个分,分了4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二:2个2个分,分了2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方法三: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分,分了1次,最后每人分4个苹果。

    可是这些客人都吃饱了才过来,大家又不想浪费,打算把这些苹果带到福利院中去送给老爷爷老奶奶。

    苹果总共有12个,每4个装一袋,需要几个袋子?

    每4个放一堆,一共分了三堆,说明要3个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结果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不同点:

    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②总共12个苹果,每份4个,可以分3份。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为以后的除法做铺垫。】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通用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要知道写好了教案课件,老师面对学生时也会心有成竹。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花时间整理了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45-46练习九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乘法的意义的产生,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乘法数学问题。

    2、认识乘法中的乘号,知道乘号与加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传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建立乘法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小资料:

    1、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于1631年(距今三百多年)在其著作《数学之钥》(clavismathematicae)中首次以“×”表示两数相乘,即现代的乘号。

    2、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步骤:

    一、口算。

    12+24=

    36+6=

    42+14=

    32+16=

    15+25=

    35+10=

    复习加法的知识。+这个符号叫做什么号,它是怎么产生的。加号前面的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也叫做加数,算出来的结果叫做和,表示两个加数的总数。

    二、引入新课

    1、出示加法算法:2+2表示什么意思,2个2相加

    2+2+2呢,3个2相加

    2+2+2+2呢4个2相加

    2+2+2+2+2呢5个2相加

    这组加法算式与一般的加法的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加数都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有2个或者2个以上。

    相同的地方呢,都是表示求总数的意思。

    如果这样的2有50个呢,加法算式可以怎么写?2+2+2+2+2+......

    全部写下来会很麻烦。所以古代的数学家,想了个聪明的办法,把这样的加法算式改写成新的一种算式,哪个小朋友知道,你来介绍下。

    2、介绍乘法算式的写法。把加号改成乘号“×”,把相同的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把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

    2+2写成乘法算式是2×2读成2乘2

    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3读成2乘3

    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4读成2乘4

    2+2+2+2+2写成乘法算式是2×5读成2乘5

    3、拓展深化。50个2相加呢?写成乘法算式是2×50或者50×2,因为得数都是100。所以都可以写。

    4、归纳乘法的意义。把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可以把写得很长的加法算式改写成很短的乘法算式。

    那么2+2写成2×2,有简便吗,看不出。短的看不出,长的算式有简便的意思。

    2+3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不能,因为2+3表示把2和3合起来的意思。不是表示几个几的意思。

    三、下面的加法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能的话请说出乘法算式

    3+34+4+45+5+5+56+6+6+6+67+7+7+7+7+7+8

    3×24×35×46×5(不能完全用乘法算式来写出,可能会有写出7×6+8当然要表扬了。)

    说说这些乘法算式的意思,2个3,3个4,5个4,6个5,()如果学生说成是3个2,4个3,4个5,5个6也可。)

    12×2表示什么意思,

    13×3

    14×4

    15×5

    16×6

    17+18

    四、归纳小结乘法的意义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求总数的意思

    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加法的有的算式比较长,乘法的算式比较短,有比加法简便的地方,

    乘号与加号的样子也差不多,是把加号转一点过来的意思。所以说古代的数学家也很聪明的,把加法与乘法的相差不多的关系通过符号表达出来了。

    五、生活应用

    1、小朋友最喜欢去公园玩了,游乐场里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能结合今天上课的内容,说说这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吗。

    (1)摩天轮上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激流勇进有几个小朋友?

    (3)过山车上有几个小朋友?

    (4)把几把小椅子?

    2、通过摆小棒来说说乘法算式。

    摆3个五角星用了几根小棒,

    摆4把小伞呢,

    摆6个三角形呢。

    3、说说生活中的乘法算式。

    如每个人左手有5根手指头,2个手共有几根手指头?

    教室的电风扇每个有3块转板,5个电风扇共有几块转板?

    每个盘里有4个苹果,6个盘里有几个苹果?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乘号,乘法算式。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联系和区别,知道了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七、布置作业

    练习九1-4做在书上。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3册第38页至第39页做一做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会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区分角的大小并不是由两边的长短决定,而是由两边叉开的大小程度决定的。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思想目标: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的能力。

    教具:活动角,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圆形纸

    学具:学生活动角,三角尺或直尺,小方格本(①号本)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线段,问:这是什么?

    线段的两端有2个什么?生:2个端点.

    师:画线段一定要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生:三角尺和直尺

    师:请拿起三角尺,问:三角尺上有什么?

    请同学们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理念一:以线段图来导入,一方面:可以引出三角板上的角,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线段的两端叫端点,角的叫顶点,避免学生总把端点、顶点搞乱。)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

    ①谈话:角不仅在三角尺上可以找到,在校园里也可以找到,请大家打开书本第38页。

    问:图上有些什么?能找到一些角吗?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生:球门上有角,爷爷的剪刀上有角,同学们做操伸手的双手形成一个角,表的两根针形成一个角。红旗上有角,窗户上有角,教学楼......

    (设计理念二:利用主题图里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景,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过度:大家真棒,藏在校园里的角都让你们找到了。其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角,请打开书本第39页例1,你能从这三个物体上找出一些角来吗?

    师:角是怎样的?把它们脱掉外衣是这样的。

    2、说一说

    ①师:角的中间是怎样的?两边又是怎样?请大家拿起三角尺,摸一摸,感觉一下说给同桌听。

    生:中间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②师:中间尖尖的叫顶点,直直的2条线叫边(边说边板书)

    ③电脑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说出顶点、边、边

    ④小结: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2条边。

    ⑤比较:线段的端点和角的顶点出示刚才导入用的线段

    问:线段的2端叫什么?(端点)

    角的中间这个叫什么?(顶点)

    ⑥让学生完成书P39,另外2个角。

    ⑦展示作业。(设计理念三:让学生马上进行反馈练习,促进对新知识的接受。)

    3拉一拉

    ①师:(拿起活动角)把角的两边拉开,这个角怎样?把两边拉回,这个角又怎样。

    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拉一拉,说一说。

    ②a师出示大小一样的2个角。

    如图:

    (书本第42页第三题).

    并且把它们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

    b.课件显示:完全重合

    再次让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系。

    c、完成书本P43、3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用三角板上的角比比看。

    4、折一折

    师:每人拿起你的准备好的O纸,看看能折出一些大小不一的角。

    生:互相欣赏,互相打分

    展示:生1、我折了这个角

    生2、我折了这个角

    全班比较:这2个角哪个大?哪个小?

    5、画一画

    师:我们已经知道1个角有1个顶点,2条边。那么,怎样画出1个角来呢?

    ①请打开书第39页例工,读一读题目,然后讨论: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画什么?

    ②小组汇报,首先画一个顶点,画画2条边。

    ③师:什么叫从不同方向画

    ④师板出

    ⑤请学生用小方格画,1个角,并标上各部分名称,最好与老师不同方向的。

    ⑥工人展示作业,师评,生生互评打分。

    (设计理念四:通过让学生拉一拉,折一折,等多种实践开线,直观感觉认识角的大小,再通过画一画,逐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1、书P42.1(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把该题放在课件里出现。)

    2、寻找生活中的角

    让学生观察教室周围或同学的衣着,看看哪些地方有角,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并且用手指一指,然后上台交流。

    设计理念五:(通过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角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二条边.

    生:我找了许多角.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找一找家里的角,看谁找得最多.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

    (3)如果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

    (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1、感知角

    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示例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

    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 现在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

    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集体说一说。(教师板书)

    追问:你能指出这请下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指生上台指一指。

    2、找角

    谈话: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交流:你找到角了吗?

    小结: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3、辨角

    谈话:听说我们认识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客人,都争说自己是角,到底是不是呢?(想想做做第1题)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不是用表示(手指表示)。你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吗?

    4、数角

    提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关键要看什么?

    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想想做做第2题)

    思考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评议。

    5、画角

    谈话: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请你闭上眼睛,用你的小手指在脑袋里画一个角吧!(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做上角的标记)注意:实际操作中边用尺子画。(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试一试(制作活动角)

    谈话: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提问:你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谈话:咱们来变魔术,能把你的角变大一些吗?再变大一些。(生操作)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指出: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得大一些,师演示。

    引导:怎样可以把角变小? (生操作)

    指出:角的两边合拢,角就变得小一些,师演示。

    指出:把角的两边张开或合拢,角就会变大或变小(师生一起操作),也就是说,角有大小。(板书:角有大小)

    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的钟面图)

    生齐声说: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接着比较一组边不一样的角,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和同桌比比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1、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了新朋友角,如果你是一个角,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

    2、角的用处很大,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奇妙世界!

    3、拓展延伸思考:在一个长方形上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得真好!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平面图形,你知道他的名字吗?(电脑出示)

    学生:五角星。

    教师:为什么定的名字叫五角星呢?

    学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教师:你太聪明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五个角好吗?

    学生:好!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总结。

    因为五角星上有5个角所以它的名字叫五角星。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个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来认识一种新的图形——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走进生活——认识角

    1、认识角

    教师:有一位小朋友明明,他在自己的教室里寻找角,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仔细观察,这间教室里哪里有角?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

    学生:逐一汇报。

    教师:电脑揭示角,并评价。

    教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现在就让我们为这些角揭下美丽的外衣,看看他们到底长的什么样子。(电脑出示角)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角,都有一些尖尖的点。

    教师:你是一个特别会观察的孩子,这些角除了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以外,还有什么?

    学生: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教师:你更了不起!发现了角除了有一个尖尖的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请看屏幕,通过咱们集体的力量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小朋友们仔细看这个角,这个点叫什么?

    学生:顶点。

    教师:你真棒!那两条线呢?

    学生:边。

    教师:太棒了,你能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上台指出,教师电脑出示。

    3、指角

    (1)指平面图形上的角

    教师:你们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认识了我们的好朋友角。那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黑板上的这几个平面图形,哪几个平面图形上有角?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你们同意吗?(同意)看来圆形上没有角,咱们先把它请下来好吗?(好)

    你们很会观察,都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上有角,那你能指出这三个图形上的角在哪里吗?(能)

    这三个图形老师都把它们放在你桌子上的小信封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的角吧!开始行动!

    教师:谁愿意到前面指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他指的这里是角吗?

    学生:是。

    教师:老师把他指到的地方搬到黑板上,再看看是角吗?

    教师板书

    教师:它是角吗?

    学生:不是,它只是角的顶点。

    教师:我很赞同你的观点。那究竟该怎样指角呢?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快把掌声送给他,指的多好呀!所以我们在指角的时候应该先指角的顶点,再指角的两条边,拿出你手中的平面图形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生共同指角。

    (2)指出身边的角

    教师;多好呀!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角,你再仔细看看,你的身边有角吗?(有)

    谁愿意指给大家看看一看

    学生争相指出。

    (3)欣赏生活中的角

    教师:你们真是一群特能干的孩子,我们不仅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还在身边发现了角,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角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角吧!

    电脑播放图片。

    4、练习

    教师:说一说,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角,用手势告诉我们。

    三、动手画角

    教师:你们很棒,都认识了角。你能不能用你手中的笔画出美丽的角呢?(能)

    请看!教师边画边小结:画角的时候我们要先画角的顶点,要想把角画的更漂亮,我们还要借助一个数学工具——尺子来画角的两条边

    教师:你想画一个角吧?(想)那就画在作业纸上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展示。

    四、创造各种各样的角

    教师:咱们班的小朋友太厉害了,不仅认识了角,还学会了画角,你能创造一个角吗?(能)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放在课桌上的信封里,现在咱们就两人一组来创造角。

    学生合作创作角。

    1、展示角

    教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创造的角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2、蓝角和红角的故事

    教师:在角的王国里,有两个特别可爱的角,一个叫蓝角、另一个叫红角,他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为了一件事却争吵起来了,大家仔细听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

    电脑播放故事。

    教师:他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呢?

    学生:因为他们俩争大小。

    教师:红角为什么认为自己大呢?

    学生:因为红角的边长。

    教师:你真是一位会倾听的孩子,那结果怎样呢?他们谁打谁小?

    学生:他俩一样大。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师:你们简直是一群天才儿童,在听故事中还学会了这么重要的知识:通过蓝角和红角的比较,我们知道了他俩一样大,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利用活动角做游戏

    教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究竟和什么有关系呢?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活动角,我们来做个好玩的游戏吧!这个角可是一个调皮的角,我们用它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听要求。

    教师提要求,学生具体做。

    教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两边叉开的角小就小。

    教师:我们快把掌声送给这位会思考的孩子!

    (课件演示)通过我们玩活动角,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变大,角还可以变得更大,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五、练习

    教师:我们认识了角,你会数出图形上的角吗?(会)那我们来数一数下面图形上有几个角吧?

    六、全课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认识了角。

    教师:最后,咱们都来听一听角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吧!

    (播放课件)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大家认识它吗?(五角星)想得到它吗?(出示五角星)

    生:

    师:老师要把这颗智慧星送给这节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表现最优秀的小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它。

    生:

    师:一看大家就信心十足,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

    生:因为它有五个角。

    师:你们可真聪明,那能指出它的角都在哪里吗?(白板批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认识角

    1.呈现教材的主题图,找生活中的角

    师:你们刚才能够指出五角星中的角,大家都很聪明,老师今天带同学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白板插入视频)仔细观察,你在校园中能找出藏着的角么?看看谁的.眼力最好。(白板上批注)

    师:看来大家都很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校园,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身边很多地方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它吗?现在把你在生活当中找到的角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找到的角最多。老师也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角。(幻灯片演示)

    2.结合情境,合作交流,

    〖活动一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剪刀 三角板

    师: 刚才,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么?谁上来指一指?你指的非常正确!下面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生1: 角尖尖的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看到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 边)《白板批注》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呢?

    〖活动二〗实际操作,丰富认识,制作角

    师: 我们现在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么课前老师给每人准备了一个小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硬纸条,按扣下面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用它们做成一个角,看谁最先做出来。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活动角。下面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张开活动角,逐渐合拢活动角,并认真思考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白板演示角变大,角变小)

    生:

    师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都很善于发现,下面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让你们现在每人做一个角,使你做的角和同桌做的角一样大,你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什么办法就能知道两个角一样大了呢?下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探索一下。(比的时候要注意,两个角的顶点要对齐,一条边也对齐)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角,大家猜一猜,这两个角的大小?到底谁说的正确呢?大家仔细观察,

    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五〗 画角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角, 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下面请你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师示范画角边说明,重点突出“先画顶点,再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并出示儿歌。板书:

    三.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下面谁来说一说,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课件出示儿歌)

    2.做一个小小设计师:设计一幅有角的图画。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8)

    详细介绍: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乘法算式的读法、意义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形数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教学重点: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1。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教师在演示、看图列式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方法,再比较对照,从中进一步强化所学的新知识。

    3。创设思维的环境,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维,注意鼓励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抓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再现和再强化相同加数连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新课前可设计如下准备题:

    (1)出示:5+4+5,5+5+5(2)出示:5+5+5+5+5+5这些算式写起来比较长,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它。(板书课题)通过准备题,使学生进一步建立起相同加数的概念,掌握相同加数连加式题的特征,并能初步认识到:相同加数连加,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从而为学习乘法做了孕伏。

    (2)加强直观,借助演示、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例题的处理要借助卡片(红花卡片、正方形卡片和圆形卡片)的直观演示、操作来达到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程序:演示操作--列连加算式--找出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出乘法算式,并指导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定义,并认识号。认识乘法算式要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实际操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来完成。

    2.教学新课

    (1)摆红花。新课一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在投影片上摆红花卡片,指名回答老师是怎样摆的?(先摆2朵,再摆2朵,最后又摆2朵)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2朵?(板书:3个2)再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桌上摆3个2朵,最后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朵红花?(板书:2+2+2=6)看算式教师问:

    ①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

    ②可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3=6)

    ③认识号后,师问:乘号前表示连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乘号后表示什么数?提问后教师领读2乘以3,它表示3个2相加得6,叫学生自己再读两次。

    (2)摆正方形。教师在投影仪上摆,学生在桌上摆。3个摆一排,共摆4排。核对正误后,师问: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板书4个3)一共摆了多少个?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板书:3+3+3+3=12)能否改写成乘法算式?

    怎样书写?说明理由。讨论后回答。(板书34=12)。

    (3)出示摆好的圆片。教师直接出示在投影仪上摆好的圆片。然后提问学生:每份摆了几个圆片?摆了几份?一共摆了几个几?(板书45)5个4用加法怎样列式?(板书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列式?(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后,板书45=20)(4)分析比较,揭示本质。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黑板上的板书:用加法算用乘法算2+2+2=623=63+3+3+3=1234=124+4+4+4+4=2045=20

    ①横向比较:比较2+2+2和23,说一说23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3+3+3+3和34,说一说34表示几个几相加?比较4+4+4+4+4和45说一说45表示什么?

    ②纵向比较:比较23、34和45,说一说乘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乘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板书:相同加数的个数)

    ③综合比较:这三个加法算式为什么都能写成乘法算式?

    (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板书: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④乘、加比较:乘法与加法相比,哪种方法比较好?好在哪里?(乘法不仅读、写比加法方便,计算也比较简便)(板书: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样通过分析比较,不仅揭示了本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9)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三)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难点: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教具:小红花、正方形、小圆片等实物图.

    学具:学具袋中上述实物图.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两组题(要求读出算式,说出得数).

    第一组第二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学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

    1.这两组题都是加法,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组每道题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的每道题的加数都相同)

    2.像第二组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我们叫它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1题3+3,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相加,这就是2个3.

    二年级数学初步认识角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热门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三、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四、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五、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小编浏览了很多文章发现“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为惊艳,感恩您的支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解答疑惑。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有稳定的教学基础。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尝试平均分。

    3、学情分析:

    “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不是很了解,但学生对“每份同样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分一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评价设计

    1、学生尝试分糖活动,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学生分一分,并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我们来帮助

    (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归纳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方向与位置

    第一时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学生能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余三个方向。

    2、借助辨认方向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教学重点:

    根据生活经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

    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出去玩迷路过吗?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学生1:可以找人问路;学生二:可以记住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根据它们找到路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那其实只要大家学会了辨认方向是不是就能找到路了!那这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东西南北”一起来辨认方向。(板书题)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情境图,看看图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呢?谁能给大家来描述一下。

    学生:老师在操场上给同学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

    师: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大家辨认方向对吗?

    师:那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操场上去认一认方向吗?

    (组织学生去操场)

    师:同学们看太阳升起来的方向,那是哪个方向呢?

    学生:东方

    师:对,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那你们能指一指东方吗?(老师和同学一起指向东方)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规律这么快就辨认出了东方。那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东面还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嗯,同学的观察力真敏锐,这么快就把我们操场东面的事物都观察出来了。那大家知道除了东还有哪些方向吗?

    学生: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还有西方

    学生:大雁冬天的时候要飞向南方,春天飞回北方。还有南方和北方。

    师:大家知道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那其他几个方向怎么找呢

    学生纷纷回答

    师:老师告诉大家一首儿歌,帮助大家找一找其他三个方向“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做游戏找方向。引导学生发现前后左右的位置发生变化,东南西北的方向不变。

    师:对,没错,一共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请同学们再分别观察一下我们操场的西面、南面和北面都有些什么呢,然后在教材附页1的图上记下来并标明方向。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并记录)

    组织学生回教室

    师:现在我们把各组的活动成功展示出来。

    师:请你们观察图上所标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记录的事物是相同的,但三张记录纸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他们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

    师:这名同学说的很好。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绘制地图时,有的上边是东,有的上边是西,有的上边是南,有的上边是北,行吗?

    学生:不行,这样人们看地图就乱了。

    师:生活我们对表示地图上的方向做了规定,可以概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地图就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师:你们现在能按上北下南的规定绘制地图了吗?请把你刚才在

    操场上观察到的景物整理成地图,在书上第1页填一填。

    学生填,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师:大家会辨认方向了吗?(学生齐喊会)那我们就一起来实际操作下。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做

    第二题,小组同学互相我说你做

    第三题,自己做,指名回答

    第四题作为家庭作业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二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

    师:这节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后作业

    下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找同学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的例子4、5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数的构成。

    2.用万以内的数字正确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探索的意识。

    教学难点:

    数“翻岭”,10000以内数字的组成。

    教具、教具的准备:

    小棍子、计数器。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1) 课件(或挂图)教师展示两摞棍子:一摞有 97 根棍子,另一摞有 5 根棍子。让学生猜猜两堆里有多少根棍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报告他们的猜想和原因。

    2. 积极探索,建立模型

    1. 数一数一百一十。

    (1)99后的1是多少? 100后1是多少?强调“一百”和“一”之间必须加一个“零”。

    (2) 101后面的1是多少?看上图,一起数,很明显,一百左右中间有一个“零”。

    2. 一百一百零几十个。

    (1)学生拿出100根整根棍子,把20根零散的棍子堆成一堆。

    (2)在同一张桌子上互相计数,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和“9”的组合,110是100和10的组合,突出101和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 120 个根是一个 100 和两个 10。 (让学生用手把一大捆和两个小捆捆在一起)

    (4)引导学生发现120是由一个100和两个10组成的。

    3. 在计数器上从 190 数到 200。

    (1)老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念出197的作文。

    (2)让学生数数下。当号码达到 199 到 200 时,如何拨号?

    ①观察个位,重复数9个数有几个? (10 个) 10 个是多少? (10 是 1 10) 柜台上是如何表示的? (将 10 个一拨到个位,将 1 个十拨到十位)。

    ②观察十位,已经有十位了。十个十是多少? (10 十就是 100) 柜台上是如何表示的? (拨 10 到 10 和 10 到 100)。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和1000。

    老师出示计数器,拨990,让学生念出来,说990的作文。让学生拨又是10。怎么拨号?怎么算?

    点评:在运营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结合计数单元,突出10个1个10个,10个10个10个,10个10个100个,突破10个到10个,从一百到一千是圈数。

    (2)高亮显示1010、1020。

    ① 1000后数10,计数器应拨到哪一位? (十位数)多少? (1) 1000加10读作一千零,高亮必须在“一千”和“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后怎么拨10?

    ③1020到1300怎么拨?

    ④如何从1300拨到1400?

    ⑤同桌互动:用计数器从880拨到1100,边拨边计数。提醒学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然后画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1000的拨数方法。

    (3)高亮显示2000、2010。

    ①1900以后,数到10,计数器的哪个数位应该拨?拨多少?多少? (1910) 其次是 1990。

    ②如果在 1990 之后数到 10,那么十位是什么? (十个十)十个呢? (10 十是一百) 一百是多少? (10 100s) 100s 呢? (一万是一千)一千是多少? (两千等于两千)。

    ③从2000年到2001年,你怎么能在柜台上拨号?

    3. 巩固新知识,深化拓展

    1. 纸牌游戏(教师注重“翻关”)。

    (1) 逐一数,班级活动一题。(教师与全班接龙。)

    (2) 从十一数到十,班级活动二。 (男女学生接龙。)

    (3)从100数到100,课堂活动第3题。 (每组接龙。)

    (4)数一千零一千名额,班级活动问题4。(全班数。)

    2.拨一,说

    (1)先拨3500,再拨()千和()百。

    (2)先拨4020,再拨()千和()十。

    (3) 先拨6003,再拨()千和()一。

    3.说说吧

    (1) 5400是由()千和()一百组成的。

    (2) 4070 由()千和()十组成。

    (3) 2496 由 () 组成。

    四、班级总结

    你能数到几万以内吗?计数时应该注意什么?学习还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

    9 ×( )

    4 ×( )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

    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

    (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们动手操作。

    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 4.教画直角。

    (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

    (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 (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

    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们练习。

    (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学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第94页

    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做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准备:光盘、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讨论方法

    1.小朋友们都知道《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吧,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说有关猪八戒的事)小朋友们都知道猪八戒爱吃,瞧,他又在好吃了(课件先显示饼干盒,)吃的什么?(课件显示饼干一块一块的往猪八戒的嘴里落)

    你知道猪八戒吃了哪几种饼干?

    你知道三角形的饼干有多少块吗?圆形的呢?(学生肯定说不出来)

    我们再看一遍好吗?(再放一次)现在知道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饼干各有多少个吗?

    看来我们得想个方法,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2.选择一名学生报,其他学生在纸上记录,比一比,谁记得既正确,又清楚、方便。

    3.比较记录的方法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你能说一说是怎样记的吗?

    听了这几个小朋友的介绍,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4.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我们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帮老师统计一下4月份的情况好吗?

    先说说你打算怎么记?

    课件显示,一名学生报,其他学生记录。

    看到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二、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1.运用这种打勾的方法还可以帮我们统计文具

    想一想,你们这一小组打算怎样统计出小组的铅笔的支数、橡皮的块数、直尺有多少把

    想好了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统计方法。

    准备好的就来领取表格

    学生统计

    看着这些表格你想说些什么/

    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2.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对生活中许多现象进行统计(课件演示,教师解说)在路边你想统计什么?(车来车往的景象)

    球赛的时候(画面)我们可以统计进球的个数决定输赢

    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3.投票选举数学课代表

    4.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同学们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统计

    这是我在试教后整理的,时间比较紧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19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现实情境中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感知方向的相对性,培养方向感。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与位置。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累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亲身体验方位,体会到方位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自主合作、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

    1【导入】游戏激趣评论。

    师:学生全部起立听老师做口令,向前点点头,向后指一指,向左弯弯腰,向右拍拍手。

    师:你刚才发现了哪些方向性词语。

    生:前后左右

    师:找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立再做一遍。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

    生2:他们面对朝向不一样,方向也不同

    师:是的,同学们,前、后、左、右是相对的,面对的方向不同,方位也在相应的变化,而无论我们的身体怎样移动或转动,生活中的有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四位新朋友——东、南、西、北。(板书: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利用前后左右来辨别方向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样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自然而然引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活动2【讲授】活动中学评论。

    活动一:教室中认识东南西北

    1,出示谜语

    师:小朋友,你知道太阳是从哪里升起的吗

    生齐答:东方

    师:是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跟太阳公公打个招呼,

    (太阳公公您好!)

    师:你们能用手指一指我们教室的东面吗?(生齐指)

    师:我们教室的东面有什么呢?

    生1:教师里的东面有黑板、国旗,电脑。

    师:观察的真仔细,还有想补充的吗?

    师:说的很棒。

    在我们教室中电视机所在的位置就是教室的东面。太阳就是从东面升起来的。(手势)你还知道哪些方向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歌曲可以来帮助我们辨认东、南、西、北。我们一起来边听、边唱、边指一指。(播放视频)

    师: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边指、边读,这首儿歌呢?(指名一生带读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东后西,左北右南。东、南、西、北,认清方向。)

    交流:谁能到黑板上看图指一指、说一说,小明前面、后面和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谁愿意帮老师把南、西、北这三个方向的卡片贴在教室相应的位置上,请选择一张贴一贴。这两位小朋友在贴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睁大眼睛看,看他们贴得对不对。

    追问:谢谢你们,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说说教室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各有什么(电视机、文渊阁、黑板报、丹青苑)

    活动二:认识相对的方向

    谈话:小明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太阳从东方升起,从哪里落下

    东、西是相对的两个方向。还有……(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板书:东——西南——北

    我们知道了东和西是相对的两个方向,南和北又是两个相对的方向,接下来考考大家:

    练习1、口答:我的前面是东,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北,我的右面是()。

    我的右面是西,我的左面是()。

    我的后面是南,我的前面是()。

    选两个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活动三:通过体验感知分辨东南西北的方法

    (二)在游戏中辨认体验东、南、西、北

    活动:大家一起转一转

    (1)(指名转)师:同学们能准确地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了吗?(能)

    现在,老师要进行快速反应测试,我请三个做的最端正的同学到前面来,听我的口令转动方向,看谁转的又快又准,其他的同学当最棒的小观察员。

    师:(师发指令,生转)请你们转向南面,转向北面(随机采访一生)

    生1:教室的南面有门,我找到了南方,南北相对,我就找到了北方。

    师:请转向东面,转向西面。(师继续发指令,生转)

    师:观察员们他们转的对吗?(生:对)几位同学方向感非常好,给你们智慧星作为奖励。咱们的小观察员也都是棒棒的,观察的非常认真。

    (2)(小组转)师:其他同学也想转一转吗?(想)小组来比拼吧!请在教室最北边的一大组起立,面向南站,请最南边的一大组起立,面向北站。中间一大组的同学面向我们的讲台,也就是面向东面站立。

    你们要听清老师的口令,用手指出正确的方向。如果你找错方向请安静自觉地坐下。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

    师:请指东,请指北,请指西,请指南。(师发指令,生转)同学们方向感真好!笑声背后要有思考,同学们在比拼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几组的同学虽然面对不同的方向,但他们指的东、南、西、北是一样的。

    师小结:没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确定不变的,不会因为我们面对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3)(集体转)师:想一起动起来吗?全体起立。老师有个要求,需要大家转的时候,做到又轻又快。请大家面向东站立,向右转,现在你们面对的方向是?

    生:南,

    (师抽一生提问:你能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吗?同学们同意吗?)我们接着向右转,现在你们面对的方向是?

    生:西。

    (师抽一生提问:你能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吗?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师:我们最初面对的是东面,向右转到了南面,接着转到了西,请全体继续向右转。现在你们面对的方向是?

    生:北。

    师:继续右转。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方向是?

    生:东。

    师:我们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向右转下去呢,请同学们自己在位置上转两圈,看看有没有什么神奇的发现。

    (指名说)

    生1:我发现从东开始,向右转,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

    师:爱探索的好孩子,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生2:向右转和时针旋转的方向一致,因此我发现顺着时针旋转的方向,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

    师:回答得真完美。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利用指一指,转一转方向来巩固对方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反过来也能使学生运用方向之间的关系帮助自己辨别方向)

    (三)感知东、南、西、北之间的联系

    1.师: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有着非常有趣的联系,生活中,人们有时会说“东西南北”,这是为什么?(同桌讨论)

    生1:

    “东西方”相对,“南北方”相对,所以会说“东西南北”。

    师:真厉害。谁还想再来说?

    生2:东西南北,是因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师:同学们同意吗?(课件出示:东的`对面是西,南的对面是北)

    2.师:人们有时还习惯说“东南西北”,把四个方向按这样的顺序排起来,就像我们今天的课题一样。想想是为什么

    小组讨论

    生:从东开始,顺着时针旋转方向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排列的。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小结:我们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原则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也可以根据顺着时针旋转的方向,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来确定方向。

    (课件:箭头连接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东南西北”表明生活中这四个方向是按着顺时针方向的顺序排列的;“东西南北”则强调了“东西方”相对,“南北方”相对。对两个不同排列方法的思考,引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刚刚认识的新知识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从而突破了这个难点)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充分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敢到老师的智慧岛上闯关吗?我给你们设置了三个关卡,有信心个个击破吗?生:有信心!

    师:(请全体起立,做个热身运动)向东点点头,向西招招手,向南扭扭腰,向北笑一笑。向西拍拍手,向南跺跺脚。

    (生根据指令齐做)好,热身完毕开始闯关。

    1.第一关:小小飞行员

    师:(课件)飞行员在天空飞行的时候,依靠导航系统给他确定一个方向,他就能辨别另外三个方向,我们来做个模拟飞行试验。请一位同学来当飞行员,同学们做地面导航系统,告诉他一个方向,让他来辨别其他三个方向。

    (分别指名三位同学扮演小飞行员,眼罩蒙上眼睛,旋转几圈后,其余学生告诉他/她面对的方向,扮演飞行员的同学说出其他三个方向,并说出自己是如何确定出方向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验不同的方向和由于所占位置不同,方向不变的道理。

    第二关:你会迷路吗?

    想想做做1(1)师:早晨同学们可以根据太阳辨别方向,可是当太阳快落山,你还能找准方向吗?小红就遇到了这样难题。20秒思考时间之后,我们男女生比一比。(课件出示想想做做1,让学生辨认出方向)

    男生1:小红的前面是西,后面是东面,根据东、南、西、北顺时针方向旋转,知道左面是南面,右面是北面。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没有。师:那我们就掌声通过。(2)师:当你面向北的时候,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呢?请一位勇敢的女

    生来挑战。(指名一女生回答,分享辨别的方法)

    女生1:面对北方,那么后面就是南方,根据顺时针旋转方向是东南西北的顺序,判断右手边是东方,左边是西方。

    师:同学们同意吗?(同意)我们班的男生女生都是判断方向的小能手。

    3.第三关:找一找

    想想做做3

    师:智慧岛最后一关,说一说,小华的房间是怎么布置的。指名一生读题,询问窗户朝南的含义。(生:窗户朝南就是窗户面对的是南面)

    师:请同学们找准四个方向,看图给同桌介绍小华的房间。(指名反馈)(生1:房间的东面有床、花盆,挂历、被子。

    生2:房间西面有书柜)(设计意图: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课外拓展

    师:我们现在是在教室里面,大家可以准确地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如果走进大自然中,你还能准确地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小声分享你知道的户外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名三生反馈,生1:根据北极星辨别方向。面对北极星的一方是北方,后面是南方。生2:我可以带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的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生3:雪化的快是南方,化的慢是北方,因为北方比南方冷。)

    师:同学们懂的可真多。老师这有几个在野外辨别方向的小妙招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播放课件及录音,介绍户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师小结:如果我们以后要去野外或是人流密集的陌生地方,一定要随身带指南针,或者牢记识别方向的方法。越是天黑害怕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数学会帮你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困难。

    5、课堂总结,课外实践:

    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生1:我学会了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生2:我知道了东西相对,南北相对。顺着时针旋转的方向,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来确定方向。

    师:你的收获真不少。

    生3:我知道了许多在户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以后不会迷路了。

    师:你真棒!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位新朋友,我们知道了在辨认方向时,必须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东、西相对,南、北相对的原则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也可以根据顺着时针旋转的方向,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来确定方向。

    2.课后实践任务:课后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记录下来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得非常棒,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位同学。

    六、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东←→西

    南←→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及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体力能力。

    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快乐,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猴山上的桃熟了,大猴和小猴采了一些桃,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不过小猴说去了要能帮它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看行吗?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①揭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②提问: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③引导:从问题想起。

    ④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⑤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2×3=36(个)

    36+6=42(个)

    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步计算?

    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2)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呢?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反馈后教师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强调: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先算出什么?

    (3)比较:解答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谈话:今天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要确定先算什么。

    五、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 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2)同桌交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分针走了一圈,这一圈是几大格?几小格?时针走路看大格,分针走路看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2大格呢?三大格呢?走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从12走到5是多长时间?到6呢?到9呢?到12走一圈呢?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3)、 时针和分针的比赛结束了,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板书:1时 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 就是多少分?(60分)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 。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 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 )分钟。

    (2)、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通用7篇)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等专题内容。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付出。教师在上课之前必现会准备好上课教案,教案可以为实际课堂做准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编辑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例5、课堂活动1、2题及第102页练习十四2~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324 637 549

    (2)把7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朵?还剩几朵?比较一下这道题与上面的3道题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像第2题这样的除法叫有余数除法,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示例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同学的竖式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这两个同学的竖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余8个没分;第二个竖式表示把5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8,还余2个没分。

    议一议:哪一位同学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汇报:第一个竖式,余数是8,比除数6大,还可以再分,把8平均分成6份,每份还能再分1个;第二个竖式,余数是2,比除数6小,把2平均分成6份,每份分不到1个了。所以第二个竖式得到的商是正确的。

    教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余数能不能再分的?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余数比除数小,不能再分。

    小结: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2、自主练习

    做试一试的题,指名板演,全班评价。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先观察竖式,引导学生比较题目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找出错误原因,再改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四第3题

    ①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②检查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4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②找做题速度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 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 一填 ”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 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 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 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 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2500字通用


    教师范文大全精选专题推荐:“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育的成败在于能否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者,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有效率的完成授课,短的时间传授更多知识,一篇好的教案应该怎么写才会更好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现在向你推荐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1】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重点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2、用尺画角

    教学仪器与媒体多媒体课件,角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3840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完以后,出示红线标出图中的角。由此引出课题:角

    二、教学例1

    1、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角。学生说完以后从其中的三种实物(吸管、剪刀、水龙头)中抽取出角(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2、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做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并指出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边?

    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说:请同学们指出老师手中的纸上的角。

    学生指完后师说:其实除了这四个角以外我还可以用这张纸做出其他的角,你能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出示自己做成的角

    三、教学例2

    下面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画角。教师示范。画角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两边的画法。(方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师巡视

    四、练习

    教科书练习八1、2、3题。

    小学数学第三册教学案

    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课型新授案序8

    教学

    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仪器与媒体一张空白的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4041页中的例题及其练习

    一、教学例3

    1、微机出示例3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角,并观察一下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边说,教师边用微机把图中的角用红线标出,并在黑板上画出直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

    2、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空白纸动手折一下,看怎么样才能折出直角?学生活动

    二、教学例4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板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板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对于比的方法加以说明。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课型新授案序9

    目标7、让学生认识角的一种特殊形式直角

    8、使学生初步认识知道有大有小,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9、使学生初步了解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比较。

    难点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三角板、课件白纸、三角板、直尺

    教学基

    本思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角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图中存在角吗?

    学生回答

    新授

    1、认识角

    师:像这样的角我们叫它直角。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把他表示出来。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从生活中找直角

    学生分组交流,全班汇报,判断直角,画直角,总结画直角的方法。

    巩固学习

    做一做

    小结:

    师:我们学习的直角是一种特殊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7页例12、例13。

    教学目的: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投影片、圆形、三角形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投影出示)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1)☆☆☆☆☆☆

    (2)○○○○○○

    2.动手操作:第一行摆2个0,第二行摆,摆出3个2。要求学生回答第一行是几个几,第二行是几个几。

    [第1题复习了几个几,为学习倍的概念作准备,第2题主要渗透类比的思想,复习了几个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1.投影显示:一段黄带子和一段红带子。如图:

    黄带子:

    红带子:

    2.问:同学们喜欢红带子还是黄带子?哪种带子长?

    [此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生注意。]

    3.问题: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教师边提问边随手用复合片把红带子平均分成4份,如图:

    红带子:

    [这是以一种动态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带子有这样的4份。]

    学生回答: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4份。并让全班学生说出这种关系。

    4.教师指出: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这里黄带子和红带子的长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倍的关系,倍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来探讨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通过直观演示,由几份引入了几倍,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倍。]

    三、探究新知-一建立倍的概念

    1.理解倍的含义

    追问:①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

    ②那么,我们就可以怎样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③为什么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呢?

    组织小组讨论问题③,教师行间指导,进一步帮助理顺思路。然后进行集中发言,教师板书重点部分。

    ④让学生打开书第37页阅读例12

    提问:如果把红带子的长截成2份、3份,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叙述呢?

    [例12的教学,借助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这里先要求学生看事物说出是几倍,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层层推进,加深对倍的认识,并且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知道几倍就相当于有这样的几份。]

    2.自学例13

    (1)投影出示例13图:

    (2)出示自学提纲:

    ①黄花有2朵,红花有几个几朵?

    ②如果把2朵黄花看作1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

    ③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分组解答,集中发言。。

    ④如果黄花增加1朵,虹花不变,那么红花的朵数又是黄花的几倍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份数发生的变化,弄清以什么为标准,有几个标准数这样多。

    (投影)黄花:

    追问:为什么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呢?

    ⑤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要弄清几个问题:

    a.以什么为标准b.有几个几c.就有几倍

    [遵循学生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由扶到放,从上例由份倍的认识,发展到这里由几个几几份几倍的认识,通过圆形的直观,引导学生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概括倍的含义,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体现了通过具体形象抽象本质属性并加以概括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倍的理解

    1.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的0的小数是的2倍。

    ②第一行摆,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的3倍,想想,怎样摆?

    2.动手拍一拍

    教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①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②师拍:。要求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这种游戏式的练习,学生精神集中,情绪高涨并且教师在短时间内能查明全班学生掌握情况,有效消quot;被遗忘的角落。]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4.动口说一说: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逛动物园,即用投影出示动物园-角的彩色画面:

    1只长颈鹿6只小企鹅

    2只小白兔3只小鸭子

    4只小熊猫8只小鸟

    看着这幅图,每个同学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老师示范说第一句:小鸟和小白兔比,白兔有2只,小鸟有4个2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

    学生发言后,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请全体学生起立,说出一句自己最想说的倍数关系句。

    [1。通过多种渠道(耳听、手动、眼看)、多种形式巩固并加深对倍的理解。2。问题带有开放性,如动手摆一摆中,第一行摆a,摆几个由每个学生自己决定,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但第二行摆的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生体性,促使学生从发散思维中寻找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水平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五、总结

    ①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②指图:3个3,也就是几的几倍?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采用教师重点谈话、讨论交流、看书指导等多种形式来突破难点的,使本节课重点更为突出,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四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

    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

    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

    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三册P5~7

    教学设计理念:

    线段的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材在安排上与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先讲直线,再从直线定义线段,而是直接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显得很抽象,孩子难理解,必须把线段最主要的特点、属性反映出来。同时,线段又是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尽管孩子们年龄小,但已有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为此,在设计时,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通过让学生比较两条公路的曲与直,把弯的绳拉直等方式来强化线段直的特性。又通过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等多种操作活动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和线段可以度量的特征。

    2、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感受、理解线段。本节课从公路的曲直生活情景引入,到最后小明从家到学校的线路哪一条最近结束,整堂课都与生活实际、情景问题密切地结合,使学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3、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尊重学生自主。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画线段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有了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

    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用尺画规定线段的长度。

    教具准备:尺、跳绳、白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学校门前的马路也变宽敞了。现在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条马路有什么区别?(看课件,出示两条马路)

    比较得出:一条是弯的,一条是直的。

    老师这里有条大家都喜欢的跳绳。看,这条跳绳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跳绳)(弯的。)

    不错,现在你有没有办法把它变直呢?请学生演示把绳拉直的过程。(板书:)

    (二)观察体验,感知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真聪明,看这两只小手之间的一段,我们称为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线段。(揭题并板书:认识线段)

    谁知道线段是怎样的呢?(板书:直的)两只小手拿着跳绳的两头。(板书,给线段加两个端点。)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

    线段可以这样来表示。(教师指着线段说。)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

    在呢?

    (1)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请你指出来。

    (2)你还能在身边、周围找到线段吗?

    学生举例,并让学生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

    总结: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线段有哪些特点呢?(直的、有两个端点)

    3、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这位新朋友,它想和大家做个游戏,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了它。现在它躲起来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课件出示)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是线段(或不是线段)?

    (三)动手操作,画、量、折线段。

    1、画任意长的线段。

    刚才大家认识了线段,想不想动手来画一画呢?请同学们在白纸上画出一条自己最满意的线段。

    (1)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2)教师将画的好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加以表扬。

    (3)总结线段画法。老师这里有三个动物朋友画的线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画的,好不好?(出示课件,展示三种画法A、点线点,B、线点点C、点点线。)

    2、画定长的线段。

    (1)你能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吗?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请你帮助想个办法怎样画6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课件演示)

    (4)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

    3、量线段。

    (1)量出你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并说一说你量的方法。

    (2)练习一,书第7页第8题,先估计,再用尺量。

    (3)先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4、折线段。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拿出刚才的那张白纸,象老师这样,随便的折一下,然后展开,你能发现什么吗?(发现多了一条折痕)。它可以看成是什么?(线段)

    你能折出一条比它还要长的线段吗?(学生折)。

    你还能折出一条比第一次折的还要短的线段吗?

    小组同学比一比,谁折的线段最长?

    (四)联系旧知,拓展延伸。

    1、数线段。

    介绍完了新朋友线段,一些老朋友也想和小朋友们见见面。看,它们来了!你能说出它们各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并指出来。

    (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

    现在哪位小朋友最聪明的告诉老师,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八边形呢?十边形呢?

    2、连线段。

    老师这里有两个点,你能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学生动手连)

    如果有三个点呢?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如果是四个点呢?(学生试一试)一共可以连几条?

    3、选择路线。

    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哪条路最近?

    (五)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nbsp;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教学思考通用】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